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第1篇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琵琶行教案第2篇
课程分析
《琵琶行》是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单元导读指出唐诗代表了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这是从写作技巧方面来说的;另外单元导读还给出了学习唐代诗歌的方法指导: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这一点是要求我们理解诗歌的感情。
本节课是第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疏通诗意。第二课时围绕主旨句来学习3、4自然段,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因此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鉴赏音乐描写的技巧以及达到的效果。效果又分为两层,一方面是音乐的特点,一方面是其中蕴藏的琵琶女的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在学习必修一、二时已经接触过了侧面描写和通感,所以本节课探究手法技巧时应该难度不大,老师需要着重讲的是侧面描写中的一种“环境烘托”。
设计思路
一、吟咏感知:通过听范读和自由朗读课文,初步领略音乐和感情的起伏变化。
二、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完善,指出描写音乐运用的手法,分析音乐的特点及变化,体会音乐中蕴含的琵琶女的感情变化。
三、迁移运用:通过《听颖师弹琴》的练习,让学生巩固第二环节中所学的手法以及效果。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描写音乐时运用的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达到的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音乐,是跳动的音符,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它无影无形,转瞬即逝,难以描摹再现。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则被赞誉为“摹写声音至文”。我们今天来学习琵琶行的第二段,看看白居易是如何出神入化地描绘乐曲之美?
(设计意***)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目标。
二、吟咏感知
1,听范读。注意轻重、疾徐、停顿。
2,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3,请三位学生展示朗读。
(设计意***)初步领略音乐的变化和其中的感情变化。
三、合作探究,鉴赏手法
第2段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有何效果?(效果:乐曲的特点及变化、琵琶女感情)
要求:
1.参照课下注释,联系琵琶女身世,逐句分析。
2.***思考,按照板书提示做批注
5分钟
3.后小组讨论5分钟,完善答案,选举代表发言。
(设计意***)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灵活调整)
乐
情
手法
变化
浊杂粗重
对比
正面
轻细急促
畅快
比喻(以声类声)
圆润清脆
通感(以形写声)
婉转流畅
欢快
冷涩低沉
压抑
侧面
停歇
幽愁暗恨
听众反应
激越雄壮
不平不甘
环境烘托
凄厉
【过渡语】诗人运用高超的技巧对音乐进行多角度描写,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再现了千年古乐,使我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似乎听到了那波澜起伏的乐曲,感受到了琵琶女一生的欢笑与悲酸。《琵琶行》的确不负“摹写声音至文”的美誉。同样有此称誉的诗歌还有韩愈《听颖师弹琴》
四、迁移运用
PPT: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说一说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高超的弹琴技巧?有何效果(乐曲特点及感情)?
(设计意***)现学现用,学生巩固所学,教师自查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五、课堂小结
不论是琵琶女的琵琶声还是颖师的琴声,现在都已失传,我们已经无福消受了。但幸好有白居易,有韩愈记录下了那精妙绝伦的音乐,让音乐透过文字飘扬,余音袅袅,流传千年……下课之后,同学们熟读成诵,品味其中的无限奥妙!
