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学10篇

环境设计教学篇1

一、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环境设计教学的价值

(一)使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性发展

环境设计是一门手脑并用的艺术,长期的手脑并用为大脑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高校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并有充足的环境设计激情。同时,环境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高校学生能够真正的享受到空间视觉带来感官上的冲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使学生能够更善于发现生活环境的美好。

(二)使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环境设计是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它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因此,其具有较宽的知识涵盖面,这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环境设计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以美术为框架的比例、造型、空间、体量、尺度、光色和质地等,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确立,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美、感知美和表达美的能力。同时,符合社会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环境设计教学对人文内涵进行了强调,挖掘了学生的设计潜力,使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二、现阶段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分析

(一)高校招生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综合差异明显

普通高中毕业生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主要来源,其中少数高中毕业生还参加了美术加试,但是仅仅是在高考前对其进行了比较粗略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对美术学科的热爱,使得美术基础课与绘画功底水平都比较优异,这就为日后的环境设计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多数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成绩不是很理想,由于艺术专业其文化课的分数要求较低,所以报考了环境设计专业,并没有经过正规的美术教育指导,导致学生入学后,其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审美能力以及感悟能力较差。由此可见,在这种参差不齐的生源下,使得环境设计教学成果不是很理想。

(二)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占据了较大的空间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要修满学分方能毕业,这就阻碍了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而基础文科课知识比较繁重,也就占据了学生绝大多数的学习和课余时间,而真正学习专业的课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此外,环境设计学科更注重于实际应用,但是目前的环境设计教育现状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薄弱,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高校环境设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现代科技技术来辅助环境设计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实际案例比理论知识讲解的内容更多。对于一些比较优秀案例所传达的讯息和知识是要运用多媒体现代科技技术来传递给高校学生的,通常是采用视频或者实际***片的方式来展示教学案例。教师通过良好的教学案例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环境设计知识和内容。

(二)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设计教学环境

学生的高效率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轰动以及良好的学习气氛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自然而然的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环境设计知识。学校可以举办寝室设计大赛、美化校园环境设计竞赛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设计活动中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环境设计实践中去。高校应该对教育观念进行准确定位,同时把人才培养作为终极目标。另一方面设计师要具备更丰富的文化修养,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一定要融入当地的人文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情况、民族化的特点、市民思想演变过程以及历史背景等元素,使精神思想以物质形态的方式表示出来。同时,高校教师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注重民族化观念的强调,以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等课程叠加到环境设计的基础课中。

四、结语

环境设计教学篇2

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与课文相融的***片,可愉悦学生的心灵,激发创作热情,从而一步步踏入老师所营造的情境中,产生共鸣。朱自清先生的《绿》,“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反映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更动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语文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入情境,备课时准备了大量的精心挑选的色彩明艳浓烈的***片,其中有一张堪称美仑美奂的“梨花带雨”***片,以及与“绿”课有关的大量的录像片段,还有和本课有关的背景资料,把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以网页形式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服务器上,上课时,学生一人一机,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获得,网页上的***片和相关录像,加深了同学们对《绿》这篇文章的美好印象,在课上同学们可以在网上了解他想了解的一切。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占了多数,很多学生在看到“梨花带雨”这个***片时,不由得惊呆了,任课老师趁机“从大家眼神中,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梨花带雨'***,大家能否用语言去描绘、赞美呢?”,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发言,可惜许多同学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老师顺势引入课文,“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梅雨潭那醉人的'绿'的,学习他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描绘”。这样既然可以使学生多一次写作机会,在激发的创作热情中用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更深层次地融会贯通地描绘这些景物,事半功倍,一石三鸟。网络资源的大容量性、集成性、开放性等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教学方式的手段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能借助声音、***片、动画等的神奇配合,为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供有效途径。

又如,在执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语文老师就是在网上找到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并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绘的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品味作者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感。这些不正是作者夏日荷塘边的窃窃私语么?不正是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丝丝苦涩的独特意境么?在这种情况中,学生轻松体会了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从而自然的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题。

文学作品一般都有是在对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眼前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的思想的自然流露就是“情”,“情”与“境”天衣无缝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魏书生语)。利用网络环境中的声音、***片、动画、文字等大量的资源等创设情境,获益良多。

当然这里面少不了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要作系统安排,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分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中,我的体会是:一是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像”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色(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但这次教学设计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1992.

环境设计教学篇3

一、教学分析

1、学生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保护环境,已有初步认识,但还不够全面和清晰,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应初一孩子的特点,采用活泼灵活的方式。

2、教材分析:通过学习,能够关注身边的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懂得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落实环保行动,关注身边的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为家乡环保出作贡献;小手牵大手,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共同保护好环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知道破坏环境,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知道保护环境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提高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四、教学策略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设疑引思

今天,咱们一起聊一聊有关“环境”的话题。

板书:环境

我想知道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觉得什么是环境?举个例子来说明。

*演示文稿2

学生1:我们自己的家庭、学校。

学生2:森林、草地。

学生3:公园、广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秀美的山水、蓝天白云、茵茵绿草等等,我们身边的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小到一个家庭、一条街道、一个城市,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洲乃至整个地球都是我们生存的环境。那么,环境和人的关系究竟有多么密切呢?

(二)营造环境,观察分析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短片,看过之后想一想你能从中明白点儿什么道理?

演示文稿3《地球家园》

学生1:地球是人类唯一能够生存的星球。

学生2:是地球给了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空气、水等条件。

师:同学们分析地很透彻,由于地球所处的空间位置,使得她能够形成生命生存所必需的空气、水等自然条件,为人类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是地球养育了我们。因此,有人说,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能没有地球。

(演示文稿5)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从目前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看,地球仍然是我们能够生存的唯一星球。所以说,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是人类共有的家园。

(三)交流操作,同化顺应

演示文稿6(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既然地球对于人类来说如此重要,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她呢?

学生1:保护好地球。

学生2:保护好我们生活的环境。

师:是啊!地球就象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善待她,保护好自己的生存环境。

板书:保护环境

师:一说到保护环境,我想大家一定有好多的感觉和想法。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破坏环境后果到底有多么严重?保护和改善环境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

(四)构建获得,强化记忆

咱们先不忙着回答,带着这个问题来看一组***片。

演示文稿7—13(破坏环境、保护改善环境方面资料)

学生1:环境污染损害人和其他生物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学生2:环境污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学生3: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学生4:合理地改造环境,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让人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学生5:改造环境,可以造福一方。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各种中毒、生物死亡和物种灭绝、沙尘暴、水土流失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现象,都是由于人们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果。因此,

破坏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演示文稿14)相反,

保护和合理地改造环境,就会使环境变得更加适合人们生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我国一方面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南方地区又有大量的淡水得不到充分利用而白白流入大海,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府调集了大批专家学者经过几十年的考察论证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工程现在正在进行中,预计完工之后将大大缓解沿线地区的城市用水紧张状况。(演示文稿15)保护和改善环境,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一次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重视了环境保护,人类就会享受到环境的恩惠,什么时候放弃了环境保护,人类就或受到环境的惩罚。”正是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

请同学们看***片(演示文稿16)

人们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进行环保活动。

制定各种环保纪念日。

自从1960年世界地象组织为了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制定了世界气象日以来,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有14个环保纪念日。其中世界环境日,每年都要确定一个主题,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这些环保纪念日的目的是通过这些纪念日的宣传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醒人们进行积极的环保行动。

