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例1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经济建设,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产力的综合论证。
技术经济学把研究的技术问题置于经济建设的大系统之中,用系统的观点,系统的方法进行各种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
技术经济学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
技术经济学在研究中采用两种以上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选择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案。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领域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也涉及生产和建设的各个阶段。
从全局的范围来看,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效果、结构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佳关系问题;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合理转移问题;投资方向、项目选择问题;能源的开源与节流、生产与供应、开发与运输的最优选择问题;技术引进方案的论证问题;外资的利用与偿还,引进前的可行性研究与引进后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技术***策的论证、物资流通方式与渠道的选择问题;等等。
从部门和企业范围看,技术经济学研究厂址选择的论证,企业规模的分析,产品方向的确定,技术设备的选择、使用与更新的分析,原材料路线的选择,新技术、新工艺的经济效果分析,新产品开发的论证与评价,等等。
技术经济学例2
摘要:本文以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济管理(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界定了以Excel为载体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并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重点难点设计了7个实验项目、具体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的组织流程,以期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Excel;经管类
专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定量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整个理论体系的讲解。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但要求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还应具备经济分析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解决经济管理中常见的技术方案经济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方案选择、技术创新、价值工程等生产实践问题。由于该课程涉及许多定量分析,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单纯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尝试引进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Excel软件的应用解决课程中的应用难题,以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2]。
一、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课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的内在要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开设这项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对投资项目的市场预测、经济评估指标分析均涉及相当多复杂的手工计算,投资者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对于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结论的验证也相当费时,因此如何解决理论知识的应用问题便成了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难题。Office软件是办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员,是一个强大的表格制作和数据处理软件。借助Excel各种编辑操作、财务数据分析方法、函数和***标等高级工具的综合应用,学生在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编程和较难的数学推导情况下,就可以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常见的数据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问题。因此,开设本实验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Excel进行函数模型及技术经济分析的计算,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程理论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形式生动地重现出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说服力。技术经济学中技术经济方案评价、资金时间价值、设备更新等理论对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许多理论问题包含在实验当中,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应用,不仅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而且还能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3]。(3)实验教学有助于推动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技术经济学相关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加以体现,实验所创造的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抽象理论方法产生真实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同时又可以激发教师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热情。从目前来看,实验教学正是学科发展这个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极大推动学科发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
Excel是一种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和高效的软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开数学和统计学中较难的部分,使许多以前用手工计算很复杂的程序大大简化。实验项目以Excel为基本工具,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Excel的表格计算能力、***表显示功能、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丰富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生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中遇到的问题,理清问题结构,对问题中的关系进行量化,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工具来求得结果,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动手能力、***建模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5]。我们根据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技术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应用Excel软件设计了资金时间价值计算、资产折旧计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为复杂的技术经济分析带来极大的便利。应用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核心是函数的应用,尤其是财务函数。财务函数主要可分为四类,即投资计算函数、折旧计算函数、偿还率计算函数、债券及其他金融函数。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1.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本实验的开设可以面向经管类本专科学生,专业方向为财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等。实验环境为微机室,软件环境需要安装MicrosoftOfficeExcel2003/2007,为保证Excel中的很多扩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Office需要完全安装,这样可以使加载宏功能可用。同时,教师机需要安装传输文件的软件如飞鸽传书,每次实验前由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要的数据、实验要求发送给学生。
2.基于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1)正确性。要求根据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输入正确的公式或调用正确的函数,公式能够正确反映各要素间的数学关系;函数的函数名与调用的参数符合语法,函数的逻辑关系清晰。(2)动态性。使用单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当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控件控制单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动态灵活地随变量的变化而改变,实现在不同情况下,得到不同的技术经济分析结论。(3)简约性。在使用函数和公式时,尽量选择简约的表达方式,减少烦琐的、难以理解的公式。(4)易维护性。模型分布区域化,在建模过程易于查找错误和修改,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时,正确使用变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维护性[4]。
3.实验内容
根据经管类技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实验主要包括7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1)移动平均分析和指数平滑分析;(2)回归分析;(3)投资项目经济评估指标分析;(4)折旧计算;(5)量本利分析;(6)投资决策模型;(7)项目风险模拟决策。
四、实验教学组织实施
(1)划分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技术经济学教学实验采用小组形式,由5~6人组成,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分工协调。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同时,通过小组间的激励措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2)示范讲解。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示范目的,即要解决的问题,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时提示学生要观察什么。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示范要正确、熟练,讲解要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确保讲解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保证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确规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确定讲解内容的深度、广度及具体的讲解方法。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努力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学效果。(3)指导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是主体,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应让学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指导过程中要及时正确地找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实验中的新结果,启发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联系。有些实验结果是验证了结论,有些实验结果可能与学过的知识相违背,这就要求学生不断领悟知识,拓展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要承认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差别,对不同对象要因材施教。同时顾全大局,鼓励进步,帮助后进,调动全体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6]。
五、考核
实验以Excel工作簿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1)工作簿命名正确占10%。工作簿的命名规则为学号+姓名,例如:00088110李四.xls。(2)模型正确性占70%。使用正确的公式、函数、***,控件参数设置正确,数据分析和规划求解参数设置正确。(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观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表具有标题。(4)实验结果按时上交占10%。(5)五级记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综合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决策模拟等多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科学组织与管理实验过程,规范实验考核。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同时,实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扩展,不断丰富实验项目、实验案例,尽量广泛涉及宏观的和微观的技术经济问题,通过Excel这个功能强大的表格数据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立正确的模型,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侯琳琳.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思考基于《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4):3437.
[2]安嘉清.《技术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外企业家,2010,(6):257258.
[3][4][6]占纪文.农业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9):8486.
[5][7]傅佳琳,索琪.基于Excel的经济管理预测与决策实验体系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0):9092.
