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论文第1篇
《工程流体力学》是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流体力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工程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等。其中实验研究主要是利用各种实验仪器对流体现象进行观测分析,总结出流体运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通常采用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理论分析主要是根据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等定律,加以数学分析的手段,对流体运动进行分析研究;数值计算则是利用数学语言将流体运动的普遍规律表达出来,从而获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以及能量守恒的计算方程,这些方程组合在一起成为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流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以此来解决各种与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强调的是知识点的灌输,学生进行机械化的记忆,缺乏创新,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彻底改变。
(一)帮助学生建立流体力学的思维方式
《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及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运动规律,掌握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在传统教学理念中,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机械化的记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仅仅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因此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在日后工作和学习当中遇到关于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时,无从下手。鉴于此,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流体力学知识体系,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还需要具备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知识和计算公式的机械化记忆,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需要在《工程流体力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总结,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形成鲜明形象的记忆;与此同时在课后练习中需要增加综合性,促进学生对流体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是《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设计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识流体力学规律。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新闻形式发表“实验结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实验操作,根本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学生自主***的进行试验操作,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严重背离之处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作为教学活动关键核心的学生群体则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单方面机械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教学同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启发”一词最早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在现代教育理念当中,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课程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诠释教育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地进行探索分析。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任何疑问都应该及时提出,向同学和老师进行探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问锻炼学生的探索欲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还应该增加主动性,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去钻研。这样学生才会有问题意识,可以提出问题,而不是在别人背后去解答问题。另外,设置问题情境要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或工作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以及前瞻性,通过不断探索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需要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释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学生的反映,激发起学生发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帮助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流体力学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流体处于平衡及运动状态下的力学规律,加强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联系。总之,只有主动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对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切身地投入自身全部的精力想方设法去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教师则完全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讲解,只需要进行适当的指引工作,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实验是检验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对知识运用的最佳方式,借助实验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问题情境环节中,学生大胆假设和创新提问以后,就需要通过实验对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并得到结论。在安全的保障下,进入实验室,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去做,积极探索。这样会对学习更有帮助,而这一过程会提高学生的研究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此外,在《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由组合进行某一问题的研究,当假设足够成立的情况下,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入实验室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就可以真正***地进行思考和研究。
