再别康桥写作背景10篇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篇1

二读诗题,读出信息。有了很好的背景铺垫,笔者引领学生们去读诗歌的题目,让孩子们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学生指出题目中的“别”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离别诗,笔者告诉学生在我国的诗歌王国中有很多的离别诗,于是我们一起收集古典诗歌中的离别诗并大声诵读。笔者告诉学生离别在许多古诗人的笔下特别沉重,对于古人来说离别是一件凄凄惨惨的事情,从而为感受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淡淡的离愁做铺垫。笔者告诉学生无论解读什么样的文章,题目总是会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我们要学会解读文章的题目,诗歌也不例外。在笔者将近一年的训练下,学生们解读题目的能力大大增强,从《再别康桥》中他们读出了这是一首离别诗歌,告别的是一个地方,不是人,与一般的离别诗歌不同,而且诗人是第二次告别康桥,应该是故地重游的感受。

三读诗歌,读出基调。一首诗歌,通过初步的诵读,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基调,这是来正确解读诗歌意境的必要铺垫,于是笔者设计了本课的第三个环节——三读诗歌,读出基调。笔者一向喜欢给学生范读,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将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朗诵该诗。学生听时能初步从笔者舒缓、低沉的语调中,在轻柔、和谐的乐曲中领悟到本首抒情诗歌的基调,那一份淡淡的哀愁似乎快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四读诗歌,赏析意象。一首优秀诗歌的诞生离不开意象,笔者一次次地告诉孩子们,在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就叫意象,而情感也正是从诗歌的意象中体会出来的。让孩子们初步体会了诗歌的基调后,笔者设计了意象赏读环节:“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借助这些景物诗人为我们营造了关于康桥的哪些画面?请结合景物特征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这个提问既让学生们初步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同时训练孩子们概括诗歌意象的能力。答案没有统一性,学生们有发挥的自由,也乐意去寻找答案。最终学生们的概括都不错,譬如“挥别云彩***”“青荇招摇***”等。学生们的答案告诉笔者,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既关注整个诗节又尽量用文中词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笔者接着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本首诗歌的意象都很平常,但是诗人之所以写出了不平常,就因为诗^融^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没有虚构,没有过多的矫饰,且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有别于传统诗歌中写人的俗套,离愁中多了一份清新、一份自然。这也是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五读诗歌,感悟情感。感悟意象后,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你从第几小节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读出诗人什么情感?”有的学生从第一小节中读出了诗人离别时的恋恋不舍;有的学生从金柳幻化出的美丽新娘中读出了无尽的欢喜和眷恋;有的学生从招摇的青荇中读出了诗人的忘我;有的学生从梦中读出了诗人内心的隐忧;有的学生从诗人的放歌中读出了沉醉;有的学生从沉默的夏虫中读出了淡淡的哀愁。笔者告诉他们,这就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总之,故地重游,诗人心中是无限的眷恋和不舍。但诗人表达这种感情时却很洒脱,很轻盈,没有仰天呼号,没有痛哭流涕,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哀愁,空灵而轻盈。在学生基本掌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诵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读诗歌,学生跟着音乐读,效果出奇地好。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中哀愁之淡,笔者还引用了茅盾先生评《再别康桥》情感的一段话:“诗人所咏叹的,就只是这么一点‘回肠荡气’的伤感情绪;我们所能感染的,也只有那么一点微波似的轻烟似的情绪。”

六读诗歌,赏析写法。语文学量阅读非常有必要,但厚积是为了薄发。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赏析和写作,于是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情感之后,笔者力***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一些写作技巧,为自己的写作和考试作准备。笔者设计了这样—个问题:“我喜欢哪一小节或哪一句诗歌,因为这里运用______手法,有______表达效果。”他们很快找出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找到了融情人景的手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讲解了诗歌物我一体的境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中的叠词、动词、形容词等,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七读诗歌,感受三美。《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欣赏完了该诗的技巧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七读诗歌,感受三美的特殊环节,具体设计如下。1.大家默读,一赏诗歌的建筑美。笔者告诉学生,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2.学生齐读,二赏诗歌的音乐美。笔者告诉学生,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的,节奏、音韵、弹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3.学生个别读,三赏诗歌的绘画美。笔者让班级中诵读好的同学配乐诵读,并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再次感受该诗的绘画美。

八读诗歌,力争言传。苏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诗歌鉴赏的要求,但是中考出题时还是很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2009年中考试题就考查了《再别康桥》的两条题目。教完《再别康桥》之后,笔者又设计了鉴赏环节。在感受中考真题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诗歌鉴赏对于我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们多背诗歌,多赏诗歌,爱上诗歌。其实这个环节笔者大多会让学生亲自创作诗歌。学生的作品尽管稚嫩,但很多时候却也言之有文,甚至会涌现出一些佳作。

