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评估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收治的218例急诊严重创伤需要抢救的患者,其中急性炎症56例,割伤42例,烧伤38例,交通意外36例,摔伤15例,烫伤11例,食物中毒9例,爆炸伤9例。其中男111例,女107例。年龄5~70岁,平均年龄(46.54±8.26)岁。所有患者其他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针对每项临床护理操作可能会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制定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1)医院内所导致的风险:①急救机器的故障或损坏;②医疗器械设计纰漏;③医院内运转程序问题。(2)医护人员所导致的风险:①医护人员临床经验缺乏;②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③急救技术操作不够熟练;④医护人员数量不足;⑤医嘱的传达、记录不及时或出现错误。(3)医患冲突所导致的风险:①病人由于疼痛感或虚弱感,心情焦急暴躁;②急救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当;③医患双方的法律意识淡漠。急诊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①定期检查、保养医疗器械;②统计记录器械临床使用率和磨损率;③使用无衔接空隙的新型一体化护理程序;④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知识和操作技术;⑤根据各科室侧重不同进行综合考试及专业考试;⑥扩大范围招收护理人员;⑦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情绪;⑧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以及知识普及;⑨对病患有耐心的沟通,用语规范、礼貌;⑩严格依照临床规定进行急救步骤,医嘱要及时进行记录和核对,书写要规范、清晰、工整。1.3疗效判定。观察两组急诊至手术时间,检查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等,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等。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抢救情况比较。***组急诊至手术时间(6.72±4.37)min,检查时间(10.43±1.73)min、及急诊停留时间(6.99±4.73)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2.2两组救治结果比较。***组抢救成功率81.65%、死亡率6.42%、并发症15.59%及致残率11.92%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讨论急诊护理的临床护理风险除了人为因素更要注意更多的可控的其他因素,对于外界能够尽量防范的风险,如医院制度漏洞或护理程序运转障碍等问题,更要将其尽量完善,使其趋于完美。医院内现推广急诊一体化护理干预[1],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提高生存率,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和黄金抢救时间。急诊的一体化护理做到了无缝衔接的临床护理程序,节省了过去传统急救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康复等一系列繁复驳杂的环节,将其变成了真正的一体化护理程序,从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抢救的成功率和护理程序的完整性。另外医院内和救护车上都要配备完全,先进的监护机器可以让医护人员更快速准确的了解病人的情况,更加正确的进行急救措施,可以先行进行暂时性的简单包扎手术。与此同时,医院的医护人员要通知相关科室进行准备操作,准备好手术室、药品、血浆等用物。所有急诊人员需要培养一定的默契,可以加强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可以在出现风险意外时能够及时迅速的改正或弥补过失,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但同时也要注意操作的系统化与规范性,不能因为事情紧急而疏忽大意,操作务必精准且迅速[2]。目前临床上对于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及其重视,因为这是最大限度的能够改变患者死亡和致伤残状况的方法[3]。由于防范措施的不断增加,也使得临床操作要求越发苛刻,对于医护人员的考验也是难度大增,但为了医院“以人为本”的核心,身为医护人员就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血汗。对本文所选21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不同分类的病患使用不同的方法,但随着临床上不断改良后的操作措施,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不断增加,死亡率、伤残率不断降低。这是对于临床护理的风险防范措施极大的肯定,越来越少的客观因素被剔除,越来越多的病患被治愈。对比可见实行措施后拯救患者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护理程序规范在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措施实行后更加完整和安全,也能够保证急救的质量。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中的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必不可少,这对临床护理意义重大,可以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抢救时间,增强护理效果,是降低致残率和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作者:耍晨新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金晓琼,林斯,陈欣琼.急诊护理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82-84.
护理风险评估篇2
关键词:慢性伤口;安全目标;风险管理
伤口护理中存在各种难以避免的临床风险,如伤口清创、敷料选择、预后判断等环节都存在风险[1]。近年来,随着伤口愈合理论的演变,特别是促进慢性伤口愈合一些新的***技术及材料的广泛应用,以及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使伤口护理的风险增加。我院伤口造口门诊主要负责门诊患者的慢性伤口的护理及全院疑难伤口的会诊和处理,其中多数为慢性难愈合伤口,由于护理难度大,持续时间长,患者要求高,缺乏统一的护理标准等原因,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为了有效规避护理风险,保障伤口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我科从2013年7月开始在对相关风险予以充分评估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6月慢性伤口患120例,男68例,女52例,平均年龄48岁;伤口大小(3.1cm*2.8cm)~(5.8cm*6.2cm);伤口部位:四肢70例,躯干32例,其他部位18例;伤口持续时间3~15个月,各种外伤性溃疡32例,各种原因导致下肢静脉性溃疡18例,糖尿病性溃疡(小腿及足部溃疡为主)16例术后未愈伤口13例,压疮12例,烧烫伤溃疡11例,放射性溃疡9例,其他慢性伤口9例。
1.2慢性伤口风险评估 首次处理伤口时询问病史,观察伤口,诊断性检查评估与伤口愈合相关的局部和全身情况,分析患者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包括如下几方面。