除此之外,世界各国都制定了各种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使破坏环境的行为得到制裁,强迫人们的行为必须规范到保护环境上来。比如:我国现在已经十几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定、条例等。;美国通过机动车排放立法来控制尾气污染;等等。

另外,由于环保宣传地深入开展,使得各国纷纷推出了一些有利于环保的具体措施。如:我国***府加强了河流和空气治污管理,定时河流的水文、水质和空气质量状况公告;英国推出“零碳社区”;美国则建成了“零能耗社区”。

由此,我们可以说,人类已把保护环境看作了一切工作的前提。

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应尽的义务。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五)迁移拓展,发展智力

为了确保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同学们,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演示文稿

我这里有几组资料,咱们来分组讨论一下。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好记录,再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做总结发言。

合作探究活动

四人一组,把学生分六至八个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

第一小组:阅读:《德国人的环保意识》

小组探究:想想从自身做起,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请写出三——六条建议

学生总结:A、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B、随手关紧水笼头

C、不踩踏草坪

D、不攀花折枝

E、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

师:说得很能具体,实在是个不的主意。

第二小组:阅读:《生活中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垃圾分类回收》

小组探究:1、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管理好垃圾,保证环境的清洁?

2、根据我校、我市的实情,提出处理垃圾的可行的一两项措施。

学生总结:A、在家里帮家长进行垃圾分类

B、在班里,放置两个垃圾桶

C、管理好自己产生的垃圾

D、建议学校设立分类垃圾桶;建议给市民发放垃圾袋;建议制定措施限制市民使用一次性方便袋。

师:有见解!课后可以写成书信发给环保局。

第三小组:阅读:《历年“世界环保日主题”》《“环保纪念日”》

小组探究:1、即将到来的6月5日是环保什么纪念日?

2、今年的环保日主题是什么?并试着写出相关的环保宣传标语3~5条 。

学生总结: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中国宣传主题为:“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

为了那满眼的绿色,让我们一起来吧!

让蔚蓝色的天空永存!

爱布制手提袋吧!

师:大家创意好极了!希望同学们就从现在做起,当一个环保的宣传者。

第四小组:   阅读《禁食野味》《野生动物的路》

《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自然区》《环保***库》

小组探究:1、如果你去饭馆就餐,发现了用野生动物做的菜,该怎么办?

2、请你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设计一个徽标。

学生总结:A、拒食这个菜

B、告诉老板他们的做法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能这样继续下去。

C、向到餐馆就餐的人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告诉他们野生动植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地球的子女,我们要象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们。

D、徽标:

师:保护野生动物,就要和人们的陋习作斗争,这需要勇气和毅力!让我们坚持、再坚持!

第五小组:   《水的故事》

小组探究:1、你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2、根据自己的观察,给家长和学校提几条节约用水的意见建议。

学生总结:A、实现水的多次使用,如:用洗菜水浇花、浇地;用洗手、洗脸水冲厕所等等

B、养成随手关紧手笼头的习惯

C、小件衣服尽量用手洗

D、建议学校给每个班级发一只水桶,用来涮拖把,这样比在水管上要节约水

E、建议家长洗碗、洗澡要用盆。

师:同学们观察地十分细致,让我们把这些好的习惯保持下去,把这些好的建议尽地告诉学校和家长吧!

第六小组:地球之肺——森林

小组探究:1、平时你见到过那些破坏植被的事情?

2、就保护植被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

学生总结:A、有人在草坪上打闹玩耍

B、有人攀折树枝

C、还有人为了自己方便把污水倒在树旁,致使树木死亡。

D、也有人在树木上刻字

E、建议:不在草坪上玩耍打闹;不随手折树枝;不在树木上乱刻乱画;学会种花种草;坚持每年种一棵树。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努力,绿化美化我们的环境。

第七小组:阅读《零碳城市》、《法国的第一座绿色学校》

《合理利用能源,保护自然资源》

小组探究:1、节约能源,我们平时能做些什么?

2、在节约能源方面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学生总结:A、在光线充足时,及时关灯

B、尽量少空调

C、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D、外出时,尽量步行或坐公交车

E、我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尽量步行做事

师:我赞成大家的做法。

第八小组:阅读《美境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

小组探究: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你打算采取点儿什么行动?

学生总结:A、我们想把节省下来的零花钱捐给保护母亲河组委会

B、我们主动购买有绿色环保标志的商品

C、向家长和亲朋好友宣传绿色消费

D、从自身做起,积极宣传和参与环保活动。

师:大家的想法太让我感动了。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蔚蓝色仍属于地球。

(六)反馈调控,提升经验

把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总结一下,可以概括成三大项:

演示文稿

1、自觉保护环境,不做污染环境的事。

2、爱护山林绿地和动物。

3、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应该从以下小事做起:

演示文稿

爱护环境,改善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参加环保宣传,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带动全社会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一项保护人类自己,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提倡高尚的消费理念,提倡绿色消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环境设计教学篇4

1.1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目前来看,在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中,学生对该如何选题把握不够,并且存在一定的跟风意识,盲目并缺乏主见,不从自己擅长的项目入手或者不善于挑战自己最弱的项目,往往跟随大流,从根本上说,其实也是对毕业设计不重视的一种体现。这些跟风意识又造成在后续的内容确定中对风格把握的不确定性。

1.2缺乏实地(市场)调研及收集资料综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情况来说,缺乏实地(市场)调研是目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学生所提供的实地调研资料很多都只有零星的几张现场照片,无细节,无分析,甚至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内容。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对网络的依赖性过大,书籍资料不查阅。所以,在后续的设计中,对内容及设计的理解偏差颇大,以致经常会有无法进一步深入设计的情况出现。

1.3设计内容或风格的不确定选题确定后,对设计内容及风格的不确定又耗去了较长的时间。通常常见的情况包括:对自己所选风格的认知程度不够,一知半解,左右为难。通俗地讲,就是以好看不好看来判断一个项目的风格设计。设计的内容大多是以常规的必需的来进行,极度缺乏创新意识。

1.4设计过程及设计草***表现不够一个项目的设计是需要反复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草***表现,其实它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优化完善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有:照搬照抄,依样画葫芦。正是因为前面几个问题的累积,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无法支撑项目的实际内容,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后呈现的设计效果往往也是不尽人意的。

1.5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缺陷从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来讲,大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有很多不明确的因素,前期设计任务下达的不明确,中期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后期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把关不严等等。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思路

2.1正确引导,提出重视专业及教师对毕业设计的严肃态度决定了学生是否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首先,本专业应该制定严肃的考核制度,由指导教师对学生每个阶段的毕业汇报进行考核打分。再者,指导教师要做到严格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组织学生进行每一阶段的指导。

2.2以市场为导向,设定选题范围,先做后选所谓先做后选,是指在设定了选题范围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命题,做出预案设计,再由指导教师根据预先分配的大体范围挑选学生。这样的改变带来的一个好处是,令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能动性。

2.3重视市场(实地)调研强调市场(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及其步骤,要求学生做好采集,记录,摄像,摄影,采访等一系列调研工作,提前做好调研计划。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要形成一定的电子资料结合口述完成汇报。

2.4增加教学成本投入,完善专业用书的采购及电子书库的建设***书杂志,专业期刊,电子书籍及网络课程等对学生的知识量的填充都起到较大的作用。硬件配置在专业建设中已属标准配置,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电子书籍的购买应用也非常方便快捷,只需要适当的管理,就能为专业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查阅,运用先进的理念来完善专业建设也不乏是一个好的想法。

