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能力创新;建议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一词诞生于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被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谁来“创新”?创新的承担者,即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熊彼特把“创新”活动的倡导者与实施者称为企业家。认为静态中的经济主体是经济人,而动态中的经济主体则是企业家或创新者。但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那种敢于冒风险,把新的发明引入经济中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企业家与普通的企业经营者也不同,前者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入“新组合”。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企业发展,建设企业家队伍很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对有灵魂的企业家创新”的论述,对企业能力创新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意义。
二、“能力”的释义
美国学者查特·保亚提斯对能力作了创新,他将能力广泛地定义为人的潜在性格,它可以是动机、特性、技能、人的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的一个方面或所使用的知识整体。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指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也指某个社会主体(组织或个人)对客观世界可发挥的作用力。“能力”其内在结构由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构成。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力,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力、技能基础的改造世界的能力。由知识到智力,再到技能,最后到实践及创新能力,呈现为由认识能力到改造能力,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三、“能力创新”及其功效
“能力创新”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产生竞争优势的要素作用力的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创造能力。它的功效是:(1)企业创新的关键。任何一个企业都想成功,但成功的企业都不会墨守成规,都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创造中求发展,而企业创新的核心,不仅是产品、市场结构,更多的是行动反应能力。对企业来说,能力创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力,更多的是立足于过去实践的改造能力,打破原有的固有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活力。在笔者看来,能力创新是:过去的实践+生产学习积累=未来的创新,用数学模型来说,1+1永远大于1的过程。(2)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是具有后发优势的企业,一个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归纳,进行创造的企业是一个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力创新是企业在危机感中用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打破常规和条框,承担的一种使命与责任,它不只是某一杰出人才的单个表现,对一个企业来说,能力创新是一个集大成者,是一个整体效应,集中了数十位乃至整个企业能力创造性成果。它外似无形,内却有形,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用智慧与灵感,用激励与竞争开创新的企业活力。(3)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包括资源创新和能力创新,笔者认为后者更为重要,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毕竟是有限的,而能力是靠学习实践培养出来的,是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东西,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对相同行业同等水平的一般企业来说,资源在某个时候可能有差异,但资源可以通过等价交换获得,而能力不一样,它是企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含有企业竞争发展的底蕴,是带动企业前行的动力。
四、“能力创新”的途径及建议
1.在危机感中培养企业创造性思维。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论,企业如同人一样,也有成长、衰老的过程。通常人讲究延年益寿,同样企业也讲究持续发展。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时刻具有危机感,有危机感才能激发员工用更高的激情去开创新的领域,才能使员工深切意识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触发了员工对企业现状的反思,使其具有潜质的能力创新概念和创新的主动性。
2.在“学习型组织”中造就能力创新。
(1)“学习型组织”及其作用。所谓学习型组织(thelearningorganization),彼得.圣吉把其定义为“可以不断地加强创造未来能力的组织”。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自身的组织,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企业培养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日益竞争的今天,“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能力创新的有力保证。它为企业:①寻思路。通过向同行、客户及他人学习,了解标杆企业的精髓及战略,改进产品及性能,激发创新的灵感。②找规律。温故知新自己的过去,认清有价值的失败(ProductiveFailure)与无意义的成功(UnproductiveSuccess),分析、提炼使其上升为理论或规律。③做试验。面对未来创造的新知识进行有效的检验活动,在试验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与用结合,达到在用中学,并学以致用的目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④解方程。找出解决问题的最高杠杆解,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系统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获得最有效问题解决方案。⑤播知识。通过组织内知识传递,促进组织内知识扩散,建立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
(2)“学习型组织”的组建:在学习型组织中我们要学习主导市场的能力,学习快速应变的能力,学习关注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命力。怎么组建“学习型组织”?关键因素有:①硬件平台,主要指组织成员进行生产、学习及信息交流必备的工具、设备、生产条件,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硬指标。②软件支架,主要是指组织成员的素质、求知欲及企业对未来的愿景,它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软指标。③整合力与环境,整合软硬件的能力是组织能力创新的内在条件,环境是组织与外界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
外在条件。
3.用企业文化理念铸成能力创新。
(1)企业文化理念及其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及其员工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在企业经济活动和各种文化因素影响下,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而理念是一个统合个体价值观差异的一个共享价值观。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上的体现。其作用在于指导和激励,通过根植企业核心价值观,创造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来激励创新思想的可靠性、约束性及一致性。一个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体现就是一种员工创新理念的成功实现。如果一种创新理念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接受,这种理念就会像“粘合剂”一样,把全体员工团结在创新理念之下,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的形成。企业文化理念不仅包含企业价值观、品牌形象,更多的是个性与特色的精髓。如何形成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笔者认为:①要有一个“以能为本”的能力创新观念,培养合作、集体创新思维。②要纵观全局,着眼企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将能力创新根植于企业精神精髓,科学地确定企业创新文化的内容。③不失时机地宣传倡导企业创新文化,贯彻落实企业核心理念。④要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强化,激励创新。
4.用激励机制激发能力创新。
(1)“激励”及其功效。创新是在知识共鸣下产生新的智慧,激励是解决创新问题的根源。激励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激励来自员工外部世界,它是通过“迫使”员工为得到某些东西和回避惩罚而形成的工作动力,外在的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但当人们感觉到他们被收买或受控制的时候,物质激励并不绝对有效。作为激励因素的另一方面是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是要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觉得他的价值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更多是组织和他人需要时,才会觉得个人对于组织的意义,这种积极性才使能力创新持久。
(2)“激励机制”的组建。怎么建立能力创新型的激励机制?主要有这么几点:①在学习互动的基础上,实行“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与面谈,推动团队和个人作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②在“人本管理”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能力的测评、使用、分配和开发等,进行“能本管理”。③在生产学习相互交替中,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5.用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实现能力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凭个人努力是难以实现的,构建创新网络,进行创新合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主导模式,企业的效率会通过“学习——工作——创新——学习……”循环进行,螺旋上升。
(1)即时交流反馈信息来源与系统组建:即时交流反馈信息主要来自于“学习型组织”,因为该组织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各部分构成,通过组织成员的学习与交流,会使组织内部信息更加丰富;并且组织的分层决策、员工授权管理也将促使组织更具协调性和创造力。怎么建立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依靠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另一方面是靠“学习型组织”自身。因为:①“学习型组织”本身的有序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连续性;②“学习型组织”的即时动态性,从而能保证能力创新的跳跃性;③“学习型组织”信息源的广泛性,既有组织内部的,也有组织外部的,从而能保证整个网络的发散性。
(2)即时交流反馈信息系统的作用:系统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激活了企业各个神经元,使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等多方面时时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既保证企业在快速成长中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也保证了组织及时不断地与环境信息交流。因此,依靠技术革新与“学习型组织”建立起来的即时交流信息反馈系统是能力创新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我们学习、工作、创新的途径与来源。
