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之星事迹材料第1篇
一、地域文化题
例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⑴-⑷题。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 (A.叹为观之 B.叹为观止 C.广为流传)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
困倦( ) 颤栗( )
⑵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ào( )热 飞jiàn( )
⑶文段中有一个词的意思为“极度兴奋”,这个词是
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2014年福州中考试题)
解析:安塞腰鼓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命题者选择安塞腰鼓中的几段文字来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综合能力,让考生在咚咚的鼓声中体验地方的特色文化。本题由四小题组成,注音题要注意“倦”的声母是“j”,“栗”字不能看成“粟”。写字时要注意“燥”字不能写成其它偏旁的字,“溅”不能忘记“氵”。根据词意写词比较容易,注意不要写错别字。选词填空根据前文应该为“叹为观止” 。
参考答案:⑴juàn lì ⑵燥 溅 ⑶亢奋 ⑷B
例2:下面这句话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5.18海峡文化精品展”展出了寿山石、脱胎漆器、漆画等数十件,展示了福州的文化特色。
(2014年福州中考试题)
解析:本题采用地方特色文化材料来考查学生的病句修改能力。答题时仔细阅读材料会发现前半句缺少了宾语中心语,可以采用补充中心语或者删去掩盖中心语的词语即可。
参考答案:在“等数十件”后加“作品”(“精品”等);或者删去“数十件”或“等数十件”。
二、民俗文化题
例3:综合性学习:品箸
①筷子古称箸,简单的两根小棍棍,在中国人手里撩拨出味道的极致。但筷子在使用时也有禁忌。请根据示例填写相应的内容。
示例:颠倒乾坤(颠倒用筷子)
仙人指路(筷子指人)
焚香礼拜(筷子竖插在饭碗里。)
“挑肥拣瘦”指不良的用筷习惯为:
“筷子摆放长短不齐”可以概括为成语:
②灵龙般的筷子与中国美食相遇,让色香味的绽放瞬间定格在古老的记忆里,创造出舌尖上最为精彩的传奇。德州也有许多特色美食。例如,德州扒鸡、平原老豆腐、宁津大柳面、夏津宋楼火烧邓。你的家乡有什么美食呢?请选择一种介绍给大家。(50字左右,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2014年山东德州中考试题)
解析:“舌尖上的中国”掀起了一股美食与民俗文化的热潮,本题命题者将目光聚焦与美食相关的“筷子”,在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同时,体验传统的民俗美食文化。第①题采用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就餐习惯以及成语积累的情况。第②题要求考生介绍家乡的美食,答题时要选择家乡最富有代表性的、自己比较熟悉的美食,介绍时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要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①盘碗中搜寻。三长两短 ②德州扒鸡:五香脱骨,肉嫩味醇。全鸡色泽金黄,如彩凤梳翎,是上等的美品。
三、经典文化题
例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解读“仁”字】
(1)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片,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仁”字的本义是:
【积累“仁”词】
(2)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2个。
成语:
【探究“仁”德】
(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说说“仁”的美德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一:重庆市荣昌县村妇龙再平细心照顾瘫痪养母9年,为母亲洗尿布,喂饭。为了照顾老人的饮食,她精心烹制一道道家常菜;为了照顾老人的口味,她9年不沾辣味。近日被评为街道“孝道之星”,获得了“重庆好人”的候选资格。
材料二:家住重庆市渝中区新华路的陈冠华老人,无儿无女,孑然一身。***碑交巡警大队的巡警们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便开始了持续4年的悉心照料。每晚“煲电话粥”,医院探望,送饭送奶……这份情谊温暖了陈婆婆的生活,直至陈婆婆去世。
材料三:1969年袁隆平种植的杂交水稻试验田,正接受有关专家的验收。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试验田的产量还不理想。一位植物遗传学老教授用拐杖指着试验田不屑地说:“水稻是自花传粉,杂交无优势。袁隆平搞杂交水稻试验,是对植物遗传学的无知。”
袁隆平矢志不移,杂交水稻试验终于成功。后来,这位老教授因事来到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仍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真诚地对他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您都是我的老师。”
【彰显“仁”德】
(4)根据上面第(3)题材料二的内容,请你拟发一条微博,表达对***碑交巡警的赞美之情。(要求:用一种修辞手法,30字左右。)
(2014年重庆中考试题B卷)
仁德之星事迹材料第2篇
“传统技艺+现代科学”
双重把关
同仁堂产品坚持“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 的制药特色,并结合现代医药理念和技术不断发展,注入新的内涵:配方独特--坚持科学有效的方剂;选料上乘DD坚持地道洁净的药材;工艺精湛-坚持依法科学加工;疗效显著DD坚持对症合理的用药。同仁堂传承和培养了多批中医药质量人才,作为同仁堂质量管理的守门人,以传统操作确保高标准投料,在中药生产的最关键环节――前处理工序,仍然沿用同仁堂传统的加工炮制方法,保持着人工挑拣、去毛、去刺等传统手工操作,去除非药用部位。
“经验+科学”是同仁堂保证药材质量稳定和品质品相上乘的重要方法。由于中药用药原理的特殊性,中药通常以药性“温、热、寒、凉”应症,以“君、臣、佐、使”配伍药方,这就使中药行业无法单纯以设备检验理化指标作为药材质量保障的标准。集团专门设立了专家小组,采用传统的经验鉴别与现代化仪器检测相结合的“双保险”形式,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把关。
运用现代技术,量化中药标准。同仁堂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进行药材鉴别和生产线控制,如运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药材DNA鉴别,运用指纹***谱技术建立产品的质量标准。同时,并逐步建立同仁堂产品高于国标和地方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体系,形成保证产品质量、保护企业品牌的坚实防线。
