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10篇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1

英文名称: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0275

国内刊号:43-1132/S

邮发代号:42-4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及标志。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判断这个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如何。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也迈入了农业机械化时代,并且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农机发展仍然较其他发达国家落后,必须积极寻求农机发展的新方向,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我国现代化农村建设中的主力作用。

1.1经营规模小与机械作业面积大有冲突

农村土地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都属于小面积种植,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选择机械作业,因此,农业机械大面积作业受到限制。

1.2缺乏大中型农机的应用

整个农业机械市场来说,小型农机数量多,而大中型农机的数量较少,使农业作业范围狭窄,导致整个农业机械化程度受到限制。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粗加工方面,机械化的程度相对来说较高,但是仍以小型农机的应用为主,对农业高产、优质的促进作用明显减慢,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向生产型的转变。

1.3使用农机作业成本高,农民的使用热情低

虽然目前农业机械化普遍程度比较高,但是,受到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制约,其购进价格比较高,而且油价一直处于上涨状态,所以,部分农民会因为农机的使用价格过高而拒绝使用农机。目前,油价成本问题是农机作业中的主要成本问题,如果油价一直持续升高,将会降低农民对农机的使用热情,这种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范围,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2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2.1加大农机购买补贴和农民种地补贴

由于我国仍属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农机的使用未达到普遍化,所以,在农机购买和使用时的费用还是比较高的,虽然,目前国家有一定的补贴措施,但是仍属于杯水车薪的状态,建议国家加大对农机购买和农户种地的补贴,降低农机的购买价格和使用价格,刺激农户的使用,从而扩大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范围。

2.2加大对农机的科研力度,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对于现有的结构构造不合理的大型农机,要加大科研力度,尽量完善现有的构造体系,加大对新功能的研发力度。对农机的现有问题,研究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站,使农机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加大对农机服务的宣传,促进现代农业机械化。

2.3加大农业机械化试点监督工作的监督力度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升高,国家应选择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的县或市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点试点,试点范围内的所有耕地作业都实行机械化,向农民演练机械化的具体步骤,通过基地的实验数据,向广大农民宣传农业机械化的好处,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农产品高产、优产。

2.4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

应积极向农业机械化高度发展的国家学习,引进外国的先进发展理念,参考国外的农机结构,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农机结构进行整改,加大国内农机的竞争优势。积极引进外国投资,提升农机结构质量,提升我国农业机械的竞争力度,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3总结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3

(一)农业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最早于1997年由Michael和DavidEllsworth提出,他们指出不能在内存处理的数据集问题为大数据问题。农业大数据概念则是由山东农业大学温孚江教授在2013年提出的,他认为农业大数据是指大数据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农业或涉农领域的应用实践。农业数据涉及的领域广、环节多,是跨行业、跨专业的数据集合。从农业专业性讲,应对农业数据进行专门的整理归类,如有序地针对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有量、土壤环境保护、市场供求信息等动态监测数据,指导育种、农业水利、农业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预警、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等方面的数据资源。从农业主体角度讲,农业数据不仅应包括国家及地方统计数据,还应包括涉农经济主体的供应信息、科技成果信息、股东信息、人才引进信息及GIS坐标信息等。

(二)农业大数据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农业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当前农业领域存在的如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土壤治理、病虫害防治、动植物育种、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价格、农副产品消费等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研究进行预测和干预。农业大数据可服务于农业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一是指导生产和经营,利用大数据资源为农业的生产过程提供服务,同时指导农业或涉农企业的经营;二是服务决策,为***府的决策咨询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为企业生产、转型、市场营销提供咨询、指导;三是预测未来,如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和粮食供给能力、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市场对某产品需求变化趋势等。

二、国内外农业大数据的发展现状

农业大数据主要是在收集和存储大规模数据资源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为农业发展和经济效益增加提供服务的产业。

(一)国外农业大数据发展情况

国外农业大数据的发展相对比较早,2009年,美国的土壤抽样分析服务商Solum,利用NoWaitNitrate分析系统对耕地的土壤情况进行精确和科学的抽样分析,农民利用分析得到的数据,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精准施肥;2011年,创建于克罗地亚农村的云端管理服务商Farmeron,在14个国家建立了农业管理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数据跟踪和分析服务,该软件可以帮农场主将农场零碎的信息进行整理,用分析工具监测分析农场及生产情况,有利于农场主做出科学的农业生产计划。近几年,国外很多传统的IT供应商开始重视农业设施和技术的开发,如世界500强企业甲骨文,十分重视和关注全球农业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开始和出售针对农业大数据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国外农业大数据产业已经处于蓬勃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情况

我国农业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和研究正向农业产业链渗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大数据采集初具雏形。在农业数据收集和传输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分析及可视化的数据展示技术体系也开始起步,大数据的思维、研究、分析和应用开始影响着整个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了我国农业大数据应用的先行者,如山东农业大学的农业大数据战略联盟,通过对农业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析研究,为***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服务和支持。

三、农业大数据的战略意义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现代农业,农业管理、科研、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在源源不断地产生,传统的数据处理模式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和处理海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农业大数据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业大数据提高农业顶层设计能力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农业***策如何制定、农业产业如何布局、农业市场如何发展,都要依赖***府管理部门科学有效的管理。大数据为***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提高了***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升了***府的预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利用农业大数据技术,可以跨越农业管理部门内部和外部的条块分割限制,有利于***令更加畅通,执行更加有力,配合更加高效。

(二)农业大数据规范农业产业市场发展

农业产业市场布局需要***府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保证战略方向的正确性,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市场还不够完善,农产品经常出现较大的价格波动,大数据有助于及时披露农产品的价格,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交易中的信息透明度。如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将有效平抑农产品的剧烈波动,规避风险,减少滞销和脱销现象的频繁发生。同时,大数据还有助于对大宗农产品的价格预测,稳定市场预期,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大数据为农业大国提供战略决策支撑

近几年来,大数据已经从最先涉足的信息领域、经济领域逐步进***到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决策支撑。农业大数据从海量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构建模型,从而指导农业生产,为涉农企业服务和协助***府决策。完善我国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推动***府部门农业管理方式变革,规范农业市场的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

四、农业数据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大多数涉农信息网站和农业数据库信息量大,种类繁多,数据质量却参差不齐。数据来源及表现形式多样,缺乏系统性,数据存储格式目前还没有一套统一的规范的标准,数据的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给农业数据查询带来了很多不便。

(二)数据获取难

由于农业领域的数据不能通过互联网自然形成,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数据获取来之不易,需要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进行专门的观测、实验和挖掘,由于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手段滞后,在获取和挖掘数据上面临技术和管理的难题,缺乏深厚的数据分析手段支撑应用需求。

(三)数据分布分散

农业数据资源大部分都分散在中小规模的种植农户,这部分数据资源信息化程度低,收集难度大。同时,***府相关部门虽然掌握着大量的农业数据资源,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数据共享的国家法律,大多数数据还处于信息孤岛,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缺乏标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严重影响了农业大数据的使用及功能的发挥。

五、大数据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大数据推动农业规模化

1.大数据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大数据将对农业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给农业产业在各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支撑。通过农业大数据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传感器和监测技术,可以准确、科学地获取实时的土地数据,实现对农作物的精确投入和作业,实现农业的高效优质生产;同时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所提供的农产品生产溯源系统,对农产品产业链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的信息化管理,并对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及时的追踪处理,在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2.大数据推动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主要指土地规模的扩大和集中管理,使得土地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农业生产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的规模化需要配套的技术管理体系,否则,由于土地面积的扩大,农户将难以实现土地的有效管理。基于农业大数据的监测系统将成为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的重要技术。农业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对规模化生产农田的作物生长的空间气象信息、土壤环境信息及地下水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有助于农田的田间管理;无人机技术对旱涝排查、灾害定损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

3.大数据推动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化。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化是指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采取集体的营销方案,对农产品市场做出统一的价格和销售策略,形成大规模的交易群体。物联网、电子交易等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信息化程度,推动市场交易规模化发展。