参考文献:
1.***华编著.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创新能力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课程教学;“双创”战略;专业技能
大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因此,在高等教育落实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中,更应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但在当前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只是将创新创业课程当作是一门单独的选修课程,并没有予以重视,导致大学生无法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理念,更难产生高品质的创新创业成果。所以,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导致现阶段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究其原因,是部分高校对高等教育片面解读、有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教育方式陈旧等,本文重点阐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的成果。
(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个专业或一个学科必备的知识,而是全学科的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校内部分专业开设相关课程,且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难以实现全学科的普及。事实上,每一个专业、学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都需要创新其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价值的方式与方法,因此,对该领域的未来人才也需要掌握创新创业必备的技能。然而,现阶段各高校还停留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与鞭策上,难以在创新创业中发挥主动力,更不用提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使得学生进入社会后在大展拳脚之际由于对创新创业认识不足、能力欠缺等而出现创业失败的情况[2]。
(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不够创新
高校对创新创业的教育一般采用开设选修课和与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讲座等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参加,不做强制的要求。这类课程和讲座往往是学校为了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内容的要求而开展的。与学生专业课程相比,受重视程度较低,导致上课学生较少,真正听课的更加少。该类授课形式单调,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相应地,学生对该内容的知识掌握也难以达到要求,更建立不起来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讲座一般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或优秀创业者,主讲人一般从个人的亲身经历或行业经验来阐述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解和体会,很难与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服务面向、专业情况、学生特点等相结合,导致学生很难学以致用。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不管以讲座还是开设***的选修课程的形式,都难以持久有效地推进下去[3]。
(三)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呈现高层次的成果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组织者与开展者一般是辅导员、学工处、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授课的形式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教师满堂灌输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用一些低水平、低层次、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创新创业案例去开展课程。对专业课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参与度不高,创新创业教育也不关注,导致专业课程并未贯彻创新创业理念。如果创新创业课程不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等学生毕业时,就难以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最终导致知识更新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从而产生创新创业成果大多数呈现低层次的创业实践[4]。
二、专业课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的直接载体,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知识,是学生走进专业、认识专业的媒介,能使学生尽快踏入专业领域。学生对专业课往往比通识类、公共课的热情要高,要更为重视。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往往是学生的专业导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启蒙者,更是学生踏入未来行业的领路人,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毕业生就业反馈来看,绝大多数话题往往围绕着专业课程展开,专业课教师的思想和认识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和今后成长的过程影响巨大。
三、依托专业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在寻求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时,从创新创业理念入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项目驱动建立的创新创业团队为平台,建立课程教学新模式。第一,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专业课程,长期、稳定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第二,解决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重视的问题。凸显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团队协作,校企联合、竞赛机制建立、成品展览等多种手段进行。第三,解决当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活动兴趣不高的问题。根据“项目驱动”理念组建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团队,广宣传多引导,注重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5]。
(一)在课程理论教学上,课程知识传授要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高校要具有长远的眼光、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定位,结合课程内容与知识,实施案例教学方法,有机融入创新创业的元素,让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课程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对课程载体的选择可以是专业拓展类课程,特别是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安排上,授课教师要尽量选取具有行业背景、企业经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该类型教师更能够贴合行业实践项目开展教学活动,更易从行业入手过渡到创新创业教育。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授课中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将学科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专业前沿与动向及时传达给学生,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纳入到专业课程当中,使得专业课程内容涵盖创新创业教育的热点问题,将国家“双创”战略***策、创业信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真正实现课堂与实际的对接。
(二)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上,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环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紧密结合当前市场需求、技术更新方向、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了解现实,增强创业能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实战基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利用开放性实验,让创新创业的理念得到应用。在实验项目的选取上,可以借助各级各类的大赛平台,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利用大赛中的真实工程需求,以工程项目完整性实施为目标,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材料和资源,项目实施的主线贯穿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创新创业理念和实验项目整体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多维度的、专业结合度高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结构。
(三)构建创新创业团队,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能够长期、主动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基于“项目驱动”理念,应鼓励授课班级采用“1+2+4”模式组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一个专业教师+2个高年级学生+4个低年级学生),鼓励团队学生每年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组织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时,应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贴合市场需求的实践项目,鼓励创新创业团队传承优秀项目,以往年项目为依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历年大创项目在结题验收后,如有后续研究的需要,可以在原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完善和提升。项目实施形式要丰富,做到以项目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同时,建立实践项目展示平台,在项目组间进行交流学习与互相借鉴。
四、结语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国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必要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本文将构建以创新精神、创业技能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融入专业课程,以创新创业团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全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曹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3):192.
[2]李华,张旭旭,钟兴润,等.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0(12):33-36.
[3]张涛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探索—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J].读书文摘,2019(10):135.
[4]刘卫东,雷轶.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国家教育行***学院学报,2017(08):8-14.
