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的近义词10篇

广泛的近义词篇1

关键词:竹枝词 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 意义 媒介

竹枝词源起“竹枝歌”,本是远古巴渝民间传唱的乡土民歌。后经唐代诗人的采集、剪裁、整理、提炼、加工,将其移植到诗歌殿堂,后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一枝不朽的奇葩。竹枝词在步入诗坛到清末大约一千一百年左右时期里,在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其创作群体呈现出空前的多元化特征,无论是杜甫、刘禹锡等文学大家还是姓名不可考的乡野村妇都的成为竹枝词创作群体的一员。竹枝词在创作数量上更为突出,据竹枝词研究家们估计,从唐至今,竹枝词至少有十数万首以上,远远超过唐代全部诗歌的总量。竹枝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我们研究当代传统诗词的改革和发展,无疑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然而,目前有关竹枝词的研究大都局限于竹枝词的评析欣赏、史料价值和发展历程上。对于竹枝词如何能够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如此广阔的时空传播的探究却不多。当我们把竹枝词及其发展过程置于传播学的视野下,对竹枝词在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及过程加以整体观照时,我们会发现,竹枝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其文本内容只是传播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除此之外,其信源(作者)、信宿(读者)、文本符号、媒介等主要因素,在竹枝词传播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围绕信源与信宿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文本符号的特殊性、包含意义广泛而贴近生活和文字媒介的使用等四个方面,考察竹枝词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

一、信源和信宿之间存在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简单的说,就是指信息的传递。著名的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一个传播活动至少包括三个要素:信源、信息和信宿。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信源和信宿之间进行的。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竹枝词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信源就是创作者,信息就是诗歌文本,信宿就是广大的读者。按照传播学原理,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依中国诗歌体裁之定义,竹枝词乃专咏民间生活琐事之采风诗,亦即竹枝词是具有庶民性格的。竹枝词作为民间歌舞早就在巴蜀民间流传了,但直到唐元和年间由于刘禹锡、白居易肯于汲取养料,向民歌学习,经过再创造成为为歌者配的词,又经长期演变,词逐步脱离歌而成独辟蹊径的新诗体。由此可见,民歌是竹枝词的母体。竹枝词的民歌本源特性要求竹枝词的创作者无论是述风土、纪人情、观时事,都必须走到人民当中去,从民间生活中采集创作的素材、寻求创作的灵感、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这便决定了竹枝词在传播过程中信源和信宿之间存在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从竹枝词文本来看,竹枝词大都是描写风土人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的,反映内容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形式上竹枝词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并一向有注文的传统,用简明的文字注释诗的内容,使群众看得懂,易理解。这就使得竹枝词的作者和读者在竹枝词文本符号的理解上具有了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从竹枝词的作者构成来看,他们或是姓名不可考的乡野村夫(妇)(佚名、无名氏、晴岚氏等),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直接歌唱和讲述他们的情感、劳作和日常的琐碎生活;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文人,他们熟谙乡邦掌故的风俗人情和社会世态,深悉本乡本土的山川胜迹和百业民情,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在当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竹枝词为体,“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描写和记录他们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或是处于羁旅行役的游子,借竹枝词“借眼前之闻见,抒胸际之牢愁”,抒发相思之苦、羁旅之愁、乡土之思、离情别绪;或是外来的观察者,对异地的风俗充满了好奇,“沿途据所见闻,兼用方言联成绝句,随地理风物以纪游踪”。因此,作者与读者在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上也存在有广泛的共通的意义空间。

二、文本符号的特殊性

按照传播学原理,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即交流精神内容。但是,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因此,人与人的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置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在诗歌传播中,如何编码,写成什么样的诗,是影响传播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因素。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竹枝词历千年而不衰,究其原因,与其文本符号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歌只有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从竹枝词的起源看,《昭明文选》中有关于巴山调(即民歌竹枝词)广为民间传唱的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个著名的“下里巴人,千人唱和”的典故,有力地说明了竹枝词一经产生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由民歌演变过来的文人竹枝词,与其它诗体比较起来有鲜明的特色:一是易学、易写。竹枝词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这种不拘格律的现象,从刘禹锡、白居易开始,后人接踵,世代承袭下来。竹枝词的这种特色,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使竹枝词拥有空前多元化的庞大的创作队伍。二是易懂。竹枝词语言流畅,通俗易懂,重自然、少雕饰。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富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此外,竹枝词吸收了民歌诗风明快,诙谐风趣的艺术特点。“能以嬉笑代怒骂,以诙谐发郁勃”(颜继祖《秣陵竹枝歌》序)。往往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于俏逗中见真情。古人云:“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竹枝词正是在诙谐风趣之中,化精深入平淡,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当人们阅读时,直感妙笔生花,常常在诙谐解颐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竹枝词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博得历代读者的喜爱,并给予高度评价。竹枝词易学易写和易读易懂的符号特性使得竹枝词作者符号化和读者符号解读的过程畅顺自如,从而最终决定竹枝词能够良好传播效果的取得。

三、包含意义广泛而贴近生活

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在信息传播中,按人的需求而言,与人的生存和物质利益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信息最重要,一般的文化消息次之,特殊的文化信息又次之,需求的人数也依次递减。而竹枝词作为高悬于人的精神生活空间的特殊文化信息――诗歌的一种形式,能够拥有庞大的创作群体、众多的作品数量、广阔的创作空间、深远的传世影响,同竹枝词文本信息所包含意义的广泛性及其与贴近读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竹枝词长于纪事,泛咏风土,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水旱灾害,大至***治事件、社会兴革,小至街头杂耍、民间小吃皆可入诗。这些题材内容归纳起来可以大致集中在“生产劳作”、“风俗民情”和“男女爱情”三个方面。无论是描写劳作的“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歌咏爱情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还是抒发乡思的“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上莫上动乡情。”诗歌当中所记述的都是人民群众所直接经历的劳作、情感、乡俗、饮食、衣着、环境、遭遇、战乱的直接写照,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贴近生活的信息当然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从而推动了竹枝词文本的广泛流传。此外,竹枝词题材涉及到***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反映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其他诗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满足了人们对各历史时期各地区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被广泛应用于历史、社会、民俗等诸多领域。

四、文字媒介的使用

人类从事传播活动,必须具有交流的内容和传播的媒介。丰富的社会实践构成了传播的内容,即社会实践活动是传者与受传者交流的主题,而媒介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播成为可能。在竹枝词的传播过程中,使用的媒介主要口语和文字两种。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是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的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二是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口语传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文人竹枝词产生之前,民歌竹枝词虽然也曾取得千人和唱的壮观景象,但最终因为口语这一媒介的局限,存世作品寥寥无几。文人竹枝词出现之后,文字成为竹枝词传播的主要媒介。文字媒介的使用,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使竹枝词能够长久保存下来;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竹枝词传播的空间;并且使竹枝词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从而最终实现了竹枝词历经千年而不衰、在从通都大邑到偏远山村甚至域外诸国的广阔的空间中传播的奇迹,使竹枝词成为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