1.2.1护士方面 ①伤口评估。评估慢性伤口时注重对局部的评估,忽略对患者全面的评估,特别是影响伤口愈合的全身性因素如年龄、肝肾功能、糖尿病、凝血功能、用药情况等。②伤口清洗、清创。习惯性选择消毒液清洁伤口,如碘伏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现已证实,所有表面消毒剂都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仅生理盐水是唯一伤口清洗最安全的溶液[2]。另外,机械性清创操作不熟练也可发生出血、肌腱、神经损伤等意外风险。③对敷料的性能认识不当。湿性愈合敷料在促进伤口愈合中起重要作用,但使用不当会产生过敏、加重感染等风险。护士在选择新型敷料时对敷料的性能、伤口的性质认识不足,不能根据伤口的情况动态调整敷料。护士在处理伤口过程中,细菌可通过空气、护士的手、伤口处理的器械和溶液带来污染风险。④缺乏沟通技巧。不能针对伤口做适当的健康教育,或医护人员对伤口处理的意见不统一等引起的纠纷风险
1.2.2患者方面 ①全身状态差导致伤口难以愈合。如蛋白质缺乏可减慢新微血管形成纤维蛋白增殖和胶原合成,伤口不易愈合。糖类是白细胞的能量来源!糖类缺乏时,可影响白细胞的消炎和吞噬活性。②伤口局部使用抗生素产生耐药,伤口有坏死组织存在,伤口供血不良,导致伤口不易愈合。③慢性伤口长期未愈,伤情复杂,存在全身性疾病对预后的影响以及患者期望值高,对既往***不满意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等风险。④患者因行动不便、空腹、贫血、疼痛等因素出现摔倒、晕厥、低血糖反应等意外风险。此外,心理紧张可导致人体抗感染能力及免***功能的降低,也可导致伤口愈合延迟[3]。⑤由于对伤口处理存在认识误区以及缺乏湿性愈合的知识、过度依赖抗生素等,容易产生对伤口***的依从性降低等抵触***风险。
1.3护理干预措施
1.3.1在操作前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营养和免***功能状态、凝血功能、用药情况等。同时评估患者的局部情况,如伤口的位置、伤口是否存在感染、异物及潜行、特殊伤口的分期、伤口的渗液情况、伤口周围皮肤是否肿胀、伤口局部的血液循环以及伤口的疼痛评分,建立患者伤口评估单及作好伤口处理的护理记录,每周评估伤口情况并拍照,前后对比观察疗效。
1.3.2 建立护患告知、签字制度,强化护患共同承担风险的意识 针对患者疾病本身存在的风险对伤口愈合的影响、伤口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湿性敷料使用可能存在过敏或感染的风险、湿性敷料较昂贵的费用等让患者知情同意,同时并建立告知签名制,让患者清楚地知道在接医疗服务时有可能存在的损害风险,取得其理解与配合。同时告知患者慢性伤口的***时间较长以及***费用较高,以减少纠纷的风险。
1.3.3 完善各项操作流程与制度,提高护士伤口护理水平 ①加强换药室各项制度管理,加强环境的管理。如卫生洗手制度、空气消毒制度、无菌物品管理制度、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等,定期检测换药室的空气含菌数。②完善伤口评估流程。正确的伤口评估包括患者既往病史、社会支持和经济条件及伤口局部的情况。首次处理伤口时由接诊护士通过询问病史、诊断性检查及伤口观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伤口的局部情况,判断伤口的严重程度和***难度,以便采取正确的伤口处理方法。伤口护理过程中随时进行动态评估并记录详细情况,摄取照片以作***结局的对照比较。③完善伤口清创与清洗流程。清创前,向患者说明选择的伤口处理方法以及循证理由, 采用自溶性清创与机械清创相结合的方法[4]分次清除坏死组织,避免传统机械清创产生疼痛、出血、损伤等缺点。根据伤口特点和敷料特性结合患者的主观愿望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敷料,使用中观察患者反应和伤口变化,随时进行动态调整。④配合医生,积极***原发病及相应的并发症。经常与医生沟通,对疑难复杂伤口组织全院病例讨论,分析***难点,找出促进伤口愈合的关键点。⑤在***过程中随时向患者及家属反馈伤口***的进展,正确与患者交流沟通,多使用解释性语言,避免评价性语言,以取得其理解与积极配合。⑥加强安全管理和健康教育。对高龄和行动不便的患者由接诊护士负责其安全,制定突发意外应急预案及抢救措施,以备紧急情况时使用,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过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向患者介绍伤口愈合的相关知识,针对个体特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取得其饮食及心理等全面配合,以促进伤口愈合。
1.4评定标准及方法 将两组的差错缺陷数、患者的满意度及伤口愈合率作为评定风险管理方法是否有效的指标。评定标准:参照卫生部《医疗护理常规》对差错缺陷的定义[5]评定伤口处理中的差错缺陷数。计算方法为:差错缺陷数/伤口处理总次数*100%。满意度测评方法:每月随机对患者或家属发放调查表,当场收回;伤口愈合:伤口上皮完全覆盖,经3%过氧化氢检测局部无氧化反应为伤口愈合。
2 结果
120例患者慢性伤口愈合117例(97.5%),120例患者总计伤口处理3000次,出现差错缺陷4次,护理差错缺陷率0.13%,较实施风险管理前2012年7月~2013年6月统计的护理差错缺陷率0.9%明显降低;患者对***效果,护士操作、服务态度、***环境的满意率分别为98.1%、97.9%、97.5%、93.6%,均较实施风险管理前满意率分别为(92.3%、91.3%、95.2%、76.8%)明显提高。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告知患者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取得其的理解和配合。分析风险环节,建立护理风险预告制度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6]。护士在伤口处理操作前,分析各个环节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如初诊时通过询问(受伤原因、伤口持续时间、患者对伤口的认识、社会支持等)、观察伤口(颜色、大小、渗液等)及诊断性检查来评估每例患者存在的风险,评估护士对患者实施的伤口处理所隐含的操作风险、感染风险,分析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等,并告知患者,使他们明白各项操作均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因素,让护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
护士的技术操作是否规范、对问题的分析判断是否准确、解释是否合理到位、对结果评价是否客观等都会带来潜在风险。规范流程,强化过程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措施。因此,我们规范了各项操作流程供护士遵循,如伤口评估、清洗、清创流程等,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操作方法,统一使用解释性语言,避免评价性语言;正确应对伤口处理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强化过程管理,如单独就诊的老弱病残者由护士代其挂号和缴费等;对突发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有效规避了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良好的***效果是规避风险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从***难点入手,以提高***效果为首要目标,分析其***难点,找出促进愈合的关键点即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和保持湿性平衡,使伤口治愈率显著提高,有效规避了***难度带来的纠纷风险。说明良好的***结果是慢性伤口处理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Elster M.Grothier L Developing a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J]. J wound care ,2004,13(10):430.
[2] 王丽姿,李亚洁,张洪涛.自来水冲洗火器伤口的实验研究[J].护理杂志,2003,20(8):16-18.
[3] Gilmartim M.A holistic approach to wound care [J].Nurs Times,2003,99(5):64.
[4] 郭春兰、付向阳、田玉凤等,慢性伤口的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0,13(2):83-85.
