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高祖本纪篇1
关键词:《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刘邦;尊崇汉朝的程度
《史记》与《汉书》位居二十四史的前两史,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常被誉为中国史学上的“双子星”[1]。一部是纪传体通史的鼻祖,一部是纪传体断代史的典范。可是历来对马班异同的专著不多,而对《史记》的研究较多,在今人的研究,以我国学者白寿彝《司马迁与班固》,以及韩国学者朴宰雨的《比较研究》等几部论著最有代表性。
在当代随着我国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史记》和《汉书》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两书中的相同人物刻画的角度,司马迁和班固的经历对比等诸方面对《史记》和《汉书》进行对比,而从尊崇汉朝的程度而言,《汉书》比《史记》更深。下文从《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的文字处理,对刘邦的描写,以及影响马班的尊崇汉朝程度的原因等方面,加以论证《汉书》比《史记》尊崇汉朝的程度更深。
一、两书中对刘邦的称谓不同
在班固的《汉书・高帝纪》中,对刘邦的称谓多用敬称,用“高祖”一词39次[7],“帝”一词7次,“上”一词75次,显得非常地统一而且恭敬有礼。司马迁的《史记》则不然。虽然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称刘邦为“高祖”的,可是在记载刘邦自起义到称沛公之间的事情时,是称刘邦为“刘季”,《高祖本纪》中用了“刘季”14次[7]。季是刘邦的排行,司马迁用刘邦的排行来取代其名。仅从这一点看,司马迁与班固的毕恭毕敬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出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弱。
二、班固为维护刘邦形象,在《高帝纪》中有意删改
在《汉书・高帝纪》中可以看到对于一些不利于高祖形象的事情,班固有意删改内容。例如鸿门宴一事,在《史记・高祖本纪》曾记载:范增对项羽说,如果今日让刘邦活着回去,以后项羽***中人必定成为他的俘虏。“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件事情,司马迁用了1500字来描绘,可以说刻画得十分精彩。然而到了班固的《汉书》中却被删减成了大约500字,去掉了近三分之二,只留下对事件的一个大致刻画,这不能说是无意而为之。”[1]而在楚汉相争中,刘邦处于劣势,项羽处于优势地位的相关史实,班固则有意地进行压缩,增加了能够突出刘邦英雄形象的史料,如安排了刘邦出生和斩蛇的神话,来树立刘邦的光辉形象,这也显现班固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深。
三、两书对刘邦的赞语的不同
在《汉书・高帝纪》赞语云:“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在此只能看出本于五德终始说的尊崇汉朝的意思,而看不出《史记》的另一种通变古今的精神。而《史记》中也或有尊崇汉朝的意思,《史记・高祖本纪》赞语云:“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但比起《汉书・高帝纪》赞语,其尊汉之意颇弱。
四、《史记》与《汉书》尊崇汉朝的程度不同的原因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书》比《史记》的尊崇汉朝的程度更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一结果呢?
(一)家庭出身
司、班都是陕西人。司马迁的出身在并不显要的史官家庭。但他从小学习古文,向人虚心请教,并受其父亲学识和思想的影响。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把著述历史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并最终实现完成。而班固出身在显要的外戚家庭,有正统的家学传统及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受其父亲影响转向汉史研究。可见,一个是好学、善于主动求教,思维活跃、观点独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学;一个是有正统家学的教育环境,被动的接受传统,死板束缚,缺少见识。不同的家庭出身对两位史学家以后著史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写作性质、目的
《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私人著书;而班固撰写《汉书》则是为了“纬六经,缀道纲”,为朝廷办事,谨守传统,宣扬汉室,有所顾虑。在班固“综其行事”,进行写作时,他是时刻注意“旁贯五经,上下洽通”的。他融汉代儒学,通过写史来为汉王朝既定统治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故此,《汉书》的尊崇汉朝的程度必定比《史记》的浓厚。
(三)司马迁与班固的所用材料、写作风格
司马迁少年时代对生活有丰富的体验,做了太史令后因职务之便阅读了许多书籍,后来随驾巡行,实地考察,接触现实,这种经历使他的视野开阔,取材甚为广泛。而这种亲身游历和调查,使得司马迁更具有求实得精神。班固曾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班固所用材料一是根据他父亲所写,再就是刘向、刘歆、扬雄等人的成果,以及班固引用了大量辞赋散文,影响了叙事的连贯性和人物的刻画,并且文中多用古字、古训,使阅读起来比较艰难,少了《史记》的批判锋芒,从而更显《汉书》的尊崇汉朝的思想浓烈。
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可以看出,《汉书》比《史记》的尊崇汉朝的程度较深。这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家庭出身,写作性质与目的,所用材料与写作风格不同。班固的《汉书》是官修史书,为统治者服务,必然有所忌讳,无法像司马迁一样就事论事,批判求实。可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汉书》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郑丽冰.《史记》与《汉书》批判精神之对比[J].文教资料,2011(12).
[2]朴宰雨.《史记》《汉书》比较研究[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3]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1―394页.
[4]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84页.
[5]刘雪彦.《史记》和《汉书》的比较[J].历史学研究,2011(1).
史记高祖本纪篇2
关键词:“苦兵”式 “病创”式 汉语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们在记录刘邦建国到汉武帝太初末年这一段历史时是互相重合的。并且,班固在处理这一段历史时,几乎直接袭用了司马迁的叙述,因此两书在遣词用句上比较类似。两书中有两类词语的结构值得注意。一是“苦兵”式结构,这是动词加名词(施动者)的被动表达法,理解时不妨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加上“于”。一是“病创”式结构,这是一种表原因的动补结构,理解时也可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加上“于”。
一、“苦兵”式结构
“苦兵”即“苦於兵(战争)”,类似的有“苦秦”“苦秦吏”“苦***旅”“苦***事”等。这种结构在《史记》中有17例,《汉书》中有16例,兹一一列举如下:
(1)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史记·秦始皇本纪》)
(2)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高祖本纪》)
(3)诸君试相与计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4)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5)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史记·高祖本纪》)
(6)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史记·高祖本纪》)
(7)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旅,老弱罢转饷。(《史记·项羽本纪》)
(8)会高祖厌苦***事,亦有萧、张之谋。(《史记·律书》)
(9)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史记·平淮书》)
(10)十二年春,楚灵王乐乾溪,不能去也。国人苦役。(《史记·楚世家》)
(11)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12)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
(13)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史记·伍子胥列传》)
(14)又曰韩苦秦兵,而使水工郑国闲秦作注溉渠,令费人工,不东伐也。(《史记·李斯列传》)
(15)弓高高侯执金鼓见之,曰:“王苦***事,愿闻王发兵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6)使者言单于自将伐国有功,甚苦兵事。(《史记·匈奴列传》)
(17)及孝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矣。(《史记·酷吏列传》)
(18)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汉书·郦陆硃刘叔孙传》)
(19)高祖乃书帛射城上,与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汉书·高帝纪》)
(20)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汉书·高帝纪》)
(21)十一月,召诸县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汉书·高帝纪》)
(22)丁壮苦***旅,老弱罢转饷。(《汉书·高帝纪》)
(23)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汉书·食货志》)
(24)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汉书·食货志》)
(25)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汉书·陈胜项籍传》)
(26)于是诸郡县苦秦吏暴,皆杀其长吏,将以应胜。(《汉书·陈胜项籍传》)
(27)弓高侯执金鼓见之,曰:“王苦***事,愿闻王发兵状。”(《汉书·荆燕吴传》)
(28)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汉书·楚元王传》)
(29)孝惠、高后时,天下安乐,及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汉书·张汤传》)
(30)民苦兵事,亡逃者必众,随而诛之,不可胜尽,盗贼必起。(《汉书·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31)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汉书·循吏传》)
(32)使者言单于自将并国有功,甚苦兵事。(《汉书·匈奴传》)
(33)止宿离宫,水衡共张,发民治道,百姓苦其役。(《汉书·元后传》)
《汉书》中有一例很好的诠释了这种结构可以在动词和名词间加上“于”。如:
(34)大王不好书术而乐逸游,冯式撙衔,驰骋不止,口倦乎叱咤,手苦于辔,身劳乎车舆。(《王贡两龚鲍传》)
这里“手苦于辔”即是手被辔所苦,此处在“苦”和“辔”之间有一个“于”字连接。
二、“病创”式结构
“病创”即“病于创”,因创伤而致病。类似的结构有“病伤”“病腋(同掖)伤”“病酒”“病肥死”(因肥致病而死)。《史记》中有9例,《汉书》中有3例。兹一一列举如下:
(35)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高后遂病掖伤。(《史记·吕太后本纪》)
(36)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史记·高祖本纪》)
(37)吴王病伤而死。(《史记·吴太伯世家》)
(38)十四年夏,襄公病伤于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史记·宋微子世家》)
(39)楚成王北伐宋,败之泓,射伤宋襄公,襄公遂病创死。(《史记·楚世家》)
(40)高帝从破布***还,病创,徐行至长安。(《史记·陈丞相世家》)
(41)阖卢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42)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史记·滑稽列传》)
(43)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史记·魏公子列传》)
(44)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汉书·高帝纪》)
(45)卜之,赵王如意作崇。遂病掖伤而崩。(《汉书·五行志》)
(46)高帝从击布***还,病创,徐行至长安。(《汉书·张陈王周传》)
从上面所列举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汉书》与《史记》的共同处,两书在这两种结构的表达上基本一致。此外,《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病创”,释为“受伤”,所提供的最早例证为“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以安士卒”。(《史记·高祖本纪》),如此解释“病创”显然是不够准确的。
三、两类结构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苦兵”式结构的表达法类似概念上的被动,但在理解时又相当于被动式中的“于”字句,介于两者之间,可以看作是“于”字句的隐性表达法。“病创”式结构,涉及到动补结构,王力称之为“使成式”,上古汉语“动补结构”一般仅指补语表示结果的“动结式”,而“病创式”却是表原因的动补结构,在汉语史上比较少见。由此可见,这两种结构因其特殊少见的表达方式,值得细究。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史记高祖本纪篇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祖国文化灿烂多彩,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发明闻名遐迩!但你们可曾知道,我们美丽的祖国曾经被践踏得伤痕累累!