参考文献

广泛的近义词篇2

关键词:外来词;传播效果;影响

1 外来词的广泛运用

外来词,是指在民族间的接触交往过程中,因为引进了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本民族语言从其他国家或民族语言的语汇中借用过来并加以改造的词,也称借词。[1]语言是变化发展的,可以通过与其他语言的融合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深入,不同国家的文化得以融合,语言的交流也逐渐深入。在中国,这种语言间的交流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在于外来词的广泛运用。

在当今的中国,外来词的运用已经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如,某大学生要做管理可能会考MBA(工商管理硕士),要出国留学要通过TOEFL(托福)的考试,上大学期间还可能会聊MSN(通讯软件),会上BBS(社区交流论坛),偶尔还会跟同学去卡拉OK(唱歌),打电话还会办理IC***(集成电路卡),女生零钱富足了还会去做做SPA(水疗),男生还会PK(比赛)球技,聊聊NBA(职业篮球赛事),分别不说再见说byebye。平时吃饭的食物中可能会含有对身体有益的维生素C、维生素E。交流不仅可以用电话,还可以用Email(电子邮件),现在大多数人手机上网可能用的是3G网络。外来词不仅在普通百姓之中广泛应用,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应用也极其广泛。如,CPI用于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GDP用来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NP用来表示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外来词的使用已经广泛深入生活,成了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外来词广泛运用的原因分析

外来词在中国的使用和传播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公众的交流和沟通产生极大影响,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公众交流沟通的利器。外来词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是由一些外在和内在因素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扩大汉语词库的需要。汉字的词汇量和汉语的表达尽管已经很完善,但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各地许多新词汇的接纳和吸收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扩大汉语词库不只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而对外来词的吸收就是扩大汉语词库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吸收和借鉴一些外来词,能够为中国的语言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字,促进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如,APEC、MBA、WHITEcollar等词的出现为汉语词汇库增添了新元素,提高了沟通和交流的范围。

(2)对外开放的文化环境。随着近年来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渐扩大,各国之间的交流已经达到了空前繁盛的状态。我国的经济、文化和***治空前国际化。在这种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空前的传播与融合。外来文化不断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断在国外广泛传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文字也不可避免的与外来文化相融合,汉语被传播到各个国家,圆融的文化传统促使汉语言不断吸收外来词和外来语,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相融合,不断进行消化吸收。这种开放的环境为外来词的引进提供了保障。

(3)传播者的心理需要。外来词简单易记,使用方便,易于表达,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传播者基于外来词的优点及表达的需要,常常用简单的外来词替代相对复杂的汉语词汇。如,CEO这个词,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全称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只知道它指的是一个企业的最高管理人员,把它缩写为CEO,便于理解和接受。这也是传播者出于沟通交流的需要。此外,由于当今文化教育普及范围的扩大,受众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对许多新事物新知识能快速的适应和接受。例如,以前很少有人知道手机上的3G是什么意思,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提高,很多人不止知道3G是一种比较高一级的移动通讯技术,而且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在使用3G上网。又如,以前IPHONE手机刚生产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现在拥有一部IPHONE手机已经成为一个人身份的象征。这种对外来词的传播现象都是由受众的个人心理需求决定的。

3 外来词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3.1 促进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

(1)填补了汉语表达的空白。外来词的出现极大拓展了汉语的表达空间,丰富了汉语词汇,增强了汉语言的表达能力,促进了汉语的发展。[2]此外,外来词中的一些词汇有着多重含义,在汉语中可以派生出多重含义。如 “咖啡(coffee)” 原意指的是一种固体饮料,由于其颜色为近深棕色,于是人们常把一些近似深棕色的颜色称为 “咖啡色”,方便记忆和理解。还有一些外来词被引进以后,随着人们使用频率的提高,逐渐被赋予某些构词功能。增加了许多新的用法,表达不同的含义。如“吧”(bar)这个词本被译为 “吧”。用来指“具备特定功能或设施的休闲场所”。被引用以后,逐渐被赋予某种构词能力,构成了“酒吧、网吧、书吧、话吧、吧台、泡吧”等诸如此类的新词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方便人们交流。

(2)简化的外来词改善了表达方式。汉语中一些话语的表达常常需要一句完整的话才能表达清楚,而有些简化的外来词只需要一个单词或一个简单的短语就能表达,这样就节省了交流的时间,达到了有效的话语传播。如,汉语中要表达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需要用一句话“我明白了”、“我懂你的意思了”等一整句话来表达,而用英语却只需要“I See”两个单词就可以了,甚至可以用缩写为IC来表达,简单方便而又易于记忆。再如,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自己动手做一些东西,比如设计之类。要表达这个意思,一般会用自己动手做这个句子来表达,而用外来词表示只用DIY一个词就可以了,它是Do It Yourself的缩写形式,表示自己动手做,极其方便易懂。

(3)有利于促进中外交流。当今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出国交流、外国人来中国逐渐普遍。外来词在中国的使用可以增强民众使用外语的能力,能促进与外国友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增进交流。如一些在国际上通用的外来词如果能有效地掌握对外沟通交流就变得极其容易。因此,外来词的广泛使用能够促进中外国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国家之间的长久发展。

3.2 外来词的泛滥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外来词的广泛使用给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带来极大便利。但我们在看到其好处之外,还应看到外来词的泛滥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1)冲击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外来词的大量使用会对汉语造成一定的冲击。由于外来词大多简单易于交流,许多人对外来词的使用频度和范围逐渐扩大,有时甚至达到泛滥的程度。如,有人写了这样一段文字:“APEC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STV的记者和一群MBA、MPA研究生朋友,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对GDP的影响。读MBA的张小姐本来想去COM当CEO,但觉得IT业风险大,转而想去Nike公司。读MPA的李先生却认为加入WTO后,CEO职能将大有改变。随后大家相约关掉BP机,也不上Internet的QQ和BBS聊天,而是去了KTV唱卡拉OK……”。这种对外来词使用的泛滥不止会导致表达的混乱,还会导致部分人抛弃汉语的表达方式,完全的西化,对中国的语言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不易于中国文化长久的传承和发展。

(2)使用不当会造成对汉语的“污染”。翟英华认为 “尽管外来词使现代汉语的词汇得以发展和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一个外来词对现代汉语都是有用的。语言要发展,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偶然的事故,有些个别的外来词并不能很好的适合于汉语的发展规律,反而会在语言的健康发展中起到反作用,从而影响语言的规范。” [3]一些外来词如果使

用不当或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就会对汉语言造成极大污染。如 “Email”这个词,如果根据读音来翻译,就会译为 “伊妹儿”,而跟实际的电子邮件的意思相差甚远,再如 MM这个词,如果不加注释,中国人可能会认为是汉语拼音meimei的缩写,和它实际的“音乐硕士”的意义相差万里。这些外来词如果使用或翻译不当,会给人们的理解造成偏差,不仅人们之间的交流,更会对汉语言文化造成危害。

4 规范外来词使用的建议

在当今文化多元融合的时代,外来词的广泛传播,不仅增加了汉语词汇量,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克服了汉语在表达某类新事物上的缺陷。外来词的传播给受众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除此之外,外来词的使用还丰富了受众的生活。但近年来,由于文化和网络的影响,外来词的使用过于频繁甚至达到了泛滥的程度,在互联网上出现一些生僻的外来词,网民不能理解其意,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对外来词使用的整治及规范已经刻不容缓。首先必须对外来词的使用进行规范,包括对外来词有选择的引进及使用,进行规范化以后再传播。对于一些已经普遍使用为公众所接受的外来词,如GDP,NBA、KTV、EMBA等,应该明确其含义,合理使用。对于一些不被熟知的外来词,应该注释说明,规范使用。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进行表达,必须要使用外语或外语词时,应遵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在这些词后面标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释义,以利于及时准确的向公众传达交流信息。[4]

5 结束语

外来词近年来在中国的传播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其广泛传播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化产生冲击。因此,必须做好对外来词使用的监督和规范,变害为利,取其精华剔其糟泊,吸收有益精华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李慧玲.英语外来词规范问题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28(03).