“1:67680”的故事
同仁堂一直坚持的诚信经营,让老百姓吃药放心的理念,是代代相承形成的金字招牌。
2013年,同仁堂制药公司引进了一台新型小袋包装机,在设备验收期间,生产车间员工每天班前 都会对设备进行检查。一天中午,生产车间监控员对设备进行每2小时巡检时,发现设备上有1颗螺丝脱落了,监控员和班组领班及时叫停。因只能推测出螺丝脱落的大概时间,生产车间领导当即决定,将此时间段内包装的所有成品,共94箱,全部拆箱检查。因螺丝细小且为不锈钢材料,所以用手捏、用强磁吸都无法将其找出,只有将其内包装-复合膜袋剪开,逐一查找,94箱成品共计67680袋,所用复合膜约为60kg,公司不惜将其全部废弃,安排员工加班将其找出,费时七个半小时,终于将脱落的螺丝找到。
一颗螺丝钉,67680袋复合膜袋;为了仅仅40多克的小耗材,毅然舍弃了是其重量1500倍的包材辅料。和67680比起来,1是个小数字,但这样的产品一旦流入消费者手中,1就等于100%。在同仁堂人看来,诚信的1比天大。
诚信为本,药德为魂,这是同仁堂人对社会的承诺――对得起这块金字招牌,对得起信赖我们的老百姓。
一颗小药丸的独特魅力
说到中医的魅力,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中医与凤凰主播刘海若的一段故事。
刘海若是在英国当地时间2002年5月10日伦敦一次火车出轨事故中受重伤的,与她同行的两位女友当场死亡。浑身是血的刘海若在小镇医院做过肝脏修补手术后,被紧急转送至伦敦皇家自由医院,但此时的她已经陷入深度昏迷之中,昏迷等级评定的分值降到了最低限。经过抢救,英方医生宣布刘海若脑亡。
在家属的一再要求下,6月8日,昏迷中的刘海若经过长途飞行,住进了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重症监护病房,开始了在国内***康复的历程。刘海若入院前败血症就很严重,化验单上密密麻麻两大排抗菌药,检测结果全是抗药。各种感染使海若的病情几次出现反复。6月27日晚,刘海若病情突然恶化,体温高达39.6℃,白细胞急剧下降,紧接着出现中毒性休克。6月28日,与医院中医科会诊后,救治小组决定,停用所有抗生素,完全使用中药和物理降温的方法进行***的方案。在给刘海若通过鼻饲喂下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后,大家急切地等待着结果。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第二天,刘海若体温降到38℃。第三天,体温37℃,刘海若的生命体征竟随着服用中药逐渐恢复并平稳起来。7月26日,刘海若终于睁开了眼睛,死神终于在最后一道防线前被阻击回去。
曾参与救治刘海若的英国医生们简直无法相信,这个中国姑娘竟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而据主治医生介绍,在***期间,刘海若一共使用过7粒安宫牛黄丸,这对于她的退热及最终苏醒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时间,安宫牛黄丸“火”了,一粒早年生产的安宫牛黄丸甚至被哄抬到了天价。
其实,早在“刘海若事件”之前,安宫牛黄丸就已名声在外。1996年底,越南前国家***黎德英在家洗澡时突发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虽经河内108***医院抢救,病情有所缓解,但依然嗜睡,四肢瘫痪月余。在越方的请求下,我国派出了医疗队,尝试采取中西医结合进行***。在***方案中,就包括服用安宫牛黄丸。10天后,黎德英的病情竟奇迹般好转:大部分出血已被吸收,肢体可以活动,双手可抬至头部,左腿可抬至膝部,并开始说话。最终,黎德英的语言能力恢复正常,上肢功能良好,能自行站起。
打造同仁堂海外发展升级版
同仁堂不仅肩负着企业的发展责任,还肩负着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了在海外更好地维护同仁堂品牌,同仁堂制订了《关于加强境外品牌管理的实施办法》、《境外品牌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制度,规范了管理流程,为品牌维护提供了制度保证。截至2014年底,同仁堂通过逐一注册和马德里国际注册已在海外7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184个商标(按一标一类计算)。
仁德之星事迹材料第3篇
关键词:仁孝;氛围;情感
一、创设“仁孝”文化氛围,让“仁孝”教育无处不在
首先要改善学校的外部环境,在学校的四周继续栽种风景树种,使其环抱校园给校园增彩添色;在校园中间的绿色隔离带两侧修建文化长廊,以“仁孝”为主旋律,从古代先贤到近代伟人到现代沙岭的创业者,精选他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经典故事,师生文明礼仪、扶贫帮困的特色***片及事迹材料,定期更新,给师生以鼓舞和教育。其次是让学生知道“仁孝”思想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开展背诵《弟子规》活动,做到熟记―理解―会讲;广泛开展“仁孝”活动,建立师生“仁孝”档案,及时记录师生们的仁孝事迹。第三是办好校园宣传刊物《仁孝―做人之本》和沙岭学校教育网站展示师生的“仁孝”风采。最后是开展“仁孝”征文活动以及仁孝作文比赛,让“仁孝”植根于学生心田。
二、培养“仁孝”情感,养成“仁孝”品行
“仁孝”有着古老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和孟子就提出“仁”道,一代名君李世民也坚信“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治国理念。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仁孝”情感,养成“仁孝”品行,才是我们实施“仁孝”教育的关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011年4月我们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倡“仁孝”从我做起,用我们教师的“仁孝”行为点燃学生的激情,做学生们的表率,激发学生的“仁孝”情感。2011年4、5月我校邀请县高中历史教师史超分别作了三场“知晓仁孝感恩父母”的演讲,收到了极好的效果,2011年5月我们在沙岭学校二部中学成功开展了“仁孝”主题班会现场会,公布了我校特色教育实施方案即《仁孝教育实施方案》,确定了《仁孝教育活动实施细则》。
仁德之星事迹材料第4篇
史料教学法的兴起和推广,原因很多,诸如学术界实事求是学风的弘扬,历史教师对历史学和历史学科特征认识的深化,历史思维方式从“以论代史”到“论从史出”的转换,英美等国史料教学法的引介等。除此之外,不必讳言的是,历史高考也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①为避免所引材料重复、雷同以及考生猜题,高考历史试题命制专家往往回避常用的基本史料(首先是中学历史教科书引用或明显涉及的史料),把目光投到“新史料”上,因而很多题目的材料都出自新出版的史学著作和新发表的史学论文。一些老师不知其中的奥妙,仿而效之,在常规历史教学中也置常用的基本史料于一旁,大量使用新史料。这样做,有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其思维的可能。不过,因没有根基,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概率很低。过多使用新史料、过度追求新情景的史料教学,离选拔性考试近了,离基础教育就远了。事实上,中学历史课程的史料教学一定要在基本史料的开发和利用上多下工夫。《淮南子・缪称训》说:“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史料教学自然也是如此。若主攻方向和着力点不对,史料教学会事倍功半,乃至更差。
