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大全10篇

送别诗大全篇1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诗句领会诗人表现手法及感情。2.理解送别诗特点,把握诗中意象内涵。

【教学方法】批注阅读法、情感诵读法、比较诵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学:1.古诗新唱《游园不值》《春夜喜雨》(播MP3音乐)。2.古诗大比拼(看***读诗、诗句接龙等)。

一、激情导入走进主题

(播《送别》曲)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送别(师生同写)也就成为我国古诗中永恒的旋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中,寻觅古人送别朋友之法,去感受那份殷殷别情、悠悠离意。

二、回顾古诗“四读”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方法?(屏显“四读法”,生齐读。)下面请用四读法学送别诗中名作――师生同写《送元二使安西》。

三、品析送别诗中名作

(一)一读知诗题,明作者:仔细观察,你能从老师写诗题时获得什么信息?诗题该怎样读?元二要去哪?谁来送?(简介王维。)

(二)二读正字音,通诗句。1.读准字音。指名读诗。(明确“舍”的读音。)2.读通诗句。同桌商议,用“M”划古诗朗读节奏。3.按照节奏读诗句。(屏显:画好节奏的本诗。)

(三)三读解字义,晓诗意。1.看***(屏显:地***),看注释,知背景。2.结合注释,同桌互说、互听、互补充、大致了解诗意。3.师生合作,全班交流诗意。

(四)四读悟诗情,想意境。1. 读好诗题,走近诗境:诗题《送元二使安西》该如何读?(学生自读、互读、齐读、师范读。)2.研读古诗,读中悟情。(1)依照平仄,感情诵读:唐朝诗人遵循平仄规律作诗,请按此规律(屏显:正确标示的古诗),自由反复朗读“渭城朝雨……”你们仿佛看到、感受到什么?(2)情景再现,感悟悲凉:(示***,配古琴曲《苏武牧羊》)这是渭城到安西通往阳关的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共3000多公里,满目荒凉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艰难、坎坷……)(3)举杯相送,一咏三叹:是啊,一想到朋友将远赴安西,孤身漂泊,王维端起酒杯对元二说――学生一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马车即将起程,王维又劝元二――学生二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此时王维纵有千言万语,竟不知从何说起。只得把无奈、把不舍全融入酒中,再提议――学生三读咏叹:劝君更尽……(板:酒)3.想象意境,凸显主题:此刻假如你是元二想对王维说出了阳关还会有这客舍、杨柳吗?还能喝到这酒吗?(边说边擦掉板书:王维、柳、客舍、酒。)这一路,就没陪元二的了吗?有,是“情”――再读全诗 (板:情)4.情感朗读,升华主题:配古筝曲《阳关三叠》读本诗,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四、同主题链接自主读

1.简述送别诗的由来。(屏显:略)2.学法迁移,合作学习:自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 赠汪伦》,同桌按四读法品、议:谁送?送谁?何时何方式送?3.小组汇报,师生互动。(1)汇报:谁何时何方式送谁?(2)链接:诗中为何只见“孤帆”无“友情”字眼?

五、梳理“寻”送别诗特征

(1)回顾所学,自主填表。(如下)(2)师生合作,完善表格。(屏显:九首送别诗,让学生找规律)送别诗是古诗中的一类,从大量送别诗中发现(以诗句为例):

六、积累运用送别名句

1.分组朗读诗句。(屏显:送别诗名句)是呀,人生自古伤离别。古人可折柳相送,以歌相送,用目相送,借酒相送,但唯有真情相送(指板书),才会有这送别名句(生读)。

2. 送别名句今用:你即将小学毕业与好友离别,会用哪句诗互劝?

七、升华主题唱响诗魂

送别诗大全篇2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大类,每年的高考试题都要涉及这一重要题材。如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湖南卷的《示长安君》(王安石);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湖北卷的《丹阳送韦参***》(严维)和《暮春水送别》(韩琮)等。从所选送别诗的考查情况来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在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方面。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奇葩,对送别诗的解读鉴赏不可等闲视之。那么,如何解读送别诗呢?

一、抓住意象,理解诗意

在古典诗歌中,某些客观事物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是特殊意象,借助这些特殊意象,可以探究诗人的情感所在。就送别诗而言,“长亭”是古代送别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中;“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留客的习俗,也是抒写离别之情的诗篇里常见的意象;“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更是不胜枚举。通过对诸如此类的典型意象的把握,理解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这是解读和鉴赏送别诗的前提。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借“柳”“酒”点明离别之情,“朝雨”“渭城”“客舍”“阳关”则说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友人的行程。

二、品味语言,开拓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注重营造气氛,在景物或生活气息中透露出送别时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格调。解读鉴赏古典送别诗,要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它的意境。对意境的把握,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二是把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想象出来;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无限深远的意蕴。如韩琮的《暮春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诗人将“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一幅感伤的画面,融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深沉和复杂。再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荆吴相接,春江渺茫,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意境中蕴涵着作者无边的离愁别绪。

三、分析景物,领悟诗情

读诗要以把握诗歌情感为目标,因为情感是诗的生命和灵魂。就送别诗而言,情感表达主要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临别时坦诚的抚慰,或依依不舍的留恋,或发自肺腑的感慨,只是表达方式或情感的侧重点不同。诗人通过何时的景或物来表现什么,这些景或物有怎样的典型特征,它们要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在通读诗的过程中要反复推敲、琢磨的问题。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肺腑之言,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友人远去难免感伤,诗人却说两地流水相通,青山一道,云雨相同,明月共睹,巧妙地化两地为一乡,宽慰友人的离伤,语意新颖而情思旷达。

四、考查手法,评价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情感。就送别诗的抒情手段来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就送别诗的表达方式来说,多见的是运用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就送别诗的景与情的关系来看,常用“哀景哀情”来渲染,或“乐景哀情”来烘托。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桃花潭水直抒胸臆。再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全诗定格为一个特写画面,钟声、归影勾起诗人的思绪,耳闻而目送,心驰而神往,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全在意境之中,深得融情入景之妙。

阅读训练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色?“隐”“没”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阅读训练二

于易水送人一绝[注]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赴秦国刺杀秦王。临行时,燕太子丹着白衣冠(丧服)送荆轲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结合全诗,说说“今日水犹寒”表达了什么意思?

