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名诗篇1
1、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4、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5、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
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7、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9、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1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11、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12、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
13、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
14、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
1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16、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
17、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
1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19、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
20、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2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2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2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4、寸寸山河寸寸金。——黄遵宪
2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2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27、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28、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29、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30、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3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2、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龚自珍
3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4、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爱国名诗篇2
一、利用诗词诵读来培养学生的博爱仁慈之心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二代,他们衣食无忧,以自己为中心。他们与同学比吃穿用住,毫不顾忌自己父母的辛苦。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他们往往表现得很冷漠,缺乏爱心。而一个缺乏爱心的人,无疑是可怕的,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孔子 “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儒家的仁爱精神是我们华夏民族得以团结、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种仁爱和闵世之心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李绅的《悯农二首》,杜荀鹤《山中寡妇》,皮日休的《橡媪叹》……这些杰出的诗人写了大量闵世爱人、同情劳动人民的诗篇。我们可以在班会课上充分利用这些诗篇,在教学生诵读鉴赏的同时,学习诗人们的仁爱精神,引导他们发掘现实意义,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转化为对今天社会上一些弱势群体的同情。
二、培养中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自古以来,以诗言志,就是诗人们的精神寄托,翻开厚厚的唐诗宋词表达积极进取的凌云之志的诗篇比比皆是。在这些诗篇中,有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情霸气:有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安邦之志;有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为民请命,不惜为正义献身的慷慨。此外,唐诗中还有大量的边塞诗,同样洋溢着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如李颀、岑参、王昌龄、高适等边塞诗人,就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名篇。每当国际局势动荡变换之时,学生们也很关注,这时候我就叫学生们诵读边塞诗,诗写得慷慨大气,学生读的是豪情满怀。这样的诗歌学得多了,不但可培养中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还可培养他们的阳刚之气。
三、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把握教育机会
爱国名诗篇3
关键词:安妮;格律;主题
中***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02-01