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在基本史料的开发和利用上下工夫呢?
史料教学法的运用始于基本史料的选择和确定。什么是基本史料?笔者无力为其下一精确定义,但认为,第一,基本史料是确凿可信的史料,且以第一手资料为佳。似是而非、疑点重重的史料不能作为基本史料使用。历史教师不能虚构、杜撰基本史料(如虚拟历史人物的“日记”“回忆录”和“手记”等)。这是史料教学的底线,必须守住。第二,基本史料是研究历史问题不可或缺、无法取代的重要史料,是多数史学研究者探讨该问题常用的史料。第三,基本史料是从相关的史料中筛选出来的史料,宜精不宜多,初中历史教学使用的基本史料尤其是如此。穷尽相关史料是历史研究对史料的要求,精选史料则是历史教学对史料的要求,二者不能混同。
依据以上三点,笔者认为中学阶段讲授“孔子及其思想”,其基本史料有以下三种。
1.《论语》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当代研究者普遍认为,《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的资料”。①有鉴于此,将《论语》排在“孔子及其思想”的基本史料的首位,顺理成章。
因是语录体散文,在中国古籍中,《论语》并不是最深奥的,但因时代久远,今人要真正读懂也非易事。因此,一般要借助前人的注疏,如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等。但要求广大城乡历史教师人人都读这些权威注疏,恐不现实。笔者认为可以徐志刚译注的《论语通译》为主要参考书。此书早已由***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之中。
2.司马迁《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
实事求是地说,《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并非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但《史记》成书时代早,被称为“实录”,且司马迁曾到今山东曲阜一带实地考察,“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史记・孔子世家》),因此这两篇传记一直被孔子研究者看重。有的学者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孔子传》”,②史料价值极高。
3.《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是不是伪书?如果不是,其原初作者是谁?撰集者又是谁?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经深入研究,并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战国和西汉简牍上类似文字、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等比对印证,现在多数研究者认为,《孔子家语》由孔安国“撰集”之说可以成立,③该书内容基本可信,有的学者甚至称其为“孔子研究第一书”。④因此,可将其作为研究和讲授孔子的基本史料。《孔子家语》版本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宜先选择一个节录本或选译本作参考,进一步则可阅读全本。比之《论语》和《史记》的相关篇目,本书的史料价值稍低一些。
在历史课程中,师生开发和利用基本史料的目的在于实现历史课程目标。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都要求学生“知道孔子”,这就是教学目标。深入下去,这一目标可分解为三个子目标:(1)知道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2)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3)知道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基本史料的开发和利用要为达成上述教育教学目标服务。
1.利用基本史料帮助学生知道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孔子用这段话勾勒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是我们讲述其生平的“纲”。
《史记・孔子世家》线索清楚,材料翔实,有详有略,记叙的重点是生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17岁、30岁、35岁、42岁、56岁、63岁、73岁亦卒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几个时间节点。
《孔子家语》共40篇,一些篇章详述孔子的重要事迹,如“观周”篇记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的情况,“相鲁”篇记孔子为中都宰、司空、司寇以及参与夹谷之会占尽风光的情况,“在厄”篇详记孔子及其弟子困厄陈、蔡的情况。
合理地有选择地利用这些史料,可以让学生知道孔子一生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事迹。
作为“知道孔子”这个教学目标的一个子目标,“知道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的教学过程具有相对***性,但它与“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和“知道孔子的历史地位”两个教学子目标又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利用基本史料达成本目标时,要为达成其他两个子目标作铺垫。比如,如果想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知道孔子是大教育家,本环节就应该较多介绍孔子私人办学、招收并教育弟子这个方面的情况。
2.利用基本史料帮助学生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
(1)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第一步,结合教科书,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第二步,根据《论语》,大体理解“仁”的含义。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以上材料全出自《论语》,但排列顺序有别于原书,调整的目的,主要是考虑由小故事切入,由浅入深,便于学生接受。如初中教学要减轻学生阅读负担,则可少引一两条,还可以在原文之后附上今译。