2.这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来推测,诗人所送之人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训练三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三四句被后人认为是炼句的典范,请说说其中的道理。

2.诗的最后两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表达了什么意思?

阅读训练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注]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五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有人说,第一句中的“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阅读训练六

丹阳送韦参***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人在什么季节和时间送韦参***?送别地点是在江南还是江北?

2.这首诗写得非常精彩,请选取其中一句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训练七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注]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相符,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阅读训练八

送梁六自洞庭山[注]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此诗是作者谪居岳州(即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日见孤峰水上浮”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中“景”与“情”是怎样结合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送别诗》

阅读训练一:

1.描写的是黎明时分天空的景色。“隐”“没”两字表明宴会从夜晚已延续到拂晓,而主宾双方却还不愿分离散去。借空间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离别之情,更显示出情感之深。

2.先写离别时华筵的人和物(室内),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阅读训练二:

1.表明了荆轲不畏、英勇赴死的高风亮节和诗人对荆轲的崇高敬意。

2.从诗歌激昂壮阔的场景来看,所送之人定是与诗人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挚友。

阅读训练三:

1.这两句的语序本来是: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调整后更合乎对仗和押韵,而且把“鸿雁”“云山”放在句首,这是感官首先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再说“愁里听”“客中过”,这样由景生情,合乎事理,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2.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以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可谓语重心长。

阅读训练四:

1.“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景。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阅读训练五:

1.“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运用了反诘与对比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相比,是望尘莫及的,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阅读训练六:

1.诗人在秋天的傍晚于丹阳送好友韦参***去江北。丹阳在江南,送别地点在江南。

2.“一别心知两地秋”,既点出了分别的季节,又用两人各自度秋的事实点明分别后相互思念的悲愁,虚实结合,情景融合,意蕴丰富。

阅读训练七:

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乎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的手法。

阅读训练八:

送别诗大全篇3

关键词:语文 教材 古代 送别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人们会产生迥异的特殊感慨。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指出:“唐人好诗,多在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因此历代的文人墨客抒发离别之情的诗作很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名篇。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约有五首古代的送别诗,本文主要分析这些送别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相关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内容

同为古代送别诗,不同诗人笔下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从中反映出其特殊的感情体验与人生体悟。下面我将从诗歌选用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三方面对送别诗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

在离别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同时,由于诗人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创作特色的不同,他们选用的景物也会有所差别。

有的古代送别诗的景物和环境于水路、水边有关,李白就善于在离别时摄取眼前的流水,移情并寄情于流水。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一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出蜀不久,便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将要去广陵,他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李白选用了“孤帆”、“长江”、“天际”等景物,此皆诗人远望的景色,写出友人别后的情境,正如后人所说“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在言外。”长江向天边流去,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也随江水一起流向天际[1]。由此可见,景是情的体现,不同景物的选用表现出诗人离别中复杂特殊的情感。

2.抒发依依不舍与眷恋之情

虽说这些诗人作诗时选取的景物不同,使得作品风格迥异或是自成一派,但也都脱离不了性情中人的队伍。其送别诗中所蕴的朋友情谊从诗词中溢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或直露不掖,或委婉曲折,使人感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直观看来,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然而诗人意不在景,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此外,我们能够在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中感受到一种诗意的离别;也能够从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到他在送别族叔李云时的那份不舍。

3.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与美好祝愿

离别时分,文人多伤感之情,而有时,诗人们心胸又是那样地豁达,他们反客为主,劝慰友人。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值得我们关注。东汉时学者称东观(***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汉代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其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提及“小谢”(即谢I)诗清新秀发的风格。而李白在此提及,是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表达了对族叔李云的由衷赞美。[2]王勃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年级上册)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诗人在临别前劝慰友人:不要像一般儿女一样伤感,只要你我心音相通,为真知己,即便身各天涯,不是也像身居相邻一样吗?诗人的豁达、豪迈之情从其对友人的劝慰语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也寄予了一份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3]。同样的,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末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词,看似写景,实则以荷花喻友人,委婉表达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艺术

除了古代送别诗中的内容,这些诗的艺术表现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如诗中现实主义是如何体现的,每首诗的艺术结构又是如何,以及诗人采用的写作手法等问题都是需要探讨的,下面我将来具体谈谈。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多变的艺术结构

古代诗词的创作,诗人多采取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对身边的景与自身的情进行渲染描写。而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更是不缺现实主义的运用。现实主义诗歌指的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一般说来,这类诗歌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与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古代的送别诗,大都描写出了与友人送别时的场面,都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中,岑参以对边塞壮丽雪景的描写作为典型的环境,而雪中送别又表现出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包括前文提到诗人往往会借助身边的事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达到意在言外的效果,景物的选用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代送别诗中大都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现实生活。

在艺术结构上,我们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与《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为例,分析送别诗的三种不同结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结构是先景后情。诗歌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中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写送别作铺垫。以下八句再转写送别。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是情景交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是以景结尾,比较含蓄,启发读者想像品味。此外,同样是李白所作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感情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全诗在结构上也有了大跨度的跳跃,其写法与前两首诗差别很大。

2.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的多样使得作品的语言风格不同,不同的作者有着各自擅长的写作手法。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多是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我们可以从诗人对送别的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能够看出这一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也运用了虚实结合,前半句送别是实景,后半句想象扬州的美景是虚写。而李白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运用了生动奇特的动作描写,多样的写作手法使得送别诗各有各的亮点。此外,有的诗歌还使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