(四)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启发式教学实现的前提。而长久以的来灌输式教学,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高高在上的形象,让不少学生产生畏惧感,这也使得学习氛围过于凝重、刻板甚至拘束。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掉以往死气乏味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通过营造出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等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流体力学讨论研究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互相讨论以及动手操作中完成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课堂气氛做到张弛有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工程流体力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结语
流体力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讨论交流 语文教学 新课改 高中语文 课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对当前教学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许多教师已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开实践,实现从讲台演员到现场导演的角色转变,把学生放在更主体的位置;同时,《语文课程目标》也定义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等。语文课堂的交流讨论恰好能成为很好的承载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锻炼其说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但现实的语文课堂往往也存在为讨论而讨论的现象,只呈现出表面上的热闹,实则对提高教学成效的意义不大。如何真正发挥讨论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
一、充分认识讨论交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讨论交流教学是新时期贯彻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核心思想的需要。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它所重视的内容就包括了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等。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过去还经常听到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满堂灌的语文教育模式。由此可见,从前的语文教学多是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学生对语文功课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记忆能力,很少能做到通过讨论交流,真正去领悟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所获甚微,而且具有不稳定性,更无法培养新的思想和学习能力,离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核心思想的要求差距甚远。
(二)讨论交流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需要。讨论交流教学是指:“为了能更好达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实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并相互启发和交流意见的教学方式”。优秀的讨论交流教学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较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语文所涉及的内容一般都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所以一旦老师给出了答案,学生就很容易被局限其中而停止更进一步的思考。通过讨论交流教学则可以增加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锻炼其发散思维能力,也只有如此突破语文学习的瓶颈,才能更加激发出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讨论交流教学是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需要。对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都是语文课程所重视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充分体现出它的人文性特点。通过在语文课堂的谈论交流,学生便能有更多机会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能附带把自己的个性思考和待人行事方式等渗透其中,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二、积极面对当前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属于母语教学的范畴,具有强烈的形象特征和情感特征。通过讨论交流,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此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对母语的驾驭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中,难免还存在不足的地方。
(一)讨论交流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正因为语文是属于母语教学的范畴,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去系统地学习它。然而这个系统所涉及的知识面可以说是极其广泛而且零碎,与之关联的层面也很多。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没能经过精心考虑,没能走出繁杂局面,找出当前教学的主要目的,即使在讨论时气氛十分活跃,终究流于琐碎,得不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或许单纯是轻松的感觉。
(二)讨论交流缺乏有效的组织性。母语教学的方便之处就在于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做到驾轻就熟,通过讨论交流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常常在组织上失去有效控制,让学生“钻了空子”,也就是说容易让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交流中变成脱缰之马,偏离主题去谈论其他的话题,从而造成语文课堂的讨论交流形式化、游离化。
(三)讨论交流缺乏必要的指导性。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讨论交流的作用,我们的教师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讨论的结果而已,更应该关注谈论交流的整个动态过程,时时把握好讨论现场的信息反馈,对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如不及时给予指导,学生的讨论通常会渐渐陷入比较混乱的局面,表现出缺少中心和主体,课堂乱哄哄等情况,此问题未解决,彼问题又来了;这组还没讨论好,那组已经早早结束了讨论。在讨论交流的时间长短和问题大小上都很难做到统一,致使讨论无效情况居多。
三、有效运用讨论交流教学的实施策略
流体力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 课堂 讨论交流 功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些能力的实现又基本倚于课堂教学,而课堂讨论交流又是实现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其成因来看,语文能力的实现是需要外化或外显的,而课堂讨论交流正好能适应其外化的需求,并有助于提高各项外化能力。基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对语文能力和目标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的有效功用予以展开。