护理风险评估篇3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产科132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6.04±3.74)岁;孕39~42周,平均孕(39.42±2.37)周。观察组年龄20~31岁,平均年龄(26.00±3.68)岁;孕39~42周,平均孕(39.38±2.40)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疾病史、基础病、身体情况、精神面貌、生活习惯、不良嗜好、居住环境及文化经济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足月待产妇。(2)单胞头胎。(3)产检有***分娩指征。(4)未见其他严重疾病。(4)产妇意识清楚,可配合研究。(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相关内科疾病者。(2)既往妊娠者。(3)精神异常者。(4)不同意接受研究者。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常规产科护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3.1.1产前护理
(1)档案建立。围术期及时建立产妇的个性化档案,包括姓名、年龄、孕周、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及妊娠知识掌握情况等,以便临床参考,提高护理效率。(2)健康教育。积极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还可制定一些妊娠知识手册发放给产妇及家属,提高产妇妊娠知识[2]。(3)心理干预。心理辅导人员要积极与产妇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产妇舒缓压力,指导产妇保持积极乐观的妊娠态度。(4)孕检指导。提高孕妇自我监护的意识,叮嘱产妇按时进行孕检,务必使其意识到孕检的重要性,以确保胎儿的健康发育与正常成长。(5)注意事项。引导产妇熟悉医院环境和产科护士医师,组织产妇之间的交流,提前帮助待产孕妇预约入院。(6)分娩指导。分别讲解剖宫产和***分娩的优缺点,指导产妇练习分娩、呼吸控制、用力方式以及疼痛与放松的技巧,尽可能保障产妇顺利分娩。(7)风险评估。对产妇进行分娩风险评估,了解剖宫产指征,在能够***分娩的条件下,鼓励产妇自然分娩。
1.3.1.2分娩护理
产妇进入待产室后,根据分娩评估结果派遣相应的助产护士进行助产。进入产室后,产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陌生感和紧张感,医护人员要用亲切地语气与产妇进行沟通,多鼓励安慰产妇。严格控制进入产室的医护工作人员,避免无关人员的进入,以便产妇分娩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产妇分娩质量。尤其注意剖宫产产妇术中大出血的预防。
1.3.1.3产后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及时告知产妇及家属,帮助产妇恢复情绪,再科学护理产妇的子宫收缩,防止产妇产后失血过多,还要指导产妇正确进行母***喂养,并且有针对性地为产妇生活行为和日常活动进行护理指导,帮助产妇提高康复效果,尽快促进产妇恢复。
1.3.2观察组
在常规产科护理前进行产房风险评估:(1)体制管理缺陷。产科病房人手不足,产房中往往会同一时段数名孕妇即将临盆,编制人数的欠缺是产房最常见的现象[4]。长期承受着高负荷的工作量,工作人员身心俱疲,会间接导致对产妇病情观察不到位事件发生。(2)业务能力缺陷。产房许多护士及助产士专业水平低下,新生儿护理工作要求相对精细,有异于其他科护理工作。同时,对助产士能力要求较高,专业的助产士不仅仅是负责产程的观察,对于区别胎儿呼吸窘迫、人工破膜等工作都应掌握[5]。但由于知识的欠缺,技能操作不熟练,不能确保母婴安全。(3)缺乏法律意识及责任心。由于法律观念不强,对产妇及新生儿分娩、抢救等情况记录不详细或遗漏。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查对医疗护理记录有所差错,产妇及家属会将所有事故矛头推向医护人员。护理人员查对工作不细心,例如新生儿手腕带信息填写不正确,会造成产妇家属误以为抱错婴儿等差错,引起不必要的纠纷。(4)医疗设施及设备安全隐患。产房环境扶手设置不够,孕妇行动缓慢、笨拙,宫缩时更是不能自控,平衡性差,常易出现摔倒。因此,除了加强对孕妇的看护工作,还要加强产房设施的构建。医疗仪器需经常检查及维修,如输液泵调数仪误差、胎儿监护仪故障,这些都可能干扰医护人员的诊断及***。(5)产妇及家属情绪因素。产妇的安全身系着母婴安全,心理状态的好坏影响着分娩的顺利与否。产妇家属心情也易受到产妇的影响,浮躁的心情影响着他们对待医护工作者的态度,时常会对医护人员作出过分或苛刻的要求,一旦不满意,则大闹产房。对产房风险评估后进行相应改进措施,以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1.4评价方法
1.4.1分娩方式
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
1.4.2满意度调查
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产妇进行满意度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操作、护患关系、专业素养、应急处理等。采用百分制的方式将其分为3个层次[4]:非常满意(≥90分),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2.2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比较。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产房风险评估应运而生,它是以患者为核心的一种新兴的系统性护理模式,具备针对性、连贯性、合作性、持续性、系统性的诸多护理特点,而备受关注[5-6]。体现了“人性化服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产房风险评估小组由经验丰富的产房护理人员或护士长为组长,针对日常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处理,如严格审查护理文书的记录、完善病房安全设施、定期考核及业务能力培训等。
3.1加强法律知识宣教
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相关法律知识,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提高护士及助产士的法律意识及警觉性,严格依法律己[6]。
3.2完善产房管理制度
科室人员的配置应尽量做到与工作量的变化相适应,保证医护人员休息时间。对产房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按不同学历及资历选择相应的授课内容,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技能水平是成功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关键[7]。
3.3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遵循“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让每位产妇及家属安心、舒心。在告知产妇胎儿情况时,应从旁协助调节产妇心理压力,疏导其焦虑及抑郁情绪,同时及时告知家属母婴的最新情况。应亲身检查产妇及胎儿状况,不应一味依赖仪器而造成误判病情,耽误***。医疗设备应定期维护,病房环境要按时消毒,对体质较差的新生儿,应放置在无菌病房,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造成院内感染[8]。
4小结
护理风险评估篇4
家庭病床是以家庭为场所的护理***,让患者能够最快的接受护理和***,对于患者的恢复有着一定的促进效果,还会减轻家庭负担,是一种全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速,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慢性疾病的***周期较长,家庭病床的服务逐年增长,家庭护理过程中,缺少专业的护理操作水平,极易出现护理风险,如何降低护理风险成为了重要的课题[2]。为探讨护理风险评估在社区家庭病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60例家庭病床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社区接受***的30例家庭病床患者作为对照组,对30例家庭病床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制定护理改善措施,护理改善后,选取同一社区的30例家庭病床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8.3±2.5)岁。
1.2 方法:对90例家庭病床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制定护理改善措施,改善措施为:①***性护理;②帮助就医;③心理护理;④辅助检测;⑤辅助康复训练。
1.3 指标观察: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情况、各项指标评分情况。护理风险评估总分为100分,低于70分表示患者的依赖性较强,超过70分表示依赖性较低,分数越高,依赖性越低,反之,依性越强。各项指标:疾病知识、皮肤清洁、合理服药、社会关系、饮食习惯、生活自理、睡眠质量、辅助工具、心理状况。各项指标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改善越好,反之,越差。
1.4 统计分析:将研究中所采集到的所有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采用SPSS15.0软件对研究中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x±s)对数据计量资料来表明,用χ2检验来表明计数资料,当P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情况
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评估情况明显要好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医疗模式在不断的更新变化,社区卫生服务随着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转变,护理工作由医院为主逐渐发展成为社区和单个家庭为主[3]。家庭病床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有利于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庭病床缺少医院护士的专业护理操作,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护理风险,对家庭病床进行护理风险评估,找出影响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改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4]。
护理风险评估能够影响家庭病床的有效管理,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家庭病床的建立,应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加强风险意识,制定相关措施,降低家庭病床的护理风险[5]。具体的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极易导致心慌、寂寞等不良心理情绪的出现,应与患者多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对于不良心里情绪进行疏导;②健康宣教: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护理要素,提高疾病和护理知识水平;③饮食指导:根据患者实际病况,制定良好的饮食习惯;④运动锻炼:在患者身体可以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锻炼,提高恢复速度。本研究表明,改善后的护理质量明显好于改善前。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评估在社区家庭病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事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麦艳冰,李学文,彭秋平.护理风险评估在社区家庭病床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3):107-109.
