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篇1
夏 斌:坚持宏观调控方向,把握调控力度和节奏
2010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很快,上半年大家还在担心通胀、资产泡沫和经济风险,现在关注的重点则是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逆转,主要是因为第一季度经济增长11.9%,第二个季度为10.3%,市场上很多机构因此对经济未来走势表示担忧。事实上,上半年的经济增长趋缓,是2009年以来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那么应该如何解读这一状况,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宏观调控的方向是对的,就应该坚持这个方向,根据外部环境及接下来第三四季度可能仍不好看的经济数据,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坚持宏观调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为确保经济稳定增长而注意调控的力度和节奏。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与节奏?2010年由于存在三大***策变量(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产能和耗能限制),加上中国银监会在年初出台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导致宏观经济***策变得比较复杂,各种***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较深,从银行方面看则感觉宏观调控***策变数较大。事实上,上述的每一项***策方向都没有错。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除了本身有助于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外,对央行的货币***策调控也起到了辅助作用。对地方***府融资平台的整顿也是在客观肯定其在2009年帮助中国在世界经济率先复苏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同时,对于其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予以排查和防范。对于房地产***策,在坚持调控方向的同时重点是调控路径的选择问题。
以房地产为例,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上至***,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心房价。在此背景下,对房价的过快上涨应予以调控,抑制部分房价过快上涨,以及增加保障房的供应量。回顾过去十几年来的房地产问题,我认为仍应将住房作为消费品确定成房地产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此我们需要加快社会保障房的建设,这一方面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另外一个方面则能通过保障性住房的投资使得整体投资水平下降不要过快,从而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如何打击房地产过度投机,我的建议很简单,就是尽快出台房地产交易所得税,根据交易的套数、频率、收益,征收高额交易所得税。可能有人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因为缺乏吸纳社会流动性的投资产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社会流动性多,或者说资金多,而去制造一个不应该鼓励的充满投机性的资产市场。至于解决投资品不足的问题,是另外一个讨论的范畴。
以上我们讨论的都是短期***策,从长期***策看,则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扩大内需应该如何扩大,目前的经济增长及财***收入如何支撑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思想,想办法。比如针对民间资本无处可投的问题,今年出台的新“国36条”社会普遍反应很好,但未来还涉及落实的问题。所以要求有关部门、地方***府拿出实施细则,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生、社会保障、扩大消费等长期看资金匮乏的领域,在一些领域倡导国退民进,以此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举一个例子,目前***府持有大量的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股份,到底有没有必要?我们知道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监管部门为了尽快解决这些社会金融机构资不抵债的问题,加上融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大量的国有企业持股银行、信托、基金类金融机构。但这是否是中国金融业长期发展的方向?我认为不是。一方面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民生支持财***收入增长有限;另外一方面,***府持有的大量国有资产不停扩张,资金过剩还参与房地产炒作,这完全是一种矛盾现象。因此我个人认为应该在考虑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国家对有关行业的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原则基础之上,研究好不同阶段***府对有关行业的持股比例。这个原则到底是什么,还需要研究,并根据这个原则将持有的多余的股份有计划地向市场卖出,吸引更多社资本参与投资。***府则将卖出股份所得的资金,集中用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通过救穷人、扩消费、促增长来保证真正中国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度过经济结构调整的这样一个痛苦期,这才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策。
(作者系***参事、***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吴念鲁: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要点
《银行家》杂志关于银行竞争力排名的活动,进行了七年的评选,六年的,本人对此评估和排名活动做三点简要评价。
第一,首创性。七年之前,《银行家》即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的业绩,这是具有首创性的工作。目前国际上对银行业的排名普遍以定量分析财务指标为基础,比如说从一级资本、资产、利润等来衡量银行的经营水平。但是《银行家》杂志对商业银行的评价并不局限于财务指标,而将一些定性的指标结合在一起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总体竞争力的情况。
第二,权威性。《银行家》杂志成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和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组,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框架,通过对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材料进行综合的对比和实地调研,并结合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评价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所得出的结论公正客观地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现状,《银行家》杂志的排名活动已获得了业内的认可,其影响力日益扩大。