3.多样的修辞艺术

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经常采用想象、夸张、比喻等修辞丰富自己的诗歌内容。在情感强烈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中就用了奇特的比喻:“抽刀断水水更流”本是生活中的现象,现在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个比喻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之景,合乎心中之情,因此读来也感到是自然天成。

而与李白相比,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则以一“奇”字开创新意。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在这首诗中,诗人还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句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此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了大胆的夸张。

4.古体近体兼具的诗歌形式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之分,而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与绝句。古体诗的写作相对自由,格律上没有严格限制,能够让诗人尽情发挥,体现出了音乐美,而近体诗格律非常严格,讲究平仄,富含节奏美。在苏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包含了这两种形式。古体诗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近体诗有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以及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

三.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送别诗的教学方法

有人这样来评价古诗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必须确立这样两个基本点:固守语文本体,披文得意,缘意学文;显现古诗词以言造象、立象尽意的本色。”[4]以此结合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送别诗特点,我们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开展相关教学。

1.创设情境法

古代诗歌大都是富含意境之美的,而送别诗写的是离愁别绪。其中有送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复杂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意境氛围就通过诗人的笔触营造了出来。在古代送别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放在创设与诗的感情基调一致的情景中来。结合多媒体幻灯片,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画以及语言的渲染让学生们把握全诗的整体基调,再让学生诵读,体会诗歌发生的情境,并融入到诗歌创设的意境中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境的创设,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使学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投影出边塞白雪皑皑景象的***片,结合离别之乐,引入本课的教学。随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诵读是为了促进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5]。但在此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送别的现场。教学中需要预设,但这种预设最好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简单而根本性的问题,而教学的生成需要自然而丰富,这中间离不开教师恰切的点拨与高效的归纳。简单而根本的预设应该能清晰地指出目标,同时又能给学生留有挥洒个性的生成空间[6]。

2.联想训练法

中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识得古字,懂得其意,更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韵。一是借助诗中提供的相关物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二是突破诗的有限形式的限制发挥联想和想象。

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为例,诗中本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可以借此拓展,烟花三月的扬州会是如何的吸引人呢?让学生试用优美的词句将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做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得以活化。在学生交流后,辅以课件展示诗中美景,让学生感到真实且不空洞的美丽,为学生入情入境奠定了基础。

3.知识延伸法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项瑰宝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也是相当的重视。所以可以借古诗教学的机会,通过知识延伸法加强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发现、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不局限于教材,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内外知识以得到相应发展。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古今知识的延伸拓展,古代送别诗与现代送别题材的诗歌可以放在一起体悟学习。对于古代送别诗,其中包含很多典型的意象,但比较固定。而现代的送别主题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可能呈现出跳跃的趋势。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八年级上册)与席慕蓉的现代诗《渡口》相结合,同样于水边送别,比较两者的差异,对比分析古今送别诗,这样将古代与现代诗歌知识联系起来分析。

总之,送别诗是在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分支,以上我们通过对它们的内容、艺术结构与相关教学方法的分析,对教材中选用的古代送别诗篇目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体悟到古代送别诗的美妙之处,做到真正掌握。并由此提醒学生应当珍惜友谊与人伦亲情,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6年

[2]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494页

[3]刘吉美:《送别诗的多样情怀》,《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1期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夏峥嵘、胡根林:《诵读是诗意的启蒙》,《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6期

送别诗大全篇4

关键词: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别唐诗 送别之情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王勃任职长安时送别友人赴任蜀川时的一首送别诗。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抒发送别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该诗引发,通过拓展训练,引导学生领略唐诗中的送别之情。

古代由于山高路远,道路艰难,再加上邮***又处在鸿雁传书的阶段,故人一去不返、杳无音信是很常见的,有道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古人非常重视送别之情。别离总是很伤感,送别唐诗酣畅淋漓的表达别离之怨、相思之苦,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在分别的那一刻得到了升华和体现。唐人究竟是用什么方式表达伤感的送别之情?众多送别诗中表达的分别情感有什么不同呢?通过众多的送别诗如何感知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境况?

一、唐人送别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1.以歌传情。李白有诗句:“正当今昔肠断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也就是原来送别时唱的《骊驹歌》,自王维写出了“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这样的送别诗之后,唐朝人送别时就唱这首《阳关曲》,唱一遍总觉得还没有充分表达绵绵情谊,就会再唱一遍,于是又有了《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且注明第四句为“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说咏唱《阳关三叠》时,首句不叠,其它三句都再唱。

2.以酒相送。送别要饮酒。送之人请要走之人喝酒,因为喝酒可以消解一些离愁。李白在金陵告别年轻人时作诗《金陵酒肆留别》,表达了这样的场面:“风吹柳花满酒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折柳相赠。送别时,送的人要折一枝杨柳送给上路的人,白居易有诗:“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王之涣有诗《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因为别离多。”有人说“杨柳”的“柳”和“留下”的“留”是谐音字,所以“折柳”表示送的人希望他留下的意思,是挽留客人的一种举动,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习俗。

二、唐人送别时的场所

1.长、短亭。古代为了便于行人休息、躲避风雨,通常在道路上隔五里建一个短亭,隔十里建一个长亭。实际上这种长、短亭主要用作古人陆上送别的场所,所以古人送别时又有“十里长亭”之说。晚唐诗人许浑从东向西路过潼关,碰到一个朋友魏扶由西向东走,于是两人在十里长亭送别,写下“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的诗句。郑谷则于扬子江渡口的离亭写下了《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与友人话别共勉。

2.酒肆。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就是在南京的酒肆与金陵少年子弟饮酒言欢话别。

3.一些美丽的特定建筑。比如李白曾经在武昌的黄鹤楼送孟浩然,并写下《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则表明了送别地点应该是在芙蓉楼。

自从屈原《九歌》“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就成为水路送别的地点。如王维《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白居易更有《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在江边、路边送别等。如盛唐诗人岑参奔赴西域,恰逢进京的使者,于是写下了《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李白那首最著名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明了诗人是坐在江中即将开行的舟中作诗与朋友汪伦离别的。骆宾王则在与友人易水岸边作《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与友人离别。