一、能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品格,促进德智体的发展”,这一提法是语文的独特使命之释,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更是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课的课堂讨论交流中,学生通过互相间沟通就有较多的机会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之时,就能把自己的个性思考、处理事情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率直、自主、毫无拘束地展示出来。这从形式上来看显得较为自由、活泼、灵动,能充分展现语文给学生留出的言论、思想的释放空间;从其交流内容来看,学生更能把独特领悟、个性阐释、自身体验充分地展现出来。总之,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所要求的学生的灵性抒发、个性舒展,在此种情形下是能自然而然、无需修饰地得以流露和展示的。
二、凸显语文的工具性
其实在语文的人文性得以体现时,学生们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本身就是对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因为其中思想、
感受、经验、教训的交流过程的实现都是在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前提下完成的。
再就是《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每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就应注重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又恰好是语文工具体现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课堂讨论交流留给学生较好的锻炼机会和足够的交流和说话空间。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自由空间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平时语言功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又可以进行语言的第二次加工,使语言组织能力和说话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语言再造功能的培养。
三、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的一些教师常说学生在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难以荡起涟漪。从一方面来讲,可能是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问题,在心理上有畏惧情绪或知识方面有缺失。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又极有可能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功能,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自觉、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基于此,语文课作为基本的工具学科就可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独特的讨论交流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语文课堂开始适应并习惯于交流。
而事实上,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性平台,是能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的,是能为学生提供毫无约束、自觉自主表达见解的机会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讨论交流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设置的问题时应是学生感兴趣的;2.设置的问题要有讨论价值;3.设置的问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影射作用(内涵较深)的;4.设置的问题有助于开阔视野、探索思维领域。
当实现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问题设置时,学生便愿意自觉地投入到个性的展示和灵性的舒展中去,课堂讨论交流的这种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机会和空间,真正为学生营造出了热烈有序、活跃热闹、以学而论,为论而学(为自己能发表出独特精辟的见解而融入到课堂讨论交流学习中)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为习作提供有效保证
习作是语文能力的集中外显,是语文综合水平的展现,是语文实践性的最好验证。既然习作在语文中占如此重的分量,那么,除习作的专题课堂外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有益于习作呢?我们都知道语文中的习作不是一朝一夕、一个专题就能解决的综合性的难题,它是一个通过学生长期的积累、锻炼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除我们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积累和专题的训练外,我想最有助习作能力的提高的恐怕就算课堂讨论交流的这一形式了。
首先,讨论交流能为习作积累素材。学生们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把自身的经历、想法告诉别人的时候,别的同学就从他这获取一些生活的经验。同样自己也通过此种方式从其他同学那儿取得生活的阅历和别样的人生经历。
其次,讨论交流能训练写作思维。学生们在讨论交流时,为了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说法,总会千方百计地找出自己认为站得住脚的理由和正确的观点。而在说服别人的这一过程中他们总会注意说话的角度、用语的先后。其实这一过程就已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了,因为思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会表现出来,并且思维的敏捷与否、思维方式的独特与否、思维的严密与否都会在交流和习作中体现。平时在交流中注意这方面训练的学生在习作时他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并能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进行写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流体力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学习理论
作者简介:宿程远(1981-),男,河北晋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黄智(1972-),男,壮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1JGB018)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88-02
“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工程实际意义,具有理论不易掌握、概念和方程较多、对学生高等数学和物理知识要求较高等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只借助于书本、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这些方法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因枯燥的理论及公式推导而产生厌学的现象。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情·知·感”理论的“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开发。
一、设计理念