2.5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一般时间跨度较长,但应该适当控制这个时间跨度。历时较长,往往指导教师及学生都觉得疲惫生厌;历时较短,又不足以完成整个项目设计,所呈现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因由专业组织研讨调整确定毕业设计的合理用时,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成立毕业设计领导督查小组,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定时定期的检查,规范毕业设计前中后三个时期的进度安排,明确指导教师及学生各自的责任。在毕业答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毕业答辩总结、示范、交流的作用,严肃答辩会场的气氛,在答辩教师小组中加入企业兼职教师,并进行组别与组别,指导教师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错调整,从而杜绝学生松懈的态度及能轻松过关的想法。

环境设计教学篇5

【中***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05—04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既有教育技术的发展。进入智慧时代的开放式教育系统在学与教方面应具有如下目的:首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学习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任何资源;其次,能够支持所有打算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观点、问题和资源的人,并能借助便捷、易用的信息技术使他们如愿以偿。

2013年4月13日,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华南港澳地区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江西南昌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i-时代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计”,其中i蕴含了从互联网(intemet)到信息(information)再到智慧(intelligent)的多重含义。通过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环境发展进行深入地研讨和交流,进而为教与学活动设计与发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最终实现教育系统的教学目的。

一 会议概述

在论坛的开幕式上,***科技司信息化处张拥***处长立足我国教育现状,阐述了“教育与信息高度融合”的理念。南昌大学副校长朱友林介绍了南昌大学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江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胡永红处长表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府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郑莉副秘书长指出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标准先行。

在信息化环境中,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媒介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追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大势,如何设计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如何使资源做到共建共享,如何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是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日程里,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智慧校园的建设与运营、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信息化标准应用推广、***参与式学习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享与交流。

二 主要内容

“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这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所提到的发展任务。本次高峰论坛紧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势,围绕教育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教学环境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设计三大主题既有宏观的系统思考,又有微观的实践探索。

1 教育信息化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新的国家疆域。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设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的培养。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李星教授以“网络人才培养和网络时代的人才培养”为主题,介绍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网络教学环境的挑战和网络人才的培养。他认为网络时代我们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浪潮,但不能单纯地就技术而技术,为技术而技术。

南昌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马海燕以南昌大学信息化工作为例,介绍了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所面临机遇与挑战的系统思考。他认为信息化不只是手段、指标,更是目标、愿景。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先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每个人都应当思考信息化的事,这也是当前最大的机遇。并主张抓住教育信息化最大发展机遇,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共同愿景;借鉴企业流程重组经验,从关键点入手破解高校信息化之难;认清IT***本质,创造条件为教师和学生拓展个人发展空间;围绕“融合”核心,以更加务实的精神确定我们的工作重点。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郑莉教授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对标准的研究和推广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教育信息化标准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复用和有效管理、高效检索,同时对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标准关系到教育机构、教育产品生产企业、教育工作者和接受教育服务的全体公众。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化的制定和推广需要国家、企业、专家和终端用户的共同合作。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硬件、软件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多专家指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薄弱或缺失是问题的关键。淮北师范大学张家年副教授围绕什么是学校信息化主管,为什么要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学校信息化主管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校信息化主管如何发挥作用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试***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不足的难题。

2 教学环境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

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做了题为“信息技术支撑课堂教学环境变革与教学模式创新”的报告。他认为: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设计方法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为应对这一挑战,一方面需应用教育云、物联网等技术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环境,打造未来教室:另一方面,应通过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工具、内容、评价等各环节的全面创新。内容创新包括电子课本资源创新、学习终端的普及、深入学科的教学资源;方法创新,包括***学习、混合学习、协作学习、同步课堂、颠倒课堂、课堂实时互动系统;评价创新包括基于Clicker的即时评价、基于Coursera的云测评、开放学习项目OLI、可汗学院、精细化评估、定向化辅导;空间创新包括实体教室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过渡,包括“家——校——社区”一体化的个性化、数字化学习环境正在形成。在此基础上吴砥教授提出未来教育以云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见***1)。

华南理工大学丁泉龙教授在题为《构建智慧校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报告中,从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入手,介绍了智慧校园体系结构以及智慧校园的建设要点。智慧校园的愿景在于建设无处不在、方便周到、透明高效、融合创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智慧校园包括智慧教学环境、智慧课堂以及智慧社交等在内的不同体系。其平台框架包括基础设施、基础平台服务以及平台应用服务三层。智慧校园的建设要点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环境控制系统以及个人数字终端等要点(如***2)。

在主题为“混合教学与学习科学的系统化研究”的报告中,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程建钢教授从教学技术与学习科学发展历程入手,综述了混合学习(B-learning)研究进展,提出了混合教学(B-Instruction)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并分别从面向课程教学改革的混合教学研究、面向专业教学改革的混合教学研究、面向大学整体教学改革的混合教学研究、混合教学研究的评价体系框架、基于学习科学的混合教学理论体系、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可持续混合教学与学习科学研究框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教学环境建设是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重要职责。湛江师范学院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叶谷平副主任在题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建设”的报告中分享了如何采用云架构结合网络数字化技术构建微格教学系统。其所介绍的方案可以有效解决网络用户对于海量数据和服务的并发使用问题,提升了微格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与综合性能。北京工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徐明老师基于协同理论,对教学环境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施工标准、监督进程和管理目标等几方面进行协同,使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因素从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程风险。

3 教学设计:从教育资源开发到***学习文化

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从科普教育课程的视角出发,作了题为“数字化场馆资源的重组与利用”的报告。他认为数字资源的深度聚合,需要采用知识组织与表示、知识聚合和可视化等方法,形成基于知识关联的知识资源集合体。同时,“重构”是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途径。张剑平教授的报告在非正式学习资源的重组与利用方面为教学设计与教育资源开发提供了清晰的借鉴思路。

华南理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刘广老师以当下电视媒介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为背景、以优质视频资源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目标,围绕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推进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各类项目对视频需求,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多元数字视频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方案。刘广老师描述了教学资源的新热点,学校视频资源的历程,进而归纳视频资源的开发趋势:即传播者呈现专业化与自媒体倾向;受众则呈现出大众与分众、点众传播共存,与人际传播共存;内容方面呈现出专题、短小、碎片化以及个性化的特性;传播渠道则呈现全媒体、多终端和移动性。在制作平台方面,依据制作平台建设的原则与目标,分别介绍了多功能高清录播课室、高清虚拟演播室与资源平台和移动电视制作系统。

视频资源的建设不仅凝聚了高校的力量,同时,也吸引了企业同行的兴趣。来自松下的技术工程师张晗从技术促进教育的角度,对松下最新的摄像机产品与技术,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享,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便携式摄录一体机、演播室摄像机已经可遥控的云台型摄像机,也可以让视频制作的手段越来越丰富。来自锐取的工程师望远超从信息的传输、记录与分享的角度,针对目前高校录播系统发展与视频资源建设的趋势,分析了不同视频资源统一管理与,录播系统管理与扩展,如何有效提高现有设备利用效率等问题。锐取结合部分高教用户应用场景和建设要求,探索基于自身产品架构,以及云服务应用相关技术,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共享与开发的新思路。