创新能力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自主创新;经济发展
中***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高科技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所谓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在一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下,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科技创新资源,进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及产业化的综合能力,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繁荣、社会富裕和进步的有效途径。目前,***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既面临着战略机遇,又面临着更加开放的条件,在更大的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依靠科技创新,发挥后发优势,以相对短的时间通过技术层次的提高实现结构层次的跨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近年来,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下,***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要注意到相对于全国来说,***仍属于区域创新能力较差的省份,综合创新能力水平排名比较靠后,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表1)
1、科技资金投入总量呈增长趋势,但比例过低,结构不合理。科技经费筹集额从2000年的14.94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33.87亿元,已初步形成包括***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事业自筹、民间集资、国际资助等渠道在内的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格局。从地方财***科技拨款来看,其总额持续上升见表2。2006年全区地方财***拨款60,492万元,比2005年增加5.89%,约是2000年的3倍,但从相对值来看,2000~2006年科技拨款占财***支出的比重基本维持在1%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2)
从研发费用支出来看,R&D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32,381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84,764万元,增长2.6倍。尽管如此,从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和R&D经费支出的相对变动量来看,科技经费投入虽然向R&D方面倾斜,但倾斜有限,2006年也只达到30.26%。而且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低,R&D经费占GDP的比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证明,经济发展水平是与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成正比关系的,研发投入越大,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大致在2%左右,而***该比重只有0.28%,远远低于2%的水平,也低于全国1.4%的水平,仅仅高于海南(0.2%)和(0.17%)。(***1)
另外,R&D经费投入比例也不协调,2006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经费所占比重分别是6.68%、20.28%、73.04%,与国际上的经验比例1∶1.64∶4相比则相差更远。由此可见,***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中所占比例偏低,这导致了***科技产出原始创新动力的不足。
2、科技人才有所增加,但比例仍然较小。人力资源是创新的载体,它的投入是创新展开的决定性条件。因此,科技活动人员所占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高低和潜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近年来***的科技活动人员以及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呈平稳增长,2006年达到28,398人和18,924人;但从相对值来看,每万人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仅为3人,位居全国27位。另外,从分布结构来看,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在全***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教学和卫生的人员超过了总数的78%,而工程、农业技术科研人员不足22%,高学历的相对较少,能够***工作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短缺。
3、科技产出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质量不高。科技产出水平可用多个指标来衡量,就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来看,自1990年以来,***专利的申请数量呈递增趋势,2006年达2,256项,比2005年增加22%,专利授予数量比2005年增加28%。就其结构而言,专利中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而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金量高,但是***专利申请中只有大约1/6是发明专利;另外,授权的1,187项专利中,发明专利仅为107项,不到1/10,其余的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就技术成果市场化来看,各级技术计划项目有1,764项进入技术市场,共计76,084.17万元,其中企业法人950项,事业法人772项,交易额达53,300.79万元,从相对值来看,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位居全国17位,比2005年下降6个位次。(***2)
4、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有所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过程,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组织或社会角色。在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活动明显属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从***的情况来看,2006年科技活动经费中来源于企业的资金为231,003万元,占总额的68.21%,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位居全国第二,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41.25%,这些说明企业已经基本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而***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0.14%,位居全国29位,21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科技机构56个。高新技术产品除奥斯曼、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电解铝等部分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外,不少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仅仅是组装型的产品转让技术,影响和带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大关键技术来源大部分仍在区外。
5、科技基础条件有所改善,但缺乏整合共享机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主要由研究实验基地和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相关的共享制度和专业化队伍组成,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性支撑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到“十五”末,***有县以上部门属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10个(包括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和实现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2个,高等学校属研究与发展机构19个,民营科技企业1,459家,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建立15个科研院所中试基地、15个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科技文献馆藏378万册,拥有维普科技期刊(全文)等电子文献数据库及***棉花产业、***特色经济资源、中亚五国科技经济信息等数据库。但是,一些科研机构的装备水平仍然较差,分散在各机构的大中型仪器设备、信息等资源难以实现共享,缺乏科技资源社会共享机制,造成创新基础条件与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现象并存。
二、***科技创新能力现状透视
影响创新活动的任何环节的因素最终都会对创新活动的效果产生影响,从***目前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来看,本文认为形成这样的格局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新主体的动力机制没有有效发挥。长期以来,研发费用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低,这样就无法从源头上促使创新主体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破坏”,这样就会弱化创新主体的规模经济性和创新活动的范围经济性。另外,我们多采用的是技术引进来缩短和减少创新的时间和成本等,但是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核心的技术是难以引进的,引进的往往都是相对落后的技术,如果再忽视消化和吸收,会陷入恶性循环中。再者,以经济责任制为主的企业运行机制,使企业领导往往追求自身任期内绩效的最大化,注重短期行为,对吸收科技成果往往采取现实、功利的做法,倾向对低风险项目进行引进,缺乏对高风险投入项目研发的动机。
其次,特殊的科技区情。***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在其具体区情条件下进行的,且受到国内外大环境的多重影响。它的条件既有与其他省市相同之处,又有多方面的自身特殊性。***是一个资源型省区,其农业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总量及内部组合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以绿洲生态为中心,以水资源为重要约束条件,其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不稳定性,要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经营绿洲、在复杂的地质构造里探查矿产、在高山封闭的广阔内陆上发展产业、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开发资源,这些都向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特殊要求;另外,***属于边远落后地区,它的经济实力、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等对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再者,***是以***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从***的实际情况出发,享有采取特殊***策和灵活措施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权利。同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帮助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有关***策,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策法规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第三,制度性因素不完善。(1)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成果的保障,虽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所提高,但存在很大差距;(2)对投入大、风险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财***税收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3)缺乏促进和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策法规体系,市场秩序不规范,大多数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经济地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还未得到明确,而科技中介机构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它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紧密联系,对于高效配置与综合集成科技资源、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4)缺乏风险转移与分散***策。要使实验室成果成熟,中间实验这个二次开发的环节是不可少的,但中试的规模、耗资都远远大于实验室研究,一般一项成果从研制到中试、再到试生产,经费的大体比例为1∶10∶100,越到后期花费越多,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是不具备的,如果企业进行中试,等于把技术上的全部风险转嫁给企业,企业进行研发也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将面临巨大的沉没成本风险,这也是很多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企业缺乏研发动力的原因之一。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针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只有企业在成为创新主体的情况下,才能把科技创新与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创新成果的最大效率。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鉴别技术和信息及吸收技术的能力,企业在管理、组织等方面的更新能力等。应该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具有创新的动力;应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将多数原***府部门的技术开发和服务机构推向社会,实行企业化管理,并鼓励这些机构之间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构。不可忽视民营企业的作用,支持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活动。
第二,加大财***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要认真落实《***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策》中关于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建立财***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规定。***府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应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策引导,积极整合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金注入创新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府的投入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抓住关键领域,以充分提高***府投入的显示度。另外,还要加强***府对风险投资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改善风险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第三,建立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元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从事研发人员的能力,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应该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还可以通过聘请区外专家学者来兼职、讲学和交流,组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为***培养更多的学术带头人、技术专家和科技企业家。另外,***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深化人事管理、收入分配、表彰奖励、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通过优惠***策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出关于技术、专利、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办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进行重奖,通过健全鼓励人才创新和创造的分配机制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
第四,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有紧密联系,是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高效配置与综合集成科技资源、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各国都把这种中介机构的建设视为***府推动知识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
第五,优化创新环境。首先,进一步转变***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把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主要管理职能,重点支持市场失效或弱效的必须由***府支持的基础性研究、关系区域发展全局的高新技术研究、重要公益研究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活动。利用各种***策工具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完善法制环境,对现有的有关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和***策进行清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作者单位:******自治区***校)
参考文献:
[1]******自治区统计局.2007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自治区统计局,《***地区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地区竞争力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
[3]田成川.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发展对策.重庆经济.2008(1).