六、课后作业
熟读成诵
琵琶行教案第3篇
关键词:琵琶教学;有效策略;情境;音乐感;技能
琵琶作为乐器在我国已经繁衍几千年,他在艺术界中有着重要的欣赏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琵琶留给我们的有大量的、形式丰富的乐曲。丰富了现代的演奏风格,升华了人们对乐曲的品味,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琵琶乐曲的欣赏呈递增状态,而作曲家、演奏家也应大众的需求,创作出紧跟时代的新作品,与此同时,琵琶作为一门课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逐渐走上了专业化的教育道路,随着琵琶演奏的日益增多,其演奏程度也不断的上升,学生如何掌握和演奏琵琶作品是琵琶教师尤为关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琵琶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最大的魅力在于能够激发人们跟随音乐的变化而产生丰富多样的想象,闭上眼睛,深深体会,犹如身在其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音乐本身的魅力,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以情境启发、诱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琵琶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稀罕的乐器,如果想要学生长时期的保持这种新鲜感,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身心发展状况,来设计不同的情境,确保其注意力的长时集中。如:在学生刚接触琵琶时,我采取用琵琶弹奏一些学生最为熟悉的歌曲,如《新年好》《好一朵茉莉花》等等,让学生感受琵琶这种乐器的独特音色,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跟随琵琶弹出的节奏,感受音乐的魅力,品味以其他乐器表现音乐形式的不同,将学生带领到琵琶学习的意境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随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弹,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但是在音色和技能方面把握不到位,教师可以趁势启发学生探究的精神,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启发、培养学生的乐感
琵琶是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其突出点在于他在歌唱演奏中以“点”来构建旋律线,属于弹拨乐器类。在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琵琶弹拨出具有歌唱性特征的演奏,需要首先培养学生的乐感、指法在弹奏过程中对节奏、节拍的掌握,养成内心歌唱的习惯,加强对节奏、节拍的敏锐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的状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指导、引导,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琵琶的弹挑技法,在手指用力上,往往大拇指的力度大于食指,导致节奏的混乱现象,使的琵琶失去其本质的乐感,一般琵琶在弹奏时,其大拇指控制弱位,掌握弱拍;食指在强拍位置上,控制强位。因此,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乐感以及琵琶的有效运用时,应首先指导学生学习琵琶技法,从节拍、旋律的衔接等开始练习,把握好手指力度使用,之后练习乐曲的演奏,单一的完成之后,再结合练习,增强学生的音乐感,从而使得演奏富有语气感。如:在培养学生琵琶节奏协调性教学中,我采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游戏来进行的,即:合作伙伴唱出一个音,自己就赶快用琵琶来弹出这个音,这样相互替换位置,以游戏的形式锻炼学生双手的协调性以及灵活性,逐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握手指力度的使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音高、音准的敏锐性,这样以游戏、娱乐的形式进行,使得学生能够以放松的状态去练习,在实践中巩固、提高音乐感。
三、音乐内容与技巧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内容与指法技巧是分不开得,音乐内容是技术训练的目标、依据,没有了音乐目标,技术训练就会失去演奏的方向,而指法技巧是服务于音乐内容的,是用于表达音乐内容的,没有良好的技术,演奏就会失去其音乐魅力。作为教师,可以实施示范、案例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拓展思维空间,开展想象,感受琵琶所表达的内容的魅力,感悟其演奏技术,如:《草原英雄小姐妹》第二乐章的快速音阶琶音式的跑句,分解和弦的大跳夹扫滑音属于重点片断的训练对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努力把难点弹得干净而有激情,从而体现出暴风雪的凶猛和无情,起到渲染旋律气氛的作用。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表现力,是很难演奏出最佳效果的。若单纯作为技巧片断来练习,虽然弹的清楚了,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机械,没有活力,偏离了乐曲的思想情绪,这样的演奏自然是缺乏感染力,是不理想的。因此,从教学艺术实践证明,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技术――音乐”的公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对于有一定技术能力,但对曲目理解不用功的学生,要加强对作品韵味的体会与品味。有的同学开始练琴不用心,对音乐感情的表现缺乏兴趣,手指尖没有力度,常用手臂和手腕用力,使得弹出来的声音节奏感不协调。这时,单纯的技术要求绝不会引起她的兴趣,也改进不了她的技术和韵律。我们就要努力让她理解技术好的例子。
此外,为了加强学生对琵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定期举办“琵琶演奏会”,邀请其主要任课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参加观看,培养学生的表演意识,对于一些与文艺有关的表演,我都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借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以及自信心,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学习琵琶的价值所在,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促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毓荪.林石城纪念专辑.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研究会
第十七期通讯会刊[Z].北京: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研究
会,2006.2.
[2]林石城.琵琶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现代部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庄永平.琵琶考级训练问答[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2.