九读诗歌,厚积薄发。本课最后用课件展示了林徽因怀念徐志摩的一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让孩子们一起跟着音乐诵读。并告诉孩子们,深情缅怀诗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阅读他的作品,于是布置课后作业:1.课后读完徐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和徐志摩先生其他的诗歌作品,阅读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作品,再次感受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推荐作品:徐志摩《偶然》、闻一多《死水》、朱湘《采莲曲》等;2.课后继续搜集离别诗,在抄写本上抄写积累,不少于8句。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篇2

假借“桥”来剖析凸显历来诗人的特别观察所得,莫非以最确切的诗例为证,把笔者曾经阅读过的“桥”诗,通过警句式的选录,或许会得到某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记得童年在安徽无为老家读私塾,每天必须熟读《唐诗三百首》中的某些名篇。刘禹锡的《乌衣巷》七言绝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我过目不忘的佳作,也是古典诗中对“桥”的假借十分生活化的例证。

抗战胜利后,我在南京成美中学就读,国文老师虞诗舟先生,新旧文学根基深厚,他教我们阅读新文学作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次灿然飞进我幼小心灵的窗口,经常独自喃喃背诵,从而兴起我习作新诗的念头。这首廿八行的绝唱,令我不能自已,对英国剑桥大学的康河,投以无限钦慕的目光,每当读到──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我就海阔天空幻想着,哪一天我才能亲手抚摸康河上的水草呢?想不到50年之后,我于1996年的9月,竟然有机会到剑桥大学徜徉一日,在康河上泛舟,M情放歌。回来后我也写了一首《康桥,垂柳依稀若缎》,发表于同年11月6日《自由》副刊上,特引述首节末三行如下:

原来大名鼎鼎的康桥

竟以如此风雅朴拙的面貌

映带左右的,婉约在这里

历经半世纪的仰望之苦,笔者终于得偿宿愿,虽然拙诗无法与《再别康桥》相提并论,但两诗时空背景相去70载,那又何必非要详加比对定出什么高下呢?

历来写桥的诗例并不多,依据笔者手头资料所得,从早期的穆木天到近期的林思涵,不过四、五十首。其中以小诗形式出现者,当以卞之琳的《断章》(四行)最具有代表性。全诗如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六十年来,国内外重要新诗选本,甚少漏列本诗,读这首诗应采取各种角度,多重距离,去体会它的哲学与美学含意,风景处处可见,请勿把它固定在某一点上。

罗浪的《吊桥》(五行),抒写的是中国台湾早期苦难的现实,故而才有──

古老的吊桥

像挑着担子叫卖的老人

大荒的《羊群过索桥》(七行),那是他畅游神州,从大三峡到小三峡,换乘机船所看到的景象,那就是“羊群过索桥”恍若走钢丝的感觉。

碧果的《观桥自得》(七行),他自创一套与众不同的书写方法,不信请看──

两岸风景使我横卧

不过我要站在一端看

另一端走来的自己

请问,这个“另一端的自己”究竟是谁?

冯至的《桥》(八行),更是他突生奇想的灵光一闪:

百万年恐怕这座桥也不能筑起

但我愿在几十年内搬运不停

这不正是这位老诗人一直想冲破的“人生藩篱”吗?

岩上的《桥》是他《八行集》中的一首。别看他写得那样轻松,实则另寓弦外之意:

交会架起时间的十字架

走路过桥一样是过客

巫永福的《在桥上》(十一行),早年在日据下以日文写成,后经陈千武中译,本诗主客分明,引人思索,结语尤其开阔。

从桥上看望

看望我倒错的线条

树跟河水的中间

庞大的空间流着

请再往下看,以中国台湾各地桥梁为主轴,其中如覃子豪的《过黑发桥》,锦连的《铁桥下》,余光中的《西螺大桥》,负绲摹短ǘ大桥》,向明的《过星见桥》,以及冯青的《大铁桥在雾里》,这些“桥”诗,各有所指,也具有不同程度关注或批判台湾现实象征的意蕴。以下特节录四家诗句为证──

佩腰刀的山地人走过黑发桥

海风吹乱他长长的黑发

如蝙蝠窜入黄昏

──覃子豪《过黑发桥》

梦想着有这么一天而燃起的希望之火

河床的小石子们 他们

只是那么静静地呐喊着

──锦连《铁桥下》

轰然,钢的灵魂醒着

严肃的静铿锵着

──余光中《西螺大桥》

走过桥去,短短的桥

虽然并不等于

一只巨臂的提领

──向明《过星见桥》

信然,从上述诗句来看,覃子豪着重黑色意象的捕捉与建构,锦连以小石子暗喻人民不满的声浪,余光中用钢的灵魂凸显大桥的壮观,向明借人的手臂对比桥的长短,真是各具匠心,台湾五花八门的桥,在他们的笔下,跃跃欲飞,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桥”的观察,诗人确是情有独钟,展示个人创作不凡的魅力。笔者再举管管的《剑桥之柳》,陈黎的《桥之派对》,连水淼的《台北大桥》,利玉芳的《爱染桥上的沉思》,王志ㄎㄨㄣ的《行经关渡桥》,以及林思涵的《西螺小集──大桥》等六诗断句为例:

吾跟菁菁在剑桥每个学院都找不到徐志摩的脚印(管管)

死亡的背脊不就是最好的桥梁(陈黎)

扛在摇摇晃晃的肩上,生活啊,像一座花轿(连水淼)

夕阳瘫在爱染桥上,我也松了一口气(利玉芳)

我站在桥中央静观,阴云哭泣(王志ㄎㄨㄣ)

枯水的中年,我们回到下游

遍寻芒花翻飞里绵延的沙田(林思涵)

综览他(她)们的诗思,如此奇特,深沉而鲜脆,令人动容。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篇3

命,多中媒体、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成了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表现。

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无疑最具有挑战性,计算机辅助教学(CAl)、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为我们语文教师开辟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新天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多媒体,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在无用论的晃子下纯粹不用,不是与时俱进,课堂上用各种媒体作秀,更是不切实际,新时期的教师要在媒体运用与教学目的达到之间找到一个比较科学的结合点。我在高中一年级《再别康桥》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

《再别康桥》是近代著名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建国以来第一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其编入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这是使受教育者多视角审美情趣的提高,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大胆尝试,教读这种纯艺术而非“时代精补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致斐.拉萨尔》)的精美作品,以高雅健康审美观造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而多媒体与教学的结合,为语文教师优化教学、提高效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提供了新舞台。

《再别康桥》的多媒体教学立足于大纲“着重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学思路借鉴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关于文学欣赏课的设计(见陕西师大《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三期),具体从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是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第二是美美的品、美美的悟,第三是美美的说、美美的写。

一、美美的听 美美的读(第一课时)

课件1:背景——夕阳西下,火焰般跳动的晚霞,融入作者姓名、课文标题等文字。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了******的《沁圆春·长沙》,展示的是爱的主题,表现了一代伟人对祖国大好河山、伟大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执爱。今天我们学习建国后第—次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再别康桥》,这是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作品,它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情与爱主题,流露出作者对闻名世界的康桥胜景的迷恋与痴情,我们如何学习这首诗呢,我分三个板块从三个面与同学们共赏这首诗。引入课件2

课件2: 三个板块 美美的听、美美的读 美美的品、美美的悟 美美的说、美美的写

课件3:背景——剑桥风光,或沪沽湖、香格里拉***片,或自摄罗甸风光照片。配乐——《梁祝》。文字——诗歌全文自下而上缓慢进入。朗读——较圆润的女声,与画面同步。

课件4:修改课件3,配乐《二泉映月》,较雄浑男声朗读,其余同课件3。

课件5:修改课件3,配外国小夜曲,略欢快的男女声混合朗读,其余同课件3。

在播放听的几个课件之前,提醒学生注意音色、节奏、和声、旋律等音乐语言是如何刻画音乐形象来表现主题的。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注意插入的背景音乐与康诗意境的转移和沟通,每听一遍都有—定的提高。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脚,体味诗歌的“音乐美”,第二遍听,要求领悟诗歌的形象和用词,特别注意表现不同色彩的用词,欣赏诗歌的“绘画美”,第三遍听,注意第—诗节和最后诗节的异同,中间几个诗节的某些内在联系,领会康诗是“凝固的音乐”,具有“建筑美”的特色。通过声、像、***、文并举,多种媒体共用,多曲道诉诸于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真正使学生在这种声画同步、视听一体的新教学模模式中,美美的听,听得美美的,产生强烈的共鸣,心灵受到艺术的洗礼和熏陶。

听是品的准备,也是品的开始。

美美的读:

课件6:修改课件3,除去朗读声,其余相同,

循环播放课件6,指导学生默读、诵读、齐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等。

在不同形式的美读中,要求学生体味、发掘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这就是诗歌的“意”。同时也要明确诗歌写了哪些具体的景,“意”与“景”的结合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境界,这就是诗歌意境的美。

二、美美的品、美美的悟(第二课时)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可以说是第—板块听读的检测、延续、升华和总结,这个阶段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教师以“班长”的身份组织学生讨论,《再别康桥》美在哪里,例举具体美点,并说明理由。在讨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旁观者”,教师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圆其说,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求答案。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诱导点拨:

1、韵律、韵脚的美。

2、节奏、旋律的美。

3、客观景物形象的美

4、作者主观意象的美

5、作者的“意”与客观的—景”结合,艺术境界深远的美

6、“一”(只、个、潭、船……)数量词点缀的美

7、前、后、中诗节排列组合的美

8、重章叠句、往复照应的美

9、色彩斑斓艳丽的美

10:新颖贴切比喻的美

……

第二步教师以点带面,播放课件选择两个美点来讲评。

课件7:两幅***片,一幅是夕阳西下,落日余辉,另一幅是垂柳飘拂,倒映在碧绿的水中。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个性化形象思维能力,简述两幅***片的内容,想象两幅***片融合、重叠的景象,由此及彼体味到第二诗节“金柳”“新娘”“艳影”的意蕴之美。