创新能力篇4
[关键词]动态能力;即兴能力;企业创新绩效
[中***分类号] F4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43
[本刊***] http://
一、引言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掀起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对创新研究的关注。创新成为企业飞跃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动态能力作为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已经成为共识。即兴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刚刚兴起。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动态能力和即兴能力整合到一个理论框架中,分析两者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贡献性差异。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前提下,企业面临着市场动荡性、技术动荡性和制度动态性。动态能力是重置、整合和构建企业有形资源资源和无形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动态能力主要是监控、预测和适应环境的变化,表现为一种事前控制。即兴能力主要解决环境中的突发和不可预见的事件出现时,企业做出即时反映的能力。即兴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事中控制,突出表现为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动态能力和即兴能力在应对环境动荡性变化时的反应机制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因此两种能力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但是,将动态能力、即兴能力整合在同一框架下,对比两者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验证动态能力、即兴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以及两种能力的贡献性大小。
二、文献回顾
(一)动态能力
对于动态能力的定义,学术界尚未给出一致的表述。学者都是根据自身的研究需要,对其进行界定。目前,大致可分为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企业视角定义动态能力。二是从市场视角定义动态能力。动态能力具有拓展、修改和创造常规能力的能力,是一种更高级别的能力。动态能力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有助于企业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等。而Yanpoucke等(2014)从市场的视角,将动态能力界定为企业利用资源与市场变化趋势相匹配的能力。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界定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争议。本文将动态能力定义为,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实时扫描和监控,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从而达到对内外部资源的重新整合和重构企业资源的能力。
目前,学术界对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Teece等(1997)将动态能力划分为资源整合能力、资源重构能力和资源构建三个维度。Teece(2007)认为动态能力包括识别机会与威胁能力、重构企业有形和无形资源的能力。Eisenhardt,Martin(2000)将动态能力划分为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构建能力和资源价值释放能力。Wilhelm,Schlomer,Maurer(2015)认为动态能力包括环境感知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和资源重构能力。马洪佳,宋春华和葛宝山(2015)和马洪佳(2014)将动态能力划分为环境适应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学习能力。从以上学者对动态能力维度的划分来看,在整合能力和重构能力两个维度上基本上达成共识。本文认为,学习能力是动态能力的一种内在属性,而识别机会与威胁是企业拥有动态能力的前提。本文将动态能力维度划分为:资源整合能力、资源重构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
(二)即兴能力
Vera,Crossan(2005)将即兴能力界定为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自发性地、创新性地使用新方法的能力。Leybourne,Smith(2006)认为即兴能力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现有资源的一种基于个人直觉的创造性能力。黎赔肆和焦豪(2014)认为即兴能力是未经事先约定的,创新性地和自发性地解决组织问题的能力。马洪佳等(2015)将其界定利用现有资源,以创新的和自发的方式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能力。
即兴能力的维度划分也是具有争议。Vera,Crossan(2005)将即兴能力划分为创造性和自发性两个维度。黎赔肆和焦豪(2014)划分为创造性、自发性、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三个维度。马洪佳等(2015)将即兴能力划分为创造性和自发性两个维度。本文认为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更符合动态能力的描述。因此,为了突出即兴能力的“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即兴能力的维度划分为创造性、自发性两个维度。
(三)企业创新绩效
Alegre,Chiva(2013)将企业创新绩效界定为新思想、新产品、新工艺、创新服务以及创新获得的持续产生。赵红岩等(2015)将创新绩效划分为产出绩效和过程绩效两个维度。徐建中,徐莹莹(2015)将其划分为近三年申请专利数比例、产品创新比例和工艺创新比例三个维度。
(四)动态能力、即兴能力c企业创新绩效
有关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Ettlie,Pavlous(2006)使用问卷调查法对72家美国汽车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新产品开发能力对企业新产品成功上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Jantunen等(2012)对4家北欧出版企业的案例研究发现,动态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在同一行业内的企业间具有异质性,这种动态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机会、把握机会和重构能力。
即兴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争议。大部分研究成果认为即兴能力总是会带来积极的结果和更好的绩效。Moorman和Miner(1998)实证发现,即兴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受环境动荡性这一变量的调节。吴东,裘颖(2010)研究发现,团队即兴能力的创造性与团队创新绩效呈正相关。Vera和Crossan研究发现,即兴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模棱两可的。纪晓丽,蔡耀龙(2013)将团队即兴能力分为自发能力、创新能力、利用现有资源和压力承受的能力四个维度。除了自发能力维度没有得到验证外,其他三个子维度均与团队创新绩效正相关。
(五)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
作为调节变量,环境动荡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将改变自变量与因变量将相关的程度的强弱。环境动态性可以划分为三个子维度:制度动荡性、市场动荡性和技术动荡性。其中制度动荡性指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的变化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市场动荡性指企业面临的目标顾客或潜在顾客的消费偏好或消费趋势的改变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技术动荡性指企业所依赖的关键性技术的更新速度,行业的技术生存周期的长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三、理论模型与影响机制
(一)在高动态环境下,企业的即兴能力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在高动荡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战略计划和战略调整,这种变化超出企业预期情景,因此企业的创新绩效更多地依赖于即兴能力。这种能力更多地体现为立即反应、意***创造、即时协同和资源整合。
(二)在低动态环境下,企业的动态能力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制度、市场和技术动荡环境不显著的情景下,企业能够运用动态能力为应对改变而做好充足的准备。企业能够依据以往的资源整合的经验和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应对环境的改变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是基于大量的文献的检索,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将进行大样本的量化研究,并结合典型案例行业、案例企业对这一理论模型进行验证。
(二)环境动荡性的三个子维度在本研究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构念加以分析的。这对于理论的深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将市场动荡性、技术动荡性和制度动荡性作为三个***的研究变量,分别研究其作为调节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
(三)对于动态能力和即兴能力的界定需要在学术界进一步深化研究。动态能力、学习能力和整合能力之间是包含的关系还是并列的关系。即兴能力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如何界定企业层面的即兴能力和团队即兴能力,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何。
参考文献:
[1]王***,曹光明,江若尘.组织即兴的形成机制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和组织学习理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2):33-48.
[2]马鸿佳,宋春华,葛宝山.动态能力、即兴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11):25-37.