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建设的同时,也呈现出了较多问题,如何能在建设的同时,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秦磊华教授在题为《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研究》的报告中提出,我们有必要对其可用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更有效地发挥数字教育资源的作用。根据数字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特征,结合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内涵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影响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因素,并从多角度对提高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当前,开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孕育了自由、参与、创新与变革。教育资源的创建、检索、定位、筛选、生成、获取、共享和应用等也正在进行着变革。学习者对环境有了新的诉求,他们要求能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获得各种信息和个性化学习资源、他们希望能在移动中学习、在户外甚至野外学习、他们希望学习环境足够舒适,他们希望在社会性网络中共享观点、沟通和讨论、他们希望通过多种灵活方便的途径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此,我们必须从变革需求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设计与开发智能化的认知工具,创建促进有效、高效学习的学习环境,架设有助于多方位参与和社会协商的交流平台,以彻底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文化。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在题为“***参与式学习文化:兼谈学习环境与教学设计”的报告中分享了开放式课程与MOOCs、作为资源建设新思路的微课、从搜索到汇聚再到策展、***参与学习四个方面的内容。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为***学习创造了便捷高效的基础环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与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s)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学习似乎万事俱备。然而,***参与式学习文化与学习者的社会临场感业已成为***学习发展的瓶颈,而且也构成了***学习的关键和核心。从搜索到汇聚,再到策展,学习者变得越来越主动;而社会性网络、新媒体、实践社群的发展,移动终端与基于位置的应用,提升了学习的亲和力与粘着性;打造学习者***参与式学习文化,才真正成为未来教学设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三会议特点与趋势分析

1 会议特点

本次论坛紧跟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动态,按照“***府支持——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组织实施。

(1)***府支持,来自***科技司,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江西省教育厅的众多领导齐聚南昌,参与论坛。

(2)高校主导,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昌大学等全国近百所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互动交流。

(3)校企对接,论坛以权威专家的学术报告为主,又渗透了行业领***企业产品与技术方案的展示交流。

2 趋势分析

(1)智慧环境建设成为新的呼声

面对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理念的创新,传统的教学环境愈来愈难以满足有效教学的新需求。传统的课堂逐步被智慧型的“未来课堂”所取代,在物理形态上实现了从“传统教室”到“智慧教室”的转型。除了物联网和云计算,智慧环境建设离不开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包括教与学过程的交互分析、教学资源的分析、学习者间网络的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学习者行为与情感分析等。

(2)***学习的地位显著上升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文化的热议,足以表明***学习己经成为趋势。我们置身于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期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事学习和工作。学习日益***化和协作化,引起了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和社交关系更加充足。开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孕育了自由、参与、创新与变革。而管道、页面、参与式学习文化构成了开放学习的要素。

(3)微视频成为数字资源建设的新热点

2012年以来,MOOCs(大规模开放***课程)异***突起,酝酿着教育领域新的变革。以微课、视频公开课为代表的微视频因其短小、主题集中、知识点清晰等优势逐步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本次论坛中可以看到,无论在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中,微视频资源都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和企业都纷纷加入以“微”为特点的数字资源建设中来。

四 会议思考

有了智慧的教学环境,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就能高效地实施?学习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吗?本次大会对启发大家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发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对教学环境的思考

线下教学环境的建设直接服务于教学活动,并提供了技术促进学习的直接可能。***上,搜索技术、开源代码和免费软件、开放教育资源和开放课件、开放社区与个人学习空间、社会化网络等技术大大推动了开放学习世界的形成,所有人都能够随时随地地学习。开放学习、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个性化学习等相关术语的涌现似乎都在表明‘‘以教为主’’教学模式正逐步被“以学为主”教学模式所取代。何为“学习,,?学习是大脑中的生物化学活动?学习是记忆和回忆?学习是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是社会性的协商?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对学习都有不同的解读。在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跨学科已经逐步成为现实,研究个体学习的内在机制逐步被研究各种境脉环境中的学习所取代。只有更好地理解引发有效学习的认知过程与社会过程,并且应用这些知识重新设计线上线下课堂或其他的教学环境,才能促进学习者进行更深入、更高效地学习。

2 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环境设计教学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教学

中***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12-01

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过:“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大众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环境艺术是一个协调各门类艺术的整合体,包含了人生活的整个空间,可以说,环境艺术是一门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艺术。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分析

(一)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我国现阶段各高校科目设置差别很大,以建筑学院下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以艺术学院下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很大的差异;一本、二本、三本院校与专科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亦有很大的差异,原因是教学体制不完善;培养目标虚设,实践教学设施跟不上造成的。

课程设置、时间分配等,不仅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充分考虑学生继续学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要求。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课程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必修课和一定比例的选修课构成。而目前课程设置偏重于基础理论教学。有些理论课程不仅偏难,而且对后续课及今后工作都没有太大的联系。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些陈旧的内容应及时删减,补充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其中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在前几年受传统学院派的影响,素描主要是几何体、静物等以调子为主,色彩主要是以水粉静物和花卉为主。发现在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创新意识以及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力度上不够。

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不适用现象,甚至在时间安排上也存在不适用现象,有的课程与专业不能紧密结合,造成与今后实际工作的联系出现问题。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的制约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虽然有系统性较强的一面,然而缺乏创造性,容易使学生形成按部就班的保守习惯,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手段趋于程式化,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的倾向。在现行教学计划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教师以模拟课题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题设置等教学环节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缺少与专业课程有关的社会、经济、科学和人文等内容。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学生学习热情难以提高。

二、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能力的构想

(一)教学管理者应该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努力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开发得到蓬勃发展,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原因是实践课程太少,实践不能够和社会生产结合实践设备落后或没有实践设备造成的。

(二)创建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工作室制”,“专业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既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模式,使“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教学流程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二学年学习“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四学年,根据本人意愿和工作室导师对学生在第一、二学年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质的认定后,导师决定是否接纳其进入自己的工作室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相对艺术设计其他专业更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而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更新教学内窖,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在横向上,它涉及到建筑学、建筑结构学、社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法学、艺术学、设计学、美学、装饰材料学、家具陈设和消防环保等;在纵向上,专业内容包括居住环境、办公工作环境、商业环境、文化娱乐环境、公共事业设施环境等人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专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改进,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精简、课程体系科学合理。

(五)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改革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引进电脑这个现代化科技成果,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连网,使师生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开阔眼界和思维。电脑多媒体的发展给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大力开发研究电脑多媒体,充实电化教学设备是保证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按照“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该更新使教学观念:由知识型转变为创造型相配套的教学机制应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类所有课程,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设计方法。创新思维方向方法的讲授。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中,强调“多种可能性”。对每一个同等规模的设计题目来说,强调和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思方案。其关键是优化认知机制策略,即对解决问题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策略的训练;对解题过程的认知训练;解题过程的调控能力训练。另外,创新的意识除了有设计理念的引导外还依靠实践的培养。不参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就不能深刻体验和理解创意语言的含义。因此,教师授课形式、内容应多结合实际课题,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使学生切实地形成以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调查研究是环境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的要点。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说明环境特点,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要加强设计中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间文化的挖掘。只有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条指导纯艺术方向的定律,同样也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从而得出一般性设计艺术类院校的目标定位标准。首先,立足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及创造能力。其次,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与专业结构,同时对市场的发展还具有前瞻性,冷、热专业要相互调剂、合理配置。最后,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与特色教育,为本地经济服务。环境艺术学科与艺术设计其他专业学科相比,更注重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专业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不断通过教学改革和新的举措,加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曙D.室内设计教育定位的思考[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2.