[2] 马海萍,彭幼清,任燕芳,等.家庭病床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25(15):1758-1761.
[3] 梁少琼.家庭病床护理模式在高血压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及血压控制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5,16(12):2666-2667.
护理风险评估篇5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护理干预
【中***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13-02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01002055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是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下肢,尤以左侧常见,轻者可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报告,血栓疾病为全球总死亡率第一位常见病[2]。因此,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及预防十分重要,本研究以78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影响DVT形成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9月至11月本院住院患者78例,女性32例,男性46例,年龄分布:60岁,11例;>75岁,12例。住院天数24.96±36.39天。住院患者骨关节外科 16 例、脊柱外科15例、外科ICU14例、创伤骨科10例、神经外科10例、心血管内科7例、神经内科6例。行手术患者46例(59%)。疾病病种:动脉瘤1例,多发伤5例,肺部感染3例,骨折并截瘫1例,脊髓损伤伴截瘫5例,冠心病3例,高血压3例,呼吸衰竭1例,脊柱多发转移性癌1例,腰椎病变10例,胶质瘤术后化疗1例,结肠癌术后1例,***癌术后1例,颅脑损伤3例,中风7例,脑积水1例,胸闷胸痛2例,下肢骨折16例,血栓形成3例,右下肺癌1例,运动神经元病1例,髌骨脱位1例,骨盆骨折2例,骨肉瘤术后1例,膝关节滑膜炎1例,下肢动脉硬化1例,小腿肿物1例,足背皮肤溃疡1例。用药史不详。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参考第七届美国胸内科医学会(ACCP)评估指南的基础上,自行设计DVT形成风险评估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有DVT形成危险因素78例住院患者进行DVT形成风险评估,并参照ACCP指南将结果分为:低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极高风险四个等级。自行设计的DVT风险评估单:1)基本资料:科室,性别,住院号,住院天数,诊断,评估日期;2)量表资料分为四等级19个条目,1分条目7项: 4160岁、肥胖(BMI>25)、手术时间60 岁、手术时间>45min、下肢石膏固定、不能下床活动>72h (***或护理需要)、恶性肿瘤或接受放(化)疗、中心静脉置管;3分条目2项:>75岁、有DVT 病史或血栓家族史;4分条目4项:多发伤、急性脊髓损伤伴瘫痪、全膝关节置换术、骨盆或下肢骨折。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统计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及多重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住院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评估结果
以“风险评估”为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本组研究对象,DVT形成有高危风险及以上的患者65例,占83.33%。3例发现DVT形成,占3.85%,见表1。
表1 住院患者风险评估结果 n=78
2.2 住院患者DVT形成的相关风险因素
以DVT形成的风险为因变量,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与DVT形成风险有显著相关(p72h、下肢骨折、中风、急性脊髓损伤伴截瘫、中心静脉置管。其中,较高相关的变量(r>0.5):危险因素个数、限制卧床超过72h,见表2。
表2住院患者DVT形成的相关风险因素n=78
2.3 住院患者DVT相关风险因素多重回归分析
以DVT形成的风险为因变量,各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BETA值较大的前7个预测变量重要性由大到小分别是:下肢骨折、中风、多发伤、急性脊髓损伤伴截瘫、年龄>40岁、卧床时间>72h、手术时间>45min,P值结果提示以上7个项目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下肢骨折”变量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513,是DVT形成风险评估最重要的预测变量,见表3。
表3 住院患者DVT形成危险因素多重回归分析 n=78
注:Beta[1]标准化回归系数;R[2]偏相关系数;R[3]部分相关系数。
3 讨论
3.1 DVT形成危险因素
1856年Virchow的经典理论提出:血管壁损伤、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因,该理论至今已被各国学者所公认。近代,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发现,除静脉内壁的直接损伤外,创伤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及由此引起的内环境改变在DVT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单独的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及凝血激活,并不一定引起临床后果,几个危险因素的共同参与才能促使血栓形成[3]。因此,提高对影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的认识尤为重要。
3.1.1 “下肢骨折” 、“中风”应警惕
本组研究对象有DVT形成高危风险和极高风险的患者,进行单病种分析发现,前8位疾病分别是:下肢骨折、中风、腰椎疾病、癌症及术后放疗化疗、截瘫、多发伤、下肢血栓形成史、骨盆骨折。同时亦提示:“下肢骨折”变量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最大,为0.513,是DVT形成风险评估最重要的预测变量。伴有下肢骨折、骨盆骨折或脊髓损伤伴截瘫的患者,通常由于手术***的应激状态、肢体制动等,使得DVT形成的风险较高,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中风患者伴有意识障碍或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经常需要限制性长时间卧床,不能主动运动下肢,下肢活动减少,静脉失去肌肉泵作用和血管舒缩反射,导致血流缓慢、外周静脉扩张,再加上创伤后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引起血栓形成。
3.1.2 “高龄”、“手术***”需重视
本研究提示,年龄是预测DVT形成风险较为重要的预测变量之一。对于4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其DVT形成的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国外研究显示[4], 5岁以下的儿童DVT的发生率极小,每10万人中不到5人形成DVT,而对于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言,DVT的发生率约为0.5%,且60岁以上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DVT发生率显著增加。
手术后发生DVT与手术种类、创伤程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有密切关系。手术时间与DVT形成的风险成中等相关(r>0.3)。此外,术中血管内皮损伤、术后长期制动、手术创伤等使血浆球蛋白和促凝物质浓度增高,术中输入过多红细胞或血容量相对不足,以及术后损伤组织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到静脉血中,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加上某些手术的特异性要求发生DVT的可能就更大了,如腹腔镜手术,由于气腹增加了腹内压,头高脚低位增加静脉内血流阻力;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由于手术中使用止血带压迫患肢,阻碍静脉回流,造成血液淤积[2]。
3.1.3“限制卧床”应关注
本组研究结果,限制卧床时间>72h是较为重要预测DVT风险的变量(Beta值为0.235),且与DVT形成的风险成高相关(r>0.5)。对于卧床患者而言,由于***需要而限制活动,下肢缺少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易导致血流缓慢易致血栓。
3.2 DVT护理干预措施
DVT的高发病率和其隐匿性的危害,促使人们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目前对DVT的预防重视还远远不够[5]。针对本研究显示的危险因素,提出护理干预措施。
3.2.1 “评估”是核心
3.2.1.1 新入院患者,尤应警惕患者的年龄、疾病病种等因素。对于下肢骨折、中风、腰椎疾病、癌症及术后放疗化疗、截瘫、多发伤、下肢血栓形成史、骨盆骨折,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护士应做好DVT形成的风险评估,及时筛选出高危人群。3.2.1.2 观察、判断高危患者病情,患肢肿胀膝以下为重;紧束感,隐胀痛,患肢增粗;浅静脉怒张,皮温高;深静脉压痛,以腹股沟及窝处明显;部分皮肤轻度发绀,伴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Homans征阳性[6]。对于出现上述症状体征者,及时告知医生并做好记录,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如D-二聚体的生化检验、双下肢血管彩超的检查等。
3.2.2“预防”是关键
由于DVT的发生与手术种类、创伤程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术后有DVT形成高危风险和极高风险的患者,实施DVT预防措施更显重要。
3.2.2.1开展床旁健康宣教,发放预防DVT科普小册子,播放预防DVT的视频,提高患者防范意识,帮助患者了解DVT发生的诱因、危险因素、常见症状及后果。讲解主动活动、被动活动、充气加压***等的益处,提高患者早期活动依从性,以及参与DVT预防的主动性、积极性[1]。
