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导学案10篇

木兰诗导学案篇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诵读方法,以读促学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有这样的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第一节课老师发给学生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要求,查找工具书了解作品,读准字音,查找资料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再利用第二节课以比赛的形式展示预习的成果。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教学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味语言,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中体会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引导学生注意三方面:一是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特别是古今词义不同的词语;二要注意体会花木兰的精神境界;三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这首诗。

四、教学目标

1、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以自读――小组合作――问答――评价的方法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

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课件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言: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题解和背景介绍由学生依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三)听范读录音核实字音指导朗读。

(四)组内试译,以兵教兵,兵练兵的形式回顾预习的内容。

(五)抽签翻译,每组一名同学到前面翻译,其他同学提问,质疑,评价,教师适当点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熟练掌握课文翻译。

(六)研读课文(问题先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增删,明确要点,总结归纳)

1、千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诗选取了广阔的生活场面进行描写,其中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3、诗运用了大量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其妙处。

(七)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让我们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九)布置作业

木兰诗导学案篇2

【摘 要】《木兰诗》多元解读的尝试引导学生以一个女子的形象来看待木兰,能看到木兰的可爱、木兰的美,还有木兰的俏皮,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木兰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而不仅仅是英雄的化身。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获得了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多元解读;木兰形象;自主学习

中***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92-02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历时久远,能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其本身还具有无限解读的可能性。教学《木兰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来认识一个形象更加丰满的木兰。

一、理论依据

文学作品的生命是读者给的,一句 “作者死了”,把读者抬高到无上的地位。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应该是为当下的生活服务的,古人总结了两种读书的方法:“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一个是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一个是力求让知识为我所用。要让经典文学作品重新发掘出新的价值,就应该让文言文教学嫁接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之上,并用现代观念来进行理解。

二、学生准备

1.学会查工具书。《木兰诗》所展示的时代学生并不熟悉,如古代的征兵制度,学生只有查阅了资料后才能理解木兰的决定及其上战场前的一番准备。此外,一些特殊的称呼、用法,学生在查资料后也能更好地进行理解。其中有很多数词,如“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学生就能明显看这两个时间是矛盾的,但只要稍稍看一下注释,也能很好地理解。

2.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是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文言文的习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脑海里就会有一大推的问题,若是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则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交流之后,主要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木兰为什么不做尚书郎?木兰为什么回家又敢以女儿身出现在伙伴们面前?

三、课例展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她本是一位邻家女子,过着平静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战火打破了她宁静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英雄传奇,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木兰的形象。

师:谁先来试一下?

生:英雄形象,勇敢无畏。

师:概括得很好,可以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见木兰战功显赫。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可见木兰英勇善战。

生:“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木兰武艺高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勇敢、善战也是其他将领所具有的特点,同学们能找出只属于木兰的特点吗?

(学生们纷纷思考)

生:我认为木兰很勤快,“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织布是木兰的主要生活内容,可见木兰是一位勤劳的女性。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有理有据,勤劳的确是木兰一个重要的性格特点,也一下子把木兰与其他将士们区别开来,同学们在概括人物形象的时候,要学会找到人物最显著的区别于他人的特点。还有同学能找到木兰其他的性格特点吗?

生:我认为木兰是位爱美的女子。

(很多学生偷笑)

生:木兰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扮——“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见木兰很会打扮,木兰是一位爱美的女性。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也颠覆了我们对木兰传统的印象,却让我们觉得木兰更加真实、亲切。正所谓“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还有同学能读出别样的木兰吗?

生:我读到的木兰是可爱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仿佛能让我们看到木兰见到战友们惊讶状态的得意表情。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木兰的可爱一面,你们还能找出木兰的其他面目吗?

生:我看到的木兰是孤独的、令人心疼的形象。

(不少学生显示出疑惑的神情)

师:可以为我们解读一下吗?

生:木兰从***是迫于无奈,可能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冰凉的战场令人不禁为这么一位弱女子的安全考虑。“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加上环境的渲染,把一个小女子的孤独与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的确,木兰的成名是迫于无奈,无情的战火把她卷入了冰凉的战场,刚刚那一段环境、心理描写的确能让人感受木兰孤独、无助的一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段朗读一下,感受木兰的那一份孤独与无奈。

(师生齐读文章第三段)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很好,我们揭开了厚重的历史面纱,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木兰形象,“读书贵有疑”,只有经过认真地思考,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收获,对于木兰的形象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的?

生:“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从***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功名,可见木兰对名利的淡泊。

生:还可以看出木兰的孝,亲情至上。

师:这两位同学都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越是解读越是能发现木兰更好的美好品质,在有些地方,人们甚至都把木兰当做神灵来崇拜,可见人们对木兰的喜爱程度之高。《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木兰的形象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看法,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关于《木兰诗》,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吗?

生:请问老师,木兰究竟是哪里人?木兰姓什么?我查的结果跟旁边同学不一样。

师(微笑):问得很好,还有吗?

生:木兰的结局究竟如何?

生:木兰究竟从***几年?是“十年”还是“十二年”?不管哪个是对的,这么多年,怎么木兰的姐姐还在家里没有出嫁呢?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下面的注释,就可以明白“十”跟“十二”都非确指,一般三的倍数都非确指,如“韦编三绝”“三人成虎”等。关于木兰其人的原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更不要说木兰的姓了,所以文中出现了很多疑点也是自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重新塑造人物形象,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让文学作品更具魅力。

四、教师指导

1.指导要找好突破口。教师采取的从木兰形象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让学生来谈学生就比较有话说,又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接触机会。学生对木兰的形象畅所欲言,教师一次次地要求结合课文,让学生对文本越来越熟悉。

如在《木兰诗》的教学课例中,教师先肯定了学生们把木兰作为一位将士的英勇、善战的特点概况得很好,又提出让学生们找出木兰不同于其他将士的特点,这就引导学生从一个女子的身份来看待身在***营的木兰,学生自然看到了木兰从***的迫不得已,也看到了木兰原本的勤劳,还看到了木兰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以一个女子的形象来看待木兰,我们就能看到木兰的可爱、木兰的美,还有木兰的俏皮,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木兰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而不仅仅是英雄的化身。

2.注重“非指示性”教学。“‘非指示性’教学的教案更强调教学过程的回顾,对课堂教学做真实的、反思性的回顾与分析。”多元解读课例的设计正是借鉴了“非指示性”教学的理念,不设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设标准的问题的答案,教师的“教”完全由学生的“学”来确定。多元解读目的在于发现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学生的思想越是碰撞得厉害收获就越大。因此,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就不能不死,不仅木兰的形象具有多元解读的意义。多元解读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视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情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一种理念。

参考文献:

木兰诗导学案篇3

一、下面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道理?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①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②。

注:①刺头:指小松长满松针的梢头。②始道高:才说它长得高。

(选自山东省2004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

①竹子是一种介乎草与木之间的独特植物。它广泛生长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并在这些地区享有盛誉。在印度,竹子以“穷人之木”而闻名;在越南,它被亲切地称为“兄弟”;而在中国,竹子被崇尚为“君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②竹子挺拔刚正,绿叶婆娑。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坡则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癖,须臾不离,他曾“四十年来画竹枝”,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卷和诗篇。