[2]郑曙D.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环境设计教学篇7

一、法学本科人才教学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技能培育

(一)关于法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争论

我国法学学术界对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还是纯粹职业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有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等知识的传授,从而塑造优秀的法律人。第二种观点则主张法学教育是纯粹职业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传授给学生作为法律职业者最基本的技能和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法律职业者特有的思维方式。[1]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观是与现代大学精神和功能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但法学教育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且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性,这就使得理想的法学本科教育应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使之在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原理和制度的同时,具备法律职业者的技能、素质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必须成为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资源的日渐枯竭,国家、社会及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越来越多。与此相呼应,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及司法,还是公民层面的环境守法;无论在公民的环境维权领域,还是在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领域,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素养的相关应用型法律人才却是匮乏的。因此,培育具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职业技能的人才,可以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拓宽就业途径,有效缓解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2]然而,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创新其教学设计,使之适应培育法律职业技能的要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2007年***增列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随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与法学融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正因其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使其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色彩浓厚。因此,从法学角度研究环境与资源问题及其导致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应对法律对策,必须以传统法律理念为基础再结合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将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融会贯通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之中,这也是决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地位的主要原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独有特点增加了该学科教学的难度。因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时,必须同时掌握环境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应用法学,与理论法学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科特征表现为独特的现实性、制度性、应用性,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所以对于法学本科学生来说,仅仅掌握课本所描述的原理和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掌握更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思维进行思考,并能学以致用处理现实的环境法律问题。[3]河北经贸大学在2015年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设置为必修课程,较其他法学学科,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与此目标相适应。

当然,法律职业技能的最终获得是全部法学课程教学合力的结果。每一门法学课程,特别是***确立的若干门法学教育核心课程的法学教师都应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出发,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而努力,并使这种努力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如果不对传统教学模式设计进行有益的改革,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当然,没有对法律职业技能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也必然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

(一)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状况

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与培育学生法学职业技能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教学设计上,基本上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忽视实践对法学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教学中虽然涵盖了许多相关案例,但案例通常或者缺少代表性和典型性,或者应用较为简单、机械,只能有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总之,在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完全体现法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综合能力的要求,法律理论、法律伦理与法律实践相统一教育目标的实现仍需努力;也没有全面把握该课程作为应用法学课程的教学特色,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进而突出应用法学的操作性;还没有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没有调适师生的课堂角色,教师没有做到自觉应变,还学生以主体地位。[4]因此,必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增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培育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师资来源结构单一。在我国,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师资大多来源于法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课堂上通常也只能利用一些二手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案例材料,这就使其所授理论大多缺乏生动性,教师教得呆板,学生学得枯燥。可以说,传统的高校师资来源迅速弥补了法学师资的不足,但教师缺乏职业背景,缺乏法律实践经验,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一个最大障碍。

2. 教育主体单一。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师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没有吸纳过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重判断推理和演绎推理,缺乏对于解决环境与资源社会纠纷中的细节处理及事实分析的技能。因此,应当让社会资源参与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中来,丰富师资队伍的构成。

三、法律职业技能培育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一)坚决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与国内其他法学学科的教学设计相同,灌输式教学法一直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设计至今未退出主流地位是有原因的,如其授课的信息容量很大、授课内容有体系、教学进度比较容易控制、能够和其他教学方法灵活兼容等,且这些优势不是其他教学方法可以轻易取代的。[5]这也导致像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较少被广泛应用,同时这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提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合适案例的选择、问题的科学设计、思考和讨论的有效引导、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等。

法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认知和运用法律,而不是灌输纯粹的、既定的、凝固的“一堆”知识,西方国家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作为我们有益的参照对象,其要义就是要避免形式主义,走务实之路。在此种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它既有根基深厚的基础理论部分,同时也有枝繁叶茂的应用理论部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应注意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二)灵活运用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有一定责任或任务的角色中学习,学习的动力将会更大,学习也将变得更为主动,这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的普遍认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教学思维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赋予学生以责任,从而促使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适应此种变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可以有多种,比如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涉及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让该知识点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一种容知识、实践、理性为一体的立体范畴。为实现该教学目的,教师在讲授每一个重要知识点时,有必要援引一个经典环境案例,或者近期发生的影响重大的环境事件,并对案例进行问题设定,挖掘案例中反映的多层面问题,实现选取案例的利用价值。另外,为揭示知识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的讲授应穿透知识点的表面语义,将其放在具有学科整体性的参照系统中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样,为揭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还应结合对相关社会事件和国内外形势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环境制度或者环境法律法规制定背后的精神和意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立法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以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环境法律制度的现实作用及其优势和缺陷。同样,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自觉关注和跟踪环境立法最新进展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辩论教学法主要是就学科内重大学术或实践问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按照辩论赛的规则,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辩论,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辩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极具挑战和对抗的思辨氛围之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辩论的议题作充分准备和讨论、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无形中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且,学生通过对如何以最思辩的方式阐明本方论点、充分揣摩并有力反驳对方观点等问题的认真思考和准备,使得这种面临竞争时的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更具深度、广度和全面性。当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领域都还存在许多争议点,比如环境权、公益诉讼之公益内涵、环保法庭的设立是否具有必要性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个新兴法律部门,在它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众多需要验证或辨明的问题,这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辩论教学法提供了沃土。理不辨不明,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会逐渐养成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深刻、具有反向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案件开庭审理过程进行实际演练,并在此过程中自觉转换身份进行诉讼的教学方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案例的能力,提高学生环境司法职业能力;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育其***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思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模拟司法行为,加深了对陈列于教科书上抽象的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经验式学习的能力和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在模拟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现代法律意识或者学术理念内化为学生职业人格的构成部分,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身创造实践机会,从而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教师设计案例应该以真实典型案例为基础,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使所用案例既有实践性,又有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内涵;模拟法庭教学法虽然隶属于程序法范畴,但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必须突出本课程所涉及的实体规则,使该模拟实践过程既有程序法理念,又有实体法精神,这也是各实体部门法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模拟法庭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和评论,这种先学生实践后教师予以评论的模式,是培育学生***职业思考、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自信的有效途径,而且教师的评论和总结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先前行为的反思及总结,从而全面提升法律素养。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在培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念、传授环境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掌握并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实践或研究工作,做好方***方面的准备,从而真正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目的,培养真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6]

(三)借助外力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而言,强烈的实践性特色决定了实践型教学法是其重要的辅助性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外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知识增加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比如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调研等。

1. 邀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通过聘任法律事务部门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人员等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对于充实法学师资、加强法律职业化教育、培养技能熟练的法律事务人才而言,是一种易于操作、见效快、比较稳妥的方法。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来说,目前为数不多的案件来源更需要专业部门人员的讲授,从而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案情和处理结果。

兼职教师的授课可依以下方式进行:第一,讲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性课程,每学期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有合作关系的法律实务部门派员以固定学时来校为学生上课;第二,学校于每学期固定邀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员来校为教师和学生开办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专题讲座;第三,当地设有环保法庭的,可以聘请环保法庭的法官担任学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同时让学校合作单位定期接受和安排学生旁听庭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见习和毕业实习期间担任见习和实习导师。这样可以解决目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师资来源单一和教育主体单一的困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更好地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职业技能的习得。[7]

