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研究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角度;管理角度;企业文化角度
一、从审计会计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
财务会计和审计角度一直是内控研究的主要逻辑起点。阎达五、杨有红(2001)通过分析内部控制理论的嬗变过程,认为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方红星(2002)则从审计的角度对内控做了深入分析,认为内部控制和审计分别是影响组织效率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高一斌(2005)着重研究了加快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现阶段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基本思路。李小燕和田野壮(2008)在组织循环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吸收国外内部控制先进理念,将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和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的确立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持续改进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标准。
二、从管理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
从管理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扩大了内部控制研究的视野,肥沃了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刘明辉、张宜霞(2002)在借鉴系统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有关理论后,从系统论和契约经济学的角度上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做了深入分析。陈志斌(2005)提出内部控制的理想目标应该是把单位建设成具有自我纠偏和自我超越功能的自组织和学习型组织。李志斌(2009)则从组织社会学规则理论解释内部控制的属性。从公司治理与控制理论角度研究内部控制是这一领域比较明显的分支。阎达五、杨有红(2001)从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角度出发,认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但是这一结论遭到了李连华(2005)的反对,后者对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进行了再认识,在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各种理论元素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两者的关系描述为嵌合关系。程新生(2004)以委托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并且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谢志华(2007)认为应该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以及风险管理整合为一种统一的规范。
三、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研究的兴起
通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财务与会计或审计的领域,也多是服务于审计目的。导致内部控制理论出现了困境,从而需要从企业文化角度研究与内部控制的对接。以下主要从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和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对接两方面来做说明。一方面,内部控制在理论上出现了阻碍其发展的困境。杨胜雄(2006)从研究对象、控制立足点及前提条件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并呼吁培养员工忠诚和构建学习型组织来解决问题。张砚(2007)也认为作为内部控制重要假设前提的组织稳定性已不复存在,封闭的、静态的内部控制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组织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并指出内部控制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与内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因此要注重采用自适应控制方式和引入前馈和柔性的控制。李志斌(2008)从组织变革角度分析了组织转型与管理控制系统的变革,指出了控制应由硬控制向软控制发展。池国华(2009)则从战略的角度出发阐述问题,指出现阶段研究的局限性导致了内控研究主要是以纠错防弊为导向,忽略了内部控制作为管理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应有的战略导向作用。李志斌(2007)和刘红霞(2010)则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局限。李志斌认为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内部控制要脱离只重视制度控制、硬性控制的观念,更加注重非正式控制作用和权力的分享。刘红霞通过对内控的实质分析将人员,制度,流程作为内控的三元核心,更指出人员是内控的基石和第二大核心,这就呼吁内部控制研究更加注重人在内部控制中的影响,内部控制的落脚点已经不是权利制衡而是基于全体人员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内部控制急需企业文化的导入,但是核心思想无不指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控制的重要性。其实早在2000年吴水澎教授就已经在借鉴coso报告的基础提出了注重人的重要性,认为管理者素质对内控有巨大影响,更是单独提出了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重要影响。孙爱英(2007)则敏锐的发现了企业文化对控制机制选择的影响,并认为企业文化与控制机制更好地结合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学者王桂莲(2008)从现代系统的角度分析了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了构建人性化内部控制来弥补缺陷。
在框架构建上,刘明辉教授(2001)提出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企业治理控制、企业管理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文化。进一步探讨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是谷祺和张相洲,他们在《内部控制的三围系统观》(2003)这篇文章中进一步凸显企业文化的重大影响,认为制度控制,市场控制,文化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三种典型控制基石,企业实际运行的内部控制是三者的有机结合。王竹泉和隋敏(2010)则突破了谷祺的三维系统观,直接把企业文化上升到内部控制二元论之一,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控制方式提升为其他要素相并列的***要素,构建“控制结构+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要素的新二元论。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浅显,多数浅尝辄止,局限于泛泛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侧重于赘述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没有理论分析作为支撑。多数文章中均仅限于讨论两者关系,认为企业文化与内控是相互动力,相互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依赖于企业文化良好氛围。对于两者的理论渊源没有更深一步的探讨。其次,对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尽管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内控的影响,但是仅仅将其作为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之一,作为一个回归变量来考虑。这些研究没有把企业文化对内控的关系上升到理论的研究阶段,大多是把企业文化仅仅放在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中来分析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和作用。最后,研究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对接的理论支持不足,没有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控制对接的理论铺垫。其实,行为科学的人本管理理论和企业组织理论的变迁都为两者的对接提供了铺垫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方红星.《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会计研究.2002(7):53~58
[2]刘红霞,杨芳.《基于人员――制度――流程的企业内部控制三维体系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1):86~90
[3]孙爱英.《企业文化对企业控制机制选择的影响研究》.经济经纬.2007(6):94~97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会计研究.2000(5):2~8
[5]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会计研究.2010(3):28~35
[6]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10):37~45
内部控制研究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环境
中***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47-02
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含义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或按照既定的披露要求将企业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利益相关者,供市场理性判断投资价值,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李明辉等(2003)认为,从会计管制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可分为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强制性披露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内容。自愿性披露是企业自愿披露在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所作的最低要求之外的内容。对于投资者而言,强制披露的信息与自愿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来源,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都是必须的,二者缺一不可。
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义研究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促进管理当局完善内部控制,同时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附加信息。具体意义如下:
2.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披露履行受托责任的一种信号传递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管理当局承担了合理、有效管理与运营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的责任,必须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委托方可以根据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做出继续原有契约,还是终止契约的决策。因此,管理当局有职责建立完善并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估并披露评估结果,可以向证券市场投资者传递管理当局履行了受托责任这一信号。
2.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地发现舞弊,从而有效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负面影响。Hermanson(2000)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美国银行家、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证券经纪人、公司董事、公司主管、分析师、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9类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其调查结论为:(1)强烈肯定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和减少错弊的作用;(2)认为提供内部控制信息可以促使管理层改进内部控制、加强监督,审计师的验证则可进一步强化这一作用。