三:美美的说、美美的写(第三课时)

说,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学生由知识把握到能力形成的表现,引导学生说好,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具备初步文学创作能力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

《再别康桥》表现了作者对康河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的眷恋,情爱是人类社会最永恒的话题,人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独特微妙的,下面就两个画面说一句热爱的话。

课件8:数码照片,学校附近的一处自然景观。 ·

这是我们家乡的一大胜景,通过对《再别康桥》的学习,我们初步明白了诗歌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内容,用一句富有诗意的话来表达赞美和热爱。

例句:我可爱的家乡,待嫁的新娘

课件9: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这是被称为国宝的大熊猫,现在正面临绝灭的危险。今天,保护生态环境,同野生动物共处地球家园,越来越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请说一句关爱野生动物的话。

例句:你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

少了你,这个世界便缺少了真

更说不上善

哪里还有美?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学情学法分析

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 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 走近作者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

这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诵读涵咏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 [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激发想象 赏景悟情

A、品意象

(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

(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B、悟真情

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 “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DD

(六)余音绕梁 收束全文

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

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 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篇5

〔俄国〕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记诵理由】

这首诗是普希金写给邻居的小女儿济济的,它既是在勉励小姑娘,实际也是在勉励他自己,更勉励了无数身在逆境中的人。鼓舞大家在人生旅途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乐观向上的精神,亲切和蔼的口吻,使本篇不胫而走,传颂至今。

【记诵引导】

全诗八行,分为两节。

26岁的普希金,面对一个纯真的女孩,宛如一位饱经风霜而又无比温厚的长者,仿佛生怕碰伤这棵稚嫩的幼苗,于是从未来着笔,使用一种带有预言的口吻叮咛、勉励涉世未深的少女,如果出现这种偶然,如果生活中出现悲伤、烦恼……你要克制、忍耐,因为还有一个未来的“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指出,这未来,并非现实生活中漫漫长夜后遥远的明天,而是心灵生活中的未来,这就引出了下面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默写提示】

第一节的“忧郁”,第二节的“瞬息”“怀恋”等词语的字形要留心一下。特别是“瞬”字,右下角容易写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记诵理由】

这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个片段,作者回忆了童年的欢乐,用生花的妙笔描绘了百草园的无限风光和无穷趣味。本段围绕一个“乐”字,重点描摹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其乐无穷,突出了百草园的盎然生机,观察细致,层次井然。

记诵这一片段,掌握作者的写景方法,对于我们同学的写作大有帮助。我们可以学习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可以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把景物写得有情有趣;可以学习“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一句式的运用。

【记诵引导】

这个三百多字的片段,描写了14种景物,4件趣事,背诵似乎有点困难,但我们如果能抓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一句式,就能串起全段。前两个“不必说”属概括描写,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单是……就有……”是局部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这样理清写景的层次,就能准确记诵了。

【默写提示】

这一片段难写的字词较多,“皂荚树”的“荚”,“桑椹”的“椹”,“木莲”的“莲”,“油蛉”的“蛉”,“蟋蟀”的“蟀”,“斑蝥”的“蝥”,其中前三个词是植物,大都与草或木有关。后三个词是动物,大都与虫有关,了解了这一点,就不容易写错。“菜畦”的“畦”,“云霄”的“霄”,要理解意思,记住偏旁。特别提醒文中的“缠络”,粗心的同学会读成“缠绕”,导致出错。建议背诵默写前,一定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难写的字词可多抄写几遍,以加深记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在人民***战争和人民***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战争和人民***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记诵理由】

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纪念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为人民***牺牲的人民英雄。碑文内容由近及远,层次清晰,充分表达了对近代历史各个阶段的***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记诵引导】

记诵这114字的三段碑文并不困难,只要我们理解三个时间段的历史史实即可。“三年以来”是指中国***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是指1919年“”至新中国的成立这段新民主主义***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旧民主主义***的开始。

建议按时间顺序一段一段诵读,最后加以整合,背诵全文。

【默写提示】

三段碑文中没有生僻字词,只要背熟,默写就会轻而易举。注意“上溯”的“溯”是逆流而上的意思,应是三点水旁。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记诵理由】

这首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代表诗作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不舍以及淡淡的哀伤之情。诗人用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浸透着对康桥的眷恋。整首诗情景交融,含蓄隽永,自然流畅,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记诵引导】

这首诗共七小节,每节四行,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首节与末节相互呼应,语句上的变化不大,节奏相同,可以先背。中间五小节每一节都可以构成一个画面,背诵时可以抓住意象,想象画面,伴随着诗人不舍、依恋、伤感、惆怅的情感起伏记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篇6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途径来诱发语文课的美感,唤起学生心底的“那种感觉”、那种愉悦,让学生去享受语文。

让学生享受语文,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去学会审美,调动审美情趣欣赏美。这是一种至高的学习境界,更是一种至高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师应当还语文以美好的面目和情感,让学生去享受。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呢?