为实现兼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邀请与环境有关的人才进校园应做好如下工作。严格选聘兼职教师的条件,规范聘任程序,制定科学的付酬标准,并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不断调整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与数量,使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并有助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对于培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比如,河北马倍战律师事务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仅受理环境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他们的律师团队经验丰富,专业性强,河北经贸大学可以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2. 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于2015年1月1日生效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府民***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虽然此条规定对于社会组织还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但相对来说较容易实现,学校可以组织成立一个环境公益组织,跟学生社团类似,以此作为各类环境保护有关课程(包括但是不限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平台。虽然社团成立的前五年不能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此期间社团需积极关注各种环境公益诉讼的审理及动态,可为以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积累经验。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为今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打好基础。

环境设计教学篇8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研究的几种偏向

当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ID研究(即以学为中心的ID研究),随着建构主义的流行,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或基于Internet的教学环境下,对以学为中心的ID的应用更有其得天独厚的土壤。因此,这个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偏向,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1. 忽视教学目标分析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次序;教学目标还是检查最终教学效果和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但是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当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存在一种偏向,即看不到教学目标分析这类字眼,“教学目标”被“意义建构”所取代,似乎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因为“意义建构”是指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而“当前所学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某一节课文内容显然是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但是一节课总是由若干知识单元(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单元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属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学目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有的则属于一般的事实性知识或当前学习阶段只需要知道还无需掌握的知识(对这类知识,教学目标只要求“了解”)。可见,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一律要求对其完成“意义建构”(即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2. 忽视教师指导作用

在以学为中心的ID研究中出现的第二种偏向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如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同时,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如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的设计,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不得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必须明确: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主演改由学生担任),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3. 忽视自主学习设计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不少研究人员却由此得出结论: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即如何设计出适合于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本身反而被忽视了。

显然,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建构知识的意义——这是建构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建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意义的建构”不是由别人(例如教师或辅导员)而是要由学习者自己完成——要由学习者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即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完成。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的“内因”,学习环境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计理想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因为这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但是更应重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设计,因为缺少这种自主学习,就是有再理想的学习环境,意义建构也无从说起。

以当前最有影响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D.H.Jonassen的观点为例,他就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在他最近发表的文章中[9],提出了一种用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 简称CLE)的最新模型,该模型如***1所示。由***可见,它由六部分组成:

问题(包括疑问、项目、分歧等):这是整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设计的中心,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或是回答提问、完成项目、解决分歧);

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与问题相关的实例或个案(如法律、医疗、或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实例或个案);

信息资源: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WWW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有关资源;

认知工具:主要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通常是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如知识库、语义网络、几何***形证明树、专家系统等;

会话与协作工具:使学习者群体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协商,共同建构问题的意义;

社会背景支持:在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时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客观环境、物质条件等方面对于当前学习所能提供的支持。

该模型所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三种教学策略支持:

建模策略:建模是CLE中最常用的教学策略。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建模:显性的行为建模和隐性的认知过程建模。行为建模用来表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认知建模则说明学习者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提供操作实例就是“问题求解型”行为建模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认知过程的建模要复杂一些,为此要对各种学习活动中的思考过程事先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以便从中提炼出能帮助学习者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推理结构。

教练策略:正确的教练策略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以观察、指导学生的操作并提供反馈;通过分析学生的成绩还可对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出中肯的建议。教练的最重要工作是监控、分析和调节学习者各种能力的发展(包括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发展)。

支架策略:这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

从以上分析及***6所示模型可见,Jonassen对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重点是放在学习环境的设计,并从该模型所包含的六个组成部分出发,从六个方面对CLE的设计展开了详细论述。而对在此环境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提供了三条教学策略予以支持,有关论述也比前面关于CLE设计的简略。显然,这是没有把“自主学习设计”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的本末倒置作法。有的文章甚至干脆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是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3],这就走得更远了——完全抹杀了自主学习设计的必要性。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当前关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研究中的又一个值得注意的偏向。

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根据目前国外有关文献资料和我们近年来在中小学进行试验研究的实践,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即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方法与步骤应如下面所述:

1.教学目标分析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是要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级子目标并画出它们之间的形成关系***。由形成关系***即可确定为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目的,如前所述,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由于主题包含在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知识点)之中,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即意味着已经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需的全部知识点,据此即可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法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分析法)等多种,详细内容可参看一般的教学设计教材(如文献[4])。

2.情境创设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情境创设应分两种情况[3]: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内容皆具有这种结构),这时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语文、外语、历史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这两种环境中均应有自包含的“help”系统,以便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供咨询与帮助。

3.信息资源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以帮助。

转贴于 4.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1) 如果是支架式教学,则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5],且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并不相同),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2) 如果是抛锚式教学,则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3) 如果是随机进入教学,则要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均应认真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要素。

上面列举的三种自主学习设计(围绕“概念框架”的自主学习、围绕“真实问题”的自主学习和围绕“事物多面性”的自主学习)是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适用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自主学习方式,其详细内容及具体设计方法可参看文献[5]。事实上,只要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要素,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一定局限于上述三种自主学习方式,更不一定要局限于外国的经验。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教学实践中也能总结出不少非常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例,我们的先哲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法”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

关于“启发式教学法”,许多人都以为这是苏格拉底的首创。这对于言必称希腊的西方学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可是在我们中国也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界),这就未免“数典忘祖”。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而不是苏格拉底)所创造。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逝世后10年,苏才出生。所以孔子才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创始人。除此以外,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法,其内涵也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称之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法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作一比较。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问,欧答)[16]: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所统帅的***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从这一段生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

下面再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他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17]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是两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由以上分析可见,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虽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即涉及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恐怕对问题难以理解得很深入。而孔子的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在教学中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而在自主学习设计中我们应当采用的是孔子的启发式方法而不是苏格拉底的对话法。

再以实现自我反馈为例,在我们自己的教改试验研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历来有200多个疑难汉字。这类汉字或者是因笔画相似容易混淆或者是因笔画繁多难以记忆,造成难写、难记、难认。不少语文教师反映,对这类疑难字,在一个学期中通过课堂讲解或是批改作业往往纠正过五、六次,可是到了期末考试还总是有15%到20%的学生会写错这类字。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们在试验中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实现自我反馈的自主学习方式。在老师讲解完疑难汉字的读音、笔画及字义以后,不仅让学生在田字格上写出来,还要让学生立即用认知码把这个字输入到计算机中去。由于认知码对汉字的拆分符合语言文字规范和识字教学规律,如果学生对疑难汉字的字形或笔画辨识有误,则屏幕上不能正确显示该生当前输入的汉字(没有显示或是显示出别的汉字),这就等于给学生一个反馈信息:“你对该汉字的辨识有误,请仔细观察该字的字形及笔画”学生得到这个反馈以后,必定会认真考虑:为什么别人输入的对,而我输入的错了?从而去主动检查和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加以纠正并重新输入,直至得到正确的显示为止。这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主动进行,无须教师介入。通过几百所试验校的实践证明,运用这种自主学习方式到期末测试,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正确掌握上面所说的这类疑难字。为什么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解(或批改)五、六次仍有不少学生掌握不了,而用新方法教学,却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去纠正,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很快学会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前者采用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而后者则采用能实现自我反馈的自主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在这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主动的地位。

至于知识外化(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方面的自主学习范例,在教学实践中更是不可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自主学习的设计并不神秘,在这方面我们自己就有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外国人强调学习环境设计,他们的好经验我们应虚心学习,但是决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吸收,不能一味地跟在别人后面跑。

5.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协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例如中小学的语文课上,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当堂进行看***作文或命题作文,然后在课堂的后半段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进行全班性的评议交流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在此情况下,事先只确定了一个目标——通过集体的评议交流来促进全班的作文学习,而具体的评议内容即学习主题在事先并不清楚。