有关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程造价管理中技术经济与运用
摘要:技术经济分析就是技术分析结合经济分析,在确保工程技术保持在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工程造价管理的各阶段都少不了技术经济分析,设计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成为以前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而忽视施工阶段等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从而使得技术经济分析具有的保障性作用没有得以发挥,即确保技术可行性和成本控制。本文从技术经济分析概述、技术经济分析的作用、技术经济分析应用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技术经济应用;设计技术
经济分析是个较为综合化、系统化的概念。伴随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现在越来越重视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性,技术经济分析有助于经济性目标的实现,可以更好适应降低工程设计方案与施工组织等环节成本的要求。
1技术经济分析概述
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是指计算、判断分析、对比及评价各类经济分析与管理手法,如:技术策略、技术设计方案与方法,从而挑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化的技术方案,以完成项目造价。工程造价是指建设工程所使用的全部费用总和,涉及工程筹建、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验收。控制造价就是把工程项目建设造价限制在预定限额范围内。这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相关人员来说,都十分重要。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手段,挑选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可以较好把控工程的造价。
2技术经济分析的作用
技术经济分析是技术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应用技术对比、经济分析与效果评价等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以确保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化。技术经济分析的重点就是探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找寻最优组合方案,使得开发出的技术与产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技术经济分析涉及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勘测考察、设计规划、施工阶段。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包含效果分析、系统综合、方案论证等,也就是系统性综合评估技术研发应用情况,运用经济指标体系分析对比不同技术方案,评价不同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程招投标中标的基本规定就是合理化低价。在确保工程质量与工期的前提下,承包商需要运用内部成本控制的手段来深挖项目的盈利潜能,科学合理地把控工程成本。工程项目成本是有限的,难以通过无限制的压低成本的手法以增大利润空间。施工中工程质量与工期务必要保证。因此,只有运用高效低成本的先进技术去降低项目造价,才能实现工程造价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技术经济分析应用
3.1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就是技术经济分析。设计阶段它会对工程造价管理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设计费用占整个费用的比例不高,但在项目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以达到70%以上,甚至于更高。在设计阶段,把通过编制审核的工程概算作为项目限额依据,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法分析各设计方向,如:工艺设计、设备选取、土地利用率等。在此阶段中,造价人员要与设计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技术经济分析,处理技术与经济的矛盾与问题,实现先进技术与合理化经济的和谐统一。
3.2施工过程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就是技术经济分析。施工阶段是工程开工建设的阶段,会高度集中投入大量资金。施工过程中,会有许多无法预测的因素存在,需要借用技术经济分析手段确定科学的施工方案与详细措施,及时高效解决工程变更与索赔之类的问题,让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在施工过程中,技术经济分析覆盖了全部施工过程,涉及范围从施工方案的制定到节点的具体作业方法。譬如:对外墙进行保温施工时,可以应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不同施工方法的好坏,最后选定最为经济、最能保障工程质量与工期的工艺方法。除了节省费用外,还可以高效保证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减少工程造价。
3.3竣工验收
技术经济分析法在竣工验收阶段的主要作用是考核工程造价与投资效果。需要编制竣工决算,分析竣工决算与概预算,评估控制投资成效。从而为未来工程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技术经济资料,积累相关经验。
4案例分析
4.1工程概况
本工程属于地安门220kV送电工程支线隧道。以新建地安门22k0V变电站为起点,横穿南方的护城河及北二环路,并到达北二环南红线北侧,连接待建的桃园22k0v输变电工程北二环电力隧道。本工程需要设计施工2座竖井,完工后用作永久性的检查井。位于北二环南侧绿地南侧竖井是盾构接收井。位于护城河北侧空地的北侧竖井属于盾构始发井。盾构始发井净空12.5m*15.6m,深长26.1m左右,内径3.0m的盾构位于南方。位于始发井北侧的三条矿山法隧道施工标准如下:2.2m*2.4暗挖隧道22.5m,13.2m、2.5m*3.0m暗挖隧道21.2m。此三条隧道需要衔接已建的地安门地下变电站。
4.2对比施工方案
结合现场实际,分析研究高压线问题,得出以下两种方案:方案1对现有高压线进行改移。改移后,高压线所处位置符合吊车及打桩机的操作安全距离标准。现有高压线带负荷,待另建架构后方可停电改移。改移完成后,才可施工。此方案所花时间长,存在相对较短的停电时间。预计停电时间为5天,预计造价增加大约60万。方案2变更始发井的位置,改移后的始发井的位置达到吊车在运转过程始终与高压线的距离大于最小安全距离的规定。此方案不需要停电,不会影响工程进度。但需要调整项目整体格局。预计造价增加大约20万。最后,经专家认定方案2能最大限度符合施工过程的功能需求,还可大大减少成本,方案2为最优方案。
4.3分析工程价值
对比方案成本系数及价值系数,发现方案2为最佳施工方案。见下表。结束语工程造价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就是技术经济分析。整个工程建设都少不了它的参与,它会涉及到工程的各个环节。因此,要重视技术经济分析的应用,最大程度上提升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
技术经济学例3
技术经济学诞生于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时代,研究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革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 技术经济学概述
1. 技术经济学含义
技术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技术性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快速进步的技术和飞度发展的经济紧密相连的必然产物。技术经济学旨在研究两种之间的关系,力求两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飞跃必然借助于技术的成熟,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又会反过来革新各种技术。两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
技术经济学主要探究怎样通过更新技术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项目的可行性。通过一定量的调查研究,从技术分析、国民经济分析、市场分析以及财务分析等多方面多角度,对种类繁多的投资项目其技术是否可行,其经济是否合理全方位的综合评价。②技术应用于实践后的经济效益,探索如何提高经济效益。③根据我国实际,研究如何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稳步增长,以及相应的规律。
2. 研究对象
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拥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与其他学科有差别的方法、理论体系。虽然它已经开始形成了具备中国特色以及特殊国情的理论框架与对应的方法体系,但是,由于形成的时间不长,它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仍然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按照2003年傅家骥教授主编的《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一书,将技术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研究对象归纳为三大领域,四个不同的层次以及三个具体的方面。书中的观点为,此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经济领域里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技术领域中其经济活动对应的规律;技术发展中自身具有的规律。技术经济学对这三大领域中四个层次的不同问题进行研究。即企业层面、国家层面、产业层面以及工程项目层面。在上述领域以及涉及到的层面中,还需三个具体方面的问题,即技术经济学自身的基本方法、基础理论,以及它们应用于实际技术经济活动后相应的问题。
二、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对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虽然面比较广,但是都比较零散,并未形成自身的特色,某些领域的相关研究有待加强。目前,研究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科理论不够系统、完善
由于介于技术学和经济学之间,其研究对象十分广泛,涉及到的领域很多;学科属性模糊不清,在管理学以及经济学之间来回摇摆;学科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缺乏系统性,各种研究之间也缺少应有的关联;分析方法条理不够清晰,规范性上明显不足;学科建设较为落后,无法达到国际化水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此学科的方法能够适用于很多方面,研究的可行性涉及经济建设中的很多方面,使其快速扩张,目前我国建设规模庞大,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有很多大项目都必须研究其可行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学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目光往往集中在现实以及热点问题上,而很少去研究理论问题。故而,原有的理论框架以及学科体系都需要一个过程来完善与更新。
2. 学科建设没有与教育衔接
技术经济学能否获得长远发展必须依靠人才,而人才需要接受相应的教育。然而很多高校并未设置这一学科,而是将其划分为工商管理下属的二级学科,这样的做法与其社会极大的需求量不相符合,使得本科教育与这一学科建设之间没有必要的衔接。因此,应当将技术经济学纳入一级学科,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师生队伍,从毕业生中选拔以及培养出真正的研究人才。
3. 对技术的结构、体系、属性、特征等不够重视
从技术经济学研究所的对象或者其学科性质角度,或者就其学科体系而言,技术是技术经济学的核心。学科建设中,对技术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当将其看作一种文化、一门科学、一个专门的领域。随着新时代下各种学科的渗透以及交叉,应当对技术自身具有的类型、特征、本质、价值、体系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其社会以及自然属性、价值性与中立性、物质性与精神性、供给与需求、层次性以及阶段性等等很多方面的探讨有待加强,这不仅与此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有关,还和其理论方法相应的研究有关。
4. 应当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学科特色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完全与技术经济学相吻合的学科,这对在与国外学术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技术经济学目前普遍应用于我国很多行业,但是却未形成道理对体系,学科色彩不鲜明。并且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其共性与应用的广泛性,似乎此学科人人能学、处处能用,而缺乏学科应有的特色。
三、 新技术对技术经济学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应用,促使经济腾飞。新技术必然会从很多方面给技术经济学带来影响。
