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上有关知足常乐的文章委实不少,其内容大都是引导人们要保持平和心态,珍惜生活,不要斤斤计较,事事攀比,自寻烦恼等。在对这些观点表示赞同之余,笔者总觉得还有些话要说。
我所熟悉的一位老友,40岁时几乎成了病秧子,整天头疼目眩,神情倦怠,典型一副病态。谁也没想到,如今他已年过花甲,可身体矫健,精神矍铄。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依然笔耕不辍,勤奋写作,每年在报刊上发表数十篇文章,堪称名副其实的健康老人。前后变化如此之大,用他的话说,是悟出了知足还需知不足的道理。
他是个能力很强又不甘人后的人,但在单位时由于种种原因,大凡涉及提拔任用、职称评定和分房提薪等总是擦肩而过,一些条件不如他的人却常有幸运之神光顾。为此他陷入了深深的郁闷和懊恼之中,情绪日渐低落,身体每况愈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一位离休老干部讲养生保健方面的体会,其中有个观点让他颇受启发。这位老干部说,有的人一辈子在物质上没得到什么,可精神上非常富有,快乐相伴,鲜有苦闷,生活质量很高;而有的人地位、金钱和名誉一样不少,但每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活得很累,一点也不愉快。两者相比,大相径庭,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你能否知足与知不足。所谓知足,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摆正位置,摒弃攀比和贪欲心理,始终保持平常心。至于知不足,则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人与事,不能用自身优势去比别人的短处,要善于在挫折和逆境里发现个人不足,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他对此形象地做了比喻,知足像一面镜子,能够映衬出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能够温故知新;而知不足如一把尺子,可以丈量出存在的缺憾和差距,励精***治。
灯不拨不亮,理不讲不明。老友当时茅塞顿开。他恰恰爱用个人长处和他人短处相比较,因而常常牢骚满腹,愁肠百结,愤愤不平,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认为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由于缺少了正确的人生坐标,使得心情郁闷,身体每况愈下。思想通了,位置找准了,心里豁亮了,人立马变样。他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工作和生活,认真学习别人的优点和经验。同时,开始过有规律的生活,清晨锻炼,合理进餐,勤于动脑,劳逸结合。经过一番“综合治理”,他身上的疾患症状陆续消失,体检时各项指标均合格。有人曾登门讨教“秘诀”,他感触颇深地讲,“知足还需知不足”真是一剂良药,可以治身疾,健身心,除隐患,让你天天拥有一份好心情。
文/刘宝民
何汝安摘自《天津老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