第三步,依据《论语》,论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首先,《论语》言简意赅,仅11000字,但“仁”字出现109次。其次,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众弟子如颜渊、仲弓、樊迟、子贡、子张、司马牛等都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樊迟和子贡还不止一次问这个问题,而孔子总是耐心地从不同角度给予回答,可见此问题之重要。最后,“仁”包含着恭、宽、信、敏、恕、勇、忠、孝、悌等内容,并可衍生出仁义、仁德、仁慈、仁济、仁厚、仁***、仁和等概念,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四步,师生互动,概括升华,理解“仁”的最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即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2)知道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依据《论语》、《史记》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等基本史料,用归纳法或演绎法帮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
第一步,介绍孔门弟子的大概情况。“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他们之中,鲁国人不少,也有齐、陈、卫、吴等国人。有的学生家庭富裕、社会地位高,有的家庭穷困,社会地位低。至于性格、兴趣和特长,更是各不相同。总之,孔门弟子多且杂。
第二步,说明孔子收生原则:“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也。”(《论语・述而》)
第三步,强调上述情况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第四步,指出“有教无类”是孔子思想“仁”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
第一步,强调孔子依据“仁”的思想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第二步,指出依据“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的招生原则是“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也。”
第三步,描述孔子弟子的基本状况:弟子众多,情况各异。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考虑,归纳法显然优于演绎法。
3.利用基本史料帮助学生知道孔子的历史地位,对其作出评价
(1)树立评价的参照系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知道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如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贡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愈;仲尼,日月也,无得而愈焉。”学生高度评价老师,极其自然,以此作为评价孔子的主要依据,难以令人信服,故还必须看看与孔子无利益关系的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看法。
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值得关注。孔子无诸侯之封却被列入“世家”,这就是很高评价。不仅如此,《史记・孔子世家》结尾还赞誉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此外,司马迁还为孔子的杰出弟子写了《仲尼弟子列传》,这也是一种肯定。据统计,除《孔子世家》和《仲尼子弟列传》外,《史记》其他篇目提及孔子的地方约有160处,引用孔子言论近90处。①这也是肯定孔子及其思想的一种方式。
(2)引导学生评价孔子
“知道孔子的历史地位”这个子目标,实际上可以分解为“知道孔子在先秦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知道孔子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知道孔子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等二级子目标。因学生已通过基本史料知道了孔子的生平和主要事迹,知道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等,学生要做出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评价已不是难事,故重点可放在孔子在先秦学术史上的地位,亦即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一评价上。基本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利用前面几个环节获得知识,首先明确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内容或重要内容(如“仁”的观点、“有教无类”的主张等)具有开创性,独树一帜。其次,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即广泛传播,不仅三千弟子深受影响,还影响一些国家的诸侯、***界人物和大批士人。最后,孔子的思想为后学继承,深刻影响后世。《论语》的编纂和流传可以证明这一点。《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的长子孔鲤生孔(字子思),“子思作《中庸》”,又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也能证明这一点。据此可知,孔子创立了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初中教学到此即可,高中课堂则可说明这个学派为什么叫“儒家”)。
4.发掘和利用基本史料中的细节,让教学生动活泼
开发和利用基本史料要从整体着眼,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注意宏大叙事,但也不可忽视细节和故事。没有细节,难以还原历史现场。没有故事,难以让学生获得学习历史的乐趣。在难教难学的思想史教学中,如何让抽象的内容具体一些、让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体察有机结合起来,很值得研究。
在“孔子及其思想”的教学中,可以从史料中,发掘出不少可用之于教学的有趣的细节。如《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又异之”。称孔子为“长人”,是否夸张?可引导学生考证。东周一尺合今多长,说法不一。一说约合23.1厘米,②一说约合19.9厘米。③按合23.1厘米折算,孔子身高约2.22米,即令按19.9厘米折算,也高达19.1米。另外,从家族遗传的角度看,孔子后代中,有个叫孔子襄的(孔鲋之弟),汉惠帝时作过长沙太守,身长也是九尺六寸(《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孔子父亲叔梁纥“其人身长十尺”,比孔子还高。