一、艺术导课,激发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彩巧妙的导入语,往往会在瞬间即可激发学生的热情,触动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思索,把自己投入审美的角色中。导语的设计千姿百态,我认为最富有神奇力量的当属“设置疑问”法。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我在领着学生欣赏徐志摩的现代抒情诗《再别康桥》时,开始即提出问题,设下疑问:“《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11月在重访英国归途中所作的诗篇。诗人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写尽了康桥的柔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情,动人心弦。那么,康桥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竟令作者如此痴情?同学们想知道吗?”这种具有诱惑性的发问,立即激起了同学们急切地探求原因的热情,对即将学习的诗作产生了强烈的新奇感。这样,教师充满激情的导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预定的意境中。

二、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时机启发诱导,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推波助澜,让其情绪达到沸点,从而在如痴如醉、心灵震颤的美感中受到感染,引发共鸣。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景物片段描写时,进行了如下创设:用录音机播放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在悠扬美妙的乐曲中,老师对江南春江作了这样的描绘:“静静的夜晚,春风拂面,月亮披着面纱从东山而起,悄悄的江面上,一叶扁舟随波荡漾,淡淡的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多美的一片春江月色啊!同学们,何不放飞我们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呢?”老师充满激情的描绘,收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仿佛让学生看到了整个画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乐曲中的意境描述下来。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乐曲的艺术美,提高了欣赏品位,而且培养了情趣,调动了创作的欲望。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怎能不会是享受呢?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美的情境,以此感染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教者动情、学者动容的境界。

三、塑好语言形象,体验真情美感。

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优美的语言是教学所必需的。教师优美的语言不仅是学生听课时的一种享受,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用语习惯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育。教师的语言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要准确、简明、生动、活泼。高尔基说:“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准确、明晰和生动。”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让学生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二要感情丰富。上课时教师的感情一旦融于语言,就能有效地扣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三要语调和谐、抑扬顿挫。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每当……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可见,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确实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语言上讲究节奏和韵律,使语言或轻松愉快,或深沉凝重,或激昂慷慨、坚定有力,或委婉舒缓、如沐春风,都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一位年轻的教师在领着学生欣赏《再别康桥》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自己的朗诵置于轻松、浪漫的音乐和画面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缠绵中带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著,飘逸中带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这位教师满含深情、柔和轻盈的语言,仿佛将学生带到了那充满梦幻的康桥大学,连在座的听课老师都陶醉了。在这样的氛围中,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体验美感。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篇7

关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多重情感内涵解读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歌意境柔美悠远,风格清新飘逸,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正因为它那柔美飘逸的意境和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多少年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与钟情。高中语文教材几度更易,也从未把它删除在外。由此可见,《再别康桥》一诗地位之非同寻常。

一个纯粹的中国诗人,缘何会对一座异国他乡的康桥如此依恋,如此挂肚牵肠、萦萦于怀呢?笔者认为,那是因为康桥承载了作者一生的理想,亦即《再别康桥》诗中所说的,康桥有他“彩虹似的梦”。“彩虹”是色彩丰富的,诗人在康桥的“梦”也是丰富多彩的。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我想以“彩虹似的梦”和胡适的这句话来引领我的这篇文章,浅析徐志摩的康桥情节,解读《再别康桥》一诗中情感的多重内涵。

一、爱情梦——爱

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其间邂逅了在当时称为"中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从此他便堕入了一场不能自拔、刻骨铭心的爱恋中。他爱上了像精灵一般的林徽因,为她写下了无数情真意切的诗句。应该说,对林徽因的爱,是徐志摩第一次真正的恋爱,也是他人生中迟到的初恋。

然而,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无果而终。 他不无留恋而又遗憾地写道“我这辈子就只那一春”。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他只得自我安慰似地说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至美如金的康桥,对徐志摩来说,留下了太多初恋的美好回忆,是他一生刻骨铭心的爱的圣地。康桥的记忆,是为了那个叫林徽因的女子,倘若没有她,康桥也不过是一座桥,一种存在的风景。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徐志摩对康桥的赞美,包含着他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对爱情的歌颂。也就是说,康桥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爱的一个象征、一个载体,这构成了他所寻之“梦”的内核和真正的秘密。

二、***治梦——自由

在剑桥学习期间,徐志摩确立了他的***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治。他认为德国人太蠢,干事机械;法国人太阴,干事过分;南欧人太乱,头脑混乱;美国人浅薄,文化历史不长。所以比较像样的是英国。他曾说过“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机械;是保守的,但不顽固”。所以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治制度。

但是归国后,内忧外患、战火连连的中国在“五四”后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浪潮,资产阶级民主***治在中国这片土壤里找不到生根发芽的沃野。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在中国缺乏实现的社会基础,它注定是要破灭的。诗人曾经无比向往的***治梦想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外辱内患、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中夭折了。