2.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向外部使用者提供增量信息
内部控制报告,提供了额外的与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内部控制报告,用户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如果企业有着良好的控制制度,则企业的经营有序而有效,能够防范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反之,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混乱,则风险较大,用户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就必须谨慎,因此,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除了根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盈利状况等数量指标外,还较为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
2.4 披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以降低成本
由于管理者行为导致的企业价值下降部分会以分红和其他报酬降低的形式强加给管理者,也就是成本最终将由管理者承担。为自身利益考虑,管理当局就有使监督成本保持最低的动机。因此,管理当局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需要设置内部控制制度,让委托人充分了解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以降低委托人对管理报酬做出逆向调整的风险。因此,管理当局会定期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将结果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
3 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意识,促进管理当局完善内部控制,同时可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附加信息。因此国内外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
3.1 国外研究成果
Fama等(1983)发现了***董事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Krishnan (2005)将SOX法案实施以前更换外部审计并披露了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样本与对***本进行比较,发现审计委员会***性强、具有财务会计专业人士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小。Ashbaugh-Skaife,Collins & Kinney(2007)研究了SOX强制审计之前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经营的业务更加复杂、近期有组织变革、会计风险更高、审计师辞聘现象更多,可用于内部控制的资源更少。
3.2 国内研究成果
李明辉、何海和马夕奎(2003)对我国2001年1147家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除了4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因中国证监会的特殊披露要求披露得较为详尽外,其它880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数披露流于形式,且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动机不强。王文华等(2006)认为,应该通过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实行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同公司年度报告一起披露。吴曙霞(2007)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尚缺乏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状况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企业质量信号的动力。方红星、孙、金韵韵(2009)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总体水平较差,但在2003-2005年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与是否在海外交叉上市、是否聘请“四大”进行外部审计、资产总规模、资产净利率、***董事人数占董事总人数的百分比显著正相关,与外部审计意见类型显著负相关,与监事会规模、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样本年度正相关。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已经由自愿性披露演化为强制性披露,重点关注信息披露与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国内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晚,现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研究,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4 完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性建议
根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本文认为应该从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和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两大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化管理。因此本文建议:
4.1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
4.1.1 树立投资者法律保护观
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不仅考虑大股东利益,而且应特别考虑中小投资者利益,树立保护中小投资者理念。首先,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规定,上升到法律层次,可以增补到《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的有关章节中,也可以借鉴美国模式,单***法。其次,启动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机制,借鉴美国《SOX法案》经验,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特点,加大违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处罚力度,以增加信息披露违规成本。第三,将目前分别由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颁布并实施的《内部控制指引》,整合后由中国证监会统一制定并监督实施。
4.1.2 发挥声誉机制对法律机制的补充与替代功能
声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对法律机制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目前声誉机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特别是,在许多情况下,法律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声誉能起作用。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声誉机制是维持证券交易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因此应该给上市公司一定的发挥空间,即内部控制信息应该以“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的***府监管新思维。
4.1.3 强化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市场机制包括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和债权市场。在竞争性的产品市场上,公司为了获得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有充分动力通过信息披露向投资者传递公司未来前景看好的“信号”,以改善公司形象,突出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因此,产品市场竞争力对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概率有正向影响。
4.2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4.2.1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和格式
从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位置来看,上市公司或者在年报“公司治理结构”一节中予以披露;或者单独形成文件披露;或者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的形式在公司治理结构章节中披露,冠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标题;或者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
4.2.2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
借鉴美国SEC规定,建议中国证监会统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具体包括:(1)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责任主体。明确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的责任,可促使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重视;(2)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所依据的标准。公司管理当局应该说明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标准;(3)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缺陷的声明。管理当局应该说明内部控制的存在固有缺陷;衡量重大缺陷严重偏离的定义,以及确定严重偏离的方法及相关责任人。(4)改进措施。披露所有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控制缺陷,以及针对这些缺陷的补救措施及补救措施的实施计划等。
4.2.3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
应将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到实际掌握公司权力的人身上,即董事会或管理当局。董事会负责披露,监事会负责监督,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负责评估审核,董事长做为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以及董事会下设各个委员会、***董事等对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相关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公平性等方面的责任,对虚假记载、重大遗漏以及误导性陈述等行为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
4.2.4 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审议程序和评价核实机构
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审议程序和评价核实主体比较混乱。部分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仅由董事会审议后就予以披露,而未按沪深两市交易所《编制年报通知》的要求由监事会、***董事对内部控制报告发表意见;个别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甚至由审计委员会提出,董事会对其持何种意见也未见披露。建议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提交董事会、监事会表决,***董事发表意见,并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披露等相关事宜。
4.2.5 规范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评价方法体系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效率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体系。事实上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具体包括:第一,是否评估了企业内部所面临风险;第二,内部控制设计的方法是否适当;第三,内部控制建设的时间进度安排是否科学、阶段性工作要求是否合理:第四,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组织是否有效;第五,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和授权是否合理;第六,是否有内部控制自查计划并有效实施自查;第七,是否建立纠错与整改的机制;第八,评价期内是否出现过重大风险事故等。
参考文献
[1]Fama,E.and K.French.Industry Cost of Equ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7,(43).