③中华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部中华文化史,上下五千年,处处竹相连。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赋予了竹子独特的精神内涵,“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它那种挺拔坚韧、宁折不弯的气节为各阶层的人们所称颂。

④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世界上,中国也被称为“竹文化的国度”。

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

凌云劲竹真君子空谷幽兰绝美人

①选文中有两个词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上联对竹子的赞美,这两个词语是-----、------。

②下联赞美了兰花怎样的品格下列词语中有一个最能代表兰花品格的,这个词语是---------。A.纯朴坚韧 B.桀傲不群 C.高雅绝俗 D.默默无闻

③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哪些人具有对联中竹子或兰花的品格?请各举一例,写出姓名、事例或他本人的名言诗句。选文中出现的例子除外

具有竹子品格的:------------。具有兰花品格的:---------------。

(选自山东烟台市2004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区的语文中考命题设计了古诗词、对联赏析题,材料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但大都易懂。试题不考查词法、句法、艺术特色等知识,重点考查考生能否凭借注释等理解诗词、对联大意,揭示其蕴含的道理,揣摩用词的精当巧妙。

第一题考查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细读小诗,认真体味诗歌意思。这首诗写小松一开始被埋在深草里,不被人注意,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才被人们称道。读此诗,应能联想到一些熟悉的诗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马说》、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的《青松》等,都是借物写人、托物言志。由此感受到《小松》也是在借松言事,托物讽喻,蕴含了这样的哲理:有些新生事物出现时,往往不被人注意,等到它表现出不同寻常之处,才被人称道。这样由表及里,由物及人,就能把握诗歌内涵,找出问题正确答案。

第二题是对一副对联的赏析。①②小题分别考查对上下联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第③题则在①②小题基础上,考查考生平时的文化积累情况,是一道思维拓展题。做第①题需把选文与对联相结合。上联赞竹子,从“凌云”(直入云霄)、“劲”(坚强有力)、“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几个词语可以看出,上联侧重赞美的是竹子挺拔的姿态、坚强的品格。再联系选文,文中对竹子赞美的词语有“独特”“洒脱”“节外无枝”“虚心”“挺拔坚韧”“宁折不弯”等,联系上联所表达的意思,不难发现文中“挺拔坚韧、宁折不弯”两个词语最符合题意。第②题,在传统文化中,兰是高洁人格的象征,选文中也提到“兰”是“四君子”之一,强调了兰的品格高尚。下联突出了兰的“幽”(幽静、幽雅)、“绝”(独一无二、无人能赶上),因此比较四个选项,“高雅绝俗”最符合题意,应选C。第③小题只要把握了竹子和兰所具有的品格,再联系平时熟悉的古今人物,是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例子的。答案举例:(竹子)苏武北海牧羊,宁死不降;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兰花)陶渊明隐居田园,不媚世俗;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古诗词、对联赏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赏析首先要弄清“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然后再考虑你有哪些感受,有怎样的联想、想象和思考。平时的学习应从自己独特的感受出发,将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炼就一双“文学的眼睛”,开发出自己内在的文学才能。

【相关链接】

1.阅读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回答问题。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取景很别致,前人曾用“小巧”和“动态美”来概括本诗的主要特点,你对前人的这种说法是怎样理解的?

(选自山东济宁市2004中考语文试题)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①~③题。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

②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

③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

(选自山东滨州市2004中考语文试题)

木兰诗导学案篇4

(一)相关作品多为七言绝句作品身份争议较大的多为七言绝句,恰恰反映了令词源于七绝。有些作品虽然被《乐府诗集》和《全唐五代词》同时收录,从声律的角度看还是典型的诗,而“不是正式的词”[2],例如李白的《近代曲辞•清平调》。但它不仅被《全唐诗》词作部分和《全唐五代词》正编收录,也被《词律》卷一录为词例:云想衣裳花想容韵,春风拂槛露华浓叶。若非群玉山头见句,会向瑶台月下逢叶。被录为词例的还有温庭筠《杨柳枝》、皇甫松《浪淘沙》、元结《欸乃曲》等不少七绝乐府诗,另有不少令词在七言绝句的基础上形成,例如同样具有乐府诗与词作双重属性的刘禹锡《潇湘神》和张志和《渔歌子》,均被《词律》录为词例,前者将七绝首句变为三言叠句,后者将七绝第三句改为两句三言:斑竹枝韵,斑竹枝叠句,泪痕点点寄相思叶。楚客欲听瑶瑟怨句,潇湘深夜月明时叶。西塞山前白鹭飞韵,桃花流水鳜鱼肥叶。青箬笠句,绿蓑衣叶,斜风细雨不须归叶。

(二)乐府诗与词作收录文本存在差异以源于民歌的《竹枝》为例,孙光宪《竹枝二首》被分别作为乐府诗和词作收录时存在文本差异。《乐府诗集》第81卷和《全唐诗》第28卷显示它和刘禹锡等人的同题作品“杨柳青青江水平”“山桃红花满上头”等诗形式完全相同,是典型七言绝句:门前春水白蘋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但《全唐诗》第891卷和《全唐五代词》正编三收录时是:门前春水竹枝白蘋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看来典型的词作《竹枝》演唱时都有“竹枝”“女儿”相和,但我们能否认为这就是词作《竹枝》与乐府诗《竹枝》之间的差异所在呢?问题是,相关22首作品只有孙光宪这两首有和声吗?其他二十首《竹枝》实际演唱时有无和声?据刘禹锡记载,唐代《竹枝》的表演形式是“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白居易《竹枝》亦言“蛮儿巴女齐声唱”[4],在“联歌”“齐唱”时运用和声是很自然的。对“竹枝”之名来源的几种解释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明代胡震亨的“和声说”[5]。也许《乐府诗集》因为和声与《竹枝》内容无必然联系而未加记录,而孙光宪作品被视为词作收录时加上了和声,正如《词律》所言:“所用‘竹枝’、‘女儿’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犹《采莲曲》之有‘举棹’、‘年少’等字。他人集中作诗,故未注此四字,此作词体,故加入也。”[6]歌词作者在作词时可以不把和声写出来,所以作品文本上的差异不能否定其内在一致性,上文提到已不被视为乐府诗的皇甫松14字词作《竹枝》追根溯源也还是唐乐府《竹枝》的变体。乐府诗与词作文本差异的存在,同样展现出乐府诗与词作的内在联系。总之,“唐代词体初立,凡为词者,皆兼为诗歌乐府,故所谓词家,皆诗人也”[7]。诗词格律的任何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就像有了汉字才有“六书”,有了活生生的言语才能总结出语法规则那样———先有合律的诗句,后有“律”的具体要求;先有词作,后有词体的确立。

