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诗句10篇

清明祭祖诗句篇1

关键词: 《诗经》 周代祭祀 宗亲制度 宗法观念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超自然能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远古时期人类的祭祀对象、时刻和目的多种多样,祭祀占据着远古人类大部分的精神生活,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转化为权力的象征,成为族中长老对宗族成员进行约束的重要手段,与祭祀有关的物事,如祖庙、牌位、礼器等,对所有宗族成员的血缘感情都有着加强和叮咛作用,祭祀及其相关的物事也成为氏族或宗族凝聚力的象征。同时,祭祀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早期艺术的发展,而且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思想、礼仪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在祭祀中占主要地位的祖先崇拜。在西周、春秋时期,祖先崇拜的直接目的便是维护血缘宗法组织和家族秩序,宗法家族组织又是当时***治和伦理思想产生的基础,也决定着这些思想和由此产生的“礼”制的内容,因此,它也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当时周人的文化发展。周礼便直接导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和神灵崇拜。

对周人来说,“天”不仅有意识,而且可以主宰吉凶祸福,所有***权的动荡、生活的艰辛、事业的坎坷、爱情的波折都是“天”的意志。他们对“天”怀有深深的崇敬和缠绵的依恋。在“天”无边的法力和功德面前,周人显得顺从而虔诚。《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存录了从商代中后期到春秋中叶的大量诗歌,其中很大一部分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观,并有许多直接用于祭祀的祭祀诗。如《周颂》中的《清庙》、《维天之命》、《烈文》、《天作》、《我将》、《时迈》、《执竟》、《思文》等诗,多为歌颂祖先功业的颂诗。《维天之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谥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天道是无穷尽的,文王的“德”纯粹不杂,又与天道合二而一,也是无穷尽的,这正是文王之遗惠。《思文》一诗颂先祖之德烈更为明显:“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A民,莫非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后稷的功德可以和广大丰厚的上天之德相匹配,养育众民,至德无边,其农***之功,可施行于天下。另外还有一些直接记录祭祀仪式具体程序的诗,如《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A之浮浮。”这是祭祀的准备工作。“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去羝以R。载燔载烈,以兴嗣岁。n盛于豆,于豆于登。”这是具体的祭祀仪式。而祭祀之目的诗中也已言明:“庶无罪悔”、“以兴嗣岁”。及至周建国以后,各种国家典礼仪式逐渐固定化,祭天之礼也随之变得更隆重更庄严。其大致程序如下: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南郊。天子腰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此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天子遂牵牺牲并杀之,随后,牺牲、璧、圭等被置于柴垛,由天子点燃并使烟火上升以闻于上帝。《诗经》中“圭璧既卒”(《大雅・云汉》)、“杀时颇怠(《周颂・良耜》)、“白牡U刚”(《鲁颂・s宫》)等文字,可为一证。以上行为称作“”,《大雅・生民》中有“不康祀”,《大雅・云汉》中有“不殄祀”,即指此。之后,乐声再起,尸登上祭坛,接受祭享受并答谢,如《小雅・楚茨》中所述:“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最后,天子与乐队共舞《云门》之舞,并分酒醴而享之。周代的郊祭制度经过长期演化加工已经达到十分严格的规范化程度,其用物之制,用尸之制也完整而复杂,而这一切,在《诗经》中均可窥见一斑。

从《诗经》祭祀诗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的祭祀制度较之殷商已有很大的不同。祭祀制度的发展反映了宗教观念的变化,宗教观念源于人类对自然异己力量的崇拜,经过万物有灵观念阶段而逐渐分化,随着社会关系中对抗力量的变化,一元神的崇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商人的宗教思想带有很浓的原始宗教意味,从甲骨卜辞中无处不在的“帝”“上帝”等字眼来看,商代正是一元神宗教支配着人们的思想。祖宗与天帝合一的观念是殷商时代最重要的宗教观念,在商人的思想观念中,上帝是万能的,能够决定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的一切。只有取悦、求助于上帝,由上帝安排方能免遭灾难,重神道、轻人事是商人宗教思想的特征。这些在《诗经》的《商颂》中都可以得到印证。然而商代灭亡,殷鉴不远,商人于“天”不可谓不诚,祭祀不可谓不勤,但仍未逃脱亡国之祸,因此周人对“天”不免有所怀疑,发出了诸如“天难忱斯”(《大雅・大明》)、“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大雅・荡》)这样的感叹。尽管如此,历史决定了周人的思想还不能发展到否定天命的地步,周人只是用“以德配天”的观点来解释天命的无常。他们相信天命是可以改变的,问题在于君主是否能“明德保民”,君主有德则得天下顺天命,反之,则失天下违天命。《大雅・皇矣》一诗充分体现了这种天命观。诗篇首章写上帝考察民间疾苦,看到殷的恶***,产生对殷的憎恶,后当其西望时,看到周民得以安居的善***。以下各章写太王、王季、文王之德,上帝考察后终决定以明德之周代“其***不获”的殷。于是,“德”的概念被周人用为周族取代殷人统治天下的根据。对于“天命”,周人不再像商人那样把上帝作为人间一切的主宰,被动接受天的安排,而是把天命与人事既联系又分离,天命不再仅仅是上帝的一种主观意志,它还需要参验人事来进行决断。如此一来,一元神观念便变为先祖与天地既分立又配合的观念,而连接祖与天的中介便是“德”。这在《诗经》中也可得到印证,《诗经》周代祭祀诗中对祖先的颂扬不在其“神威”或超自然的神力,而重在对祖先德烈的歌颂,这一点在《大雅》中表现得更明显、更丰富。《大雅》的《生民》、《公刘》、《帛系》、《大明》是近世一直受到关注的一组周族史诗。如果把这组史诗和《商颂》的作品配合起来,参互应照,即可看到那种由较为空洞的赞颂到不容人质疑的切实史迹的展示,从而给人一种真实感,让人确信周祖的奕世功德,也让人看到周族祖先作为人间英雄、道德楷模的一个个伟大的历史身影。他们是亲切的人王,而不是殷人那样狞厉威严的祖先神灵。他们虽受命于天,却是以保民之“德”而矗立起光耀后世的伟大形象的。