[2] 黄***.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可接受性及对汉语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8(1).

广泛的近义词篇3

同音异形异义词语是指语音形式相同,而书写和意义不同的词语。广告语中往往利用这种同音词来表现产品的性质优势,创造联想效果。例如:(1)无线你的无限。—电脑网络广告语。这里两个“无线/无限”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无线”表示电脑网络不再受到电线的困扰,并且以动词形式表现使用该电脑网络会给使用者带来畅游虚拟网络的“无限”便捷与快乐。(2)中国电信千里音源一线牵—长途电话。

2.同音同形异义类

同音同形异义词语是指发音与书写形式完全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这样的词往往利用相同的音形来创造突显的效果。广告语中往往用与品牌名称或公司名称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以突显公司的名称,给观众以深刻印象。例如:(1)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2)注入一滴水,拥有太平洋—太平洋保险(3)聪明人选傻瓜—傻瓜相机(4)大众荣耀,大众分享—大众汽车。

3.语音仿拟

近年来,语音仿拟在广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以谐音的方式改动成语中的某个字,从一个新的角度恰当的表达某种新的含义,以取得特殊的语用效果。(1)默默无“蚊”的奉献—灭蚊灵广告(2)“闲”妻良母—洗衣机广告(3)一“呼”百应—音响广告(4)“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

4.广告语中语音隐喻的效果

广泛的近义词篇4

一、来源

“坑爹”原本是陕北方言中的方言词语,在方言中它的意思为“使祖先蒙羞”或者“坑害老子”之意。后来一个网络上名叫“cucn201”的中文配音团队在给日本的《搞笑漫画日和》这一动画剧作配音时,根据此漫画集搞笑搞怪的特点,创作了众多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而“坑爹”正是被他们从方言中发掘出来进入网络词语的。

二、主要意义

“坑爹”的“爹”可以实指,就指父亲,整个词的意义为“给爸爸惹了麻烦”。

例如:当然,因“坑爹事故”频发,公众早已习惯了李刚之子的跋扈型“坑爹”,也早已默认了海南温娉婷的温柔型“坑爹”。(《焦作晚报》2011年11月30日)

当为实指时,“坑爹”还有一个派生词“坑娘”,其意义为“给妈妈惹了麻烦”。

例如:刚坑完爹,又来“坑娘”。从股神到赌神,传奇无处不在。……至于郭母到底是股神还是赌神,抑或拥有股神和赌神的双重地位,也请公安机关一并查证。(《新快报》2011年9月14日)

当该词在网络上流传时,网友们之所以没有把古语词“爹”换成普通话中对父亲的普遍称谓“爸”,是因为旧词的重新启用带有浓重的戏谑意味,这就给“坑爹”一词泛化含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坑爹”含义泛化之后,可用来指各种不符意愿,或者被欺骗,被出卖等等不满的情况。

例如:自行车道夹在公车道和机动车道中间,市民骑车须从公车和机动车夹缝中过,日日上演“生死时速”,近日,有网友发现广州市水荫路竟有这样一条“坑爹”自行车道。(《西宁晚报》2011年11月14日)

前一天的半决赛,林丹有些蹊跷地输球把陈金保送进了决赛,已经让买到了票到现场看比赛的观众大呼“坑爹”。(《钱江晚报》2011年9月19日)

这里的“爹”字可以理解为说话人代表的一方,这与汉民族倾向于抬高自身的身份、地位、辈分等的文化心理特征有关。“爹”的意义和同是网络语言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中“哥”的意义大致相同,都表示对自己的“尊称”。

三、其他

随着“坑爹”的流传,也在有些语境中出现了一些褒义用法:

例如,在非正式的场合,口语中可以说“这广告太坑爹了,哈哈!你真坑爹,让人不得不佩服。”

这些褒义的用法流传范围并不十分广泛,必须要依赖于语境,而且多表达让人很吃惊、意象不到的意思,也多有戏谑意味。

广泛的近义词篇5

关键词:流行语 概念界定 广义流行语 狭义流行语

一、引言

流行语在语言系统内是一种新生事物,最早出现明确的“流行语”的说法,可以追溯到1984年。日本自由国民社《现代用语基础知识》编辑部组织了日本新语流行语,“流行语”开始为人们所了解。1990年,美国方言学会开始评选当年的美国年度流行语。我国从2002年起由***年度流行语,相应的流行语研究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二、流行语的性质与特征

(一)“流行”与“流行语”

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类别,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复杂。尽管近年来关于流行语研究的专文和论著不少,但仍缺少权威的论断来对“流行语”这个概念进行触及本质的解释和判定,缺乏明确的、公认的、经典的定义。

所谓“流行”,即“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①、“广泛传布;盛行”②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解“流行”这个词:一是传播的广度,即强调在一定的范围内为人们所接受,所以能“盛行一时”;二是传播的速度,流行往往是一股风似的风靡,突然之间,街知巷闻。

关于“流行语”的界定,学界众说纷纭。汉语词典对“流行语”的解释是“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语汇”③。英语词典则认为流行语是“令人难忘且被反复使用的词或短语,如用于******、广告产品的口号”④,“使用广泛且较为通俗的短语,特别是用于群众或运动的口号”⑤,是“概括某一特定概念的词或短语,主要是用来表现流行或时尚,如‘motivation’(动机,刺激)、‘X generation’(未知的一代)”⑥。上述定义主要是从释义的角度出发,抓住了流行语“广泛”“流行”“口号”式等特质。

汉语流行语研究者给出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有的学者注重强调流行语的流行性、频度和广度。最早提出“流行语”概念的胡明扬、张莹(1990)认为,“流行语指的是在某些人中间,主要是在青少年中间,在某个时期广泛流行,过了一段时间又为新流行的词语所替代而悄然消失的词语。”赵佳(1994)则指出,“流行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它往往在口语中经常使用并影响至书面语。”有的学者把流行语归到特殊的言语类别中。孙曼均(1998)认为,“流行语是语汇殊而敏感、变化极快的词语层面,是在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城市人(主要是城市青年)的惯常用语,或某一阶层、行业的习惯用语”。陆钦红(1999)直接把流行语归为“一种时兴流行、公众喜闻乐见的俗语”⑦。也有学者,如陈思(2002)、任龙波(2001)等,从流行语的非语言功能考虑,认为流行语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语汇,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的心理活动等因素的产物,是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的语言。