3.2.2.1 对于需限制卧床者,帮助患者做好踝泵运动,主动或被动活动关节。有DVT形成高风险者,则应采取充气加压***,穿弹力袜等预防措施。对于明确DVT形成诊断的患者,血栓形成后10~14 d内卧床休息[7],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患肢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动态观察患肢肿胀进展,并与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探讨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分析影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与DVT形成的风险的关系,对于下肢骨折、急性脊髓损伤伴截瘫,中风,多发伤等患者,因存在大手术(手术时间>45min)、肢体活动受限或截瘫、介入***机会增加等因素与DVT形成有显著相关,成为构成DVT的形成有较为重要影响的预测变量,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DVT形成危险因素的临床评估,及时筛选高危人群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减少DVT发生,降低其危害性。
参考文献
[1]陈梦丽.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9(7):80-82.
[2]方一芳,阎成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干预进展[J].护理学报,2009,16(2B):4-7.
[3]赵金廷.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研究[J].中外医疗, 2008,(31):35.
[4]Ricrd ha H. White, MD .The Epidemiolog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irculation 2003,107: 1-8.
[5]Giancarlo Agnelili,Francesco Sonaglia.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lism in high risk patients.[J].Haematologica.1997,82:496-502.
[6]王艳芬,张昕昕,张建民.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5):45-47.
护理风险评估篇6
【关键词】 风险评估技术;精神科;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法治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在日益增强,医院面临的风险亦越来越大,尤其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导致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出走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更要求精神科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做好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我科认真组织学习了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并较好地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切实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预见性,保障了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降低了精神科护理风险,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早期干预一科、早期干预二科住院的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共520例,诊断均符合CCMD-3精神病诊断标准[1]。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将2012年11月2013年4月的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住院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共260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27例,年龄25-53岁,平均(35.98±11.34)岁。诊断分别为:精神***症187例,躁狂症35例,抑郁症29例,其它诊断9例。观察组共260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132例,年龄23-50岁,平均(34.72±12.16)岁。诊断分别为:精神***症189例,躁狂症30例,抑郁症31例,其它诊断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按精神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对患者进行细致的精神检查及病情观察后,再与主管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之后按照精神科风险程度评分表的内容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再根据风险等级制定个体护理计划,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见表1。
1.2.2 评估标准 自杀风险评估共10项,1-7项每项分值为1分,8、9、10项分值分别为8、9、10分,风险程度:1-4分为轻度,5-7分为中度,8分及以上为重度。攻击行为风险评估共9项,1-5项每项分值为1分,6、7、8、9项分值分别为6、7、8、9分,风险程度:1-4分为轻度,5-7分为中度,8分及以上为重度。出走风险评估共4项,1项分值为2分,2项分值为4分,3项分值为6分,4项分值为8分,风险程度:2分及以下为轻度,4-6分为中度,6分及以上为重度。
1.2.3 实行三级护理评估 一级评估: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建立风险程度评估表进行评估,以后由责任护士每周评估1次;二级评估:在一级评估中存在有中、高风险的患者由责任护士进行动态的每日评估;三级评估:护士长24小时内对新入院患者及重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每周带领责任护士进行总评估1次,并指导护理计划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检查措施的落实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出走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应用风险评估技术前后护理人员受伤害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2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2;应用风险评估技术前后护理人员受伤害率比较,见表3。
3 讨 论
3.1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降低精神科风险事件发生率 精神障碍患者大脑活动异常,思维行为异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受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往往会出现危害自身和伤及他人的行为[2],故精神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护理安全存在着极大的挑战。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提示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实施连续的三级评估方法,横向全面地评估了风险程度,纵向评估了住院期间各个阶段的风险,在危险未发生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将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率[3]。
3.2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降低精神科护士受伤害率 在精神科病房与患者接触最直接、最紧密的是护理人员,要24小时不间断的照顾患者,被患者攻击的危险性最高。虽然精神疾病患者的风险行为具有突发和难以预料的特点,但发生前大多有先兆表现,其中有严重幻觉、妄想和不服从管理的患者发生风险行为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开展预见性护理极为关键。预见性护理是在全面了解并评估患者的病情基础上,制定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护理,其根本在于积极认识预防以及处理并发症的发生,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有目的地给患者提供护理服务[4]。我们通过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对新入院患者实行预见性护理,提前启动防范措施,使护士受伤害率明显下降(见表3)。同时,还有利于将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5]。
3.3 应用护理风险评估技术有利于保障精神科护理安全 风险评估技术对精神科护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通过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风险评估,可以先预测出风险,指引临床护理的方向,使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便于抓住护理的重点,这样既能使护理工作不再盲目又能提高护理安全质量[6]。同时,掌握护理风险评估技术能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专业内涵,使其在临床工作中能有效控制风险,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是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护理风险评估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护士受伤害率,有效地保障了护理安全。因此精神科风险评估是是切实可行的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具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2] 郝伟.精神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3] 邓秋雁,梁艳,谢仲英,等.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险分级及干预的研究[J].现代医院,2008.1,8(1):8-10.