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礼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它对规定社会关系,包括祭祀天地祖先和调节人间的各个等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周礼在祭祀中的贯彻实行,使周代的祭祀活动较之商人更加有序、有度,也更加理智,摒去了前代宗教狂热的色彩。我们在《诗经》产生于西周的诗篇中可以看到与殷商不同的场面。《小雅・宾之初筵》:“丞衍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周颂・丰年》:“为酒为醴,A畀祖妣,以洽百礼。”周人的宗教观念是“鉴于二代”,尤其是在殷商的宗教意识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周人既已形成了天帝与祖宗的二重崇拜,并且在天帝崇拜中,因为将祖宗神灵分离出来,就把天悬得更高,也离人更远,“德”的出现和周礼的制定赋予了周人宗教思想的理性色彩,显示了与商的神秘暴力色彩极大的不同。

这种理性色彩使周人对于祭祀之于***治生活的含义有着十分清楚的理解。他们认为,祭祀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于神灵,更重要的是通过祭祀“以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止苛解怨,安上固下,使人们昭昭于君臣上下之则,以达到“抚国家,定百姓”的目的(《国语・楚语》)。人神之通,以奉神而治人,而非仅以事神。周代祭祀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昭明君臣上下之则,稳固宗法制度,而团结凝聚宗族可以说是《诗经》祭祀诗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所在。宗法制度既是周代的***治基础,又是社会基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既体现了金字塔式的严格的等级规定,同时又以宗法的大小宗互为关系,从而构成有别于殷商的宗法制社会。因此,祭祀不仅是维护血缘宗法等级制度的有力手段,而且是维护、凝聚血缘宗族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祭祀变成一种权力,只有各级宗子才有权力主持,普通宗众像《豳风・七月》所描述的那样,只有在年终岁末的时候“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参加一下作为宗子的家族长主持的祭祀。在《周颂》各诗中,主祭者是作为天下大宗的周王,助祭者是各诸侯,即相对于周王(大宗)的小宗宗子们。祭祀的祝辞,多是“子孙保之”之类。《周颂・清庙》便是对周王主持的这种祭祀场面的描述。

由于血缘宗法制是周人的基本社会组织结构,在周人的观念中,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死则“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十年》),生生死死唯有同系血亲才是世上最值得信赖的关系。这种狭隘的血缘集团意识正是巩固家天下所必需的情感内容,它使祭祀活动在超越了原始生存的本来目的后开始指向现世族类团结的意义上时,逐渐成为周人祭祀的重要内容,其祭祀也以血缘宗族为基本单位。祭祀仪式中的主祭代表的是整个宗族或家族,而并不代表个人,所以助祭的诸侯、族人即“显相”、“多士”、“辟公”、“子孙”等被反复提及,如《维清》、《烈文》、《t》、《载见》等。如果我们认真体味,便会感受到这完全像是一家人在祭祀。类似的情况更见于祈谷藉田的祭祀诗中,如《载芟》云:“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族,侯疆侯以。”主是家长,伯是长子,亚是仲叔,族是众子弟,疆才是来助耕的他人。诗又云:“A畀祖妣,以洽百礼。”证明同家族之内的人共同受福。《良耜》也言:“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勾画出一幅家族共同生活的场面。祭祀是通过仪式和先祖神灵相往来,在这种仪式中,宗子与先祖相接,不但如闻其声,如见其影,而且从先祖的神灵那里获得精神的鼓舞和福佑。这种福佑不但要施于宗子,而且要施之于宗子所代表的宗族。无疑,这样一种仪式可以使同宗族的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和亲近感,加强他们之间情感上的联络,有力地维护宗族的团结,永保王业,以固家邦。故周王必使诸侯助祭,诸侯又必使大夫助祭,血缘的纽带通过祭祀仪式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在这样的祭祀仪式中,不仅与诗乐相配的乐舞能起到强化氛围,导人于幽冥之际的作用,而且与祭祀相关的一切物事,如祖庙、牌位、礼器、祭品等无不在强有力地叮咛着宗族血缘情感,而与祭祀仪式一起成为宗族凝聚的象征。《诗经》言祭祀过程之详者,无过于《小雅・楚茨》。该诗在细致描述祭祀过程的同时,向我们展现出当时以周王为代表的贵族合族以祭祀的场面。祭祀的参加者除自称“孝孙”的周王,还有“君妇”(天子诸侯的嫡妻),诸宰(家臣),王的诸父兄弟等。他们在祭祀的过程中“或剥或享,或肆或将”,“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终于使“祀事孔明”,“礼仪卒度,笑语卒获”,“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最后是撤去祭品,“诸父兄弟,备言燕私”。燕私,郑玄笺注云:“所以尊宾客,亲骨肉也。”朱熹《诗集传》亦云:“燕而尽其私恩。”它是借祭祖之名以达到密切血缘关系的目的。周人的这种宗族亲和观念亦是其德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亲和的重要性在《大雅・板》诗中阐述得十分清楚:“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板》序云:“凡伯刺厉王也。”在天下板荡,如沸如羹,危及王朝之时,王室的有识之士拿出了问鼎天下的成法――宗法来劝谏天子。“大邦”句谓,同姓诸侯大国是护卫支持王室的屏障,王室赖以行***也赖以自存。“大宗”谓,周天子是天下所尊奉的大宗,天下同姓侯国皆赖以获得保障和匡正。“怀德”句是说,天子只有怀德、行德才能获得天下之安宁。该诗中的“怀德”,侧重在对同姓同族人之信赖与护卫。“宗子维城”句是说,宗子是天下同姓的城墙。末二句谓,大宗、小宗都是天下之心所寄托的中心,如果王不行德***,暴虐从事,则“祸及宗子,是谓城坏,城坏则乖离,而女独居而畏矣”。(郑笺)诗以宗法关系为说,将周人渗透骨髓的宗法意识表露无遗。它清楚地表白,就***治关系而言,天子与诸侯是互为依存的完整有机体,只有对这一机体的护卫才能稳定天下,从容行***。就宗法关系而言,天下之大宗是人心所系,即是***治的依托,也是天下同姓情感的依托。宗亲观念是宗法制度的内在保障,由对宗族的认同感而形成对宗族的自觉意识,并由此发出对宗族的极大热情和关怀,从而使宗法制度――周家根本大法获得富有活力的运转,它是确保周室天下治安无度的根本因素。