内部控制研究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无控性”目标;实施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内部控制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利益相关者是所有那些在公司真正有某种形式的投资并且处于风险之中的人,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员工、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国家。契约的不完备性使得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进而共同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各经济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要受到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的制约,不能无限度地任意扩展而侵犯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否则合约所约定的条款就会遭到破坏,企业就会从新组合,签订新的合约,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利益主体。
内部控制的发展正是利益各方相互博弈不断制定和完善游戏规则的过程,“无论是审计人员、企业管理者、企业投资者还是监管者,每一个需求在现实中都代表一种视角,但每一个视角的内部控制鉴于其需求差异或专业领域限制都只能是围绕自己需求和专业领域的那一部分内部控制,都不能代表内部控制的全部”(张宜霞,2007)。“其实,内部控制一直是沿着两条线交错发展起来。一条线是组织形式变革、管理手段进步所导致的自控制的发展”(管理视角),“另一条线是会计和审计手段变革所产生的他控制的发展”(审计视角)(张砚,2005)。本文试***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
二、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
美国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在世界内部控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各国在制定内部控制***策时都对其进行了有益的借鉴。2007年3月2日,由***会计准则委员会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对国外内部控制框架,尤其是COSO框架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基本规范中。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5要素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
(一)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
“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内部控制可划分为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1、控制环境
企业的核心是一个企业的基调和氛围,一个企业的控制环境能够塑造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为它们提供约束和结构。控制环境要素包括企业员工诚信与价值观、员工能力提高及发展促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权责分工、人力资源***策及实施,董事和专门委员会。评估控制环境是否有效时,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控制环境的每一个因素。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它是指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经营目标后,对在实现经营目标的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判别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控制环境的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内外部的相关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发生重大变化,风险处处存在,并给组织目标的实现带来威胁,任何企业都时刻面临来自组织内、外部的各种风险,企业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并据此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主要包括目标设定和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以及各种风险的识别、应对。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它是管理者为确保管理指令能够得以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帮助企业保证其已针对实现组织目标所涉及的风险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或减少损失的措施,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的各个阶层和所有的职能部门,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节、经营业绩审查、保障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工等多种活动。实践中,控制活动形式多样,可将其归结为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
4、信息与沟通
信息是指来源于企业外部以及内部与企业经营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信息包括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两大类。企业生存在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外部环境当中,因此,获得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各种外部信息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沟通是指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次、各部门,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监管者、股东等外部环境之间的流动。有效的沟通必须广泛进行,从上而下、从下而上地贯穿整个组织。内部沟通是指在企业内部范围内进行的沟通,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两个途径。外部沟通是通过开放的沟通渠道,可以了解客户和供应商对于产品与服务的设计或质量方面的要求,从而使企业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和偏好。与外界各方的沟通通常能够提供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功能的重要信息,其中外部审计对于企业经营,相关业务以及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估尤为重要。
5、监督
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内部因素的变动而不断对企业内部控制框架进行评价的过程,是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特殊构成要素,是内部控制的手段。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对企业已经发生的错弊及时予以纠正,将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及改进意见不断反馈给管理者,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发现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时予以弥补,对发生的新的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调整。监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持续性的监督、内部审计、***的评估和自我评估。内部控制系统通常是完善的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持续地监督自身活动。内部控制系统持续性监督的有效程度越高,对单独评估的要求程度就越高。管理层为了合理确认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所必须进行的单独评估的频率,它取决于管理层的判断。
(二)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的制度性评述
从上面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各要素的介绍可以看出,COSO报告5要素框架的制度性特征是很明显的。除了在控制环境中对“员工诚信与价值观、员工能力提高及发展促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等“软”性因素的基础性作用的肯定外,在其他各要素中很难发现“软”性因素的“身影”。可见,各要素的衔接性是存在问题的。
三、企业管理范式的演进
(一)企业管理范式
1、古典理论范式
古典理论范式主要是: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理论和行***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是分别是亨利・法约尔与马克斯・韦伯。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思想:专业分工思想;最优化思想;标准化思想;“经济人”思想。
亨利・法约尔的古典组织理论由三方面的思想构成:管理的概念与职能、管理的原则和管理的职能。同时,法约尔强调了对于管理知识的教育问题。他的理论根据是:管理是一种单独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在管理层的地位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并且管理是能够传授的。另外法约尔认为,管理人员需要懂得的不仅是管理原则和如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还必须对他管理的企业活动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法约尔的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原则和管理的技能,构成了法约尔的古典管理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行***组织理论由三个方面的思想构成:行***组织形式、组织中权力基础与行***组织管理制度。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2、行为科学理论范式
行为科学理论范式的代表理论有:人际关系学说、群体与领导行为理论、个体行为理论。
早期的行为科学研究-人际关系学说,而人际关系学说的建立源自霍桑实验。从通过霍桑实验学者们终于在人群中发现了人的一些内部规律: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程度。
个体行为理论,个体作为组成组织的最小单元,也是组织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活动的基础。主要代表理论是马斯洛的人类需要5层次理论。
群体与领导行为理论,主要包括: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布雷福德的敏感性训练理论;沙特尔的“双因素模式”;利克特的“密执安研究”;布莱克与穆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3、企业文化理论范式
企业文化是一门应用性的、实践性的科学,它又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体现出一种不断变革的动态发展观,把辩证的方法作为研究上的方***。企业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两种方法的派别:一种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沙因教授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也曾提出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访谈、以及对企业文化评估的步骤等;另一种是以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奎恩教授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他们认为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组织文化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组织文化的测量、评估和诊断。企业文化理论范式主要特征包括:从“人本文化”层次对企业组织行为进行研究。对人性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对人的精神、价值观、积极性等的研究。在具体管理的实施与操作上,从硬性的制度、方法转变为软硬结合的管理艺术。注重开发传统文化。
4、新管理理论范式
在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的管理理论与思想中,有一些是在原先的管理学理论范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扩充的结果,也有一些理论有别于原先的理论范式,而具有新范式的特点。主要代表理论有: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团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组织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领导者的新角色。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再造(简称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典型的企业再造定义是:“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便在现今衡量表现的关键上,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获得戏剧性的改善。”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词:根本;彻底;戏剧性;流程。企业再造理论适用于以下三类企业:问题丛生的企业;目前业绩尚可,但却潜伏着危机的企业;正处于事业发展巅峰的企业。企业再造理论有三个指导思想:顾客至上;以人为本;彻底改造。企业再造方式通常有两种:改良式再造;***性再造。前者是在对现有流程的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局部改良,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工作流程,达到期望的效果。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第一资源,知识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知识管理涵义包括: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知识管理过程本身是知识的学习、运用、创新和传播的过程;知识管理是以知识和知识活动为核心的综合管理。一般地讲,企业知识管理分为内部知识管理和外部知识管理。总体上讲,知识管理有四个基本职能:外化;内化;中介;认知过程。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造和利用各种知识并使知识为企业所用,具体地讲就是:制定一个企业范围内开发、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决策;在企业各方面力量的帮助下,实现这一知识战略;利用知识以改变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检测和评估企业知识资产的价值;从知识的角度检测和评估企业的管理活动。要实现上述目标,应坚持三个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知识积累;知识共享;知识交流。
(二)企业管理范式评述
虽然古典组织理论、行***组织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在切入点上有所不同: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侧重个人效率最大化问题;古典组织理论与行***组织理论则主要从组织与社会的角度出发,从管理职能入手,偏重于企业的组织效率最大化问题。但三者的哲学内涵与分析方法却是相同的,属于相同范式――三者的侧重点则在制度上。行为科学理论范式改变了古典理论范式对人的看法,重视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生存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具有潜在的主动性、创造性、进取性的。企业文化理论范式在企业基本组织行为考察上,强调进入到“人本文化”深层次解决管理问题。纵观行为科学理论范式,企业文化理论范式,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一条主线是很明朗的:对人的思想层面、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给管理的影响日益增强。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体现。
四、内部控制的应用――“无控性”目标的有效实施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COSO报告五要素框架是以制度为主导“硬”性控制,而由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知识管理、文化管理等企业管理理论的“软”性因素的作用日益加大。从企业控制的战略层面来说,需要在现有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软”性升级,即“软”化的问题。同时,关键是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形成企业内部控制良性长效机制。
(一)“无控性”目标的主要理念
“无控”并不是不做控制,而是借助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来引导组织和人的行为,最终使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境界。实现“无控性”是一项长期工作,而“无控性”同样也具有动态性、层次性、派生性、其他目标的交叉性、人的行为影响性等五大特征,一个刚柔并济的目标体系应该是一个趋于完美的目标体系。需指出的是,“无控性”在层次上应从属战略目标,而在理念上超越其他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在内)。引入的“无控性”目标不能涵盖内部控制的战略性应用问题的所有方面,但其在理念上对不同内部控制目标进行了的提升足可以涵盖内部控制内容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无控性”既是理念性的又是工具性的,因为不仅带来了理论上的提升,也带来了方法上的改进,即建立内部控制的可持续长效机制――内部控制“生态系统”(李永峰,2008)。
(二)“无控性”目标的有效实施
“无控性”目标的有效实施,关键是将其嵌入其他目标之中,并选择合理有效的应用方法。选择并实施的过程就是应用的过程。具体在实施的过程中,可将其与其他目标结合,根据其他各个子目标的评价指标设定“无控性”指标,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如果直接评价“无控性”目标实现程度不好界定,可采取间接评价的方式,即嵌入后的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来评价“无控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与概念体系-基于系统和整体效率视角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2、李永峰.内部控制目标的新思考[J].财会研究,2008(3).