(二)大数据推动农业标准化

1.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标准的制定。由于农业标准的制定过程需要复杂的统计及实验分析,需要通过检查、分析、抽样、统计等各种方法确定相应的标准,而原有的技术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检测和全面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领域的精准农业是依靠信息技术的农业管理系统,利用传感器及监测技术对农业海量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记录,再根据农业信息间的相互关系作出科学判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推动了农业标准的制定。

2.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应用与推广。农业标准化管理集中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标准实施情况的统一及其监管,由于农业标准项目繁多复杂,在农业标准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依靠传统的人力物力难以实现具体的标准,而农业大数据所应用的物联网控制系统和遥感技术对农业标准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物联网控制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智能传感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及物联网和大数据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对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实现田间的统一管理;遥感技术可以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生长的各种信息,根据时空动态信息变化,精确判断作物田间生长发育情况,实现对作物生长过程的统计和测定,为生产标准的制定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

3.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溯源系统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它是一个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对农产品产地、运输情况等各环节进行跟踪、溯源的制度和手段交互作用的动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助于农产品质量的控制,通过溯源体系,可以对农产品的生产到终端消费的整个产业链过程进行监控,消费者可以在溯源系统上了解所购买的农产品的信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府部门很容易就可以查到产生问题的环节,及时召回有问题的产品。

(三)大数据推动农业机械智能化

农业机械智能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一环。智能化农业机械使用农用智能仪器和传感器武装农业机械。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动植物育种以及栽培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大数据思维是农业组织协同性的创新,是在全程机械化的背景下设计农业规格和农机装备规格,把现代工程技术和现代农艺技术有效融合,统筹和优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四)大数据推动农业市场化

我国现行农产品和涉农产品的交易大多数是场外交易,这种交易存在着行为不规范和交易风险的弊端,缺少权威的、并具有信用约束功能的供需信息平台,因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厉害,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借助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使得农业整个产业链各个要素进行重组,线上线下的耦合度提高,大大拓展了农业经营模式。020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农产品场外交易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将线上订单和线下消费相结合,具有获取信息及时、购买方便、无缝对接等优势,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我国现在有很多电商企业已经加入到了020的模式,如沃尔玛、阿里巴巴、顺丰优选、沱沱工社、优菜网、菜管家等。除了农产品的场外交易,大数据也促进了农产品场内交易——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在播种期间,期货市场就通过自身价格发现的功能推算出粮食收获时的价格,到成熟期以后,期货市场最终与现货市场价格达成一致。农民可以在期货市场获得自己农产品未来的价格信息,有效避免了“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发生。

(五)大数据推动农业信息化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4

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中***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043—04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和农业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特色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以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为有力支撑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商品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协调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高产高效。新型农业现代化盈仓富农、强基固本,不仅注重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注重粮食和农业稳产高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而且注重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提高,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走的是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之路,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绿色生态安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农产品的营养、生态、安全。新型农业现代化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发展节约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碳汇林业,确保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

3.信息化覆盖广。新型农业现代化能够把握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创新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模式和机制,以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以农业农村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水平。

4.“六化”程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并进,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是手段,标准化、特色化是方苗洁,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州 450002)。

向,产业化是有效途径。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促进农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提升农业的标准化、组织化,突出农业生产特色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5.多功能性。新型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具有生态调节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休闲观光等功能。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求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立体农业,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保障食品供给、提供工业原料、促进就业增收、发展休闲观光、传承优秀文化、涵养生态环境等功能,拉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条,使农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6.拥有较有力的支撑体系。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打破传统农业地域和时令的限制,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使单位面积产出成倍增长。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现代的农业机械装备,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成本。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健全的服务体系,可以实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有效对接,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新型农业现代化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则是解决“将来谁来种好田”这一难题的根本,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7.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为新型城镇化拓展发展空间。同时,新型城镇化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新型工业化则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技术、装备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力。新型“三化”的协调发展,将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化而言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基本内容上看,传统的农业现代化注重从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变,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从市场化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变。从发展目标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业效率、保证农产品供需平衡等,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保证食品安全等。从思想观念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效率、产量、技术、收入等,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效益、质量、创新、环境等。从转化动力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注重由技术、制度、资本、人口、工业化等因素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注重由知识、信息、创新、生态意识、市场竞争等因素推动。从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看,传统农业现代化服务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奉献多、回报少,新型农业现代化则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三者成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向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进***,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农民务农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粮食和农业产量,必须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要加大农业主产区投入力度,重视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主导,把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重中之重,整体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灌溉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灌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和扶持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农田治理改造,加快沃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建立节水型农作制度和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体系、工程体系,推广“喷灌”、“滴灌”。加强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加快粮食核心区排涝设备更新改造,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拨付资金,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障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在人增田减的背景下,把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其关键是靠科技创新。要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形成开放、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发展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种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加强高产优质农产品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推广,基本实现良种化。加强集约化种养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产品安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技术、生物灾害预警和防控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导农民改善耕地质量和耕作制度,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3.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操作安全的农业机械发展。从过去侧重于小麦生产机械化转向玉米、水稻、花生、蔬菜、花卉等更广阔领域的机械化;从侧重于产中转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机械化。重点实施秋粮生产机械化工程,积极推进秋作物生产机械化。搞好高效低碳农业机械装备技术集成与示范、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项目,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强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建设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农机信息化服务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

4.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能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要素,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从拓展农业多功能出发,科学划分农业功能区,确定地区农业发展方向,促进农业在衣食保障之外的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开发,通过完善相关区域***策,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产业体系。要围绕主导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及农村二三产业等,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以此为重点,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促进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新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注重依托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把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5.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集约规模经营,是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户引领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轨道。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建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农业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专业协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推动土地、资金、技术、装备和劳动力的联合和合作。

6.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信息化是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链条一体化的基本手段。要全面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强化各级部门信息服务功能,形成与国内外接轨的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网络,多渠道把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及时准确提供给每个农户。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提高农业智能化水平;围绕农产品安全控制,加强信息监控体系建设;围绕农村市场流通,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围绕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地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7.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及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村镇绿化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推动平原林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开展库区水保综合治理、重点水保工程建设、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风沙、酸雨、干热风、水土流失。减少面源污染,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节能减排格局,杜绝工业化向农村“污染转移”。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完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营造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和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

8.强化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企业内部循环体系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强化农村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扶持秸秆还田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和普及,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能、节种、节肥、节药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改良土壤。推广应用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普及以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努力打造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9.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在平原地区,围绕粮、棉、油、肉类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重点提升大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强化保障性基本农产品生产功能,建成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在山地丘陵区,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突出优势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高效致富功能,重点发展食草畜牧和林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烟叶、桑蚕等优势特色农业,努力扩大加工规模,促进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围绕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农业区,积极开发多元服务城市的农业,拓展农业衍生服务功能,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城市服务型农业,实现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

10.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科学制定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农业标准的实施与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着力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从原料生产到产品销售的标准化建设。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布局合理、服务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切实落实好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形成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支持河南农业发展的财******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57).

[2]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2010,(10).