第三,外部性。《银行家》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银行的反馈,排名活动本身也在不断改进,从而使这项活动正成为一个媒体与银行机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平台。
当前商业银行如何在后危机时代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我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思考和努力。一是提高研究能力。花旗银行研究团队的规模多达上千人,而国内商业银行以往却并不重视研究工作,尽管近些年部分商业银行的研究团队有所加强,但总体看,研究部门在行内的地位、研究部门所应发挥的作用仍需加强。二是加强和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是加强创新能力的建设。四是加强网点渠道能力的建设。五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六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加复杂,市场环境也格外严峻。因此对城市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建议包括:一是明确发展的战略,以自身的优势切合实际来进行市场定位。二是加强体制和机制的建设,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根据市场定位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四是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大型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才形成了统一、规范、高效、安全的IT系统,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并以信息技术支撑本行业务不断发展。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品牌文化、风险文化,服务文化等。
(作者系国际金融专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
焦瑾璞:当前商业银行应当注意的三个问题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向着国际化、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但与此同时,还有存在三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从内部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和可探讨的问题。比如说商业银行的资本该如何计量,这涉及到国际会计准则的问题。中国金融会计顺周期的特点导致我们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到底有多少,家底如何,事实上是不清楚的。目前我所担心的是,是不是我们的商业银行真的如账面上公布的那么好,计提拨备是否能覆盖风险。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薪酬制度,以及一些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制度、会计计算制度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因此,从内部看,公司治理以及我们的会计准则的完善,恐怕是我们下一步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二,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策环境。未来商业银行应当研究当前各项宏观经济***策的叠加效应。我们看到,单个的宏观***策也许针对某一个问题是有利的,但是把所有的宏观经济***策叠加起来,***策效果又将如何?宏观***策的叠加效应这是一个新的名词,目前商业银行有必要对各项***策单独的影响、相互的影响以及叠加起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应当提高对宏观***策风险的认识。
第三,是商业银行的前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国际银行业和国内银行业目前都面临着发展中的转折点,下一步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在哪里?我们看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大型企业及项目未来将更倾向于到资本市场上融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未来势必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客户群体,为此商业银行应当面向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多开发一些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树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体制或者商业银行体系。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国际化,商业银行必须跨出国门、走向国际,开拓新的市场;另一项是金融机构的微型化,也就是大力发展微型金融。这两者放在一起,一个面向高端、一个面向低端,只有这二者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国金融才能在全球金融业占一席之地。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
贺力平:商业银行应重视研究工作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平稳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内银行业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从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这十多年来,我们都感觉到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是多么重要。今天我们可以为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庆贺,在未来若干年我们还会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靠齐,这都肯定离不开我们银行机构的支撑。
《银行家》杂志每年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排名,实际上旨在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前进,实现银行业与国内经济共同发展。
前面有专家提到,商业银行要注重研究工作。事实上我们有些银行,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一直很重视研究工作,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我们所说的银行研究,不是要银行去做学术研究,而是要根据变化频繁的内外部环境,对银行面临的宏观环境、***策导向、同业竞争、市场开拓等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实现银行长远稳定发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
赵彦云:创新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支点