二、“近代曲辞”是“词”的温床

王力先生认为,“若从‘被诸管弦’一方面说,词是渊源于乐府的;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于近体诗的”。实际上,词在“被诸管弦”方面源于乐府和在“格律”方面源于近体诗是融为一体的。同样是对“近代曲辞”中的亦诗亦词之作进行分类,刘禹锡自编文集将他的《杨柳枝》《竹枝》《浪淘沙》《潇湘神》《抛球乐》等编入“乐府”,白居易自编文集则将其《杨柳枝》《竹枝》《忆江南》编入“律诗”。虽然唐乐府部分诗作表现出“以文为诗”的散文化特点[9],但总体上仍呈现出明显的格律化倾向,“近代曲辞”尤为突出,七绝正是其中最常见的形式。而在222首既被收录为乐府诗也被收录为词作的唐五代作品之中,属于乐府“近代曲辞”部分的共有194首,占“近代曲辞”中唐五代作品(379首)的51.2%,换句话说,“近代曲辞”中一半以上的唐五代作品亦诗亦词。《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中五代作品仅有14首且都具有乐府诗和词作的双重属性,说明“近代曲辞”发展到五代时期实际上已经成为词作了。

那么,“近代曲辞”的合律程度最高和其中亦诗亦词的作品最多这二者之间又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我们先通过比较乐府诗与同名词调的声律形式来分析乐府诗与词作的差异。从上文可知,同题作品声律形式上存在差异是其归属不同的重要原因,例如皇甫松《竹枝》七言两句、句句押韵的形式不同于刘禹锡等人的同名七绝,被视为词作。分析同题作品声律形式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乐府诗与词作的本质区别。以《长相思》为例,《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共收《长相思》23首,其中唐代诗作9首,其字数、句式各不相同。尽管题为“长相思”的曲调可能不止一种,但数量也有限。这样看来,乐府诗虽要合乐,形式上却没有必然的规定。因为词语在演唱中可以重复、拖长或一带而过,一首歌曲每段歌词的字数未必相同,字句上存在一定的多样性与曲调的一致并不矛盾。假设一首乐曲与五言四句诗相配,演奏两遍就可与五言八句诗相配;一首乐曲与五言八句诗相配,将五言四句诗唱两遍或将五言六句诗中的两句重复一遍即可。五言、六言、七言的诗句可以配合同一乐句,句中停顿可使一句唱成两句。所以从诗乐关系来看,字句上的差异并不妨碍不同乐府诗与同一乐曲的配合。再看《词律》卷二中录为词例的白居易词作《长相思》:汴可平水可平流韵,泗可平水可平流叶,流可仄到瓜州古可平渡头叶,吴可仄山点可平点愁叶。思可平悠可仄悠叶,恨可平悠可仄悠叶,恨可平到归时方可仄始休叶,月可平明人可仄倚楼叶。与白居易的同名乐府诗大不相同。参照近体诗的基本律句,可以发现:“平獉仄平平仄獉仄平”一句可写作“仄仄平平仄仄平”,“仄獉仄平平平獉仄平”一句可写作“仄仄平平仄仄平”,“仄獉平平獉仄平”一句可写作“平平仄仄平”。这样一来,所有句子均合乎诗律的要求。

既然词之为词在其律,词有“定格”使词最终有别于乐府诗,那么原本形式多样的同题乐府诗一旦“有定格”不也就可以具备“词”的属性吗?“近代曲辞”的合律程度最高,尤其是《杨柳枝》《竹枝》《浪淘沙》等七绝。而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也是一种“定格”,如果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遵循这一声律形式,这些作品也就成了最初的词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乐府诗中格律化倾向最为明显的“近代曲辞”就是孕育“词”的温床。由于“调有定格,字有定音,实为乐府之遗”[11],宋代以后,“词”依然被称为“乐府”,历代词集题名也多用“乐府”,其中一些还标明“近体乐府”,例如专集中有北宋欧阳修的《近体乐府》、南宋周必大的《平园近体乐府》、元代宋褧的《燕石近体乐府》、明代夏言的《桂洲近体乐府》,选本中有清代袁钧之的《四明近体乐府》。称“词”为“近体乐府”正反映了词与乐府诗的异同:“词”也是“乐府”,但乐府诗本无格律上的要求,词作则有明确的格律规定,正如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不同就在于格律上的差别。

三、乐府诗的“词化”轨迹

通过作品考察可以发现,不仅乐府诗和同题词作存在声律上的差异,同样是词作也会有不同的形式。例如乐府诗《何满子》有七言四句和五言四句两种,词作《何满子》则有四种形式。同题词作声律形式的差异,显示出词体的发展演变。以《杨柳枝》为例,白居易等15人所作的79首七言四句《杨柳枝》均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其中有73首为首句入韵,即四句中第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词律》卷一中作为28字《杨柳枝》词例的温庭筠作品就是如此:馆娃宫外邺城西韵,远映征帆近拂堤叶。系得王孙归意切句,不关春草绿萋萋叶。

七言四句的《杨柳枝》亦诗亦词,而只被视为词作的27字《杨柳枝》和40字《杨柳枝》(又称《添字杨柳枝》)都是以七言四句诗为基础形成的: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柳氏《杨柳枝》)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香销,烛光摇。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顾夐《添声杨柳枝》)前作将七言四句的第一句改为两句三言。后作中“正忆玉郎游荡去”相当于原七言诗不入韵的第三句,另外三个七言的句子相当于七言诗的第一、二、四句,而“添声”所得的三言句都与前面的七言句押韵,从而形成平仄换韵的押韵方式。

另一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词作《木兰花》,其各种词调则以七言八句为基础。最早的温庭筠作品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七言八句的乐府诗,又是上下阙各七言四句的词作:家临长信往来道,***燕双双拂烟草。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容颜镜中老。《全唐诗》所收李煜、孟昶、顾夐、欧阳炯、徐昌***、庾传素、许岷等人的《木兰花》声律与此相同,都是七言八句且押仄韵,一韵到底。但牛峤词却是换韵之作,被《词律》卷七作为56字《木兰花》的词例收录如下:春入横塘摇浅浪韵,花落小园空惆怅叶。此情谁信为狂夫句,恨翠愁红流枕上叶。小玉窗前嗔燕语换仄,红泪滴穿金线缕叶二仄。雁归不见报郎归句,织成锦字封过与叶二仄。和温庭筠的作品相比,句式相同而押韵方式有别。另一首韦庄《木兰花》则是《词律》中55字《木兰花》的词例,下阕也换押另一仄声韵,并把原《木兰花》的第三句由七言改为两个三言的句子:独上小楼春欲暮韵,愁望玉关芳草路叶。消息断句,不逢人句,却敛细眉归绣户叶。坐看落花空叹息换仄,罗袂湿班红泪滴叶二仄。千山万水不曾行句,魂梦欲教何处觅叶二仄。