作为美国第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1612―1672)也是第一位在生前就将诗集付梓的女诗人。
安妮・布拉兹特里特出生于英格兰的诺汉普顿,其父托马斯・达德利是林肯伯爵的管家,由于从小就受博学多才的父亲的指导,加之可以随意出入林肯伯爵的私人***书馆博览群书,安妮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学功底。安妮十六岁时嫁给了西蒙・布拉兹特里特,在1630年的“大迁徙”中,布拉兹夫妇和达德利全家一起乘坐“阿拉贝拉”号船抵达美国。安妮经常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付诸写作,她对***治、历史、医学、神学等都有所著述。据称她的个人藏书多达八百多部,其中大部分在一次火灾中被毁,这件事在“记1666年7月10号家中失火”一诗中有所体现。
1647年,安妮的姐夫约翰・伍德布里奇将其诗在伦敦结集出版,命名为《第十位穆斯在美国刚刚诞生》。后来该诗集经安妮增删修订后重新命名为《饱含机智和学养的若干诗》,在她去世后于1678年面世,其中包括著名的“致我亲爱的丈夫”和“沉思”等诗。
安妮的大部分诗着重描写宗教和家庭主题,以女性的细腻敏锐体验在诗歌中抒发对天国的向往和对俗世的热爱。她最著名的诗歌有“序言”、“肉与灵”、“记1666年7月10号家中失火”、“致我亲爱的丈夫”、“沉思”等。这些诗清新隽永,富含生活的乐趣,因此历久弥新,至今仍受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
一、诗的格律与韵律分析
“致我亲爱的丈夫”这首诗为五音步抑扬格, 也就是在一个诗行中有十个音节, 每两个音节是一个音步, 共有五个音步。每个音步里的两个音节中, 前一个是弱读音节, 后一个是重读音节, 称为抑扬格, 因而称作五音步抑扬格。这首诗两行押韵,形成了aa,bb,cc,dd,ee,ff的押韵格式。下面我们看看整首诗是如何押韵的。
If ever two were one, then surely we. a
If ever man were lov'd by wife, then thee; a
If ever wife was happy in a man, b
Compare with me ye women if you can. b
I prize thy love more than whole Mines of gold, c
Or all the riches that the East doth hold. c
My love is such that Rivers cannot quench, d
Nor ought but love from thee, give recompence. d
Thy love is such I can no way repay, e
The heavens reward thee manifold I pray. e
Then while we live, in love let's so persever, f
That when we live no more, we may live ever. f
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里重复使用了“if/then”的结构,运用逻辑辩论来展示了作者与丈夫之间真挚的爱情。而在第二节里,作者放弃了在第一节的逻辑辩论,采用比喻的修辞来形容自己对丈夫无比炽烈的爱。“整座金矿”与“东方所有的财富”也难以企及作者对丈夫的爱。在诗歌的最后一节,作者又回到了第一节里辩论的口吻,得出了一个独特的结论,她和丈夫之间的爱如此之深,即使他们死后,他们的爱情还会一直存在。
二、诗歌的主题与思想
“致我亲爱的丈夫”是安妮・布拉兹特里特爱情诗里颇为经典的一首。在这首诗里,安妮热情讴歌了自己对丈夫的爱。像安妮这样如此热情地讴歌爱情,在她生活的时代实属少见。
在殖民主义时期的新英格兰,男性作为社会的统治群体,掌控着***治、经济、文化等权利,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著名的萨勒姆审巫案便是女性处于社会边缘且受传统习俗和男权势力压制的明证,十七世纪后期的马萨诸塞清教主义文化甚至把女性看作撒旦在尘世的同谋。
安妮珍视家庭之爱,婚后相夫教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安妮甘为男性的附属,事实上,安妮在生活中十分勇敢,她提倡男女平等,敢于同歧视女性的社会偏见做抗争。萨勒姆审巫案因其对妇女的不公待遇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安妮在生前并没有见证这一历史,但是她看到妇女在那个时代里处于不利的地位,在社会上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作为一位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诗人,安妮将自己的情感诉诸诗歌,在诗中表达了她对种种社会不公和性别歧视的不满,她的这种反抗意识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美国女权主义思想的滥觞。
总之,安妮・布拉兹特里特的诗歌情真意切,富有魅力,这才使得她的诗歌在几百年的文学史中焕发出无限生机。“致我亲爱的丈夫”是安妮・布拉兹特里特一首非常优秀的短诗。它不仅在格律与韵律上非常完美,在内容上也有着深刻的思想。
爱国名诗篇4
一、游吟诗人的出现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游吟诗人也叫游唱歌手,游唱诗人。游吟诗人的出现有特定的时代与历史文化背景。究其根源是为十字***的尚武精神与骑士风度衍生的音乐表现促成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的。他们皆不是流浪汉,尤其在早期,皆是上层人物、王侯、贵族。游吟诗人写出作品后,自己并不演唱,而是让那些漫游的音乐家、艺人替他们演唱,以传播他们的音乐作品。
游吟诗人最先出现在法国南部的普罗万斯,称为Troubadours。当时使用的是南部的方言奥克语而创作的。最早的一位游吟诗人是博瓦***的伯爵威廉九世(1087—1127)。而最著名的一位是贝尔特朗(约1180—1195年行唱,死于约1215年),此外著名的游吟诗人还有:玛尔卡布吕、贝尔那、兰博、发第等。南方游唱诗人的歌曲至今尚存246首,诗词约2600首。在法国北部的游吟诗人称为Trouveres。他们是使用北方的方言奥依尔语(日后演变为现代的法语)而创作的。著名的有狮心王理查(1199年卒)、布隆岱尔、奎斯尼(1150-1226)、白弄得(1150-1200)、亚当等,而其中亚当是北部最著名的游吟诗人,他曾作有歌唱戏剧《罗宾与马丽翁》,被后人视为歌剧的先驱。北部游唱诗人的作品尚存至今的较多,曲调约1400首,诗词约4000首。法国南部与北部的游唱歌曲保存于手抄本歌集内(Chansonniers),歌曲的记谱法多使用格里高利圣歌的记谱法。歌曲曲调的节奏是视诗词的节奏而定的,曲调的进行较自由和主观。