由此看来,周人理性思想的发展使其诸如祭祀这样的宗教活动中带有更多的***治功利色彩,促使其宗法制度更加完善,并孕育出《周礼》这样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诗经》对周人思想的这种变化作了多方面记录,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东玉.从《诗经》看周代祭祀时的饮酒者[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3).

[2]于宝华.周代宗法制度研究[J].大同高专学报(第11卷).Vol2.

[3]李建***.《诗经》与周代宗法性传统宗教的嬗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Vol1.

[4]高亨.诗经今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清明祭祖诗句篇2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的大意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以后万事都成空;只是唯一使我心痛的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待到宋朝***队收复中原的日子,家祭时可别忘了把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清明祭祖诗句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

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

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

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

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

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

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

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

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

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开,

小草青青。大气洁净,“洁齐清明”。

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为什么“断魂”呢?

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长,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亲友。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小诗,

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

可见古往今来,

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

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

下一代不断成长,上一共不断地老朽,

不断地死亡,这是生物的规律,自然的规律。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

在这里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绻绻的思念,

洒下所有的泪,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

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在这里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

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

援手于他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

只要心中有爱,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清明祭祖古今谈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

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

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

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

远古时代没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

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

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

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

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

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

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

有的称"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

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

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

不少海外侨胞、华裔,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

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自古以来,

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

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

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祭祖诗句篇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

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

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

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

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

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

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

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

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

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

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

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

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

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

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清明时节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

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开,

小草青青。大气洁净,“洁齐清明”。

清明清明,正是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为什么“断魂”呢?

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冬后生命的篷勃生长,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亲友。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小诗,

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

可见古往今来,

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

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

下一代不断成长,上一共不断地老朽,

不断地死亡,这是生物的规律,自然的规律。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

在这里我们尽情道出对亲人绻绻的思念,

洒下所有的泪,回忆不再是生活的负担。

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在这里我们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

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

援手于他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

只要心中有爱,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清明祭祖古今谈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

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

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

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

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唐代杜牧的名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

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

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

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

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

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

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

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

有的称"前三后三";

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

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

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

不少海外侨胞、华裔,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

以示不忘先人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自古以来,

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

清明祭祖诗句篇5

千百年来,排瑶的先祖们频繁迁徙,在艰难曲折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已传承和总结出一套用来教育后代行为规范、为人处事和艰苦创业的传统道德教育经诗,用瑶音汉字编成经文教导年轻人,其意兴盛不衷、流传世代,形成了自已独特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文化。这些传统道德教育文化在不同时期对排瑶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和替代的社会影响作用,它促进了排瑶社会发展,使其呈现出安定和谐、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帮助、遵守山规、团结一心,平等对待,修善积德、团结友爱、辛勤耕作、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现根据广东瑶族博物馆在排瑶民间征集的传统宗教道德经诗《十劝君经》《九经书》《道理书》《六十甲子》《三字经书》等经书内容来看,这些流传下来的传统宗教道德经诗是连南排瑶传统宗教文化道德教育内容较为规范、较为详实的典范经诗。

通过解读这些经诗的内容,可以发现,看似很普通的诗句,但句句都是朴实的传统宗教文化道德教育范畴的真实写照,实为排瑶代代传承人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传统宗教文化道德教育的良言或忠言,适用于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道德教育范畴。同时,笔者认为,这些经诗内容对社会道德教育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年代都有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下面,本文将浅谈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对社会道德教育的作用。

一、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总结和提炼了传统道德教育的精髓

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的内容总结和提炼了传统排瑶宗教文化道德教育的精髓。它们运用自然哲理,劝告人们珍惜生命,懂得人生处世规则,踏踏实实做人,在世时多做善事,少做缺德事,它认证了排瑶的一句古话:“心宽人命长,心毒人命短。”同时也认证了《九经书》经诗中的一段话:“住在好人乡,日日讲文章,住在恶人乡,专日讲***,住在贤人乡,如莫透水解;和睦多兄弟,造恶命不长。人前莫骂妇,污辱六亲情。”它告诫人们,生时要行善积德,宽心命长。