从上述罗列的各家观点中可以看出,尽管流行语是人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述方式,也许每个人每天都会使用到,可一旦要在学理角度对其进行严谨的概念概括时,各家的定义就会有明显的分歧。究其原因,一是在于“流行”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测量的范畴,很难得到形式上的验证,说一种事物是流行的,不是任何一个权威机构来裁决的,而是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达成了某种共识。然而,不同族群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和理解不尽相同,在游戏玩家看来当下最流行的DOTA游戏,对非游戏迷而言则完全是个陌生的世界。信息占有比例的不对等,是造成各自眼中“流行”认识差异的根本原因。二是在对“流行语”的语言归属的判定上,其特殊的构成带来归类上的困难。流行语的形式多样复杂,被不同的标准归入到“熟语”“俚语”“惯用语”和“新词语”等类别中,让人们莫衷一是。

(二)流行语的语言归属问题

如上文所提到的,在给流行语下定义时,有些学者将流行语归到了“俚语”“熟语”“习惯用语”等类别中,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便更好地给“流行语”下定义。

“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的语句,是口语化的表述方式。《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节传・王彦章传》中记载:“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像古书中“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这样的有地域色彩的口语化语句,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也有不少,如广东方言中的“小强”(蟑螂)、“煲电话粥”(打电话);上海方言中的“捣浆糊”“帮帮忙”等,它们随着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由方言词汇慢慢变为全国皆知的语汇,出现在原方言出处以外的媒体中。如:

(1)足协继续捣浆糊 国奥征兵殃及国足世界杯预选赛(《南方都市报》2007年12月30日)

(2)奥运村众生相:博尔特带两保镖 易建联煲电话粥(《新民晚报》2012年7月27日)

例(1)、(2)分别是广东和上海报纸中的标题,而“捣浆糊”和“煲电话粥”又分别是来自上海和广东方言中的“俚Z”,可见“俚语”有时也能打破地域的限制,成为全国通行的词语。而且,“俚语”虽然是口语化的、不正式的语句,但也能进入到书面语的领域中,并在一定时间内因一些特殊原因而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汇,成为流行语,不过像例(1)和例(2)中这样的俚语的数量毕竟有限。因此,可以说,在流行语中有出自俚语的词语,但也不能简单地把流行语等同于俚语,毕竟流行语的范围更大、成分来源也更复杂。

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熟语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是一个包涵了众多小类的大词类,许多无法归类的词汇形式都被归入了熟语类中。按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熟语主要分惯用语和成语两大类,惯用语指人们“所熟悉的现成的固定词组,常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⑧,如“触霉头”“钻空子”等,上文提到的俚语中的有些语句也可以归入熟语的范畴。由于熟语涵盖的子类很多,且大部分熟语不具备“流行”的特征,因此它们都是经历了多年的文化积淀而保留下来的真知灼见,如“有志不在年高”“秃子打伞――无法无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很明显,这些格言警句都是历经了时间的锤炼而形成的,与时髦的流行语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不过有些熟语在特殊的情况下,可能会与流行语产生交集,但总的来说可能性很小。

习惯用语也是熟语的一种,一般以专业术语和行业语为主。如:金融股票行业的“涨停板”“飘红”;房地产行业的“廉租房”“楼板价”等。一些行业因为特殊的原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会促使一些行业语、专业术语成为流行语,上面提到的“飘红”“廉租房”等就随着股票和房产的趋热,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提及的话题。

(3)古装偶像剧《仙剑奇侠传3》自正月初一在卫视播出以来,收视率一路飘红,成为虎年开年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仙剑3〉收拾飘红 唐嫣获选最完美梦中情人》,新民网・娱乐,2010年2月26日)

(4)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单一的住房自有化、私有化目标同样不适合中国,是以又出台经济适用房***策、廉租房***策等修补措施,这意味着必须从制度上修订原有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确立公平的价值取向》,《南方周末》2003年1月03日)

像例(3)、(4)这样由行业语和专业术语变为普通大众所熟悉的习惯用语的情况在一些特定的行业中很普遍,“飘红”原是指股票的行情看好,现在也被转而用来指电影的票房情况大好;民众对“廉租房”的相关***策的关注也使这个词在近几年由一个房产业内专有名词成为人们热议的流行词。但总体看来,流行语并不能等同于习惯用语,因为大多数的习惯用语和熟语的情况相同,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人们也都极为熟悉,但并没有达到“流行”的程度,因而不能把流行语归入到习惯用语的概念中。

同时,流行语与新词语也是有区别的。新词语是指新出现的词,可以指新出现的形式,也可以指新出现的意义。一般出现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新的想法等,都会有相应的新词语出现,其内容涵盖面很广,包括***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方面。新词语的来源也很庞杂,既有旧词增加新义项产生的,如“病毒”“菜单”等;也有借用专业术语而来的,如“操盘”“包装”等;还有从外来语中借用的,如“沙发”“雷达”等。很多流行语同时也是新词语,它们伴随着新生事物出现,并迅速地风行开来,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词语都能成为流行语,新词语只有当有高频出现率并在一定的范围内流传开来后,才能有资格成为流行语。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如果流行语本身“稍用即逝,没有生命力”,也不能成为现代汉语新词,因檎庑┝餍杏铩懊挥腥〉谩新词’的资格”⑨。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可知,流行语无法完全归入上述类别中,因为它同这些类别在内容上有重叠,也有交叉。流行语在归属上应该有自己***的范畴,因为从目前流行语的构成、来源、传播和影响来看,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意义上的类别,还应该综合地考虑到其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等方面的意义。从现有的对流行语类别的讨论中我们看到,刘大为(1995)和陈原(2000)给出的定义考虑到了流行语的复杂性,他们认为:“当流行以语言为载体时就形成了流行语。”⑩“凡是在一定时间里面,在一定的地区里,在一定的群体中(例如在大学生中,在中学生中,甚至在某些小学生中,或者在某些行业里,特别是在青年从业人员中)流行的语词就是流行语。”k刘大为和陈原分别就流行语的成因和流行范围作了说明,这也不失为一种实事求是的定义方法。

三、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

(一)我们认为,流行语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流行语是一种语言时尚,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使用频率很高且被广泛传播的话语形式,并作为一定时期内的焦点话语,被反复使用的词语模、词、短语、句子、格式。如:

词语模:~~族(拇指族、丁克族)、~~门(替考门)、~~热(文凭热、外语热)、~~客(闪客、黑客、蓝客、红客)、被~~(自杀、就业、结婚)

词:白骨精、入世、六方会谈

短语、格式、句子:将(考研)进行到底、都是(足球)惹的祸

数字或字母形式:9・11、SARS、F4

从语用范畴上看,是一种呈现出明显的表述风格的语体形式,如近年流行的“咆哮体”“梨花体”“广场喂鸽体”“蓝精灵体”等。

狭义流行语则是专指新世纪,即近十几年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频率高、流传广的词汇层面的流行话语形式。

(二)上述广义和狭义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广泛的近义词篇6

关键词 体育词语 泛化 成果

中***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关于体育词语泛化的研究已较为丰硕,本文在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体育词语泛化研究专著、论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归纳整理,这里主要是就体育词语泛化现象的整体而言。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体育词语泛化界定和使用情况的研究