3、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内部控制研究篇4
一、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解析
(一)以COSO为代表的内部控制目标 以COSO为代表的内部控制的目标经历了约30年的演变,其最原始的目标是防止虚假报告,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初衷是为企业体系以外的人提供一个统一的财务信息平台,通过财务报告为不同层面的投资者和相关利益人提供企业的经营结果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公允性。随着企业的演进和对内部管理需求的延伸,内部控制的外延与内涵也不断扩大,逐渐承载了促进企业经营的效率与效果、维护企业资产安全、保障企业经营合规等责任。内部控制的形式也从简单的会计控制、不兼容岗位的分离与牵制演变为建立在文化、道德、治理结构等软环境,以流程为基础、规范企业整体内部运行的***策和流程体系。整个体系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保障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二是保障财务报告的准确可靠。三是保障经营合规。合规目标强调企业必须遵守社会基本规范,该目标与企业生存密切相关,是属于内部控制最低层次、最基本的目标。为达成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过程当中应该发挥的相应作用包括明确道德规范、明晰权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信息沟通顺畅、监督企业运营、防范企业风险、保障经营记录准确等。
(二)COSO最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目标COSO的最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于2004年提出,该报告在基本肯定了前述三个内部控制目标的前提下,增加了“战略目标”,提出企业应当把实现战略目标作为实施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并在此基础上自上而下设定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目标等具体目标。COSO新报告提出这一目标,意味着内部控制不仅仅应用于实现企业其他三类目标的过程中,也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阶段。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继承了这一精神。战略目标与其他三个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要从企业的控制层级说起。通常,企业内部存在三个层级的控制:
一是处于最高层级的控制是战略控制,这是与公司治理层相关的控制,战略控制着眼于战略定位控制,其目的是制定公司战略,并监督战略的实施。
二是处于中间层次的控制是管理控制,这是与企业经理层或中间管理层相关的控制,管理控制主要着眼于战略的实施,其目的是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是处于最低层次的控制是作业控制,这是与操作管理层或员工相关的控制,它主要关注具体业务和事项,其目的是实现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目标等目标。其中,处于中间层次的管理控制连接战略控制和作业控制,起着桥梁的作用。可见,内部控制最终的目的和最根本的目标是战略目标,而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目标都属于企业的具体目标,是战略目标的逐层分解和细化,是战略目标不同角度的体现,这四个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研究
(一)研究回顾与评述 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罗伯特·西蒙斯对内部控制假设的论述。罗伯特·西蒙斯是最早对企业内部控制假设进行研究的学者,他提出了如下7项假设条件: 第一,人不可避免具有道德缺陷,为了确保资产安全及信息可靠,使用内部控制加以约束十分必要。第二,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对潜在的舞弊者形成威慑力,从而降低舞弊行为。第三,对异常情况,***的个人能够识别并予以报告。第四,数人共谋舞弊可能性较低,因为风险较高。第五,组织中个人的权限由正式的任命和说明决定。第六,业绩目标和可靠信息不存在固有矛盾,可以同时实现。第七,记录和文件是正式交易的凭证。
从假设2可以看出,西蒙斯将内部控制假设与目标进行了重叠,两者概念有所混淆。另外,西蒙斯所提出的内部控制是指传统的内部控制,此时的内部控制深受审计的影响,通常被认为是公司管理控制的一些基本要求,所以由此提出的内部控制假设条件过于狭窄。再者,假设1应当作为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而非假设条件,显然西蒙斯混淆了固有局限和假设这两个概念。
二是卡迈尔对内部控制假设的论述。迈尔把正式组织的内部控制假设概况为8项:第一,人类固有的精神、道德和身体缺陷。第二,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阻止个人舞弊。第三,当个人处于***状态,即使没有行使不相容职责,当不合规行为引起他的注意时,他应该能够确认和报告。第四,对于不合规行为的拒绝一般被认为是对这种行为的阻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合谋的可能性很低。第五,组织设计是信息加工系统唯一的权力决定因素。第六,组织设计中没有规定的行为会给信息加工带来紊乱因素。第七,记录系统能为行为提供恰当的证据。第八,信息加工系统的三个目标(效率性、可靠性和资产安全性)之间没有固有的矛盾。与西蒙斯的假设相比,卡迈尔增加了一项内容,但其实与西蒙斯提出的假设很类似,同样也没有克服其不足之处。
内部控制研究篇5
关键词 现代企业 内部控制 制度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目标,使企业经营管理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由企业董事会、各层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系列活动,该活动对于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受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不可能***存在,它既和企业组织的业务活动紧密联系,又和自身控制活动相互关联。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具有经常性、潜在性和相关性的特点,贯穿于企业一切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
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司下发了关于印发《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2014年
1月,下发了关于印发《石油石化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的通知,2015年1月,又出台了《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这些***策规范的相继出台,充分说明了内部控制对于各个行业的各个企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国企业纷纷面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对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薄弱环节的控制和监督,能够杜绝各种风险、损失现象的发生。
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企业内部控制实质上是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其决定性因素仍然在于人本身。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能够直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当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的道德水平低下,或者其决策能力不足时,往往能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致命的打击。其次,尽管职能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员工合伙串通或者故意包庇或者隐瞒时,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会对企业带来现实意义上的损失,而且对于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保持都是严重的打击。
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某些企业看似拥有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系统,但实际上其日常的经营管理已经完全脱离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这种行为不但不能够明确员工的责任,不利于企业职权分离,而且潜移默化的对员工造成影响,使整个企业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当内部控制风险发生时都不能及时察觉。
四、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只有在科学的控制制度、严格的执行力以及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相互配合时,企业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制定的制度必须依靠执行制度的实施才能发挥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乏完善的制度,有的企业虽然设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实质上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员工不能将控制制度转化成执行力,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得不到应有的解决,控制计划实施效果不佳,不能充分发挥控制制度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层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部分管理者不能充分意识到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由于进行风险控制往往需要耗费企业一定的管理成本和费用,对企业现实利润造成负面影响,企业管理者不愿进行风险管理。尤其当前企业管理者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管理者由于风险控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一些企业高管决策时往往过度依赖职业判断,决策相对缺乏科学性。这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常常陷于被动。
(三)企业内部控制结构不尽完善
管理结构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部分企业董事会由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或者其他高管人员兼任,形成企业管理层自己监督自己的尴尬局面,董事会监督作用无从发挥。另一方面,尽管部分企业设有相对***的监事会,但由于监事会成员的劳动报酬和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通常由董事会决定,其监督作用很难不受到相关经济利益的牵制。
另外,部分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没有明确分工,相关权限和责任没有清晰地划分,内部管理沟通存在障碍,更增大了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难度。
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营造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
工作氛围影响企业员工遵守企业规章、加强执行力、保持较高工作效率的自觉性。正如企业需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为加强其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基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企业员工之所以能够在企业任劳任怨工作,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需求满足。一方面,企业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风险管理和控制纳入管理层绩效评价体系,在物质层面激励员工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舞弊惩罚力度,奖惩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创造财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为了保障企业内部监督的权威,其成员要有职位上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生产管理链条化的特征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系统地对企业运营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帮助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推行企业内部审计,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三)完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
企业应当重视内部信息沟通的渠道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等网络传播手段,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员工对企业内部舞弊行为进行监督和投诉。一方面,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减少舞弊发生的可能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通报、必要的奖惩措施等,都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必要的条件