[5]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琵琶教学研讨会.全国音乐艺术院校
琵琶行教案第4篇
【关键词】琵琶歌;保护;传承
侗族是一个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2,960,293人。侗族能歌善唱,其社会的传统风尚是老年人教歌、年轻人唱歌、年幼者学歌,因此,侗族地区享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其中,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把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一、侗族琵琶歌介绍
(一)琵琶歌的由来传说
琵琶歌是中国贵州南部侗族的一种单声部民歌,侗语称“嘎琵琶”,因以侗族乐器琵琶伴奏而得名,在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和广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地区流行,因为歌师唱歌时要自己弹琵琶伴奏,所以叫“琵琶歌”。关于侗族琵琶歌的由来,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传说在远古时期,一场滔天的洪水淹没了整个人类,世界上只有两兄妹坐在葫芦里才得以存活,他们是张良和张妹,为了繁衍后代,两兄妹结成了夫妻。后来,他们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召集了八百青年,一边弹琵琶,一边唱歌,歌声宛转悠扬,天上的七位仙女被他们的歌声所感动,因此七位仙女也天天弹唱,教会了整个侗族的族人,侗族琵琶歌就这样完美的形成了。
(二)琵琶歌的分类
琵琶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类。青年人一般喜欢弹唱抒情歌,抒情歌有短有长,短歌大多数是即兴创作,长歌的大段以抒情为主,情节次之。传统抒情长歌有“银情美”、“银情枉”等十大”“银情歌”,“银情歌”也就是所谓的“情人歌”。有一首贵州黎平琵琶歌叫《给句好话暖我心》,歌词是这样唱的:
琵琶伴我慢慢唱一首银情歌/那时得你竹共一山(哟)龙共河/我们同在一个寨不同家/难比别人隔山隔岭同你结城夫妻几欢乐/假若我和你从不相识/我也不会经常想念/晚上走寨来到你家赖火烧烟也好过/只因我们过去我们好/如今给我想念多/白天上山做工见到鸟飞想到你/叫我牵肠乱了心窝/站在山坡抬头望/不成夫妻给句好话暖我心欢乐。
很显然,这首歌曲就是属于琵琶歌中的抒情琵琶歌。
老年人一般喜欢弹唱叙事歌,叙事歌按内容可分为开堂歌、劝世歌、恋情歌、劳动歌、历史事件歌、单身歌、赞颂歌、私奔歌、父母歌、阴阳歌和散堂歌;按演唱方式可分为“嘎常”和“嘎京”两类,弹唱时一般先要唱“开堂歌”,用来自谦,或者简介演唱内容及其由来,结束时要唱“三堂歌”,“散堂歌”也就是“消散歌”,是歌师恳请听众离散去的歌。这里有一首叙事长歌,歌曲的名字叫做《秀银与吉妹》,歌词大致是这样的:
琵琶正正鼓楼静/静静听我唱歌情/有人为情心乱纷纷象山崩/有人为情心迷似醉丧生命/今夜我唱苦情歌/唱那苦情的崔吉妹和周秀银/秀银他本不是马善长/家住湖广柳软高下村/……/念马坡田地多归他/雇请长工好几人/崔家有位吉妹女/长工中有位周秀银/……/一年长工,他俩同山做工来作伴/二年长工,变成一对难离的情人/……/我唱的歌好像把故事讲/……/倘若象秀银、吉妹遭了难/要像阳雀双双远飞行。
这首叙事琵琶歌讲诉的就是周秀银与崔吉妹相爱而遭薛家财主迫害的故事,从歌曲的第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是开堂歌,简介了演唱的内容。
(三)琵琶歌的特点
侗族琵琶歌唱内容丰富且种类多,涵盖了侗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琵琶歌中可以清楚的了解侗族的民俗、历史等内容。琵琶歌的演唱形式是边弹边唱不单一的演唱形式,爱情是其主要来源,琵琶歌是连接侗族人爱情的桥梁和爱情的见证。琵琶歌不仅仅是一种歌曲,而且还是一种赋予象征意义的文化现象。
二、侗族琵琶歌的生存现状
侗族琵琶歌已经成为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上看上去琵琶歌已被很好的保护起来,但从现实方面来看,琵琶歌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存在如下问题: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等信息的传播,促使许多形形的艺术形式和体裁走进了侗族人的生活里,久而久之,促使他们对音乐的审美发生了变化,认为琵琶歌是乡土和过时的艺术,是老年人娱乐和消遣的活动,现在侗族大量的年轻人都喜爱流行音乐,而不愿意去触碰和学习本民族传统的琵琶歌。以往劳动一天的侗族人是在鼓楼前弹唱琵琶歌,聊着自己祖辈的故事和传说作为他们的娱乐活动,但现在却是坐在自己家中看着电视节目。
1980年代以来,出现了“打工潮”,侗族的大量青年男女外出打工,致使侗乡里以老人居多,会弹唱琵琶歌的老人也找不到可以传承的人。外出打工的青年男女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两个人的爱情不在从“行歌坐夜”开始,能弹唱好一首琵琶歌已经不在是值得他们骄傲的事情了,这样导致了琵琶歌缺少了能生存的环境。