早在19世纪中期英法美等八国联***就对中国进行了疯狂掠夺和殖民扩张;紧接着,一百年前的1874年,日本就进犯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二十年后的1894年,日本从我国掠走白银三万万两,三万万两啊,是多么大的财富。日本侵略者如狼一样的野心越来越大!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在此之前,日本侵略者已霸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
1937——1945年,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发起了民族***战争,1949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了。我们祖国人民打败了这一群强盗,祖国又重新站起来了。看,我们现在坐在宽敞而又美丽的教室里学习;休息时,我们可以到公园里嬉戏;我每天都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去西式餐厅享受洋风味的乐趣!这一切不都是先辈们生命换来的吗?我们不要忘记国耻,不要忘记中国惨遭屈辱的经历,我们还要好好学习,钻研科学,为振兴中华出一份力量。最后我要大呼一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范文2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美丽富饶,5000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美丽富饶,蕴藏丰富,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世界的四大发明古国,祖国位居其中,四大发明,惠泽世界!可正是因为这块土地蕴藏丰富,正是因为我祖国弱小,使得国外的人起了夺取的想法!你们可曾知道,祖国无法抵抗外来势力,被国外那些人打得七零八落。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874年,日本就侵略了我国的宝岛——台湾。要知道台湾可是我国最美丽的地区之一,可越美越是被能争夺。20年后的1894年,日本又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从我国掠走了三亿两白银,那可是该市各鸟巢也够花不完啊!这么一大笔钱财还没有使日本人停下脚步,反而更加肆意的掠夺中国的钱财。1931年他们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日***炮轰宛平城,进攻卢沟桥,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先后践踏了我国的很多土地,攻占了我国很多的城市,企***将我们伟大的祖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想要常年奴役我国人民。
面对侵略者的攻击,我们全力抵抗,面对胜利的呼唤,我们不断努力。你们还记得敌人向我们开的第一***吗?同样你们还记得祖国的英雄们为我们留下的血汗吗: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时期把敌人引入包围圈;舍身炸碉堡,;邓稼先研发出了两弹一星;钱学森发明了导弹;袁隆平种出了籼型杂交水稻;杨利伟是中国宇宙第一人;……一位位英雄人物为祖国的腾飞和富强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但是,日本右翼分子还没有死心,仍想着占领我们的国土,逃脱他们侵略中国的罪行,他们的教科书里写着的仍是中国发起的战争,他们仍在参拜他们死去的杀手。面对这一切,我们只有时刻记住这段历史,奋发***强。在这里,我想向大家呼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范文3
亲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圆梦中华》。
78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守***奋起抵抗。卢沟桥抗战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78年来,停留在历史的那一时刻,丰台人民不会忘记,首都人民不会忘记,全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78年前,中国***为日***进攻卢沟桥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事变发生后,中国***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两***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国抗日武装开赴前线,开始了神圣的全民族自卫战争。抗战的灯塔被点亮,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是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整套的作战原则、正确的战略指导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1938年,为延安《***》周刊纪念抗战一周年专刊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70多年过去了,全中华儿女不会忘记,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那一页。日***对中国900多座城市和广大乡村进行轰炸,大肆杀戮无辜平民,实施细菌战、化学战,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控制中国的工矿、交通、农业、金融、贸易等经济命脉,掠夺经济资源,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世界历史不会忘记。
浴血疆场是民族的壮歌,万众一心筑就铜墙铁壁。在抗日的战场上,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以八路***、新四***等为主要力量的敌后战场钳制和消灭了日***大量兵力,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数百万***队在日***进攻的正面作战,给日***以沉重打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战争的其他战场融为一体。十万中国远征***出国作战,强力配合盟***作战。在这场决定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台湾、香港、澳门同胞以各种方式参加进来,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积极支援祖国作战,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用鲜血和生命争取民族***和***。这一幕幕,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着,在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
《孟子》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反抗外敌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历史贡献,同时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大力支持。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在世界反***战争胜利的丰碑上,熔铸着中国人民的卓著功勋;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红旗上,凝结着各国友人的血迹。”
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1945年9月,为《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万岁!”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惊天动地的伟业,一雪百年耻辱,中国以新的地位立足于世界之林,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不曾忘记: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战争胜利已经过去60多年了。勿忘历史、面向未来,始终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府和人民为维护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今天,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之际,我们仔细地端详着卢沟桥宛平地区,这个见证了重大历史时刻的地方。少年强,则国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广大青少年学习历史、铭记历史,深刻的学习教育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凝聚力。人人都作和平鸽,人人都作和平的维护者。不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勿忘国耻,是为了圆梦中华。
范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8周年纪念日。从日历上看,那不过是一年中一个普通的日子而已。可是这一天,尤其是1937年的12月13日,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是一个不该忘却的日子,是一个让人的心会流血的日子。
78年过去了,斯人相继远去,南京大屠杀的人和事会否变得模糊不清?
78年前的这一天,日***攻占南京后,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大肆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遇难者达30万人,并发生了2万多起、暴行。
这场震惊中外的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痛,也把日本侵略者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时至今日,日本却连一个正经的“对不起”都没有。相反,日本首相和一些高官多次参拜供奉着战犯的***神社;面对大量无可辩驳的物证和史料,日本右翼分子却一再歪曲和否认历史,还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否认南京大屠杀,甚至称南京大屠杀是“伪造的谎言”。
他们从未直面真实的历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未到到南京实地考察,也无视中外学者考证确凿的历史铁证,而是仅凭个人情感和信念曲解事实,掩盖真相。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开放,用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当年侵华日***的侵略罪行,将尘封的沉默和真实写在了光天化日之下。
其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永远不能忘记民族的苦难,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同时也呼吁日本人民,以此开启被日本右翼势力长久封尘的记忆,坦诚面对那段历史,不要忘记和自觉接受那段历史的教训。然而,据称今天的日本教科书,很少有把日本的这段真实历史教给他们的下一代。这种异乎寻常的顽固与***令国家人民感到愤怒和难以理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宽宏和包容的。78年过去了,仇恨不曾生长,时间可以消逝,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
我们记住耻辱,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的历史,也就是让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一条巅覆不破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我们唯有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始终不渝地坚持***的领导,听***指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民族自爱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是的,我们倡导和平、友爱。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较量,在经济、***事、外交、文化等领域,都非常激烈。让我们记住,78年前的今天,30万同胞惨遭日***屠杀;让我们记住,八年抗战,有3500万中国***民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牢记历史的民族。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位中国人,包括海外的炎黄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为了***倒算,是为了避免“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正告那些已经、正在或者妄***对中华民族施加罪孽、***谋不轨的国家和民族:团结、坚强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个家没有任何人可以胆敢再次侵犯,这个家的名字就叫——中国!
我们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让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势力对我们望而生畏,让我们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的有力的力量!
愿我们的生活能永远祥和、美满、幸福,愿我们能永远远离灾难与不幸!
范文5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永不忘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七十八年前的12月13日,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那一天日***的炮火轰开了南京的大门,灭绝人性的侵略者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烈火,烧红了黯淡的天空;鲜血,浸透了苦难的大地。惨叫四起,撕心裂肺;尸骸遍地,触目惊心。十朝古都,六朝金粉,就此沦陷和毁灭了。30万鲜活的灵魂,美丽的生命,就此消失和泯灭了!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这是一段血泪史,是一段苦难史,更是一段屈辱史!
我们应该时刻告诫自己“勿忘国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今天,当我们站在这里,眼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火一样冉冉升起时,相信我们大家的心中都在涌起一种无比自豪,无比骄傲,也无比神圣的感情。不论我们走向何方,不论我们在何时何地,只要我们看到它高高飘扬在蓝天白云之间,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祖国她是和我们血与肉相连,荣与辱相通的!祖国光荣,则我们光荣,祖国耻辱,则我们耻辱!同学们,请记住——血,不能白流;历史不能忘却。
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是为了唤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是为了让大家以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强大崛起尽自己的一分力!七十多年前,在敌人的炮火硝烟中尚且诞生了文学家老舍、数学家华罗庚等等伟人,那么在今天的优越环境下,我们应更有所作为!当年有这么一句话:读书是为了救国,要救国就要读书!今天,我们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准备好了吗?
范文6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七十八周年,是中国人永生难忘的日子,一段耻辱与伤痛,一片哀伤与铭刻,整理了关于纪念南京大屠杀演讲稿1000字,希望大家记住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的日子,关于纪念南京大屠杀演讲稿1000字,我们一起悼念那些逝去的同胞与亡灵!
12月13日,是侵华日***攻进南京城、制造惨绝人寰南的南京大屠杀七十八周年纪念日。耻辱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为了让人们永远铭记这段令中国人民蒙受耻辱的历史,在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七十八周年之际,投资3亿多元扩建的侵华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终于打破了沉默,开启了记忆之门,向公众免费开放。
七十八年前的这一天,日***攻占南京后,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大肆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遇难者达30万人,并发生了2万多起、暴行。这场震惊中外的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痛,也把日本侵略者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面对大量无可辩驳的物证和史料,日本右翼分子却一再歪曲和否认历史,甚至称南京大屠杀是“伪造的谎言”。他们从未直面真实的历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未到到南京实地考察,也无视中外学者考证确凿的历史铁证,而是仅凭个人情感和信念曲解事实,掩盖真相(据新华社)。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开放,用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当年侵华日***的侵略罪行,将尘封的沉默和真实写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其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永远不能忘记民族的苦难,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同时也呼吁日本人民,以此开启被日本右翼势力长久封尘的记忆,坦诚面对那段历史,不要忘记和自觉接受那段历史的教训。然而,据称今天的日本教科书,很少有把日本的这段真实历史教给他们的下一代。这种异乎寻常的顽固与***令国家人民感到愤怒和难以理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宽宏和包容的。七十八年过去了,仇恨不曾生长,时间可以消逝,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
我们记住耻辱,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的历史,也就是让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一条巅覆不破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我们唯有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始终不渝地坚持***的领导,听***指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民族自爱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范文7
1937年的那个冬天,12月13日,在中国南京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暴行,日***━━一支毫无人性的***队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周的血腥屠杀。他们采用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遗忘的一段血泪史。
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的,谁都不能否认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野蛮、残暴的战争罪行。我们之所以念念不忘,是为了抵抗遗忘,我们之所以将这段沉痛的历史,融入血液里灵魂里,就是为了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鞭笞。而今的纪念是为了不忘,反思是为了清醒,奋然前行,才是铭记历史的真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既是古人的醒世真言,也是南京历经无数腥风血雨给后人的启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宽宏和包容的。七十多年过去了,仇恨不曾生长,时间可以消逝,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容漫长的沉痛所尘封。我们记住耻辱,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的历史,也就是让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一条巅覆不破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
追忆历史是为了和平的未来,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不再希望看见满目疮痍、战火纷飞,当我们渴望和平的橄榄枝时,发展正是摘取橄榄枝的最好工具!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展的两大主题。和平推动了发展,而发展又促进了和平的力量。战争对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极大的破坏,因此,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国际环境中才能求得国家、社会的发展,而国家、社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的促进和平力量的增强,对维护世界范围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奋斗目标。要自觉地把今天的学习同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富强复兴结合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认真学好知识,早日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我们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切实掌握过硬的学习本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值此纪念南京大屠杀76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杀戮30多万我们的同胞,以慰死难同胞冤魂!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范文8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12月13日,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子。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衣、食、住、行、用、学等等,样样富有。我们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长在祖国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可大家知道吗:就在78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37年12月13日,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那一天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南京,日***的炮火轰开了南京的大门,灭绝人性的侵略者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如果以秒来计算,那么,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下。他们采用集体***杀、活埋、刀劈、火烧等种种灭绝人性的手段来残杀中国人民。日本侵略者把杀人当作竞赛活动,居然搞杀人比赛,称胜利者为“勇士”,以在规定时间内砍下多少中国人的人头为荣;在日***731部队的实验室里,日本侵略者把中国普通百姓用来进行化学和细菌实验,那一张张被细菌毒害而扭曲变形的脸,保持着各种痛苦的表情;万人坑下,尸骨累累,那一个个孕妇,被刺刀活活刺开肚皮,挑出婴儿;日***在进行凶残的大屠杀的同时,为了掩盖其罪行,采用纵火焚尸、抛尸长江等办法,对遇难者毁尸灭迹。南京的文化珍品、物资财富也遭到了大掠夺。他们杀烧***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
十朝古都,六朝金粉,就此沦陷和毁灭。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烈火,烧红了黯淡的天空;鲜血,浸透了苦难的大地。惨叫四起,撕心裂肺;尸骸遍地,触目惊心,南京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在中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据战后国际法庭认定,日***侵入南京后,一个半月内,被集体屠杀的中国人达19万以上,被零散屠杀的中国人超过15万,总计30万人以上。
30万鲜活的灵魂,美丽的生命,就此消失和泯灭了!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这是一段血泪史,是一段苦难史,更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逝者如斯夫!南京大屠杀一晃已经过去76年了。时光虽逝,历史的烙印却深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永远沉淀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我们可以忘记仇恨,但我们永远难以忘记历史留给我们血的教训。我们中华儿女应该时刻告诫自己“勿忘国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每当我们站在操场上,眼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晨风中火一样冉冉升起时,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涌起一种无比自豪,无比骄傲,也无比神圣的感情。不论我们走向何方,不论我们在何时何地,只要我们看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蓝天白云之间,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祖国,是和我们血与肉相连,荣与辱相通的!祖国光荣,则我们光荣,祖国耻辱,则我们耻辱!国家把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城都会拉响警报,以此悼念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在阵阵撕人心肺的警报声中,人们或伫立沉思,或默默哀悼。警报提醒着每一位中国人,绝不能忘记国家和南京这座城市,曾经遭受的耻辱!