魏承班作品是54字《木兰花》的词例,下阕不换韵,上阕将一句七言改为两句三言:小芙蓉句,香旖旎韵,碧玉堂深清似水叶。闭宝匣句,掩金铺句,倚屏拖袖愁如醉叶。迟迟好景烟花媚叶,曲渚鸳鸯眠锦翅叶。凝然愁望静相思句,一双笑靥嚬香蕊叶。毛熙震《木兰花》则是52字《木兰花》的词例,上下阙都与魏承班作品的上阕形式相同:掩朱扉句,钩翠箔韵,满院莺声春寂寞叶。匀粉泪句,恨檀郎句,一去不归花又落叶。对斜晖句,临小阁叶,前事岂堪重想著叶。金带冷句,画屏幽句,宝帐慵熏兰麝薄叶。到了宋代,还出现了《偷声木兰花》和《减字木兰花》,换韵次数更多。《偷声木兰花》是将56字《木兰花》上下阕第三句各减三字成四言,共50字;《减字木兰花》又把《偷声木兰花》上下阕第一句各减三字成四言,共44字。总的来说,燕乐曲调的复杂化要求与之相配的曲辞突破近体诗格律的固定格式。“词体成立之顺序,凡有三例:初整齐而后错综,一也;初独韵而后转韵,二也;初单片而后双叠,三也。流衍至于五代,短章不足以尽兴,于是伶工乐府,渐变新声,增加节拍,而化短为长,引近间作矣。”[12]例如《浪淘沙》有单调28字、双调54字等不同形式,后者的词例就是李煜代表作“帘外雨潺潺”,此后28字《浪淘沙》便不被词家使用,可能是人们认为它太像诗或者说不像词了。词体确立后,“词”要***发展就要与“诗”不同,于是词作与乐府诗的差异越来越大,词的声律特点也就越来越明显。由于词律要求越来越严,乐府诗的“词化”其实也是一种“格律化”。

四、曲子词的“律化”历程

《乐府诗集》收录的汉魏六朝作品中民歌居多,而所收唐代作品却多为文人乐府诗,那么本应数量众多的唐代民间乐府诗何在?其实,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一脉相承的,正是配合“曲子”这一新音乐品种演唱的“曲子词”,只不过所配的不是传统的清商乐而是旋律繁复多变的隋唐燕乐,并因此多为长短句的形式。人们之所以不把“曲子词”看作乐府诗,正是因为,本质上就是隋唐民间乐府诗的“曲子词”早已被公认为是“词”的前身,“词”就是“曲子词”的简称。而“曲子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文人化和格律化的过程。

(一)从歌者之“词”到诗人之“词”从传播方式的角度出发考虑,敦煌曲子词等早期词作主要是由歌伎演唱以供人欣赏的。因此,作为音乐文学的曲子词实际上从属于表演艺术。安史之乱后,文人志士的***治热望受到严重打击,科举制度的腐败又无情地打破了他们成就功名的社会理想,加上中唐以后城市经济畸形繁荣,于是整个社会游乐之风大盛。这样,作为通俗文学的曲子词获得了肥沃的土壤,曲子词的生存空间逐渐由乡野市井迁到大都市,文人填词越来越多。诗人们沿用唐诗的创作思维来填词,并因体例不同而有所变化与创新。此后,温庭筠专力于词,南唐词人在少女思妇伤春惜别之类题材的深层融入了人生与家国的忧思,李煜更是直接抒写人生如梦、身世飘摇、兴亡无常等感慨。苏轼“以诗为词”,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的抒情工具。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更是一洗儿女之情,其词作慷慨淋漓、豪迈雄浑的悲壮声调,与应乐工歌妓要求所作的歌者之词大异其趣。于是,词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性质越来越被强调,逐渐***于表演艺术之外。

木兰诗导学案篇5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白鹄;鸳鸯;织作之苦

胡适先生曾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为千古难解的奇案。[1]36顾敦也曾说:“是诗首起二句,殊觉突兀。千余年来,无有能作满意之解释者。[2]10关于这句话的含义当代普遍采用清人陈祚明:“用《艳歌何尝行》语,兴(焦刘)彼此顾恋之情”(《采菽堂古诗选》)之说。周振甫先生认为“兴”有两种,一种引起个别事物,如由关雎引起淑女;另一种则是引起全篇,像“孔雀东南飞”。其认为《孔雀东南飞》来源于《双白鹄》、《艳歌何尝行》,所以,“孔雀东南飞”起兴引起全篇夫妇生离死别的悲剧。[3]220- 221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册课本选录本诗,对本句的课下注释为:“孔雀向东南飞,没飞五里,就流连一阵。徘徊,流连往复。汉代诗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妻惜别,此时开头也有这个意思。用这两句诗引起下边的故事,古代民歌中常有这种写法。”但诗歌在描写刘兰芝与太守之子定亲场面时却出现了:“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课下注释为:“画着青雀、白鹄的船,四角挂着龙子幡。舫,船。龙子幡,旗帜名。”。[4]9-11这就说明白鹄、孔雀是同时存在的。那么,孔雀即是白鹄这一说法就值得商榷。

无独有偶,在本诗的最后,焦刘两人死去,坟前松柏“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4]我们看到,诗歌在结尾选用传统的鸳鸯表现爱情含义而没有用诗首起兴的孔雀。这就令人深省,如果孔雀能够兴发恋人,诗尾为什么不用孔雀?“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所兴的“顾恋之情”,是否可信?再次考究探讨“孔雀”何以“东南飞”,其含义究竟为何,是深有必要的。

何以“东南”飞?

陆侃如先生博士论文答辩将终,其法国巴黎大学考官突然问道:何以孔雀东南飞?举座愕然,面面相觑,陆侃如漫然应道:只因“西北有高楼”。盖《古诗十九首》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句,则孔雀只得东南飞矣。答案虽然机敏,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正解。尤其是在语文学习及教学中,我们应该本着对文本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多方位的考究,力求真实的答案。那么这个困扰了众人多年的问题究竟何解呢?

从文化传统来看,孔雀往东南而飞显然不是因为西北高楼与浮云齐,而是因为这里的“东南”富有两重内涵,一是实指地理方位,东南方。无论是“孔雀东南飞”抑或是焦仲卿最后的“自挂东南枝”,都是因为刘兰芝家在焦家之东。据考察《孔雀东南飞》的事发地就在安徽潜山县。二是虚指文化内涵。《说文》语:“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意为东风吹来,生物发动,故名之为东。从原始的文化传统来看,东方是日出的方位,古老部族的居民因自然崇拜亦会拜祭东方。所以,东就衍生了“希望”的意义,主“生”。从五行观念来说,东主“木”,属青色,青翠亦象征新生。在古代,人们曾将孔雀成为翠鸟。从阴阳观念来看,东方主阳。代表男性,尊贵。所以民间也有“东床快婿”之说。此外,在文化交流中,人们对东方就有一种尊崇,东也就有了虚指的概念。包括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东、南亦是虚指。《说文》语:“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因我国大部分地处北方,南方冬天较暖所以有鸟雀南徙过冬。我国也习惯将较暖和的山南水北称之为阳。无论是东抑或是南都含有生机与希望之意。无论虚指或是实指,都应多角度探究孔雀“东南”飞。