谈及体育词语,吕峡在研究中指出:“本文所讨论的体育词语,包括两方面,一是按国际国内标准和通行程度确定的体育术语,如‘运动’、‘冲刺’、‘射门’等;二是那些固定地用于体育领域、并已经为大众所普遍接受了的体育方面的词语,如‘假球’、‘黑哨’、‘球’等。”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都包含了专业术语与固定用语两部分,即均属于体育行业用语这一大类。对于“体育词语泛化”这一现象,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泛化”、“通用化”、“跨类引申”、“词语借用”等称呼的不同,体现出学者们在分析这一现象时着眼点和侧重点的不尽相同。但我们认为,使用“泛化”一词更为贴切,因为其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形式和意义基本不变,而扩大使用范围,不仅在体育行业内流通使用并且可以用来指称其他专业领域或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二是随着使用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产生出了非体育行业的新义,使专业术语成为多义词。

吕峡对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大辞典》进行了查找,发现有178个体育词语发生了泛化,主要分布在田径运动、三大球运动、水上项目运动、棋类运动等小类,并且对一些高频泛化词语做了使用次数和使用率的分析。通过对泛化词语使用领域的考察,得出金融投资领域尤其是股票投资领域泛化例子最多、涉及体育项目最广泛,其次是经营管理、教育领域,相比之下***事和***治领域中泛化的词语较少的结论。我们又重新对《体育大辞典》中的泛化词语进行了查找比对,发现泛化词语已增至190例,体育概论中的泛化词语有所增加。

2有关体育词语泛化类型和特点的研究

这其中以杨红的研究最为完整细致。杨红将泛化的体育词语分为四类,按其泛化来源分为球类、田径类、类、传统项目和其他;按照泛化结果分为内部泛化和外部泛化,即体育领域内部的相互泛化使用和体育用语的跨领域使用;按照泛化程度分为临时泛化和固定泛化,这点在吕峡和常波的研究中也有涉及;和按照泛化语义角度分类,即直接跨域和间接跨域。杨红的研究中有大量的具体例子和具体数据,没有猜测之词和虚浮之论,但是她所提到泛化语义角度是对前几个角度的重复,从体育领域“直接”跨域到其他领域和体育用语扩大范围的“外部泛化”基本相同;先在体育领域内部使用而后推广到其他领域的“间接”跨域与“临时泛化”的过程也基本类似。

在泛化特点方面,杨红和常波都提出体育用语泛化的不平衡性,而二者的着眼点稍有不同。二者都发现了不同体育项目专业术语泛化程度不平衡,球类、田径类、棋类术语经常被借用到日常生活中来。杨红还提出音节的不平衡相当明显,在普通话简明原则的作用下,泛化的双音节词多于三音节词,三音节多于多音节;在泛化词类上,名词多于动词,动词多于形容词。常波则从语义角度,发现泛化后语义褒贬导致的不平衡,泛化后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则泛化程度较低。除此之外,杨红还提出泛化具有系统性,体育领域一个词语泛化到普通领域,处于同一语义场的相关词语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相比较而言,杨红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运用和事实分析的有机结合,但论文某些方面稍显冗长和重复,我们认为对于其他特点如幽默性等可作为体育词语泛化的意义来进行阐述。

3有关体育词语泛化方式的研究

杨红在罗列了体育词语泛化的表现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体育词语泛化的方式,即隐喻、转喻、引申和义素脱落四种,避免了许多学者在研究行业语泛化方式时不全面的弊病,深入研究多种方式,充分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思路清晰材料翔实。而刘丽丽在体育词语通用化方式的研究中,提出的含义未发生变化、含义发生变化、词义的扩大、转移和词性变化几种方式,归纳总结能力较杨红来说稍显不足,专业性较弱,但也给我们提供了归纳泛化方式的几种类型并作出详实解释。

4有关体育词语泛化原因及意义的研究

关于体育词语泛化的原因,吕峡、杨红、常波、刘丽丽、肖灵和熊国荣等都进行了分析,主要可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在的社会原因从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和信息媒介的发展等几方面阐述;内在的语言学原因总结为行业语自身的特点、语义相似性、表达多样性和词汇系统的自我调节的结果等。另外,肖灵和熊国荣还提出隐喻模式对体育词语泛化的影响,将抽象化的概念、事物用形象的体育词语来表达,实现体育认知域向其他认知域的投射,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体育词语泛化的意义主要是语用方面。这里我们将杨红谈到的泛化的特点如幽默性、形象性、凝练性与常波、肖灵和熊国荣、吕峡的观点进行整合,总结出体育词语泛化主要增强了其语用功能价值,准确表述了表达对象,更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所表示的事物,更增添了一定修辞色彩。另外,常波还提出体育用语的泛化能够提升体育文化事业的影响力。我们认为,体育词语泛化的原因和意义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满足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既是推动体育词语泛化的动因,也是泛化带来的良性成果。

参考文献

广泛的近义词篇7

[关键词]臭 香 词义引申 文字学

[中***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38-02

一、由动词转化为名词

词义刚刚产生时一般都是单义的,即表示一个确定的概念。这在“臭”字上也不例外。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根据六书的字形构造规律,大概可以判断“臭”是个会意字,从犬从自。“自”在古代是鼻子的意思。古时候,人们在狩猎时发现狗的鼻子嗅觉灵敏,在搜寻、驱逐、捕获猎物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把犬和自(鼻)二字组合起来,就发明了“臭”字。许慎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说明“臭”的本义,而只是指出了它的造字依据,因此,后代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看法。

段玉裁注云:“走臭犹言逐气。”所以认为是气味的意思。跟他观点不一致的代表人物是戴侗。戴侗曰:“犬能迹兽之气臭,察臭者莫如犬,故从犬从自。”后者认为“臭”的本义应该是用鼻子辨别气味,即“闻”的意思,是个动词。在这里,我们根据“臭”字的字形结构,认为把它当做动词,是比较恰当的。利用狗嗅觉灵敏这一突出特点“比类合谊,以见指撝”,从而创造出了臭字,这和许慎的解释也是不谋而合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交际的需要,反映在词汇方面,则是新词的不断产生。不过在汉语词汇系统里,新词的出现除了另造原来没有的词之外,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从原有的词义繁衍出别的词义的方式进行的,即词义的引申。在古代汉语里,因为单音节词占优势,所以,一词多义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臭”字就是由原来的动词“闻”引申出了“闻”的对象——“气味”这一意思,变为名词。

其实,在“臭”表示嗅觉活动的意义产生以后,并不会马上引申出气味这个泛指嗅觉对象的词义。《广雅》里收有一些表示不同气味的词:“腐、焦、烟,臭也。”

即使是在“臭”作为气味的意义稳定下来以后,它的用法跟今天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最初的由臭的本义“闻”直接引伸出来的表示的“气味”在一般的情况下泛指的是不分香秽、不分好闻难闻的气味。当然,有时在特定的语句里,也特指香气或者是臭气。

《广雅》:“臭,凡气之总名。”

《诗经·大雅·文王》上有记载:“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笺云:“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在这里,“无声无臭”之“臭”显然是指气味,即不分香秽的气味的总称。