本课题以“情·知·感”为支撑,以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将身边问题、工程实例、教学科研成果等有机的融入到“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开发过程中,同时注意“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重视“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简约美、和谐美与立体美。以“情·知·感”为支撑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流体力学”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为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现实可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能力;[1,2]同时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使学生“闻其生、见其形、入其境”,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流体力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实施措施
1.“情”——以多种学习理论为指导
在设计制作“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运用多种学习理论为指导,制作出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也适合“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3]
(1)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组织“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内容与目录导航设计。制作“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时,将流体力学基本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流体的物理性质及分析方法、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这种结构以***示的方式在课件中显示,使学生对课件内容形成清晰的概念,养成“流体力学”课程的思维***式。学习流体力学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核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抓住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如在讲解等压面时,可以将等压面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在设计课件时,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情境资源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在制作与开发“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时,将北京奥运会“水立方”水面扰动时产生的阻力情况、中央电视台记录片《水问》以及“神舟七号”飞船的资料等,以优美的文字、活灵活现的画面、动听的声音进行展示,能使教师轻松地授课、学生愉快地学习。而且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化难为易,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激发形象思维,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与表达流体力学知识的价值与文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学习时的情感需求,主张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教授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3]在“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增加其人文色彩、文化意味,以适时地向学生传达人生哲理,开启他们的心智。在绪论部分,可用古代的诗词引出学生对流水的思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在讲授虹吸原理时,可向学生讲述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卷四中,四川盐井中用唧筒把盐水吸到地面的故事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被赋予了灵气。
(4)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在课件中设计练习模块。在“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中设计练习模块,以提供覆盖重要知识点的习题及反馈。让学生的学习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同时也突出了“流体力学”课件的交互性,将更能促进学生的横向思维,延长课件的生命周期;同时设计了部分流体力学的英语题目,实现了双语教学理念的渗透。
2.“知”——以“三引入”与“一结合”为指导
为了结合课程内容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在“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强调“三引入”与“一结合”,以突出“流体力学”教学的宽泛性、时代性和应用性。[4]
(1)将身边问题引入多媒体课件。在“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时,结合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具有新颖、独特、能够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力争做到在每一章的“流体力学”课件开讲前都提出一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避免平铺直叙地讲授。同时在教学中注意收集身边有趣的流体力学问题,比如一滴牛奶的流体力学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其实流体力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2)将工程实例引入多媒体课件。为了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流体力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将工程实例引入多媒体课件。如在讲授液体作用在平面上的总静压力和恒定总流动量方程时,补充三峡水坝的视频,让学生对恒定总流动量方程有更为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3)将教学科研成果引入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适时地介绍一些教师的研究成果以及正在开展研究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好课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当前相关学科的热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他们对科研的浓厚兴趣。正如张爱玲所说“出名要趁早”,对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也要趁早。
(4)注意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实验教学是学习流体力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贯穿于课程始终。采用多媒体方式如录像、Flas等增加演示性实验,既丰富了实验内容、扩展了学生视野,又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讲解流体力学最重要的“伯努利方程”时,除了传统的公式推导之外,可辅以实验、Flash等多种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3.“感”——以美学理论为指导
教学是一种艺术,课件也应是教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要实现“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关键在于设计中美学的运用。[5]