由于学校教育的日益扩充,使原本可以传承琵琶歌的下一代们肩负了繁重的学习任务,无论校内或是校外,课上或是课下,学校与家长的叮嘱都是好好学习,以至于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肩负起传承琵琶歌的重任。教育的发展,使家长原本以自家孩子能弹好琵琶,唱好歌为荣变成了以考上好学校为荣,思想观念发生了急剧的转变。即便是琵琶歌已通过校园教学开始传承开来,但由于学校重视度不够,使琵琶歌的传承没有达到一定的效果。
三、在传承中保护侗族琵琶歌
民族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民俗、音乐等,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精品,是侗族的文化瑰宝,应该尽力、尽快的对其加以保护,以便更好更有效的传承下去。
(一)对侗族琵琶歌给予***策支持
在教育方面,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21世纪后,国家颁布相关***策,侗族琵琶歌已经在一些乡村学校进入课堂。但是光进入课堂是不够的,还应该予以重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课下应该举办与琵琶歌相关的文娱活动,比如学校举办的文艺晚会应该多多增加琵琶歌的节目,或是办一场以琵琶歌为主的比赛活动。课堂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九年义务教育,还应让琵琶歌走进初、高中,即便初、高中的学习任务很重,但已有了小学几年的基础,进入初、高中以后每周一节琵琶歌的课是不成问题的。由于侗族地区大多是偏远的山村,现在的年轻人一心只想着奔往北京、上海、广州之类的大城市,为了有一份高的经济收入脱离贫困的生活,有些人即便精通琵琶歌也不会想要留下来授课,因此想要留住琵琶歌的授课人才很不容易。国家应该给予合理的生活补贴和相关优惠***策来留住人才。
在社会方面,一是要保护和培养侗族琵琶歌的传承者。有关部门应该整理和收集琵琶歌民间艺人的资料,建立成档案,详细记载民间艺人所掌握的技能;民间艺人大多数以老年人为主,且有部分生活情况不是很好,对于生活困难的民间艺人,国家应当给予相应的补贴;***府和有关部门还可以授予民间艺人“艺术大师”的称号,这样既承认了民间艺人的劳动和贡献,也给民间艺人为传承琵琶歌带来动力。二是***府或有关部门组织成立侗族琵琶歌协会,协会里面主要由理论者和实践者两部分组成,理论者主要负责从理论上研究琵琶歌,出版相应书籍、宣传册等内容,能让更多人从文字上了解到琵琶歌文化;实践者主要负责演出,定期或不定期的搭一台以琵琶歌为主的地方戏。
(二)对侗族琵琶歌给予氛围支持
琵琶歌要有效的保护下来,它必须要有爱好者,要使侗族地区或是侗族以外的人们对琵琶歌产生爱好,这样才会对琵琶歌的传承产生激情。那么,琵琶歌就要在不改变本质的情况下有一种创新的演变,要在精心的组织下,加以适当的改造。比如说叙事琵琶歌,歌曲内容故事的创新,故事内容可以精彩化,或是改造成连续剧那样,不要一次性唱完,留下有悬疑的下集,这样可以促使人的好奇心第二天再来听,可以使人对故事产生很大的兴趣,久而久之,也可演变成对琵琶歌的兴趣。
湖北省来凤县土家族摆手舞得以良好的传承下来的案例给我以启示,民族歌舞文化要得以好的传承,可以和民族地区节日相结合。通过民族艺术节来传播民族的歌舞文化,这是保护民族文化传承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说在黎平侗乡举办的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就可以很好的利用琵琶歌来丰富节日的内容,可以发动***府机关、学校等所有人群只要会弹唱琵琶歌的来参加比赛,通过节日的推动,琵琶歌可以在当地各个范围地区得到普及。
四、结语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人的骄傲,琵琶歌历史悠久,其艺术魅力强烈、民族特色浓郁,是侗族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是不应该让它消亡下去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起琵琶歌,对于侗族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泽忠,韦芳.侗歌艺术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
[3] 杨筑慧.侗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琵琶行教案第5篇
关键词:传统艺术;琵琶推广;艺术管理;
中***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78-1
一、创作琵琶历史故事动画片
针对琵琶推广没有针对性这一点,笔者在调研培训机构的过程中发现儿童通常缺乏对琵琶乐曲的理解,但琵琶乐曲中往往又蕴含着很多历史故事和哲理,儿童学习时不仅要学手上功夫更要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制作一些琵琶经典历史故事的动画片,让孩子们在看故事的同时了解到乐曲的创作背景,既引起兴趣,又对乐曲有完整的认知。比如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描绘了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决战垓下,最终项羽溃败逃到乌江边,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的故事。全曲先后对应故事发展中的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十三段,如果能将故事和乐曲恰当的融合到动画中,必然对儿童的琵琶教育大有帮助。另外琵琶还有很多武曲是有具体、生动的历史故事,也可以参照《十面埋伏》做成故事动画片。