二、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教导人们懂得感恩

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教导人们懂得感恩。

首先是对父母的感恩。《十劝君经》经诗中写道:“家有黄金千万两,难买爹娘父母身。谁人不是娘生养?不敬父母敬谁人?”又道:“男女都是娘生出,长大成人不可忘;在母怀胎多辛苦,更有娘九度浆水;日吃我娘三度奶,三日吃娘受艰苦……”它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善待父母,善待老人,感恩父母。从古到今,排瑶子孙们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虽然排瑶生活水平低、日子艰难困苦,但他们都尽力去赡养父母,寿结送终,清明时节扫墓祭祀。在排瑶很少看到亏待、***父母的现象。如果某村寨有某户人家不善待父母或***父母的话,这户人家的子女很难嫁娶,在村寨里这个人或这户三代人都没人看得起,有什么事都无人支持帮助,遭旁人白眼看待。

其次是感恩帮助自已摆脱困境的人。排瑶有句俗话说人有三哀六旺。”没有人一生一世都顺顺利利的,总会有难处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所以,对于帮助自已的人永远不要忘记他们的恩情,教育后人永记心中。《九经书》诗句中写道:“得人—钱水,还人一杯茶,得人一钱酒,还人一杯浆;得人相救急,常记在心头,人情无为尽,长大江水流。”这是排瑶古人总结人们懂得感恩的真谛。

再次是懂得感恩先生的教育之恩。从远古到封建社会时期’直到***前,连南排瑶都没有学校让孩子们读书,只有个别富裕的瑶家孩子在春节期间到先生公那里学习各种经书,学唱诵汉文瑶语歌,用宣纸学写毛笔汉字,闲时自已背读、自已练写抄写汉字和经诗,以便熟记经书诗句内容。在那个年代,能够读经书、会抄写汉字的人在排里是了不起的。所以,学徒们不能忘记先生公教育之情,要与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尊重。这样,才能在本排、本族中树立威望和受到尊重。

三、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教育人们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团结友爱

《九经书》诗句中写道:“行善人敬重,行恶无人利”“贪财自残身,贪花损精神”“共村莫做贼,共屋莫相偷,共住千年屋,同门共路行;有缘同相仪,共床百世缘。”这是排瑶古人劝诫后人要同心同德、和睦相处,不论是夫妻、家人、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团结一心,平等对待,修善积德。这方面排瑶传承得比较好’在同住的排里或寨里,不论哪家人有红白大事,大家都齐心合力、主动帮忙,有钱借钱、没钱出力,共同做完这件事。此外,排瑶注重与山外的民族交往,相处和睦,团结友爱,同代的男人互拜结为“同年”或“伙记”(意为朋友),双方过年过节都相互拜访,喝酒叙旧,盛情款待,若对方有红白喜事,双方都抽空亲临恭贺或安慰帮忙,这种历史悠久的交往传统文化一直传承到现在。同时,这也是排瑶与外界他族保持安定、和睦相处的最佳方式,对族与族之间的团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教导人们养儿育女要善于教育

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教导人们养儿育女要善于教育,使其习书知理。《九经书》诗句中写道:“养得读书儿,全家食千禄;养得勤俭儿,家中百是足;养得懒惰儿,家中少禾谷;养得赌钱儿,无钱又买屋;养得做贼儿,父母遭牢狱;养得做客儿,神生不在屋;养得心毒儿,开口便相残;养得许逆儿,父母悲哀哭。”这些经书诗句是瑶民教育自己子女的真实写照。

五、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劝告人们勤劳耕作,遵守山规和遵守人道

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劝告人们勤劳耕作,遵守山规、遵守人道,不要欺贫爱富、好逸恶劳、胡作非为。《九经书》诗句中写道住在黄金土,田地要人耕;人生莫学懒,肉酒不须多,勤耕得饱食,大仓堆稻谷。”所以,排瑶的先辈们定居后,在半山腰的缓坡上开山造田.造地,种植稻谷和薯、玉米、粟、黄豆等杂粮作物充饥养蓄,家家户户有储仓。现在各村寨续耕的半山腰梯田是远古排瑶老前辈勤劳耕作的见证。同时,排瑶的山规比较严明,是全排各家各户主人共同立下的口头山规,是没有文字记录的,只靠各家各户主人自觉口口相传监督和教育自己的家人共同遵守。所以,当时排瑶的秩序相当稳定,呈现白天不用锁门,晚上不需闩门,放在路边上的东西没人拿的安定风貌。谁不遵守山规、胡作非为,谁就遭殃。据排瑶老人口传述,曾在宋末明初时期,居住在南岗千年古寨的沈氏家族,由于该族首领沈五成平王凭借自己有能力、有瑶族宗教法术的本事,在南岗寨狂妄自大,在寨里惹事生非,有一年与该寨的大姓唐氏家族因发生纠纷,发生命案,被唐姓家族联合其他族姓将沈氏家族躯逐出寨,永远不能在南岗居住,并按山规没收沈氏全族房屋、田地等财产。所以,姓沈的族姓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在南岗古寨居住。