[3]吴海峰.河南新农村建设“三化”合力推进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

[4]盛小平.对衡阳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EB/OL],,2008-10-21.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5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和***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和***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要高度重视农业。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过,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时,中央人民***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1954年9月,同志在《***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1955年,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2O世纪6O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1964年,同志在《***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二)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在存在特定人口转移障碍的背景下,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广大农村依托传统集市和行***中心,参照现代城市先进的经济、社会标准,发展中小城镇,从而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人口以及经济活动不断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农村城镇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隔离的户籍***策,“工人”和“农民”成为一种身份,而不仅是职业的差别,“城里人”和“乡下人”壁垒分明。这种二元社会结构极大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格局和人口分布发生了积极变化,城乡差别日益缩小,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不断涌现。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80年代初,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发展小城镇来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即对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除了让现有的大中城市根据可能的条件容纳一部分人口外,作为主要的流向,引导向小城镇集聚,复兴原有的小城镇,促使新的小城镇崛起。由于小城镇特有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反哺效应、联接效应及融合效应,它不仅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农村现代化具有更深远的意义。首先,依靠办在小城镇的乡镇工业对农业进行补偿,实行“以工补农”的微观调节,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稳定农业。第二,小城镇可以为农业提供现代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武装农业。小城镇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提供农用机械、农用化学品和农业能源等现代物质基础,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品投入的有效增长,还将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速度。农业先进技术装备要在农村推广使用,需要树立典型、进行维修、提供配件、燃料等服务工作,而小城镇拥有这些功能,有效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物质装备在农业中的使用。第三,小城镇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土地的集中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条件。小城镇及其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积累。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首先为小城镇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完成原始积累;而小城镇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可“反哺”农业,为农业增长提供资本积累,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小城镇还能为农业发展作出市场贡献。在工农产品交换中,工业对农产品的大量吸纳和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都对农业发展具有促进和引导作用。目前,拆除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度壁垒和***策约束(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实施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是发展小城镇和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环境治理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

生态现代化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德国学者MartinJänicke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柏林州议会辩论中最早提出(郇庆治和马丁•耶内克,2010)。生态现代化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强调在工业生产中以科技创新来应对环境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关注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产品消费而转向科技、经济市场、***府三者协调平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全球化影响及制度本身(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三个阶段,研究区域从西欧国家逐渐扩展到中欧、东欧、北美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Mol,2000)。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现代化理论仍处在不断发展完善当中,并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Jänicke,2008)。生态理性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根本,生态理性使人们开始将经济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视为生态过程,而不仅仅是经济过程。生态现代化理论不断地丰富发展,由单纯地关注科技转向***治、经济、文化,逐渐包含科技、经济和市场、***府、环境运动、环境意识形态五个方面内容(Mol,2010):(1)科技不仅仅是应对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是更多地转向环境改善和预防环境危机,将环境保护纳入技术和组织创新的设计当中,而不再过多依靠传统的修复式技术;(2)经济市场要素和组织在环境改善中的作用日益增长,生产者、消费者、信用机构、保险公司、商业协会等成为生态重构、生态创新、生态改善的重要承担者,带来了***府与市场的关系变化,并且将环境成本以货币、价格、供需、产品、服务等清晰地表达出来;(3)***府的角色、位置、运作发生改变,***府管治由从自上到下的命令式的方式转向权力分散下放、更加灵活、更加趋向于公众参与的管治方式,非***府以及跨国、全球性组织和机构逐渐发挥影响;(4)环境运动的角色、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环境运动在环境决策中作用得到显著增强,环境运动指导思想也从单纯的反现代主义转向以合法性、负责任、公开透明、广泛参与为原则;(5)环境意识形态从纯粹地反对经济增长和完全忽视环境保护两个极端转向两者的协调统一,并被广泛接受。

(二)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农业发展

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同样蔓延到农业当中,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挑战,现实困境促使人们开始寻求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在发达国家,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石油农业”带来严重的环境危机,产生空气和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安全受到威胁、能源消耗巨大等诸多问题(Kimbrell,2002)。值得关注是,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虽然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快速增加,有效降低了全球粮食价格,大大缓解了一些地区的粮食紧张问题,但是“绿色***”也引发了土壤退化、化学污染、地下水枯竭、土地盐碱化等环境问题,迫使人们转向环境友好型技术,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Evenson,2003)。此外,“绿色***”带来生物多样性和地方传统知识的破坏,同时引起贫富分化加深和区域农业发展失衡的问题。“绿色***”并不是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科学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理念,而在农业生态理念下进行新的绿色***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还应与社会调整或变革结合,农业生态视角下***治、经济、文化转向明显(Altieri,2009)。农业发展研究中存在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的二元分立,生态现代化理论则是超越二元论的比较可取的理论分析框架(Evansetal.,2002)。农业生态现代化是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产生的,日益表现出一种多维、综合的整体性分析框架,逐渐拓展到科技、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空间、***治等多个维度,“弱农业生态现代化”正转向“强农业生态现代化”(HorlingsandMarsden,2011):科技上,从注重经济驱动科技发展、科技解决问题、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转向需求驱动科技创新、科技适应地方性;经济上,从强调企业化经营、效率优先、追求节约成本,转向推动生产经营网络化、综合化、整体化以及立足于农场水平追求高附加值、多功能农业;生态上,从较多采用生态和基因工程的产业生态视角转向较多采用生物型防护的农业生态视角;社会文化上,从提倡运用现代科技、理性的人地关系转向地方自主内生、人地协同、生产服务化;空间上,从偏重全球化、出口导向、外来资源大量使用,转向关注生产嵌入地方社区,注重本地资源利用;***治上,从自上到下式的单一方向的管治,转向内生扶持***策、参与式方法应用、社区发挥影响以及地方和区域灵活管治。

二、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思维

生态现代化理论嬗变过程伴随着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的继生转换,三个问题日益呈现出交叉、复杂的态势,而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环境治理表明,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有赖于公平问题的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涉及农业环境治理问题,而环境治理牵扯到公平问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思维转向整体统一的系统视角,农业生态现代化关注目标的平衡性、应对的多维性、行动的多元化。

(一)目标层: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

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进步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促使人类中心主义思潮蔓延,引发了深刻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反思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增长受制于环境和社会的原因而存在极限问题,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环境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环境问题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反映。从社会公平拓展到环境公平,将完善发展人类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正义,走向兼顾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O'Connor,1998),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公平问题的解决。生态现代化视域逐渐从单纯关注环境问题转向环境问题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生态现代化视域下农业发展寻求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石油农业”引发严重的环境危机,促使农业发展寻求发展与环境的统一,而环境问题不仅仅与“石油农业”生产技术有关,同样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问题一定程度转嫁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而加深环境危机。农业环境治理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发展、环境、公平的有机统一。

(二)应对层:科技、经济、生态、文化、空间、***治等多维治理

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的日益交叉复杂化,对问题应对提出了空前的挑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环境危机发生不仅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环境治理的视角突破科技局限,拓展到经济、文化、***治等多维视角,环境治理应对从单一向多维转向。西方国家环境治理经历了从单纯关注科技创新逐渐关注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过程。发达国家由于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开始面向农业现代化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面对粮食安全和农业收入增加问题,并着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已经显现(Pingali,2007)。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都涉及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使得农业发展问题复杂化。问题复杂性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应对。生态现代化理论将环境问题嵌入农业发展本身当中,使农业发展兼顾环境问题,同时指出环境问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而使农业发展本身不是仅仅停留在科技上,而是拓展到经济、文化、***治等多个维度。生态现代化理论为农业发展适应环境问题和公平问题的挑战提供一个可行的框架。

(三)行动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协同

生态现代化视域下环境问题的关注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面对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消费领域是整个经济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可持续发展中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治理不仅需要生产方式发生转变,更重要的是消费方式的转变,从而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可持续性消费是环境问题应对中的重要策略。消费者本身行为则是可持续消费的关键一环,而个人之间可以通过协作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和生产,从而形成新的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生产者与消费者塑造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两者缺一不可。农业有机生产可以提供健康、天然的不含有毒杀虫剂的高质量产品,同时维持土地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欧美国家得到相当重视并发展壮大(Badgleyetal.,2007)。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成为生产的目的,消费成为生产的调节器,因而消费者塑造的重要性凸显,成为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助推器。生态公民是农业可持续消费的重要驱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促成农业可持续消费的根本力量,可克服一些农业可持续消费面临的重要障碍(Seyfang,2006)。

三、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正处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农业现代化进程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发展面临环境保护的问题,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随着现代化程度加深将会加剧,农业污染已然不容小视(温铁***等,2013),关系到国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表明,环境治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治、文化等多方面,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离不开公平问题的解决。农业环境治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环境问题,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启示。