三、一样的别,不一样的情

1.表达激励慰勉之情。陈子昂《送魏大从***》:“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表达规劝之意。李颀《送魏万之京》:“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3.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最著名的就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表现深厚的友谊之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彼此心心相印,那么即使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也犹如近在身边。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离愁里不是伤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体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对友人去处的向往跃然纸上。

5.赋诗明志。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唐代不同时期的送别诗

细细品味,唐代不同时期送别诗从内容、情感、格调都有很大差异。这反映出时代的风貌与诗人的创作心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1.初唐送别诗。初唐李世民是一位开明君王,亲手开创了贞观之治,此时文坛呈现的气象也是乐观向上的。如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看。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这首诗前两句作者把友人比作价值连城的美玉,因而引出“天下看”的豪迈语句,充满了对友人的赞赏和送别时的洒脱、豪放之情。后面两句写送别友人那一刻,一轮明月、一路清晖的情景,格调明快、健朗,丝毫没有送别的感伤情绪。这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特征充分体现初唐诗歌的气象特点。

2.盛唐的送别诗。王运熙先生在总结盛唐诗歌时说:“***治开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地域辽阔,文化交流频繁等,形成了盛唐士人们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这么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盛唐气象正由此而产生,也直接影响着这个时期的送别诗。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前四句写得很有特色:“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名落孙山本是人生憾事,送者与被送者通常都不免情绪低落。而本诗中,诗人非但没有对友人不得已的落第还乡表示任何怜悯与同情,相反,却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对时代满怀希望,因为他们生在圣明时代,一切英才都会为明君所用,暂时的挫折不必气馁,深信友人最终会得以重用的。后来綦毋潜果然中了开元进士。盛唐诗卷中,如此豪迈奔放、乐观进取的送别诗比比皆是。

3.中唐时期送别诗。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争加剧。文人多忧患,少了盛唐时的乐观与憧憬,增添了许多务实与理性。苍劲、雄浑代替了豪放,同时隐含着揭露时弊、拯物济世之热情。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想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这是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在广西柳州送堂弟宗一到湖北江陵去时写下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把***治遭际、人生坎坷的悲愤与兄弟远别的感伤情怀汇聚一起来写。一、三、四联着重表现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第二联着重抒发自己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南荒的愤懑之情。其中“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虚实相生,词语苍劲质朴,感情浑厚深沉。在普通话语中,包藏着诗人深沉的郁郁不平之情。当时,作者身处的环境险恶,而兄弟又要远别他方,于是引出尾联,诗人愤愤不平,告诉堂弟,今后要相见只能寄以相思之梦了。此诗把“别离”之意,“迁谪”之情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伤感之情浓重多了。

4.晚唐送别诗。晚唐时战争不断,灾祸连连,民不聊生。这个时期的送别诗主要表现哀婉幽怨、柔弱低回的气象。如李山甫《别杨秀才》:“因乱与君别,相逢悲且惊。开襟魂,拭泪眼空明。故园已无业,旧交多不生。如何又分袂,难话别离情。”诗人将时事、战乱与离情一起写入诗中,使赠别诗蒙上一层哀婉、凄苦的色彩。又如杜牧《别怀》:“相别徒成泣,经过总是空。劳生惯离别,夜梦苦西东。去路三湘浪,归程一片风。他年寄消息,书在鲤鱼中。”格调低沉、感伤,但情真意切,由衷而发,真实反映作家对现实的感悟和特定环境中的创作心态。

总之,通过众多的送别唐诗,我们可以看到唐人表达送别之情的内容和方式,对各种送别之情感同身受,能感知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境况,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送别诗大全篇5

“苏辙一生写作诗歌二千首”,其诗清幽峻拔,平淡雅适,清代陈(宋十五家诗选・栾城诗选)云:“栾城诗冲淡雅洁,如姑溪仙姿,有亭亭遗世之姿,非凡尘所能仿佛,与长公真堪仲伯。”目前虽未见对其诗歌创作研究的专著面世,但这方面的论文研究成果已初见端倪。结合四川大学李冬梅的《苏辙研究综述》以及笔者所查阅到的有关苏辙诗歌创作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于苏辙诗歌研究的角度较为狭窄,多集中在赠答唱和诗方面,特别是对二苏唱和诗的研究。其他方面仅从鱼钓枕屏诗、奉使诗、禅悦诗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诗歌作品进行过研究。

根据中华书局1990年8月出版的《栾城集》统计,苏辙的送别诗多达120多首,然而对于他的送别诗,历来一直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苏辙的送别诗虽从数量上不及他的唱和诗,但是这120多首送别诗同样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他的情感态度、思想、人生观等在送别诗中都有所折射。鉴此,本文不揣浅陋,拟就苏辙送别诗中的情感世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欲求填补苏辙诗歌研究的这一空白,本文结合苏辙的生平际遇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从三方面分析其送别诗中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一、壮志难酬的出仕之心

鉴于中唐藩镇作乱的历史教训,北宋力行文官***治,大行科举取士。在各种奖掖与倡导之下,宋代士子对时***也表现出空前的投入。苏辙更是如此,自幼深受儒家教育,加之少年得志,使他和兄轼同有“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情壮志,雄心勃勃地准备投入到重振大宋的“伟业”之中。