鸳鸯、孔雀与白鹄

鸳鸯因雌雄偶居不离,成双成对出现而被视为爱情鸟的象征。自《诗经》始就出现用鸳鸯表达爱情的诗句。程俊英的《诗经译注》指出“鸳鸯是成双成对的鸟……诗的起兴都与新婚有关。”[5]446诗歌结尾化作双飞鸟的“鸳鸯”意象象征焦刘二人的爱情化身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孔雀“意象的探究学界现存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孔雀”是“白鹄”的讹传,即,本诗中的“孔雀”就是“白鹄”,在这里意寓夫妻惜别。陈祚明、周振甫、闻一多等研究者亦称《孔雀东南飞》来源于《双白鹄》、《艳歌何尝行》等诗,“孔雀”是“白鹄”讹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因诗歌经多代人的传唱而导致的变形。胡晶等学者从生物学角度进行探究,认为孔雀既不能飞翔又用情不专,故不能用来“兴(焦刘)彼此顾恋之情”,为“孔雀”为“白鹄”的讹传提出了现实证据。另一种看法则承认“孔雀”存在的合理性。认为这里的“孔雀”是刘兰芝的化身,意寓美丽的爱情。并从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考证了“孔雀”已然存在,还有学者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将其作为植物神考证本诗死而复生的神话原型及意义[6]。

诗歌在描绘兰芝与太守之子定亲场面时出现了:“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4]这就意味着,孔雀与白鹄是同时存在的两种鸟类,那么其课下注释“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妻惜别”就很值得考量。白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天鹅。鹄鸟即大鸟,天鹅、大雁之类。《尔雅・翼卷十三》云:“孔雀生南海,尾凡七年而后成,长六七尺,展开如车轮,金翠斐然。始春而生,至三四月后雕,与花萼同荣衰。”[7]520从文献记载来看,早至战国,迟至西汉,中国历史上不乏有孔雀的身影,那这里就不存在孔雀即白鹄一说。

综上所述,孔雀、白鹄、鸳鸯三种鸟类同时存在于本诗中,且彼此意象不重叠互补。

“孔雀”东南飞起兴为何?

从这首诗的流变考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本诗的产生年代考辨主要有三种说法:“六朝说”、“汉末建安说”、“晋代说”。[8]但无论成诗于哪个时代,研究者都一致认定这首诗是长期在民间口耳相传且经过文人改造而成的。那么它最初的雏形,或者说它的发端是哪首诗呢?

周振甫在评《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及《双白鹄》与《艳歌何尝行》,指出孔雀是大鸟,白鹄也是大鸟。“西北来”同“东南飞”是一致的,“五里一徘徊”和“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也一致;下写夫妇的生离,跟兰芝和仲卿的情节也相应。像另一首提到“亡者会黄泉”,更提到死别。因此他认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兴起了焦刘之悲凉爱情。[3]

安小兰考察了记录在《太平御览》织部的《古艳歌》:“孔雀东飞,苦无寒衣。为君作妻,心中恻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

她认为这里的“孔雀南飞”所兴之意应是“苦无寒衣”,即辛苦织作,不得休息的辛劳。[9]《孔雀东南飞》中亦提及刘兰芝被遣的原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比两诗内容,我们发现,《孔雀东南飞》同样表达了刘兰芝辛苦织布不得休息的痛苦。日日织作苦不堪言亦是刘兰芝被遣的重要原因。这一原因相较于《双白鹄》、《艳歌何尝行》中提及的“兴顾恋之情”更为合理。翻阅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在同时代的作品中亦有不少表述女性纺织劳作辛苦的诗歌。如:《陌上桑》、《艳歌行》等。由此可知“孔雀”意象并非“白鹄”讹变,课文中“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妻惜别”之语也就不攻自破了,“孔雀”东南飞乃是“苦无寒衣”之起兴也就更加合情合理了。

小结

《孔雀东南飞》作为汉乐府双璧之一,其文学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探究。其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更像传统水墨画一样为后人提供了思想的留白。通过上文分析,文化、文献考证可以看到“孔雀东南飞”并不是因为“西北有高楼”,而是“东南”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希望、新生、尊贵等文化内涵,且“孔雀”意象并不是“白鹄”的讹变。从诗歌的流变起源分析,“孔雀”东南飞所兴之意应是女子织作之苦而非“焦刘顾恋之情”。由此来看,解读乐府诗必须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回归文学性的同时还应多维度探析其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胡适.《孔雀东南飞》的年代[A].胡适文集(十)[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顾敦.南北两大民歌笺校[M].上海:世界书局,1945.

[3]周振甫.诗词例话・兴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46.

[6]胡晶.《孔雀东南飞》中“孔雀”的神话原型阐释文本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7]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520.

木兰诗导学案篇6

关键词:导语; 情境; 设疑; 释题; 故事; 音乐; 诗文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虽然与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课堂节奏的成功把握和教师的语言艺术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可缺少恰当的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导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导语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炼、概括的教学语言。好的导入语,就像一首歌的序曲,它一下子就能专注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去,为整堂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导语在语文教学艺术中非常重要,也是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才能精心设计导语进行巧妙运用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情境导入法

所谓情境导入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巧妙的手段,创造出一种有生气、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情境导入法注重的是学生情感的挖掘,人文情怀的洋溢,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语使学生入情、移情、陶情。如:《最后一课》在导入时,我们放一放我们自己的祖国当年国土沦丧,受外敌入侵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然后说: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在外敌入侵祖国时的法国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从而进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融洽氛围,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将课文读下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二、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从而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找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教学《狼》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有一个屠夫,傍晚卖完肉回家,半路上遇上了两只大灰狼,它们虎视眈眈,张着血盆大口,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请大家想想这个屠夫到底会怎样对待呢?”这样设疑会使学生产生急切想知道屠夫命运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再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可以这样导入:“俗话说:‘吃五谷杂粮生百病。’这话道出了会生病的普遍性,既然人人都有生病的可能,那么,一个人如果患了病,却不以为然,甚至根本就不认为有病,一味拒绝***。请同学们想想,他的结果会怎样呢?”既切中课文教学重点,又便于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三、释题导入法

释题导入法是解释文章题目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我就从题目入手,问到:“这是什么实验呢?是谁做的呢?结果如何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这样由题目引入,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上《社戏》时,教师可以这样释题:“为什么叫‘社戏’呢?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在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这样释题,清楚明白,学生易于接受。

四、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法就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治、经济的一些信息的一种方法。通过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如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把普法战争的背景向学生们阐述清楚,学生们就容易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很能清楚本课就是在《最后一课》中要体现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先讲清楚挪威人与英国人这间在这次探险中的背景,及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竞争对手,挪威人在这次探险中胜利归来,而英国人则在这次探险中遇难等这些背景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就容易明白作者为这些遇难者写颂歌的用意。

五、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这样导入: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老师生动的讲述,明了地转达了安徒生的幽默,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新的学习情境。