1. 新技术的应用促进技术经济学的深化与扩展
项目评价以及技术经济分析,一定按照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标准和目标,加强技术的适应性、先进性等,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强化充实项目相关的社会经济评价。为了使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其区域经济评价。在经济评价中同时需要考虑项目在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等方面的分析。使自身积极的与国际接轨,对各种海外并购以及对外投资项目等评价体系应当大力研究。
尽量使评价决策对应的程序民主化、科学化。近二十年来,很多工程项目都注意到了研究其可行性和注重审查评估。但是最近出现了很多“软项目”,例如很多展览会、庆祝会、运动会、招商会等,其中不乏大规模的软项目,但是其决策程序有待规范,投入不少,多为浪费,效益较差。因此,凡是涉及到公共资金的那些项目,事前以及事后评价必不可少。
2. 新技术加快学科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当今社会,技术经济学适应性较强,发展迅速。其理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成型,但是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学科建设里某些基本问题,如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等,学术界依然没有达成共识。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展使学科失去自身的属性,如何根据其特点以及发展状况,提炼、归纳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说法十分必要。此外,项目评价和上面提到的可行性研究涉猎方案优选、福利经济学、市场理论等,而技术创新同样属于其研究范畴,但是两者之间没有交集,其相关性不是很大。技术经济学其自身的规范化以及系统化亟待加强。
3. 重视研究技术创新
技术经济学反过来促进新技术的革新与开发。总体而言,我国的产业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很大产业相差国际水平十多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技术保密更加严苛,只有通过自身创新研究,才能够谋求出路。因此,本学科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就是研究中国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发展的新思路,研究如何让中国由原来的制造中心、加工中心逐渐转化为创新中心,这种创新,包括吸收、总结、研究成功从而实现技术的大突破。
4. 扩大学科的应用领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经济学对应的理论方法逐渐变得更深更广,广泛应用于很多产业***策、技术等***策以及生产力、经济规模、企业改造等诸多方面的评价和论证。因此,原创性、集成性、引进性创新尤为重要,这些都将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总之,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加快技术经济学的理论成熟与系统化、规范化,反过来,技术经济学的成熟理论又会对革新技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技术的持续发展,新技术应用于各种领域中的各种企业,必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
参考文献:
[1] 赵海***.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J]. 西南造纸, 2000;01
[2] 童光荣, 郭笑撰.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增长[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09
[3] 吴美林, 张向群. 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 经济纵横, 2001;04
[4] 张承谦, 陈利建. 技术进步型企业的特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0;02
[5] 钟学义,陈平. 技术,技术进步,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之诠释[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03
[6] 徐斌,喻德华. 技术经济学范式与技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03
技术经济学例4
【作者简介】欧阳勤,广东白云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讲师,经济师,广东 广州 510450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2-0160-03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确定的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能够结合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应用技术大学,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言,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掌握《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提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尤显重要。因此,探讨和分析应用技术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问卷调查及考核情况
2014年1月,《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结束,为了充分了解本学期《微观经济学》教与学的效果,笔者对广东白云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13级经济统计专业学生25人(1个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134人(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9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问卷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课前预习情况、课后复习情况和上课听讲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统计情况看。统计专业学生的“听讲复习”比率较国贸专业高5.87个百分点,“预习听讲复习”的比率较国贸专业高8.33个百分点。“不预习不听讲不复习”的学生比率比国贸专业低9.43个百分点。
笔者对以上班级考核成绩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统计专业学生的优秀率比国贸专业高3.25个百分点,良好率比国贸专业高14.78个百分点,中等成绩比率比国贸专业高23.37个百分点,不及格率比国贸专业低29.31个百分点。从统计结果来看,统计专业取得的效果要整体优于国贸专业。
二、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分析
广东白云学院是应用技术大学,其服务定位特征是:立足地方,面向一线,培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如电子技术工程师、机械技术工程师、企业经济师、企业管理工程师、服装设计师等)。其办学模式特征是: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一般是学校理论教学(对学生是理论学习+实验实训)+企业实践教学(对学生是企业现场学习)。由于实践教学阶段占用较多时间,因而在理论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有限。
技术经济学例5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确定的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能够结合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应用技术大学,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言,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掌握《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提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尤显重要。因此,探讨和分析应用技术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问卷调查及考核情况
2014年1月,《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结束,为了充分了解本学期《微观经济学》教与学的效果,笔者对广东白云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13 级经济统计专业学生25人(1个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134人(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9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问卷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课前预习情况、课后复习情况和上课听讲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统计情况看。统计专业学生的“听讲复习”比率较国贸专业高5.87个百分点,“预习听讲复习”的比率较国贸专业高8.33个百分点。“不预习不听讲不复习”的学生比率比国贸专业低9.43个百分点。
笔者对以上班级考核成绩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统计专业学生的优秀率比国贸专业高3.25个百分点,良好率比国贸专业高14.78个百分点,中等成绩比率比国贸专业高23.37个百分点,不及格率比国贸专业低29.31个百分点。从统计结果来看,统计专业取得的效果要整体优于国贸专业。
二、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分析
广东白云学院是应用技术大学,其服务定位特征是:立足地方,面向一线,培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如电子技术工程师、机械技术工程师、企业经济师、企业管理工程师、服装设计师等)。其办学模式特征是: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一般是学校理论教学(对学生是理论学习+实验实训)+企业实践教学(对学生是企业现场学习)。由于实践教学阶段占用较多时间,因而在理论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有限。
结合调查问卷以及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能做到提前预习的学生只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0.13%:二是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微观经济学》重点内容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及市场结构理论等等,掌握这些知识,都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如供求理论涉及到需求函数、供给函数、需求价格弹性等公式。在计算过程中不是对公式不理解,就是出现化简约分等低级错误。又如,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边际”指的是一个微小的增量带来的变化,数学上涉及到微积分中的“导数”、“偏导数”等概念)但有的数学基础稍差的学生就很难理解边际的含义,因为他们不能够很好的正确的理解导数的定义和含义;三是英语词汇积累较少。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多专业名词,这些专业名词都有相应的英文字母,在学习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这些英文字母感觉很头痛,因而,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四是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多理论是用简洁直观的***形来进行解释和表达的,而有的学生却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形的含义,不愿意动笔动脑去想象***形的变化及意义,这大大影响了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二)教师层面分析