二、琵琶(民族器乐)博物馆
推广民族器乐,包括琵琶,国家的力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近几年我国博物馆的数量逐步递增,并由收取门票改为免费对公众开放,表明了国家在培养大众文化素养上的重视。在国内所有的博物馆中,暂时没有以琵琶展示为主的博物馆。但在邻国日本却有一家以琵琶为主题的博物馆――东京琵琶艺术博物馆。这不免看出我国对传统器乐的代表之一――琵琶的重视不够。笔者认为无论是琵琶还是类似民族器乐的博物馆,都不能只是单一的乐器陈列和讲解,等待着受众来参观,而是要主动出击,培养受众尤其是儿童受众,设置一系列的配套推广方案。琵琶博物馆可以设置两大区域:参观区域和表演区域。在参观区域展示琵琶器乐和其发展历程,兼具文字、***像、音响,并制作2D场景、3D动画,让参观者可以触摸、弹奏琵琶。在表演区域,一方面排演以琵琶为主题的音乐剧(以富有故事性的琵琶曲为蓝本)和提供琵琶演出供参观者观看;另一方面开设小教室,聘请音乐老师为参观者讲解如乐团编制、乐理、琵琶名家、琵琶名曲的知识,以娱乐的形式普及琵琶知识。
三、琵琶小型社区演出
笔者在走访琵琶培训机构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培训机构在琵琶招生时都是采用的守株待兔的方式,学员多时就多开班,学员少时就少开班,没有学员时就不开班。此种被动的方式不仅不利于琵琶文化的传播,也难以扩大琵琶市场。笔者认为,文化管理部门可以有意识地扶持一些正规的大型艺术类培训机构,引导它们在社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定期举行琵琶表演。
四、琵琶软件开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笔者认为,在琵琶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电子技术有效地结合。电子科技创造的奇迹不胜枚举,以苹果公司开发的iTunes为例,它不仅为苹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促进了全球音乐产业,使新歌发行成本降到lO年前的百分之一,更有效地打击了盗版音像制品,保护了创作者的利益。笔者认为,在传统民族音乐这一块,可以仿照iTunes开发一个中国传统音乐平台,收录大量的包括琵琶在内的中国传统乐曲,使听众能随时随地地欣赏、***中国传统曲目,而且还能为新乐曲的创作与传播提供途径。
五、琵琶代表人物培养
一种文化在每个时代往往需要一个代表,需要一座丰碑。正如每当人们提到钢琴便会想到贝多芬、莫扎特;提到提琴便会想到梅纽因、帕尔曼;提到京剧便会想到梅兰芳。一个标志性人物的出现常能有效促进他所代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沉寂了100多年的儒家文化再次红遍了大江南北;阎崇年在百家讲堂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让无数的观众梦回清朝。由此可见,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加上恰当的推广手段对于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尽管优秀的琵琶艺术家层出不穷,但不健全的市场培育,并没能使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家们被人们所熟知。笔者认为,应该使用市场手段并综合有号召力的琵琶名家,让这两者更好地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琵琶的推广。六、琵琶影视作品创作
虽然新媒体发展迅速,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忽视。从《泰坦尼克号》到《12012》,一部好的影片就是一段故事、一段传奇,永远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影视作品是现在人们最常接触琵琶文化的途径之一,如《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等古装片中琵琶场景的直接出现,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琵琶语》的恰当运用,都在影响着观众。琵琶虽然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但形象始终比较片面与单一,所以影视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传播手段,需要琵琶在这方面与其更多地结合。
琵琶行教案第6篇
高中语文教材中《琵琶行》一文,论者多多。多从琵琶女或者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分析,且不乏真知灼见。而本文拟从小小道具入手,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琵琶行》一诗写于元和十一年,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所作。写诗人夜闻琵琶之声,借琵琶女的精彩演奏和她令人欷的命运感慨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苦楚和悲慨。