有着济世救国之心的苏辙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名上凌霄,有所作为,然而他一生仕途却极为坎坷曲折。虽然十九岁进士及第,但之后并未在仕途上青云直上,而是大半辈子都沉沦下僚,只有元佑时期的短短八、九年里曾一度官至门下侍郎,是其***治生涯的辉煌时期。他曾在为友人送别时颇为惭愧地自问何时才是自己被朝廷委以重任,得以建功立业之时:“簿书填委休何日,学问榛芜愧古人。”(《送陈安期都官出城马上》)尽管如此,他的思想中依然激荡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和信念,即使在他中晚年时期,儒释道成了他思想的主体,归乡之念时常萦绕在诗人心中,依然心系仕途,“老去那堪用,恩深未敢归。”(《送侄迈赴河间令》)。苏辙对于自己饱读诗书却壮志难酬的人生际遇一直有着一种极大的遗憾,故在诗中也常常流露出自己的***治主张和见解,如(送鲜于子骏还朝兼简范景仁);“钱荒粟帛贱如土,榷峻茶盐不成市。”以及《送排保甲陈佑甫》:“饥馑费仓,剽夺惊桴鼓。缅焉礼义邦,忧作流亡聚。”二诗作于诗人在陈州和齐州期间,此时正是王安石太行变法之时,苏辙本来就是极力反对变法的,而且作为一名经常接触百姓的地方下层官员,他更真切看到了新法的种种弊端,诗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新法对百姓带来的苦难。他为王璋送行时,勉励他说 “北鄙事方夥,饥馑连戈矛。盟好未可轻,念当事怀柔。主将今老成,勉尽良计筹。”(《送王璋长官赴真定孙和甫辟书》)苏辙心中始终不忘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为使百姓免受“饥馑和戈矛”之苦,他希望为官之人都能竭尽全力出谋划策早定良计,以保江山太平百姓安定。

对于那些能为国赴边杀敌的将士则流露出无比的敬意和羡慕之情,如《送梁交供备知莫州》:“猛士当令守四方,中原诸将近相望。一樽度日空闲暇,干骑临边自激昂。谈笑定先降虏使,诗书仍得靖戎行。君看宿将何承矩,安用摧锋百战场。”诗中丝毫不见离别的悲伤,有的只是诗人对朋友出塞杀敌、建功立业的激励和鞭策,情感激昂而雄放。又如《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鲲移鹏徙秋帆健,潮阔天低晓日鲜。平地谁言无险阻,仁人何处不安全。但将美酒盈船去,多作新诗异域传。”为猛士送行,诗人的心情也显得格外豪壮,他对自己能有朝一日在***治舞台上施展***治才华似乎也增添了一份信心。

苏辙对仕途的热爱并非贪恋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是仕途本身无法令他舍弃,中国古代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只有做官才意味着有可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封建王权的特性使古代知识分子只有依附于君权才能显示其自身的价值,这就决定了仕途是士人实现其社会理想的唯一途径。从送别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虽身处江湖而始终心存社稷,时刻渴望重回朝廷以实现自己的***治理想。

二、挥之不去的迁谪之感

元丰二年(1079),苏轼得罪下狱,苏辙上书朝廷乞纳在身官以赎兄罪,贬官监筠州(今江西高安)酒税,五年不得调。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复行新法,已五十六岁的苏辙无奈出知汝州,再贬袁州,三贬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谪官生涯。直到66岁,才得以闲居颖昌,直至74岁病卒。

苏辙贬官筠州的南迁途中,他在《高邮别秦观三首)中一面感谢秦观“送我扁舟六十里,不嫌罪垢污交朋”,一面又心有余悸地感叹:“高安此去风涛恶,犹有庐山得纵游。便欲携君解船去,念君无罪去何求。”既表现了同秦观的依依不舍之情,又流露出担心连累“交朋”的迁客的特殊心理。途中唯一能令他稍感欣慰的是能与兄苏轼同行一程,曾同游武昌(湖北鄂城)西山,与亲人的相聚同游固然令人欣慰,且得以“山行得一饱,看尽千山绿”;但苏辙心中还是有着难以言说的迁谪之苦;“幽怀苦不遂,滞念每烦促。”身处仕宦羁旅飘泊中,相聚总是显得特别短暂,当兄弟二人即将分别,苏辙将独自踏上谪官之途时,仕途失意、前途黯淡的苏辙更是觉得心灰意冷 “人生定何为,食足真已矣。愆尤未见雪,世俗多相鄙。”(《将还江州,子瞻相送,至刘郎王生家,饮别》)仕途如此不顺,当年的满腔抱负似乎都暂时忘却了,今后的人生只要“食足”就足矣,这样消极的态度显得是苏辙在遭贬之后内心苦闷而产生的颓放之感。

苏辙在谪官筠州期间,心境是极为失落的,人到中年,四十而谪,在这之前一直担任着下级官吏,***治抱负无从施展,如今又不幸遭贬,且五年不得调。他在送别诗中叹息远谪筠州交游甚少,如今难得的知己又将远行,无比伤感惆怅:“谪居长恨交游少,怅望肩舆又欲东。”(《送高安罗令审礼》)苏辙自小有脾肺之疾,谪筠之后,公务过于繁忙,他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五年卖盐酒,胜事不复知”(《偶游大愚,见余杭明雅照师,旧识子瞻,能言西湖旧游。将行,赋诗送之》)为这些繁杂事务疲于奔命,加之忧虑仕途,终导致肺病复发,诗人是因饮酒过量引起旧疾复发的,但他还是不惜借酒消愁:“薄游到处唯耽酒,归去无心苦问田。”()企***在醉态中***自我,以期摆脱现实的烦扰。

绍圣元年,新法复行,苏辙更是饱受一贬

再贬的***治命运,晚年遭贬的他在为友人的送别诗中屡次提到自己的迁谪之苦:“畴昔南迁海上雷,艰难唯与汝同来。”(《送逊监淮西酒并示诸任二首・其一》),又如“鸣雁略云汉,风吹散落天一垠。归来勉强整毛羽,饮水啄粒伤离群。”(《程八信孺表弟剖符单父,相遇颖川,归乡待阙,作长句赠别》)他以离群之雁自喻,为人耿介不肯趋炎附势的苏辙在险恶的官场中,就像一只飞倦了的孤单之雁。此时的他只能安居谪地“炊黍留宾不嫌陋,借书度日免长闲”(《送逊监淮西酒并示诸任二首・其二》)以排解内心的愁闷悲苦。