(一)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应是发展、环境、公平的统一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将会长期存在,而在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农业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人地关系矛盾。当前中国农业仍然以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相对缓慢,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加剧,并引发一系列文化衰落和社会失衡等问题。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拓展到***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一些欠发达贫困地区环境破坏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区形成恶性循环,区域发展公平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根源,这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根本解决有赖于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两大选择问题:一是继续走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先污染再治理”的“石油农业”道路,还是探索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二是继续走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历的“强发展、弱公平”的农业发展道路,还是走发展与公平相统一的农业发展道路。中国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城乡、区域差距巨大,难以承受“石油农业”带来的严重的环境压力以及公平问题带来的环境风险转嫁,必须走一条发展、环境、公平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多维协调推进

我国农业现代化本身面临多重挑战,生态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农业发展同样面临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公平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造成农业生产中心地资源环境承载负荷过重,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另一方面,造成一些非中心生产地的小农生产者破产并由此引发土地荒芜浪费,同时造成一些小农生产者迫于竞争而加大对土地和资源过度开发,从而引发环境破坏问题。问题的交织复杂性需要多维综合应对:(1)在科技上,在关注环境修复技术的同时应更加注重预防性技术创新,从农业生产设计阶段就考虑不同区域的环境因素,最大程度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而环境恢复往往耗费更大,并造成不良的现实后果;(2)在经济上,在追求农业生产效率和压缩成本的同时更加关注生产网络化、本地化以及提升产品的品质,以带动本地经济和满足更加多样化的需求;(3)在生态上,在关注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生态技术的同时,应当遵循农业生态理念更多地采用生物型技术,并适应不同地方特性;(4)在社会文化上,在关注依靠科技来专业化生产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同时,更加主动地根据地方需求展开研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实现人地协同发展;(5)在空间上,在关注农业外向型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更加注重与本地生产和消费的联结,避免出现“飞地式”发展;(6)在***治上,在关注从上而下的集中、单一的管治手段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管治地方化和内生化,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防止区域发展失衡。

(三)新型农业现代化需从生产端和消费端两端并举

我国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农业消费方式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市场消费需求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当前我国更多是关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农业消费方式关注程度并不够,农业消费方式转变迟缓往往拖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虽然我国居民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相当部分居民仍然趋向价格偏好,对质量较低水平的产品耐受较强,往往使一些落后生产方式得以存在,这些现象在经济落后的地区问题比较严重。二是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一些消费者对国家保护的动植物或者由其生产的产品产生不合理的消费需求,推动一些不合理的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破坏了生态环境。三是由于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大量食物浪费,耗费大量的农业生产资源,变相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而食物里程的拉长也同样会产生间接的资源消耗。农业现代化生态转型应生产端和消费端两端并举:(1)从生产端来说,农业有机生产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相契合,应不断推动农业有机生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有机生产的效率,通过有机农业生产的不断提升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调整和增强农业认证管理机构,加强构建和完善有机认证体系,为农业生产有机化提供良好环境和重要保证;(2)从消费端来说,对于个人而言,应加强环境教育,塑造生态公民,提倡个人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摒弃过度消费和不当消费行为,而对于整个农业生产网络而言,应充分考虑食物里程因素,构建合理的生产和消费的空间耦合结构,强化农业本地化生产的内生作用,带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减少资源间接浪费。

(四)农业生产地方化有助于解决区域农业发展失衡问题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7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策支持;金融服务

中***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62-02

一、辽宁农村地区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金融惠民***策

首先,辽宁省向来是工业大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刚起步阶段,农村金融在历史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金融服务发展模式尚未成熟,再加上农户收入来源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还贷资金来源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会加强贷款审查制度,提高农民贷款难度。其次,由于农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每个环节具体为各类别和品种,都需要农业补贴金额,因此各环节最后获得的补贴金额并不能满足农畜产品在实际运营中花费的金额。最后,辽宁省绝大多数农县区域的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尤其公路建设、农田灌溉和畜牧养殖等方面普遍需要提高,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依靠***门拨款,但拨款额度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当前拨款的小覆盖范围与财***力度投入不足是阻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

(二)支持手段较为单一

目前,农民的主要需求主要包括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生活需求包括为房屋建设、生儿育女、子女教育等。而在生产需求方面,农民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周转问题。由于传统商业银行向农业贷款的可能性较低,再加上农民自身抵押物的稀缺,导致融资存在一定困难。其次,而在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供给制度安排中,农业发展基金运行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方面是农发基金组织机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对农发基金的重视度不足,没有积极的鼓励和引导***策。最后,在辽宁省农业实际发展中,缺少对网络的运用及指导。由于思想封闭,农民本身文化素质有限以及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农户们的信息意识相当薄弱,无法正确地接受并正确筛选利用信息。

(三)服务体系相对滞后

首先,农村金融服务起步较晚,运行模式尚未成熟。虽然近年来辽宁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但是各家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在贫困地区分布的服务网点不均匀,同时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贷款准入门槛高、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其次,由于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具有有限性,为了使经营成本达到最小化,大部分新建机构设施服务存在缺陷,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整体运行机制混乱,出现大量内部关系人员借贷款现象,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出现呆账坏账的金融风险。最后,辽宁省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农业效益偏低,导致农业经营粗放,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偏低,农业生产活动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利润收入,农村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金融支持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一)加大***策支持力度

1.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了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趋势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各金融机构应该随时关注农民信贷的状况需求,根据农民需求变化对支农的范围和重点做出相应调整。一是农村城镇实行差额化贷款利率***策,调整信贷投放渠道,根据客户对象制定不同的利率***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积极培育各类优秀企业,促进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二是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只增不减,对符合要求的农村银行可采取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优惠***策,对现代农业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支持;三是及时调整期限结构与农业发展相适应,发挥信贷***策的传导机制,使得市场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养殖业和加工增值协调快速发展。

2.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首先,***府应该根据地区差异均衡投资范围,分析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根据程度大小实行不同的农村金融***策,比如在落后地区对支持农村金融的商业银行给予适当的***策鼓励,对愿意到银行贷款的农村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等,这样在供需平衡方面更好地促进了农村金融平台的进一步均衡发展。其次,实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策,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提升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管理体制,提升金融组织防范风险的效率。最后,规范农业补贴,提升农业部的职能效率,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追踪财***补贴资金去向,提高农业补贴的切实作用。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为了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规范使用,***府部门应该担当起主要担保人的角色,由中央或地方财***拨款出资。这些资金可以作为前期投入对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也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其次,从各种方面及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发行农村公益建设债券等渠道,根据各地在农田水利、电网改造、公路建设等方面的缺陷,分重点运用于不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创新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是:增加金融机构风险保障,加强针对项目进行直接补贴和银行投标时实行补偿两种优惠方式的综合运用,激发越来越多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二)完善金融支持手段

1.关注农户金融需求。首先,金融机构要重视农民群体,实现金融机构和农业的互补发展。金融机构要把农民当做重要客户群,金融机构要从根源上重视农民,为农民量身打造各类金融产品。其次,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从广大农民切身利益角度切入,提供更为完善的金融服务。结合人民银行个人数据库,对外出务工者提供外出务工贷款等小额贷款业务。金融机构要对农村外出人员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便于跟踪管理相应的贷款业务,减少金融风险。最后,要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在网络方面的宣传教育,不断扩大宣传和人群范围。建立辖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网络体系,加大金融***策、征信知识、普及反假币知识及ATM实用技术知识,为农户解决金融方面的疑难点。

2.建立农业科研基金。第一,***府要在相对发达的地区集中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扩大农业生产经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应用效率,减轻农业技术普及的难度。第二,在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主体缺乏的情况下,根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新模式,加快向企业、市场推广成熟的农业成果。第三,资金是农业技术研究及成果运用推广的有力保障,资金补贴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保证,***府要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通过制定优惠***策鼓励吸引人才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首先,要增加银行网点,增加银行网络自助平台,使得农民不用亲自到银行排队就能办理自己所需的银行业务。其次,各农县加强农业科技网络硬件设施建设,满足基层农技人员日常工作需要,农民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最后,要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号平台,利用其操作简单、信息便捷、成本低和覆盖面广等优势帮助农户进行农产品销售或宣传,加快农产品销售速度。