虽然臭字在特定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示“香”的意义,但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就具备了这种***的意义。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会发现一般情况下,臭字是表示气味的意思,即不分好坏的总称。

二、由气味总称过渡为只表示“臭”的气味

“臭”的意义由表示气味总称发展为专表不好的气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致是始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最后完成。在介绍这个过程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表示“香”的意义的发展脉络。

“香”字出现较早,本指谷类熟后的气味。后来才一步步引申为气味美的总称。《说文》:“香,芳也。”

《诗·大雅·生民》:“卬盛我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这里的“香”指的就是豆登中祭品的气味。

馨、香是近义词。《说文·香部》:“馨,香之远闻也。”所以馨香原指食品散发出来的香味。后来用来引申指美德。

《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在这里,馨香既指祭祀时的食品的香味,也比喻***治清明。

《书·吕刑》:“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这里的馨香也是直接形容美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初“臭”用来表示气味总称时,虽然它既可以指好的香味和不好的臭味,但总体上用“臭”来表示香味的意义还是少数。原因之一就是表香馥之意早已有了“香”字或跟香意义相近的一些字等。因为这样,所以人们在表达“香”的意义时,会比较少地想到不用本身已有的字而改用“臭”字来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社会语言交际的需要,当词义发生转变时,表示气味总称的“臭”就有两条演变路线,一条是向“香馥”义引申,一条是向“腐臭”义引申。前面已经说过,由于“香”字出现的早,所有表示“香馥”的意义都可以由它本身来承担。因此,“臭”由“气味”发展引申时便不可避免地会只引申出“腐臭”这一间接的引申义。后来,“臭”字的这一间接引申义却成了“臭”字的主要义项,“臭”便成了一个与“香”相对应的形容词了。

《离骚》:“善鸟香草,以佩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在这里,“香草”与“臭物”相对,“臭”字显然是“腐臭”这一义项了。

汉·仲长统《昌言·理乱》:“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臭”用来表示“腐臭”义运用的已经非常广泛了。这说明“臭”字正从“气味”这一义项中摆脱出来,逐渐向着“腐臭”这一义项过渡,并成为主要的意义。

三、由名词向形容词的演变

“香”和“臭”发展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气味的美和恶,这正是词义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结果。“香”的词义则由专指谷食的香气逐步引申扩大到泛指一切香气;“臭”则体现了词义的缩小,由泛指一切气味到只表示臭气。

当“腐臭”作为“臭”的义项存在并发挥主要作用后,又接着引申出“令人厌恶的”“低劣的”等意义。

综上所述,关于“臭”的词义发展已经有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概括如下:

臭:闻(动词)气味(泛指一切气味,有时特指香味或臭味,名词)腐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确立,名词)令人厌恶的、低劣的(形容词)。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并且,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词汇的变化,相对于语音和语法来说,是最明显的。词义的引申又是词义发展变化的重要方式。从演变的结果看,有些词的意义缩小了,有些词的新义扩大了,或者是产生了跟原来的意义不同的新义。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真实地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历程。所带来的结果是,反而使现代汉语在词义方面变得更加细致而丰富了。

综上所述,“臭”字的词义经历了一系列的引申过程。由“闻”到“气味”,再由“气味”到“腐臭”,进而到“令人厌恶的”等,词义的变化也是明显的。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臭”首先从动词变成了名词,在名词的部分,从古义泛指所有气味,包括好闻的,难闻的;到后来引申出“腐臭”这一意义,“臭”也就从泛指所有气味变成了专指秽气、腐臭之味,由指全体到指部分,词义范围明显是缩小了。当它作为形容词“令人厌恶的”时,无疑词性又增加了一层,这样使得“臭”字的内涵又更丰富了。汉语词义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并强有力地支撑着整个汉语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绍麒.使用系统方法研究汉语词义演变的一个尝试——“臭”的词义演变新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1).

[2]刘景春.浅议“臭”字词义的引申与发展[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广泛的近义词篇8

关键词:语法化 经济原则 模因

引言

近几年来,含有“××门”的新闻标题不断见诸各类媒体。如“西门子‘贿赂门’升级”、“易中天陷入‘跑单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央视前足球评论员黄健翔的“解说门”、欧洲意甲联赛中的“电话门”等,不胜枚举。它的源流是闻名于世的美国***治丑闻“水门事件”,一般指代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或丑闻事件,然而,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门”并不仅仅指一些***治上的丑闻,而是被引申到更广的范围,娱乐、体育、商界、学界等行业的事件也可以被冠之以“××门”。这样,任何新发生的丑闻或新闻,只要是一些具有新闻效应、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事件,都可被冠之以“××门”。概而言之,这种语言现象是“门”这个实词语法化的结果。

语法化

“语法化”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提出的,在《语法形式的演化》(1912)中他使用了“grammaticalization”一词,把语法化主要解释为一个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他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沈家煊先生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中给“语法化”下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现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所有这些都是狭义语法化的范畴。广义的语法化从“词汇层面的研究扩展到语篇和语用层面”,即“语篇语法化和语用功能语法化”,或者是“语法的形成过程”,“语法化的研究要弄清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①因而Hopper & Traugott认为,语法化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项或结构在某些语境下逐渐具有语法功能,并且在语法功能固定下来以后进一步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②

词汇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词义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其本质上涉及的是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过程中,一个实词的语法化通常是发生在它的某个义位上,一般说来,意义具体、实在的义位很难发生语法化,而比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义位则较容易发生语法化。但“门”这一常见词的语法化过程并非如此。

“门”的语法化探析

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选择的原因可能来自语言内部(即结构性的),也可能来自语言外部。这些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次——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可以发生在同一变体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社会、地域变体之间。③“门”的语法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门”的词缀化则是直接借用了英语词缀“-gate”,而gate词缀化也是近几年语言受社会现实影响的结果。

1972年5月17日凌晨,美国警方在首都华盛顿特区水门大楼内的民主***总部捕获了5名盗窃分子。调察表明,这是尼克松***府为破坏选举而采取的行动。事情轰动了美国和世界。结果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媒体把这一***治丑闻命名为“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因为事件是发生在民主***总部办公地华盛顿水门大厦内。

然而,支配语言演化的“省力”原则在-gate的语法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避免繁琐的语言应用,“将反映主要信息的主要词语置于重要的位置上,并在语言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尽可能地略去言语表达中的一些次要的词语或羡余成分”④,从而达到言语表达上的简洁明快与言简意赅。因此“Watergate scandal”中的“scandal”一词逐渐消失,“Watergate”得以广泛传播。

自轰动一时的“watergate(水门事件)”一词成为***界丑闻之后,由于人们尚新趋奇、求简、关注权威和含蓄表达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gate所嫁接的新词频频出现,例如debategate(辩论丑闻)、irangate(伊朗门事件)、whitegate(白水门事件)、cartergate(卡特丑闻)、nannygate(非法雇用保姆丑闻)、Sexgate(拉链门)、Enrongate(安然门)等等。这些“gate”事件的构成形式没有变,但gate已失去了原有意义,成为后缀,经常与“丑闻”或“不光彩的事”联系在一起。