对于第一种情况,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围绕已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稍稍超前于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对于第二种情况,由于事先并不知道主题,这时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没有固定的程式,主要依靠教师的随机应变和临场的掌握,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他提出问题或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

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正确之处,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切忌使用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

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在讨论的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

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7.强化练习设计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Marcelo Fernandes, Using Digital Technology to Automate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 Vol.32,No.4,1995。

丁证霖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3。

shwu-ching Young, Situated Learning in a Hypermedia-Supported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ICCE 97, 155-164, 1997.12。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何克抗,建构主义棗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

朱熹,论语章句集注,世界书局印行。

环境设计教学篇9

1继续医学教育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网络授课已经成为可能。

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化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这种教育不受时间、地点、次数及进度的限制,能够自由利用网上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的时间、任意的地点通过网络自由的学习。

以美国为例,JohnsHopkins大学的医学院提供了两种网上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一种为网上医学概览(theInternalMedicineBoard),包含70多个讲座,覆盖了所有核心科目;另一种则为周六医学环顾和临床链接(SaturdayMedicineRoundsandConjointClinic),播放生动的病例学习。Stanford大学则出品了一个名为StanfordSkorlar,M.D的网上产品,用于医学研究中在大量医学资料里快速查找,使医学能够通过非结构的提问进入信息资料库,获取疾病信息,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取继续医学教育学分[1]。

可以看出,以互联网上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较为完善的***继续医学教育,在时间上、内容上医务工作者以更大的选择余地,技术的发展也使网上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

2继续医学教育中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师生往往处于异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与爱好,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与学习步骤。教师处于辅导、服务的地位[2],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化、个性化、能方便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络环境是成功远程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依据现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个面向学生的学科教学--学习平台系统一般应包括管理模块、学习工具模块、协作交流模块、网上答疑模块、学习资源模块、评价模块和维护支持模块几个子系统。

2.1管理系统的建立:主要是执行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含注册登记、权限设置、公告、咨询等功能。教务管理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选修的课程等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如:鉴定学生身份、联系方式等信息,了解学生情况。同时,也可以把相应的管理信息、教学要求(如建立学习小组、学习社区)等信息通知给学生,即做好学生的管理、沟通工作。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方便学生学习服务。

教学管理(学习引导模块)是进行一门课教学管理的地方,主要用于公布整门课程的课程要求,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生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课程的主要课程要求、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阶段、步骤,教学安排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教学管理模块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公告板、论坛、研讨会等方式,构造出教学服务性信息交流辅助系统。

2.2学习工具模块的建立:网上学习支持平台要向学生提供一系列辅助学习工具,以支持学生在网上的学习和探索。如笔记本功能,可以使学生方便的存储所需要的网上信息,或记录下创作的灵感。学生利用书签可以标记所感兴趣的内容,以后再看。学生学习记录可以记录下学生学过的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对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做出调整。也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还有网上搜索工具、学生主页制作工具、学生作品展示工具等等,总之学习工具模块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的工具系统,是面向学生学习的支撑平台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3智能型远程协作学习平台模块的建立:“教育的最高形式是对话”。远程教学——习环境中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时间与空间上是分离的,学生往往处于个体、***的学习环境中。以前的远程学习往往因为不能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时的交互而影响学习效果。网络教学较其它形式教育媒体环境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以其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方式方便地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对话与协作。同学之间可以通过E-mail、BBS进行非实时讨论,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技术进行***讨论,相互交流意见,求助解疑。这些交互技术实现起来并不是非常困难,在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中都有。

但在讨论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争论激烈,脱离主题的现象。当然集体讨论可以通过邀请教师***对讨论的内容、问题进行调控,指导和帮助,解疑[3]。但多数情况下,教师处于离线状态,优秀的学习平台除了方便的交流工具外,更应该有智能性的(Agent)系统进行监控,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帮助[4]。

2.4网上答疑模块的建立: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解决。如通过电子公告板、或通过E-mail发信给老师、同学请求指导。但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还都单独设立了网络学习答疑模块,作为师生相互交流的窗口。在当今的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可行答疑系统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生提交问题后,系统转发给教师,一定时间后,教师将答案再提交给系统;另一类是自动答疑系统,在某些学科范围内,学生提交问题,系统首先进行关键词切分,再进行Web数据挖掘,找到知识库中的类似问题的答案提交给学生,如果知识库中不存在类似问题,将问题转发给教师,再由教师将答案提交给系统,同时将该题目以及解答纳入到知识库中,但别的同学在问到相似问题时,可以直接给出解答。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常常反映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或得不到满意的解答。教师也往往由于问题太多和不知提问题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难以做出及时、恰当的答复。智能性的答疑系统常常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模型的基础之上。在有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档案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模型以及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做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答复。

2.5面向过程的个性化智能评价子系统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学评价。虽然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服从与教学目标。但教学评价却对教学、学习的具体实施起导向作用,所以在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学习环境中,要真正摆脱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真正的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达到学习的个性化,建立新型的评价制度是远程学习环境的建设必要条件,是衡量学生学习活动效果的方法和调控学生学习方向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适应学科特色有兼顾学生个性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现有的网上教学支持系统所提供的评价系统一般包括试卷的生成工具、测试过程控制系统和测试结果分析工具。系统能随机出题,为每个学生产生不同的试卷,以防作弊。能够对网上测试过程进行控制,如在需要时锁定系统,不允许学生进行与测试无关的浏览,控制测试时间,到时自动交卷等。在测试完成后,能够根据题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具体学生给出诊断,对下一步学习提出建议。有些网上教学支持系统还可以根据考试测验的统计数据,运用教育评估理论分析题目的质量,如区分度、难度等。许多系统对测验提供了自动批改即时反馈功能,有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内容。

评价改革的方向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能力,评价趋向于重过程、重行为的方向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评价系统在基于传统的试题库的评价形式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6立体、开放的超媒体资源库系统的利用:在当今时代,信息量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知识的互联。网络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丰富、获取信息方便、快捷,但在网上索取信息的一个致命的特点是资源太多。除了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之外,建立一个资料丰富、快捷检索学科知识资源库是网上教学的重要之重。

但纵观国内的现有的网络课程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绝大多数往往把课程教学平台与资源连在一起,如果教师和资源管理者与最初创建课程的教师或工作人员不是同一个人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因为不知道一些文件在服务器的什么位置和不知道文件的名字而无法更新和使用,在数据的更新和维护上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5]。另外,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库中,往往存放的是教师的讲义和一些课堂教学资料,供教师教学用的多,供学生用的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网上资源库中的信息资料对外封闭的多,交流的少,共享性差。所以大部分的信息难以实现更新,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资源与人力的浪费。所以制定一个数据库资源的标准,创建与教学支撑环境相对***的立体、开放的超媒体信息资源中心,在面向学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是很有必要的。

在网络学习支撑环境的资源库的设计中,资源的内容应包括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文字、***形、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新式的媒体信息,各种媒体信息都应按制定的描述标准进行描述定义,以方便信息的存放与共享。在资源库内容的组织结构上,应采用超媒体,多层次的立体化连接方式,以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此外,资源库必须有强大的检索功能,能方便、快捷的检索信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在网络的开放环境下,开放的资源库是指改变过去资料(尤其是网上资料)教师或工作人员独自维护,信息单项流动的局面,而实行师生共建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信息的双向流动,才能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不断丰富和网上学习资源,从而保持资源库的生机与活力,达到资源的真正开放与共享。