六、排瑶传统宗教文化经诗教导人们不要忘记祖先和本族艰苦卓绝的历史

“挨歌堂”是排瑶拜祭祖先盘古王和盘古王婆的盛大传统宗教活动,两位祖先置造了天地、造就了生灵、造就了人。每隔三五年或十年八年?排瑶各族姓都择日杀鸡、杀猪、杀牛、蒸酒、做糍粑等,设坛祭盘王、排瑶祖先灵位,全族姓男女老少在先生公的带领下念经作法事拜祭祖先盘古王和盘古王婆及本族姓的先祖,“挨歌堂”拜祭祖先,叙述历史,庆祝丰收,时间长的5天5夜、短的3天3夜。在“挨歌堂”拜祭活动中,其中有一个“过九州”的重要环节,由先生公带着本族姓的男女老少,按“挨歌堂”“过九州”的线路***重走三遍,意为告诫后人不要忘记先祖们历经艰难险阻的迁徙历史,是先祖造就了今天安居乐业、幸福的日子。待“挨歌堂”活动结束,拜祭的食品由本姓族的先生们平均分给参加活动的人饮食,谁也不能多贪多吃,否则,贪吃多了会受到先祖的惩罚,所以没有多吃多占的现象。“挨歌堂”活动又如道德法则教育课一样,先生公通过传统的经书诵唱,教育后人遵纪守法,遵守村规,和睦相处,清白做人,努力耕作,过好生活。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是排瑶的传统节日,既是***节又是“盘王节”,这个节日是排瑶每年最大的节日,每家每户都杀鸡或杀猪在自家大厅灵台摆上酒、肉和糍粑拜祭祖先盘古王和盘古王婆及本族姓的先祖。“挨歌堂”和十月十六“盘王节”是排瑶文化千百年来不断传承、发扬光大的传统节日活动。

此外,排瑶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尊重先人、古人,至今对他们还保留浓厚的感情,每家每户大厅里设有香炉堂,过年过节都拜祭先祖’每月初一、十五都在香炉堂上和大门外烧香倒茶点蜡烛,拜祭先祖们,以表世人不忘记他们;每次吃饭,不论在家里或在其他地方,凡是男人喝酒时都先从酒杯中倒几滴酒下地,叫“王公、王婆喝酒”,以表后人对先祖们的尊敬,意为有酒喝时、有肉吃的时候先敬先祖自己才能喝。这是瑶人先敬祖先的习惯动作。

清明祭祖诗句篇6

今天是清明节,是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节日。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前面两句的意思是清明节的时候下雨了,路上去扫墓的人想起了自己的祖先,就很悲伤。我们这里虽然没下雨,但是前两天下了雨,天空还是阴沉沉、灰朦朦的,很压抑。

去森林公园的路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和汽车,路边上还有人在卖祭祀用的钱和银子等等。今天有许多人去扫墓,还有的去烧纸。路上的人有些很悲伤,表情沉重;也有些人只是觉得好玩,表情很轻松。

清明节是个让许多人悲伤的日子。

清明祭祖诗句篇7

       冬天已离我们远去,迎来了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春天的风景明朗绚丽,生机盎然。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朝远处望去,千里大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郁郁葱葱的树林绿遍了山陵和原野,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呈现出一片白色,让人觉得格外清醒,犹如梦幻仙境,让我们倍受感染,我吟诵起古人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这美好的春天,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已经到来。

       今年清明节我们放假三天,我做完作业,准备在清明节和爸爸妈妈去祭奠爷爷、奶奶等祖先。

       清明节的这一天,妈妈准备好祭品,我们一家拿着祭品去祭奠远在天国的前辈,清明节的蒙蒙细雨如烟似云,轻轻地飘洒着,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啊!我们拿出祭品,烧了纸钱,向远在天国的亲人鞠躬默哀。祭奠完以后,蒙蒙细雨还在下着,远处灰蒙蒙的,天连着地,我不禁又想起唐代大诗人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诗歌,真是与我的心情相符呀!

       清明时节,柳树正绿,看着嫩绿的柳树,爸爸轻轻折下了一枝,给我弄了好几个柳哨,我高兴极了!柳哨真好玩,如果你把它弄长了,它就是粗音;如果弄短了,它就是细音。“嘀嘀嘀,嘟嘟嘟!”吹着柳哨,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也正是清明时节,也正是爸爸给我弄好了柳哨,,可我总是吹不响,竟然急得哭鼻子了!想到这里,我不禁哈哈大笑。

      清明,你代表的是什么?是伤心?是快乐?

清明祭祖诗句篇8

清明节诗句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

2、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清明祭诗》

3、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闾门即事》

4、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

5、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6、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宋)王禹俏

7、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清明祭诗》

8、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9、欲清明把酒释别愁,欲赏春花且忘忧。《清明祭诗》

10、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11、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清明》

12、清明节气杏花天,诗酒清吟祭华年。折尽长条倚春雨,为君垂泪小窗边。《清明祭诗》

13、轻红沾雨不胜衣,才回倦眼又迷离。《清明祭诗》

1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清明》

15、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长安清明》

16、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清明祭诗》

17、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18、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清明》

19、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20、撩乱春风惹杏花,断送清芬到天涯。《清明祭诗》

21、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22、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郊行即事》

23、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24、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25、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清明》

清明节经典诗句1、欲清明把酒释别愁,欲赏春花且忘忧。《清明祭诗》

2、一沾春雨一断肠,飘零无计觅君乡。《清明祭诗》

3、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清明祭诗》

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清明》

5、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

6、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闾门即事》

7、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清明祭诗》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9、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清明》

10、清明节气杏花天,诗酒清吟祭华年。折尽长条倚春雨,为君垂泪小窗边。《清明祭诗》

11、轻红沾雨不胜衣,才回倦眼又迷离。《清明祭诗》

12、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清明》

13、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长安清明》

14、漫见新柳娇眼垂,疑君逸影踏风归。《清明祭诗》

15、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清明》

16、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途中寒食》

17、撩乱春风惹杏花,断送清芬到天涯。《清明祭诗》

18、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苏堤清明》

19、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郊行即事》

20、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清明》

清明节好词好句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缅怀***的日子。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伫立在***们的坟前,我用鲜花和真情祭奠着***们的英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在心里默默的说:“安息吧!***们,史册会记下你们响亮的名字;祖国会永远记住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壮志豪情!”想到这里,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扣人心弦的旋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3、严冬过去,春风又绿江南。清明时节,杨柳绽芽,桃花绽放,小草青青,大气洁净。“洁齐清明”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世界万象,祝朋友们清明健康。

4、云朵装点着天空的精彩,问候装点着友谊的精彩,真情装点着岁月的精彩,清明装点着春天的精彩!盼结伴踏青去,发条短信问候你,折柳祈相逢!