Dynamic Capability, Improvisation Capability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LIU Yang
(Liaoning Modern Servic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enyang Liaoning 110164, China)
创新能力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创新;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的本质诉求
(一)企业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每个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历史与特点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具备较强的独特性,能突显其企业的特色。同时,企业文化也存在着相对稳定性与动态变化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能反映出企业的自身状况,同时也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因客观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企业文化需结合外部客观环境,及时进行更新与调整。企业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完善。
(二)企业文化的力量源泉来自创新。从本质上讲,创新是为了使企业与时俱进,达到市场经济要求,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当前不断激烈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提高提升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把握全局,赢得生存与发展。而企业文化的创新,是对新时代精神的反映,为新时期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能始终保持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为和谐企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三)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创新为企业制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只有进行了企业文化的创新,才能是更好地推动对企业制度的创新。同时,企业经营战略创新也需要在企业文化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让企业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企业技术创新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只有进行了文化观念的创新,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的创新,才能为企业竞争提供不竭的原动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企业文化创新是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更好的保障。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有企业和组织的和谐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进行了企业文化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的和谐发展,进而推动企业外部的社会和谐。
二、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企业文化创新有利于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的文化氛围能为企业的整体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人才的创新性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观念指挥行动,只有进行了思想观念的创新,树立自主创新是首要竞争力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指挥行动,发挥创造才能。其次,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创新,离不开创新观念的支撑,也需要体制创新为其提供保障。通过企业文化创新,能有效推动机制体制的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策环境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要素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最后,在进行创造实践的过程中,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让企业人才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坚强的意志,寻找失败的原因,并反复尝试,最终获得成功。
(二)企业文化创新有利于培育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精神。企业家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的基本要素,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是确保企业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不断发展的关键。进行企业文化创新,能有效吸收先进的知识与理念,存在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一个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企业,必定是一个学习性较强的组织,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对员工整体知识能力、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企业文化创新能帮助企业家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主动更新思想,迎接挑战。作为企业的灵魂,企业精神包含事业精神、团队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企业文化创新是以科学精神作为其基础,以创新精神作为其核心,实现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高度配合,以此来提升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与创新意识,为企业的整体创新奠定基础。
(三)企业文化创新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创造力。企业文化创新能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而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着直接关联。在企业文化创新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能更有效地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激情,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企业文化创新的开展,在管理方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有利于企业对内部员工的高效管理,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与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丰富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内涵。驱动下的人性化管理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人性化管理强调在企业创新中员工的主体地位,支持与引导全体员工参与企业创新,让员工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确保企业创新获得成功。其次,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要尽可能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不仅是物质方面,还包含精神层面的,应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让员工与企业成为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并加强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与支持各类创新活动,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结语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已逐渐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就在于企业文化创新,因此,必须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企业文化创新体现出一个企业核心能力的高低,不仅是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还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芬.企业文化的塑造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16).
[2] 段新红.企业文化创新驱动核心竞争力[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11).
[3] 闫晴.浅谈如何提升企业文化创新的能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8).
创新能力篇6
新加坡作为全球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为充分了解新加坡创新能力特征,本文选取了全球创新指数、国家创新指数及全球竞争力等典型创新指标对新加坡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新加坡创新的主要特征及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建议。
关键词:典型创新指数;创新能力;指标评价;新加坡
毗邻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714平方公里、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1],但其通过持续的科技投入、引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等举措,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成了从资本驱动经济向创新驱动经济的结构调整[2],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2015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024.58亿新元,世界排名第37,人均GDP高达7.3万新元(合计约5.3万美元),世界排名第7。同时,新加坡也是科技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各类创新指数排名均位居世界前十名之内,排名靠前。本文通过分析国际典型创新指数,对新加坡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若干启示建议。
一、典型创新指数新加坡创新能力分析
(一)《2016全球创新指数》:新加坡总体排名第六
《2016全球创新指数》由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国下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从制度、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与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7个方面评价全球GDP总量近98%的128个经济体创新能力表现。通过该报告不但可以了解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创新指数得分与排名,还可以根据具体指标分值了解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优势与劣势[3]。***1是2013年至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名变化情况,从***1可看出,近年来新加坡全球创新指数排名逐年稳步提升,2016年世界排名第6位,比2015年上升一位,领跑亚洲地区。
表1是2016年新加坡全球创新各指标情况,从表1可知,新加坡创新投入指标排名位居世界榜首,所有投入二级指标排名都位居世界前5位,其中制度、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指标排名第一。但是,新加坡创新产出指标位居世界第20位,创新效率有待提升。其中,创新产出的二级指标知识和技术产出指标名次较好,上升两位进入前十,但创新产出二级指标排名落后,这说明新加坡应加强无形资产、创意产品和服务及网络创意方面的产出。
(二)《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新加坡总体排名第十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是反映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国家创新指数指标体系。由***2和表2可知,《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新加坡综合排名第10位,与上年度相比上升2位,指标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中,创新资源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1位;知识创造排名第15位,比上年上升2位;企业创新排名第33位,创新绩效排名第5位,创新环境排名第1位,均与上年持平。由上可知,新加坡在营造创新环境和提高创新绩效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创新资源和知识创造方面发展水平逐年递增,而在企业创新方面排名较为落后,企业创新水平亟待提升。且从二级指标排名情况来看,新加坡在***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影响、***府规章对企业负担影响及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等方面优势尤为突出,而在综合技术自主率、研究与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及万名研究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数等方面亟待加强。
(三)《全球竞争力报告2016-2017》:新加坡总体排名第二
世界经济论坛从1979年开始每年对各个经济体的竞争力进行评判。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2016-2017》可知,新加坡已连续六年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二,且从表3的具体指标看,新加坡在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方面成绩最为突出,名列世界第一,在法律和行***架构、基础设施、卫生和基础教育、劳动力市场效率及金融市场发展方面名列第二,但在市场规模、商业环境完备性方面表现较为一般。从表3中可知新加坡二级指标创新的世界排名为第9名,从***3创新支柱指标排名可看出,新加坡在***府采购先进技术产品、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及产学合作研发方面位居世界前十名,而在创新能力、企业的研发投入及每百万人口PCT专利申请数方面位于前十名之外。从以上指标分析可知,新加坡在科技创新上***府投入大,营造了良好的金融与商品市场氛围,基础设施、医疗与教育发展良好,但其在创新产出方面表现一般,亟需高度重视。
(四)《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5》:新加坡总体排名第六
《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5》由美国商会全球知识产权中心,是对全球38个经济体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统计分析。该报告可用于各国***策制定者和企业引领者衡量与比较一国的整体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及各国主要知识产权保护形式的状况(如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市场准入、***和国际条约的参加与批准情况),进而明确各国知识产权环境存在的不足,以便通过相应的***策调整与法律完善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从***4可知,新加坡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情况良好,总体排名世界第6,是知识产权管理最为规范的国家之一,拥有商标法、专利法、版权法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形成了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管理体系和生态环境,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众多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公约和国际组织的成员。
二、新加坡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
从以上四个创新能力典型指数报告可看出,新加坡的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列,总体来看,新加坡科技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新加坡***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全球创新指数》、《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新加坡创新投入指标、创新环境等指标位居世界第一,由此可见,新加坡***府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投入力度非常之大。早在1991年,新加坡就成立了科技局,并制定了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每隔五年拨款给研发和创新领域,***府研发投入增长很快,特别是前三个五年规划,***府研发投入成倍增长。2016年出台了新一轮科技创新五年规划———《研究、创新与企业2020计划》,***府科技创新投入190亿新元,较2011-2015年期间的161亿新元增长了近19%。
(二)新加坡科技创新产出和效益有待提高
据《全球创新指数2016》显示,新加坡在科技创新投入的资源方面已是连续六年全球第一,但产出指数则同去年一样,仍然排在第20名。在创新效率方面,新加坡已从2013年的121位上升至2016年的78位,这表明投入指数和产出指数的差距已逐渐缩小,但产出效率仍然不尽如人意。《国家创新指数2015》也显示,新加坡企业创新指标排名相对靠后,说明企业科技创新程度仍然不高,这是新加坡未来科技创新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新加坡拥有完善的科技金融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从《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竞争力报告》等可以看出,新加坡商业成熟度、金融市场发展、商品市场效率等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充分说明作为全球金融四大中心之一的新加坡,发达的金融体系足以满足科技创新对金融的巨大需求,大批金融机构的入驻和各类基金的发展,为科技创新企业的初创时期、成长阶段以及国际化阶段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和***策保障[4]。此外,《国际知识产权指数报告》显示新加坡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充分说明了新加坡***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说明新加坡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策体系比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扎实。