2.7支持和维护模块的建立:此模块主要是对网上学习环境的利用和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3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化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

3.1避免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根据需要提供***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境设计教学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教学

“环境艺术”是一个大的范畴,综合性很强,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1],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也必然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项目标明确、全面统筹和极具创新的工作,其中以创新教学最为重要。

创新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是保证培养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创新要立足实际,明确目标、完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强化理论注重实践,培养即懂理论,又具有实践创新的专门人才,对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

1 教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现状来看,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能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非常少,理论的不足有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和师资缺乏两个个原因,即使开设,也大多是基础课教师来担当教学,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们因为创新思维的缺乏而在实践中表现为创新不足,形成缺乏“专业理论”思想指导的设计。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学生来自应试教育,带有应试教育的阴影,使学生形成按部就班的保守习惯,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容易形成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张皮的状态,也是不利于培养创造力、设计创新的关键。

2 对策探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的融合,理论有效指导实践,实现设计创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是当务之急。

2.1 优化教学管理机制

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环境美学课程。目前,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在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开设环境美学课程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室制”,或者创办社会型设计公司。“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设计公司(工作室)建立既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实践强化理论教学,让理论通过实践升华。高职院校一定要以灵活的方式办学,形成培养产品(即学生)与社会需求无夹缝,培养即懂理论有具有强有力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

2.2 创新教学环境

如何实现培养即懂理论有具有强有力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型人才?创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是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的保证,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公司或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创新教学环境,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专业老师即是老师又是名副其实的设计师。不少老师不仅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而且在服务地方上大有建树,创办设计公司,担当设计总监、设计师,利用项目制教学引入,这些公司作为北海艺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系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实践先后承担完成了无数个设计项目,学生们通过实战设计水平明显提升,教师也通过真实的环境教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 服务地方,融入地方

任何一个物质形态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设计出的作品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观念、民族化特点、经济发展概况、人的思想演变过程等因素具有民族化观念。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通过表象,表现出以物质形态为基础的精神思想,才能对设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把握,设计出符合当地民情、民风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民俗作品。所以说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强调民族化观念、服务地方的北海概念,在基础课的设置上主动融入北海底蕴,北海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说明环境特点,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教师们积极参与科研申报,通过项目立项开展科学研究有效的解决在服务地方中存在的问题,在服务地方中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地方化有效加强。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的有效尝试,以项目促实践,以科研促教学,有效了开展服务北海的社会行动,也起到传承北海文化的社会使命,真正履行了高校的四大职能。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专业,所以我们专业教师要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不断通过教学改革和新的举措,加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人才中,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服务地方,传承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丽莉.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构想[J].学理论,2011(22)

[2]石少平.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J].学园,2010(8)

环境设计教学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环境设计教学10篇

学习

产品色彩设计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色彩设计10篇,内容包括产品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产品色彩设计案例。自有万生万物以来,色彩就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用不同的绚烂排列方式,冲击着人类的视网膜,用各种不同的色彩赋予人类不同的感受。这些都是色彩在不知不觉中

学习

阅读工作总结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阅读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全民阅读工作总结,阅读工作总结方案。本次活动除了传统的写送春联、中国结制作外,还融合了高庄豆腐干、凤凰拖炉饼、河阳菊花酒、永联糖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五彩沙洲”特色精品项目也在现场集

学习

初中化学实验设计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化学实验设计10篇,内容包括初中化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步骤,初中化学实验方案100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颁布的《初中

学习

园林环境设计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园林环境设计10篇,内容包括简单的园林设计方案,园林环境设计大全。一、园林环境艺术的特点园林的环境艺术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统一与结合,从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情况来看,园林环境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

学习

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车辆安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校园车辆安全管理制度,运输车辆安全管理制度。第三条凡本县行***区内涉及接送师生车辆的单位(学校)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第四条公安、安监、交通、教委、街镇乡人民***府(办事处)及学校依据各自职责

学习

单方合同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单方合同,内容包括正规合同书最新5篇样本,签订合同书10篇。公安机关经初查,认……二、争议的焦点及理由现甲向我所咨询要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讨论的过程中,律师们对该承诺书的性质发生了争议,即该承诺书是单务合同,单方

学习

清明节作文作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作文作文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作文100字,清明节作文500字作文。4、到了,终于到了。我们摆好了祭拜的仪式,开始烧黄纸等扫墓必备的。我拜好之后就开始在附近逗留,这附近有好多的茶叶,嫩嫩的,绿绿的,虽然说旁边有许多的坟墓不

学习

祖国在我心中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祖国在我心中作文10篇,内容包括祖国在我心中作文400字,祖国在我心中作文500字左右。然而,好景不长,从乾隆皇帝后,一个个腐败无能的皇帝依次出现,从嘉庆皇帝到溥仪皇帝;从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从中日黄海大战

学习

小学教育实习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育实习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财务实习工作总结模板大全,个人实习工作总结模板。指导班主任:李彩焕实习生:范玉明实习班级:三(1)班实习内容:小学英语课(三年级)、实习班主任实习目的:实习是大学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

学习

自我感悟总结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自我感悟总结,内容包括自我体会100条,自我总结书的感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1]。随着对自我效能感研究的不断深入,一般自我效能,指

学习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内容,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

学习

禁毒工作计划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禁毒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禁毒工作实施方案范文3篇,年度禁毒工作计划方案。在今年;6·26;国际禁毒日期间,开展大型禁毒宣传活动,掀起禁毒宣传高潮。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班级等组织在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开展;远离;为主题的签名宣誓仪

学习

化学实验设计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实验设计10篇,内容包括化学实验设计方案怎么写范本,化学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一、实验的设计要趋向“生活化”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有效落实这一理念,广大教师就要以学生熟知

学习

居住环境设计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居住环境设计10篇,内容包括居住环境设计,住宅环境设计实录。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指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其构成元素有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着

学习

园林环境设计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园林环境设计10篇,内容包括简单的园林设计方案,园林环境设计大全。一、园林环境艺术的特点园林的环境艺术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统一与结合,从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情况来看,园林环境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

学习

环境设计教育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设计教育10篇,内容包括环境教育设计意图的模板,环境教育教学设计。问题导向;环境设计;教育教学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环境设计还

学习

服装设计教学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服装设计教学10篇,内容包括服装设计基础知识教案,服装创意设计课程感想。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装设计观念服装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也是一种艺术,其中不仅仅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表现了相当的审美水平和文明水平。增强学

学习

秋季教学工作计划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秋季教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模板集合八篇,精选教学工作计划锦集7篇。以***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以精细的管理,以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工作面貌,审时度势,扎实工作,稳步推进,认真落实

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0篇,内容包括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发言稿,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的措施。学校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实行全天候管理,校长、值周教师每天从早读、晨会开始到放学结束,进行巡视检查,如发现私自调课、不按教学常规上课

学习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教案,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初衷。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在学生主动配合和积极参与下才能得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对所参

学习

三年级教学工作计划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三年级教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三年级上教学工作计划表,三年级教学管理工作计划。一、积极向上,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创优秀教研组。本组有6位语文教师,骨干教师应在业务上、学习上都要带好头,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更要积极引领

学习

数学数学教学总结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数学教学总结,内容包括数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高中,数学教学总结及工作计划。二、采取的有效措施首先,开学之初,我认真钻研了教材、研读了教学用书,仔细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前后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了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