财会人员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定期轮岗等途径,分散财会人员的从业风险。注重企业员工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利用行为模范表彰制度、绩效评价和奖惩制度等方式,激发员工的责任感。此外,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要更加注重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增强企业人才的竞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对企业而言是一场十分重要的投资,通过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减少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河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建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会研究,2009(19):58-60.
[2] 安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局限性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2012(23):77-79.
[3] 刘允.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内部控制研究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质量 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为了保证企业健康发展,股东、***府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越来越关心,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对内部控制的鉴证,直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极其重视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2008年,***、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定义:“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规范中还指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为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内部控制的作用的真正发挥离不开内部控制审计。安然事件之后,美国为了实现对企业的监管,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要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公司聘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本文采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的定义:“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被审计单位委托,对被审计单位在特定基准日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审计意见。”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范围包括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审计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狭义内部控制审计指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审计。本文中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为狭义的。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围绕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采用谈话询问、审查书面资料、实地观察和检查、重做验证等方法进行审计。
二、审计质量
广义的审计质量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报告质量两方面的含义。审计质量与一般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影响客户而且影响利益相关者。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程度。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审计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对之前学者们提高的影响因素总结出来,如***1。
(一)主体因素
主体因素是审计质量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决定着具体项目的审计质量。通常情况下,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声誉越好,审计质量就越高,而无限责任形式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比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要高。注册会计师是审计行为最后的执行者,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工作经验、风险意识、职业道德和在项目上花的审计时间都会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越强、工作经验越丰富、风险意识越高、职业道德素养越高、在项目的审计上花费时间越多审计质量就越高。
(二)客体因素
客体因素即为被审计单位自身的因素。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相应的收费越高,出具审计报告时,受到被审计单位施压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能对审计质量造成一定影响。被审计公司治理结构越合理,审计质量越高。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整体层面的,决定着这个环境内的审计质量。法律风险、审计准则、内在需求、市场结构和审计收费都在一定上影响着整个审计行业的审计质量。
三、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不足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刚开始实施,而内部控制审计相关规定更多的是参照国外经验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处于初建阶段必定会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归根结底是由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决定的。结合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将不足总结目前我国内部控制中的不足总结如下:
(一)事务所在安排内部审计流程、标准和流程的不完整,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
我们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在2008年出台的规范中提出上市公司,大众型非上市公司需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后,才陆续开始接手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新的鉴证业务,事务所和审计人员并没能立即设计出针对内部控制的流程、标准等,相关的事务所和审计人员在经验积累方面也不足的。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和已有经验的合理设计高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流程。审计人员的经验直接影响着其可胜任能力,影响内部控制审计的质量。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足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内部控制中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门,它的健全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和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在我国的大中型大企业基本上的设置了三权制衡的治理机制,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缺一不可,但是这种治理结构整的发挥做了了吗?很多时候,我国企业的监事会是虚设的,公司决策的控制权更多的是掌控在董事会手中。这必然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影响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三)社会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需要较低,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存在缺陷,缺乏法律监督
需要时产品质量的重要考核标准,很大程度上得到利益相关者的看法,而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产生较少了公司自发的,而是国家有关***策的要求,行使相关***策才建成很审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股民,在财务数据还没弄清楚的情况下如何看懂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大多数股民依旧只看关键财务数据,对内部控制的审计需要较低,只有那些需要长线投资的股民才会参考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此外,有些单位自身也不希望内部控制审计,觉得内有这个必要性,被审计人员的支持程度不足就会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我国近年来有关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都出台了新的规定,但是就范围而言,我国相关规定都只针对大中型企业,没有针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指导,对建设整个企业界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提高都是不利的。其次,我国目前内部控制涉及没有出台科学的、统一的可操作性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此规定并不详细,没有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进行确定,而且指引并没有详细地支出各个环节的细节,需要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没有一部法律是规定相关内部控制审计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应该做什么,做错了怎么办,这些都是没有规定,法律对于规范实施情况和自身的监督都存在严重不足。
四、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的建议
上面对我国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应该不断改进。
(一)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开始不久,内部控制审计还存于初级阶段,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质量,必须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行水平。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重要的手段就是学习,事务所可以组织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培训,可以多学习国外的经验,不断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和准则会计师的职业水平。
(二)完善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
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要重组成部分,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或些某些职能或缺,都会成为公司内部重要的隐患,而且由于事务所所审计的是与财务报表有关的,而常常被忽视。因此公司自身必须完善自己的治理结构。公司在实践中就应该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降低公司的风险,也可以节约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
(三)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明确评价标准,明确法律责任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其里面的相关规定较为概况不利于实施,我们可以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同时,策划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在准则中明确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并增加法律责任的内容。此外为了增加内部控制审计的严肃性,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内容加在《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中。
参考文献
[1]宋红***.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有效防范经营风险[J].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11.