(三)建立科学服务体系

1.扩大支农服务范围。银行金融机构应该扩大支农覆盖面,逐步形成全方位支农体系。一是金融机构为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加工生产行业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以支持龙头企业为抓手,鼓励地方特产加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二是支持农村物流配送、连锁超市建设,完善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体的流通体系,形成系统的生产格局,带动农村岗位需求;三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县域城镇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的资金投入,推出希望工程助学贷款和农村青年自主诚信创业,支持贫困子女入学,增加农村知识分子输入,提升农业现代化综合实力。

2.提供多重风险保障。首先,要完善农民日常生产中可能出现的生产和生活为主的灾害救济制度。发动社会公众参与到农业自然灾害的救助中来,通过动员民间的力量参与重特大农业灾害的救助行动,弥补民***部门救灾人员短缺导致的效率低下情况。其次,完善减少农民损失的救助补偿机制。为了降低农民购买保险的成本,***府可以提供适当的保费补贴,扩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同时***府可以增加对保险公司的管理费补贴来减轻保险公司经营成本。最后,要积极拓宽农村保险市场,构建农村基层风险保障网络体系。增加保险机构在落后地区设立基层服务网点的数量,有效加深农村地区保险体系的密度。鼓励发展与农村特点相匹配的农业保险,扩大农民的受益面。

3.构建规模经营模式。构建规模经营模式,一是***府应该加快培养和完善土地、农业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及产品市场,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强农民对专业农业技能知识的培训,努力培养具备专业素质人员。二是要加快培养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加快构建适应农民需求、拉动农业产业增长、带动农村龙头企业发展的全方位农业服务体系。三是提高农业经营者素质,积极引导知识分子回流农村。***府可以通过免费培训、科技下乡以及远程教育等形式,向农业经营者教授现代科技知识以及各种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提高经营者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治山.辽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1):8~11.

[2] 朱鸿雁.基于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12):13.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8

关键词!农业 农业服务 跨区合作 宁波

发达地区的农业服务有技术、管理、信息、人才、资本等经营要素优势。欠发达地区有土地、劳动力等经营要素优势,农业服务只有实行跨区合作,才可以优势互补、经营要素互补,使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和管理等要素实现跨地域、跨所有制、跨主体的优化和重组。提高经营要素的配置效率。基于此,研究宁波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有重要意义。

一、宁波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的现状

(一)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发展现代化农业跨区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从此宁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有了法律依据。此前2006年6月,宁波市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较为迅猛,至2008年6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接近600家。

(二)抓住农业核心任务,保粮食安全,在大市区内跨县区科学统筹

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和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科技应用程度,宁波市市***府决定用3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功能区主要用于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不得随意调整结构,不得弃耕抛荒,并须全面达到6方面的标准要求,即较高的粮食复种指数、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服务组织、较高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全程机械化率达到90%)、探索粮食生产新的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到位率。

(三)提高农机服务合作效益,实施规模化农机跨区作业

为进一步树立跨区作业品牌,做大做强跨区作业,宁波市引导组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实施规模经营,提升农机服务实力。并出台了相应的扶持***策,对新成立的农机合作组织实行以奖代补***策。2008年。宁波市各级农机部门和广大机手克服油料涨价、作业成本提高、跨区作业市场竞争激烈等困难,积极拓宽跨区作业范围,扎实做好跨区作业机具检修维护、跨区作业证发放、作业供需协调、机手培训、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和接待服务等工作,精心组织572台联合收割机赴河南、安徽、上海、江苏、海南、广东、湖南等地实施跨区域稻麦机收作业,全年农机跨区作业面积达50万亩,创历史新高。

(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重视在大市区内跨县区城乡合作

“菜篮子”工程是事关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市“菜篮子”骨干企业的宁波市蔬菜有限公司,承担着市区80%的蔬菜供应和90%的水果及豆制品供应。如何更好地保障供应、调剂余缺、平抑物价、繁荣市场,尤其在节假日和灾害天气期间保障供应,是宁波市蔬菜有限公司的中心任务,也是***府改善民生的重要事项。宁波市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广泛开展以“创业创新促提升,关注民生促和谐”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推出了六大民生工程。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六大民生工程分别是:“菜篮子”建设工程,确保城乡居民餐桌更加丰富:社区商业工程。社区消费服务更加便捷有效:菜市场改造工程,确保城乡菜场环境更加整洁舒适:农村流通网工程,使农村购物消费更加便利实惠;放心早餐工程,让市民早餐更放心满意;市场监管调控,使市场运行更加高效安全有序。这六大民生工程是“菜篮子”工程业务的进一步延伸拓展,也是城乡一体化跨区合作纵深化、精细化推进的结果。

(五)企业与***抱团取暖,实施农业服务跨省区合作

要让资源实现更加合理的配置,就得加强区域间合作,优势互补。现在的竞争不只是单个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是整个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这种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抱团取暖的做法是应对成本急速上涨、提高竞争力的良策。***是主要产棉区之一,宁波富宏针织公司在***沙雅县投资1.15亿元的纺织二期项目竣工投产,成为从籽棉收购到轧花、纺纱、织造、漂染、印花、绣花、成衣出口的一条龙集团公司。另外,浙江巨鹰集团投资长绒棉花的生产。在***阿克苏建立了棉纺织厂,宁波健鹰针织有限公司新投资的棉纺厂也要在***新和县建成投产。

(六)不断推动农产品出口服务。实施国际跨区合作

宁波是农副产品出口大市,农业外向度高,大力发展出口农业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但受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美国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劳动力用工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农产品企业困难重重,许多出口企业已出现亏损,形势非常严峻。2008年1-6月,宁波市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5.98亿美元,同比增长37.12%。其中,出口7.53亿美元,同比增长16.63%;进口8.46亿美元。同比增长62.54%。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额11.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其中。出口4.68亿美元,同比增长25.5%;进口7.035亿美元。同比增长89%。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为2.36亿美元。宁波市出口农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区域优势明显的农产品上。据统计,水海产品、蔬菜加工品、茶叶、水果罐头、蔺草制品等五大类产品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6%。其中,水海产品1.856亿美元,占40%;蔬菜加工制品0,5687亿美元,占12%;茶叶0,389亿美元,占8%;水果罐头0,397亿美元,占8%;蔺草制品0,34亿美元。占7%。农产品出口仍以亚洲及日本为主,非洲、美洲、欧盟等市场份额增加。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亚洲及日本是宁波市出口农产品的传统大市场。非洲、欧盟、北美洲市场比上年增长较快,分别占全市出口农产品总额的9.6%、9.1%、11%,已成为宁波市农产品出口增长相对比较快的市场。

二、宁波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宁波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长远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并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龙头企业在外地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在一个地方建立生产基地后,需要与当地农民打交道,而每个地方具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办厂时,如何处理与当地农民的关系经常成为难题。如果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就有可能使各方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加大,阻碍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同时,缺乏与当地农业生产、加工企业的有效合作,也会使得项目的实施遇到一些困难。

(二)部分输入地的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不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影响了输出地企业稳步拓展的能力和积极性。因此,改善输入地的投资环境已成为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不发达地区落后、陈旧的观念是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最大的制约因素。大多数的不发达地区由于受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因素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千百年来所沿袭的是具有典型内陆民众性格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比较追求安逸、轻视商业行为。这种传统的文化心态妨碍着人们创造力的发挥,同时也阻碍了跨区域合作主体的培育。因此,实现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思想观念的合拍是一个根本问题。

(三)缺乏高效的物流体系,农产品流通费用过高

宁波农业的产业链遍布全国各地。在分散的农产品产地与销地之间,如何保证农产品运输和市场销售是实施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成败的关键。从现状看来,运力不足,运费过高,缺乏高效的物流体系和销售网络大大增加了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购销及经营合作成本。粮食流通费用偏高是宁波粮食供销中的普遍现象。国家粮食局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粮食从产区运到销区的流通费用。约占销区粮食价格的1/3.而在发达国家,粮食最高流通费用率不超过1/4。