对于应用技术大学的经济学任课教师而言,要上好经济学的课程,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经济学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下一定的功夫。笔者在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的课时安排比较紧张。一般《微观经济学》在新生第一个学期安排,共54个课时。对于有预习和复习,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而言,掌握好微观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然而对于只听讲的学生而言,就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表2统计可知,国贸专业的不及格率达到了37.31%;二是大班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对于人数超过40人的大班教学,教师不能很好的与学生互动,教学效果就差些,而且总存在学习不认真、为了出勤而出勤的学生;三是教学任务繁重。这些年,经管专业学生数增加,经济学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所带班级数较多,教学任务繁重,有时完全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更多的时间钻研经济学前沿知识和了解经济动态,更无法生动的讲授经济学理论。
三、如何优化教学效果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一门课程最主要的动力也是来自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要很好的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初学者而言,第一堂课相当重要。教师一定要在第一堂课上树立课堂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强调经济学课程的趣味性和重要性,要努力让学生增加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对于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基本上还沿袭着高中时的学习方法,以教科书作为自主学习的途径。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选择合适教材对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教材的内容,应当由浅入深,文字描述应尽量通俗易懂,要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尽量用少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多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案例和***形,还应当配有相应数量和难度的练习题。有这样的教材,学生就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学习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要上好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应当是对《微观经济学》整体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进行概括,梳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微观经济学》整个框架有初步的了解,对今后的学习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经济学理论。平时对经济知识了解比较少,理论思考甚少,如果不首先理清框架,梳理出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对本课程产生抽象模糊的印象,听课也会云里雾里。上好第一堂课,理清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好《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出学生探索经济学领域知识的强烈欲望。
(四)要注重小班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设计
技术经济学例6
一、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对科学技术的一般认识
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经济思想形成过程的重要依据。马克思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经济学手稿,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等。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概括,也是马克思对经济学问题的第一次探索,其本身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而是马克思用哲学的语言和辩证的思维来阐述经济问题的著作。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马克思对科学技术最初的理解和判断,为他后来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为人的类本质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始终是同对人的类本质问题探究联系在一起的。从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出发,马克思在肯定人是自然存在物的同时,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创造性地将人的类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的劳动。马克思批判了那些将宗教、***治、艺术和文学等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类的活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明确指出只有工业的历史和它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才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而“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做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现实的历史关系”[1]85。作为人本质力量公开展示的工业,随着自然科学在其中的不断运用,自然科学不断技术化,科学技术将成为改造人的生活,实现人的***的重要力量。从这一角度而言,科学技术也是人的本质的客观展现。尽管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工业生产中,科学技术是以异化的形式存在着,但它仍然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或活动成果,并没有外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它不断改善着人类的生存条件,为人的全面***创造条件。不难看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人的类本质的角度来看待科学技术的。在他看来,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不应局限在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有用性”上,而应将科学与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深入科学对于人的类本质的认识和人的类本质力量的展现具有的本体性意义。这与他之前的康德和之后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对科学技术批判的理论是根本不同的。正是基于对人的类本质的分析,马克思形成了他早期的科学技术思想。2.《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被固定资本客体化了的科学技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重新开始研究经济学的重要成果,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并对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应用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其秘密在于资本家迫使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其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地延长工作日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由于受工人的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影响和制约,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逐渐被淘汰,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成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然而,提高和发展生产力需要探索整个自然界,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有用属性。因此,以提高生产力为生产剩余价值主要方法的资本主义必然“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马克思高度评价了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伟大文明作用,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于自然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他指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甚至科学也同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一样,表现为这个普遍有用性体系的体现者”。“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成为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2]390这就是说,正是资本创造出的资产阶级社会和社会成员对自然界以及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但同时马克思也十分清楚地指出,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和研究的目的在于使自然界服从人的需要,因而也成为这个“普遍有用体系的体现者”。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劳动是一个总体,是各种劳动的结合体。它的精神的统一处于自身之外,而它的物质的统一“则从属于机器的,固定资本的物的统一。这种固定资本像一个有灵性的怪物把科学思想客体化了”[2]464。在这里,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已经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的哲学思辨,深入到资本的生产过程,从固定资本的变化角度去揭示资本对于科学及其应用的支配性和决定性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生产力是用固定资本衡量的,而固定资本中包括科学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像一个“有灵性的怪物”拥有支配一切的权力,资本的力量不仅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也影响和控制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章”中详细论述了资本、科学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他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94科学是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属于潜在的、间接的一般生产力。当被应用于物质生产过程,物化在机器以及其他物质生产资料中,科学就可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资本主义机器体系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再取决于工人掌握的直接技巧,而是取决于科学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唤起了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从而使资本主义财富的创造也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在这种条件下,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3]99。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通过对科学在生产上的直接应用获得了充分发展,而推动科学发展的真正动机并不是来自人们对自然的好奇或现实生产、生活的客观需要,而是来自资本增值,增加剩余价值的内在需要。科学一旦成为资本增值的手段被引入生产过程,就会成为具有资本特性的科学。3.《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作为推动社会变革力量的科学技术《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中的“历史路标”。[4]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经济学考察主要集中在《相对剩余价值》一章中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蒸汽、电、机械的和化学的因素)”部分。