三、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

苏辙一生共有三次离蜀,第一次是嘉佑元年(1056)十八岁时随父兄赴京赶考,第二次是嘉佑四年(1059)二十一岁时除母丧后返,第三次是熙宁元年(1068)三十岁时除父丧返京,其后四十余年游宦生涯中再也未能返蜀。但他不管是在京城做官,还是在他乡任职,胸中总怀有对家乡的深情。随着北宋后期***争日趋激烈,置身其中的苏辙常有畏祸及身的恐惧,厌倦了仕途的坎坷,故乡、家山之念是其心灵憩息的港湾,给之以精神抚慰。故每当有友人归蜀或归乡时,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总是轻易地被牵动起来,这种浓郁的思乡之情在他的送别诗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在齐州(今山东济南)时,他送韩祗严户曹得替省亲成都,苏辙即云:“思亲道路宁论远,入蜀山河渐觉非。我有旧庐江水上,因君聊复梦魂飞。”(《送韩祗严户曹得替省亲成都>)元佑还朝后,官员之间迎来送往增多,其中不乏入蜀为官或致仕西归之人,苏辙为其送行亦常表现自己渴望归蜀之念,如《送戴朝议归蜀中》云:“氓山招我早归来,剑阁横空未易回。”当偶遇故人从家乡来,苏辙显得异常欣喜:“三十始去家,四十初南迁。五十复还朝,白发正纷然。故人从西来,鞍马何联翩。握手得一笑,喜我犹生全。”(《送杨孟容朝奉西归》)但送行时却显得特别惆怅:“别离多忧患,梦觉非因缘。”

苏辙浓郁的思乡之情源自深厚的生活基础,其家乡四川眉州,位于成都西南二百里,有岷江贯穿全境,有峨眉山连绵数百里,可谓“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列眉通衢,平直衍广,夹以槐柳,绿阴翳然”。苏辙与他情同手足的兄长苏轼就在这样的“孕奇蓄秀”之地,度过了一段读书共勉的快乐难忘的日子。入仕后苏辙仕途失意,屡遭贬谪常令他产生无家可归的羁旅飘泊之感,为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在内心深处总会涌起对家乡美好生活的追忆:“犹有城西范蜀公,买地城东种桃李。花絮飞扬酒满壶,谈笑从容诗百纸。”()故乡的生活在苏辙的诗中是那样和谐安宁,心中自然无比向往,但是身处风云变化的官场以及对入仕的热衷又使他无法潇洒地弃世而去,故而充满思乡不得归的矛盾:“欲归长恐归不得,归去相欢定谁是。低徊有似羊触藩,眷恋仅同鸡择米。”(《送鲜于子骏还朝兼筒范景仁》)家乡眉州的悴厅原有二株硕大的荔枝树,心知归乡无望的他欲种荔枝树以一解乡愁:“民病贤人来已暮,时平蜀道本无难。明年我欲修桑梓,为赏庭前荔子丹。”()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苏辙送别诗中的思乡之情实际上是在动荡不安、纷繁复杂的游宦生涯中,内心对宁静安稳生活的渴望,期盼与故乡长厢厮守。

送别诗大全篇6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前言】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送友人》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送别诗大全篇7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⑤济:渡。⑥端居:安居。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小樱桃读诗词: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浩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渺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该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故而得名。

①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②浥:湿润,沾湿。③客舍:旅店。④柳色: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小樱桃读诗词: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分别写明送别时间、地点和氛围。后两句说明了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青门柳

唐·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①青门:古长安东霸城门 ,俗称青门。

②青门柳:“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送别诗大全篇8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歌大意: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原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极品。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历史变迁,无一不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朝思暮想,壮浪一游,眼看诗人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诗人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呢?

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神彩飞扬。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精神明朗,心驰神往之态。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大江奔腾直泻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为之心动的惊诧欢愉之情。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一个“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送别诗大全篇9

论文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送别诗得到较大发展,不仅专门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多了起来,而且由于社会的极度动荡,玄学的兴起,以及山水诗的兴盛,此时的送别诗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内涵。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古人说:“悲莫悲兮生离别”(屈原,《九歌》)“有别必怨,有怨必盈。”“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古代交通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而离别更为“古人所重”(《颜氏家训》语)。士大夫们在送别时,不仅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而且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作诗表达自己的离情别绪。诚如钟嵘所说:“若乃……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蠕妇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归……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品序)))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歌咏内容。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中便有了送别内容的诗,如《大雅·蒸民》《秦风·渭阳》;战国时屈原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送别诗,但在诗中不止一次地写到送别的内容:“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河伯》)“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汉代时有无名氏假托李陵送苏武南归时所作《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可以说也是一组送别诗,在诗中抒发了面对友人离去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饱满而又沉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先秦到两汉时期,与送别内容相关的诗歌一直是不绝如缕的,但是,它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题材领域,其作者也多不可考。

    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诗人们创作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定位,加上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乱离,送别诗得到了较大发展,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作者也大多可考,更重要的是从题材上也突破了传统的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局限,将个人的离愁与社会、时代紧密联系起来,视野更开阔,境界更高远。如魏陈思王曹植作《赠白马王彪》,抒发了不能与白马王曹彪同行的悲愤心情;“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架作《赠蔡子笃诗》,抒发了客中送客的离情;晋人孙楚作《征西官属送于陆阳侯作诗》,抒写了与故人离别远行的悲伤。到了南北朝时期,送别诗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在诗题中开始标明“饯”或“送”的字样,如南朝宋刘骏《幸中兴堂饯江夏王诗》,齐王融《饯谢文学离夜诗》、阴铿《江津送刘广禄不及诗》等均在诗题中标出了诗歌的题旨。不仅如此.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极度动荡.玄学的兴起,以及山水诗的兴盛,又使这时的送别诗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内涵。