(四)新加坡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
《全球创新指数》、《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人力资本和研究、高等教育与培训等指标均排行世界前列,充分反映新加坡非常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初高等教育的发展。新加坡坚持培养本地优秀人才与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双管齐下,高等教育与科研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5]。新加坡还建立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孵化平台,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程度的提升。2014年以来,新加坡成立由副***牵头的未来技能委员会,相继实施持续教育与培训2020年总蓝***、创新学习2020计划等,支持培训机构开发有效结合网上与课堂学习的培训模式,推动终身学习、持续教育。
三、对我国的启示建议
(一)完善的***策措施与健全的机构设置是发展科技创新基础保障
从各典型创新指标可看出,新加坡在创新制度建立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设立的协调各类***府部门科技***策的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健全的机构设置和完善的科技创新***策有力地保障了新加坡科技的稳步提升,推动国内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我国的科技创新进展已经进入关键的跃升时期,为确保创新驱动型国家的建立,我国***府出台了系列***策措施,设立各类科技创新促进机构,但存在部分领域***策缺失,部分机构之间职能划分不清、协调性较差等问题。为此,我国应从***府采购、金融服务、财***税收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制定系列***策措施,有效促进国内科技创新。
(二)以促进企业创新为关键点全面提升国内创新能力
新加坡***府意识到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促进本土企业创新,使得企业创新产出指标逐年提升。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仍较有限,产学研合作较为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和能力较低,因此,我国***府应进一步出台税收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激励及***府采购等***策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创新效力,推动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促进国内外资源交流
新加坡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成熟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卓越的经济基础条件吸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汇集了大量国际人力、物力资本,使本土企业可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效结合实施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并从创新活动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更广阔的市场。我国应高度关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合作创新,鼓励跨国企业在我国开展研发合作,鼓励与国际创新人才交流合作积累人力资本,进一步加快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全面推动科技金融体系构建助力科技创新
新加坡的科技金融体系完善,推出了“创新与能力券”等金融机制[6],有力保障了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科技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成果不确定性高等特征,科技创新主体有着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我国应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汇入科技创新领域,构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威.新加坡促进科技创新的实践及启示[J].决策咨询,2012(3):13-15.
[2]周振江.基于区域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新加坡科技创新经验分析[J].广东科技,2016(8):13-16.
[3]桂黄宝.基于GII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创新能力国际比较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143-153.
[4]钟鸣长.新加坡FinTech生态系统建设及其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6):30-38.
[5]陈强,左国存,李建昌.新加坡发展科技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2,(8):139-145.
创新能力篇7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06-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日益成为个人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培养创新型人才愈发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创新型人才具有敏锐的辨别能力,能从许多问题中识别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能分析出问题的所在,调动意识、思维去解决问题;思索和接受新颖独特的设想;有着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具有化观念为行动、化主观思想为客观现实的充沛精力和决心。
创新型人才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因循守旧,而应该在发挥我国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注意吸取、学习别国的经验,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问题
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与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2003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850万;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统计表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由2009年的7900件增加到2010年的12339件,总数位列美国(44855件),日本(32156件)和德国(17171件)之后。在申请国际专利的前50名学术机构中,美国大学占了30个,日本大学占了10个,没有中国大学入选。世界经济论坛了《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大型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排名至第27名。这与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是不相符的。
2. 原因
(1)我国创造性教育起步较晚。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钱学森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所。1993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1995年,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各大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创造学、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研究及其教学,可是实际上这些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开设,并未改变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落后于一些创造性教育起步比较早的创新型国家的状况。
(2)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还不够重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重视力度还很不够。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机械地背诵和重复,无法理解知识的含义,也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探索精神与能力。当然这也许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考试成绩而轻知识运用,这就必然导致了学生创造能力匮乏的缺陷。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能力列为高等教育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使大学能够真正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提高国家科技实力。
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 更新教育理念
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多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运用多学科的视野来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大学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就应该有比较齐全的学科门类,形成一个综合化的多学科学习环境,满足综合性与创造性研究的需要。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虽然是一所理工科院校,但非常重视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的建立,大力促进前沿学科和技术的综合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和工业管理等学科领域,并且强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同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与教学结合,这就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能不断开辟新领域,既抓应用研究,又抓基础研究,为工业和国民经济提供了第一流的科研成果,形成了适合新的科学、工业和文化发展的新的思维方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直处于学术冲击的巨流之中,优秀的创造性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2.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应持续提升
“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无论是教学技巧、学科知识、抑或是表达沟通能力,都应该为高校所重视。例如从师资培养、教师在职进修、提升科研环境、学术交流等途径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另外,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启发、诱导、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习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继而深入 钻研和思考问题,寻求新的解答思路与办法,走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创新之路。
3. 进一步加强产业界与高校的合作
产学合作的本身就带有互利双赢的性质,大学成为企业的智囊和技术支持机构,企业则是大学的出口和高新技术应用、实施、推广的基地。产学合作一般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可以紧跟企业发展的脚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都具备符合市场需要的能力与技术,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与联系,与企业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延长学生实习时间,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亲手操作最新型的尖端机器、设备,将在学校学的丰富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产之中。同时,学生创造性的灵感与火花,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里从构想付诸于实践。长此以往,推而广之,国家的创新能力、竞争力自然也会随之快速发展,成倍提升。
4. 培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在大学中,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挑战。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缔造,崇尚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
高等院校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注重学校软环境的建设,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只有在这种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和人才。
此外,当前我国在社会创新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社会上认文凭、学历,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风气比较普遍,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文凭高消费”的现象,在招聘员工过程中,强调文凭、学历、等级证书等,使大学生投入大量精力用于各种等级证书的学习考试与复习过程之中,间接地导致学生出现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再有,社会创新机制及其各种法律、法规、专利制度、知识产权***策等方面还不健全,客观上使大学生不愿花大力气投入于创新领域的学习、工作中;还有在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方面鼓励、支持和激励创新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厚;在很多高校中创新机制、创新文化还没有形成等原因,都造成当前大学生创新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5.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信息化的学习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首先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少讲多指导,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设计,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多种问题的设计,重视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调控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相协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开放性教学。设计教学时要考虑问题本身具有延伸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并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只有在以上条件的基础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素质才有可能培养起来。
原新加坡***李显龙说过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我们得教少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诚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们学习。”因此,在教育目标的制订上,高等院校应该培育全面的人才,提供灵活性与多元性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学校成为配合其学习发展的配角,使学生发展***思考、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用性技术的教育,加速赶上科技发展的浪潮。
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水平越高,意味着走上工作岗位、走上社会后,工作能力就越强,起点越高,社会适应性越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进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领域,扩展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互联网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阻隔,使身处异地,甚至不同国家的大学生与专家、学者进行同步、实时的交流。而且,通过网络获得最新信息、了解学术动态,进行交流、讨论问题越来越便捷,真正使大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学校。而丰富的信息资源的调整流动,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随时随地产生的各种奇思妙想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与获得求证、回应、指导,甚至是付诸于实践。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的,盲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长远发展的。教育的成效并非一蹴而就可及,短时间内可能无法看出具体的成果,但只要经过不懈努力,持续推广,相信未来必然会培养、凝聚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提升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从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占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沃尔森.异想天开――创造性思维的艺术[M].朱士群,袁玉立.译.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1.