马克思立足科学技术本身发展情况,从机器的技术史演进出发,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因素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度评价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性作用,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应用机器的目的、前提和后果。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一般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科学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直接后果是机器的产生和应用。“应用机器,不仅仅是使与单独个人的劳动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发挥作用,而且把单纯的自然力———如水、风、蒸汽、电等———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5]279-280在自然力并入生产过程,变为生产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的同时,科学成了生产过程的一个***因素发挥重要作用。科学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应用机器的目的不在于缩短工人生产商品所费的劳动时间,也不在于缩短工作日,而在于缩短工人为再生产其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表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机器扭曲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而不再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因此,资本家不断改变劳动手段的真正动因在于获取巨大限度的利润。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两个一般性前提和一个基本原则。由于人类社会每一种新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可能性都是由先行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创造产生的,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也是在简单协作和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家使用机器遵循的一个一般原则就是“进入商品的机器的价值,要少于它所代替的劳动的价值”[5]281。马克思结合当时一些工业部门使用机器的具体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结果是有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其后果包括刺激技术的不断改进、造成工人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强度提高、机器代替劳动甚至成为资本家对付工人的手段等多个方面。此外,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的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影响和控制下的科学技术具有双重作用,既可能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也可能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必然趋势。当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会为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二、《资本论》中对科学技术的系统考察
《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分析主要是以生产方式的变化,即生产力的运动方式展开的。《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过程中,科学技术进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他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6]53在这里,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在了人之后,充分说明人和科学发展在社会生产力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和科学的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次,马克思详细论述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中,特别是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简单协作、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是三种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协作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生产力,而且还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是一种集体力。在工场手工业初期,协作以简单的形态存在,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工场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协作才达到了它更高的发展形式———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这一时期,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不同种的劳动工具和复杂的机械装置的生产,从而为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工具被连接起来,逐渐产生了机器。随着劳动资料从工具向机器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由此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多次论证“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6]698。在考察机器价值向产品转移规律时,马克思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6]444在大工业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生产力中的所有要素都发生重大变化。科学技术推动劳动资料从工具转化为机器和机器体系,并使之得到不断改良和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劳动者的范围,妇女和儿童加入雇佣工人队伍,并在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增加现有物质的数量和新用途,开拓新的投资领域。此外,科学技术还教人们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创造新的资本材料。“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6]699第三,马克思从生产力运动方式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的分析,马克思深入分析了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在马克思那里,科学技术是具有最高意义上的***力量,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力的中介作用,又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新生产关系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与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它的发展必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在资本主义框架下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加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瓦解。
三、马克思经济学视野中科学技术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
1.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科学技术思想演进的基本主线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到《资本论》,科学技术问题贯穿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轫、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革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经济思想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总体上看,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研究遵循着两条基本主线:一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逐步发展和完善为主线;二是以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线。前者重点研究了科学技术作为历史的有力杠杆所具有的***性及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后者主要论述了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生产劳动出发研究科学技术问题,将科学技术与人的类本质、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的关系纳入对科学技术研究视域中,在批判唯心主义,研究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过程上,深入分析了科学技术的本质,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重要思想,并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通过大工业并入生产过程,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类本质的展示,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一旦与资本相结合,就成为具有资本形态规定性的科学技术,受资本本质的制约。在资本主义广泛应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科学和直接劳动相分离,使科学技术成为与劳动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的***力量。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加剧了资本对人本身具有的生产力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剥削和掠夺,不可避免地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为资本主义社会变革准备了物质条件和***力量。正是通过生产力的中介作用,科学技术不断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和新生产关系产生。因此,马克思对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就不能深刻认识科学与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联系。没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就不能科学揭示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更不能深入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资本主义命运变化的关系。从科学技术本身来看,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也是一般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更是实现人类***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力量。自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改变着自然界,也变革着人类社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使人类逐渐从自然界中***出来,并不断为人类的最终***创造物质条件。因此,资本主义在积累、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是必需的,但也是暂时的。在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灭亡,人成为自然界和自身社会生存的主人,科学技术将再次回归其本质,成为人类谋求幸福和发展的重要工具。2.