《银行家》杂志的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工作是根据中国金融业现状,通过搭建一个竞争力研究平台,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服务。完成此项工作,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用竞争力做竞争力,即借助竞争力排名活动本身来促进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二是不断创新,结合中国金融业的新情况,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使排名工作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
那么如何实现创新,我认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深刻理解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特别是目标内涵。要对银行的整体竞争格局进行分类,并通过分类明确商业银行各个领域里的竞争目标,并且随着商业银行不同阶段的成长,使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成为主要的解释变量。二是要重视信息化在竞争力排名工作中的作用,信息化是竞争力研究的必由之路,要将此项工作尽早融入信息化、融入信息网络,在信息网络中开拓有效的信息。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创新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工作至关重要,对商业银行本身也一样。中国经济目前仍出于转型阶段。2009年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其中在国家竞争力里面金融系统的竞争力占据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印度的金融系统竞争力要高于中国,可能有人会对此不解。但是通过调研以及相关数据我们发现,印度金融业在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与印度的对比,中国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利用信息话技术进行创新方面还有很开阔的空间。
从理论角度看,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包括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中国商业银行往往重视的是技术创新而不是非技术创新。事实上,非技术创新可以带动技术创新,最终变成用创新来支持发展,要用创新实现转型,用创新提升实力。
竞争力篇2
对于沉浸在一片形势大好、习惯了聆听“利好”消息的国人来说,得知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下降尤其是连续三年下滑无疑会深感意外,质疑之声自然此起彼伏。面对中国记者“制作一份标准统一的全球竞争力排名表是否可能”的发问,负责制订全球竞争力报告的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奥古斯都博士承认了全球竞争力报告有其局限性。但中国记者并不满足这样的回答,直到奥古斯都博士说出,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非常看好,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今后5到6年内,中国在技术竞争力方面的排名必将赶上去,中国记者们这才满意了。
中国人之所以对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下滑不服气,是因为这似乎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势头不相符。2005年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仍有望增长9%,GDP有望突破14万亿人民币,综合国力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有学者就质疑全球竞争力报告并未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状况,认为竞争力的排名不科学,仅是一种游戏而已。其实我们不必对竞争力排名报告过分较真,大动肝火。排名需要数据,要建立一个可衡量的指标体系。数据真实与否直接影响着排名结果,即使数据完全真实可靠,指标体系的科学完善与否也会影响结果,仅靠宏观经济指数、技术指数和公共机构质量这三项标准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做出评判,可能偏颇。在瑞士还有一个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也全球竞争力研究报告,它用的指标体系和世界经济论坛不一样,结果也不同。因此,对于这份报告,当然有许多理由可以“不以为然”,甚至怀疑它的公允度。但是,正如奥古斯都所说,“重要的不是排名,而是排名说明的问题。”
竞争力“亚健康”
世界经济论坛已经连续2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由于综合运用“硬”数据(统计数据)与“软”数据(问卷调查数据)的独特方法,使这份报告得以比较精确地反映众多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全球竞争力排名是根据宏观环境指数、技术指数和公共机构质量三项指数标准,最终得出全球商业竞争力和全球增长竞争力两个排名的。增长竞争力指数排名,关注的是一国在未来5-8年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变化情况,重在分析全球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潜力。商业竞争力指数,关注的是企业当前的生产率和一个经济体现有资源存量的有效利用情况,重在***策稳定、法律、社会机构和宏观***策对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带来的影响。虽然任何一种经济指标评估体系都存在缺陷,但中国全球竞争力“逐年下滑”的趋向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量:在中国经济总量与增长速度持续走高的前提下,到底是什么一直在拖竞争力的后腿?这次排名中国在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得分较高,名列全球33位,但其他两项指标的名次分别为第64位和第56位。与总排名第49相印证,显然是技术创新和公共机构质量拖了中国后腿。
虽然我国过去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我们一贯重模仿轻创新、重硬引进轻软引进,所以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反而有所扩大。甚至有的学者惊呼,中国几乎在所有产业都丧失了原创力。在这方面,日本可谓是前车之鉴。日本在泡沫泥潭挣扎了十几年,与其模仿能力强而乏创新能力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力不从心。大学本是国家创新的动力火车,却成了学术腐败的重灾区。中国的创业指数排名不但比不上巴西、印度,甚至比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家都要差,有人指出,“这表明我国目前缺乏对中小型企业创业的有力支持,这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一个较薄弱的环节。”
实际上,国家与地区的竞争力与企业的活力以及***府的管理水平都密切相关。竞争力高居榜首的芬兰仅仅是一个500多万人口的小国,但是,在那里却诞生出诺基亚这样的世界知名大企业。诺基亚的股票在伦敦、法兰克福、巴黎上市,后来又到纽约上市,诺基亚的大股东是美国人而不是芬兰人;诺基亚手机有微型电脑键盘方便中国人发短信,而中国造的手机却没有。因此,透过诺基亚,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大股东与中国消费者的“双人舞”。人家是小国出了大企业,我们是大国却出不来这样的大企业。