六、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就是播放音乐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先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然后请学生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问“这句歌词在哪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鲜明”再依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上《木兰诗》时,教师可播放现代舞剧《红色娘了***》***歌,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这么两句歌词:“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今有娘子***,扛***为人民。”然后提出:木兰这一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形象,打破了女不如男的传统观念,为千千万万的妇女扬了眉、吐了气,“木兰”已成为巾帼英雄的代名词。上《愚公移山》时,可抓住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心理,播放录音或请学生演唱青年歌手江涛唱的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并提醒同学们注意歌词:如“……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因而,学生对愚公的形象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七、诗文引用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引用诗文(这里的诗文是广义的,包括诗句、对联、成语、名言、座右铭等)来抒发某种感情,或阐明某一事理,纵横捭阖,增加自己说话的力度和深度,从而达到抒情达意、明辨事理的目的,在导语设计中,也可引用诗文。在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由和本课内容有关的对联导入:“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讲蒲松龄的《狼》时,由和狼有关的成语,如“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导入。使用这种导入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引材料的理解,得出课的内容,所引的材料,要求通俗易懂,学生熟悉。这样的导入没有太多的修饰和渲染,既简洁又自然。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温故导入法,简笔***画法,比较引入法,开门见山法等。无论哪种方法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讲究知识味性,巧妙应用,给学生以启发,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木兰诗导学案篇7

如:把下面的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的尼采的这个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参考答案:①尼采曾把下蛋母鸡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②中国传统里有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③尼采的这个生动的比喻恰恰符合这个意见。

如果按照固定的知识理论去分析,短句首先是单句,单句又必须只有一个谓语,所以参考答案已不是三个连贯的短句而是四个,①句中“尼采曾把下蛋母鸡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为一个短句,“说都是‘痛苦使然’”又为一个短句。

再如:按要求把下列短语组织成三个连贯的短句。

原籍江苏 八岁学戏 京剧旦角艺术大师梅兰芳 震动 生于北京 十一岁登台 中国以至全世界 逝世

参考答案:

①京剧旦角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原籍江苏,生于北京。②他八岁学戏,十一岁登台。③他的逝世震动了中国以至世界。

上述试题,实际上是五个短句:原籍江苏,生于北京,八岁学戏,十一岁登台,逝世震动了中国以至世界。针对这种出题情况,我们首先应将思维打开,揣测出题者的意***,将固有知识向外延拓展。题干中要求组织成三个连贯的短句,“三个短句”实际为“三个短的部分”,短句不一定只拘泥于短的单句,只要是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即可,当然这种“简单”要以单句为主。理解了这些,也就不会为此困扰而无从解答了。

泛化思维的运用,不仅存在于语文长短句变换中,而且也存在于其他各种题型中。

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筛选出“和谐号潜水器”的特点。

近日,我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命名和水中试验启动仪式”在江苏无锡举行。7000米载人潜水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了我国集成电子新成果,被正式命名为“和谐”号,项目研制工作正式由陆上调试阶段进入水中联调阶段。“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是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该潜水器具有当前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能把人员和各种设备运载到7000米的深海超常环境下进行资源勘查、科学考察和深海特定作业,工作范围可以覆盖全部海洋区域的99%。

参考答案:自主知识产权,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能载人,工作范围广。

审视这则材料,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载人潜水器目前的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载人潜水器自身的特点。如果我们审题时从题干中筛选出“和谐号潜水器”的特点中的“特点”,只考虑为“潜水器”自身具有的特点是不正确的,还应将思维泛化,虽然 “自主知识产权”不是“潜水器”本身携带的特点,但却是“潜水器”附带的特点,所以这一点也是应考虑的。

再如出题者就2010年高考小说阅读文本《天下第一桩》做了变式出题:“天下第一桩”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分条概述。

阅读文本,提炼答案的范围集中在“郑有樟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观之,都赏心悦目,更难得的是这香樟木桩香气扑鼻,且香得柔和、高雅,郑有樟凝视着这天下第一桩,不言不语,也不离去”和“郑有樟突然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藏友们才知道,他去了安徽,去调查了解了这天下第一桩的来历,他还翻阅了当地的地方志,回来后写了篇《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据郑有樟考证:此树桩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先为安徽一博古斋收进,后为画家闵双城收藏。元代时为贵族王孙铁木儿收藏;明代时,在安徽布***使及大收藏家华佰裘等多人手里收藏;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就不知去向。郑有樟还收集了明代时有人吟咏此桩的诗主文”。这两个段落。如果囿于“特点”二字,我们就无法提炼出参考答案中所明确的特点:“历史悠久、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它是南宋末年一次山洪暴发后冲下山来的;颇具收藏价值:南宋、元、明、清各代均名桩有主,或博古斋收进,或画家收藏,或贵族王孙收藏,或大宦大收藏家收藏;具神秘色彩:清代时在桐城露过面,后来便不知去向;具人文色彩:明代有吟咏此桩的诗主文”。因为这些并不是“天下第一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以学生在做题时要将思维泛化,也要考虑到它所具有的外在的特点,这样,类似于此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木兰诗导学案篇8

有一个人只有三根头发,为什么在参加宴会时还要拔掉一根?【 答案:因为他想中分 】

什么情况下一山可以容二虎?【 答案:老虎是一公一母 】

画一个圆圈,这个圆圈画在哪里我们永远也跳不出去?【 答案:画在自己身上。 】

茅厕里挂闹钟,猜一成语?【 答案:有始有终 】

好心的约翰去世了,天使要带他上天堂,为什么他坚决不肯去? 【 答案:他有恐高症 】

盲人都是怎么吃桔子的? 【 答案:瞎掰 】

胖胖是个颇有名气的跳水运动员,可是有一天,他站在跳台上,却不敢往下跳。这是为什么? 【 答案:因为下面没有水 】

为什么两只老虎打架,非要拼个你死我活绝不罢休? 【 答案:因为没有人敢去劝架 】

明总是喜欢把家里的闹钟整坏,妈妈为什么总是让不会修理钟表的爸爸代为修理? 【 答案:修理小明 】

黑人和白人生下的婴儿,牙齿是什么颜色? 【 答案:婴儿没有牙齿 】

动物园中,大象鼻子最长,鼻子第二长的是什么? 【 答案:小象 】

小李因工作需要常应酬交际,虽然每天都很早回家,可是老婆还是抱怨不断。为什么? 【 答案:他是早上回家 】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有一个女人,那一个失败的男人背后会有什么? 【 答案:有太多的女人 】

路边电线杆上蹲着一只猴子,司机小李看到就立刻停下车来,请问为什么【 答案:他把猴子屁股当红灯了 】

一辆出租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并且没有违反任何交通规则却被一个警察给拦住了,请问为什么? 【 答案:警察想坐车 】