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对科学技术的多重理解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研究始终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在不同时期,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写作的思路和角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比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从固定资本变化的角度展开的,马克思提出的“科学技术也包括生产力”的思想也是基于分析科学技术对固定资本的控制和影响作用而形成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重要线索,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功能。《资本论》第一卷则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性作用。马克思在不同经济学手稿从对科学技术不同角度的考察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三种理解,这三种不同的理解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它越来越接近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马克思研究科学技术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加深资本对工人剥削、加剧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等方面的作用。马克思对科学技术问题的分析也始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科学技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正是科学与资本的结合,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只有准确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分析和批判的基本思想,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内涵。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对科学技术的多角度分析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概括起来,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作为人的类本质力量体现出来的科学技术;二是作为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成果,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三是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四是作为社会变革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展现出来的科学技术和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科学技术,是人对自然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产物,是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大幅度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必然导致社会生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3.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科学技术思想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发展过程、发展规律的深入考察和分析,不仅为人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为人们研究和考察当代科技发展与资本主义未来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方***指导。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科技***等因素的推动下,相继进入了国家垄断阶段甚至国际垄断阶段。在这一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关系全球化问题交织融合,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用的形式、内容、深度和范围都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并从中揭示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是当前***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坚持从批判的角度,将科学技术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研究和分析科学技术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我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马克思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重要论断,也是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的中心地位,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支撑。
作者:李天芳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技术经济学例7
一、技术经济学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拓展,在理论上也不断进行创新,使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技术经济学在当前的背景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专项研究领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为了更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经济项目效益评估才设立了技术经济学。作为重要的学科和技术手段,技术经济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对任何经济效益的功能部门都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技术经济工作者近些年的努力在各个行业都逐步建立起了研究领域,能够科学地对不同行业进行资产评估或者项目评价。以前的研究领域仅仅局限在几个行业,现在无论是资源类、经济类、环境类,还是技术创新方面都有所涉及,因此研究领域不断增加。
(二)技术经济学不断从微观领域渗透到宏观领域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和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以前的技术经济学主要涉及厂商、成本、市场以及所得等这些微观理念,从本质上看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念,但是现在的技术经济学在此研究基础上还涉及了就业、产业结构、社会福利以及投资消费等一些宏观经济领域。例如,在技术创新或者对项目进行评价中,技术经济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从简单的定量分析到应用复杂系统模型的方面深化
技术经济学主要是客观分析、比较和评估某种预定目的而可能被采用的各项技术方案、经济效果、技术***策后者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最终来科学选择在经济上最合理而且在技术上最先进的最佳方案。技术经济学在对人们活动中产生的技术性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定会用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懂,而且清晰明了。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这些常规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或者市场咨询机构的需求,很多问题需要通过一些复杂系统的模型来研究,如动态系统激浪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这使技术经济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技术经济学理论应用更具有广泛性
技术经济学是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的,其理论不仅在各种产业***策或者技术***策的论证和评价中发挥作用,而且还广泛应用于投资建设项目、经济规模、资源开发等的论证与评价中。由此可见,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十分广泛。
二、技术经济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理论有待创新与完善
技术经济学具有研究对象庞大复杂、边界宽泛以及学科内容陈旧的缺点,而且系统性和国际性不强,学科研究中的内在关联性也不好,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左右摇摆,没有一个明确的归属,加上没有清晰的分析方法,因此导致学科建设发展比较滞后,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具有很大困难。
(二)技术创新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放在了自主技术创新上,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没有对技术创新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技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最终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需要和国际相关学科进行融合
当前在国际中没有和技术经济学完全对立的学科,因此我国的技术经济学与国外学术界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也受到了限制,无法及时吸取国家外关于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阻碍着我国与各国之间的更多交流与合作。
三、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使技术经济学体系和理论框架向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技术经济学仍然是发展较快而且很实用的学科,尽管其理论体系已经成型,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学科性质以及学科研究内容等一些基本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拓展,学科固有的属性有所丧失,因此在今后的讨论中最好是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来总结出一个明确的说法,最终使技术经济学体系和理论框架向着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深化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稀有资源减少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局势,因此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利用和优化配置仅有的资源。对于项目评价,应当在研究技术、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此外,除了对项目进行技术和财务等一般经济评价以外,还要进行社会效益评价,不仅要保证技术的可行、经济效益合理,还要保证环境受到保护,资源能够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使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研究
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一定要重视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早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就制定了通过市场来换技术的这样一种战略。但是通过该战略,我国的企业并没有得到国外的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加上我国自主创新的力度比较弱,导致我国对外商的技术非常依赖。从总体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技术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掌握高端技术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对于技术经济学,今后要不断拓展学科体系建设,并重新架构,在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方法,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彭运芳.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探究[J].价值工程,2009(06):74-76.
[2] 陈冬梅,李博.浅论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特点[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10):201-202.