我们年复一年隆重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而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虽然战争好象离我们已很遥远,但历史却让我们铭记——落后就会挨打,就会国破家亡!请大家记住,爱国主义永远是民族精神不灭的灵魂。
***曾这样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爱国心的源泉。今天,我们小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岁月里,我们是最幸运、最幸福的人,因为我们生活在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日子里,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日子。
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要把十三多亿人的力量凝集起来。今天的祖国培育你们健康成长,教会你们知识,锻炼你们的能力;明日的祖国需要你们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本领把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没人敢欺负的强国。
同学们,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蓦然回首,让我们反思,让我们铭记国耻;放眼远望,让我们畅想,让我们继续开创。新世纪赋予我们中华少年神圣的使命——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不要让历史重演!让这句话记在我们的心里,永不忘记,激励我们奋发***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则国***,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惟有举国不怠,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长盛不衰,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范文9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12月31日,是南京大屠杀78周年纪念日。从日历上看,这只不过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而已,可是这一天,对我们每个中国人尤其是南京人而言,是一个不该忘却的日子,是一个让人的心会流血的日子。
78年前的今天,日***攻占南京后,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大肆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遇难者达30万人,并发生了2万多起、暴行。
历史这个东西,于南京人就是,它会一点一滴融入你骨血里,教你每时每刻都不能忘记。
我们从小春游就去雨花台,我们清明去万人坑默哀,我们儿童节去参观抗日战争展览,我们青年节在30万人纪念碑前默哀,我们每年12月肃立静听响彻石城的防空警报。
我们是南京人,我们从小就知道,1937-1938年,我们死了30万人。
这场大屠杀,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永远的伤痛,而时至今日,日本人呢却连一句正经的道歉也没有。相反,日本人呢首相和高官多次参拜***神社,一再修改教科书,否认侵略,甚至称南京大屠杀是“伪造的谎言”。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开放,其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永远不能忘记民族的苦难,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先辈们的鲜血所换来的,同样呼吁日本人民坦诚面对那段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从来都是宽容和包容的,78年过去了,仇恨不曾增长,时间可以消逝,但记忆不会风化,耻辱更是不为漫长的沉痛所尘封。
我们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愿我们的生活永远安详、美满,幸福。愿我们能永远远离灾难和不幸。
范文10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一.历史事件及背景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日。“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为首的***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策。日***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的土地。中华民族处在危亡的严重关头,却仍然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策。1936年春2月4日,带领南京***府的大批******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12月9日那天,西安1万多名学生游行请愿,向驻地临潼前进,要求联合抗日。张学良深受感动,表示要用实际行动答复他们的抗日要求。12月12日凌晨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怀着对民族的忧患,策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二.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西安事变”, 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从而挽救了民族危机,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导师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是的,就是刚刚过去的日子,他们早已溶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铭记于心的日子。我们应该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时刻,就要不忘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家秉承***先烈的遗志和***精神,继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三.伟大现实意义;
同学们,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日益富裕,国家繁荣昌盛,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和稳定才能让我们抓住发展的机遇。我们责任便是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
因此我们就要做一个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将来做一个有益社会;人民的人;
2.发扬***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和技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更加美好。
3.养成良好文明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做一个合格的;文明的中学生。
史记高祖本纪篇4
一、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作铺垫
苏教版《〈史记〉选读》明显理想化,脱离高二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了选自《史记》的《项羽本纪》中的一个片段――《鸿门宴》以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报任安书》。这些篇章,文字相对浅易。只有《报任安书》较为艰深。即使学生知识面较为开阔,但他们对于司马迁及《史记》的理解仍是肤浅的。而课本编者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一章节前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作铺垫。如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编者完全可以联系《报任安书》对司马迁及其所处的时代作扼要的概括与点拨。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记》的体例”,编者可以引用司马迁本人或后人的的精辟论述阐释“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体例的含义与特点。如清代史学家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诸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事,贤否得失,总纪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此段文字,用语极为简洁,切中肯綮,把《史记》的体例阐释得异常明晰。遗憾的是,编者虽然也选了这段史论,但把它放在最后一个专题“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里,事实上,教师与学生又有多少时间精力能顾及到这个课外专题呢?
二、注释粗糙,有些注释不够规范
1.底注①粗糙、简略,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史记〉选读》共十八篇选文,绝大部分篇目都是节选,而且删掉的段落非常多。课本的底注①作为全文最重要的注释,应该对本篇在《史记》原书中的位置加以简要说明。如《〈史记〉选读》开篇是《太史公自序》,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本篇就是《史记》的首篇。实际上,《史记》的首篇是《五帝本纪》。一般的老师如果备课不细致,也未必知道这是《史记》的第一百三十篇,是列传的第七十。司马迁的良苦用心,被清人金圣叹“识破”,他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然而,这些信息都是底注所没有的,它只是交代节选自《史记》的某篇就作罢。
2.对疑点、难点视而不见,不加理睬。
《太史公自序》涉及古代众多文化常识,课本不加注释,使得本来就对晦涩文句望而生畏的学生,更如同坠入五里雾中。“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句中有众多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远古人物,学生甚至是老师都知之甚少。如“周邵”的“邵”同“召”,是指召公,召公名,他是周公之弟。“太王”即古公父,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后被追尊为“太王”,《诗经》中的《绵》即为歌颂太王而作。“王季”,名季历,太王之子,文王之父,后被称为“王季”,《诗经》中的《皇矣》即为歌颂王季而作。“公刘”是周族的远辈祖先,由于发展农业,使周族从此兴盛起来,《诗经》中的《公刘》即歌颂他的伟大功业。“后稷”,名弃,周族的始祖,以发展农业,功勋卓著,被舜封为“后稷”,《诗经》中的《生民》即演说后稷之事。这些文史知识,应该详细地列入底注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大幅度删节处不加旁注
《〈史记〉选读》的有些选文,因为原文很长,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大幅度的删节,这本无可厚非,但没有添加必要的旁注,使文章显得太突兀,甚至无法理解,这就是教材的缺陷与不足了。如《项羽本纪》开头两节,交代项羽吴中起事,才华初露。第三节写项羽破釜沉舟,声威大震。其实,这两节之间编者删去了十一个自然段,不过,即使编者未加旁注说明,读者也能理解。但关键是接着的第四节就是项羽兵败垓下了。这中间还有四十一节内容,其中就包括学过的《鸿门宴》,编者完全可以用旁注加以点拨与链接,以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项羽的悲剧性格。纵观《〈史记〉选读》全书十八篇选文,编者任意腰斩原文,却无一处旁注说明,不尊重原著尚且不说,单是情节上的大跳跃就让人受不了。
4.注释与同系列的必修课本不一致
《太史公自序》中“扶义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史记〉选读》注释说,“‘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而《语文(必修五)》选录的《报任安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必修五课本注释却说,“倜傥,卓越不凡”。语文教师们常常用这两句中的“傥”或“倜傥”来考查古今异义,害得学生们晕头转向,叫苦连天。其实,“傥”、“倜傥”应该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编者的注释前后不一致而已。《项羽本纪》“***吏士卒皆山东人也,日夜而望归”中的“”,注释为:qǐ,踮起脚后跟。而《语文(必修一)》选录的《劝学》“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句中的“”,课本注释为:qì,提起脚跟。两处意思相同,语音却未能统一。
5.注释或翻译出现不当之处
《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课本注释说:“龙颜,上额突起状。”而司马贞的《索隐》资料里,却有“高祖感龙而生,姑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的文字,这就为后来称皇帝的容貌为“龙颜”找到了合法的文献依据。很明显,《〈史记〉选读》的这个注释没有多少说服力。《鲁周公世家》中,写周公告诫伯禽:“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这就是著名的成语“捉发吐哺”的出处。然而,《〈史记〉选读》在译文中却把“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机械地翻译为“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次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这样的翻译和解释明显是犯了“坐实”的错误,因为稍有一点文言常识就都知道,文言中的很多表数量的词如“三”等多是虚指,意思是“多次”。其实,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录苏洵的《六国论》“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一句,课本注释就明了,“五战为虚设之辞。秦赵交战不止五次,各有胜负,无法确切指出为哪五次。”
三、选文与同系列的必修教材重复
《〈史记〉选读》是一门选修教材,应该有着严谨的学科体系,应该与必修教材打通、衔接。如果说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选录《报任安书》(存目)是一种智慧的话,(然而《报任安书》并不是《史记》的篇目),那么,第五专题“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选录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从84页到90页,无论是原文还是注释都与必修课本雷同,这样编排的新意何在?倒不如把有限的空间腾出来,换上《史记》中的另一精彩篇章。
教材的编写是极其严肃重要的大事,容不得缺陷与不足。先贤早有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例子就应该精确、严谨、无懈可击。语文教材有众多的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因而也就有积累功能。
愿苏教版《〈史记〉选读》能精益求精,日臻完美!
参考文献:
史记高祖本纪篇5
关键词: 《史记》 孔子 “世家” 矛盾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作为纪传体的史书,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自然成为全书的主体,而均为人物传记。《太史公自序》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迹,是全书的大纲。对此大家一般没有什么异议。
又曰:“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按:史公于此仅说了列入世家的都有那些人,并没有给“世家”以明确的定义。因之,后世学者的说法多而难一。据今存文献,“世家”一词最早当见于《孟子》,其《滕文公》说:“(陈)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锤。”后汉赵岐注:“孟子言仲子,齐之世卿大夫之家。兄名戴,为齐卿,食采于盖,禄万锤。”这里所说的“世家”,指那些宗族大家,拥有世代相传的禄邑。郑慧生先生说:“从孟子的原话和赵岐注可以看出,世家是指那些世卿世禄的家族,包括他们的家人、子弟。这个概念,与《史记》世家体例明显不符,《史记》三十世家,从未收入过任何一个卿大夫一级的官员。但孟子的这个概念,却被后代的训诂家混入了《史记》世家的解释中。”①此可谓知别而昧于同也。
《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下,唐司马贞《索隐》说:“‘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故孟子曰:‘陈仲子,齐之系家。’②又,董仲舒曰:‘王者封诸侯,非官之也,得以代为家也。’”就吴太伯而进入“世家”来说,这是恰当的。
今人张大可先生据司马贞《索隐》之说,以及刘知几《史通・世家》之“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承家,世代相续”与“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名为世家”说,归纳“世家”之义为:“(1)记诸侯列国史;(2)载传代家世;(3)《世家》与《本纪》同体,均编年纪事,因有别于(按:“于”误为“子”)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③张说完全是在两位唐人说之域中,即其得失与《索隐》与《史通》所说之得失同。何为“世家”,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如数年前,郑慧生先生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世家’――世世永祭之庙。西周以来,礼制规定:诸侯五庙――始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后四者为亲庙,前一庙为始庙。亲庙每世一迁,四世之后即行毁轶,不再祭祀;而始庙则世世永祭,因此得称‘世家’。”然此虽有启示意义,却既缺乏坚实的文献支持,又不符合《史记》“世家”的实际。叶永新先生说其“将‘世家’解作‘世代不迁之宗庙’,缺乏字义上的根据”,“‘世家’为‘长祭不迁之宗庙’说,与《史记》世家的情况多不相符”④,是符合实际的。