(四)农业服务务跨区合作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从近几年宁波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的跨区域合作情况来看,存在着生产专业化和经营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近年来,宁波在外地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面积在逐年扩大,但从总体水平来看,规模偏小,经营效率不高。同时,与本市其它农业龙头企业间的互利合作偏少,龙头企业常常单兵作战,还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和规模优势。

(五)农业服务跨区合作的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不少隐患

一是宁波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地域限制,业务量无法拓展。组织规模普遍偏小,带动农户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组织发育还处于较低层次,对农户的辐射带动力较弱,对农户的覆盖率低,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主要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过强。保护本地利益的最终结果是阻止地区间的业务对接与开放,阻挠跨区合作,保护落后,损害了整体效益。

二是宁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些项目开展步履维艰,主要原因是***府支持不够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效益不理想。合作社租用当地村民山地的费用太高、经营环境差、技术风险大、在税、费、补贴以及技术引进上给予的支持不够。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从短期来看虽然降低了个人风险,能够开展一些大规模、高风险的项目;但从长期而言,一旦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面临持续亏损,必然会造成会员退社、周围村民组织参加合作社态度冷淡、现有合作社面临解散等一系列问题。***府和相关部门对合作社的优惠措施落实得不够到位。例如,对开办合作社的资金补助、对重大项目的补贴、对经营大户的奖励不能及时到位,对合作社的免税措施尚未落实,等等,都将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是宁波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也不科学,组织产权模糊,发育不够成熟。因利益关系导致的各类矛盾越来越尖锐且层出不穷。合作社基本上以会员的出资额或其提供的实物、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作价来确定其股金额,虽然制度中大多依靠交易额和股金额来决定盈余返还部分的分配,但交易额缺少实际操作性,最后往往以股金额为标准分得红利。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某些能力强或者肯干的人承担了大部分的生产销售任务,而在盈余分配过程中却无法得到体现。在一些合作社中,小部分人完成了大部分的任务,但是却只获得和那些工作量很少的人相同或略多的报酬。这样的分配方式不但不能体现按劳分配的精神,更对合作社的凝聚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合作社的章程未考虑风险控制,一旦引进一些高风险的项目,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摊上就会遇到相应的难题。如果合作社章程中未写明如何解决类似问题,必然激化合作社内部的矛盾。

(六)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仍受许多因素制约

一是耕地面积下降。宁波市由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97的319万公顷减少为2008年的147万公顷。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生产始终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的40%左右,有40%的耕地处于不断退化的状态。宁波市1995年有效灌溉面积为279万亩。2008约为275万亩,相比之下表现为减少趋势。三是粮食科技进步缓慢。宁波超级稻等增产科技尚未大面积推广,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推广力度表现较弱。四是农业比较效益低。种粮每亩纯收益一直在几百元左右徘徊,相对于经济作物等其生产效益一直偏低。粮食播种面积难以稳定。尽管粮价上涨,***府补贴增加,但与打工收入相比,种粮的机会成本仍然较大,农民务农意愿依然偏低。

三、关于宁波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工作的建议

宁波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抓好这个工程,前提之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健全完善宁波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流通、现代农产品营销、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保障、农业观光旅游等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现代农业服务业体系。关键问题是,从宁波市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着眼于发挥现有比较优势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选择市场需求旺、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服务领域和优势项目重点突破,实现跨区合作。鉴于此,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抓好农业服务工作,把握宁波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的关键

要实现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关键是要做好5项农业服务工作:1 牵线服务:***府的牵线搭桥,不仅可为宁波企业提供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可协调与输入地***府及相关部门的关系。2 ***策和法律知识的服务:即***府部门为经济主体提供***策和法律的培训、咨询、援助等服务,使经济主体了解“走出去”创业哪些是符合国家产业***策的,哪些是法律不许经营的。同时,当经济主体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给予必要的法律援助。3 技术服务:宁波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高,外拓企业进入不发达地区后常面临技术服务方面的困难,宁波应当组织科技服务小分队赴外省市基地提供服务,帮助外拓者拟订发展计划、审报项目资金、解决技术难题等。4 金融服务:融资难是宁波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主体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跨区域合作中的输出地经常处于一些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依靠地方财***投资难度大,资本市场欠发达,当地融资困难,直接融资的比例很小,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资金。西部多数商业银行是“存差行”,而东部却是“贷差行”。总体来看,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形成的资金流向是向东,西部资本又被“虹吸”到东部。在宁波,如何为外拓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就职显得尤为重要。5 物流服务:充分发挥宁波港口优势,重要交通枢纽功能。***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法发挥作用:第一,尽快疏通宁波与粮食主产区之间的粮食运输通道,保证粮食运输及时、快捷。例如,在宁波和黑龙江省之间开行粮食运输定时快运专列,由两地诚信度高、实力强的龙头企业粮食运输业务,协调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利用粮食专列,扩展两地运输通道,以满足产销区粮食合作的需要。第二,新建、扩建和改造宁波现有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设大型粮食批发市场:改造现有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发挥市场的集聚功能,发展集批发、加工、仓储和信息四位一体的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建设粮食中转码头,利用宁波的港口优势。发展铁水联运,扩大粮食运输能力。  (二)加强工作手段建设,推动宁波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服务信息化进程

宁波应当加快“三网合一”建设(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逐步整合),以传统传媒与电子网络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信息化体系,研发、利用智能化程度高、可扩展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集成农业信息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农业信息智能检索引擎、用户需求智能判断技术:解决宁波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综合利用全国农业资源与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和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定期农作物种植面积、作物复种指数和种植结构等变化,主要作物总产量预测及其它农情等信息:农业气象信息可在互联网上实际运行:建立和完善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并在互联网上运行,建立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市场分析与预测信息网站。开发农业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开发包括农业宏观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信息系统、农产品交易信息分析预测系统、可视化农业远程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便携式农业信息数字化产品等一批农业信息产品:面向宁波农村、农户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示范样板,实现网络通到乡镇一级,并根据宁波的农业特点,在农业生产实际中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宁波农业信息化水平:认真实施全市农业信息服务工程,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各项富农***策、市场供求信息、先进高效种养模式、网上农业博览会等信息服务,大力实施农业上网工程,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与销售。

(三)创新合作模式,大力推进宁波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支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服务性组织,为农业跨区合作提供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发挥协会联系***府与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诚信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担负起组织、引导、协调、管理和规范协会的职责,不断完善协会的职能。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宁波资源优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销售贸易、生产加工、种植养殖等类型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企业集团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市场辐射能力。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企业集团兴办棉花、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当地农业开发。逐步与农民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发展改革、财***、农业、商务、扶贫等部门要优先安排相关扶持***策及资金。

(四)拓宽合作区域,实现跨市区、跨省区乃至国际跨区合作

做好推进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延伸横向发展工作,向其他地区的拓展。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涉及面广,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强化工作力度。部署好、组织好、服务好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延伸工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巩固本市区合作的基础上,一要推动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市区合作。借鉴本市区合作的成功经验,建设跨市区合作服务平台,推进长江流域的“东西合作”以及重点农产品区域高效能服务的“南下北上”,扩大跨区合作规模。二要推动现代化农业服务跨省区合作。通过***府引导扶持,加强宣传培训示范,强化信息和省际问协调,积极推进跨区服务。三要利用宁波港的优势地位推动现代化农业服务国际跨区合作。重视农产品贸易促进工作,把农产品贸易促进工作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

(五)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宁波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合作的范围

除了横向拓展外,也应将宁波现代化农业服务跨区延伸工作向纵深方向拓展,扩充其内容。农业服务作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不仅在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良种服务,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种子种苗:二是农资服务,为农民提供放心农资:三是农技服务。为农民提供高效适用种养模式和技术;四是培训服务,培育新型农民,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道路;五是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各项急需的信息服务:六是流通服务,为农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交流平台和服务:七是休闲服务,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农耕文化需求,促进农民增收:八是保险服务,实施***策性及商业性保险,减轻农民在灾害面前的经济损失。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9