    一、社会时代感强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在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外,中国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朝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战乱使许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懂瘟***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尤其是战争所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和文人普遍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的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时的无能为力,因而这时的送别诗突破了游子思妇离情别绪的局限,把个人的生活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除了表现亲友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殷殷劝勉之意外,还表现了由于故人离去所触发的恋国思乡之情,对社会对国事的关注,以及***中对个体生命的忧患意识,等等。如“郁纤将何念,亲爱在离居”“仓促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曹植,《赠白马王彪》),“及子同寮,生死固之。何以赠行,言授斯诗。中心孔悼,涕泪涟而。磋尔君子,如何勿思”(王架,《赠蔡子笃诗》),“历捻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何逊,((}iw行与故人游夜别》)等都写出了临别之际与友人分手时的悲苦惆怅之情。沈约的《别范安成诗》:“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蹲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更是写出了暮年之别难以再会的悲苦之j清,真挚深厚,动人心扉。社会的***使众多的文人被迫长期的留居异地或他国,看到友人返归,在为之感到庆幸的同时,不能不触发起自己的思乡或思国之情。如王架的《赠蔡子笃诗》,诗人与蔡子笃在东汉末年中原***阀混战***连年之际,避乱荆州,一同依附在刘表门下,而如今蔡子笃得以返乡任官,自己却不得不继续留居异乡,那种强烈的怀归忧思可想而知,“虽则追慕,予思周宣。瞻望东路,惨j沧增叹”,对友人的归去充满了无限的羡慕,但在这送别之际又不能尽情地流露出来。遥遥眺望着故人归去的这漫漫长路,诗人在忧愁悲伤之中又不禁增添了无穷的慨叹。而庚信的《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向南飞。”空旷绝远、荒凉凄清的环境和北雁的南飞烘托出由于故人南归所引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之情。在送别诗中,诗人并没有把感情仅仅局限在个人伤感上,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对连年的征伐、社会的残破、国家的危难、民生的疾苦等现象也进行了描写。虽然这只是作为背景而描绘的一个侧面,但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真实的写照,也能够反腆出诗人们悲天悯人的巨大情怀。如“洛阳何寂  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僻,荆棘上参天。不见旧首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中野何萧条,刁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曹植,《送应氏》类一),“蔚矣荒涂,时行靡通”,“悠悠世路,乱离多阻”(l聚,《赠蔡子笃诗》),都曲折地反映出战乱给人民造成合  巨大灾难,反映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感慨和同情而刘馄在他的《答卢湛诗并书》中,不仅对西晋的横遭几运哀痛不已:“厄运初遴,阳艾在六,乾象栋倾,坤仪井覆。横厉纠纷,群妖竞逐。火燎神州,洪流华域。彼黍禅离,彼樱育育。哀我皇晋,痛心在日”,而且为他在国破易亡之际,不能尽忠尽孝而罪己:“咨余软弱,弗能负荷。社衅仍彰,荣辱屡加。威之不建,祸延凶播。忠陨于国,孝效于家。斯罪之积,如彼山河。斯衅之深,终莫能磨”,感榨悲壮而沉痛。

     二、生命忧患意识浓厚

      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瘟***的流行、自然灾霍的频仍,使得生命显得异常的脆弱,人或旬月而死,或多壮而亡;或亡于病逝,或卒于战祸;或今日一起游宴,再日竟为鬼录;甚或数年之间,亲故便多亡逝。“死者相袭,五垄相望”,“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j人肠”(曹操,《篙里行》)的现状连豪气万丈横架赋诗的英雄曹操也忍不住磋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生命的死亡展示得如此修烈。谁能把握生命?又有谁能留住生命?生命的迅速消迹催人觉醒,魏晋时人正是在如此惨烈的死亡面前开始觉醒,开始透悟到人生如朝露的生命内涵。“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激动人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演了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和感情”(王瑶,《中古文学论集·文人与药》),更何况又是在离别的感伤之际,这种对生命的忧患意识表现得会更加强烈。“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自顾非金石,咄咄令人悲”,“人生处一世,取若朝露稀”,“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曹植,《赠白马王彪》)。兄长的速然离世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人非金石,又怎能不死,人生的变故是那样的突然,谁也无法阻拦,生命不仅必然死亡,而且随时随地都可能遭遇,“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其二),这又怎能不让人为生命焦虑、心悲呢?

      三、离情与玄理的和谐之美

      自魏晋以来,在哲学思想领域玄学兴起,西晋时更是盛极一时,清谈玄理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社会风气。降及东晋,玄风仍盛而不衰,加之佛学流行,玄佛合流,整个文坛也为玄风所笼罩,“永嘉时贵黄老,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然寡欲。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以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钟嵘,《诗品序》)。受这种创作风气的影响,诗人们也把自己的玄学素养在送别诗中展现出来,如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陆阳侯作诗》:“晨风飘岐路,零雨被秋草。倾城远追送,饯我千里道。三命皆有极,咄u}安可保。莫大于荡子,彭腆犹为夭。吉凶如纠绳,忧喜相纷绕。天地为我炉,万物一何小。达人垂大观,诫此苦不早。乖离即长臀,惆怅盈怀抱。孰能察其心,鉴之以苍昊。契在今朝,守之与偕老。”时西晋征西将***扶风王司马骏将远行,孙楚为其参***,随侍同行,乃记述属下官员相送于陆阳候亭之作。但是综观全诗,涉及离情者,仅发端两联,从“三命皆有极”以下,所云荡子为寿、彭腆为夭、凶吉纠超、忧喜无端、达人大观,诫此当早等语,尽是玄言玄理。这类送别诗将离情与玄理合并为一体,把抒写离情别恨作为体验人生的重要机会和媒介,用深奥的玄谈来超越别离的痛苦,借谈玄论理表达出对人生无常、聚散离合的达观和超脱。

      四、渗透着山水自然之美

送别诗大全篇10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愁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送别诗大全10篇

学习

考试都去死吧10篇

阅读(26)