5、清明到,扫墓节,缅先人,孝子孙,传统日,不忘怀,齐心做,合家祭;清明到,踏青日,出郊游,一起乐,朋友聚,祝开心,愿快乐!

6、清明时节来踏青,赏花观景好心情;植树成林好遮荫,美化环境一份力;寒食日里吃鸡蛋,破壳重生好前景;清明节里放风筝,赶走晦气来好运!

7、清明时节,思绪满怀。曾经一起,笑闹江湖。昔日亲朋,天各一方。梦中泪洒,醉酒当歌。祈求苍天,灵魂驰骋。但愿依旧,不忘拥有。

清明祭祖诗句篇9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仲春之末、暮春之初,这时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再恰当不过了。

据传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到唐朝,人们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在清明(寒食节),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祭奠亡灵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清明时节,人们心态会因祭奠的对象不同而不同:“告慰与祈福”――祭奠祖先者的心态;“解脱与担当”――祭奠同辈者的心态;“悲凉与无奈”――祭奠黑发人的白发人的心态。

杜牧《清明》诗中的“行人”又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清明,天气不清朗,四野不明净。这个清明,飘荡着朦朦胧胧、纷纷绵绵的仲春细雨,飘荡着似有若无、无边无际的恼人愁雨。这仲春细雨呀,没有盛夏暴雨的豪放,没有清秋***雨的忧愁,没有冬日冻雨的苦寒;这仲春细雨呀,让人莫名生出些许感慨――自己的、亡人的、现实的、未来的、人生的、宇宙的……这仲春细雨呀,是使行人的幽思若有若无地涌上心头却又无处安放、无法排遣的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纷纷雨”中的游子,最为烦恼最为焦灼。祭奠扫墓,本应在故乡;如果安居他乡,可以设置祭案遥对故里祝祭一番;游子却奔波在异地陌途;如果在客舍驿站,也可以购置祭品遥祭亡人。可是,这游子还行走在这恼人愁雨中。

笼罩着游子的乡愁,是清明雨帘中的乡愁,不能回味月圆中秋的温馨,不能回味清爽重阳的安慰,不能回味融融年夜的和乐。“断魂”已是一种难以承受的乡愁了。

这“断魂”的乡愁,有歉疚,有忧伤――我是一个男儿呀!今天,我应该在祖先的灵牌前焚香奠酒呀!今天,故里亡灵的坟墓有人祭扫吗?

这“断魂”的乡愁,有告慰亡灵的渴盼,有担当光耀门楣责任的和担当不足的失落与自责;这“断魂”的乡愁,有羁旅的孤寂,有人生的失意;这“断魂”的乡愁,有安顿好自己以免除家人挂念、担忧的移情;这“断魂”的乡愁,有急于卸下心头的烦忧、急于摆脱“清明纷纷雨”的焦躁。

这“断魂”的乡愁,有很多,有很多很多。

“欲”在这里是“将要”“快要”的意思。如果只有一个“断魂”,诗总缺了些意境。“欲断魂”――“那简直就是要断魂了”。游子的魂在断吗?游子的魂断了吗?游子的魂没断吧?“断”使得游子丰富复杂的情感心态有了动感:游子的“魂”好像一直在“断”又一直没“断”。这真是似断非断、无休无止的断魂啊!

“借问酒家何处有?”有什么可以慰藉游子这似断非断、无休无止的乡魂呢?怀里的那一乡井土吗?胸前悬挂的先人遗留的佩饰吗?读过一遍又一遍的来自故乡的尺素吗?珍藏于行囊中不舍得穿戴的慈母娇妻“临行密密缝”的衣巾吗?

在这“清明纷纷雨”中,这些都不是最好的选择。最好,还是来一壶异乡的浊酒哦。用来遥远地祭奠,也用来痛快地消愁。

“借问”,既是游子的行为,也是游子的语言。那么客气,那么小心“借”字,从“清明纷纷雨”中的游子嘴里迸出,急切而肯定。

“问酒家”实际上是在寻找暂时的“故乡”。找一处“酒家”饮酒,实际上是让自己欲断的肝肠在暂时的故乡得到一丝慰藉。

“何处有?”游子看不到酒家,不知道它在哪里,但酒家是肯定有的。这一问,是一种“不管你是谁,请你一定要回答我”的坚定与执着。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游子眼中牧童的动作。“遥”是这句的关键,模糊而空灵。

“遥”,可以是远远的牧童。一声牛哞,让沉浸在乡愁中的游子看见远远的骑牛背戴草笠的牧童。“遥”可以是游子远远的“借问”。发现救星般牧童的游子,远远地对牧童坚定而执着、响亮而高亢地喊出“借问――,酒家――何处――有――?”“遥”,可以是远远的牧童抬手远远的一指。“遥指”,是儿童的动作和神情:指得很明确,但又指得不是很清楚;疑惑于眼前这个“怪人”为什么不像自己和牛儿一样回家却要去“酒家”,于是情愿又不情愿的远远一指。“遥”可以是牧童所指的远远的杏花丛中隐约可见的村落的屋脊。