创新能力篇8
摘?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于今年年初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要把该计划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激发释放协同创新活力。关键词: 协同创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6—0016—04[HT〗??***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胡***的讲话精神,***、***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并于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大会上,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该计划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和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举措,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在提升创新能力、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等国家战略发展方面,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我国科技发展仍然面临“分散、封闭、低效”的局面,各行各业做科研,相互之间无合力,投入产出不匹配。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尽管在明显增强,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凸显,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要解决以上问题,仅靠大学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必须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的参与,亟待建立多元协同的开放、集成、高效新模式。放眼世界,美国硅谷之所以能诞生苹果、惠普、英特尔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一地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因此,协同不只是单纯的科研组织形式,更是科研创新的全新形态;不只是实现创新的路径,更是创造成果的基石。
一、 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
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托强有力的科技能力和实力作后盾。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交叉、人才荟萃、信息畅通的整体优势,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协同创新计划,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也是贯彻落实科技和教育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 “2011计划”着眼国家发展全局,考虑重大战略问题,以全局的观点、战略的观点、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科技工作。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通过协同创新,“顶天立地”凝练方向,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对分散于校内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资源加强整合力度,实现高校内外部科研创新要素协同。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真正形成集成优势。协同创新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崭新模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国家大平台上追求世界一流,在应对国家重大需求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一流水平,是实施本计划的宗旨。
二、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
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与其他社会机构相比,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突出优势,但不足之处在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明显不够。为了顺应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高校应克服包打天下的思想,在“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形成高水平的人才聚集,加强需求牵引下的学科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科研。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以高校和各类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为前提,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要实现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应以开放的心态坚持多元协同创新。注意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出发,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府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对研究领域内共性关键技术、应用基础问题和战略问题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为行业与企业切实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作好科技支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同建设和服务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在更好地提升高校科技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强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能力篇9
(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江苏 常州 213164)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题。借助创新大赛的平台,用科学的方案启发、引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不断提高创新作品的质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职业学校;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大赛
中***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29-03
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切竞争都源于人才的竞争,关键靠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各级各类学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当前,自下而上共有区、市、省、国家四个层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007年,笔者开始涉足创新大赛,在参加教师项目比赛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比赛。
到2012年,笔者指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成绩较好,如“护笔文具盒”、“吊篮叶子的再生能力”、“‘吃’垃圾的凳”、“地震急救包”、“梳吹合一机”、“创业设计书——狗仔宠物店”等均获得了不错奖项。原因是笔者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指导学生制作创新(参赛)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方案(如***1所示),参照此方案制作的创新作品有较高的原创性、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
“发现问题”是制作创新作品的前提。学生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想有就有,随手拈来的,而是要在教师启蒙加引导下才能缓慢培养出来。无论理论课还是实训课,笔者都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创新型青年。世界上的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由“需要”孕育出来的。先有需要,再有人研究、发明。所以“需要”是科技创新之母。世界上现有的各种产品、工具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功能、材料、外观等方面暴露出缺点和不足,发现并弥补这些不足也是创新甚至是发明。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捷径是“引导学生找‘需要’、找‘缺点’”。笔者是电子电工类专业课教师,新生入学后听笔者的第一次课,不管是电工基础、电子线路还是其他专业课,笔者都会把“创新”这一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讲得明明白白。再介绍市、省、部级创新大赛的概况,最后让学生浏览近几届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特别是名单中的项目名称)。学生感言:只要用心思,就可能有创新。课后,偶尔会有一两位学生要求再仔细地看创新大赛的获奖名单,约有1%的学生希望在创新方面得到教师更多的帮助与指导,虽人数不多,但可能是创新的幼苗。实践证明,上述做法能激起学生的创新冲动,能唤起约1%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有意注意,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对有强烈创新愿望的学生,笔者会有意识地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有求必应”的帮助,努力把极少数学生的创新“冲动”转化为创新“激情”。每年2月份,新学期一开学,笔者就召集有创新激情、善于发现问题并愿意为创新做出努力的学生,共同研究创新大赛的文件精神,商定参赛项目及选手。
“初定项目”这一环节强调“选题要新、立意要高”。同一个学生可能发现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有研究的价值。这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做些取舍。根据现有条件,将极具创新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且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项目。现有条件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学生的家庭背景等等。2011年,针对地沟油害人的社会现象,有一个学生决心在快速检测地沟油方面做些研究,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这位学生并不喜欢化学,化学成绩也不好,所在的学校也没有化学实验室,学生的父母均是来常州打工的体力劳动者,在技术、经济等方面不能给这位学生任何帮助。检测地沟油项目属于化学项目,专业性、技术性特别强。显然,学生的选择有点盲目。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后,放弃了这个研究项目。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应尽量让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做出选择。
确定了一个切合实际、“跳一跳,够得着”的研究项目后,不能马上开始研究,要调查该项目的现状,即“调研市场(网络查新)”,这是保证创新作品具有新颖性的前提。调研市场是为了查证市场上是否已经有相关技术或产品。为什么还要网络查新呢?受经济、交通、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区市场中没有的技术或产品不等于全国范围内也没有该技术或产品。所以还要通过网络查证某技术或产品在全国甚至世界的现状。2012年,笔者的学生确定了“防堵水管弯头”这一研究项目,调查市场后发现,常州市场上的水管弯头都是没有防堵功能的普通弯头,但网络查新后知道2009年就有“防堵水管”的专利了,于是学生准备重新选定研究项目。既然有了相关技术,笔者建议学生耐心学习别人的技术。后来他发现别人的防堵专利产品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虽然有很多防堵专利,但未见“防堵水管”产品面市,估计是因其结构复杂,推广价值不大所致。笔者的学生研究的“防堵水管弯头”结构非常简单,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具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所以可以继续研究下去,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调研市场、网络查新的目的是查证是否有相关的技术或产品。如已有相关的技术或产品,就要把计划研究的项目与已有的产品或技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更好的工艺或存在技术革新的空间。如“无”,则只能重新确定研究项目。如计划研究的项目比已有技术或产品具有更好的工艺或存在技术革新的空间,就可以进入分析研究环节。经查证,如无相关技术或产品,就可直接进入分析研究环节。