[4] 牟秀华.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16-18.
护理风险评估篇7
[中***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67-01
近年来,随着《母婴保健法》的颁布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母婴保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我院妇产科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中,是发生职业危害的高风险科室,为保证妇产科护士能安全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根据护理职业风险评估工具的5个维度,即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工作环境性危害,提出以下防护对策。
1 职业伤害因素
1.1 工作环境危害
1.1.1 产科护士具有较强的心理压力 因为产科具有急诊的特点,产程进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发生难产、急产、产后出血、羊水栓塞、新生儿窒息等,稍有不慎,则会发生意外,引起纠纷。
1.1.2 随着“降消项目”及“新农合”补偿制度的实施,病员增多,医院对护理队伍的配备不完善,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加之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不能满足病人需要导致护患冲突,加重护士的心理压力,易出现焦虑、易怒。
1.2 事故性危害
1.2.1 操作时被针刺伤、刀片划伤,以及可能的利器伤害,有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
1.2.2 家属不忍看到产妇宫缩时的疼痛,误认为护士不作为有辱骂、殴打护士的可能。
1.3 物理性伤害
1.3.1 紫外线和臭氧的危害 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因子大多对人体有害的,使用不当可引起眼炎或皮炎,而高浓度臭氧吸入可引起胸闷、气急,甚至肺水肿。
1.3.2 噪音影响 产妇在宫缩时往往会大喊大叫,家属听到喊叫往往会抑制不情绪,会催促护士,这样会扰乱护士工作的正常运行,长期影响会导致心情烦躁,心率加快,血压上升,也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可能
1.4 化学性危害 妇产科护士经常接触到消洗灵、戊二醛,以及各种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这些通过皮肤吸收、吸入而引起眼睛、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及神经系统的损伤易引起白细胞减少、脱发、高耐药性,血小、红细胞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出现过敏反应,从而危害健康。
1.5 生物危害 产妇分娩时的各种排泄物,如血液、羊水、大小便、唾液等,一些常见的血液传染病,如乙肝、梅毒、艾滋病等,以及***分泌物中的霉菌、滴虫、淋球菌都有可能传染给护士。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健康教育 对产妇及家属进行产前健康宣教,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产妇家属的配合,并与医生配合默契,各种记录做到准确、及时、完整,避免医疗纠纷。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2.2.1 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科学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操作规程。
2.2 2 建立护士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健全针刺伤的登记、处理及跟踪检查、上报制度。
2.3 对物理性伤害的防护
2.3.1 对紫外线的防护 在消毒隔离过程中,不能直视或近距离接触紫外线灯光,必要时用眼罩保护双眼。
2.3.2 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噪音,创造和保持良好环境,减轻护士压力。
2.4 对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接触并使用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对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保存,防止外泄,接触抗肿瘤药物时应戴口罩,手套和眼罩
护理风险评估篇8
2010年1月至12月,我院急诊科外出接诊脑血管意外患者390例,由CT或MR确诊,符合诊断标准。年龄31~92岁,平均 70.45 岁,男252例,女138例;神志清楚231例,嗜睡72例,昏迷87例,肢体偏瘫238例。现场建立静脉通道390例,鼻导管吸氧者343例,吸痰68例,放置口咽通气管30例,心电监护390例,气管插管47例。现场抢救无效死亡3例,转运途中无死亡。经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风险评估及护理,有47例转入ICU,有343例病情稳定转入专科病房***。
2、风险评估
2.1有窒息的可能:脑血管意外病人是由于意识水平能力的降低,咽反射消失,呼吸困难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呕吐物可以阻塞气道[3]。
2.2有脑疝的可能:无论是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均可能产生程度不同的脑水肿。颅内高压时常致脑组织受压,严重时出现脑疝。
2.3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改变或使用脱水剂后膀胱充盈引起躁动不安有关。
2.4焦虑不安:由于本病发病急,症状重,变化快,病情凶险,且常致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等,患者及家属没有思想准备,难以接受现实,表现出急躁、疑虑、担忧。
3、护理对策
3.1指导现场紧急处理:接到紧急呼叫电话后应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在3~5分钟内出诊。出诊途中医护人员对病情要充分估计,对预见性的抢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数。如病人在家中一样,通过车载电话指导家属自救,尽量少搬动病人,如意识障碍伴呕吐者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呕吐物。如有抽搐,用汤匙外绕柔软布放在两齿之间,防咬伤。如下级医院呼叫出诊,途中电话了解病人的病情及指导当地医生处理,同时告知医生大概还有多长时间到,使当地医生心中有数,便于和家属解释,防止医疗纠纷。
3.2转诊前的准备:如病人在家中,到达现场后首先应迅速而果断地处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症状,同时迅速询问病史及做必要的体格检查,应及时观察患者的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及意识障碍程度、肢体活动障碍程度,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如病人在医院,到达指定医院专科病房患者床边后现场再次评估患者,询问病因,做好检查,查阅相关实验室检查,与当地医务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明确疾病诊断,完善下一步计划。与患者家属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度,再次告知转运的风险性,让其在《院前转运危重病人风险告知同意书》上确认签字,然后才能转运。
转运前对危重患者要进行预处理,要根据病情的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需要快速降颅压的患者,用留置针开放静脉通路,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入;如有呼吸不好、血氧饱和度不好的病人,应转为氧疗方式,保持气道畅通,如面罩大流量给氧、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烦躁病人应给予镇静***;出诊的护士要做好根据患者病情完善***及护理,和当地医院病房护士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基础护理,更换衣服,按转科常规进行各方面情况的交接,如各种管道的情况,用药的情况,特殊用药做好标识,气管切开的患者在转运前充分给氧及吸痰等。
3.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松解衣领和紧身衣裤,若有假牙或牙齿松动者应取出。舌后坠者用舌钳将舌拉出后再放置口咽通气管[4]如患者呼吸停止或自主呼吸无效时即行气管插管,接简易呼吸器做辅助呼吸,并牢固固定插管,避免转运途中插管脱出或移位。
3.4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当病人有头痛、呕吐、嗜睡时,提示早期脑水肿。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且不规则,甚至出现脑干受累症状(瞳孔不等大、眼球运动障碍、去皮层强直等),提示有严重脑水肿或脑疝形成[5]。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量选用静脉留置针,快速静滴20%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
3.5转运途中的监护:转运途中的观察按医疗规范处置患者,正确搬运,加强途中监测,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吸氧、间断吸痰,维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有各种管路的,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氧管、胃管、导尿管等,要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滑脱,保证管路畅通;有严重原发病及并发症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如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颅内高压患者的瞳孔及意识改变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加强医护的配合。