公共机构质量走低,主要问题是***府低效和权力腐败。对于公共机构质量问题,被调查的中国企业家中有17%的人认为,在中国开展商业活动面临的最大问题因素是难以获得金融支持;其次是低效的官僚机构、***策缺乏稳定性、腐败。在市场环境下,***府的规范管理和宏观调控是必需的。但在我国某些部门和个人却假借***府的名义和权力,通过行***手段来干预本应由市场做的事,目的只是为自己和本部门牟利提供机会,这在经济学中称为“设租”。其后果不仅是导致腐败,还败坏了市场环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称之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行***效率低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行***事业人员达3500万之众,几乎相当于加拿大一个国家的人口。如此庞大的行***队伍精减一半不仅不会降低效率,相反有可能增加效率。再如,我国2002年税收为1.5万亿元,税务人员达100万,而美国的税收比我们多得多,税务人员仅10万。中国公共机构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不可否认,目前国内仍存在着行***效率低下,市场秩序缺乏规范,***府过多介入经济生活等不利于经济增长的问题。从这一点看,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的竞争力排名可谓是一语中的,切中时弊。
值得关注的是,从2003年开始,世界经济论坛在成长竞争力指标所包含的子指标中,用“***府浪费”子指标替换了“***府支出”子指标,这也意味着新评价指标体系更关注***府支出的效率而不是支出的规模――这一下击中了我们的“软肋”。事实上,中国竞争力排名下跌也正是从2003年新指标体系运行开始的。从此以后,大量账面上“漂亮”的***府支出非但无益于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的提升,而且还抵消了宏观经济增长的不少功劳。据《新民周刊》报道,在广东省举行的预算监督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深圳市市长李鸿忠提到:深圳某***府部门曾提出7500万元的财***预算,经市财***局审核后,仅为1900万元。这一问题实际上触及到***府支出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公共财***的约束机制和使用效率。这无疑给我们的公共财***预算机制提出了严峻警示,而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则使公共财***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当WEF用“***府浪费”代替“***府支出”子指标后,为何中国增长竞争力开始连年下滑。
更令人担忧的是,与“***府浪费”互为因果的“权力腐败”也在不停销蚀***府的公共管理过程,使得公共机构质量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在2005年的竞争力报告中,腐败赫然被列为影响我国全球竞争力的“最有问题因素”之一。形势严峻的问题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财富积累和分配方式,而且使得资金流向、行***效率都出现了漏洞。国有资产外流,贪官携款外逃不但破坏经济秩序,制造犯罪,也会影响投资信心和公众对于整体经济环境的信任。
“一腿长一腿短”制度
国人一向沾沾自喜国家地大物博,这种妄自尊大因晚清割地赔款的羞辱和重负而终于清醒。只是,取得这个认识的代价太大,也太晚了。今天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同样是发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的差距更加缩小了。全球竞争力中国和印度分别排在第49位与第50位,中国下降了3个位次,印度则上升5位,而且在技术转让指数上,印度在所有“非核心创新者”中列第2位,而中国列29位,这反映出印度在获得外国的技术许可,以及吸收国外技术方面有较大优势。而新加坡排名第6位,超过了许多传统发达国家,这也是许多人不能理解的。新加坡的宏观经济环境质量多年来始终在全球首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对各类企业的管理模式。新加坡300万人口,平均每9个人就有一个小企业,其活力可想而知;他们管理国有企业更有绝招,国有控股公司淡马锡公司管理的几千家企业无一亏损。他们的十项管理原则中的一个就是“一臂距离原则”,即用市场经济原则对待企业,不行就破产,当然没有了亏损企业。中国经济的潮头还在滚滚向前;但同时对中国整体竞争力担忧的理由也是合理的,因为对于一个GDP快速增长的国家来说,竞争力评估下降,说明经济结构上存在一定的隐患。所以,经济改革不但要摒除旧的思维模式,还要随时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解决矛盾,把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经济学家诺思说,技术创新本身就是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观点。事实上,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制度。虽然中国竞争力排名下滑主要是技术创新和公共机构质量拉了后腿,但再深究起来,即使是宏观经济指标排名的波动也与公共机构密切相关。影响中国竞争力排名的最重要因素正是制度缺陷。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指数2004年的排名为第24,2005年下滑了11个位次。奥古斯都博士在分析其原因时指出:“***府一直抑制居民存款”是主要原因。简言之,***府宏观经济管理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指标水平的高低,公共***策失灵和制度供给不足通常是抑制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对我国全球竞争力排名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那些“拖后腿”的因素背后,挤着***府自我约束不力、履职不足、职能缺位等一堆老问题。如何提高我国的全球竞争力?奥古斯都的建议几乎全与***府有关:改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以应对日益增多的失业和老龄人口,提高保健与教育体系质量,改进法治等等。
竞争力篇3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 国家竞争力 基础研究
一、引言
美国经济的持续低迷,欧元区的持续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问题。一国的企业竞争力决定着它的产业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基础。改革开发30多年来,中国一直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不断赶超。国家开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念以达到经济新常态的目标。但在经济新常态的目标下,企业到底该怎么经营,怎么继续发展,原来似乎清晰的概念重新被质疑。
二、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研究背景