-gate作为词缀就这样被固化下来。之后,gate作为一个模因因子通过诸多模因复合体被广泛复制传播,提高了多产性;同时由于“-gate”具有继续衍生新词的能力,它的长寿性和保真度也提高了。这样,源于文化生活的gate这个模因的使用达到了经济、简洁、幽默、委婉等语用效果。正如Blackmore(1999)所说,成功的模因应当是那些依附于被记住的行为之上的模因,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更容易理解、记忆这些特定的语言符号,从而增加了语言的复制能力和传播能力,有利于增加语言的长寿性。

汉语“门”的语法化的动因也是如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涌现,语际间频繁接触,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进入现代汉语中,全民素质的提高也为外来词的泛化创造了可接受的条件。外来词通过音译、意译等方式丰富了汉语词汇。特别是音译加谐音(如“黑客”、“万维网”)和音译加义标(“桑拿浴”、“丁克家庭”等)两种形式的音译词增加更快。⑤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一些外来词通过简缩等手段成为汉语的词缀,如“吧”、“模”、“啤”等。外来词为现代汉语提供了一种新的词缀,从而加速了汉语词缀化的发展。现代汉语的多种构词方式中,以词缀法受英语语言影响较大。⑥

“门”作***治丑闻解,在传统汉语里是没有的。当gate作为词缀借入汉语时,有时译为“门”,有时译成“丑闻”,后来统一为“门”。因为这样不仅能还原词语原来的文化色彩,而且具有国际性。在资讯发达的当今时代,选择“门”的形式,给它约定一个新的所指,在尽量保留了-gate的“原生态”文化含义的同时,却不需要付出特别昂贵的语言成本,这正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一个反映。人们将“水门事件”引申,演变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说法,通通冠之以“××门”,用来代指极具爆炸性的丑闻。所以,“××门”最初是用来形容那些轰动一时的社会丑闻,并带有强烈的新闻色彩。比如“诚信门”、“黑哨门”、“虐猫门”等,而现在,“门”的内涵已经扩大,指一般的带有贬义的“事件”、“风波”、“花边新闻”,原来具有的“+重大”、“+高层”、“+艰难揭发”等语义特征彻底消失,只保留了“+丑闻”这一基本语义特征。于是,汉语“门”的词缀化逐渐被认可了。

随着“××门”的广泛使用,它的使用范围继续在扩大,比如万科的“价格门”、王石的“捐款门”和“辞职门”。这些事情都很轰动,虽有争议,但并不能称之为丑闻。于是,发展至此,任何一个新闻事件,只要足够轰动,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广泛关注,并带有广泛的争议性,都可以叫做“××门”。这和最初的用意已经相去甚远,而这个过程也就几年的时间。然而,在美国,“-gate”的词义似乎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由此看出,语言的进步先是靠模仿然后是靠两种语言或两种方言之间的竞争实现的。然而,近来,“××门”有滥用之势,一些十分平常的芝麻小事也被冠之以“××门”事件,大有极尽炒作和哗众取宠之目的,其结果会造成广大读者的视觉疲劳、审美疲劳、感情疲劳以致厌恶反感,也有碍媒体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锻造和发挥。

结语

词汇构筑是一种静态的历时现象。然而,这种静态的历时现象实际上也是语用过程固化的结果。从词汇构成中我们仍然依稀可以看到语用因素(如语境)的存在以及语言使用者对这些语用因素的顺应倾向。⑦“门”的语法化正是顺应了读者尚新趋奇、关注权威和求简等心理。当代许多语言哲学家认为,究其实质而言,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因此,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然会促进汉语和英语的接触与融合。

注 释:

①②Hopper,Paul j. & Elizabeth Traugott Grammaticalization.BEIjing:FLTRP/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01

③⑦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第108页。

④于全有:《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研究的“非常”语言现象》,《语言文字应用》,2000(1)。

广泛的近义词篇9

【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纵观近几年的考试命题,有关的阅读理解试题具有考题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综合性强,考题题量有所增大,字数有所增多等特点。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种趋热:命题者对考生阅读理解的考查已逐渐向知识的广度、理解的深度、阅读的速度方面发展。学生阅读理解的失误原因主要反映在阅读的速度、理解的深度和准确程度方面。阅读速度不够快与词汇记忆储存不够、阅读技巧把握不好、阅读的正确习惯还未形成直接有关;而理解度和准确度差则反映了考生基础知识薄弱,尤其表现出了理解不清、断层取义以及答题思路的偏差。根据考试命题和阅读教学的现状的分析,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研究,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如下策略。

1. 用导入法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采用灵活的导入法导入新课,如教Ann's Birthday时,学完课文后,老师用增词和自问自答形式复述课文,并同时板书老师增加的词语及问题,然后让学生串联起来复述课文,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

2. 质疑问难,提起兴趣

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质疑问难,是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起点和发展学生兴趣的重要内容。阅读前,教师根据章节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前预测性或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分析作者的观点,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学生就会处于认识的主动状态,发挥想象,讲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学会阅读。

3. 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的现象。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激发阅读的爱好。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假如难易适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爱好,增强搞好阅读的信心。英语教材在编排上,每个单元都安排了适当的有一定代表意义的阅读材料,针对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已有的课本阅读教学资源组织好阅读教学,在教学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 。

(2)拓宽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交际功能强、实用性强的应用文、说明文。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裁、题材的文字材料,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人文历史、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在合理利用已有的课本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不同年级的阅读速度、阅读量的要求,购买符合本校特点并具有新课程理念的阅读教材,或者广泛收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具有时代特点,内容健康、丰富的阅读资源,或者利用Internet搜集网上适合的阅读材料。假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 通过组织有意义的材料来组织初中阅读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3)保证阅读的时间。根据阅读课程的计划、目标,每周确定阅读课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强阅读训练。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练习外,还必须开展天天坚持10――15分钟的课外阅读活动,力争每人天天课外阅读500个字左右的短文。为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在师资、课时、组织上对英语阅读的训练提供有利保障。

4. 培养把握词义的能力

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是阅读中的重要能力。凡考查这方面能力的试题都要求学生能根据句子或段落意思的分析,全面平衡意义、语法、逻辑等方面来推测理解词义。许多学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词义正确理解的障碍, 只有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时,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语言文字障碍的解决有许多方法,例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根据句法结构猜测词义,根据常识推测词义等等。

5. 培养判定推理的能力

需要具备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的能力,在获取信息事实后才能将已知细节加以分析,从而得出合理判定。要求学生能分清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全局还是局部,是总体还是具体,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主次关系等。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对要害词语的理解,明确细节支撑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推理,了解作者意***,作出正确的判定推理。 培养学生的判定推理能力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理解词汇和结构本身的意义进行判定推理。二是对文章中的事实、现象进行归纳,推断可能作出的结论。三是通过文章的用词和修辞手段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和写作目的。四是通过对话,推断对话双方的语气和对问题不同的看法。

6. 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1)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2)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3)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表等检测形式。