3.6适当的约束病人,防止意外:在搬运和转运途中,应适当的约束病人,防止跌伤和拔除各种管道。观察病人烦躁的原因,特别是用了甘露醇等脱水剂,又没有留置导尿管的病人,要检查膀胱区是否充盈,及时留置导尿管。
4、小结
护理风险评估篇9
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对档案信息及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防御,确保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保障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和可追溯性,并具备对档案信息安全动态保护能力的综合性信息系统防护体系。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与其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一样,基于“三个支柱:技术、管理和法规标准”。
然而我国目前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主要依赖于信息安全技术,且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机制,档案信息系统随时存在安全风险,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规范才能构建真正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国际国内普遍采用制定法规标准来加强和规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国际标准有ISO/IEC17799、ISO/IEC27000系列等信息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标准。国内2007年由***和国家保密局等四家单位印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了《GB/T22239-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标准,以保障我国信息安全,从此也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的序幕。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也应依据相应的法规标准。
一、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架
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简称“27号文件”),提出“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同时,27号文件还提出“要重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对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的潜在威胁、薄弱环节、防护措施等进行分析评估,综合考虑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涉密程度和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等因素,进行相应等级的安全建设和管理。”27号文件是我国构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宪法性”文件,主要强调了信息安全保障需主动防御而非事后堵漏洞;需从管理、技术和法规多方面开展而非单靠技术;需以系统工程的思想而非简单地构建安全保障体系;需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作为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制度。
“积极防御,就是强调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不是被动地就安全抓安全;综合防范,就是综合运用行***、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强调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的责任,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用系统工程的思路,用体系建设的思路来抓信息安全。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也应遵守“积极防御”,而积极防御的最好体现是对档案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因为任何信息系统都存在安全风险,这些风险可以被发现、被认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管理。对档案信息安全开展风险评估可达到信息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
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同时需遵守“综合防范”,即从技术、管理和法规标准等多方面入手,用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法规标准体系的体系建设思路来构建。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实现对信息安全的“综合防范”。我国于2008年颁布的《GB/T22239-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提出了不同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基本安全要求,分为基本安全技术要求和基本安全管理要求两大类。
由此可见,采用等级保护制度下的风险评估模式可构建“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级保护是实现信息系统安全的要求和目标,而风险评估则是对等级保护的检测和监督。在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过程中,等级保护定级规范、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规范和风险评估规范等均属于法规标准体系,在目前我国尚未制定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标准体系之前可遵守国家已有相关法规标准。在实现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过程中所采取的安全技术属于安全技术体系,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则属于安全管理体系。根据上述对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分析,基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架如***1所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基于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架的实现过程为:根据我国已有等级保护相关标准《GB/T22240-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和《GB/T22239-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结合档案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确定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和安全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并依据《GB/T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在档案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风险评估,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动态防御。
二、基于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流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就是从风险管理角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为防范和化解信息安全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可以自评估或检查评估的方式进行。
档案信息系统从其分析设计到运行维护等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现阶段、运行阶段和废弃阶段。等级保护贯穿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现、运行维护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而风险评估则是对实现等级保护的信息系统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测和评估,同样贯穿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需贯穿档案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全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息息相关,评估信息系统安全状况是否达到等级保护要求,也是对等级保护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实施后的风险确认,从而构建基于风险评估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流程如***2所示。
1. 档案信息系统分析阶段风险评估