2016年5月3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了《2016年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国香港位居第一,瑞士、美国,则退居二、三名,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排名25,与2015年的全球第28名相比上升三位,中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是不可否认的。同年的9月28日,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连续8年榜首,在欧洲国家占据统治地位,与2015年相比,中国的排名没有变化,在新兴经济体的国家中依然占据首位。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观念深入到各个国家,使各个国家和地区彼此相连,形成一个互通有无的大经济体。在这背景下,各国都开始加紧步伐去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为此,深入分析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地位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借鉴,而且也能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三、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内涵
(一)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对于企业竞争力这个概念,不同国家的不同学者对它都有不同的定义,每个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这个概念阐述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根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来解读,有的学者根据企业的文化来理解,有的根据企业的知识链来判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企业竞争力,但所有学者在判定企业竞争力时都有一个相似的主旨。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差别性的概念,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蕴藏在企业之中的、以竞争对手为比较、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利润并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国家竞争力的内涵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国家竞争力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认为国家竞争力是国家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从而创造价值和增加国民财富的能力。另外在一些国际上比较有权威的机构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国家竞争力这一定义,对其描述的对象都是国家竞争。如经合组织定义了宏观竞争力,指国家法规、教育、技术层次的竞争力,实际上也是国家层面的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定义的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等等定义都是从以国家为基础。
四、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一)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国内外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探究国家竞争力的实质。国家竞争力并不是表面上所表现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而竞争的实质应该是在公司与公司之间。任何国家在其宏观经济方面的表现,都是其本国企业努力经营的综合体现。美、日等国其企业贸易有巨额的收入而国家的财***收支却始终存在大量赤字的现象。这对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定位为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发达国家的国家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稳定的产业结构,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能力、有效的人力资本资源、以及对于企业发展有利的相关制度,等等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提高国家竞争力。例如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第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二,而且美国跨国公司的数量也很庞大,外贸依存度较大,因此企业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相互影响
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借力于企业的发展。因为想要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优势,必须通过企业生产出来,使其转化为在成本上有一定优势的商品继而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使其能够有效的配置内部资源。反过来说,如果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也必须要有有利于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来支持企业发展。而国家就可以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一个有利于生产、经营和使用产品的环境。因此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也受到国家竞争力大小的影响。国家竞争力不仅强调一个国家在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中所在比重的大小,还代表着一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府行为、基础设施、整体科技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为国民福利和国际资本流动创造的客观条件。而企业竞争力则强调企业的生产成本、经营情况、管理情况、企业家素质等因素的国际比较,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
五、企业竞争力建立的核心因素
每个企业都应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那些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来说,总是不能及时的地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动,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抓住机遇使公司处于不败的地位;而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就能灵敏的嗅到市场的变动,使公司能够主动出击,抓住机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充满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即使面临着不好的环境趋势,企业亦表现出能动的环境适应性和展现不断的创新能力。因此,建立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入手。
第一,内部的反应监测能力。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检查机制,定期对企业的各项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反馈,不断改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好现代技术带给企业的便利,促进员工们的沟通,建立有利于知识及经验共享的软件,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潜力。