(1)“流体力学”课件制作的简约美。“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开发时,背景画面的设计要做到:简单大方,清新淡雅,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的文字内容应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2)“流体力学”课件制作的和谐美。首先背景***片应服务于课件内容,不能喧宾夺主,在色调处理上应保持统一性,不出现突跃;其次应根据各种字体的表现力,选择一种与课件内容相和谐的字体;再次应选择与背景色协调的文字颜色;最后应注意文字经投影仪投影后的效果。
(3)“流体力学”课件制作的立体美。***像所表现的内容应围绕课件内容展开,通俗易懂,可将水利工程、航天工程等工程***面以及身边的流体力学***面有机的穿插到多媒体课件中,简洁明快地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主题。首先动画设计在构***上要做到布局合理,造型优美,以求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其次动画构***要形象且具有鲜明的直观效果,并符合学生的视觉规律,如在雷诺实验、伯努利方程的讲述中,应合理运用动画技巧,以扩大课件的表现力。
三、结语
以“情·知·感”为支撑,以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将身边问题、工程实例、教学科研成果等有机的融入到“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开发过程中,同时应注意“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重视“流体力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简约美、和谐美与立体美。以“情·知·感”为支撑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流体力学”教学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手段,为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现实可能,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能力;同时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激发形象思维,以促进“流体力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程之情感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0):47-51.
[2]赵青.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153-155.
[3]叶涛,刘传明,章战士.基于多种学习理论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实践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2):157-159.
流体力学论文第5篇
摘要工程流体力学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本文对工程流体力学的背景,发展,内容,应用,分支和前景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 发展史 内容应用 发展前景
一、背景
在人类历史上,面对河道决堤,洪期到来,人类束手无策的案例数不胜数,还有河田的干旱,河运交通的堵塞给人类带来的不便也是不计其数。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始对河水治理,桥梁建造,农业灌溉,河水航运等有了较多的需求,人类同时也就对水流运动的规律有了较多的需求和经验。但是要合理自如的控制和运用流体,人类就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科理论去指导,于是工程流体力学的诞生已经迫在眉睫。
二、发展史
中国史上的大禹治水,李冰父子建立的都江堰,就是对水认识的萌芽,古罗马人也在早期就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供水管道系统。但是对流体力学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还是要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写的《论浮体》后,这本书对流体运动做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总结,可以算得上是流体力学的鼻祖了。很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种种原因,流体力学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16世纪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府对科学事业的***策和资金的鼓励,这才给各科学以及流体力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7世纪,人类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对流体有了初步比较深入的研究,他通过不断试验提出了牛顿内摩擦定律,黏性运动的流体符合牛顿摩擦定律。接着拉格朗日和欧拉提出了描述流体运动的二种方法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拉格朗日法着眼于流体个支点的运动情况,研究各质点的运动历程,最后综合来获得总体情况,欧拉法责只着眼于流体经过流场中各空间点时的运动情况。然后有普朗特的混合长度理论,法国皮托发明了测流速的皮托管,达朗贝尔利用这些得出了流体中运动的物体阻力于速度有平方关系。欧拉总结出了欧拉运动微分方程(z+p/ρg+u*u/2g=C),伯努利又对管道流体做了多次试验得出了经典的伯努力方程(p+ρgz+(1/2)*ρv^2=C式中p、ρ、v分别为流体的压强、密度和速度;z 为铅垂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它是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在工程流体力学中的具体体现。19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航空方面的运用,导致古典流体力学和实验流体力学的日益结合,逐渐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现代流体力学。随后流体力学进入新的阶段。
三、研究内容及应用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研究工程中气体和液体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他是基础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以牛顿运动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的。流体力学有三个基本及假设: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连续体假设。
流体力学广泛应用在航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武器的爆炸,沙漠迁移等等,但是工程流体力学基本是指在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水厂修建水塔,这些就需要计算好各水井的布置位置,水管直径,长度,动力,途径等等。另外在桥梁上,就需要对河水各个数据的掌握,以便对桥梁涵洞,配筋的设计。还有就是在高层建筑中,我们也要运用到空气动力学研究风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在通风内燃机等的设计中,还要计算好空气流动规律,以便控制空气流量,燃气输送,降尘降温等留力学问题。我国的三峡大坝,葛洲坝等各大水利枢纽工程就是流体力学的宏伟体现。还有我国近年来航天工程中对流体力学的运用也是淋漓尽致。
四、研究方法
工程流体力学研究方法同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大同小异,主要还是归结在现场观测,实验总结,建立理论,数值计算等。由于流体力学理论的不健全性,实验总结和现场观测尤为重要,流体力学应建立比较完善的观测站,另外还需要建立足够实验室去不断实验,不断模拟实践得出总结性结论。
五、流体力学分支
近几十年来,流体力学科学随着现代化生产建设的飞速发展和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新的科学分支不断涌现出来,比如计算流体力学,随机流体力学,环境流体力学,能源流体力学,工业流体力学等等。
六、发展前景
从人类开始接触认识流体力学到现在的2千多年,特别是20世纪以来工程流体力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飞速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用现有的理论体系去解决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但是人类对流体力学并没有完全了解,比如一些复杂的流体运动人类还是无法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只能凭靠经验去解决许多问题,所以流体力学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流体力学还需要我们去完善它的理论基础以及提出新的理论。