三、文学梦——美

徐志摩是一个热情地拥抱、深情地爱恋英国文化的人。留学欧美期间,他喜与名士交往,广泛涉猎世界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治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拨动了他的求知欲,触发了他的创作意念。欧洲的文明,名流的思想,雪莱、拜伦的风流与浪漫,如同一道道洪流,不时冲击着徐志摩,他崇拜的偶像也由美国的汉密尔顿转向了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弃***从文,走入了诗人的行列。

然而,彩虹绚丽,终归虚幻;“梦”虽绝美,终归成空。这一华美的诗句下,掩饰不住的是诗人曾经热情万种却背后无奈的凄凉,而“揉碎”一词更是暗含破碎幻灭的无言悲苦。

狂飙突进的“五四”,已经昭示了时代所呼唤的精神力量,这时的徐志摩却还在一边吟唱着康桥的微波、向往着雪花的快乐,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这种浪漫飘逸的文学理想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都统统化作了空中飞沫。诗人曾经一度狂恋的美***理想和文学梦幻都如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这“彩虹似的梦”最后终归是被“揉碎”在了现实的“浮藻间”。

故地重游,再一次回到这个曾让他热情燃烧的母校,满是忧伤失落的他怎能不感慨万端?

刻骨的爱情,炫美的理想,别样的人生,徐志摩演绎的是一曲性灵的舞蹈,华美绝伦,但身处灰色的年代,终究摆脱不了灰色的落幕。他宛如云中那一只闲云野鹤,轻轻的飞走,将那华美空影留给日落和黄昏。此乃诗人之不幸,更是时代之大不幸,但能借助《再别康桥》一诗感受到绝美的自然、纯美的人生、华美的梦想却是我们无数读者的幸运。

参考文献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篇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推荐了80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这些古诗博大精深,凝练含蓄,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由于其特殊性,它与时代、与社会、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景材料的丰富是无可比拟的,重视古诗教学中背景材料的运用研究,对于促进古诗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颇为有益的。

1背景材料的多角度获取

古诗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背景材料主要依靠教学参考书提供,因而获得的渠道是单一的,背景材料获取均由教师获得,学生不作参与,因而获取角色是唯一的。结果教师提前抄教参,学生课上听介绍,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了,背景的诸多功能发挥不了。我们知道,开放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为此,须把背景的开放作为古诗教学开放的重要内容,重视古诗背景的全方位获取,为教学提供广阔的背景,重视背景的全员性获取,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1.1 从学科教材中获取。古诗教材中,不少诗背景相同或相似,而且从古诗内容来说又往往互为背景,对此,可抓住相似点,引导对相关古诗进行重读沟联。也可抓住古诗教材与其他教材的联系,让学生从相关学科中获取背景材料。

1.2 从课外阅读中获取。课外阅读是背景获取的重要渠道,对以古诗有关的背景,可引导课外阅读,尽量拓展背景空间,以促进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旗亭画壁”、“安史之乱”、“张骞探源”、“王安石改字”、“苏轼与惠崇”等。

1.3 从广播影视中获取。现代通讯媒体为学生学习古诗提供了背景获取的简易通道。巧妙运用可有效解决古诗教学中的背景介绍问题。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介绍听古曲《阳关三叠》;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庐山瀑布》、《浪淘沙》可分别引导观看电视风光片《西湖风光》《庐山美景》《九曲黄河》等。

1.4 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场所,又是语文实践的天地。为此可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他们获取“活”的背景材料。如教《咏鹅》,可引导学生到河里看看鹅戏水的情景;教《梅花》,可引导学生去花坛看一看花儿,闻一闻花香;教学《枫桥夜泊》,可引导学生去看看枫桥的景色。当然,这类背景的获取多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师要通盘考虑,抓住时机,甚至提前安排。这样虽然与教学的时间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认真指导观察,使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时稍加引导,其背景材料就很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复现,这比单靠教师描述效果要好得多。

1.5 从因特网上获取。因特网的普及,为学生获取背景提供了更为快捷的通道。。如在锦绣中华网上,学生可以获取诗人和诗歌的有关背景材料、历史掌故、疑难解释等。

2 背景材料的多功能发挥

在古诗教学中利用背景材料,目的在于借助背景材料引导感受内容,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须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灵活选择,以发挥背景的多重功能。

2.1 引趣功能。为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心态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可抓住学生知识的空白点,通过背景介绍,引发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引向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学《赠汪伦》可作这样的介绍:同学们都知道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可是你们知道他曾经上过一次当吗?据说,安徽有位名士叫汪伦,与李白素不相识,曾写信邀李白去泾县游玩,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见汪论便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说:“桃花者,潭水名也,离城十里,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他得知后又携酒赶来送行,李白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赠别。这样的介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 解疑功能。由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他们对于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的认识与实际往往存有差异,对此,可通过背景介绍,揭开学生心中的谜。如教学《七步诗》时,学生对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矛盾斗争知之甚少,特别不理解兄弟相残的惨剧,为此,阅读前,可向学生介绍曹丕和曹植争做太子的一段经历,曹丕对曹植深怀猜忌,横加迫害,于是就有七步做诗的故事。