小明带100元去买一件75元的东西,但老板却只找了5块钱给他,为什么? 【 答案:他给老板80元 】

什么人始终不敢洗澡?【 答案:泥人 】

什么蛋打不烂,煮不熟,更不能吃?【 答案:考试得的"零"蛋 】

什么事每人每天都必须认真的做? 【 答案:睡觉 】

鸡蛋壳有什么用处?【 答案:包蛋清和蛋黄 】

冬天,宝宝怕冷,到了屋里也不肯脱帽。可是他见了一个人乖乖地脱下帽,那人是谁?【 答案:理发师 】

用什么方法立刻可以找到遗失的***钉?【 答案:光着脚走 】

一只鸡,一只鹅,放冰箱里,鸡冻死了,鹅却活着,为什么?【 答案:企鹅 】

哪一种竹子不长在土里?【 答案:爆竹 】

满满一瓶牛奶,怎么才能先喝到瓶底的部分?【 答案:用吸管 】

有一座独木桥承重80公斤,请问一个体重70公斤并带着两个重量均为10公斤的铁球的人如何在桥上通过?【 答案:颠着球 】

什么书中毛病最多?【 答案:医学书 】

以下石头城、太阳城、凤凰城、瓜果城、汽车城、英雄城、足球城分别都是哪几个城市吗?【 答案:江苏省南京市;西藏拉萨市;广西南宁市;甘肃省兰州市;吉林省长春市;江西省南昌市;辽宁省大连市 】

伴奏。打一成语【 答案:肋人为乐 】

环球旅行。猜一现代香港名星名【 答案:周星驰 】

不相信恋人。猜一公安用语【 答案:怀疑对象 】

木兰之子,猜食名物一【 答案:花生 】

什么事可以在这里不仅可以练就一身钢筋铁骨,而且能成就一双不惧“风雨”的眼睛?【 答案:洗澡 】

一字四十八个头,内中有水不外流。猜一字。【 答案:井。此迷的关键理解出四个十和八个头,而不是四十八个头。 】

三人戏一球,一人在绸缪,一人翻身踢,一人地下收。据此诗猜一字【 答案:似。 说明:谜文以比喻的形式,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似”字的结构,确切而自然,同时谜文本身又是一首诗,它将三人戏球的场面作了精彩的描写,戏球者各具情态,活龙活现。 】

一种饮料,由恶意和谎言加上微量事实配制而成的,能有效地削弱领导的洞察力,是什么?【 答案:小报告 】

木兰诗导学案篇9

有一个人只有三根头发,为什么在参加宴会时还要拔掉一根?【 答案:因为他想中分 】

什么情况下一山可以容二虎?【 答案:老虎是一公一母 】

画一个圆圈,这个圆圈画在哪里我们永远也跳不出去?【 答案:画在自己身上。 】

茅厕里挂闹钟,猜一成语?【 答案:有始有终 】

好心的约翰去世了,天使要带他上天堂,为什么他坚决不肯去? 【 答案:他有恐高症 】

盲人都是怎么吃桔子的? 【 答案:瞎掰 】

胖胖是个颇有名气的跳水运动员,可是有一天,他站在跳台上,却不敢往下跳。这是为什么? 【 答案:因为下面没有水 】

为什么两只老虎打架,非要拼个你死我活绝不罢休? 【 答案:因为没有人敢去劝架 】

明总是喜欢把家里的闹钟整坏,妈妈为什么总是让不会修理钟表的爸爸代为修理? 【 答案:修理小明 】

黑人和白人生下的婴儿,牙齿是什么颜色? 【 答案:婴儿没有牙齿 】

动物园中,大象鼻子最长,鼻子第二长的是什么? 【 答案:小象 】

小李因工作需要常应酬交际,虽然每天都很早回家,可是老婆还是抱怨不断。为什么? 【 答案:他是早上回家 】

每个成功男人背后有一个女人,那一个失败的男人背后会有什么? 【 答案:有太多的女人 】

路边电线杆上蹲着一只猴子,司机小李看到就立刻停下车来,请问为什么【 答案:他把猴子屁股当红灯了 】

一辆出租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并且没有违反任何交通规则却被一个警察给拦住了,请问为什么? 【 答案:警察想坐车 】

小明带100元去买一件75元的东西,但老板却只找了5块钱给他,为什么? 【 答案:他给老板80元 】

什么人始终不敢洗澡?【 答案:泥人 】

什么蛋打不烂,煮不熟,更不能吃?【 答案:考试得的"零"蛋 】

什么事每人每天都必须认真的做? 【 答案:睡觉 】

鸡蛋壳有什么用处?【 答案:包蛋清和蛋黄 】

冬天,宝宝怕冷,到了屋里也不肯脱帽。可是他见了一个人乖乖地脱下帽,那人是谁?【 答案:理发师 】

用什么方法立刻可以找到遗失的***钉?【 答案:光着脚走 】

一只鸡,一只鹅,放冰箱里,鸡冻死了,鹅却活着,为什么?【 答案:企鹅 】

哪一种竹子不长在土里?【 答案:爆竹 】

满满一瓶牛奶,怎么才能先喝到瓶底的部分?【 答案:用吸管 】

有一座独木桥承重80公斤,请问一个体重70公斤并带着两个重量均为10公斤的铁球的人如何在桥上通过?【 答案:颠着球 】

什么书中毛病最多?【 答案:医学书 】

以下石头城、太阳城、凤凰城、瓜果城、汽车城、英雄城、足球城分别都是哪几个城市吗?【 答案:江苏省南京市;西藏拉萨市;广西南宁市;甘肃省兰州市;吉林省长春市;江西省南昌市;辽宁省大连市 】

伴奏。打一成语【 答案:肋人为乐 】

环球旅行。猜一现代香港名星名【 答案:周星驰 】

不相信恋人。猜一公安用语【 答案:怀疑对象 】

木兰之子,猜食名物一【 答案:花生 】

什么事可以在这里不仅可以练就一身钢筋铁骨,而且能成就一双不惧“风雨”的眼睛?【 答案:洗澡 】

一字四十八个头,内中有水不外流。猜一字。【 答案:井。此迷的关键理解出四个十和八个头,而不是四十八个头。 】

三人戏一球,一人在绸缪,一人翻身踢,一人地下收。据此诗猜一字【 答案:似。 说明:谜文以比喻的形式,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似”字的结构,确切而自然,同时谜文本身又是一首诗,它将三人戏球的场面作了精彩的描写,戏球者各具情态,活龙活现。 】

一种饮料,由恶意和谎言加上微量事实配制而成的,能有效地削弱领导的洞察力,是什么?【 答案:小报告 】

木兰诗导学案篇10

在开业仪式现场,一位身披“重视糖尿病 要行动”授带、戴着遮沿帽的女子在人群当中忙碌着,她就是百年养生依兰店“当家人”刘淑彬。

家有糖尿病 做起无糖事业

算起来,刘淑彬和“糖尿病”很有缘。丈夫、姐姐、弟弟先后被诊断出糖尿病,这引起了她的重视。了解到木糖醇食品符合糖尿病人食用后,开了一家木糖醇食品商店。可是她慢慢地发现,满足糖尿病人需求的食品只是一小方面,拿什么来拯救糖尿病人的真正健康?他们需要的实际是怎么把血糖调整好,不得合并症的操作方法。