考察《史记》“世家”何意,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史记》卷47《孔子世家》与卷48《陈涉世家》。先说后者,《索隐》解释《陈涉世家第十八》说:“(陈)胜立数月而死,无后,亦称‘系家’者,以其所遣王侯将相竟灭秦,以其首事也。”显然,陈胜得入“世家”的原因与前面所引《索隐》解释《吴太伯世家》之“‘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及子孙常有国”的取向不同。换言之,同为“世家”,而“入场券”不一,下面,我们再来考察《孔子世家》。
司马贞《索隐》说:“孔子非有诸侯之位,而亦称‘系家’者,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称‘系家’焉。”张守节《正义》说:“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故为‘世家’。”就孔子何如得入“世家”来说,两氏的见解是不错的(当然,两相比较,张说因注意到太史公如何,故更为全面些)。然而,既然“入场券”不一,自然引起后世不同的看法。反面的意见如宋人王安石认为入孔子于世家是司马迁“自乱其例”。其《孔子世家议》说:“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以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非极挚之论也。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牾者也。”⑤王氏之说,多以后世之见规往世;而“自乱其例”“多所抵牾”云云,乃没有注意到太史公设“世家”,其“准入”条件并非严格同一。
当然,认同孔子入“世家”者更多。如何焯说:“论来孔子只合作列传,太史公自据素王之说。”(《义门读书记・史记》)郭嵩焘说:“高帝始以太牢祀孔子,太史公适鲁得观孔子庙堂,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儒林传》亦称:‘陵夷至秦,天下并争于战国,然齐、鲁间学者独不废。’是孔子之道因是以自世其家,不待后世之追崇也。史公列孔子于世家,自纪其实而已。”(《史记札记》卷四)王鸣盛说:“以孔子入世家,推崇已极,亦复斟酌尽善。王介甫妄讥之,全不考三代制度时势,不识古人贵贵尚爵之意。”(《十七史商榷》卷四)林春溥说:“后世尊孔子,自史迁始,故布衣也,而列之世家。”(《竹柏山房十五种・孔子世家补订序》)李景星说:“太史公作《孔子世家》,其眼光之高,胆力之大,推崇之至,迥非汉唐以来诸儒所能窥测,故刘知几、王安石辈,皆横加讥刺,以为自乱其例。不知史公之不可及处,正在此也。”(《史记评议》卷二)等等。持认同孔子入“世家”者往往认为这与作者对孔子的尊崇有关。大体上说,这应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
其实,向来对《太史公自序》之“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之“本纪”虽没有什么异议。然不仅《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之“纪主”存在天子与非天子之异,汉代《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之每帝一纪与《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之以整个朝代为一纪,亦不同,等等。《太史公自序》之以“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而“作三十世家”,更只是大体如此。大史学理论家刘知几较充分地注意到这种情况,其《史通》内篇《世家第五》之辨“世家”之“义”说: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列以五等,疏为万国。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迄乎秦世,分为七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夫史之篇目,皆迁所创,岂以自我作故,而名实无准。且诸侯、大夫,家国本别。三晋之与田氏,自未为君而前,齿列陪臣,屈身藩后,而前后一统,俱归世家。使君臣相杂,升降失序,何以责季孙之八佾舞庭,管氏之三归反坫?又列号东帝,抗衡西秦,地方千里,高视六国,而没其本号,唯以田完制名,求之人情,孰谓其可?当汉氏之有天下也,其诸侯与古不同。夫古者诸侯,皆即位建元,专制一国,绵绵瓜瓞,卜世长久。至于汉代则不然。其宗子称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异姓封侯者,必从宦天朝,不临方域。或传国唯止一身,或袭爵方经数世,虽名班胙土,而礼异人君,必编世家,实同列传。而马迁强加别录,以类相从,虽得画一之宜,讵识随时之义?盖班《汉》知其若是,厘革前非。至如萧、曹茅土之封,荆、楚葭莩之属,并一概称传,无复世家,事势当然,非矫枉也。自兹已降,年将四百。及魏有中夏,而扬、益不宾,终亦受屈中朝,见称伪主。为史者必题之以纪,则上通帝王;榜之以传,则下同臣妾。梁主敕撰《通史》,定为吴、蜀世家。持彼c君,比诸列国,去太去甚,其得折冲之规乎!次有子显《齐书》,北编《魏虏》;牛弘《周史》,南记萧。考其传体,宜曰世家。但近古著书,通无此称。用使马迁之目,湮没不行;班固之名,相传靡易者矣。⑥
“自有王者,便置诸侯……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云云,从先秦的“天子”与“诸侯”的实际情形来考察《史记》的世家与本纪的“体貌”之同与地位之异。这是没有问题的。浦起龙释此说:“由周而来,五等相仍。当子长时,汉封犹在,故立此名目,以处夫臣人而亦君人者。”(《史通通释・世家》)亦是。而郑慧生先生引刘氏的“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名为世家”,而置疑于其“假以他称”说“世家”。郑先生认为:“这说法更使人不解,‘假以他称’为什么不称作‘支纪’、‘分纪’(以别于‘本纪’)偏偏用了个‘世家’,‘世’字‘家’字都做何解释呢?”郑先生此言,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在我们看来,刘氏强调“准”而责太史公之失,具有其理论上的意义,然实际操作本身与理论之“标准”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不过,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刘氏没有评论登孔子于“世家”事。浦起龙通释《史通・世家》说:“位孔子以‘世家’,先儒非之。愚谓《史记》乃从其世及而世家之也。故叙后系独长,至十一传安国,而与己同时,继以子n、孙欢而止。厥后褒成……衍圣之封,与世无极焉。乃悟‘世家’二字千古唯孔氏,颠扑不破。《史通》纠史于孔子无缀词,其亦有会于斯欤。”
综上所述,无论是后世注家及相关学者之说,还是司马迁本人之说,其“世家”与《史记》“世家”本身均存在矛盾;登孔子于“世家”,既因其在“当代”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更凸显了司马迁对这一重视的认同。
注释:
①郑慧生.“世家”解[J].史学月刊,2000,1:21.
②这里的“系家”,乃缘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来.
③张大可.司马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64.
④叶永新.“世家”为长祭不迁之宗庙说质疑[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6:3-5.
史记高祖本纪篇6
关键词:《二年律令》 制定年代
二年
《二年律令》共由27种律和1种令组成。从其法律内容和同时出土的《历谱》、《奏谳书》的内容来看,基本可以确定《二年律令》的绝大部分法律条文当为高祖时(包括为汉王时期)由萧何制定的法律和高祖的诏书以及由萧何与御史上奏被高祖批准的,还有少许法律条文为惠帝、吕后时追加的。
在对《二年律令》的法律内容制定年代考证之前,还必须弄清“三章之法”⑴的时间问题。刘邦入关,对关中秦人“约法三章”,而“三章之法”的时限止于何时汉法又开始制定并取代了“三章之法”?.张建国先生认为“约法三章”的时间效力并非班固所说的一直持续到萧何作《九章律》才告结束,而应该早⑵,笔者认同;但他提出其时间最短不过两个月,长则不过两年,这一点笔者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其时间当为一月余,不足两个月,更谈不上两年。《史记·高祖本纪》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候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係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遂西入咸阳……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且吾所以还***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着重号为笔者加,以下同)耳。”这段文字已清楚地说明刘邦的“约法三章”是在特殊情况下宣布的暂时性法律,他本人也并未打算长期执行这一十分简单的法律,并指出“三章之法”使用下限为“待诸侯至”而止,众诸侯至后再重新商定新的法律。《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秦二世三年十一月,“沛公出令三章,秦民大悦”,十二月项羽“至关中,诛秦王子婴,屠烧咸阳。分天下,立诸侯。”可见“三章之法”仅存月余,项羽入关便不再有效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明确记载:“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霸上。居月馀,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项羽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诸侯,秦竟灭矣。”沛公居霸上仅“月余”,项羽等人至,项羽“主命分天下王诸侯”,“三章之法”自然荡然无存,就连宣布此法的刘邦也不得不暂时听命项羽分封,他的“三章之法”项羽又岂能继续推行于关中呢?
“三章之法”可以说是一个权宜之计的***令。我们知道,封建法律通常由律、令、科、比四部分组成,皇帝的诏令也是汉代的法律来源之一,诏令的产生主要源于皇帝的意***以及各级官员就某方面事件的请求,它包括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制诏、由丞相、御史大夫奏请而皇帝批准的诏令和高级官吏承皇帝旨意拟出对策再请皇帝批准的***令等,这些***令构成了封建法律的一部分,《二年律令·津关令》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三章之法”事实上就属于***令这一类,由于它的宣布有其特定背景、特定对象和特定范围,它是在刘邦侥幸先入关中、仅针对关中的秦人宣布的一个十分简单的法律约束。由于项羽背约后局势大变,刘邦进入汉中后所面临的形势与宣布“约法三章”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三章之法”自然也不会被刘邦搬到汉中推行。为适应新形势、新地区、新民众,到汉中后,刘邦有必要命萧何制定新的法律。《汉书·高帝纪》云:汉二年春正月,“赦罪人。二月癸未,令民除秦社稷。施恩德,赐民爵。蜀汉民给***事劳苦,复勿租税二岁。”以此推断,汉元年入汉中后就已命萧何制定了一些法律,二年时已正式施行,故二年时考虑到“蜀汉民给***事劳苦,”所以让蜀汉民“复勿租税二岁”。同时我们还可以得知这时法律至少已有征收租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方面的条文;二年时又赐民爵,可见这些法律内容已远非“三章之法”的内容了。“赐民爵”已开始出现,当然在战争年代赐***功爵更会有。其实刘邦在起义过程中已经利用赐***功爵的方法来鼓舞士气,如樊哙、曹参等斩秦人在《史记》上皆有受赐爵的记载。⑶ 所以,汉王二年一样还会继续用赐***功爵的方法以激励士气,并把将士因获爵而应得的权益加以落实,否则将士就不会再卖力,这就需要相应的法律加以保证和执行。汉王二年又把这些法律推广到新占据的关中,“关中卒从***者,复家一岁。”⑷汉二年又开始置乡、县三老,“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⑸又六月壬午“壬午,立太子,赦罪人。令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兴关中卒乘边塞。”《史记·高祖本纪》也提到“兴关内卒乘塞”。⑹所以,由前文分析我们可知汉二年有关徭律、户律、兴律、复律、爵律、赐律、置官等方面的相关法律已制定并在汉王所统治区全面推行了。另外,《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这里也证明了萧何在汉二年的确制定了一些法律。由前文可以考定,汉王元年因入汉中时间短,未制定多少法律,二年时开始较全面的制定了诸多法律。从内容上看,汉王二年萧何制已经制定了《二年律令》中许多主要的法律条文,已具有《二年律令》的雏形。那么,在入汉中这么短的时间里有无可能制定出这样一个较正规的法律呢?是可能的。因为萧何是一个经晓秦律的法吏,《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辩之。何乃以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故请,得毋行。”沛公初入咸阳时,众人皆争金帛财物,独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书也。”萧何有着清醒的头脑,又为秦法吏,依其所收秦律令制定此时汉王所需的法律是完全可能的。任何重大制度的健全、完善都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今日所见的《二年律令》的内容应该是基于汉王二年诸法律基础上逐步完备的律文,所以名为《二年律令》是很正常的。顺带讲一下,张建国先生以前一史料认为可判为萧何“次律令”的起始时间,应当是正确的。⑺《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於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法,张苍为章程……”,这里所“次”的律令当指《九章律》。《九章律》当为汉高祖五年统一全国后命萧何制定的。虽然《九章律》与汉王二年制定的法律从内容上有所区别,但是,汉王二年的法律已含有了《九章律》的许多法律主题,故可以认为《九章律》已经开始制定了。
有不少学者提到《贼律》中简1,2,3的内容是反映了汉初(即统一全国后)中央***府与异姓诸侯王斗争激烈的法律,这一点可以成立。但笔者认为,项羽称霸分封众诸侯王后,各诸侯王之间因各种历史原因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作为汉王的刘邦与其他诸侯王之间也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制定、颁布《贼律》简1,2,3的法律条文也是十分必要。当然,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由于***治的需要,刘邦又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全国统一后,这些异姓王势力很大,对中央***府构成了重大威胁,除了最弱的长沙王以外,其它各诸侯王先后都进行了反叛。所以,汉初异姓王存在的情况与刘邦为汉王时的形势有很大相似处,继续使用这些律文没有什么不妥,所以《贼律》简文中的相关法律也很可能在汉王二年时就制定了。
惠帝、吕后时基本遵循高祖时制定的法律,未有大的行为。史载,在惠帝责问曹参时,曹参回答说:“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⑻曹参去世后,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⑼可见惠帝时确未有大的法律制定行为。《二年律令》中就有许多法律条文也能证明这一点。其中《盗律》简78有“盈二十日”;《具律》简83有“若年不盈十七岁”,简86有“有罪年不盈十七岁”,简94有“不盈岁者,罚金四两”,简96,97有“赎劓黥、戍不盈四岁, (繫)不盈六岁”,“ (繫)不盈三岁,赎耐、 (遷)、及不盈一斤以下罪”,简115有“年未盈十岁为气(乞)鞫,勿听。狱已决盈一岁……”等;《亡律》简157,165都有“盈”字出现,惠帝名盈,而这些法律并不避惠帝名讳。但是,在《汉书·惠帝纪》中记载,在惠帝即位当年,即公元前195年5月,惠帝了一个大规模赐爵的诏令,文曰:“赐民爵一级。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级,四岁二级。外郎满六岁二级。中郎不满二岁一级。外郎不满二岁赐钱万。……舍人满五岁二级。……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此诏凡云“盈”皆已改为“满”,所以完全可以确定,这些法律当为高祖时制定而非惠帝时期制定的。
《汉书·刑法志》记载:“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可见惠帝、吕后时期的确没有大规模制定法律的行为。但这并不否定惠帝、吕后时有个别法令条文的颁行。如前文吕后用惠帝名义的一个大规模赐爵的诏令。《二年律令》中也有个别法律条文非高祖时制定,如《津关令》廿一、一律文有人认为当制定在惠帝吕后时,⑽而其它令文则大多在高祖时制定。再如《二年律令·具律》中简85文有“吕宣王内孙、外孙、内耳孙玄孙……有罪,如上造、上造妻以上”的条文,《津关令》廿二、有关于“鲁侯”的条文:“丞相上御史书言,鲁侯居长安,请得卖马关中”等语。我们知道,“吕宣王”是吕后元年追尊其父吕公的。在史学界,这里的“鲁侯”应是吕后的外孙张偃也基本一致认同。吕后时为维护吕氏家族的权力,制定个别法令追加到原汉律上是很正常的,所以,这两条律文为吕后时所制定的是对的。但是她只能追加,不可能废掉高祖旧律另颁新律,这一点从史书记载吕后为封吕氏为王而怕刘氏反对,同时也封了更多的刘姓宗室为王为侯可证。《史记·吕后本纪》记载:“太后欲王吕氏,先立孝惠后宫子为淮阳王,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子朝为轵侯,子武为壶关侯。太后风大臣,大臣请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太后许之。”由此可见,吕后虽称制,但并不敢随意违背刘邦制定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盟约,欲王吕氏,则先王众刘氏并风喻大臣,由大臣请后才敢王吕台一人。作为国家大法,吕后又岂敢废而新颁呢?