2.3 铺垫功能。古诗远离学生生活,时空差、知识差给学生理解带来了困难,有针对性的介绍背景,可以做好铺垫,降低难度。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可先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和“阳关三叠”的由来。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因为好友就要出阳关向西,那里异域山川,西北大漠,风俗不同,语言有别,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通信困难,很难再遇到亲朋故友,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4 诱情功能。情感因素在古诗教学中至关重要。为将学生的情感纳入课文的情感渠道,以形成与课文和谐协调的情感基调,对与学生情感差异明显的古诗,可通过背景介绍,诱发学生的情感。如阅读《秋浦歌》前,可先介绍李白当时的宦途情况。公元743年,李白42岁,诗歌作品已名扬四海。唐玄宗召李白进京。李白做了两年御用文人,目睹了朝廷上的黑暗、腐败,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臣、无赖受宠,祸国殃民,而自己备受冷落。压抑、苦闷使他辞官而去。此后,他目睹国家日渐衰败,写下了许多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为主题的诗篇,《秋浦歌》就是其中的一首。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为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情的体会奠定基础。

3 背景材料的多层面运用

如果古诗所涉及的背景材料单一,可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但如果课文涉及的背景材料较多,可根据背景材料与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分解,分层次介绍,多层面运用。

3.1 导入时介绍以定向。如果背景介绍的目的在于激疑引趣或进行知识性、情感性铺垫,可安排于课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可在课始介绍“推敲”这一典故。据说贾岛在遣词造句上特别下功夫,有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相传他在长安应试时,为了斟酌“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用“推”还是用“敲”字,只顾低头沉思,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车骑,韩愈问明原因后,没有怪罪他,思索片刻说“敲”字好。此为“推敲”这一典故的由来。学生也从这个典故中了解到贾岛苦吟的特点。

3.2 初读后介绍以解疑。有时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后,往往疑窦丛生,如与背景有关,可随机介绍,扫除障碍,从而为课文的细读研究打好基础。如阅读《乌衣巷》,在学生初读感知后引导质疑,然后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乌衣巷”“朱雀桥”“王谢”等知识背景,以减少阅读理解中的麻烦。

3.3 细读时介绍以深化。对有助于促进课文内容和中心理解的背景材料,可安排在细读中随机介绍。如教学《夏日绝句》时,可在了解诗意后,向学生介绍“楚汉争霸”和“靖康之难”的故事。介绍项羽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项羽的敬佩之情;介绍“靖康之难”,从中理解李清照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篇9

引进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直觉思维,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通过视觉记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实现大脑全方位的学习。

在讲授、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枯燥的讲解,抑或是煽情的演说,多数情况下已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我们在讲授《再别康桥》时,可以使用一些有关剑桥大学的美丽自然景观和和谐的人文景观导入课文,让学生谈谈在这种美丽的景色下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关注徐志摩写的诗歌,课堂气氛先行产生,教师以后的情境授课便可事半功倍。

我们学习课文,很多情况下都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枯燥介绍,没有感染力的语言,在学生那里也只能产生抽象的认识,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背景介绍时可以让学生浏览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片;在讲授《短歌行》时,可以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某个相关片段。

在教学中,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通过***画、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多种方式,创造并渲染气氛,以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使之耳听目见,进入情景和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特别是在诗歌教学中,诗人用简洁美丽的语言描绘情景画面,需要调动各种感官才能体会到创造的意境。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意境是诗意而漂渺的,在讲授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将面朝大海时看到的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想象面朝大海时是如何春暖花开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情境,关键还是在于通过这个手段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社会生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现代化的教育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确能对语文学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插上翅膀,在现代教育的蓝天里自由翱翔。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篇10

关键词:高中 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年幼时期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难点与重点。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便成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研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对于诗歌教学有了一些独特的认识:

一、以学生为本,重视诵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还要坚持诵读教学。因为诗歌是语言的文学,并且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现在的语文教师正在逐渐意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多多少少安排了诵读环节,让学生进行诵读体验,或是先讲后读,或是先读后讲,或是边读边讲,教与学实现了统一。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熟悉并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联系写作背景,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以《再别康桥》为例,“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如果了解了这些背景,我想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前来寻梦的诗人无以倾诉,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时,你也似乎回到了当时那样一个写诗的情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你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这首诗歌。

三、找准切入点,从诗歌鉴赏中领会作者寄寓的情感。

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抓住诗眼、揣摩语言、找准意象和意境是三种常见的方法。

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地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教诗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上来。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的吗?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对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反之,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也容易感受到诗中的情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10篇

学习

篮球比赛通讯稿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篮球比赛通讯稿10篇,内容包括篮球比赛通讯稿是什么,篮球赛文通讯稿范文。第三局比赛相对前两局比赛都更加的激烈和重要。因为队员都知道,这一局很关键,这一局的输赢决定整场比赛的输赢,所以都必须稳住当前的局势,才有赢的希望。