参考文献:
[1]禹华谦.工程流体力学.西南交大出版社.
流体力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科技传播;***学术论坛;结构方程模型;发展机制
中***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284-03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把有关***学术论坛成功因素的调查分为两个阶段,即成长期和成熟期;根据前文的方差分析,多数答案有显著差异,少数差异度不大。为研究***学术论坛长效机制模型,选取成熟期的数据进行分析。
选取某个***学术交流网站作为调查对象,向用户发放149份问卷,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0份。其中男性46人,占51%;女性44人,49%。硕博研究生占61%,本科生占31%,大学学者3%,其他职业5%。
2长效机制的指标体系
本研究的量表部分共包括50个测量项,分别对应6个关键成功因素,即为系统支持、保障机制、论坛资源、论坛主体、扩张机制和交流氛围;深入研究这6个关键成功因素及其测量项,可构建本研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设计过程略)。
***学术论坛作为一个整体,其长效发展需要各因素的协调与互动。本研究发现***学术论坛的成功因素包括系统支持、保障机制、论坛资源、论坛用户扩张机制和交流氛围等6个方面;具体地,可将这6个因素归类成为支持要素、主体要素和动力要素。
其中,支持要素包括系统支持和保障机制2个因素;系统支持涉及基本服务、基本功能、系统弹性和基本管理4个方面,保障机制涉及内容管理和内容评价2个方面。主体要素包括论坛资源和论坛用户2个因素;论坛资源涉及资源质量和资源服务2个方面,论坛用户涉及注册动因、成长与实名和交流意愿3个方面。动力要素包括扩张机制和交流氛围2个因素;扩张机制涉及外部性和资金来源2个方面,交流氛围涉及交流激励、交流引导和交流动机3个方面。同时,每个要素的各级指标又由若干个测量项进行支撑。
3影响长效发展的要素研究
3.1长效发展支持要素
***学术论坛是一种网络应用,其硬件支持和网站管理是论坛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模型时,首先需要建立可信度高的结构方程来研究支持要素相互间的影响程度。根据已有数据,构建支持要素模型如***1所示。
***1显示系统支持和保障机制两个潜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互影响作用,影响系数为0.42。系统支持的4个指标,即基本服务、基本功能、系统弹性和基本管理,与系统支持这一潜变量有较强的相关性;4个指标的系数分别为0.64,0.80,0.85和0.33。其中,系统弹性与系统支持的相关性最强,其次为基本功能;这也与***学术论坛发展过程中,对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而需要的系统可扩展性和新功能开发的需求相一致。指标与系统支持按影响系数大小排序,分别为系统弹性、基本功能、基本服务和基本管理。基本管理相关性最小,说明该指标的必要性较强,不是系统支持的重要因素。
保障机制的2个指标,即内容管理和内容评价,与保障机制这一潜变量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5和1.03。这两个指标是***学术论坛长效发展的保障,一方面是内容的知识产权审核和用户监督机制,用以保障论坛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权威的介入对论坛资源进行评价,也对论坛资源建设氛围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3.2长效发展主体要素
***学术论坛是一种网络论坛,其组成要素就是论坛资源和论坛主体。资源的质量决定用户的粘度,而用户的参与度又决定着资源的质量。研究长效发展机制,需要建立结构方程来刻画主体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数据,构建主体要素模型如***2所示。
***2显示论坛资源与论坛用户两个潜变量之间的有极强的相互影响作用,影响系数为0.69,这也与前文分析相符。
论坛资源的2个指标,即资源质量与资源服务,与论坛资源这一潜变量有较强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0和0.63。其中,资源服务指标系数较高,说明论坛资源本身质量需要保证的基础上,更需要提供整合的高质量资源。
论坛用户的3个指标,即注册动因、成长与实名和交流意愿,与论坛用户这一潜变量有极强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64、0.72和0.79。其中,交流意愿指标系数最高,其次为成长与实名指标,说明论坛用户的激励对***学术论坛的发展起较大作用。
3.3长效发展动力要素
任何一种产品的长效发展,必须要有其动力因素。***学术论坛的动机要素是扩张机制和交流氛围。扩张机制通过其对社会的正外部性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实现,版面的交流氛围则是通过交流激励、交流引导和交流动机3个维度得以表现。根据数据,构建动力要素模型如***3所示。
***3显示***学术论坛的扩张机制和交流氛围两个潜变量之间有极强的相互作用,影响系数为1.12。热烈的交流氛围可以帮助***学术论坛对学界和业界产生影响,也能得到更多的捐款;论坛不断扩张则能添加更多用户,增强交流。
扩张机制的2个指标,即外部性和资金来源,影响系数分别为0.66和0.43。其中,外部性的系数较大,说明论坛的扩张是建立在推动科研发展和产生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即要先获得学界和业界认可。
交流气氛的3个指标,即交流激励、交流引导和交流扩张,影响系数分别是0.57,0.87和0.73。其中,交流引导指标系数最大,其次为交流扩张;专题、线下活动等可以引导交流话题,主动上传资料可以帮助扩张交流,而交流激励是交流氛围的扩张基础。
4***学术论坛长效机制的全要素模型
根据长效发展机制支持要素、主体要素和动力要素的分析,构建***学术论坛长效机制全要素模型如***4所示。各要素与其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强,影响系数均在0.6以上;三个要素之间,支持要素和动力要素均与主体要素极为相关(影响系数大于1),支持要素与动力要素影响系数为0.49。该结构方程模型影响系数值高,可信度高,可以解释***学术论坛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机制。在支持、主体和动力三个要素之间,主体要素是主要位置,支持要素和动力要素均与主题要素具有极高的相互影响力度;同时,支持要素与动力要素之间也发生相互影响机理,共同推动***学术论坛长远发展。
具体地,结合各关键成功因素的相关指标及因素间相互作用机理,构建***学术论坛长效发展机制全要素综合模型如***5所示。
据此,假设得到支持。以***学术论坛长效发展为目标,在建设***学术论坛时应以论坛主体建设为主,保障论坛资源质量、完善基于资源的论坛服务;同时建立声望系统、实名制等成长机制,激励用户注册。与***学术论坛主体系统密切相关的是动力系统,以外部性和资金来源衡量的扩张机制和以交流氛围为目标的激励和引导,是***学术论坛长效发展的动力。因此***学术论坛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保持论坛学术性,对学界和业界产生影响,同时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科前沿议题,帮助论坛发展壮大。同时,***学术论坛的硬件支持和保障机制也非常重要,***学术论坛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开发新服务,保障系统有较强的扩张性;同时引入对论坛资源的评价机制,保障论坛内容的质量。
5 结论
研究发现,论坛主体要素是论坛的根本,支持要素和动力要素均与主体要素密切相关。***学术论坛长远发展需要各因素共同推动,各成功因素组成支持要素、主体要素和动力要素共同推动***学术论坛长效发展。在建设***学术论坛时,应以长效发展为目标,以论坛主体建设为主,兼顾支持要素和动力要素。***学术论坛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加强的是基于论坛资源的服务、用户注册动因、系统功能和服务扩展弹性、论坛内容评价、社会影响力以及专题等活动驱动的论坛交流引导。
参考文献
[1]杨书卷,李宝进.网络虚拟环境中学术交流的现状研究[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一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