从上文分析可知《二年律令》的法律内容大部分是在高祖时(包括为汉王时)制定的。从同时出土的《历谱》和《奏谳书》也可证实这一点。《历谱》记录的是日期从汉高祖五年四月至吕后二年后九月。⑾《奏谳书》内容体例开首历朔大多属于汉高祖时。高敏先生以此认为《二年律令》的“全部内容都应是从汉高祖五年到吕后二年时施行的律令”,是不正确的。⑿上文已证明汉王元年起已开始制定了许多《二年律令》中的诸多律令,上限应至汉王元年,至少也要在汉王二年时,而非始于高祖五年,而下限为吕后二年则无疑。
因此,由以上考证,《二年律令》的法律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在高祖时制定的,并且是以汉王二年由萧何“为法令约束” ⒀ 的“法令”为基础逐渐添加、完备的。汉王二年的法律已具有《二年律令》的雏形,并且这些律令一直被沿用,在汉王三年至惠帝、吕后这一段时期又有一些律文因其它原因追加上去,因此,《二年律令》的“二年”应为“汉王二年”。当然有些学者提出是“高祖二年”也可以,从时间上来讲是一样的,但不如说汉王二年更准确。而有些学者仅仅依《具律》中简85有“吕宣王”一词和《津关令》中廿二、一律文有“鲁侯”来判断为“吕后二年”似乎不妥。
转贴于 ⑴⑷⑸⑹《汉书·高帝纪》。
⑵⑺《试析汉初“约法三章”的法律效力——兼谈“二年律令”与萧何的关系》张建国,《法
学研究》1996年1期。
⑶《论两汉赐爵制度的历史演变》高敏,《文史哲》1978年1期。
⑻ ⑼《汉书·萧何传》。
⑽《〈津关令〉的颁行年代文书格式》彭浩,《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5月。
史记高祖本纪篇7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侵略者的铁蹄曾经践踏过我美丽的山河、鬼子的飞机曾在华夏上空狂暴肆虐,还有那一把把闪亮的刺刀曾向我父老兄弟刺去……中国人民更不会忘记,多少志士仁人,多少***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凶残的日本***国主义侵略者。终于,狂飙的日子不再到来,中华民族迎来了她新的生机。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段历史,这是抗战英雄们为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来侵略所谱写的一曲壮丽乐章,绘就的一幅宏伟的***画!这次战争让我们更加清醒,让我们擦亮了眼睛,再一次认清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日益挺拔,日见辉煌。我们看见了那一面面铁钽精神筑就的“血胆钢墙”,将无耻的恶狼们永远地挡在了祖国的门外。看见了那颗颗赤心换来的五星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上。看见了那打破苏美核垄断的蘑菇云,听到了那响彻太空的东方红,也望见了香港岛上那盛开的紫荆花。辛酸换来了愉悦,心中的耻辱变成了自豪!昨天的中华巨龙,先辈们舞起来了;今天的东方太阳,先辈们托起来了;明天建设祖国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这些沐浴着共和国大地上和煦阳光的青春少年的身上!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心落后于前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改革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拓前进的大无畏精神,努力成为***治坚定的一代,道德高尚的一代,艰苦创业的一代,成才奉献的一代。在改革开放振奋潮中激流勇进,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遥望新世纪的天空,我们振奋,我们期望,我们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有幸站立在祖国新的发展起点上。今天的我们不需要饱受战火的考验,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带着老一辈的嘱托与期盼,我们将勇挑历史的重任,奋然而前行。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侵占;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时间正在随着空间的不断扩大而急剧缩短,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勤奋、更加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加自觉、更加全面地提高我们的素质,以适应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肩挑着重担;我们,面临着机遇;我们,面对着挑战。一面伟大的旗帜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改革开放为我们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体制和条件。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赶上去!
历史的书面仍在不倦的翻动,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呼唤在古老版***上回荡不息,那博大的力量在召唤着每一个弄潮儿,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中国心为之震憾。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出前不负于古人,后无愧于千秋万代的历史新篇章!
史记高祖本纪篇8
时间的书翻到了1935年的12月9日,鲜红的历史记忆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大学生2020一二九运动85周年学习心得最新”,欢迎阅读与借鉴!
大学生一二九运动85周年学习心得11935年12月9日,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是一个让国人倍受鼓舞的日子,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的日子.在日寇疯狂进攻我华北大地,国人沉醉麻木,***消极抗日,社会如一潭死水的民族存亡关头,具有民族忧患意识的北平学子,在中国***的领导下,摇旗呐喊,树起华夏大地第一面战旗,他们是历史的改造者,是***的先驱!
遥首那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峥嵘岁月,中国人民正遭受内忧外患的苦难,而渴求知道,渴求真理的广大爱国青年,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发愤学习,投身于火热的***运动中.正是他们一颗颗爱国心的碰撞,拨出了五四的呐喊,一二·九的震啸.在华夏大地上刮起了一股旋风.他们是真正的时代英雄!
而今,历史的车轮已辗入了21世纪,风华正茂的我们正疾步奔行。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应继承和发扬“12·9”运动的优良传统,12·9精神为前进的动力,努力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随时听候祖国的安排,发出新时代新青年的呐喊!
而要完美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空口白话,纸上谈兵,要把这股热情倾注到前进的每一步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首先,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宏大的理想和高尚的爱国情操.12·9运动的爆发不是爱国青年们理想的碰撞.他们因为都有一颗爱国心,而走到一起,掀起了***运动的浪潮.所以,只有既定了奋斗目标,才可以激起更大的热情向前前进,向前发展,才会在征途上不迷失方向,迷失自我。
其次,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在前进的路上,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或是种种诱惑,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泥潭,不能自拔.只有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才能坚持到底,展现自我。
最后,要付诸行动,落到实处.只有行动起来,才有可能冲向成功,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12·9运动的成功爆发正是爱国青年们的切实行动,所以目标的实现与否,关键是在于行动。
新时代的我们,新时代的新青年,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前进取.我深信,在中国***的领导下,以12·9精神为动力,新时代的我们会以独特的方式炸响新世纪的第一声春雷,发出新世纪的12·9呐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富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我们的热血,同我们的真诚,同我们的努力铸就华夏大地上一道最亮的风景线。
永葆“12·9”精神长青不老。
大学生一二九运动85周年学习心得2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祖国是东海碧波上升起的太阳,是青藏高原上闪烁的群星,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辽阔北国,是花开三月、草长莺飞的春色南疆。可同时,祖国还让我们想起曾经经历的苦难与蹉跎,饱尝的屈辱与折磨,阻碍我们前进的愚昧和不足。历历往事,不堪回首。
历史的风,吹翻起七十六年前的那一页。在我的眼前,历历浮现出那冰雪覆盖的1935年,那悲痛岁月里的冷嗖嗖的日子。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张开它的魔爪,伸向了我中华的心脏----华北大地,中华民族陷于内忧外困之中。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的领导下,六千愤怒的北平学生走上街头,高举着正义的旗帜,奔走呼告,勇敢地向卑鄙的暴虐宣战,向怯弱的***贼宣战。他们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无数中国人民的心被此所震撼。我们不会忘记历史的回音。我们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一天,七十六年前的这一天,更不会忘记那些在敌人的恐怖***策下高呼着口号散发着传单而不惜抛头颅,撒热血的学生们,可敬可爱的学生们。是他们,在国家存亡的关头,振臂高呼,促使了_的妥协。是他们,在民族生死的毫发间,热血横洒,促使了民族的觉醒。是他们,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示了青年的热血豪情,以他们大无畏的勇气,诠释了青年的含义。我们不会忘记他们,那些可敬可爱的学生们,他们是民族的拯救者,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先驱。同样是学生,相仿的年纪,幸运的是我们身边再没有硝烟与战火,当今天坐在教室里安心听课时,可曾想到当年前辈们为了祖国的存亡,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可曾敬佩他们怀着火热的爱国情,投身于民族的救亡运动?鲁迅曾经说过:“纵然国有难,汝亦作先锋。”
漫长的岁月尘封了多少动人的往事;无情的时间磨灭了多少心酸的记忆,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的心还在隐隐作痛。1936年12月13日,日***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的罪行,为现在世界文明史留下了最为黑暗是一页。他们杀人手段层出不穷:砍头、刺杀、***击、活埋、火烧等,还有惨无人道的“杀人竞赛”。真是残忍至极。这场大屠杀的受害者,大多是无辜的工人、农民、商人和一般市民,一向以慈悲为怀的僧尼和天真无邪的孩童也不能幸免,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我们南京这座和平繁荣、闻名遐迩的六朝古都变成了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可由于日方一而再的在历史问题上采取错误的立场,几十年来中日关系仍步履艰难,现有日本首相几次参拜***神社,日方在教科书修改问题上一错再错。血写的历史谁能忘记,日本种种卑劣的行径谁不唾弃,国耻难忘,跨世纪的我们更应继承“一二九”精神,牢记国耻,将悲痛化为力量,将誓言变成行动!
我们纪念“一二?九”运动就是要牢记历史,保证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学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国家的未来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任重而道远,要奋发***强,开拓进取,要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知耻而后勇,任重而道远,让我们这一代连接历史和未来的青年人作出选择吧!中国的大车我们拉,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了让巨龙腾飞,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一定会踏着先人的足迹,奉献我们的热情与青春,奉献我们的忠诚与信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大学生一二九运动85周年学习心得3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历史的车轮缓缓地向前转动着,在经历了无数次痛苦与磨难后,它依然不屈不绕滚滚向前!我,一位新世纪的大学生,今天站在这里,真是为了纪念这无数次爱国运动中的一次──纪念“12·9”青年运动,缅怀那些在运动中英勇献身的***们,弘扬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当代青年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无忌惮地践踏中国的领土,而*********府无耻地采取不抵抗***策之时,我们的前辈用鲜血和身躯扞卫了祖国的尊严。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在中国青年运动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以青年人特有的激情颂出对祖国的骄傲和对***先辈的崇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古代的屈原,还是近代的秋瑾、鲁迅,只要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深深第懂得这个最简单的道理。爱恋自己重于斯、大于斯的故乡和祖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共同的感情。真是这种感情,激发了中华儿女酷爱自由,坚仍勇敢的个性,使他们为了救之***存,争取***、自由、幸福而顽强地战斗,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从强权压迫的桎梏中***出来:正是这种感情,赋予中华儿女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无穷
的创造力,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之林。
“12·9”运动告诉我们,一切爱国者都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重于一切。“12·9”运动告诉我们,个人的理想、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休戚相关的。杰出的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说国:“如果你失去了祖国,你便失去了自己。”“唇亡而齿寒”,作了亡国奴,连人格和自由都得不到,还谈什么个人利益与幸福呢?!“位卑未敢忘国忧”,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决不能在我们手中失去!