又如,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兴趣爱好。孔子爱学习,爱读书。《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孔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他喜欢音乐,编入《诗经》的305首诗,“皆弦歌之,以求合诏、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孔子爱好体育,是射箭、驾车的高手。他喜欢户外活动,一说起春游就高兴得不得了(参见《论语・先进》)。孔子吃东西很讲究,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的美食家。
作为名师,孔子善于“因材施教”。《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根据学生性格特征施教的故事,极其有趣。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而通过《论语・季氏》记载的一个细节,今天的学生便会具体了解孔子高尚的师德,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鲤趣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一些老师往往觉得,基本史料枯燥无味,故不想加以利用。以上实事说明,并非如此,关键在于要善于发掘和发现。
强调中学历史课程的史料教学要在基本史料的开发和利用上狠下工夫,并非只是引导中学历史教师钻“故纸堆”,教师还必须关心时***,关注史学研究的进展,用新的理念、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去开发基本史料。这样去做了,定会有新的收获。
以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界一般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称其为***治家的则很少。但新近出版的《谈治国理***》一书中的一个注解称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治家”。①前几年出版的匡亚明著《孔子评传》也称孔子为“伟大的思想家、***治家和教育家”。②王大千在为一本新出的《孔子传》所作序时亦说,孔子是一个“满怀理想的***治家”。③这种说法启示我们,今后在开发有关孔子的基本史料时,要关注孔子的***治活动和***治思想,塑造作为***治家的孔子的形象。
以往,中学历史教科书和中学历史教师讲孔子思想,高度重视“仁”,对“礼”也比较重视,但很少注意“德”。近年,***和国家高层领导在强调以法治国的同时,也强调以德治国,这就启示我们,今后讲孔子思想,要注意其“为***以德”的重要思想。据笔者所知,2014年末,***在审定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历史教科书时,审定专家就指出,讲孔子思想,教科书正文应增加以德治国的内容,并可将《论语・为***》中的“为***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二章作为阅读材料写入教科书之中。
在开发基本史料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有的难题千百年来一直未能突破,而利用史学研究新成果则可能有效解决。上文说过,《论语》中“仁”字凡见109处,孔子经常回答弟子提出的关于“仁”的问题,可该书《子罕》篇开头即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两千多年未获解决。那么,孔子为什么“罕言”仁呢?杨义在其新著《国学会心录》中说:“言,语两个字意义相通,但对比着讲的时候,意义又存在着微妙的差别。‘言’是正面提出命题,进行阐发。《论语》中孔子虽然反复论仁,但多是回答弟子和他人的提问,以及进行论辩的话,自己作为一个命题首先发端,并正面作出界定,就非常少见,因此只能说是罕言。”④这样一说,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一种新的史学方法,近年,计量方法不仅广泛用于经济史研究,也逐渐用于思想史研究。用计量方法开发相关基本史料,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孔子及其思想。据统计,《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礼”73次、“道”60次、“命”21次。这一组数据有助于我们研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前所述,本文就是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作为论证“仁”是孔子核心思想的证据之一。
史料教学法,通常指一切重视并较多使用史料的历史教学方法。这实际上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方式或模式,它包括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
1.史料解析法
其操作过程一般是:教师呈现史料学生阅读史料师生互动,解析史料以回答问题方式得出结论。
2.讲述法
利用《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叙述孔子的生平事迹,包括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而讲故事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叙事方式,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尤其如此。从史料的角度看,事事有出处,句句有根据,是历史叙述的最高境界。
如讲解讲《论语》中“仁”“礼”“德”等重要概念的含义,讲解“克己复礼”“有教无类”的含义等。
3.活动法
(1)表演:如可组织学生以《论语》为素材,编演以孔子为主角、弟子为配角的历史短剧。上引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和孔鲤与陈亢的对话,情节、人物、对话几个要素都有,已接近于可用于表演的“脚本”了。
(2)诵读:朗诵孔子名言。
(3)抢答(知识竞赛):以源于《论语》的成语为内容。
(4)辩论:论题如颜渊是优秀学生吗?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还是“礼”?
5.小组合作学习
如可拟定“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古代***治家孔子”3个题目,学生3~5人一组,择题研讨,然后同题小组进行交流。
6.其他
史料教学的具体方法虽多,但都以重视并较多使用史料为特点,且必须遵循适应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两大基本原则。
仁德之星事迹材料第5篇
【关键词】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史