“杏花村”,这是全诗中唯一的温馨的字眼;杏花,为恼人愁雨增添了一抹亮色。全诗只有这三个字配得上诗题“清明”,也让“响亮、清脆”的标题有了依托。这远远的杏花,再次触动了游子的乡情:那暖暖的颜色,让游子耳中又响起了曾无数次回响在心中的家人的欢声笑语;那粉粉的质感,让游子人欢喜,让游子心疼。

杏花丛中飘着酒旗的地方,热闹,还是孤独;弥漫在“杏花村”酒家的酒香,熟悉,还是生疏。这矛盾的滋味,这可望的、将可及的而又不可及的“慰藉”,揉碎了游子断魂的乡愁……

清明祭祖诗句篇10

关于清明节祭祀演讲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风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关于清明节祭祀演讲稿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祭祀是必不可少的。

祭祀包括扫墓和祭祖。扫墓俗称上坟,就是清扫逝者坟前的杂草等,祭祖就是祭拜逝去的祖先们。

准备好各种祭祀品,如“坟飘”,鞭炮,香等等,便踏上祭祀之路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清明这天果然下起了蒙蒙小雨,林间飘起了薄薄的雾,地上湿漉漉的。时隔365天,尽管这条路已经走的很熟悉,但再次踏上这条路,心中还是感慨万千。一同前行的人边走边寻找着合适的木头挂“坟飘”。找到了便折下它待着一同行走。

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望着这满山遍地的坟墓,心中一股庄严之情油然而生。找到我们需要祭拜的坟墓,我先站着看了一会儿,然后开始清除杂草。这么长的时间没打扫,杂草已经长满了坟墓,用工具一下一下的,铲除一根一根杂草,坟墓渐渐有了该有的样子,身体开始暖热,额头也已经冒出细细的汗珠。终于除完了。

这是便开始开始祭祖了,把“坟飘”挂在木头上,插在坟前。“坟飘”是白色的,一串一串的,在微风中轻飘着。透着这纯白色的“坟飘”,我仿佛看到了我的祖先正在极乐世界望着我们,脸上浮起了仁慈的笑容。

然后是烧钱纸。钱纸是黄色的,大概脸一样大小,上面印有一个个半圆圈。烧钱纸可不是直接把它点燃就完事了的,而是要先把粘合在一起钱纸一张一张撕下来后再点燃。等它有了火苗后,把它放在坟前,再把剩余的钱纸一张一张的放入火里。接着点燃香,把它插在坟前。

接下来便是祭拜祖先。双手躺平合拢在一起,双眼闭着,嘴里轻轻的说着一些话,再鞠三次躬,这便算是祭拜完成。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话,还需要跪在地上祭拜。

最后一项是放鞭炮,把长长的鞭炮平铺在坟的两旁,站在距离坟不远处,留一个胆大的人点鞭炮。其他人就静静的注视着。鞭炮啪啦啪啦的响着,浓烟渐渐包围住了坟墓,我忍不住地想:棺材里的人会不会嫌我们动静太大,打扰到他睡觉了?可是不会,因为她们睡得太熟了……他们正在做一个梦:他们梦见自己的子女们来看望他们了……

祭祀这便就结束了。我们返回家的路途中,能看见许多其他人拎着大包小包,也是来祭祀的;能看见其他坟墓的祭祀品;能听见远处传来的鞭炮声……

清明节不仅是个节日,也是祭祀的一种活动。在中国人心中,清明祭祀很重要。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如果不去祭祀是不孝道的。所以清明祭祀一定要去哦!

关于清明节祭祀演讲稿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最佳活动季节。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前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说到清明,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户人家为已入土一年的老人操为迁坟仪式。老人的儿女大摆宴席,还请来了道公办法事,场面很“热闹”,但是村里的人都知道,这位故去的老人生前“享受”的却是另一种生活,已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被子女们当“足球”踢来踢去,各自成家的儿女对老人的生活基本上不闻不问,寡居多年的老人过着孤单,难熬的日子。

听到这里,我再也听不下去了,老人的儿女不但不把老人看在眼里,而且还把老人当“足球” 踢来踢去,真可恶!要是叫我遇见他们,我一定要臭骂他们这些不孝之子,让他们在老人面前好好跪拜谢罪。

又到了清明节,又到了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日子了,我们一定要继承祖先“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尊敬长辈,孝敬老人,把清明上坟踏青的活动开展好,把中国传统节日发扬光大。

关于清明节祭祀演讲稿

一年一度的清明即将到来,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去峙山公园扫墓,一到那,九个大字映入眼帘“慈溪******纪念馆”。

我们拾级而上,走到***纪念碑已经气喘吁吁了,过了一会儿,老师让大家集合,之后就是我和许磊发言,只听“春风送花表哀思,青松滴翠寄深情。”我跟了上去“无限哀思无限情,英雄墓前祭英雄。”这是祭念***先烈的诗句,***碑就像一位位***先烈,***碑旁边的一棵棵松柏像一个个士兵守护着他们,岑禹葳精神抖擞地走到***碑旁出旗,之后每人一枝花,大家恭恭敬敬地放在***碑前,接下来大家默哀一分钟,在那时我想到了许多******战死沙场,有些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下面是代表发言,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代表对***们的保证,我要向保证的那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下面就是我们的宣誓:让我们记住这庄严的时刻,让我们记住这郑重的承诺,我们要让先烈们用鲜血旗帜,永远飘扬在祖国的蓝天。最后是绕场一周后就下山了。