诚然,我们的祖国还不先进,还处于发展中。然而,爱国是不以祖国富裕为前提的。“穷目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今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不断向发展。从2008年奥运会举办成功,加入WTO组织,到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这些都足以证明,我们的国门已经打开,我们的国家正在强大。祖国现代化的发展,正需要大批现代化的专业人才,祖国正期待着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需要我们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改变中国面貌的“青云之志”,掌握富国强国的现代化知识和技术。
“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的祖国过去哺育了多少杰出人物,如灿烂群星。今天,她仍将造就无数爱国英才层出不穷。
大学生一二九运动85周年学习心得4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可曾记得_年前12月9日?或许早已淡忘,或许闻所未闻,或许如雷贯耳,不管您属于哪种情况,现在让我再一次讲给大家听,以便我们共同铭记那段历史:1935年12月9日,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发生了一件由北京大学全体学生引发的震惊中外的大事儿,为了他们心爱的祖国能从此不再受到列强们铁蹄的践踏,为了让他们得到安宁的学习生活,为了能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为了打击_的国民***府,他们打着“抗日,爱国”的旗号,以反对华北自治的运动,“_日本帝国主义”,要求收复失地为目标,在北京的各个街区展开了_活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在北京的上空回响着,热血在每个人的胸口沸腾着,听那字字句句铿锵的口号,无不显露他们灵魂深处无限的感慨,这是无数前辈们无限的感慨和愤怒,夹之于天地间浩然长存的正气发出满怀一腔热血的声音,那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激荡出的永不泯灭的声音——还我中华!还我中华!还我中华!
今天我们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站在这儿,这件大事已过去_年了!在这_年中,我们的祖国母亲经历了狂风暴雨,沧桑的面容却依然富有光彩,那是因为她曾有一群好儿女,这些儿女为了母亲的自由,不畏_,毅然决然地进行着运动!今天,我们也不能让我们的祖国母亲失望!朋友们!想我们母亲的屈辱历史吧!还曾记得鸦片战争?还曾记得八国联***侵华战争?还曾记得南京_?那一幕幕不堪回首,不愿记忆!但我们不能忘却!那!是我们奋斗的动力,那!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更是我们搏击长空的翅膀!——朋友们!同学们!滴着鲜血的历史已使我目不忍视!国外刺耳的讽刺声尤使我耳不忍闻!现在!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母亲知道她不曾失去爱她的孩子!这些孩子便是我们——中国的希望,我们应谨记“一二·九”前辈们的爱国深情,把他们无限的爱国情结,化作我们永恒不衰的动力!为了祖国母亲的繁荣、富强而学习,为了母亲满面荣光而奋斗!奋斗!
血的深情,血的教训,无一不使我们提高警惕,“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曾经的危难时刻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切不可养尊处犹,要随时持有一颗矢之不移的赤子之心!让我们带着梦想,带着记忆去翱翔!
远处,国歌已经奏响,那熟悉的曲调,正是引领我们奋进的声音这是祖国苍劲有力的声音,这是历史苍劲有力的声音,这是亿万万海内外同胞苍劲有力的呼唤,那声音仿佛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仿佛黎明的第一声报晓——我们爱我们的祖国,那被无数耕耘者的汗水浸过的土地;那被无数怀有爱国深情的人的泪水浸过的土地;那被无数英烈的血水浸过的土地!
同学们!让我们齐声呐喊,让我们发生新世纪的呼唤:我们永远爱你!我的亲爱的祖国!
大学生一二九运动85周年学习心得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溯今而古,亘古而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人都是豪放的一代、激情昂扬的一代,以国家大义民族大任为使命的一代!_年前,北平的青年学生们,在中国***的领导下,毅然发动了129运动。_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些学生才得以在此演讲纪念“129”运动,纪念这场由学生号召发动的爱国主义运动。
如果说,古代中国是由锦绣编织而成,那么近代的中国却是被鲜血浸透过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屡遭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腐朽无能的旧***权使华夏子孙受苦受难却只能掩面而叹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山六岳低”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的百年屈辱、百年长恨意犹未足!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内有斗争外有侵略,“129”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1935年12月9日,伴着北国凛冽的寒风,北平六千多名学生冲破***警卫***的阻拦,进行__活动。这一天,到处是漫天飘飞的宣传单,到处是舞动的旗帜,到处是人民怒吼的口号,到处是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中华大地为之震颤!
“129”运动是继五四运动之后的又一次爱国运动。学生们首先行动起来,并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距离现在也已经有_年了。今天我们在此聚首纪念。面对他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情操,面对他们视爱国高于一切的热情,以及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忱,我们还能无动于衷么?不能!
史记高祖本纪篇9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人们对战争灾难的痛恨,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国家公祭日心得1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历史悠久,拥有许多名胜古迹,例如夫子庙、总统府、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等等。这次的南京之行主要是参观纪念馆。
那天细雨蒙蒙,天空灰暗,视乎知道我们要去祭奠。当我们站在了纪念馆的门口,原先路上有说有笑的心情都忽然不翼而飞,剩下的只有满脸的庄严肃穆,似乎那口和平之钟的巨大回响在无情地震撼着我们的心。当看见黑色的大理石铸成的金字塔和雕塑后,我便什么话都说不出了,似乎所有的话都被哽住,已经没有办法用言语形容当时的心境和复杂的心情。纪念馆前的警钟上镌刻着“敲世纪警钟,祈世界和平”的十个大字,提醒着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勿忘国耻,兴我中华。
跟随着人群我们来到了馆内,我立刻被以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苍景象所震撼了。那30万遇难者名单墙,摸着墙上那一行行的名字,我的心如刀绞,残忍的日寇在短短的几个星期用***杀、刀砍、毒气、活埋、水淹等残忍的方式杀死了30万人。一路走来,甲午海战、血战光华门、南京沦陷、日***在南京的焚烧与破坏、南京保卫战······这些场景历历在目。“万人坑”遗址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万人坑里遍地都是尸骨,令人毛骨耸然,有些缺胳膊少腿,有一半在外一半在土里,还有些是还未出生的婴儿……这些七零八散的尸骨令我十分悲愤。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血海深仇!决不能愧对无数先烈和死难的冤魂!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需要有点精神的,落后就要挨打,这历史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我们中国人经历了多少无数的苦难与压迫,才取得今天的辉煌。今天起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做有志有为的中国少年,只有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们强大了,我们才能站得直、立得稳。让我们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永不放弃梦想的执着与追求----让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让我们这条东方的巨龙在翱翔于蓝天之上。
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历史悠久,拥有许多名胜古迹,例如夫子庙、总统府、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等等。这次的南京之行主要是参观纪念馆。
那天细雨蒙蒙,天空灰暗,视乎知道我们要去祭奠。当我们站在了纪念馆的门口,原先路上有说有笑的心情都忽然不翼而飞,剩下的只有满脸的庄严肃穆,似乎那口和平之钟的巨大回响在无情地震撼着我们的心。当看见黑色的大理石铸成的金字塔和雕塑后,我便什么话都说不出了,似乎所有的话都被哽住,已经没有办法用言语形容当时的心境和复杂的心情。纪念馆前的警钟上镌刻着“敲世纪警钟,祈世界和平”的十个大字,提醒着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勿忘国耻,兴我中华。
跟随着人群我们来到了馆内,我立刻被以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苍景象所震撼了。那30万遇难者名单墙,摸着墙上那一行行的名字,我的心如刀绞,残忍的日寇在短短的几个星期用***杀、刀砍、毒气、活埋、水淹等残忍的方式杀死了30万人。一路走来,甲午海战、血战光华门、南京沦陷、日***在南京的焚烧与破坏、南京保卫战······这些场景历历在目。“万人坑”遗址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万人坑里遍地都是尸骨,令人毛骨耸然,有些缺胳膊少腿,有一半在外一半在土里,还有些是还未出生的婴儿……这些七零八散的尸骨令我十分悲愤。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血海深仇!决不能愧对无数先烈和死难的冤魂!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需要有点精神的,落后就要挨打,这历史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我们中国人经历了多少无数的苦难与压迫,才取得今天的辉煌。今天起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做有志有为的中国少年,只有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们强大了,我们才能站得直、立得稳。让我们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永不放弃梦想的执着与追求----让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让我们这条东方的巨龙在翱翔于蓝天之上。
高二国家公祭日心得2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牢记历史的民族。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位中国人,包括海外的炎黄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避免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正告那些已经、正在或者妄***对中华民族施加罪孽、***谋不轨的国家和民族:团结、坚强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个家没有任何人可以胆敢再次侵犯,这个家的名字就叫——中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让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势力对我们望而生畏,让我们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的有力的力量!
是的,我们倡导和平、友爱。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较量,在经济、***事、外交、文化等领域,都非常激烈。让我们记住,30万同胞惨遭日***杀害;让我们记住,八年抗战,有3500万***民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勿忘历史,勿忘耻辱,勿忘那个年代我们受辱的局面,珍惜***先烈用血拼出来的天下,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惨痛的历史面前,我们不仅要铭记真实的历史,更要吸取经验教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永远处于被动受辱的地位,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强大我们自身,只有中国强大了起来,立于世界强国之席,让外国侵略者不寒而栗,那我们才真正是不战而胜。
我们唯有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民族自爱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少年强,则国强,不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着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高二国家公祭日心得3国之强盛,家之富足,社会之安宁,未必要源于山之高,河之大,疆域之辽阔。天时地利总有沧海桑田的变迁,总有白云苍狗的转换,而唯有一颗坚强的心,维系着历史的巨轮向着下一个历史的码头前进。谁站在船头,向着历史的深处回望初心与始终,面对伤痕时的内心有多沉重,未来就有多光明,前程就有多远大,历史的丰碑就有多厚重。
所以,在国家公祭日之际,我们不必亲身经历,却应感同身受。凡有良知者,必要以柔软的内心,包裹着沧桑的历史,对历史喊话,对未来祈福。
我们在历史深处挖掘沉痛过往,帝国主义的铁蹄似乎还在踢踩践踏,侵略者的刀似乎还在铮铮作响,我们唯有抚摸伤痛,让它结痂,化作坚韧铠甲;收捡断壁残垣,重铸民族信仰,像锈迹斑斑沉睡于地下几千年之久的青铜戈矛,越磨砺,越光芒。
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公祭日回顾历史、反思历史,不是要挑起敌对情绪,而是要我们都竖起警觉的耳朵,听,今天的世界
在平衡中并不太平,人心之变化,地区之复杂,有时候远超我们的想象。你一定不会漠视我们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跌倒而未颓顿的片段;一定不会遗忘我们的民族艰苦摸索中那些创痛而未绝望的细节;更不会错过我们的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高歌猛进的时代大潮。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弄潮儿,是水手,不必徘徊,不必彷徨,不必迷茫,***和***就站在巍巍巨轮之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不忘记忆,离不开历史的载体。设立国家层面的纪念日,是以国家名义对历史的记忆;各种各样的纪念碑、历史遗迹,是站立在大地上的记忆,都是在告诉世界、提醒后人,渴望和平、走向复兴的中国人民,不能、不会更不应淡忘那些曾经沉痛的记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就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祖国,每一个人都应牢记神圣职责,砥砺前行,这便是对南京遇难同胞的纪念。
高二国家公祭日心得4泛泛而论,祭祀作为一种典型的仪式,通常是文明成熟的标志。文明成熟,才有礼典。华夏文明发育较早,具有完备多样的礼典仪轨,而祭祀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并依此创立了专门的祭祀日。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与祭祀有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祭祀文化的成熟。祭祀不仅包括宏大的天子祭,也包括士庶祭,都成为国家活动和家族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过,曾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礼典仪式现在已渐趋消亡,不再是常规性的重要活动,其规范也逐渐瓦解。这其中,有国家形态在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也有祭祀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变化的原因,过去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已不复现,对祖先的崇拜也由于家庭结构向原子化演变而削弱。近年来,虽然敬天敬地敬祖先再成时尚,但强调的也多是文化符号的意义,或者成为给地方经济发展搭建的平台,其本来意义已有所消散。相对而言,民间尽管失去了传统祭祀规范的许多内容,但仍然存在基于亲情的祭祀活动,而在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尽管仍然零星存在,比如为“9·18”事变悼念、为“5·12”大地震悼念,但没有制度化规定。
那么,今天需不需要设立国家公祭日?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说过去因敬天敬地敬祖先而创造的祭祀文化,反映了一个文明的成熟,那么今天是否会忘记历史,也在考验一个民族是否成熟。
国家公祭日提供的庄严感,有助于恢复历史的庄严,特别是在虚无主义消解历史的价值判断之时。历史的荣耀和悲情,需要我们正确体会;国家公祭日提供的舆论平台,有助于帮助我们连接历史和现实,为我们找到历史中的正确定位;国家公祭日有助于我们回顾审视历史悲剧,维护基于历史形成的判断,防止历史被人为歪曲。而这些对于历史的冲击,一直在发生。
这个事件的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国家公祭日就是通过直面历的悲情时刻,以达到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的目的。在漫长的中国历,不乏对于悲情时刻的记录。以什么样的历史悲剧作现实的镜鉴,有不少选项。为什么确定的是南京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不是其他?