技术经济学例8
近年来,研究特色有待加强、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该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由此产生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等情况,直接影响优秀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吸引了众多教师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工作。王艳华构建了理论教学+专业案例+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技术经济学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刘东和陈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单一方案动态经济评价指标、互斥方案动态经济评价、敏感性分析等多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王艳娜和任志涛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渐进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樊瑜等人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对技术经济进行了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等多方位改革。但目前很少看到针对财经院校技术经济学教学特点进行的改革工作。
长期以来,技术经济学课程内容相对传统,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内部开设的技术经济学与学校基础课程财务管理的内容关联密切甚至存在知识点的重合,缺少学科独有特色,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针对上述实际情况,结合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本文提出将多属性决策的思维与方法引入课堂,既能够完善本学科固有的技术分析评价理论,又能够突出学院特色,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一)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特色不突出由于是财经类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学生已然具备了技术经济学课程涉及到的很多基础知识,例如资金的时间价值、项目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因此,如果沿用传统的技术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将有近一半的知识点是在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且这部集中于前半学期,这就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浪费时间与精力,导致学生滋生懈怠情绪,即使对后续教授的技术创新等特色内容也难以重新引起兴趣。
(二与其他相关学科融合性不足,相对孤立技术经济学作为我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科学两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其理论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创新与完善。实际上,目前技术经济学界对其理论构架、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也存在较多争论。该课程涉及到的例如技术创新等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理论较零散,缺乏系统归纳,同时该课程与我院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也不够紧密,相对单薄孤立。
(三)强调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评价,缺少综合考察项目方案的全面思维
技术经济学以技术经济评价分析为核心,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项目与方案。但是实践中除了从经济效果出发,还需要考虑风险、环保、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对项目方案给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但在传统的技术经济学课堂中,却很少提到这种多属性决策的思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技术经济学的应用与发展欠缺数学模型的应用,在解决复杂技术经济问题时精确度与可靠性不足。
目前技术经济学采用的评价方法大多都是来源于财务管理,利用exce软件等进行计算分析,相对单一,在商务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处理复杂问题时,存在不够精准可靠的劣势,同时也难以引起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生的兴趣与重视。
三、引入多属性决策的意义
针对以上技术经济学课堂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特色,通过探索实践,将多属性决策的思维与方法引入课堂,可以很好地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解决教与学的矛盾。首先,技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价,而多属性决策理论与方法是管理科学专业重要的研究领域,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作用,二者互相补充又相互融合,才能够反映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实际价值与意义;其次,多属性决策的思维与方法能够开拓学生眼界,既能理解经济性指标是如何影响技术方案项目的评价过程,又能从整体审视方案优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通过多属性决策可以选取适当的决策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与使用,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精确性与可靠性,还可以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实践也表明,通过将多属性决策引入技术经济学课堂,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多属性决策章节设计
在技术经济学课程中,可以增设“技术经济分析与多属性决策”一章,讲授课时为2~4学时。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多属性决策与技术经济分析的关系、多属性决策的含义与流程、决策指标的选取与构建、决策方法的选取与应用等四小节。
(一)多属性决策与技术经济分析的关系
技术经济分析,强调审查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所以通常利用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外部收益率等指标来考察备选方案的盈利能力,但是在实践当中,很多情况并非仅仅依靠经济效果来评判技术方案优劣,必须在考虑经济性的基础上同时讨论风险、环境、创新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就是多属性决策的范畴。
由于多属性决策能够帮助将备选方案通过综合评价分数排序,因此,利用多属性决策的方法可以解决互斥型与***型两种情境的投资方案选择问题。
(二基于多属性决策的技术经济分析流程
多属性决策也称为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普遍应用于工程、社会和经济系统等领域,主要解决指备选方案离散且数量有限的决策问题。引入多属性决策的技术经济分析可以采用的决策流程。
技术经济学例9
技术哲学家艾德(D.Ihde)曾深刻地指出:“虽然在低技术(lo-tech)的条件下,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灾难,但现代高技术(hi-tech)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却极大加速和加强了这一过程。”循环经济正是在科学技术的“无度”发展给人类带来种种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目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循环经济模式是作为一种解决其堆积如山的生产垃圾及废物的主要手段而被积极发展。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循环经济模式则不失为一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双赢’经济模式,通过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既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实现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目标。”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经济体制,其发展会牵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其中,最为首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变革。“***是历史的火车头”,而科学技术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唯有科学技术的合理变革才能带动并支撑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就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以探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会导致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体制下的作用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作用有所差别。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科学技术进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关键因素,“科技-生产-经济”的统一体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建构。但从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上看,科学技术在传统经济发展中只能是作为一种外在的推动力量发挥作用。比如,借以新的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等。而新型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所组成的大系统,科学技术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这也就决定了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也会发挥其不同以往的独特的支撑作用。总的来说,科学技术要作为一个子系统加入到循环经济体系中,也就意味着,在循环经济体制下,科学技术将作为内生变量进入生产领域。曾有文章指出了上海市推进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至少在三个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环境保护技术
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目标。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有两种手段:一是从源头上开发少产生甚至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这种技术被称为“清洁技术”;二是在产生污染物的情况下,采用消除污染物的技术,实现对有毒有害的废弃物的净化处理,这种技术被称为环境工程技术。清洁技术是与循环经济基于同样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欧共体委员会1985年对“清洁技术”做出了定义:“旨在减少甚至消除产生污染或浪费的根源,并有助于节省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任何技术措施。”目前,世界各国在清洁技术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大体上说,清洁技术“现在主要的努力集中在材料替代与能源替代两个方面,即用无害材料替代有害材料,如用干净能源替代肮脏能源,等等”。在企业层面实施以清洁技术为主体的清洁生产实际上就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小循环。在以往的生产发展中,在材料与能源的选择问题上更多地被生产者所考虑的无疑是成本问题。因为在其他影响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只有原材料的成本越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要求既满足成本低,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才能越大。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要求既满足成本低,又能够实现尽可能的降低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人类只能依靠人类发展的智能武器——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当然,清洁技术也并不是万能的力量。当科学技术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材料替代和能源替代的时候,就需要得到另外一种技术力量的支援,这就是环境工程技术。这种技术与清洁技术不同,它无需改变任何一道工业程序,只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添加科学的净化装置,使最终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无毒无害,从而防止环境污染。对企业而言,从短期利益与企业自身的利益来看,添加净化设备与装置从直观上看似乎是增加了成本、减少了收益,是“亏本的买卖”。然而从长期利益与人类全体的利益来考虑,事实却并非如此。大自然可以说是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一个“生产车间”,它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原材料。