内部控制研究篇7
纵观内部控制这一概念演进,共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阶段。内部控制概念的每一次扩展都对审计产生重大,特别是体现在审计的变革上,不论是从账项基础审计为制度基础审计,还是由制度基础审计发展为风险基础审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深化所引起的。无论在制度基础审计中还是在风险基础审计中,内部控制评审都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评审在现代审计中的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侧重于把它作为一种审计方式,其目的是在了解、测试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评估其控制风险,再根据控制风险评估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进而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内部控制评审作为审计方式不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能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所不同的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应告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必要时,可出具管理建议书。第二种情况侧重于把它作为一项审计内容。根据评审主体的不同,内部控制评审可分为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和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在我国称之为内部控制审核,它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计意见。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供完善和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
二、内部审计人员应作为内部控制评审的主要主体
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内部控制评审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综合考虑内部审计***性等因素后,应以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结果为基础来评估控制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
(一)内部控制评审是内部审计的一项审计内容
1、内部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内部控制评审应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审计内容
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修订了内部审计的定义。新的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行,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高层管理过程,帮助实现其目标”。该定义指出了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行。内部控制评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审计内容,能够监督组织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结构要求,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提供完善内部控制和纠正错弊的建议,从而改善组织内部经营管理,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组织的效益。这与内部审计的目的一致的。
2、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上讲,内部控制评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审计内容具有合理性
国内外的表明,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4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大会上发表《总声明》,对内部控制作了权威解释:“内部控制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当局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的经营活动合法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该定义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美国C0S0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认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监督五个因素。其中“监督”因素也包括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责是履行监督职能,检查本组织的内部控制应当建立的“控制点”是否齐全、是否合理、是否发挥作用,评价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存在缺陷或无效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并督促有关部门执行。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实际上也是对内部控制的一个评审过程。因此内部控制评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审计内容,具有合理性。
(二)两个主体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之间的差异
《***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规定: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这时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是作为一种审计方式,它与作为一项审计内容由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不同。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评审的主要目标是对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所以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评审是为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会计报表的认定服务的。内部审计人员所执行的评审是全方位的、涉及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实现,保护资产安全、防止舞弊的发生,后者的职能明显大于前者。
2、范围不同。由于目的不同,所以两者的范围也不同。注册会计师评审的对象主要是影响企业会计报表内容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而内部审计人员的评价对象是企业的全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现存的和应建立的,经营的和非经营的。
3、时间不同。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一般是在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而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则是根据需要随时可以进行的。
4、责任不同。注册会计师评审内部控制的责任不同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可根据需要或被审计单位要求就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不具有强制性。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具有发现并予以纠正的责任,并有责任报告管理层督促有关部门执行。
(三)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控制评审主体的优势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审计时间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开展的各种审计项目又有各自的审计目的,使得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项目的目的,不可能在执行内部控制评审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由于注册会计师在对某一个单位进行一次审计后,一般要间隔很长的时间甚至几年才再进行审计,因此注册会计师也就很难做到对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的改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连续的跟踪审计监督。所以,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有一定的局限性。
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与本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处于同一环境之中,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具有时间上的充分性和信息上的全面性。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情况了解得比较全面和详细的优势,而且可以对内部控制有针对性地、经常地、连续地跟踪审计监督,从而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做出准确可靠的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风险评估,而且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评审的主体应考虑的
(一)不能由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
内部控制审核是由注册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它是注册会计师就被审核单位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书面认定发表意见。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按有关法规要求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并出具审核报告。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代替注册会计师执行这种内部控制评审。因为它是一项专门的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对此负有法定的审核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控制评审结果时应考虑的因素
1、内部审计人员的***性。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的一个职能部门,在组织、人事关系和经费来源上都隶属于本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切身的利益也与本企业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它不能完全***于被审计对象,它是以单向***的形式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性若受到了侵害和威胁,内部审计则无法公正客观地执行内部控制评审,那么内部控制评审的结果的可靠性就应受怀疑。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控制评审结果时,应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关系等方面来评价内部审计的***性。一旦发现内部审计人员的***性受到侵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受到侵害的程序,如果严重的话,就应抛弃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控制评审结果,亲自对内部控制重新进行评审。
2、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也是内部控制评审结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能力,那么其内部控制评审结果的可靠性就比较高。反之则低。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评审结果时,应从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控制评审的工作经验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资质等方面进行考察。如果发现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以支持内部控制评审结果的可靠性时,注册会计师应亲自对内部控制重新进行评审。
除此之外,注册会计师还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2)内部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3)内部审计人员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参考]
[1]阎金锷、陈关亭。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徐***旦、朱荣恩。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3]***注册会计师委员会办公室。审计(2002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2.