游吟诗人所写的诗种类很多,体裁多种多样,如:1.Canso,即爱情诗歌,由于贵族王公追求“骑士风范”,故此题材居多。2.Sirventese,即讽刺诗,多用熟识的曲调配合。3.Pastourelle,即牧人歌曲,多用对话形式写成。4.Aube,即唤醒恋爱者之歌。5.Tenso或Jeu-padi,即两人或三人交谈的诗歌。6.Chansondegeste,即战争歌曲。乐曲结构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祷文式(Litang):战争歌曲属此式。2.轮唱式(日ondel):舞曲类型的轮旋曲,重复诗歌、叙事歌均使用此曲式。3.继抒咏式(Seqentia):一种悲忧的歌曲、诗曲和一种舞曲,埃斯坦匹达使用此曲式。4.赞美歌式(Hymni):歌曲、齐拍歌曲和一种环舞歌曲采用此曲式。
游吟诗人创作歌曲的音乐特点是乐节完整,段落分明,节奏清楚,调式终止明显。音乐的节奏以诗的韵律为基础。诗的韵律,例如抑扬格的配置,则构成了歌曲的曲式。法国游唱歌手最常用的乐器是“维沃尔”(Viole),这种弦乐器是提琴的祖先,有时也用“竖琴”(日otta)作伴奏。游吟诗人所演唱的歌曲多种多样,丰富了世俗音乐的题材与体裁。
二、爱情歌手的出现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游吟诗人的创作形态于12世纪传人德国并影响了贵族们世俗音乐的创作,从而使那里诞生了“爱情歌手”。爱情歌手虽大多数是贵族和骑士,但与“吟唱歌手”不同,他们的作品不是交与流浪艺人演唱,而是自己来演唱。爱情歌手的艺术繁盛期是在?3世纪。我们可以在R.斯特劳斯的歌剧《贡特拉姆》中欣赏到他们当年的身姿。著名的爱情歌手有亨利、尼达、瓦尔特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瓦尔特,他从1187年开始创作,被公认为是德国真正的艺术家。
爱情歌手的记谱法与游吟诗人一样,也采用了格里高利的记谱法,其节奏也是根据诗的韵律而来的。作品篇幅较长,形式讲究,歌词无大的意义,曲体上最常见的是两个诗段(Stollen)用同一旋律演唱,收尾段用另一个旋律(Abgerang),形成AAB的曲式,后来的AABA形式,是在最后又重复了前面的诗段旋律,因而显示了ABA曲式的趋向。逐渐向我们认为完美的音乐形式贴近。在14世纪,一些城市的爱情歌手组织了自己规章严格的行会组织,它不仅是训练歌唱的机构,而且有自己的艺术评定等级规定。他们关于等级的规定是这样的:“识谱不太熟悉的人,叫学徒;识谱熟练的人叫学友;会唱五六首歌曲的人叫歌人;为曲调制作词句的人叫诗人;创造曲调的人叫师傅。”其中能创造曲调的人——师傅(后来发展成名歌手)算是造诣最高的。
“爱情歌手”整整活跃了3个世纪,到14世纪前半叶,逐渐衰败,骑士阶级的遗产由中产阶级的市民承继下来,无论在法国和德国,当游吟诗人与爱情歌手越来越多的在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市民而不是贵族为主的阶层中流传时,名歌手作为爱情歌手的继承者应运而生。
名歌手不是到处游荡,而是有组织的机构。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师傅即名歌手。
他们的音乐被称为“Meistergesang”,皆按照严谨的法规来创作,曲式多为分段式,主要的名歌手有刚拉·纳狄高、史巴定·威狄、亚当·布治文、汉斯·萨克司。汉斯·萨克司的生平被瓦格纳作为他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的题材,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这些人的生活和组织情况。“骑士音乐”这种世俗音乐发展到名歌手时代,伴奏乐器不仅有提琴、竖琴和轻便的风琴,而且还有肖姆管(双簧管的前身)、铃鼓、琉特琴、古提琴、拨弦扬琴、小号、竖笛、横笛等等。这些骑士音乐多半是自弹自唱的民谣,但也不乏演唱与伴奏者的合作。
三、民间歌谣的出现促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
在起初,世俗的歌曲和宗教的歌曲是分不清的。它们的调性、旋律的进行方式都很相似,常常用同一旋律,用来唱两种不同性质的(宗教和世俗的)歌词,民歌的旋律是根据教会的旋律而产生是无疑的。可看出民间音乐与宗教的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在法国,流浪艺人的音乐体裁是声乐,首先是附伴奏的舞蹈性歌曲体裁,叫asso—nance,那些独唱的歌曲,既有叙事性的,也有抒情性的,其音乐风格结合了教会的特点和民间世俗的特点,虽然有些曲调和教会歌调相近,但由于在曲调中加进了许多装饰音,并使其更富于节奏感和舞蹈性,还有由重复诗节合并后几个字形成的副歌,这些都使之形成了与教会音乐截然不同的世俗音乐风格,这种结构可在欧勃利所著的《法国音乐最古的资料》中所举的一首牧歌中看到。在德国,它的民歌不像法国的民歌,它中世纪的民歌和上层阶级的歌曲相去不远,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的,无论王侯还是农夫,僧侣还是马夫,都唱一样的歌曲作乐。这样的歌曲反映着整个的社会生活,因此,它是美丽的,有力量的。其音乐多为表现喜悦情怀的,旋律简洁,结构匀称,节奏多变而有力量,歌曲的结尾由于感情的自由流露而生气勃勃。在当时的欧洲各国,民歌的题材大致是相仿的,总不外是乡村的爱情故事,青年妇女不满意她的丈夫,战争的回忆等等,充分体现了世俗人民的生活情况。
无论是游吟诗人,爱情歌手还是民间歌谣都充分体现了它们单声部音乐的魅力,在当时打破了教会音乐一统天下的“历史的沉闷”,发展了世俗音乐,为以后建立更丰富的和声的复音音乐而打下了基础,所以,中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兴起,它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保·郎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3]沈旋.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爱国名诗篇5
在那个特殊年代,诗歌成就了舒婷。舒婷笑称:“出于对优美汉语的沉迷和膜拜,我‘失足’的第一口陷阱是诗。”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首《致橡树》让舒婷名满天下。对舒婷的认识,大部分读者也都来自于这首诗。