【关键词】工业化理念;农业现代化;经营理念

一、引言

2016年中央一份文件题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把坚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2003年-2016年连续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涉农”,彰显了“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为更好地实现“以工促农”,通过转变农业发展经营理念,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扎实完成“三农”工作。各位专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杨曙辉浅述了工业化在发展理念、市场空间、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资金保障等诸多方面给现代农业建设带来的显著积极的推动作用;梁有华认为,用工业化的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促使农民增收,用“六个加快、六个用”破解“三农”问题;宋立成提出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设施农业发展,有以下三大途径:1.借鉴工业组织形式培育农业市场主体;2.引入工业融资方法加大农业投入;3.走科工贸一体化的路子搞活产供销。

本文以宿州地区农村现状调查为基础,进一步对宿州当地引进的相关农业产业进行访谈,了解宿州当地引进产业的发展现状。从不同角度寻求适合推动宿州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先进产业理念。寻求工业化理念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安徽省宿州市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现状与分析

为深入了解宿州市农业发展现状,2016年7月-8月,宿州学院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对安徽省宿州市朱仙庄镇、灰古镇、蒿沟乡、时村镇、夹沟镇等地村镇进行实地调研。此次实地调研共准备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67份,问卷有效率95.3%。小组成员根据实地抽样访谈调查的统计结果,总结宿州市当地的农业发展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业种植品种较单一,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下

种植作物多为传统农作物为主,粮食作物占主要农作物种植比高达59%。根据问卷调查中文化程度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宿州市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农民占调查总人数的40%。许多农民种地全靠自己多年种植经验,农户每年每亩地农业经营性投入还是比较高的,种子、农药、化肥、租用农用机械和作物运输都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劳动力流失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存在一部分农户将收获作物自己使用。即使是将收获的作物在市场上进行买卖,由于所收获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质量不合格,交易的价格也是相对较低的。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6年近五年以来,宿州市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是逐年上升,该比重最高年达20.1%。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机自有率较低

2015年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52.52万千瓦,增长3.0%,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宿州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比重高达78.3%,但从农耕机械的来源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机使用为自有机械占比40.1%,而以租赁为主的占比47.2%,合伙购买农机和使用合作社农机分别占比6%。农业机械自有率低,这样就增加了在农业经营方面的支出。

(四)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民难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获取

在调查中关于面临的销售困难的问题,有93位调查对象表示是销售渠道单一,占总调查人数的34.8%,在对农产品主要用途的统计结果显示:①有12%的调查对象表示农产品被企业收购;②有18.7%的调查对象表示农产品在网上电子平台进行销售;③有18.7%的调查对象表示农作物集贸市场批发;④仅有13.5%的农户的农产品用作合作组织收购;⑤高达26.6%的农户家的农作物是直接零售;

(五)土地流转状况较为普遍,缺少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调查访谈中发现,有61.4%的村民表示家庭有土地进行土地流转,在调查样本中有53.6%的调查结果显示村仁敲挥泻献魃缁蛞进企业的,而且有47.6%的村民表示有意愿参加农村专业合作社,并且有70.8的村民认为参加合作社有利于提高家庭生活水平。

三、问题分析

(一)安徽省宿州市的经济发展不够协调

根据《2016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数据表示:1.工业企业稳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一方面,新兴产业占比偏低;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足,价格下滑,企业增产不增收导致效益大幅下滑的状况尚未得到明显改观。2.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一是新开工项目减少。二是民间和制造业投资低速增长。

(二)宿州市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新年伊始,宿州农村大量青年劳动力去往东南沿海地区去务工,农业种植的劳动力主要依靠农村留守老人,年龄大多在50-65岁左右,并且这一年龄段的老人大多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农业种植多靠自己多年种植经验进行种植。此外,盲目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品质不高,难以获得较高的农业经营收入。

(三)缺乏龙头企业或农村产业合作社进行农业经营引导

农业合作社分布在宿州市地区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推广还处于一个比较初始的阶段,这就导致宿州市农业经营的科技化还是不够的。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由于缺乏农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的引导,农民种植作物极易出现跟风现象,农产品生产过剩,价格下跌,在无形之中间接性造成对村民利益的损害。

(四)***府没有做好农业现代化发展***策制度支撑和引导工作

在安徽省宿州市的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的发展的主力***是当地的农户,而农业发展的助推者和引导者主要还是***府扮演的。要发掘宿州市各地区的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分地区、划重点进行发展,打造宿州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一方面需要***府制定相应的财***支撑,要把农业财***专项资金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不能让农民对农业财***资金形成依赖。

四、对策建议

在运用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当中,企业(合作社)***府农户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全力协调企业(合作社)***府农户三者之间的关系,谋求合作共赢,共同谋划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驻村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要让利于农民,谋求共赢

近年来城市企业竞争已趋于白热化,而接近6亿的农村市场是一个好的市场空白。在农村,第一产业是基础,要大量引进农业科技产业,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府将农业服务适当让渡给市场,让企业直接进行对农业发展进行指导,如,农业种子公司不仅向农民售卖种子,还要安排农业种子人员进行种植指导。而***府充分发挥市场监督者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农村经济调整来平衡宿州市产业结构

在2016年宿州市GDP运行分析中显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宿州市第一产业占比比上年有所回落,但比重仍然相对较高,是宿州市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可以适当引进建立农业相关工业,如农产品加工,包装产业。引进企业可偏向第三产业的服找担如,充分利用“砀山酥梨”品牌效应,建立梨园观光农业等。这样不仅留住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还留住了农村的消费市场。

(四)***府在企业-农户之间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在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府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转变农业发展经营理念。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上获得相应的收益。在引进企业或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上要切切实实为农民谋福利。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五、总结

安徽省宿州市四县一区,运用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还是要根据宿州各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农业现代化推进,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发展工作,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引进宿州市各地农村,加快转变发展理念,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水平,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延伸农业发展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坚定不移地走具有宿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宿州市才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的农业现代化格局。

参考文献:

[1]杨曙辉,宋天庆,陈怀***,欧阳作富.工业化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2]梁有华.清远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N].南方日报,2007-12-26(A12)

[3]宋立成,孙岩,李明刚,吴莉丽,孙丽燕.以工业化理念推动设施农业发展[J].农机科技推广,2011,(10):50-51

[4]赵锋.强化***府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34

基金项目:

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610379020);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招标项目(2015SZXTXSKF13)

作者简介:

闫荣祥(1994.08-),男,汉族,安徽六安人,本科在读,宿州学院;

农业现代化研究篇10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金融支持

一、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有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比较多。比如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把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分为收入和消费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与投入、农业生产技术与教育、农业组织与经营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等7大类22项指标,同时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四个发展阶段,即:起始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完全实现阶段。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情报所提出了一个由11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五高六化”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并制定了具体的量值。

2010年蒋和平、辛岭建立了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测算,该指标体系包括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4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测算结果表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明显,东北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徐星明、杨万江根据系统学、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学原理,采用弹性系数法,通过建立“综合目标分层加权测评法”来测算我国各地及沿海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中提出了建立包括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保障系统2个一级指标、农业生产条件等5个二级指标,共17项个体指标。

对农业现代化与金融支持的相关性文献较少,可能是由于农现代化程度和金融支持的衡量指标不易测算,以及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得。

本文将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与金融供给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二、***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综合现有的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固定资产投向农业的比重、有效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单位面积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粮食产值、人均肉产量、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数比重、森林覆盖率、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9个指标作为原始变量以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分别用X1、X2、X3、X4、X5、X6、X7、X8、X9来表示。选取本地区各年的农业贷款用于反映金融支农程度,用FA来表示。

(二)实证分析

1.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本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上述9个农业现代化指标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经过检验得出,Bartlett值为57.066,Sig为0.014,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形检验的原假设;同时由于KMO值为0.726,这表明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并且效果较好。