“分析研究”,就是分析现有产品或技术存在的缺陷,研究弥补缺陷、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分析得越透彻,思路就越开阔,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越多。这一阶段涉及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理解吸收现有技术是继承,理解得越深入,创新的基础就越扎实,革新技术的后劲就越大。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跳跃或飞跃,例如文具盒,从铅笔、橡皮、小刀等放在一起的普通文具盒,发展到可以分类存放文具的文具盒,再发展到既可以分类存放文具,又有避免笔尖被碰断等功能的文具盒,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保留文具盒原有的合理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功能。一般的规律是七分继承,三分创新。针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是科技创新的捷径。
分析研究后发现解决一个技术问题的方案可能不止一个。这时就要筛选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即进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环节。笔者告诉学生:“把能力所及的方案作为制作创新作品的方案”。所谓“能力所及的方案”是指动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能把设想变为产品的方案。例如“防堵水管弯头”项目,利用PLC技术可以做成一个自动检堵,自动清淤的水管弯头,也可以只做一个人工判断堵的程度、人工清淤的水管弯头。
有了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制作创新作品)后,就要购买材料,采购制作创新作品可能要用到的材料、设备。制作创新作品,难免要修改或报废,所以采购的材料要留有余量。例如,为“梳吹合一机”这一项目采购材料,买了三只电吹风机,三根软塑管,二支104胶水,三个喷头,一副什锦锉刀(工具)。学生参与采购材料,既可以使学生了解项目操作细节,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认识力、思维力、判断力,还可以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一些指导。
“制作样品”是关键,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制作样品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困难来自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来自新工具、新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不要“有求必应”,因为团体协作才是克服困难的好方法。只有学生互助合作后仍然有困难,笔者才加入学生团队帮助学生攻克难关。有些学生心急,想早出成果,常常蛮干;有些学生细心、认真,但耐挫折能力弱,容易气馁;有些学生胆量太大,常常不计后果。笔者要协调各个学生,使其扬长避短,互促互进,还要检验学生做好的作品,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例如,学生制作“‘吃’垃圾的凳”时,用白铁皮仿做凳的模型。笔者建议直接用学生坐的凳子,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使创新作品更直观、更真实。笔者与学生共同讨论完善作品的方法,所以笔者提出的改进意见更容易被学生吸纳。
“调试样品、测试效果”是必须做的工作,只有做了这项工作,才能知道现在的样品是否能弥补已有产品的缺陷,是否能解决已有技术的壁垒,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拟定调试步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件创新作品,重点在“新”的部分。因为是新生事物,所以要借鉴成熟产品、技术的评价方法,思考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这两个问题。想清楚、弄明白后才能大胆地拟定调试步骤。笔者参与“调试样品测试效果”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更新、修正调试步骤和内容。在这一方案的所有环节中,唯有拟定调试步骤属于笔者包揽得多,学生参与得少的工作,这个工作对笔者是极大的挑战,笔者的创新能力也在指导学生创新的过程中得到了增强。
调试样品、测试效果后,发现无效果或效果太差,则只能返回“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环节,重新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有比较理想的效果,则进入“制作成品(完善样品)”环节。
“制作成品(完善样品)”能使创新作品更鲜活、更有灵性,能让作品闪耀着作者的智慧光芒。此环节总体要求是“作品要精”。条件许可,就参照样品,用真材实料做成准产品,条件受限,只能对样品“做些秀”,让样品更美观、大方。如学生制作“‘吃’垃圾的凳”,用白铁皮做收储垃圾的装置。经调试,“‘吃’垃圾的凳”已具备了预期的功能。但凳面下方破败的装置,让人的视觉更易疲劳,笔者要求整改。聪明的学生改用直径2毫米的钢丝制成收储垃圾的装置。装配成型后,发现“‘吃’垃圾的凳”一点也不“垃圾”,简单、实用,视觉效果好多了。学生的能力有限,笔者给学生的帮助、家长的支持、学校的支持都对创新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且能有效激发、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做好创新作品,接下来就要填写创新大赛的申报表了。参加不同层次的比赛,填写不同要求的申报表。无论填哪种申报表,都要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地把反映创新作品核心价值的部分(前所未有的部分)在申报表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一目了然。学生填写申报表,笔者负责审阅申报表,学生填写申报表时必须仔细回顾创新的过程、整理创新的思路、归纳创新的要点,这是创新过程的升华,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改变学生的创新观念,从为了参赛而创新转变为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创新。受生源素质的影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般都是薄弱的。多数学生需要笔者给予更多的帮助,如查纠错别字、凝练语句、理顺语序等等。
“指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方案”是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的方案。按这样的方案制作创新作品,能提高创新作品的科学性、前瞻性,能提高创新作品的质量,也就能提高参赛作品的获奖几率。平时积累、逐步推进、水到渠成,更是这一方案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房庆厚,夏颖.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77-78.
[2]黄明星.试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9-10.
[3]应巧姿.中职学校师生冲突现状及归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3):48-50.
创新能力篇10
关键词:智力 创新 思维 探索创造
教育 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 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 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 问题 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 时代 发展 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 内容 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 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发展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 学习 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 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 学习 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 科学 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 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 历史 ,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 自然 规律 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 经济 时代 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 方法 , 理解 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 理解 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 学习 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 分析 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 发展 的实际 问题 ,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 应用 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 应用 ,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 发展 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在视察北大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 科学 技术和人才的竞争。 科技 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 教育 。” ******在中科院《迎接知识 经济 时代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 研究 报告上批示:“知识 经济 ,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 “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 内容 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 内容 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 分析 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 问题 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 理解 。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 方法 )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 方法 。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 总结 科学 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 研究 的 问题 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 发展 、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 学习 动机和求知欲、 学习 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 发展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 方法 ,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 问题 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 科学 ,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 历史 、观念、 方法 、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 内容 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 教育 ”所带来的消极 影响 ,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 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 理解 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 分析 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
结合教学 内容 指导学生 研究 性 学习 ,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 问题 ,对疑难 问题 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 方法 ,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 方法 。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 科学 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 文献 :
1.崔录等. 现代 教育 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 教育 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