装束淡雅,气质优雅,言辞温雅。这是笔者对舒婷的印象。一次,共同以嘉宾身份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笔者有幸与她被分配在一个小组里。几天内,她低调地坐在会议室僻远的一角,很少发言,即便偶尔被点将而发言也决不唱主角,尽量避免抛头露面,更多的是安静地聆听其他青年作家代表的发言。休息间隙,同组的作家爱与极其谦和的她交流有关创作的话题,她也乐意与大家坦陈自己的观点。她说,文人不是明星,为此她一直抵触记者采访,拒绝在电视上露脸,从不参加企业及***界活动,但是她是个很健谈的人,而且不乏幽默、风趣,处处展现大家风范。“我被称为诗人完全出于偶然,我是中了‘’。”
“不是爱情诗的爱情诗”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青年人以能拥有一本油印的《舒婷诗选》而自豪。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写于1977年,随着这首诗的发表和流传,舒婷顿时名声大噪。舒婷说,从创作的初衷上看,《致橡树》并不是一首爱情诗。
那是1977年3月的一个晚上,那天晚上,舒婷陪老诗人蔡其矫在鼓浪屿散步时,两人就有关女性的外表与才气、***性等话题发生了争议。当天晚上,舒婷一口气创作了诗歌《橡树》,第二天便送给了蔡其矫。蔡其矫回到北京后,将此诗交给刚从***回来的著名诗人艾青,艾青看了很喜欢这首诗,将它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把诗的标题《橡树》改成《致橡树》。舒婷说:“其实我刚开始并不认同。我总觉得这个‘致’字有点拘谨,但后来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那时候,青年诗人北岛经常陪艾青散步,北岛从艾青那里看到《致橡树》。后来,北岛将《致橡树》发表在油印的民间诗刊《今天》创刊号上。当时,《今天》被贴到北京著名的西单墙上,读者在读了诗后,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在诗旁边留言,其中被留言最多的就是《致橡树》。
1979年4月,《诗刊》转载了舒婷的《致橡树》。《致橡树》一诗中女性特有的柔韧与坚贞、***与共担同在的意向,犹如崇高心灵的回声,拨动着众多青年人的心弦,赢得了接受者的青睐与研究者的瞩目。日后,舒婷打趣地说,这首诗最初发在《诗刊》的稿费是10元,但一直没有收到,听说让北岛他们领出来喝酒了。
“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舒婷说,创作《致橡树》的起因是呼唤、展现女性的觉醒,她是在用自己的声音说出对世界的感受,因此这并非一首爱情诗。但舒婷又说道:“这首诗已经不属于我了,因此它又是一首爱情诗。”
“整整一代人的火把与拐杖”
舒婷的诗作被很多人评价为“欧化”风格明显,但在英国译者眼中,她的诗又“太古典”,不好翻译。对此,舒婷认为很有意思,“我父母家祖上几代都是翰林,我小时候是拿古典诗歌当儿歌听的,后来插队时带了很多唐诗、李清照的诗词下去,却又读了艾略特等欧美作家的很多小说、诗歌手抄本。不是学习他们的语言,而是学习他们的思考角度、意象。”
龚舒婷出身于福建一个望族。龚家祖上书香门第,出过举人和翰林。受父母影响,舒婷从小爱读书且爱读“闲书”。上初中时,母亲曾请人为她开列一个课外阅读书目。由于她大量的阅读,导致高度近视。舒婷说,自己的文学基因来自家族的氛围。
舒婷的童年和新中国所有的孩子一样,过着万花筒般的多彩而单纯的生活。少女时代刚结束,舒婷同样和那时所有中国人一样,被推进了***的深渊。
“我在填履历表时,只能填到初中,上初二时‘’就开始了。”1969年,舒婷初中未毕业就到闽西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1972年返城,先后当了8年工人:翻砂工、浆洗工、挡车工、焊接工。处在生产第一线,经常“三班倒”。
忧伤是诗歌最初的动力。舒婷这个内向的情感型诗人,通过内心的映照来辐射外部世界,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她的诗曾经是“整整一代人的火把与拐杖”。那个年代,舒婷的诗给了人们许多诗意的馈赠和温柔美丽的滋养。
谈到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舒婷笑言:“很多诗是因为你们喜欢,我只好喜欢。《致橡树》是我1977年写的,那时年轻、理想主义、有激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我当工人、换灯泡时写的,也是真情实感。现在我回头看这些诗歌,很难说自己最喜欢哪首。就好比一个母亲生了5个孩子,希望他们每一个都过得好。我希望每首诗歌都找到它自己的读者。”她将发表的作品比作 “嫁出去的女儿”,不再属于作者了。不管别人是爱是恨是喜是怒,她都不想再对自己的作品做过多的阐释。
“右手写诗歌,左手写散文”
在中国,但凡被称作“诗人”的人,大多经历了由诗歌走向散文、小说的旅程。不过,舒婷从不认为自己已从诗歌“转型”到散文。她说,她一直都是“右手写诗歌,左手写散文”。 “无论写什么我都很真实,我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
1988年,舒婷的第一本散文集《心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收进了1970年至1987年的散文随笔。迄今为止,她出版的散文集有10多本,版本与字数远远超过她的诗歌总量。她笑言,散文才是她写作的老本行。“可是,走来走去,人们还当我是诗人。”
舒婷自认写诗时在语言上有“洁癖”,追求字词通俗唯美,每次写诗就像被“凌迟”一样,以至一年最多也不过10首,写《会唱歌的鸢尾花》那个月瘦了5公斤。但写散文语言上就放松多了,就像平和的散步,让人很舒服。她的散文内容主要有历史记忆、生活写真、心灵独抒、夫妻情真、文友偶聚、旅踪游迹。
某年3月,舒婷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间隙,曾在逛商场时听到几个售货员指着她交头接耳,“那不是舒婷吗?哦,不就是那个‘致橡树’吗?”类似的情形这些年已经不少了,舒婷自嘲:“由于诗,我被当成一种专门分泌糖浆的植物了。在那棵‘老橡树’的阴影下,好多年我都觉得呼吸困难。”
“与诗歌一样,我写散文也是出自我对优美汉语无怨无悔的热爱,纯属呼应内心的感召。”舒婷说,与诗歌相比较,她写散文最大的享受是语言得到了松绑。
舒婷在厦门鼓浪屿的一座老洋房里,过着平淡而充实的日子。然而,她说,做一个名人有时也很难,过去她的住宅标在鼓浪屿的旅游***上,拜访者纷至沓来,安静的家园成了闹市,非常别扭,非常不习惯,影响了生活,更影响了写作。通过一再的抗议,舒婷家的地址终于从地***上消失了,但导游还是会领着一帮游客在舒婷家的巷子口说《致橡树》。
爱国名诗篇6
编号:
教学设计模板
学
科
语文
版本册数
课目名称
(示儿)
教学目标