口述史学,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使用口述方法从事历史研究由来已久。西方有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东方则有司马迁的《史记》。现代口述史学一般以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口述历史研究室为开端。
严格意义的口述历史概念:有录音记录(包括手记、照片、实物、录像等);有完善的就历史发展有意义的事件或人物的研究计划;有训练有素的访谈者;按学术规范的整理、分类和保存,主要依据此进行的学术研究。与以往的口述资料相比较,口述历史更强调技术手段的提高与学术规范的严谨,特别是关于录音机使用的争论。口述历史强调在采访前,必须对以往历史记载及回忆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采访依据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完整的档案,强调对历史发展解释的完整性。
唐德刚在其《文学与口述历史》中对口述历史的撰写规律交待得很清楚,“所谓口述历史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写就能完成的,而是口述部分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而已。一般而言,大学者的口述史料大概有百分之五十、六十;非学术人士的口述史料只有百分之十五、二十左右。”
做口述历史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口述对象的选择
选择在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作为访谈对象作口述历史,是比较合适的。尤其是唐德刚所选的胡适、李宗仁、顾维钧、张学良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治人物,世人皆知。本书的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选取的口述者的地位特殊、经历曲折,而且对中国近代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翻开中国的当代史,张学良先后两度在历史关键时刻,在国家统一和抗日救亡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出正确和果断的决定,力挽狂澜。
二、口述前期准备工作
再对口述对象进行访谈前,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背景了解。比如他的生平事迹,他的著作、日记,如果有自传,那是再好不过了。在此过程中,形成对访谈对象的大致印象,并记录在准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整理成访谈记录。如唐德刚在确定胡适为研究对象后:“我计划的第一步是把胡氏有关他的自传著作《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历年日记以及其他零星散文排个队,并择要整编一番;第二步我再以访问方式来填补这些著作的空白做出个详细的胡适年(日)谱。”相比于《胡适口述自传》而言,笔者认为《张学良口述历史》在这方面所做的准备不足,不过考虑到当时唐德刚和张学良均年事已高,时间仓促,加上张学良并不像胡适受过良好的史学训练,故情有可原。
三、谈话过程与技巧
做口述史,谈话前的环境评估,明确谈话人的权利与责任;进入谈话时把握主题;谈话时的必要提示和要求澄清;多提叙述性问题,少提判断性问题;掌握时间进度;总结与征集材料。唐德刚在为李宗仁写口述史的时候,正值李宗仁“赋闲”,唐德刚所准备的访谈内容,又正好符合李宗仁的口味,两人一拍即合,据说他们有一天一直聊到深夜,这种氛围的营造,往往有利于被访谈者敞开心扉,这样有可能获得具有价值且世人罕见的史料。
四、资料后期的保存与使用规则
在谈话后要整理和保存录音的文字整理、必要的追踪访问,要把资料归档并要注意材料的保存与使用规则,最后才是研究与出版。
口述材料不仅有一般史料的特点,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记录有被访者的记忆与失忆情况,有利于进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观察。第二、在准备上,包括采访前后两个环节,材料的目的性更为明确。第三、在考订上,有助于区分历史史实与个人创造。
在历史研究的材料中,档案文献资料居主要位置,除去其为过去历史的记录,以及历史的不可重复性之外,还具有不受后续事件影响的稳定性。但档案文献有时也可能是不完全、不正确、甚至造假欺瞒,最为典型的是***档案,世界各国***府都普遍存在文件造假。报刊资料也有类似的现象。日记、信件、自传等材料,也有可能由于作者的偏见或者有意识的制造,出现错误和模糊,特别是精英人物若考虑到日后有可能出版,在写作时就会有意识将自己塑造成为典范。
除了对历史名人的口述史的研究,我们也注意到今天口述史逐渐向“平民化”转型,意味着当代史学已经脱离高不可攀的研究,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间视角发掘史实,同时“口述史”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为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也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仁德之星事迹材料第6篇
韩剧中相对严肃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文化传统。
尽管不少人评价韩剧是“脑残剧”,但有些热播韩剧中随处可见中国的天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剧情细节,这是韩国的编剧在剧情设计上的精心和功底。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仪性的传统文化,在韩、日等国保存得很完整,甚至比中国电视剧都运用的频繁和广泛,题材上也无限制,从现代时装剧到古装剧,比如早期的《爱情是什么》《大长今》,再到《来自星星的你》《月亮拥抱太阳》),始终有很多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痕迹的情节。剧中体现的传统有如长幼有序,韩剧中就不止一次地对这种传统文化进行强调。而反观国内某些古装电视剧,不讲究礼仪传统,简直是一群穿着古装的现代人,这正说明传统文化已经不是要靠电视剧来传承的问题,而是这些优秀的传统,必须时刻装在我们的影视创作者心里,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相融合方能创造出优质作品。
韩剧在中国的流行,除了漂亮的偶像面孔、动人的爱情和细腻的表演,他们其对儒学思想的诠释也是成功的组成部分,韩剧将传统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剧情当中,让观众通过观看潜移默化的对传统礼教产生认同。韩剧向中国的成功输出,除了有中国观众认同的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儒家思想以及由此凝结而成的儒学魅力在无形之中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并产生了对传统、道德以及儒学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韩国***府积极的文化推广,服饰、音乐、饮食等衍生品也伴随韩剧一同敲开中国的大门。