2.构造因子变量。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因子变量,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1,从而得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见下表)。因子变量有两大特征根:6.293、1.697,它们一起解释了原变量的标准方差的88.778%(累计方差贡献率)。综合以上分析,可见提取前两个公共因子F1、F2能反映原始变量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3.解释因子变量。为了加强公因子对F1、F2的分析解释能力,先对提取的两个主因子变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用方差最大旋转法(Varimax)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从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看出,固定资产投向农业的比重X1、有效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X2、单位面积机械总动力X3、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X4、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数比重X7、森林覆盖率X8、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X9在旋转后的公共因子F1上因子载荷系数大,说明F1主要反映这七个变量,因此将公因子F1定义为基础因子。同理可以看到公因子F2在单位面积粮食产值X5、人均肉产量X6这2个变量上拥有很大的载荷值,这2个变量与农业现代化产出效率有关,可将F2定义为生产效率因子。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4.计算因子得分。根据SPSS16.0输出的因子得分表,得出旋转后的因子得分函数的表达式如下:

F1=-0.188X1-0.115X2+0.203X3+0.193X4-0.022X5-0.176X6 -0.092X7+0.219X8+0.131X9

F2=0.046X1-0.118X2-0.108X3-0.060X4+0.353X5+0.506X6 -0.167X7-0.269X8+0.059X9

在此基础上,再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即:各主因子方差与累计方差的比例)将两个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平均,构建出能够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因子得分函数FZ=0.79F1+0.21F2,计算得出综合因子。

5.农业产业化水平与金融支持的线性回归分析。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FZ=β0+β1FA+e。其中:FZ代表农业现代化水平,FA代表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FA取各年的农业贷款值),e表示残差。

用SPSS对FA和FZ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FZ为因变量,FA为自变量。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时需要考虑异方差的问题,所以本文直接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如下:

FZ=-1.768+0.009FA

R2=0.930 F=105.977 P(F-statistic)=0.000

Coefficientsa,b

回归结果显示,常数项和自变量的t统计量检验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105.977,P(F-statistic)=0.000,说明金融投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自变量前的系数是0.009,并且自变量系数是显著的,说明二者呈正自相关关系;判定系数R2=0.930,说明金融投入对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好的解释程度。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可消除异方差,t检验、F检验可靠,因此回归方程较好的表明了金融支持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三、实证结论

由实证结果显示,可以有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整体上看,***在2000至2011年这十二年里,农业现代化各指标和金融支农指标的数额逐年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反映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金融支农程度的提高。

第二,第一个公因子与有效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比重、单位面积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数比重、森林覆盖率、固定资产投向农业的比重、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关系密切;第二个公共因子与人均肉产量、粮食单位面积产值密切相关,说明加大对这几个方面的金融支持,可以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第三,由回归结果可知,对农业的金融资金投入越多,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提高***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就需要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作为保障。基于***现在的农业发展现状,有必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合理配置、优化安排农村金融资源,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悦,梁颖.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

[2]滕明兰.广西农业现代化测评与路径探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2(10).

[3]倪慧,张士云,江激宇.新时期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襄樊学院学报,2012(5):58-61.

[4]赵红丽,卢玉文.***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兵团***校学报,2011(6).

[5]王卫平,王秀强,伍燕.***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以昌吉州为例[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校学报,2011(1):24-28.

农业现代化研究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农业现代化研究10篇

学习

教师年度工作个人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年度工作个人总结,内容包括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200字,教师职业道德年度考核个人总结。抓好常规教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质量当根本,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动手操作和探究创新

学习

英语教学德育教育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教学德育教育10篇,内容包括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学案例,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利用课堂教学来渗透德育,将课堂教学与思想教

学习

职称评定工作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职称评定工作总结,内容包括职称评定工作经验总结,档案职称评定工作总结。总结单位:扶风县建筑规划设计院姓名:韩宝君2016年7月18日初级职称评定工作总结时光荏苒,自2015年7月从事建筑规划设计工作至今已经一年多时间了。在这段

学习

纪委审理室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纪委审理室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纪委监察室工作总结大标题,纪委案件审理个人工作总结。(二)配合上级工作,实干担当履职。我室自3月成立以来,按照委领导安排,分别参与配合上级纪委工作。***同志于今年3月1日至4月1日配市纪委执纪

学习

务工合同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务工合同,内容包括务工合同协议书简单版,务工合同证明样本。二、用工约定:1、乙方签订劳务用工协议后,在试用期内经发现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立即解除其劳务用工关系(试用期内按实际日工计酬);2、劳务用工协议期满,如甲方继续

学习

外联部演讲稿模板

阅读(31)

刚来西亚斯时,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当学生会招新时,我就在想我是否要报名呢?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追求,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报,因为我想通过这个平台来锻炼一下自己。当时报了3个部门——外联部、学习部和宣传部,我只是想我一定要进学

学习

汇报演出主持词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汇报演出主持词,内容包括汇报演出结束语主持词,语言类汇报演出主持词。乙: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合:上午好!甲:沐浴着六月的阳光乙:感受着盛夏的绚烂甲: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乙:我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合:我们毕业了!甲:下面我

学习

评价体系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评价体系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评价类论文范例,论文怎样做一个简单的评价体系。从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中可以理解到安全文化代表的是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被大多数人共同遵守,是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奉行的共同的价

学习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英语语音教学10篇,内容包括小学英语教学语音,小学英语的语音教学方法与技巧。语音教学是记忆单词的关键。小学的英语教学虽然词汇量比较小,要想正确、有效地记忆单词,学好语音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很多,但

学习

现代化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化工10篇,内容包括现代化工杂志,化工工程师论文十篇。主办单位: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0253-4320国内刊号:082-67邮发代号: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创刊时间:1980期刊收录:CA化

学习

小学创新教育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创新教育10篇,内容包括小学创新教育课堂论文,小学创新教育案例。1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辐射和求异;要求思维探索的多样

学习

中小企业信息化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企业信息化10篇,内容包括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企业信息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经济建设的重点,且发展日益迅速。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化作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复利器,其意义已愈加显现出

学习

数学教材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教材10篇,内容包括推荐数学教材有答案有解析,特别详细的数学教材。(1)抽象层次的提高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作为数学教材的数学内容,则着意体现由直观到抽象的渐变过程,以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起伏

学习

计算机新导论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新导论论文,内容包括计算机导论论文总结展望范文,大一计算机导论详细笔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几乎包括计算机领域所有的理论知识,应用技术、热点研究问题等。

学习

会计信息化研究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信息化研究10篇,内容包括管理会计信息化现状,会计信息化研究方法和思路。审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数据库会计主要是运用专门的理论方法对经济体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关系工作。在结合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学习

外语教学与研究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10篇,内容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免费发表,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阅读。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调查王爱华交际法教学中词汇的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董燕萍英语学习者词汇记忆差异个案研究吴丽林学生英语拼写错误

学习

加工贸易研究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加工贸易研究10篇,内容包括加工贸易案例分析的论文,中国加工贸易发展趋势的论文。在此背景下,重庆市积极利用资源、市场和要素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并推动加工贸易的升级,同时为新型加工贸易的发展积极创新贸易金融

学习

安全生产管理研究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生产管理研究10篇,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100条,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文献述评。1.1建筑行业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当前我国关于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约有250余部,尤其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2

学习

加工设备研究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加工设备研究10篇,内容包括制造业应用技术论文,加工设备和工艺。1、前言在制造行业中都会广泛应用到装配设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步伐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企业生产中

学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模板,内容包括课题结题报告模板范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全套完整版。二、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

学习

农村财务审计研究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财务审计研究10篇,内容包括财政审计调研报告最佳范文,村级财务审计报告范文。在现如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不禁要面对在编辑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严重短缺,人手十分不充足的现实,从而导致人均工作量异常巨大,无法对待

学习

税务审计研究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税务审计研究10篇,内容包括税务审计国内外研究现状,税务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建议汇总。涉外税务审计是国家税务部门对涉外投资企业、外企以及在华从事劳务的外国人员纳税(扣区缴)业务进行分析,检查以确认其是否依法正确计算缴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