1.体会《示儿》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基本读懂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
使用方式和意***
一、出示课本中的古诗和***片,导入新课。
(一)认识***片中的人物吗?
1.学生交流对陆游的了解。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
2.学生交流陆游临终时中国的情况。
(金兵南侵,南宋偏安,中原陷落,百姓凄苦)
(二)理解诗题的含义。
二、学生***文结合自学古诗,教师检测古诗自学情况。
(一)学生自学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初步理解诗意。
(二)学生在组内朗读古诗,相互纠正读音,并说明纠正理由。
(三)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朗读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四)齐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三、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
(一)在组内交流已经理解的字,向组员请教还不明白的字词。
(二)全班交流:
1.讨论古今异义词,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但”,只是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王师”,指南宋***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扫祖宗
“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
2.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
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队向北方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扫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三)指名学生连贯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陆游明知死后万事皆空,还要叮嘱儿子家里祭拜祖先时把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告诉自己?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指名学生读,点评。
(二)教师范读。
(三)齐读,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拓展阅读。
(一)出示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二)教师点拨
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厩:马房。
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遗民:沦陷区人民。
(三)交流,提高认识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写的,从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六、布置作业:课外收集爱国的诗歌。
课件出示诗人陆游的头像和课文插***,***文结合,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外搜集资料,对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认识,从而为深入学习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课件出示古诗诗句,充分让学生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古诗诗句,其中关键字词用红色标示出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件出示的诗句,加深对古诗思想内容的感悟。
课件出示补充材料,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加强对爱国诗人陆游的认识,感悟诗人的爱国热情。通过补充阅读爱国的诗歌,也扩大了学生阅读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示儿
(
陆游
)
悲
不见九州同
望
北定中原日
爱国名诗篇7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要给大家演讲的是:祖国的灿烂文化。
要是把祖国比作银河,那祖国灿烂的文化就是银河里的一颗璀璨明星。
祖国的灿烂文化提之不绝、赞之不尽,我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可是这儿,我不提流传千古的四大名著;不讲对世界创造发明有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不述靠奇花异草而让病人起死回生的中医中药;更不说那刚劲端庄而让外国人惊叹的方块字,我只说让我从小就感兴趣的唐诗宋词。
“天街小雨润如酥。”我妈妈的名字叫小雨,我的小名叫如酥,我的小名就是出自唐朝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这句名诗。我想我的名字应该也蕴含着妈妈对我的寄托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总对中国古代唐诗宋词有着无限爱慕之情的原因。
我从小喜欢古代诗词,有的时候会偷偷学着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写自己的小诗。一首诗如一卷书,一句词如一幅画。教我活泼可爱的是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教我刻苦学习的是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我热情豪迈的是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教我宁静致远的是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教我忧国忧民的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爱国名诗篇8