[2]尹***,任远.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学术交流实效的提高[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3]苏祺,林巍.基于网络化环境下的学术交流策略与途径[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4]林珠英.信息化环境下学术交流的优劣势分析及建议[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5]邹儒楠.非正式学术交流新模式及其应用研究[A].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6]金洁琴.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理论与模式探讨研究[D].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5.
[7]窦荣***.***学术交流环境设计与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06.
[8]刘峥.基于网络的学术传播模式研究[D].武汉: 武汉大学,2004.
[9]刘佳.基于网络的学术信息交流方法与模式研究[D].吉林: 吉林大学,2007.
流体力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流体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流体力学是一门研究流体运动基本规律以及流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学科,它作为一门严密的且应用面很广的专业基础学科,是以数学、物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也是土木、机械、动力、水利、环境等学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院校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在该课程建设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论文结合教学现状,从学生兴趣培养、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探讨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水平的方法。
一、 流体力学教学现状
流体力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流体平衡和运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技术科学,具有理论性强、工程实际应用广、概念和方程较多且易混淆、对学生高等数学知识及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流体力学建立在理论、计算、实验三大技术手段之上,是化工、土木、机械等众多学科或专业的基础学科。另外,流体力学在环境工程设计和实际工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水处理设备设计与应用的必备知识,以及生态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与其他学科体系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作用是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无法替代的,直接影响到环境工程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因此,提高流体力学课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科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院校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过程大体可归纳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师讲授、实验室实验、课后教师评阅”的四段串行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强化理论教学成果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效果比较显著,然而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①理论教学中注重经验理论与公式的讲解,而公式多且乏味,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懂,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另外,本科流体力学理论教学模式多为填鸭式教育,对学生而言,流体力学课缺少客观体验,理论抽象,不易理解,而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是现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障碍;②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流体力学实验教学多采用传统验证性实验,每一学生进行的实验完全相同,教师由实验报告的数据评定实验成绩。虽然实验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此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由于实验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在按既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案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所得到的主要是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成果的收获,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具体实验的演示、引导与纠错,甚至有时会耳提面命,因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很难有机会得到展示。
因此,采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流体力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并对相关专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二、 培养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
学生对任何概念和公式的形成、理解有一个过程,而在流体力学中,这些概念、公式又较为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快慢,耐心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逻辑推理的爱好,就成为教学中的关键。例如,流体力学中的三大方程――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需通过输运公式逐步推导而来,如此的教学安排便使知识较为系统、连贯、紧凑,并有利于认识各个方程的物理意义。而输运公式的推导由于逻辑性较强,讲授时就需要花费较多的学时和精力来理清逻辑思路,理解每一步推导中的物理含义和数学要领,使学生对输运公式有一个清晰准确地理解。最后,将输运公式中的物理量换成质量、动量、能量即可得出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如此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逻辑演绎体系。此种方式不仅使理论教学更加清晰明了,而且会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接受产生极大兴趣,具有更加强烈的探索感和求知欲。
三、 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方法作为联结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要求,工科“流体力学”课程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该课程特点,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重视绪论课的作用
部分教师认为绪论课仅是对流体力学的简单介绍,作用不大,所以对绪论的授课过程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其实绪论课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了解流体力学课程的窗口,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第一次展示。