[4]张龙平、朱绵余。关于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思考[J].审计,2002,(1)。
[5]曹伟、桂友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J].审计研究,2002,(2)。
[6]张玉忠。对内部控制评审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01,(4)。
[7]宋宝。内部控制及其评审的新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02,(4)。
[8]李北菊。内部控制系统评审的研究[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9,(9)。
内部控制研究篇8
(西安医学院,陕西 西安710021)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探讨了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关键词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中***分类号:F2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98-01
收稿日期:2015-06-12
作者简介:王兆虎(1966-),男,陕西西安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审计。
一、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有效评价的重要途径
内部审计属于一个行业内部重要的监督以及评价的有效活动,也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并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内部审计具有重要的评价职能,首先,内部审计能够将行业内部所有的经营活动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公平的分析,有效的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不断提升,为事业单位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并增加行业自身具有的竞争能力。其次,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的评价,推动事业单位内部具体的控制系统不断改革与完善。因此,内部审计能够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利用内部审计有效的评价内部控制具体所处的环境。第二,内部设计能够及时评价行业具有的各种风险。第三,内部审计评价具体的控制活动。第四,内部审计有效的评价信息系统。
二、内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有效评价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具有的职能地位比较低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大部分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都是将财务审计作为重要的主线,内部审计具有的工作职能并不高,将需要审计的部门作为内部审计的对立面也直接影响了行业内部工作具体的协调以及发展。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只是董事会的一种具有服务职能的机构,长期以来忽视了相应的责任。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体的评价指标定性标准,无法准确反映内部控制具体的情况
内部控制评价属于内部控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价指标也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同时,评价机制属于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利用内部控制体系具有的有效性开展准确的评价,从而实现行业内部控制的经济性。我国目前存在多个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的行***规范都包含了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具体内容,需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能够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性的评价,但是具体评价标准的设置上,并没有对行业内部的管理层进行有效性的评价,从而导致行业内部的管理层并没有对内部控制建立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有效性评价的具体标准,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只是依照定性的评价标准。并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比较标准的规范,只是停留在以往的定性标准中。
三、针对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行业内部审计具有的职能地位
行业内部传统的组织结构并不能使内部审计能够***的进行,因此,需要将内部审计单独设置,并***完成,同时事业单位内部的监事会是有效的管理机构。内部审计拥有较强的***性,能够有效的同时兼顾大小股东具有的利益。监事会成为有效的监督机构,并不直接参与行业内部各种经营管理,并监督各个工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整体的经营情况等。因此,需要***的部门以及***的工作人员,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展开公正的评价,将具体的评价结果最终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上反应。同时,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需要避免审计自己曾经参与过的各种经营管理等活动,进行公平的评价或者是审计工作。这种内部审计具有的***性比较强,同时建立内部审计与事业单位最高管理层进行直接交流沟通的平台。在事业单位实际的具体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将一些内部审计具体的工作人员临时派往另外一些工作岗位的情况,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能够充当管理人员的具体身份做好规定的管理工作,并保证审计人员不参与自己经营的管理工作具体的审计,保证审计工作具有的权威性。
(二)将以往的定性评价指标实行定量化
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体的评价中,利用审阅或者是观察等各种方式,这些方式并不具备主观性,在并不稳定的环境中,事业单位内部还需要重新选择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有效的保证事业单位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具体的有效评价方式上,需要进行准确的经济数量分析从而保证评价具有的可行性。我国曾经有多名学者对美国 公布的COSO 报告展开比较全面的研究,同时利用报告中具体的标准以及方法,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环境、风险进行控制,通过具体的实践研究,建立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具有的最大特征就是拥有较强的关联性以及整体性。并将内部控制以往的一般标准与制定的具体标准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定量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行有效性评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讲述了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有效评价的重要途径以及内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有效评价的主要问题,包括内部审计具有的职能地位比较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体的评价指标定性标准,无法准确反映内部控制具体的情况,针对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措施,分别是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具有的职能地位以及将以往的定性评价指标实行定量化。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1(2):9~14.
[2]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J].2010(6).
[3]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S].2011.
内部控制研究篇9
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论述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过当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流动资产公司治理结构
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对会计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但目前的会计工作无论是在保证信息可靠性、保护企业资产安全方面,还是在服务于企业管理目标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有的甚至达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郑百文”、“麦科特”、“东方电子”、“银广厦”、“蓝田股份”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以及郑州市合作银行支行巨额小金库案纷纷见诸新闻媒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缺陷、无效与不执行是诱发上述案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
(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实质上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控制。具体而言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三种。
(二)内部会计控制
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58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审计程序委员会为了划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1、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和范围
按2001年6月22日,***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此定义中是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位为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规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基本任务。具体而言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有以下四个目标。
1、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舞弊现象。会计是对各个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在收集、加工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参与预测和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业务控制程序,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及时、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会计活动中的差错。
2、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还是公司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3、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进行,公司的交易活动要符合公司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通过有效的授权、复核、内部审计等程序,可以避免公司违反有关法律法规。
4、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这是实施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确保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最终标准。
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紧密,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难尽如人意。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随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帐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一些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帐随意,手续不洁,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等。
2、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单位法人独断专行,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
3、费用支出失控,资产流失严重。一些企业允许部门经理掌握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未规定具体的开支范围,导致一些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一些单位在材料采购、财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监控不力,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不严,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单位的亏损。
4、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使一些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有的财会人员参与违法违纪活动,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
(二)在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
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和往来帐目等环节上,这也是内控制度最容易失控的环节。比如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营业员的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作帐,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出纳员自行签发现金支票去银行提款,侍机贪污;有的营业员同时使用两本没有编号的收据,一本记载的款项交出纳员,另一本记载的款项装进自己的腰包;有的会计员瞒着领导把收回的货款不交会计入帐,以私人的名义存入银行;有的保管员月末既不盘点又不同会计对帐,私自把库存物资拿出去卖掉;有的经营人员把采购回来的商品直接放在柜台出售,既不通过库房办理出入库手续,又不把货款交财务入帐,搞“体外循环”。以上都是在管钱、管物、管帐的内控岗位上出现的违纪现象。
(三)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产、供、销配套制度脱节
在现行的国企管理体制中,由于企业经营者分口管理,造成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财务部门主要是事后算帐,很难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往往出现产品已经发出,财务部门还不知道是否己实现销售。由于供应部门的弄虚作假与失职造成购进材料质次价高,财务部门仍须照价付款。
(四)重大投资环节上的失控现象
购置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是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按规定应事先召集有关会议,征求多方面意见,进行市场预测,选择最佳方案,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反之如果只凭企业的一把手主观臆断,就会使整个投资过程排除其它的参与和监督,轻视会计控制的作用,导致投资亏损直至倒闭。
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为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及相关制度提供保障,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就会计控制而言单位负责人作为企业经营者,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领导者个人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使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中有必要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实行财务公开,增强经营者的自控意识。[论文之家]
(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设置受企业规模的制约。对于小企业,内部职务分工并不十分细致,往往不可能有足够的管理人员来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对于有足够规模的企业,进行广泛的内部控制就是切实可行的,它们有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大型企业应该建立较高水平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度控制。企业应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