诗前有序:“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诗人先自叙被贬经历,可见,此次贬谪对诗人内心造成的伤痛。且又遭遇异乡送客,心情之惨淡可想而知。在这时,琵琶第一次出场,仅有其声,不见其器。
这是一只能演奏京都之音的琵琶。贬谪之地忽闻“京音”,不啻是对此时的诗人最大的心理安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什么呢?
琵琶作为我国传统乐器,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琵琶都是主要的演奏乐器。而此时此夜,如此的琵琶声意味着什么呢?
在“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浔阳城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连基本的音乐都听不到,哪想此时传来京都之琵琶音。暗示了这是一只从京都流落于此的琵琶;它本应出现在京都的歌舞酒宴之上,弹奏着欢快之曲。但它没有,而是出现在了远离京都的“浔阳江头”。
在“枫叶荻花秋瑟瑟”“茫茫江浸月”的萧瑟秋夜里,一只琵琶在浔阳江头演奏着京都之声,它本不应出现在此时此地,但它出现了,暗示着这还是一只夜未眠的琵琶,弹奏之人心事重重,难以入眠。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琵琶第二次出场,不闻其声,唯见其形。这是一个琵琶别抱的女子。
我们从道具的角度来分析“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不是一个正确使用琵琶的姿势。琵琶在这里起到了一个遮挡的作用。这不是琵琶应有的作用。但这样的细节,恰恰反映了弹奏者心中充满哀伤、命运多舛的心理,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
因此,琵琶在这里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揭示了弹奏者的心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描写琵琶之音的经典段落。白居易化虚为实,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演奏琵琶的过程,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琵琶演奏之高妙。
从道具的角度来分析,任何道具都必须达到“物尽其用”,做不到这一点,道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出现的道具必然有用,这是道具使用的规律。
在阅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显然会被诗人的描述所打动,而且会很容易忽视道具所具有的暗示作用。这样高水平的演奏,显示出演奏者不是一般的琵琶手。而如此高水平的演奏者,又怎么会出现在远离京都的秋夜浔阳江头呢?
这一部分表面上描写的是琵琶之音,实则是将琵琶的道具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琵琶作为道具,体现了它作为乐器的最高价值,即演奏出高超的音乐。琵琶此时做到了。而如果我们此时能够通过琵琶作为道具的使用,领会演奏琵琶之人,就能明白诗人“于无人处写人”的极高境界了。
因此,琵琶在这里起到了暗示人物形象的作用。
接下来琵琶女自叙身世,曾经年少成名,“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曾经风华绝代,“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曾经万人瞩目,“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如今“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如今“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从道具的角度分析,当人物出场时,道具就隐退到幕后了。此部分亦然。我们透过琵琶女的回忆,便能追寻到幕后道具起到的作用。
从琵琶女的少年成名一直到江口守空船,曾经陪伴她的人都不在身边了,即使是丈夫,也因为“重利轻离别”而时常不在身边。那么,唯一陪伴她的是谁呢?答案是琵琶。
琵琶作为道具一直是她的随身之物。她演奏琵琶之时,能再现年少之辉煌,能感触如今之哀伤。琵琶在此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可见,即使没有琵琶女的自述,单凭琵琶之声,诗人便有远离京都、始觉贬谪的苦闷了。“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当琵琶之声再次演奏之时,打动了当时所有的人,但感触最深的要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人自己了。
《琵琶行》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神,是超越了琵琶作为道具本身的一种人生的感慨,写出了所有遭遇过挫折的人的共同的心理需求。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诸名句照亮自己挫折的人生时,是不是得到了些许的安慰呢?