讲授绪论课的较好方法是介绍流体力学的成就、发展方向、广阔前景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等。教师要注重讲解流体力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特别是教师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展示流体力学在科学和工程技术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2]。例如,通过介绍流体力学理论在“神舟号”系列飞船上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流体力学这门相对古老的学科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介绍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悬索桥在1940年秋天的大风中倒塌的例子,说明在实际工程中忽视流体力学会造成巨大的灾难[3]。另外,流体力学的发展史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课的同时,要善于借助互联网,及时的将一些重要理论的发展过程、重要研究成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4]。
(2)从实例中引出教学内容
流体力学虽有概念多、逻辑性强、理论上较难理解的特点,但却与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并结合课本中的理论“双管齐下”,利用学生求趣、求新、求知的心理,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流体粘性时,比较水的粘性和油的粘性;在讲流体静力学知识时,可讲一些水库垮坝事件,主要是设计时有缺陷和施工存在着质量问题,不能承受水对壁面的静压力。另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事例的延伸,如是否建设三峡工程时流体力学专家的争论,通过分析得到的建设三峡工程必要性的结论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好流体力学的重要性[5]。利用这些鲜活的事例,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意义。
(3)师生互动,培养良好学风
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加强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作者在每次讲课后都会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下次课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并让其他学生作出补充和建议。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随堂练习的机会,师生互相之间进行探讨和思考,针对练习中的问题讲解做题思路和方法,给予纠正和补充。这种授课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查漏补缺。学风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从第一堂课、第一次作业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作业的批改做到一丝不苟,指出其作业中的各种问题并要求其修改。例如,要求学生对作业中的每道题,在解答时必须写出已知、求解,并画出相应***示,这些小细节可以帮助学生以简明的方式加深理解题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重视实验教学
流体力学按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理论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是理论流体力学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流体力学的检验依据。因此,实验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流体力学中的公式繁多,难以记忆,难以理解,通过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公式和概念的物理意义。例如,在讲解伯努利方程意义的时候,单从公式上讲解并不形象,通过能量方程实验,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伯努利方程中每一项对应的意义。对于没有开的实验课,通过在网络上收集照片、视频等展示给学生,也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6]。
(5)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技术互补
过去,流体力学课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板书教学,这种方式能够在教师的书写和同步的讲解中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参与意识,但对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很难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形象地描述。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形象、生动、具体、直观、易于理解且信息量大,但也有不能突出推导过程和思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肤浅的一些弊端。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于教学过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讲授偏重于推导过程的内容时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而讲授直观形象的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做到取长补短、优化组合,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7]。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且要努力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要善于归纳总结教学经验,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明确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毕生的过程,教师应该不断开阔视野,更新知识体系,才能形成对流体力学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五、 结论
论文结合流体力学教学现状,从学生兴趣培养、教学方法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论述的教学方法,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枯燥的流体力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多方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将上述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后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丽珍,牛俊玲.互动式流体力学教学模式探索[J].化工时刊,2011(2):66-67
[2]王发辉,桑俊勇,张丹.“流体力学”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电力教育,2009(12):102-103
[3]邹惠芬,张培红,叶盛.流体力学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07-509
[4]潘良明,何川,陈红.流体力学立体教学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3-74.
[5]陈霞.流体力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J].科技文汇,2011(9):104-108
[6]岳建芝,李刚.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9(2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