但我有力量学校不让留头发土的掉渣还告诉爸妈你的孩子太差管不了拉回家种田吧为什么我的音乐课被霸占了变几何三角方块睡觉了抬着头看着云吹着风哼着歌我在惬意呢再说我也不容易考了整个年级的倒数第一对不起我下一次一定努力就先这样我

学习

乡村教师先进事迹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乡村教师先进事迹,内容包括乡村教师先进事迹200字,乡村教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世态炎凉,物欲横流.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当人们都轰轰烈烈加入“向钱看”这支队伍时,当人们被金钱泯灭了良知时,当城市的人们欢天喜地、灯

学习

母亲节感恩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感恩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感恩歌曲,母亲节感恩文案。母亲这一生艰辛非常!从年轻时就疾病缠身,总是很佩服妈妈的对付病魔的勇气和毅力,几十年来总是每天不间断的大把吃药,却从不向我们诉苦。头几年,我每天晚上会给妈妈按摩,妈

学习

盼望长大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盼望长大10篇,内容包括盼望快快长大,我盼望长大范文。流光易逝,当我们身披撒满阳光的羽翼,置身于青春的驿站时。我便明白早已离开了那个遥不可及的童年,我们再也不能毫无顾忌地说出“上火星”这样天马行空的理想。如今想起那些

学习

企业产品营销方案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产品营销方案,内容包括产品营销方案案例范文参考,健康产品营销方案100例。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产品市场结构一定的条件下,对于市场营销模式的合理建立显得日益重要。而这一点也使用于能源类产品。传统观

学习

计划生育三句半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计划生育三句半10篇,内容包括计划生育很重要三句半,计划生育十句口诀。3、眉头一皱(计划生育用语)计生4、一朝分娩(计划生育名词)早产5、少年作家(计划生育名词)早婚6、桃李满天下(计划生育名词)多生7、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计划生育名

学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思维导。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法洒脱的现代诗,这些好诗都让我们禁不住拍手叫绝。我们在学习古诗与现

学习

检验科半年工作总结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检验科半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检验科个人工作总结精选多篇,检验科个人工作总结200字。1.工作量数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2019.11-2020.04)受******情影响,我科室总体业务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共完成各种检验10.7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下

学习

我喜欢的花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我喜欢的花10篇,内容包括我最喜欢的花30字,我喜欢的花50个字以上。五年级:wasdwasdwasd159

学习

由我掌握10篇

阅读(20)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想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

学习

交际中语言艺术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交际中语言艺术论文,内容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1000字,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变化,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英语是当今文化交流的主要语言,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

学习

理论管理论文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理论管理论文模板,内容包括管理体系论文范文模板完整版,管理类论文范文。3、对语文教育专家教育思想研究的单向性若干年来,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界对叶圣陶、吕叔湘以及于漪、魏书生等许多专家学者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

学习

不堪回首的往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不堪回首的往事10篇,内容包括回首往事的随笔,往事经典散文100篇。4、思念漫过记忆的海,烟波蔓延成灾,一生的情,在梦寐的岁月里游离,徘徊。有些爱,注定浮华一梦,转身成尘,曾经执着的爱情,散落天涯,心却,不愿离开。5、也许是累了,也许是

学习

跑步机减肥方法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跑步机减肥方法10篇,内容包括跑步机真的能减肥吗,跑步机慢走能减肥吗。4、在跑动的时候要站在跑步机跑带的中间位置,不要太靠前也不要太过于靠后,太过于靠前容易踩到跑步机的前面的挡板从而被还在继续运行的跑带带倒,而发生危

学习

拜年短信大全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拜年短信大全10篇,内容包括拜年短信10字,拜年短信范文大全。4、空调冷却不了青春的火焰,彩电演绎不了年轻的色彩,Mp3播放不了岁月的音色,电影远比不上生命的精彩,短信却能寄托我真诚的祝福:春节快乐!5、想一年念一年缘分呐,收一

学习

祝新年快乐的祝福语大全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祝新年快乐的祝福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祝新年快乐的祝福语大全,祝所有老师新年快乐的祝福语。元旦祝福语3.陈年钟声,敲醒吉祥画面;爆竹炸响,新岁快乐平添;斗转星移,幸福轮流变换;欢天喜地,平安又是一年;风调雨顺,五洲飞腾看遍,华夏

学习

新年快乐祝福语大全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新年快乐祝福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祝亲人新年快乐的祝福语,祝师傅新年快乐的祝福语。3、子夜敲响的是辞旧的钟声,零时燃放的是迎新的鞭炮;悄然离去的是难忘的岁月,猴年带来的是美好的希望。短信送达的是衷心的祝福:春节快乐!4、

学习

送别诗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送别诗句10篇,内容包括送别诗句十句,送别亡人诗句。3、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8、劝君更尽一杯酒

学习

三年级日记大全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日记大全10篇,内容包括三年级日记每日一篇,三年级日记大全全文100篇。中午,我们吃完了饭,就上了儿童乐园。我们骑了骑木马,又下开了大雨,我们只好在门口避雨,等啊,等啊,雨终于停了,我们回家了。妹妹睡醒了,又看了会电视,然后又

学习

英语作文大全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作文大全10篇,内容包括英语作文大全十篇八年级下册,英语作文10篇大全。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前提,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基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及其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学习

小学成语大全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成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小学成语大全及解释100个,小学成语大全50000个。3: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讲话等表达的详尽细致、充分彻底。淋漓:畅快的样子。尽致:到达极点4:"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的世道,憎恶不合理的社会习俗"5

学习

谜语大全儿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谜语大全儿童10篇,内容包括蔬菜谜语大全儿童,水果谜语大全儿童。3、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谜底:手)4、个儿小小,头尾尖尖,初尝皱眉,再吃开颜。(谜底:橄榄)5、生在山里,死在锅里,藏在瓶里,活在杯里。(谜底:茶叶)6、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