韩剧中相对严肃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文化传统。“事亲以孝”被视为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韩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加油金顺!》中,婆婆对媳妇金顺十分严格,并无笑脸,但只要婆婆给金顺一点点关爱,金顺便感恩戴德地不停呼唤“妈妈”,正是这种呼唤传递出了那种逐渐远离我们的既疏又亲的东方婆媳关系。韩剧中不仅“孝”道盛行,“悌”也被演绎地炉火纯青。“孝悌”的魅力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被这样的真挚所感动,并会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这样的魅力带来的不只是心灵的收获,更有生活中的启发和道德上的提升。《大长今》剧中讲述的大量韩国饮食、医药知识和详细制作方法,几乎重现了500年前的社会生态,相当于给中国观众上了一堂传统文化普及课。韩剧里的人物看起来个个青春靓丽,可骨子里却都坚守儒道,有专家认为,韩国其实是在把中国的文化精髓改造后卖给我们。“韩流”是儒家文化与美国工业化的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韩国人恰如其分地掌握了东方传统的精华,融合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以此唤醒观众内心尘封的生活观念。
“事亲以孝”被视为传统美德,这一美德在韩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加油金顺!》中,婆婆对媳妇金顺十分严格,并无笑脸,但只要婆婆给金顺一点点关爱,金顺便感恩戴德地不停呼唤“妈妈”,正是这种呼唤传递出了那种逐渐远离我们的既疏又亲的东方婆媳关系。
韩剧中不仅“孝”道盛行,“悌”也被演绎地炉火纯青。“孝悌”的魅力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被这样的真挚所感动,并会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这样的魅力带来的不只是心灵的收获,更有生活的启发。
“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在韩剧中传播关于“仁”的道义可谓数不胜数,尤其体现在主人公性格的设置上。韩剧中女主角大多是“灰姑娘”,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没有高贵典雅的礼服,没有耀眼发亮的光环,但是她们有单纯无暇的思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内心也始终拥有一颗天使般善良的心灵,也就是“仁爱”之心。从《夏娃的诱惑》里人如其名的真善美,到《人鱼小姐》里真挚贤惠的雅丽英,再到《浪漫满屋》里单纯朴实的韩智恩、《咖啡王子一号店》里聪明勇敢的高恩灿,她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心存仁爱心怀感恩。“仁者爱人”是她们最鲜明的特点,她们尊敬长辈,关爱晚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身边的一切。
过去韩国街头的招牌经常可见汉字,年长的韩国老人都认得一些,至于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礼仪尊卑,韩国人非常看重。1997年,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之间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极大反响,打响了韩剧进***中国市场的第一***。此后,《蓝色生死恋》《玻璃鞋》《爱上女主播》《大长今》等韩剧在中国相继热播,几乎每一部都深得中国观众青睐。70集韩剧《大长今》的火暴热播,引得从8岁到80岁的各阶层观众追捧。一时间,“氧气美女”李英爱风头无敌,成为无数中国观众的新偶像。韩国料理也借势风行,热遍大江南北。在《魔女幼熙》的第一集中,导演就安排了烧中国菜的镜头,随后观众发现男主角父亲经营的正是中国餐馆,传菜窗口处赫然写着“招财进宝”四个字,接下来,男主角的父母在餐馆内聊天时,背景音乐是《春江遗恨》主题曲《夜来香》,原唱是李香兰。
中国和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自古以来就在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甚至族群上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两国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质,如“仁义礼智信”的处世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抱负等,这样的共通和相似成了中国观众接受韩剧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韩剧很东方,场景很现代,但骨子里却很传统。韩剧中大多洋溢着完全东方式的谅解、宽容精神以及唯美精致的情调,宣扬展示东方式的伦理价值观念,很容易令中国观众产生共鸣。中国人喜欢看韩剧,不是因为韩剧是进口的洋货,也不是因为韩剧里的美女特别多,是因为韩剧里的故事,更像是中国人身边发生的事情;而中国人所‘隆重’推出的一些电视剧,倒像是在外星球里也许才会有的事。
仁德之星事迹材料第7篇
康熙御制广仁寺碑
西安是人文胜地,收藏古代名碑最多的书法艺术宝库――碑林,就矗立在市区内。虽然西安范围内的古代名碑名帖很多,但历经岁月洗礼后,碑石与手书真迹能俱存至今者却寥若晨星。往往是石碑因材质坚硬侥存于世,而原真迹荡然无影,或仅余帖本但碑石却在历史荏苒中被有意无意间毁损,最使人遗憾的是碑帖俱失而空余传说了。今天在西安城中“碑帖双全”的,唯有广仁寺内现藏的康熙御制广仁寺碑了。
康熙御制广仁寺碑(***1),全碑高5.16米,碑首高1.4米,碑座高0.98米。全碑文字布局得当,书法俊美,镌刻字迹清晰如初。全碑366个字,严格按康熙御笔真迹雕刻,刀工有力,精准洗练,系康熙朝宫廷刻师梅玉峰的杰作。且全碑无一字破损,尤为难得,是碑石中不可多得、具有颇高价值的珍贵文物。
碑首因历史原因已与碑身脱离,但未散失,现***摆放在碑亭之前(***2),作为历史文物被精心保护。碑首拱形。正面雕一组二龙戏珠纹,双龙对视。龙曲颈昂首,双目圆睁,张口伸舌。龙体粗壮,龙尾相互盘绕,中有圭额。
康熙撰广仁寺碑碑文真迹原件
康熙玄烨,8岁登基,14岁亲***,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
康熙御制广仁寺碑碑文真迹(***3),纸本,纵210厘米、横90厘米。文字竖13行,其中题目及年月署签各占1行,正文11行,每行36字,共366字。楷体,用墨黑中泛蓝,帖左上角钤有“康熙御笔之宝”阳文朱印。全篇字体端庄挺拔,刚中见秀,不失为一幅书法佳作。且完整保存至今,被视为镇寺之宝。