琵琶行教案第7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视阈;高校琵琶演奏;教学改革
琵琶,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传统的民族乐器,是我国众多民族艺术文化中的一束奇葩,而琵琶演奏作为依托琵琶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乐器表演艺术形态,其自身所具备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极具民族特色等优势是其他乐器演奏形态所无法比拟的,这同时也彰显了其在我国高校音乐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21世纪的今天是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空间。结合当前实际,我们可以看到琵琶演奏在高校音乐教育体系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涵养与魅力。然而,创新教育形势下,传统的琵琶演奏教学模式已逐步与时代脱轨,难以满足学生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促进了高校教学改革步伐,琵琶演奏教学改革的研究也正在悄然蔓延。
1 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高校琵琶演奏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时代给了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发展契机,在宏观调控***策的影响下,国内文化创意行业日趋成熟和逐步标准化、规范化。相信在未来,我国的文化创意行业将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新的突破。就高校琵琶演奏课程来说,要想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满足创新教育发展文件的要求,就必须要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综合型的人才。为此,高校必须要在如下几方面的基本条件中形成突破:
第一,坚持教学理念的革新。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单位,他们是学习活动中的核心,高校琵琶演奏教师应根据创新教育发展指导性文件的要求,脱离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树立以生为主体、以生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第二,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艰巨性。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漫长的,需要经过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目标优化等诸多方面的艰辛努力。这就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反思、不断试验、不断探索,以构筑一个科学合理的创新教学模式。第三,根据学生专业性发展实际需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教师应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2 高校琵琶演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专项教学的认知
当前的一些教师对琵琶演奏教学的认知仍旧停留在基础能力的教学上,他们无法清晰地认知专项教学的内涵,大部分处于自己摸索着训练的状态,这导致他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局限于一般性的演奏技能训练,在达到既定目标后仍旧停留在原地,没有适时转入专项训练教学,从而导致音乐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内在潜力无法得到挖掘,引l了教学停滞不前的困境。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以能力展示替代演奏能力展现,这种替代式的训练方法只能解决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的问题,而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保证,严重影响艺术类专业学生琵琶演奏水平的提升。
2.2 教学形式单一发展
教育,实质就是把学生作为个体的研究对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把一定的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和思想之中,使学生能够掌握他们之前所不具备的知识或能力。但是,我国部分高校在实施琵琶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仍旧在沿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的教学流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换言之,教师就是学习学习琵琶演奏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来源,即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会跟随老师的步伐,机械性地进行重复学习和模仿,毫无个性可言,琵琶演奏教学也因此陷入困境,处于为难的境地。
3 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高校琵琶演奏教学改革途径
3.1 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1)课程发展多元化、个性化。为了满足创新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应把重心落实到全方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上。而对于高校的琵琶演奏课程来说,要满足这一发展要求,就必须要从课程建设入手,实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当然,由于琵琶演奏与常规音乐课程存在一定的学科差异性,使得其在进行课程设置是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为此,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为了保证高校艺术生的全面性、创新性发展,不仅要设立增强学生琵琶演奏技能的实践课程,更要设立关于陶冶学生情操的理论性课程或鉴赏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2)课程专题化。为了满足不同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高校的琵琶演奏课程还可以以专题的方式呈现,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确保高校琵琶演奏教学的全面客观性。而在此过程中,音乐艺术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面以及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符合自己的专题课程,使自己能够在专题化的课程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增强音乐素养,强化演奏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