广泛的近义词篇10

一、从国外的立法习惯上看,多采用“电子”一说

菲律宾的《电子证据规则》、加拿大的《统一电子证据法》、美国的《统一电子交易法》、英国***府的《电子通信法案》、新加坡的《1998电子交易法》乃至联合国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均无一例外地采用了“电子”一词。另外,欧盟的《电子商务动议》、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文件,虽无法律效力,却也在为数字化交易的实际应用提供着规范和标准。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不采用“数字”一词呢?这倒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二、“电子”观念渗透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正如数字证据论者所言,“数字化信息中的‘数字’与日常用语中的‘数字’语意不同,无法被人们所广泛熟悉和理解。”数字概念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确不是新概念,但是人们还是倾向于“电子”一说,皆缘于电子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在“新生事物”的原生状态时就出现了“电子计算机”、“电子商务”、“电子资金”等电子用语;而“电子签名”的出现,更是把“生理特征签名”和“数字签名”涵盖其中。如果我们为了在明面上接触事物的本质,弃“电子”而用“数字”,那么是否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一次观念上的革新,任由外界怎么说,我们只管把上列用语更改为“数字计算机”、“数字商务”、“数字资金”。不过这也会遇到难题,那就是“电子签名”改为“数字签名”后,就会涉及到母概念和子概念同一的问题。既然电子证据更名为数字证据后,仍然不可避免的涉及众多的“电子”概念,那么我们能否不望文生义,进而在外形下面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呢?

三、“电子”观念上的“共识”成为理论研究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广泛的近义词10篇

学习

生日祝福短信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生日祝福短信10篇,内容包括生日祝福短信给领导,长辈生日短信祝福。生日祝福短信4.长长的距离,长长的线,连着长长的思念。远远的空间,久久的时间,剪不断远方的掂念!生日祝福短信5.祝你生日快乐,你的善良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愿这

学习

大四学生思想汇报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大四学生思想汇报,内容包括大四学生思想汇报,大一到大三思想汇报10篇。时光飞逝,新学期即将开始,我的思想始终随着***史的精神和xx大的指示在不断追求进步的道路上探索着,汇报如下:一、学习。进入XX年下半学期,我们面临的是一个

学习

幼儿园教师事迹材料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教师事迹材料,内容包括幼儿园教师个人事迹,幼儿园老师事迹材料范文。情系幼儿教育,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本人xx年8月参加工作,迄今已在幼儿园这个领域里辛勤耕耘了14个春秋。我深深地爱着这片热土,幼儿教育凝结着我无尽的

学习

英语演讲比赛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演讲比赛10篇,内容包括英语演讲比赛方案,英语演讲比赛。1、活动名称:山东师范大学风采英语演讲比赛(按赞助企业进行冠名,如“科普杯”山东师范大学风采英语演讲比赛)2、活动时间:四月(具体时间按“比赛具体流程”)3、活动

学习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美国文化英语论文,内容包括美国文化总结英语作文范文,美国文化理论的英语作文。1.Introduction12.TheCharacteristicsofBlackEnglish22.1Phonetics22.2Grammar33.TheInfluenceonAmericanCulture73

学习

关于中秋节的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中秋节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的作文十篇405字,关于中秋节的英语作文。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吃完饭后,就到楼上赏月,那圆圆的月亮像一个用金子做的大盘子。一些云在月亮前飘过似乎看见了传说中的嫦娥和她的玉兔,想

学习

我的大学生活论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大学生活论文,内容包括我的大学生活论文题目,我的大学生活论文一千字。首先,在这里,我必须要感谢我的导师杨俊峰教授,感谢她在学习及生活中给与我的指引与帮助。杨老师学识渊博,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对我的论文要求也很严格,从

学习

个人主要事迹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主要事迹10篇,内容包括个人表现主要事迹范文,个人事迹简介10篇优秀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xxxx同志的努力下,运城市的环保工作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项工作也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全市工业企业达标率提高到93.8%,主要污

学习

中专毕业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专毕业论文,内容包括中专毕业论文九百字,毕业论文怎么写中专范文大全。2结果与分析2.1升学与就业2.1.1分析调查显示,中专护生毕业时选择就业的人数比例较低,选择继续提高学历的比例较高,主要原因在于中专护生就业准备不充分,

学习

立冬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立冬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赞美立冬的诗句,立冬祝福的诗句。中医学认为,立冬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宋人仇远《立冬即事二首》有诗曰:“细

学习

心理教育模板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教育模板,内容包括心理教育心得简短,心理教育模板。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

学习

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心理护理培训总结,内容包括儿童生理心理知识培训心得,护理沟通技巧与心理辅导培训。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00例,其中男75例,女25例,1-3岁51例,3-6岁的23例,6岁以上的有26例;残疾情况,脑瘫45例,弱智28例,癫痫12例,唇腭裂

学习

观沧海曹操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观沧海曹操10篇,内容包括观沧海曹操原版,日语曹操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意】一路东进登上碣石山,终于观赏到大海的奇景。那海水波涛汹涌,海岛上山峰高耸。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秋风吹过,萧瑟之声中,海上涌起巨

学习

动情的近义词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动情的近义词10篇,内容包括动情的话十篇,动情是激情的近义词吗。词语解释:指出于常例之外。特别、更加。近义词:特别、非常、特殊、十分、分外、尤其用格外造句1、一阵大雨过后,大树显得格外精神。2、春天到了,花园里的迎春花开

学习

支持的近义词10篇

阅读(90)

本文为您介绍支持的近义词10篇,内容包括支持者近义词,支持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造句:1、他已试***争取社会***人支持环境运动。2、生活中,我们最需要亲人朋友的支持、鼓励,尤其是在我们陷入困境时,他们像天使般张开翅膀,守护着我们。3、

学习

静谧的近义词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静谧的近义词10篇,内容包括静谧安然的近义词,静谧的近义词是啥。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

学习

详细的近义词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详细的近义词10篇,内容包括详细的近义词标准答案,由来的近义词大全。3、详细:事情的全部具体细节和情况。翔实的反义词:粗略、大意、大概、大略、概略、简单、简略。1、粗略:指粗粗地,大略,不精确。2、大意:大概的意思,基本的意义

学习

凝视近义词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凝视近义词10篇,内容包括凝视近义词是什么,凝视近义词一览表。近义词:凝视、凝望用注视造句1、课堂上,我专心注视着黑板,唯恐错过老师讲解的一丝一毫。2、大家都将急切地注视着这些新建筑物平地拔起。3、注视着夜空,果然不出所

学习

痕迹的近义词是什么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痕迹的近义词是什么10篇,内容包括痕迹的近义词是什么标准答案,痕迹近义词有哪些。想要变漂亮吗?多吃蔬菜和牛奶,多做运动,健康美那才是真的美,那种医学上改造的美,不过是人工的而已。最自然的东西,才最美啊,可惜世人总是愚昧无知,往

学习

过失的近义词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过失的近义词10篇,内容包括过失近义词语,过失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年轻人拿着那一文钱到市集上买了一碗面吃。吃完后,他看见角落里有个钱袋,便上前捡了起来。他并没有打开钱袋,只是站在原地等待失主来找。没多久,一位老商人慌慌张

学习

酝酿的近义词10篇

阅读(454)

本文为您介绍酝酿的近义词10篇,内容包括酝酿的近义词是什么意思,酝酿的近义词是什么标准答案。近义词:百感交集。反义词:惊涛骇浪。例句:这次活动表面平静,实际上已暗流涌动。(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