如约走进了梁老的寓所,年已八旬的梁老仍声若洪钟,着实让人惊奇,冉冉的白发下闪烁着一对睿智的眼睛,挺直的腰板透露出一派***人特有的气质,让人想起蓝天下高高的白杨。于是我们很自然地提到了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旅歌曲《小白杨》。
梁老于1931年出生在四川达县北山乡,在巍巍的大巴山麓度过了他的童年。“我的家乡是***老区,我的许多长辈、亲戚为参加***丢掉了性命,我从小听惯了大巴山的民歌,也听了不少红***的歌谣,小时候就对英雄充满敬仰。”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高中即将毕业的梁上泉,有幸加入了中国人民,因为有写作的特长,不久就被分配在部队文工团担任了创作组副组长。火热的部队生活既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也赋予他极大的创作激情。“那时候,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爬山涉水深入***老区不觉辛苦,采访苏区群众经常被感动得泪水长流。接触越多感情也就越深,那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就像婴儿连着母亲的脐带。”
正是出于对部队的深厚情感,他先后创作出了歌词《一根扁担》、新诗《牦牛队的姑娘》、成名作《阿妈的吻》,同时还滋生出创作著名叙事长诗《红云崖》的念头,也为他创作同名大型歌剧《红云崖》奠定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和感情基础。
“1957年我转业到了地方,人虽然离开了部队,但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即便是到了地方,还经常以一个老兵的身份深入到山区、边疆、海防体验部队生活。”
长期吮吸着部队***汁的梁老,在诗歌、歌词和剧作等领域里,创作出了大量反映部队生活、歌颂***人情怀的优秀作品,不仅深受部队官兵欢迎,也深得群众喜欢。
“是爱让我回到了故乡”
梁老成名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是当时闻名全国的“五大青年诗人”。1956年2月,著名诗人沙鸥在《人民文学》杂志2月号《成长中的青年诗人——谈梁上泉的诗》中这样评价他的文学创作:“一提到梁上泉的诗,便想到了那种朴素、动人、充满边疆生活色彩的民歌调子。”足见他当时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在读者中的影响。
那时的梁老也正好在北京***公安***治部文工团(中国武警文工团的前身)任创作员。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和文学的制高点,按当初他在文学上的发展势头,他在北京应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1957年11月,梁老却申请从北京转业到了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歌剧团(后改名为重庆歌舞剧团)任编剧。
梁老如此解释他的爱:“我的家乡在四川,我的父老乡亲在四川,我的爱人在四川,我文学创作的启蒙也在四川……尽管当时的首长、战友、文友都百般地挽留我,我心里却始终装着一句话,我没有理由不回四川。”
梁老虽然离开了北京回到四川,但照样取得了丰硕的文学成就。从1958年至1965年7年间,他的大量诗作、词作、剧作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收获》等文学杂志,多部作品入选国内各文艺出版社的诗选版本,同时出版了《小雪花》《大巴山月》等诗集,成为当时川内为数极少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剧作家、词作家及诗人。
“梁公是个需要解读的谜”
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理论学者彭斯远长期关注、研究梁老的创作,并利用数年时光编完《透视梁上泉》一书。他认为:“重庆著名诗人梁上泉,在我国当代文坛是一个值得认真解读和透视的谜。”他在分析了当今诗坛不甚乐观的现状之后,看到梁老仍然有如此澎湃的诗情,不由得感叹:“已经创作了半个多世纪,新旧体诗写了几千首的梁公,却至今仍在写诗、读诗、出诗,他永远都在为诗而苦苦奋斗,永远都在为诗而劳碌奔波。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解开的谜团吗?”
是的,梁老的文学创作,是我国不少理论学者研究的对象。我国著名诗歌理论学者吕进将他的诗概括为“能歌的诗”:“由于语言的简洁、易懂和口语色彩,由于节奏的鲜明,梁上泉的诗有着很强的可唱性,他的好诗往往就是好歌词,他是一位能歌的诗人。”
梁老还是国外理论学者研究的对象。日本学者岩佐昌暲认为:“梁上泉的天赋诗资就像《云南的云》中所表现的那样,对自然风景有着敏锐的、充满激情的感怀能力……他的天赋诗资因树立了新的诗歌观而得以发扬光大。”
日本九州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秋吉纪夫教授也对梁老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认为:“梁上泉的创作态度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他深深地扎根在祖国的沸腾的现实生活中,在那里发现诗的源泉。他咏叹的主题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友爱、祖国建设和朝气蓬勃的、新的、狂欢的舞蹈中表现出的爱。他的诗音调铿锵,表现风格简洁、明晰,技巧娴熟,诗中跳动的节奏在全篇激起了波涛……”
“永远吟唱着大美大爱”
“他的眼睛是善良的,他的笔头也是善良的,他笔下的一切是那样的美丽纯洁,他写景,写情,写大好河山,也写情景中的人物和故事,信手拈来皆是词,人间何处无歌声?……他永远吟唱着大美大爱。”资深媒体人、著名作家许大立先生如是评价梁老的创作和人生。这种评价也在重庆书画界广为流传。
著名篆刻家杨试禄,在未成名之前一直居住在十八梯凤凰台一间摇摇欲坠的破楼里,身为全国著名诗人的梁上泉不止一次到杨试禄的危楼,与他共同切磋艺术,给了他极大勉励和鼓舞。
杨试禄说:“在那样的年代,我的危楼里能够迎来梁上泉这样全国闻名的大作家、大诗人,真是破天荒啊!更何况他还俯下身来和我交流艺术,鼓励我在篆刻艺术上不断探索,更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永远忘不了梁上泉老师在逆境中对我的鞭策与激励,我将永远记住这段情谊!”