在系统分析阶段需按照我国已有的《GB/T22240-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对档案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是以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信息系统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等损害客体的危害程度为依据。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包括档案业务信息安全和档案信息系统服务安全,保护等级由业务信息安全等级和系统服务安全等级的较高者决定。档案信息系统对系统服务连续性要求相对较低,而对档案业务信息安全性要求较高。由于档案业务信息遭到破坏后会涉及到国家安全,而涉及国家安全的系统均需定到三级以上,所以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一般需为三级。按照等级保护三级要求,提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需求和安全管理需求。在档案信息系统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中,信息资产、脆弱性不需要识别,根据未来系统的应用对象、应用环境、业务状况、操作要求等列出安全威胁,评估安全技术需求和安全管理需求能否抵御安全威胁,如果不能则需调整安全需求。
2. 档案信息系统设计阶段风险评估
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等五个层面进行安全技术设计;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管理设计,提出完整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方案,从而满足系统安全需求。在档案信息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以安全方案评审的方式进行,依据《GB/T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判定安全方案所提供的安全功能与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需求是否相符合。如果存在安全风险,则需进行重新安全设计和安全评估。
3. 档案信息系统实现阶段风险评估
系统实现阶段的风险评估是依据《GB/T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对档案信息系统建成后的安全功能进行测试和验证,即评估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实现程度,从而确定依据安全设计方案而实现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能否抵御现有威胁和脆弱性。如果存在安全风险,则需进行重新安全设计、安全实现和风险评估,直至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完全达到三级等级保护所提出的所有安全要求。在档案信息系统实现阶段的风险评估可以在档案信息系统项目预验收或试运行期间进行。如果存在安全风险,则需进行重新安全设计、安全实现和风险评估。通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后,档案信息系统才可以正式投入运行。
4. 档案信息系统运行阶段风险评估
档案信息系统自身及其运行环境发生变化时,应评估其安全风险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因为在档案信息系统运行阶段会不断面临新的安全威胁,不断发现新的安全漏洞,所以应按照《GB/T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对档案信息系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安全风险评估,且可按自评估或检査评估的形式开展。
自评估是由档案信息系统所有者自身发起,一般依靠自身力量或委托风险评估服务机构实施。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自评估简称委托评估,是指信息系统所有者委托具有风险评估相应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实施的自评估活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拥有风险评估的专业人才,具有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风险评估过程规范、评估结果客观。
检查评估由信息安全主管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发起,旨在依据已经颁布的法规或标准检查信息安全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即对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也可以委托风险评估服务机构实施。
对档案信息系统运行阶段的风险评估可采用自评估与检查评估相结合的形式,检查评估一般适合在各档案部门自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验证和确认档案信息系统存在的技术、管理、运行风险,以及自评估后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取得的效果。同时,无论是自评估还是检查评估,如果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则需通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产生新的安全风险。
5.档案信息系统废弃阶段风险评估
护理风险评估篇10
【关键词】压疮;风险管理
【中***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34-02
压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它的发生率标志着护理质量的优劣,随着医疗制度不断完善,住院患者老龄化比例逐渐增长,压疮风险也在增加,若护理不当发生压疮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病情,延长康复时间,甚至危及生命;影响护理质量及医患关系。从2012年8月起我院实行了压疮风险管理,自行设制了《压疮高危患者判断标准》及《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单》并应用于护理工作中,从2013年2月将压疮评估率纳入病区护理质量考核指标之一。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并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现对其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382例患者,填写压疮风险评估表116例,男76例,女40例;年龄45~101岁。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分值为19―23分的有29例;为13―18分的有36例,为6―12分的有51例。无一例压疮发生。
1.2方法
1.2.1评估
1.2.1.1压疮高危患者评估 责任护士对住院患者在24小时依据护理部制定的《压疮高危患者判断标准》进行评估:高龄、年龄>70岁,自理能力评估为完全不能自理;昏迷;强迫严格限制翻身;偏瘫,活动力及运动力丧失;大小便失禁;疼痛及其他原因所致固定如骨折、上支架及石膏固定;同时存在营养缺乏、极度消瘦、高度水肿;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凡符合标准之一者即为压疮高危患者,需上报护理部并依据《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单》内容进一步评估。
1.2.1.2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分析 根据《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单》进行评估:意识状态、活动能力、肢体活动度、排泄失禁/皮肤受潮、进食情况、皮肤情况。实施动态评估,危险因素有变化时随时再评估,无变化时一周后再评估。 评分19―23分表示轻度危险,13―18分表示中度危险,6―12分表示高度危险。针对存在危险因素在评估单中选择相应护理措施:挂标示牌、建立翻身卡、使用气垫床、加强皮肤护理或其他。责任护士签名,护士长检查评估准确性及护理措施是否得当并签名。将评估单悬挂于患者床尾。
1.2.2宣教与标示 经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存在压疮危险因素护士按照《压疮风险因素评估单》的内容逐条认真细致地告知家属患者病情,并在床尾悬挂压疮警示牌,在护士站患者一览表护理级别右下角粘贴压创疮高危标示星,以引起全科护理人员重视。
1.2.3上报 对评估存在压疮高风险患者,责任护士在24h内通过内网上报护理部,形成责任护士、护士长、护理部的3级人员层层监控的管理体系。
1.2.4护理措施 对有压疮危险的患者制订科学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措施严格实施,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1)翻身和:每1~2 h翻身1次,搬动患者时注意身体各部分的位置,避免拖拉扯拽动作,与传统的90°翻身法相比,将患者置于30°位并用枕头支持的,使患者始终避开自身骨突起部位,较好地分散了压力,减少了压疮的发生。患者平卧时床头抬高低于30°。(2)预防压疮的用具:如交替性压力气垫床的全身使用;一次性橡胶手套吹气后垫于患者枕后、肩胛部或骶尾部等皮肤受压处,减轻局部压力,减少组织耗氧量。(3)增进全身营养:包括良好的膳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等。(4)床单元:保持整洁平整无皱褶。(5)局部处理: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发现局部皮肤问题则预防性使用减压贴保护皮肤,有创面者根据创面情况进行处理,选择性使用溃疡贴。
1.2.5考核 压疮管理纳入病区护士长及责任护士日常考核中。多项一级质控记录单内容涉及压疮风险管理质量:重点环节及安全护理质量、患者护理质量、专项护理质量、责任护士工作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危重患者24h病情总结要求对压疮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压疮评估率作为考核病区护理质量之一。
2 结论
2.1 提高了护理质量 压疮上报机制使护理部能及时、动态掌握在院压疮高风险患者分布情况,能适时有效督导各科护理质量,形成责任护士、护士长、护理部的三级人员层层监控的管理体系;压疮风险评估过程,加深了责任护士对病情的掌握,提高了责任心,有利于护士积极主动采取护理措施,避免了护理工作被动性和盲目性;床尾警示标示牌,引起家属的重视,监督护理工作,使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床尾与护士站警示标示,使轮班或替班责任护士、管理人员掌握压疮高危患者,对患者实施动态连续的护理服务及督促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压疮管理纳入日常考核,使护士长与责任护士重视压疮防范与***,更积极主动落实护理措施,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