毫不犹豫,她选择了百年养生糖尿病教育服务事业。在依兰县城的服务店面开展工作。通过上级的培训、考核、指导,逐步完善了对糖尿病人群康复的所有指导知识与服务技能。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从最初经营无糖食品,到从事专业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服务。每天家访、谈心、指导测血糖、小课堂的谆谆讲解、大课堂的仔细剖析问题,让她乐此不疲。在她的服务店面指导下中,凡是按照科学教育方法去严格管理自己生活的糖友,其血糖、血压、血脂都恢复得较好,心态也有所改变,家里人的健康观念也在逐步提高。

这让她有了底气,有了动力,依兰店的辐射面有限,于是她选择了县城下设的一个小镇――达连河镇设立服务分店,扩大宣传、教育的服务面积。

教育火炬 代代传承

糖尿病教育服务,让她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她正在培养女儿,每次回百年养生学习,都要带着女儿,让女儿接触到最前沿的教育预防理论和更多的病理知识及解决方案。店里的学习活动、服务项目的举办,也都让女儿参与。娘俩下班时谈论的话题也是糖尿病的人体解决方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木兰诗导学案10篇

学习

心心相印折纸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心心相印折纸10篇,内容包括百元心心相印折纸方法,心心相印钱币折纸。step2:沿中间折出折痕,然后展开diyju.comstep3:上下对折后,左右对折2次,折出如***的折痕step4:沿最左边中间线对折,“壹元”两个字同样对折(不明白可以跟step3对

学习

少先队员主要事迹材料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少先队员主要事迹材料,内容包括优秀少先队员主要事迹简介8篇,少先队员事迹材料范文。申报十佳少先队员事迹材料我的名字叫陈可欣,是个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女孩。在向阳小学生活的五年中,我总是以灿烂的笑脸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学习

学校元宵晚会主持词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元宵晚会主持词10篇,内容包括班级元宵晚会主持词,少儿元宵晚会的主持词。一、活动主题:猜灯谜、庆元宵二、活动时间:三、活动地点:娱乐室及篮球场四、活动准备:1、_月__日前,各车间文员负责收集各种灯谜,总数量400条,负责人:2、

学习

虚幻与真实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虚幻与真实10篇,内容包括真实与虚幻的临界点,虚幻与真实相互存在。“我不能算是个游戏高手,我只是爱玩。”他说,“我一开始玩得是NBA2K,后来NBAlive做出来了扣篮大赛,还有慢动作功能,你可以先胯下100次,然后转体3600度再扣篮。我

学习

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写一篇新闻报道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新闻报道的范文,最新新闻报道作文。1.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中,最基本的规则是用事实说话。要体现新闻报道的公正性以及客观性,就必须用事实来说话。电视新闻的报道最忌讳的就是说大话、说空话

学习

成长的烦恼作文指导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成长的烦恼作文指导10篇,内容包括成长的烦恼作文100字,成长的烦恼作文500个字。3.懂得正确面对烦恼,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与身边的人交流,学会排解烦恼。[教学流程]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一)欣赏歌曲1.请同学们欣

学习

保安复工复产工作计划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保安复工复产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复工复产安保措施,小区保安复工复产方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重建。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

学习

暑假第一课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暑假第一课10篇,内容包括暑假第一节课结束文案,暑假第一课六年级。接下来,我们玩了音标游戏。就是老师把卡片发给我们,然后老师读一个音标,有那张音标卡片的同学就把卡片举起来。游戏开始了,老师先读了/a:/,我一下子就发现卡片在我

学习

以感受为话题的作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以感受为话题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以感受为话题的作文,以自己的真实感受为题的作文。考场情境下的阅读活动,具有阅读对话的一般形态。生本对话,仍是阅读活动的中心环节。生本对话的有效建构,是决定考场阅读对话质量的主要因素。

学习

培训会议纪要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培训会议纪要,内容包括培训学习会议纪要范文,培训机构会议纪要范文及模板。乡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在农村各项方针、***策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这次乡镇***集中换届,所产生的新一届***领导班

学习

高中化学教案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化学教案,内容包括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教资教案模板大全。学案的设计一般包括:课题、设计人和使用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等内容。1.1课题:要注明单元及课题内容,并且注明总第几课时。1.2学

学习

中国梦演讲稿教师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梦演讲稿教师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梦演讲稿教师篇5分钟,中国梦教师演讲。学生集会讲话稿:复习备考从七“心”开始学生集会讲话稿-复习备考从七“心”开始复习备考从七“心”开始今天是x年x月x日,距龙xx整整一个月,距本学期

学习

感谢人生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感谢人生10篇,内容包括感谢人生原唱,感谢人生的精辟句子。等自己上了车以后,一开始问了几个阿姨,可能大家都有警惕之心吧!都说自己没有两块钱零钱。这个时候一位大叔说,他身上有两块钱的零钱,可以给我,让我先投了!我说那我拿微信扫

学习

离职书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离职书10篇,内容包括离职告知书,离职书范文简短。现由于个人原因,我不得不提出辞职,希望能于x年x月x日正式离职,请公司批准我的这份辞职书。并请公司在x月x日前安排好人员接替我的工作,我将尽心交接。再次对您x年来的培养和指导

学习

木兰辞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辞10篇,内容包括木兰辞诗词大全集,木兰诗全篇带翻译。总部见总裁,总裁走上前。肩膀拍三拍,奖赏十万元。总裁问所欲,木兰不贪钱与权,愿还女儿身,业绩超以前。上司闻她回,满脸是迷茫。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

学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10篇,内容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课文思维导。比如在讲授《天上的街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在上课前将教师重新打扮了一番,挂上防光窗帘,在

学习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10篇,内容包括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案例,小学音乐课优秀案例解析与交流稿。(一)《游击队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所作,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二)《苗岭的早晨》是由作曲

学习

七年级英语教学案例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七年级英语教学案例10篇,内容包括七年级英语教学问题解决案例,初中7年级英语教学案例。3.KeyPoints:Teachstudentstouseeffectivesentencestowriteagoodcomposition.4.TeachingMethod:Discussingroups本节课

学习

木兰诗原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诗原文10篇,内容包括木兰诗原文拼音,木兰诗原文朗诵。jījīfùjījī,唧唧复唧唧,mùlándānɡhùzhī,木兰当户织,bùwénjīzhùshēnɡ,不闻机杼声,wéiwénnǚtànxī。唯闻女叹息。wènnǚhésuǒsī?问女何所思?wènnǚ

学习

木兰辞全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辞全文10篇,内容包括木兰辞十首全文,木兰辞全文译文注释文字版。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里,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她的一生是个传奇。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过多种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戏剧、歌舞剧、电影、

学习

木兰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诗10篇,内容包括木兰诗大全及赏析,木兰诗全部全文。

学习

木兰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木兰词10篇,内容包括木兰辞的全文,木兰词鉴赏大全。3、花木兰:因为你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以后的每一天也都会这样!4、有人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