已故书画家周劲松善于画竹,与梁老那段深厚的感情更是在书画界传为佳话。周劲松生前与梁老因书画结缘,君子般的诚挚相交,让周劲松尝到了友谊的珍贵和人间的温暖。周劲松因病故去后,梁老与夫人不仅亲自前去哀悼,在参加他的遗作展时还赋诗一首,在座者无不动容:
梅兰竹菊尤钟爱,诗书画印誉全才。
可知贫困涂山子,曾做力夫曾买柴。
种竹山农劳笔耕,习来园艺自辛勤。
而今果实已盈野,痛惜长辞隐入云。
不少看过这首诗的读者认为,从艺术的角度讲,这首诗也许算不得上乘之作,但却最能够折射梁老的人文情怀,因而被不少书画家竞相传颂。
临别时记者问及在创作上是否还有新的打算,梁老随即取出还未付梓的《小白杨——梁上泉歌词歌曲选》和《梁上泉歌剧剧作选》:“趁我现在身体还可以,准备好好整理一下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是关公的生日,也是我的生日,一晃就满81岁啦。”
爱国名诗篇9
1、 ,潭面无风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
2、 ,闻郎江上唱歌声。 ,道是无晴却有晴。
3、 ,乌衣巷口夕阳斜。 ,飞入寻常百姓家。
5、 ,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 ,晴翠接荒城。 ,萋萋满别情。
6、 ,风景旧曾谙。 ,春来江水绿如蓝。 ?
7、 ,千朵万朵压枝低。 ,自在娇莺恰恰啼。
8、 ,秋收万颗子。 ,农夫犹饿死。
10、 ,白云深处有人家。 ,霜叶红于二月花。
11、 ,路上行人欲断魂。 ,牧童遥指杏花村。
12、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
13、 ,轻罗小扇扑流萤。 ,坐看牵牛织女星。
14、 ,寒食东风御柳斜。 ,轻烟散入五侯家。
15、 ,驱车登古原。 ,只是近黄昏。
19、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20、 ,春风送暖入屠苏。 ,总把新桃换旧符。
21、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明月何时照我还?
22、 ,凌寒独自开。 ,为有暗香来。
24、 ,白雨跳珠乱入船。 ,望湖楼下水如天。
25、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26、 ,春江水暖鸭先知。 ,正是河豚欲上时
29、 ,但悲不见九州同。 ,家祭无忘告乃翁。
30、 ,五千仞岳上摩天。 ,南望王师又一年!
31、 ,树阴照水爱晴柔。 ,早有蜻蜓立上头。
32、 ,风光不与四时同。 ,映日荷花别样红。
33、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桑阴学种瓜。
36、 ,中间多少行人泪。 ,可怜无数山。 毕竟东流去。 ,山深闻鹧鸪。
38、 ,小扣柴扉久不开。 ,一枝红杏出墙来。
41、 ,朵朵花开淡墨痕。 ,只留清气满乾坤。
42、 ,烈火焚烧若等闲。 ,要留清白在人间。
44、 ,立根原在破岩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
46、 ,万马齐喑究可哀。 ,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 根据提示天古诗:
1、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 》中的诗句: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2、默写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各一首。
描写春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夏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秋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描写冬天的诗:诗名是《 》,诗句是 。
3、按要求默写古诗。
赞美黄河雄伟气势的诗
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赞美柳树的诗
赞美小草的诗
赞美春雨的诗
4、《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
,其中“梅”具有 特点,“竹”具有 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吗?请写一首 。
5、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 。
6、李清照是我国宋代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
诗句是 。
7、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8、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中的
。《 》中的
。
10、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在《 》写到: ,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1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这首诗表达了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诗《 》,诗句是 。
12、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我们还学过杜甫写景的诗《 》和《 》。
13、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 》写到 。
杜甫的《 》写到 。
王维的《 》写到 。
高适的《 》写到 。
王昌龄的《 》写到 。
14、我们还学过描写边塞***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 》 ,王之涣的《 》 。
15、“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 》其中 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 。
16、我们曾学过北朝民歌《 》: ,
描绘了一幅 的草原***画。
1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 ,你知道的词牌名有