(三)强化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通过相对***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苗头,从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要具有相对***性,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对内部设计人员要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主,帮助堵漏、加强管理,使之成为企业领导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事前、事中控制,把企业的问题尽量消除在萌芽之中。在强化内部审计的同时要把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构、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如果企业财务人员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内部会计控制就不可能完全到位。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加强自觉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各级***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加深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论、会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
结论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其基本日标应该是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保证企业顺畅运转而又小失控制,同时,要能对非常规业务进行有效的反应,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2001年6月22日
2.赵鑫道:“浅谈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载《会计之友》,2002年第8期
3.李星辰:“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载《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陈娟:“浅谈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载《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银利红:“新形式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载《现代企业管理学报》,2004年第6期
内部控制研究篇10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原则;对策
[中***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
一、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活动,对于内部控制的含义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想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保证经营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会计***策和程序,它的主要作用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以及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约束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及相关岗位,它由于管理目的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而成为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
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到了1992年成立的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也是由于他们的内部控制文件的影响,我们国家***府从90年代开始注重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和作用,并在1996年发表文件《***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我国要求有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企业为了实现目标,处理风险的关键过程,我国内部控制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近些年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很多不足,其发展现状并不理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我大致分析了如下几点:
1.内部控制的环境不完善
(1)内部控制环境又称控制环境,就是指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是内部控制不完善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环境方面的不完善主要是公司在治理结构中权责分不清楚,以至于公司内部的控制情况形同虚设一般,公司内部唯一股东是最大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职位是重合的,内部人事分配不够合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企业工作者的素质并不能完全符合内部控制的规则,此外公司的管理者对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负有主要责任,因此管理者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
(2)目前我国的外部环境也不够完善,仍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如***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等。我们国家现在的你日不控制体系非常薄弱并且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细的说明和条文规范,因此我国现在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化,缺少实质性内容,这也是我国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弱势的主要原因。另外国家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力度欠缺,以至于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只是一种形式,无法明确的反应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
2.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是现代企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所有者是对经营者进行控制,由此看来,经营者应该满足所有者的需要和意向,但在实际中,基本情况是所有者在企业中大多数是空缺的,由此导致经营者在企业中对企业资产有一定的处置权利以及控制公司资产的权利,这两种权利的拥有致使企业出现,私用公款等不利于公司资产的行为,进而公司内部的会计信息出现不真实的现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恶劣影响。
3.内部控制的目标过于简单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服从***策、程序、规则和法律规范,经济且有效利用组织的资源,确保信息的质量以及有效保护组织的资源,现代企业中的内部控制目标大多设置过于简单,内部控制的目标过于简单就会致使企业管理的功能得不到好的展现,大多数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满足管理部门的硬性要求,他们却很少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问题,为企业的利益考虑。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尽管我国近年来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建设和实践应用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同比发达国家来看,我国的内部控制问题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一些差别,究其原因我总结了一下几点:
1.内部控制的权责不清
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主要是采用所有权来代替经营权的一种经营模式,然而现在,我国国有企业逐渐走向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的发展道路,我们都知道,经营权和所有权,它们二者之间能否很好的协调是我们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我国现在没有一个完整良好的能够保护财产价值的体系***策,这样就导致了很多企业用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现象发生,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2.没有相关规范的内部控制
在目前企业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的管理出现断裂现象,由此导致内部控制的建设不能渗入到企业的每个公司业务事项中,并不能涉及到所有的工作部门和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实现全方位、多层面的防御风险系统,一个真正经过认真设计并且能够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很好的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和基础,来使企业的会计信息、会计资料、会计行为得到充分的安全保证,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需要贯彻着国家的法律规范和法规制度,来减少企业内部控制发生错误的概率,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混乱情况,这些在企业中主要表现为人员分配不合理、岗位设置不合理、分工不明确等,因此,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制定不足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利条件。
3.企业内部压力不足,缺少风险意识
在现在这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企业应当对竞争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做好预防,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压力,逐步提高风险意识。这些的前提是要对企业当前环境进行相应的剖析、判断、预防和控制风险的能力等,如果不能对企业的环境深入分析,而企业有缺少风险意识,风险来临时,企业将会不知所措,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风险防范系统。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包括决策、执行以及监督整个过程。重要性原则: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以便不存在重大缺陷。制衡性原则: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机构设置要相互制约和监督。适应性原则:与企业的规模,经济状况相吻合,并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成本效益原则:以适当的成本完成控制的有效性。
由这些原则可以看出现在企业中仍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缺点和不足,随着市场化逐步的改革,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变得越加重要,加强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我国的特殊控制体系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弱势化,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我们需要提出改善对策,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展。
四、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改善企业内部环境
1.要提高领导层的内部控制的意识,让领导层能够真正认识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的财***、审计等部门还应定期对企业的领导进行内部控制发面的培训,要学用有代表意义的实部控际例子让他们更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得到充分的了解,在一个企业里,只有领导层逐步提高了内制的意识,企业其他管理人才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实事求是的做事,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
2.要对企业的文化进行良好的建设,进而有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深远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要想形成真正的企业团队合作精神,就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改善,计划制定并实施企业文化的策略,提高诚实信用的建设,关注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培养,使企业团结一致,为共同目标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很好的让每一个工作者把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3.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约束体系,让企业的核心人员的短期行为转化为长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激励和约束的尺度,做到激励和约束的良好结合。每个企业因为自身的基础状况不一致,因此不能生搬硬套,并且要根据每个企业的本身特点和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条件。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让每一位工作者都能亲身体会到激励约束体制给大家带来的利益。
(二)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
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也可以说是调整企业各个领导层之间的权责关系,企业需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的权责关系,让它们之间协调合作,有效制约。对于一些重要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分配以及管理层人员的选择,要学会运用坚持德才兼备,能力突出,成绩良好等素质的综合考虑因素,以便确保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此外,企业还要对公司某些岗位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轮班制度,这样做起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管的作用,充分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
(三)提高企业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内部控制的基本点就是对人的控制,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主要从人的相关原因人手,好的刮泥办法也主要是靠人来执行,要建立以人为本人的控制观念,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今天,这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力度会有较高的提升,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保障也同样存在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和劳动者都应该学会一些内部控制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四)强化外部监督和约束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约束机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企业素质的重要前提,积极的构建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能够良好的发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约束机制使企业的财务体系得到良好的运营环境,减少财务损失,让企业工作者懂得遵守法纪,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来为企业的需要做出贡献。此外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很多弱势,外部监督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显得非常有意义,现代企业内部监督的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强化外部监督成为一种必然的解决办法,内部审计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合理有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过加强外部监督的力度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得到规范,使其良好的运作,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实施管理制度的重要前提,是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国家的内部控制发展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内部控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和改善,本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观点,加强企业的实力不能只注重资本和劳动力的多少,所以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成为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任务,我国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来完善和提高内部控制的不足,让企业在市场日益发展中逐渐增强实力和竞争力,逐步迈向国际化的市场中去。
[参考文献]
[1]崔建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财经纵横,2013(3)
[2]郭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分析[J].商业经济,2012(12)
[3]刘俊,李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探析[J].商业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