通读碑文,可以想见康熙当年深秋西巡时的情景及心境:“朕存心天下,眷顾西陲,惟兹关陇之区,实切封疆之重,岁当癸未,特举时巡,省方设教,训吏宁人,己责除租,行庆布德,引年赐帛,奖学兴贤。”文中在历数自己“赐帛奖学兴贤”之事后,提到了“又以运际承平,无忘武备,简稽将士,整饬戎行”,称虽然天下日趋承平,但切记要居安思危,不忘内忧外患,精兵简***。作为大清帝国君主,其智慧的高远,思维之缜密,让人叹服。而且从此文中我们还能看出,康熙是位作文高手,文末采用了大段比喻:“将使黄山岩岫,秀比灵山;渭水波涛,凝如芝水;洪河浪息,渡法海之津梁;华岳云开,通耆之辙迹……”文采之出众,可窥一斑。
作为封建帝王,康熙除了史有定评的文治武功外,其个人修养也让人津津乐道。作为满族人,他精通汉文化,对书法更是偏爱,尤好明代董其昌的书法,所以字也从董书,并兼取各家所长。康熙擅长楷书、行书,脱胎古人而又自成一体。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曾在评价康熙书法时说:“临摹名家手卷,多至万余。写寺庙匾榜,多至千余。”康熙自己也说过:“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他虽一生酷爱丹青,但其真迹现今并不易寻。且综观康熙传世作品,可知他“惜墨如金”,四字题匾居多,字数较多的如其所抄录的200余字《心经》,已属凤毛麟角。像广仁寺所藏多达366字的完整文章手迹,实属罕见。
万年灯
万年灯也叫长明灯,又名续明灯或无尽灯。古代除夕夜家家户户所点燃的灯具一经点亮,就不能吹灭,直到油尽、烛终,自行熄灭,这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中国人有视死如生的传统,人死后的陵墓也对应称作阴宅。君王尤其重视陵墓的修建,所以墓穴作为死后的居所,也渴望能像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长明。《史记》中记载在秦始皇陵墓中就安置有长明灯。而许多寺庙也会在佛像前摆放长明灯。佛教认为亲见长明灯者增长智慧,明亮前程,给长明灯供油意为驱除心中无明愚痴。
在广仁寺内有一座万年灯(***4),体量十分巨大,系黄铜铸造,如喇叭形,侈口,直腹下弧收,圈足,通体无纹饰,腹部铸有楷书“万年灯”三字。加满油为54公斤。该器整体古拙,有一定年份。
檀香木供座
檀香木又名白檀,属檀香料常绿乔木,原产自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我国台湾、广东也有引种栽培。它的花初开时黄色,后为血红色,木材奇香,故常被作为高级器具以及镶嵌、雕刻等用材。品质好的檀香木目前的市价在500元/公斤以上。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内藏有一尊白檀巨佛雕像,是用一棵巨大的白檀树主干雕刻而成,通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埋有8米),直径8米,全重约100吨,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大佛体态雄伟,全身贴金,镶有各种珠宝,是举世无双的佛教艺术珍品。
广仁寺大殿内有3个清代供座(须弥座),均为珍贵檀香木精细雕刻而成(***5),上有莲瓣、祥云等吉祥纹饰,每座之上并设有一周柱状装饰,其中有多种佛教吉祥动物雕件,现存大鹏金翅鸟、马、大象等(因担心被盗,已另外保存)。这些吉祥动物雕刻得栩栩如生,且身有贴金(***6)。我国天然檀香树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被砍伐殆尽。因檀香木生长条件苛刻,产量极低。现今天然檀香木仅存于印度、斐济和澳大利亚,受到严格保护。这些国家制定了高额关税限制出口,因此市面上的檀香木已是难得一见。故尔广仁寺所藏清代檀香木供座分外珍贵。
汉白玉莲花缸
汉白玉作为名贵的建筑材料,其洁白无瑕,质地坚实而又细腻,且易于雕刻,古往今来的名贵建筑多采作原料。从历史资料看,大理石的挖掘开采起码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南诏王国(738~937年)以前,1000多年前唐代修建的大理崇圣寺三塔,建筑上就已采用精美的大理石。历史上的皇宫、陵墓如北京故宫和十三陵、天坛、天安门金水桥等经典建筑都有大量使用汉白玉。
广仁寺藏汉白玉莲花缸(***7),是清乾隆年间由一整块汉白玉雕成,体量相当硕大,缸高1米、直径1.4米,座高0.39米、直径1.32米。缸口内敛,口沿内有乾隆年吉日造铭文。丰肩,鼓腹,平底。口沿刻方折回纹,腹部刻缠枝莲纹。下设有圆座。体积如此大的汉白玉缸,实为佛教寺院中艺术珍品。
此缸本不是广仁寺之物,因该缸上有“莲花宝瓮供奉大崇圣寺佛前”等铭文,可知此缸原为西安市中的大佛寺――大崇圣寺之物。“”中还在小雁塔院中放置过。体量如此巨大的石缸被反复搬挪,从侧面也反映出人们对它的珍视。
楠木龙灯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老佛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庚子西狩”来到西安,住至广仁寺,颁赐三宝:一为匾额,二为楠木龙床(“”后至今下落不明),三为楠木龙灯一对(***8)。楠木是分布于我国湖北西部、贵州西北部及四川、湖南等地的一种名贵木材。楠木树龄据传大都在500岁以上,十分珍贵。此对龙灯为整块楠木镂空雕刻而成,顶上有铜挂钩,灯体上刻卷云等吉祥纹饰,龙头上配有铜钩及流苏,镂空处镶嵌有玻璃,玻璃上有花卉彩画等,精美异常。
唐代汉白玉莲花宝座
莲花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象征。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它承担了佛教的象征和慧命。而莲花宝座,则表明了佛教的心愿与寄托。
广仁寺所藏汉白玉莲花宝座为唐代文物,圆形,浅缩腰,中有一圈凸棱,棱上有一圈连珠纹,其上下各高浮雕双层仰覆莲一周,近顶与近底也有一周连珠纹(***9)。此佛座很有来头。佛教传说佛祖在世时弟子曾按照佛祖本人塑造且由他亲自开光了三尊佛像,分别为8岁、12岁、16岁等身像(16岁等身像原在印度,后因宗教战争沉入了印度洋),所以12岁等身像最为宝贵。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提出把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带去(现供奉在拉萨大昭寺主殿),唐太宗应允后要求将等身像的莲花宝座留在长安,给长安人民留些福报。后康熙皇帝下令将莲花宝座从开元寺移至广仁寺供奉,该佛座此后便一直保留在广仁寺内了。
藏经阁
藏经阁是佛教寺院收藏经文、案卷的地方。说藏经阁也为广仁寺的一宝,是因为该寺藏经阁当年系用重金选取上等木料建成,所集经卷种目繁多,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修订的明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600卷,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套(***10)。该套经书系清宫印制,上有相关印章,纸张上等,据说康熙帝在宫里读过此经后,视其贵重,才将此经特赠予其御批修建的广仁寺,让寺庙好好珍存。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教经典,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广仁寺藏该套经书是中国佛教文化稀有之古籍,为佛教界所仰慕。这套佛经命运多舛,在“”中险些被回炉造纸,恰好被文管所干部发现,联合众人救下,后归还了广仁寺,方才得以保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