这些***先烈们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关于清明节祭祀演讲稿

今天是清明节,是踏青扫墓的日子。我们全家人带了水果和鲜花去给奶奶扫墓。我们还没见过奶奶呢?因为奶奶在爸爸13岁的时候就死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明祭祖诗句10篇

学习

教师实习个人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实习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实习教师总结,实习体育教师总结。一、学会赞扬回答的尝试。在我听课的第一个班级中,他们的班主任所上的语文课,我听了和班会课我听了一共有6节。这位老师上课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积极发言,原因很

学习

医学生学年个人总结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生学年个人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医学生学期自我总结1000字,医学生自我总结范文大一。3、业务技能方面:圆满完成了陕西省第七届骨干医师培训学习,并获得了结业证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熟练的掌握了小儿推拿***中医儿科常见病

学习

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10篇,内容包括农谚诗歌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汇总。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立夏不下,桑老麦罢。立夏东风到,

学习

乘法交换律教案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乘法交换律教案10篇,内容包括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教案,乘法交换律讲解技巧。【传统案例】1.新课导入:对“朝三暮四”的理解2.探究新知(1)3+4=4+3,通过对算式的观察,探究加法交换律,练习巩固。(2)在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继续猜想验

学习

网络工程师工作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工程师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网络工程师的工作月总结,网络工程师半年总结和规划。一、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在技术工作开展的前提上不断创新刚到公司一段时间工作的过程也是我自己心态不断调整、成熟的过程。因为初来乍到,很多东

学习

对老师的美好祝愿语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对老师的美好祝愿语句10篇,内容包括对老师的美好祝愿,老师对学生的美好祝愿。2、教师节谨祝:快乐像同学校友越来越多,烦恼像学校福利越来越少,友谊像领导讲话越来越长,祝福像突击检查说到就到,祝老同学教师节快乐!3、教师节到了,千

学习

花又开了10篇

阅读(24)

时光不再这里却依旧青草如茵//还记得这棵树吗我们曾经赏过花的那棵我知道时光不再树上却早已夏虫清鸣//我又躺在这里了闻着迷人的芬芳听着知了清脆的低吟阳光轻轻地划过叶间最后停留在我的脸颊//风悄悄地来了树轻轻地摇了朋友啊树上的花

学习

教师节短信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短信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祝福短信最新,教师节活动通知短信。尊敬的园丁:您好?在您辛勤耕耘下已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衷心祝您教师节快乐!尊敬的园丁:您好!在辛勤耕耘下您已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衷心祝您教师节快乐!最难

学习

有关冬至的古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冬至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长安冬至古诗董其昌,冬至独游吉祥寺古诗。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

学习

春暖花会10篇

阅读(30)

亲爱的,总是做着这样的游戏,当一个人的时候。把电话拿在手中,一次次的拨下你的号码,又一次次的删掉,如此反复,反复如此,最终,摇摇头,放弃。这样做,不好。如此喜气的时刻,一定有多到数不清的电话等你接,你的身边一定有多到数不清的亲人朋友陪你...

学习

公司文员述职报告模板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文员述职报告模板,内容包括2篇公司文员述职报告,部门文员转正述职。总之,总结三个月来的工作,我觉得在如此高频率与效率的要求中,我从琐碎与繁杂的工作中学到了很多,不管此次述职能否通过,我将一如既往的工作与学习,也希望公

学习

小学元宵节的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元宵节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小学元宵节的古诗,小学元宵节古诗100首。在此上元佳节,闻春之气息,夜色撩人,赏灯猜谜,正适合整理心情,培植爱情的萌芽。同时也诉说着感伤流离,寄托着真情无限。一、灯影里的爱情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

学习

成语入木三分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成语入木三分10篇,内容包括入木三分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大全入木三分。(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网络营销论文题目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营销论文题目,内容包括网络营销课程论文集锦9篇,服装网络营销论文写作方法。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需要不断探索更具竞争力的营销方式,寻求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正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平

学习

赞美冬天雪景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冬天雪景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赞美冬天雪景的句子,描写冬天早上雪景的唯美诗句。每当看到飘飘的雪花,总会联想起各种各样的咏雪诗。咏雪诗中的千古绝唱,当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

学习

中秋祝福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祝福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祝贺中秋节的诗句大全,中秋古诗词祝福经典名句。3)金风爽,云飘扬,月饼香,品琼浆,月色赏,秋月朗,杯盏撞,情满腔,佳节旺,团圆畅,祝福淌,幸福扬。中秋快乐。4)吴刚依桂,嫦娥逸舞,玉宇琼楼,天上有宫阙;始于夏商,盛

学习

与星星相关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与星星相关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描写星星的诗句有哪些,带有星星的诗词有哪些。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秋夕》作者是唐代

学习

初夏的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初夏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初夏诗句大全100首,形容初夏的诗句。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2、《初夏即事》宋代:王安石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3、《闲居初夏午睡起》宋代:杨万里梅

学习

关于清明节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清明节诗句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思念亲人诗句,清明节诗句唯美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熹欢就不要放弃,放弃就不要后悔庄园打开,春天在音乐中到来母称

学习

中秋节的诗句佳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诗句佳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句古诗三年级,中秋节的诗句古诗大全。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学习

端午诗句经典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诗句经典古诗10篇,内容包括端午古诗十首经典,端午诗句古诗正楷。4、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清明时节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时节作文10篇,内容包括清明时节的大自然作文,清明时节抒情作文高一5篇。学校红旗广场上很热闹,同学们像我一样精神抖擞,准备了补充体力的零食和水,为这次“远足、踏青、感恩、环保”的实践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