其一,它象征着中国苦难近代史的重要时刻。中国自近代以来所遭遇的外部压力,给整个民族留下了许多历史疤痕,而八年抗战最为艰苦,***民付出的牺牲,中国向现代性转变的进程被阻滞得最为严重。
其二,迄今为止,77年过去了,日本作为那场侵略的始作俑者,始终没有作出应有的历史反思。最近两年,还通过篡改历史、为侵略正名等方式,为修改和平宪法、重启***国主义之路制造声势。
其三,日本近年来的这些行为,不仅让中日关系降至冰点,还对世界反***战争的正义性、对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治和安全体系构成了潜在威胁。
还原历史,需要一面真实折射历史的镜子。警惕历史反复,告诫-历史的行径,需要一面真实的镜子。传递和平声音,需要一面真实的镜子。而无论从反***主义还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他都不仅是历史留给中国人的伤痛,也是留给全世界的伤痛。如同奥斯威辛集中营,其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
高二国家公祭日心得5文明成熟,才有礼典。华夏文明发育较早,具有完备多样的礼典仪轨,而祭祀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并依此创立了专门的祭祀日。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与祭祀有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祭祀文化的成熟。祭祀不仅包括宏大的天子祭,也包括士庶祭,都成为国家活动和家族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过,曾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礼典仪式现在已渐趋消亡,不再是常规性的重要活动,其规范也逐渐瓦解。这其中,有国家形态在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也有祭祀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变化的原因,过去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已不复现,对祖先的崇拜也由于家庭结构向原子化演变而削弱。近年来,虽然敬天敬地敬祖先再成时尚,但强调的也多是文化符号的意义,或者成为给地方经济发展搭建的平台,其本来意义已有所消散。相对而言,民间尽管失去了传统祭祀规范的许多内容,但仍然存在基于亲情的祭祀活动,而在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尽管仍然零星存在,比如为“918”事变悼念、为“512”大地震悼念,但没有制度化规定。
那么,今天需不需要设立国家公祭日?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说过去因敬天敬地敬祖先而创造的祭祀文化,反映了一个文明的成熟,那么今天是否会忘记历史,也在考验一个民族是否成熟。
国家公祭日提供的庄严感,有助于恢复历史的庄严,特别是在虚无主义消解历史的价值判断之时。历史的荣耀和悲情,需要我们正确体会;国家公祭日提供的舆论平台,有助于帮助我们连接历史和现实,为我们找到历史中的正确定位;国家公祭日有助于我们回顾审视历史悲剧,维护基于历史形成的判断,防止历史被人为歪曲。而这些对于历史的冲击,一直在发生。南京大屠示意义是世界性的国家公祭日就是通过直面历的悲情时刻,以达到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的目的。在漫长的中国历,不乏对于悲情时刻的记录。以什么样的历史悲剧作现实的镜鉴,有不少选项。为什么确定的是南京事件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不是其他?其一,南京事件象征着中国苦难近代史。中国自近代以来所遭遇的外部压力,给整个民族留下了许多历史疤痕,而八年抗战最为艰苦,***民付出的牺牲,中国向现代性转变的进程被阻滞得最为严重。
其二,迄今为止,--年过去了,日本作为那场侵略的始作俑者,始终没有作出应有的历史反思。最近两年,还通过篡改历史、为侵略正名等方式,为修改和平宪法、重启***国主义之路制造声势。
史记高祖本纪篇10
一、浙东学派与浙东史学
在浙东这个地域范围内,自宋代以来出现了诸如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杨简为代表的“四明学派”、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姚江学派”、以及黄宗羲开其先,万斯同、全祖望继其后的史学流派,这些派别历来被称作“浙学”、“浙东学派”、“浙东史学”。
各种名称的出现是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的。最早提出“浙学”的是朱熹。朱熹说:“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当时的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在思想上相通,都讲求功利,与朱熹有较大的分歧,朱熹将它们统称为“浙学”。至明末清初,浙西顾炎武异***突起,与黄宗羲并称为***儒宗。“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注: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二《浙东学术》。),浙学遂有“浙东”、“浙西”之分。首倡“浙东学派”的是黄宗羲(注:《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见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第一卷,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77页。),及至有清一代,史学领域为浙东学派所独擅,如梁启超所言:“浙东学风,自梨洲(黄宗羲)、季野(万斯同)、谢山(全祖望)以至章实斋(学诚),厘然自成一系统,而其贡献最大者实在史学。”(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故这一学派又被称之为“浙东史学”亦顺理成章。
诚然,“浙东学术”和“浙东史学”还是有差别的,“学术”的范围比史学大,并包含了史学。但浙东学术的精髓在于史学,这已是历代学者所公认的。朱熹所说的“浙学”,就是偏重在史学上说的。他说:“浙间学者推尊《史记》,以为先黄老,后《六经》,此自是太史谈之学”(注:《朱子语类》卷122。)。又说:“伯恭(吕祖谦)之学大概尊《史记》,不然则与陈同甫(陈亮)说不合。同甫之学正是如此”(注:《宋元学案》卷52)。章学诚说:“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又说:“南宋以来,浙东儒者,讲性命者,多攻史学,历有师承。宋明两朝,记载皆稿荟于浙东,史馆取为依据。”因此可以这样说,对浙东学派的研究离不开对浙东史学的研究,而浙东史学,又是有特定的学术思想所指导的史学。
从陈训慈1931年《清代浙东之史学》一文问世以来,“浙东史学”作为一个学术范畴进行研究,已被后来的学者所认同和接受,不少史学著作对浙东史学有专题介绍,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它的源流。
笔者认为,作为史学流派,浙东史学就其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浙东史学形成于南宋。南宋时期,是浙东地区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治上,朝廷偏安江南,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经济上,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传统的重农抑商***策受到冲击;学术上,学无统绪,理学家空谈性理,无法解决现实的***治经济问题。浙东学派的各个分支,永嘉学派、金华学派、永康学派,虽有不同的师承,但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面对同一社会问题,形成了在学术上有相同旨趣的流派。叶适、陈亮、吕祖谦等浙东学者都积极参与***治,他们或伏阙上书,反对屈辱求和;或身临前线组织抗金,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在严峻的现实问题面前,他们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义理,提出学术经世。他们经史兼治,注重历史研究,强调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完成了从心性义理之学到经制事功之学的转变。南宋是浙东史学的形成时期和第一个高峰期。
第二个阶段:清代前期是浙东史学的又一个高峰。南宋以后,朱熹的理学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影响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浙东学术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元明时期的浙东史学,虽有胡三省、宋濂等史学家的成就,但总体上看处于低谷时期。及至明代中后期,王阳明崛起于姚江,泛滥诸家,批判朱子理学的教条,主张经史合一,学术思想领域开始活跃起来。明末清初,社会***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已有相当的发展,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余姚黄宗羲师从王阳明弟子刘宗周,得王学之传,兼取各家之长,开创一代学风。他继承南宋浙东学术的事功传统,主张经世致用,把历史研究与当世之务结合起来。万斯大、斯同兄弟是黄宗羲的高足,万斯同以布衣领明史馆,独尊史法;全祖望私淑黄、万,奔走山海之间,搜讨遗音,表彰先哲;邵廷采亦尝问业于黄宗羲,尤善言明末遗事。至乾嘉时期,考据之学盛极一时,浙东仍有邵晋涵、章学诚出,继承黄宗羲之统系,形成浙东史学的第二个高峰。
浙东史学的第三个高峰是在二十世纪初。由于民族危机的刺激,***思想的推动,西方新思想、新学说的输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急剧变化的新局面。一批进步的思想家以史学为武器,用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寻找救国的道路。在浙江,温州有宋恕、陈黻宸、孙诒让等人,他们的学术思想远承南宋陈傅良、叶适的永嘉学派,近袭清初黄宗羲的学说。绍兴蔡元培受同里平步青、李慈铭影响颇深。戊戌后到杭州筹办师范学校,结识陈黻宸、宋恕、章炳麟,过往频常。章太炎原名炳麟,因仰慕黄宗羲(太冲)、顾炎武,故别号太炎。原籍余姚,世居余杭,尝自称余姚人(注:《余姚文史资料》第二辑有《章太炎为何自称“余姚人”》一文。)。其思想感情、治学方法都与浙东学派相近,世人亦把他看作浙东人。如宋恕在《日记》中称其为“余姚”(注:《宋恕集》第935页。)。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说:“炳麟少受学俞樾,治小学极谨严,然固浙东人也,受全祖望、章学诚影响颇深”。他们以杭州、上海为中心,过从甚密,或促膝相谈,或信件来往,学术旨趣,皆究心于史。浙东史学此时又呈现出新的景象,成为当时“新史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浙东史学的成果
以往论浙东史学成果,大多局限于清朝宁、绍一带的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等几位史学大家的著述。本文试***通过对宋以来史学史资料的钩沉、爬梳,力求较全面地反映浙东史学的面貌。
《春秋》经、传的研究。浙东学者倡言“六经皆史”,经史并治,因此很重视对《春秋》和《左传》的研究。事功史学的开创者薛季宣就著有《春秋经解》十二卷,《春秋旨要》二卷。陈傅良继承师说,著有《春秋后传》、《左氏章指》。吕祖谦著有《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左氏传续说》,另有史论体的《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以《左传》所载史实为题,发挥其***治、哲学、伦理观点,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此后有金华王柏的《读<春秋>记》,《左氏正传》;许谦的《<春秋>温故管窥》、《春秋三传疏议》;宁波王应麟的《春秋考》;万斯大的《学<春秋>随笔》;邵晋涵的《<春秋左氏传>札记》等外,最有成就的是章太炎的《<春秋左氏传>读》。章书在对古文献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发挥他在文字音韵学方面的长处,由文字音韵入手,诠释《左传》中难解的古言古字、典章名物,疏正《左传》体例、叙事和立论所含的本义,使世人不得不承认《左传》为信史。
《通鉴》学的研究。浙东学者推崇编年体史书,历代浙东学者都有对《通鉴》、《续通鉴》进行研究的,丰富了《通鉴学》研究的成果。薛季宣有《资治通鉴约说》,陈傅良的《建隆编》是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祖一朝事迹削繁补阙,系以论说而成。叶适门人戴溪著有《通鉴笔议》,薛子长有《续通鉴论》。金履祥著《资治通鉴前编》,上起尧舜,下接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之前;王应麟有《通鉴地理考》,专考《通鉴》所涉地、山、川名。另有《通鉴地理通释》,是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历代疆域***区沿革与***事地理的专著。王应麟门人胡三省,著有《资治通鉴音注》、《通鉴释文辨误》等,在通鉴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典章制度的研究。浙东学者主张经世致用,重视历代典章制度的研究。薛季宣就有《汉兵制》、《九州***志》、《薛常州地理丛考》。陈傅良的《历代兵制》是通史性的***事史。吕祖谦著有典制体《历代制度详说》,涉及经济、***治、***事、文化等各方面,探讨古今典章制度的利弊得失,旨在于为南宋王朝提供历史借鉴。《礼》是三代旧制,是古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万斯大、斯同兄弟在《礼》学和史学方面也作出成绩。万斯大著有《学礼质疑》、《周官辨非》、《仪礼商》、《礼记偶笺》等。定海黄氏父子,专长“三礼”。黄式三,好以经明史,其子黄以周著《礼书通故》,章太炎称其书可“与杜氏通典相比隆”。孙诒让的主要成果有《周礼正义》。为了经世的需要,1901年他还写了《周礼***要》,以期能为当时的新***措施提供借鉴。