一旦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导致这一“生产车间”的“减产”甚至“停产”,造成“供不应求”甚至“停止供应”,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企业的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如果说环境保护技术主要针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就是主要针对解决自然资源短缺问题。循环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技术环节。从根本上说,所谓废弃物是具有相对性的,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其“价值”一定程度的恢复,变废为宝。在循环经济中,废弃物资源化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同一生产过程,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提取废弃物中所包含的有用成分,再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转化为资源重新投入生产过程;另一方面,这一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可能会被转化为另一生产过程所需要的资源,甚至这一产业的废弃物可能会被转化为另外一个产业的原材料。这也为中循环乃至大循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项目开发。例如在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方面,研究的重点有:信息产业废物资源化技术、废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有机废物堆肥化技术以及利用废物制取建筑材料的技术等。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废弃物产生,如果能够在废弃物的充分有效利用方面取得突破,也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则会使资源短缺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三、新能源技术
能源就是能够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是现代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动力之源。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目前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能源问题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能源大战。尽管没有硝烟、没有炮火,这场战争同样是关乎国家命运与前途的战争,是一场涉及***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形势复杂的战争。越是发达的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就越大,这是由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可以将世界各国的能源大战归结为一场科学技术的战争。新能源技术就是开发比现有的资源效率更高、污染更小的新能源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新能源技术的诞生具有巨大的意义。首先,人类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柴薪、煤炭和石油。柴薪属于一种低能能源,它所释放的能量只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煤炭和石油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这就意味着它们会有枯竭的一天,人类以往对能源的无节制地使用更是加速了其穷尽的进程。而新能源技术以开发新能源代替旧的能源为目的,致力于开发高能量且取之不尽的新能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其次,石油和煤及其制品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会对大气产生巨大的污染,从而破坏自然环境以及影响人类的健康。而新能源技术所致力于开发的新能源则是经济、无污染的理想能源,可以称其为清洁能源。
总之,新能源技术所带来的新能源无论是从性能、来源上看,还是从对环境的影响来考虑,都远远优于煤炭、石油等旧的能源,是未来循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基础。上述三项技术都与发展循环经济以保护环境的目标相统一,甚至有人提出“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技术和废弃物(排泄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环境保护与防止资源短缺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两个问题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得到解决,循环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当然,除了上述三项技术之外,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来支撑其发展,这也就决定了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2]滕福星:科技进步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技术经济学例10
信息技术已是推动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全世界都在接受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方便快捷。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高智能化的现代技术,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持,中职教育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从目前来看,中职经济法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依然未能达到充分和普及的程度。为更好的做好中职经济法教学,还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经济法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信息技术教学在中职经济法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不仅是经济法这门课程自身特点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符合现代教学趋势的一大需要。
(一)经济法学科特点
与其他普通科目不同,《经济法》属于法律学科,是国家权威立法部门制定的,其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变化性和抽象性,也会会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对经济法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修改与完善,以确保其法律约束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经济法教育教学也要相应做出调整。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恰好能很好地变现经济法中的相关内容。而且只有积极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才能更好地跟上这些动态变化,为经济法教学服务。
(二)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任何人都离不开多媒体手段进行交往、学习,这就需要经济法教学,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有趣、探究中掌握经济法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更好的氛围中学习,使所学知识更生动、易懂、易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信心技术是经济法学科教学的需要
经济法属于法律科目,法律学科,内容枯燥,根据经济法精准、真实的特点,在实际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单黑板、书本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吸引学生,更不用说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了,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也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从而使教与学都遇到困难。
二、中职经济法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建资源数据库
根据学科特点,创建数据库,对于学科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经济法的学科特点,运用网络系统,搜集相关的***片、音乐、文字、动画、视频等资源,整合成一个全面的系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方便的获取知识,既简单又快捷。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可以打破课本的局限,深入网络,搜集与经济法相关的知识,如一些传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将这些整理汇编成一个大的资源数据库,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教师可以运用这个数据库,建立网上登录链接,可从中随意调取教学所需的课内或课外资料,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更直观,丰富的知识。或者利用这些资源,制作综合课件,以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从学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轻松趣味中获得枯燥的知识。
经济法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融合,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科资料信息、数据资源的共享。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种教学资料,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轻松趣味中收获更多经济学知识,掌握更多经济学技能,学以致用。一个好的信息数据库,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探索创造的机会,也可让学生在需要时,随时可以搜索问题,及时获得正确全方位的答案。
(二)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如课本、黑板和纸笔,这些单调乏味、枯燥不变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济学这门课程了。中职学生的特点是缺乏约束力,自我控制能力差,基础知识不扎实。遇到学习中的一点困难,一旦知识点比较枯燥,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情况,他们就会产生厌学、弃学的现象,这会严重影响经济法的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靠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上。教师可根据经济法中知识点的布局,有序科学地运用多媒体,如播放视频案例、***片、文字、PPT等,以丰富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让学生观看直观案例,从案件的当事人的言谈举止,再到后期的犯罪心理分析,案件侦查,法庭宣判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学科的适用范围和约束力,掌握经济法的规律和作用。这种真实案例的展示,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更深刻的学***济法知识。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不是由教师一手包办,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氛围中探索知识,自主地运用多种方法,学***济法中的各种知识。而且,学生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案件中进行分析,积极总结。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直观的教学模式,了解到相关专业专家的看法和意见,并进行探讨,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获得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任务驱动,提高教学效率
任务型驱动教学法,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在适合各种学科教学的同时,也适合中职经济法教学中。这种激励性的任务型教学法,是根据学科特点科学课内容,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在限定的时间内,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布置多媒体的任务,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去完成任务,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自主掌握知识点,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要求。
(四)创建网站,激励思想交流
网络已经是现代社会人与人进行信息交流、必不可少的互动方式。中职教师可以建立一个网站,为让经济法为主题,将经济法的相关内容整理后上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登录该网站,学习交流,分享经验和心得。亦可进行资料的传输和共享。教师也可从这个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解疑答惑。从而实现高效准确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