。请默写***的一首词:词名《 》,词中写到 。
18、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
19、回忆《泊船瓜洲》,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爱国名诗篇10
关键词:白银时代 阿赫玛托娃 地位 历史影响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都知道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那么月亮呢?月亮就是美丽的阿赫玛托娃。在苏联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丰碑中,安娜・阿赫玛托娃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座,她已成为整个20世纪苦难缪斯的象征。1966年3月5日那个清晨不属于月亮,阿赫玛托娃因心肌梗塞突然告别了人世,享年77岁,活到这个岁数不容易了。生于1889年的阿赫玛托娃,在她百年冥诞的1989年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荣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
阿赫玛托娃是20世纪俄罗斯诗歌创新的领***人物,一生经历了影响整个20世纪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1914、1917、1937、1941――任何人都懂得,这些数目字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苦难深重的一代人,而阿赫玛托娃又是这一代人中受难最重者,终其一生,厄运如影随行一般跟随着她,但她始终无怨无悔,矢志不移创作,她从少年时代开始创作,诗歌创作生涯达60多年,横跨20世纪前60年,写出了数百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她的作品主要是爱情诗,除此之外,她的诗歌还涉及生活、死亡、忧伤、缪斯等,在她之前俄罗斯从来没有这样写过。她
的诗可以与萨福的作品及莫扎特的音乐相媲美。
一、经历坎坷,创作成果丰硕
1912年春天,一本著名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诗集《黄昏》在俄罗斯出版了。诗集一出版,阿赫玛托娃立即引起了诗坛的关注,《黄昏》诗集在读者中获得了极大的共鸣。
1914年3月,阿赫玛托娃的第二本诗集《念珠》出版。1917年9月,第三本诗集《白色的群鸟》出版。三本诗集出版后,阿赫玛托娃已经跻身俄罗斯一流诗人行列。
十月***前后,阿赫玛托娃的思想经历了复杂的转变过程。作为一个沉溺“为艺术而艺术”思想中的贵族女诗人,十月***对阿赫玛托娃的震动很大,最初她难以理解苏维埃***权的意义,感到孤独、苦闷和疑惑,相当长的时间内,她的诗作仍停留在个人感情的圈子里,甚至怀念已被现实粉碎了的旧日的梦幻,但她对祖国的人民的爱是坚定的。她没有抛弃祖国,拒绝和其他贵族诗人流亡国外,她仍然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1921年出版了诗集《车前草》,1922年《耶稣纪元》问世。在其后的一、二十年中她的经历非常坎坷。在莫斯科居无定所,长期寄人篱下,辗转为生,她的亲生儿子列夫因父母之过,一生中两次被捕,多半生在劳改中度过,30年代末甚至被判过死刑,做为人母的安娜・阿赫玛托娃,身心所遭受的苦难,非语言所能尽述!她一生与苦难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诗人,她曾两次遭到惯犯和半***批判,长达数十年间不能发表作品,被迫靠翻译和研究为生,然而,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无论祖国对她多么严酷,阿赫玛托娃始终不改其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她爱她的祖国,***入侵苏联之际,她和她的人民一起,勇敢地走向电台,向世界人民揭露***的暴行――在其他名人退避惟恐不及之时!
阿赫玛托娃是一个只懂得爱别人、爱邻人、具有宗教感情和信仰的人,她的诗从第一首到最后一首,都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人类的良心!
20世纪30年代中期后,阿赫玛托娃都全力投入了诗歌创作。卫国战争期间及卫国战争之后,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了新的活跃时期。卫国战争结束后,她的诗歌在主题和表现形式上回到了早期创作的道路上,依然注重于写个人、内心的感受和历史命运的哲理思考,这与当时以马雅可安斯基创作思想为主流的社会主义诗坛大相径庭。1946年8月,联共(布)中央了《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点名批评阿赫玛托娃是“与苏联人民背道而驰的,空洞无思想的诗歌的典型代表,她的诗歌渗透着悲观和失望的情绪,表现着那停滞在资产阶级贵族的唯美主义者和颓废主义”。她因而受到严厉批判,并被各级作协开除。直到1952年,才逐渐恢复名誉。历经磨难,诗人变得越加聪明,更加成熟。从3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阿赫玛托娃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与早期截然不同,诗境大开。如果说她早期的抒情诗是与世隔绝的“室内爱情诗”,那么30年代中期以后,她的诗就好像是“敞开了窗户,吹进了时代的劲风”。
1966年,阿赫玛托娃逝世。而直到1987年,她的《安魂曲》才全文发表。
二、爱情诗:深刻的心理描写与非凡的艺术表现
读阿赫玛托娃的爱情抒情诗,心灵会受到震撼。在她的诗里,你可以阅读到女性强烈情感、处境和情绪等最隐秘的深处。尤其是她最初的两本诗集,可以看作是一个女性的日记。“在幸福和恬静中挪动……”“我爱上你,换来的是苦恼……”“命运欺骗了我,那无底阴郁、充满怨恨的命运”“我的头隐隐作痛……,心灵充满难解的谜……,几缕思绪折磨着我”“我应得的恶的奖赏……伴着我的只有哀伤……”。从阿赫玛托娃的这些诗句中我们感觉到女主人公面对爱情时的“高兴、苦恼、悲哀、害怕、祈求以及别离、背叛、忧伤、绝望”等具体的情感和具体的内心活动。就连她的丈夫古米廖夫都不得不这样赞叹:“阿赫玛托娃几乎涉猎了女性情感的所有领域。每一个当代女诗人,若要找到自己,都须学习阿赫玛托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