学术史的研究。开创学案体学术思想史修撰是黄宗羲,他著成《明儒学案》后,仍发凡起例,撰著《宋元学案》,仅成一半初稿。其子黄百家续撰数卷也去世了。全祖望在黄氏父子 遗稿基础上继续工作,到道光年间经王梓材等人校补修茸此书才得以完编而印行于世。余姚邵廷采,其史学承黄宗羲之教,在学术史方面有《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明儒刘子蕺山先生传》、《王门弟子所知传》、《刘门弟子所知传》(传未成,仅有序)、《姚江书院传》等。宋恕的《六斋卑议》中有丰富的学术史思想。
人物传记类。入明以后,浙东史家重视遗民的表彰。万斯同有《明季两浙忠义录》、《两浙名贤录》等;邵廷采撰《宋遗民所知录》、《明遗民所知录》,以表彰宋、明遗民的忠义节气。全祖望著有《鲒qí@①亭集》,所载内容多半为明清间之掌故,其通过纪传碑志,汲汲表彰浙东抗清不屈之士。
史论、史评类。浙东史家还擅长史学评论,叶适《习学纪年序目》;吕祖谦《东莱博议》;陈亮《酌古录》;王应麟《困学纪闻》、《通鉴答问》;胡应麟《史书占毕》;黄宗羲的有关史《序》;章学诚《文史通义》;邵晋涵的《四库史部提要》;李慈铭《越缦堂读史札记》;宋恕《六字课斋津谈》;陈黻宸《独史》;章太炎《qiú@②书》等都有精彩的史论与史评。其中章学诚的成就最大,《文史通义》明确提出并论述史学范畴中的“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圆神方智”、“史义史德”等重要命题,对中国古代史学作出了系统的理论性总结。
乡邦文献的浙东史学重视乡邦文献的编撰整理,通过人物传记、年谱,以发掘乡贤事迹;修撰地方志、书籍目录,以保存文献;编辑刊刻乡贤遗著,以传承学术。宋代王应麟有《四明文献集》;元代吴师通的《敬乡录》收录婺州人物,先述事迹,附诗文于后;袁桷作《四明志》;明代宋濂撰《浦江人物记》、《浦江文艺录》;郑柏有《金华贤达传》;应廷育有《金华先民传》;王yī@③有《义乌宋先达小传》;黄宗羲辑有《姚江逸诗》、《姚江诗略》,著有《四明山志》;万斯同有《两浙名贤录》、《明季两浙忠义录》;全祖望撰《钱忠介公年谱》、《张仓水年谱》,笺注《困学纪闻》,辑《续甬上耆旧诗》,编《天一阁碑目》、《四明洞天旧闻》;平步青注意整理乡邦文献,张岱的《陶庵梦忆》、黄宗羲的《南雷文约》、全祖望的《鲒qí@①亭集》、章学诚的《实斋札记抄》等,平氏都曾批校、整理刊刻过;孙诒让著有《温州经籍志》、《温州古甓记》,辑有《永嘉郡记集本》,其与父孙衣言合辑的《永嘉丛书》,汇集了诸如《习学纪言》、《浮zhǐ@④集》、《浪语集》、《止斋集》等历代永嘉学者的著述;蔡元培还批校整理了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
新史学的建设。清末民初,正是中国学术思想新旧交替之时,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西方思想的输入,中国史学领域也发生了***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浙东史学仍继承前辈经世致用的传统,站立在新史学建设的前沿。陈黻宸的史学著作主要有1902年在《新世界学报》上发表的《独史》、《地史原理》以及《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中国通史》等,其史学思想已明显受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的史学理论中,已涉及到“史学者,合一切科学而自为一科者”;“未有书契以前,自有未有书契之史”;“史者,民之史也”;在方法上已介绍西方的“统计之史”;在“良史”条件上,提出“史质”、“史情”、“史时”、“史权”。陈黻宸提出了自己编写新体中国通史的设想。在观点上,以西方进化论历史观为指导;在内容上突破封建史学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和以***治史为基干的狭隘格局,引入“民史”的概念;在方法上,突破传统史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吸收***治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乃至近代生物、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与新方法;在表现形式上,他所设计的新体中国史包括八表、十录和十二传。这是我国近代继梁启超《中国史序论》(1901年)后的又一种新编中国通史的大纲。蔡元培在20世纪初撰写的《中国伦理学史》是近代第一部接受西方思想的伦理学史,他参考了日本和西方的有关著作,写成章节体,在绪论中对一些基本概念作了区分。这部著作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的开拓有较大的作用。在近代思想文化史方面,他的《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中国的文艺中兴》、《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都有较高的水平。章太炎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莫不以史学为依归。从《qiú@②书》到《检论》,经作者多次修订,反映了章太炎***治思想和学术思想的演变历程。从所附的《中国通史略例》、《中国通史目录》、《近史商略》等篇,可以看出章太炎有著《清史》和新编《中国通史》的打算,这也为当时“新史学”的建设起了积极的影响。
三、浙东史学的特点及其价值
浙东史学家尽管生活的时代不同,治史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从历史观点到治学方法上都有相近之处,互相传承,如梁启超所说的“厘然而自成一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
1、重视历史观的探究
浙东学派中,在历史理论上最有建树的当属章学诚,然章氏的理论往往多承受于浙东前辈学者。如“道不离器”的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就有本于薛季宣所说的“道无形埒,舍器将安适哉?”(注:薛季宣:《浪语集》卷23《答陈同父》。)叶适的“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注:叶适:《习学纪言序目》卷47《皇朝文鉴一·四言诗》。)和黄宗羲“道、理皆从形、气而立”(注: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卷下。)的看法。又如章学诚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联系,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因有革”的,这也可溯源于南宋浙东学者吕祖谦、陈亮的有关论述。关于历史发展动因,章学诚有如违背民心所愿,即使圣贤也不能建功立业,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浙东史学前辈吕祖谦就有“合群策,集事功”、“藉众人之力而共建”的思想(注:见潘富恩、徐余庆《吕祖谦评传》第9章。)。以上思想在后来的章太炎、蔡元培、陈黻宸的著作中也都有所体现。
2、重世务,贵事功
永嘉学派的创始人薛季宣,“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陈傅良从薛季宣游,深得薛氏经制事功之精髓。他编撰《历代兵制》就是为南宋统治者取以为鉴的。吕祖谦认为“学者当为有用之学”(注:吕祖谦:《左氏传说》卷5。),他写的《历代制度详说》就从涉及经济、***治、***事及国计民生等方面的十五种制度入手,讨论其因革损益,分析历代制度的利弊,以为当世之用。叶适论史,处处注意联系实际,如他论纪纲、论用兵、论理财、论民族关系等,陈古刺今,无不以历史经验结合南宋现实而发。黄宗羲称赞宋代事功学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著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注:《宋元学案》卷52。)。他的《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都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章学诚在《文史通议》中更是不厌其烦的反复阐明其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历代浙东学者重视对《春秋左传》和《周礼》的研究,就是出于经世的目的。清末新史学思潮更是经世致用的产物,宋恕、蔡元培、章太炎、陈黻宸、孙诒让等无不热心投入社会***治运动,关注社会改革变迁。宋恕、章太炎等把自己参与所办的报纸就命名为《经世报》,针对当时有人看不起经世之学,宋恕还在《<经世报>序》中指出:“古无所谓经学、史学也,学者学经世而已矣!理者经世之的;数与文者,经世之器;而经、史、诸子者,经世之师承也……今白种诸国,莫不以经世为学”。从章太炎、陈黻宸的史学论著及其所订编史体例来看,也都可明显地感受到经世致用的精神。
3、经史并治的旨趣
明确提出“六经皆史”说的,是清代的章学诚。其实章氏这一命题是继承浙东前辈思想而来的。薛季宣说:“《春秋》者何?鲁史记之名也”(注:薛季宣:《浪语集·经解春秋旨要序》。)。吕祖谦说:“观史,先自《书》始”(注:《东莱别集》卷7《与张荆州敬夫》。)。而在叶适那里,更已形成六经皆史的思想的刍形。他说:“《书》起唐虞,《诗》止于周,《春秋》著于衰周之后,史体杂出而其义各有属,尧舜以来,变故悉矣”。王阳明也认为“《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章太炎也是把经学做作为史学来看待的,在这一方面他是深受叶适、章学诚等人影响的(注:见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章太炎学术年谱》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由上述可见,六经皆史思想是浙东史学一脉相传的思想。因此,浙东学者重史而不废经,经史并治,故能在史学领域取得不凡的成绩。
南宋以来,空谈性理的宋学已在学术上占据统治地位。浙东史学作为其对立面而存在,“言性命必究于史”,主张“六经皆史”,经史并治。不少浙东学者受古文经学的影响,把汉儒治经的方法运用到治史上,他们的对古史的研究重点放在《左传》、《周礼》上,形成求实考信的治史态度和以注疏考据为主的治学方法。吕祖谦撰《大事记》,以《左传》、《竹书纪年》等书纠正了《史记》不少纪年上的错误。叶适也多用考据的方法证明“六经”为先秦史籍,而非孔子所作。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考史》,对“十七史”、《通鉴》、《纲目》、《唐鉴》、《续通鉴长编》等书都有所考辨。开全面考评历代史籍之先河。胡三省的《通鉴注》“凡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异同,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都有所疏释。黄宗羲强调治经“必明证于史籍而后足以应物”,其研究《周易》,对卦象的解释,许多地方都是以史证经,排除历来对卦象的神秘主义说教,还其古代文献的地位。上述传统对乾嘉时期的学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全祖望、邵廷采、章学诚的时代,考据方法已成为治学的主要方法。但浙东史学能坚持它“经世致用”的原则,不为考据而考据。因此在乾嘉时期,大多学者在埋头故纸之时,浙东学者仍能取得诸如“明史研究”、《宋元学案》、《文史通义》之类的重大创新成果。晚清以来,黄以周、平步青、李慈铭等走的仍然是考据的路子,至孙诒让熔经世致用与章句考证为一体,故有《周礼正义》、《墨子间诂》等经世巨著的问世。宋恕、章太炎更是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提出变法改革的主张,形成一派区别于康有为、梁启超一系的维新变法力量,为重振“浙学”树起了鲜明的旗帜。
4、在历史编撰学上的贡献
浙东史学在编纂学上也有自己的传统特色,在体例上他们推崇编年体。我国编年体史书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最为著名。历代浙东学者研治这三书的有很多家。受其影响,他们著述也多采用编年体和表谱体。南宋吕祖谦有《大事记》,陈傅良有《建隆编》、《皇朝百官公卿拜罢谱》等,蔡幼学有《国朝编年***要》、《续百官公卿表》等。入元以来温州有陈刚的《历代正闰***说》,处州有范霖的《历代编年***》、郑镇孙的《历代史谱》。明代万斯同有《历代史表》、《明史表》等多部史表作品,其《历代史表》之作,被黄宗羲称为“不朽之盛事,大有功于后学”。全祖望继承了这一传统,作有《孔子弟子表》、《甬上望族表》、《古今通史表》、《历朝人物世表》、《历朝人物亲表录》、《公车征士表》六部表谱作品,并在学案体著作《宋元学案》中增加了“学案表”。章学诚也重视表的作用,认为史表的适用范围很广,既可以表人、表年,还可以表解事类。近代陈黻宸拟作《中国通史》、《地理史》体例中都列有十《表》,章太炎《中国通史目录》中也首列四《表》。
从经世的目的出发,浙东史学家又多从事近现代史的修撰。叶适认为史家的职责不仅应“继采前史遗事”,更重要的是“示当世得失之林”。黄宗羲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在明亡之际,他把历史研究的重点落在明史上。蔡元培认为“史学所重,尤在近世史,良以现代社会皆由最近世史递嬗而来,因果相连,故关系尤为密切”。他特别重视清史的研究和清内阁档案的保存整理,上书请求***府将清内阁档案拨给北大作为史学研究的材料。他的《五十年来中国之哲》、《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等都是当代史研究的重要著述。如本文前述“浙东史学的成就”中所反映出这么一个事实,南宋的史家重视宋史的撰述,清前期的史家重视南明史的研究,而近代的学者又重视清以来的历史研究。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土右奇
@②原字外九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