学习

家长课程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家长课程总结,内容包括幼儿园家长总结及感悟,家长课程学习心得和笔记。2、家长能根据相应的家庭环境和孩子性格特点,设计出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的教育活动。3、家长能正确认识孩子,运用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大家在活

学习

走进秋天作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走进秋天作文10篇,内容包括走进秋天的作文三年级350字左右,秋天的景色作文10篇。一阵秋风吹过,原来是“秋婆婆”给他的孩子们换衣服来呢!其他的树儿好像都不愿意脱下自己美丽的夏装,只有枫树穿上自己那红似火的秋装。秋天用火

学习

关于国庆的黑板报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国庆的黑板报10篇,内容包括关于国庆的黑板报的标题,有关国庆的黑板报素材。3、高速免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私家车已日益普及,人们通常会利用国庆7天长假来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国家自20xx年起,国庆期间的高速

学习

简短走心的句子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简短走心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朋友简短走心的句子,退休简短走心的句子。4、恋爱最好的状态就是,彼此之间没有任何隐瞒或欺骗,无论彼此在哪里心都是在一起的,做什么事心都在想着对方,互相鼓励彼此扶持,互相信任。5、喜欢你的人,要你

学习

走进初中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走进初中10篇,内容包括走进初中的生活500字,走进初中生活范文。我刚来到新学校时,不知道有多兴奋,不知道有多激动,也不知道有多害怕。兴奋是因为能来到这个好学校,能见到新老师,新同学,激动是因为能交更多的朋友,能认识更多的老师,

学习

公共管理研究生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管理研究生论文,内容包括公共管理专业硕士论文题目,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题目。1.2当前我国医院护理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在国外,无论在企业还是在医疗机构中已经普遍采用绩效考核的方法进行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国内只有少数

学习

罗丹的名言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罗丹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罗丹的十句名言,罗丹的格言一共有多少。3、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4、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5、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时间的工夫。6、假

学习

关于四季的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四季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四季作文范文,四季的作文精选。Therearefourseasonsinayear.Theyarespring,summer,autumnandwinter.Everyseasonhasthreemonthsandeachmonthhasaboutth

学习

史记高祖本纪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史记高祖本纪10篇,内容包括史记高祖本纪摘录及随评,史记-高祖本纪。在当代随着我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史记》和《汉书》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两书中的相同人物刻画的角度,司马迁和班固的经历

学习

档案半年工作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档案半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档案工作小结,实用的档案管理工作总结3篇。市档案局针对当前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完善和提升档案基础工作为目标,决定在全市档案系统内开展“档案业务提升年”活动,通过下发《实施方案》文件、

学习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10篇,内容包括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10个字,三国演义主要内容及故事概括。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拉斯韦尔于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因为提出了著名的五W模式而被视为传播学的***宣言。拉斯

学习

学会坚强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学会坚强10篇,内容包括学会坚强的好处,学会坚强歌曲。逐渐的,你就会发现,有长进了,会面对事情,人总是要在锻炼中长大,要在锻炼中学会坚强。我们要学会坚强。20080413

学习

国外签名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国外签名10篇,内容包括签名美篇,国外推荐信要怎么签名。票据签章是票据行为的表现之一,决定着票据行为的主体。根据我国《票据法》第7条规定:“票据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签名加盖章。”签章,顾名思义,即签名、盖章之简称。

学习

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应用文写作试题及答案10篇,内容包括知到应用文写作章节测试题答案,电大应用文写作形成性考核答案。2011年7月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o考试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

学习

写作教学体系论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写作教学体系论文,内容包括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案例教学。一、应用文写作概述及其意义顾名思义,应用文的含义包括三点:“应付生活、用于务实、文章”。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文这一文体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是一门实践性

学习

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10篇,内容包括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100字,泊船瓜洲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1.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大意《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治家王安石。本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写作地点及写作背景。首句“

学习

再别康桥教案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再别康桥教案,内容包括再别康桥教案一等奖,再别康桥教案的教学方法。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案例背景】本课

学习

如何提高作文写作能力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提高作文写作能力10篇,内容包括如何提高小学作文写作能力,背作文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吗。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这次培训班的课程安排,有文学欣赏,应用文、公文、新闻写作,还有专门的调查报告、典型材料、领导讲话写作等,可以说,涵盖

学习

写作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写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作文必看的十篇,写作文写哪十篇。法定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尤其是各国各级***府等都有。这里主要指负责人的述职。人代会上司法部门负责人担心。广州各部门述职。2.定义报告是向上级机关陈述事项的上行文

学习

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10篇,内容包括议论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议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教程。正确认知良好公文写作习惯和写作技巧的修炼及修养,掌握公文写作的职场意义;掌握现代公文的分类、文种、特点和行文规范规则,自觉规范

学习

应用写作课程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应用写作课程总结,内容包括应用写作教程笔记,应用写作学习与总结。一、对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优势的总结1.学习时间上确保课内与课后学习相结合。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很好地将课内学习与课后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有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