第二,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对企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利润十分可观,也要有忧患意识,把产品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提到企业的日常任务中。为新产品的开发建立绿色通道,以便于对新产品开发的项目深化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能够成功且迅速地进入商业化模式。所有的这些活动,都需要企业具备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吸收引进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也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竞争力篇4
关键词:动荡环境 动态竞争 动态竞争力
动态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动态竞争力是企业适应、集成和重构组织、资源以跟上环境变化要求的能力。根据蒂斯和皮萨诺的看法,“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自身能力中的关键作用。动态竞争力理论是为克服企业资源惰性和核心能力刚性而提出的,它强调了以往能力理论中所忽略的两个关键方面即“动态”和“能力”。动态竞争力理论突出了企业间竞争的动态性,强调“暂时的先动优势”以及“竞争规则的改变”,强调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反击之前就及时放弃原有优势和建立新优势,认为这是企业获得高于平均水平利润率的关键。动态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将更多地依靠不断创造一系列短期优势而获取长期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我国的陈明哲也认为,传统竞争的制胜原则是如何把握机会消灭竞争对手,而动态竞争的关键是如何把握机会放弃自己原有的优势,建立新的优势。尼尔森和温特则进一步认为企业是在任何时点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决策规则的实体,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竞争力和规则作为有目的解决问题的努力和随机事件的结果而被更改,而市场作为自然选择的相应经济机制,最终决定哪些企业赢利,哪些企业不赢利,并淘汰落后者。
事实上,动态竞争力的本质是隐藏在其背后的知识。当企业拥有的知识不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时,企业就有必要重塑自身的竞争力。企业竞争的改变实质上是企业学习、追求新知识的过程,企业竞争力改变的结果是企业新知识结构的确立。因此,由于企业总是处在“动荡的环境”中,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就有必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竞争力。誉有“现代管理之父”之称的彼得德鲁克也指出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或设备,不会带来任何独特性,能使企业产生独特性和作为企业独特资源的是它的知识以及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正是在上述认识基础上,动态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以组织知识为基础的能力,而如何发展、保持和增强组织的这种能力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具有关键作用。
动态竞争力理论认为,学习是企业的根本,一般地说,企业学习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策略或行为意义上的学习,即“博弈学习”,是企业从所获得的经验中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或行为方式;其二是专门技术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吸收。学习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从客观上说,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企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它们所能发现的市场机会也各不相同,竞争力也就不同。
动态竞争力的意义
动态竞争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市场环境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只有具有与这种变化相一致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努力竞争。但是,企业的动态竞争力受到两方面挑战:其一是企业竞争力的塑造、培育与变革似乎永远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很难在企业与环境之间长期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速度以及企业间竞争规则变化周期的加快,竞争手段的现代化与国内、外竞争的互动,使企业的竞争环境复杂化。竞争的高强度和高速度使企业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往往容易被竞争对手的反击行动所破坏,因而,企业自身及其竞争对手只有不断地建立竞争优势和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经济学家波特指出:“竞争的显著特征就是,企业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企业竞争行动的结果依赖于另一个企业的反应”;其二是竞争力一旦建立起来后具有某种刚性,因而,往往不能应环境的变化而迅速改变,所以,企业应有的竞争力与现实竞争力之间总会形成某种差距。
企业竞争力的刚性表现在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两个方面,非人力资本刚性主要表现在企业机器设备的专用性,品牌、商誉的固化性,人力资本刚性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专门性。竞争力刚性制约着企业的战略调整,使其明显地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因而,在某一时刻,尽管企业拥有大量优越的资源和能力,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却可能无能为力。用蒂斯的话来说,就是丧失了关键的动态竞争力。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市场垄断和资源垄断都是不能持久的,只有保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才能保持持久的领先,才能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
现今,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以前大不相同,企业竞争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明显增加,因此,倘若企业不注重环境的变化,眼睛只盯着企业内部,就有可能使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变化脱节、企业竞争力僵化、过时,最终被市场淘汰。所以,企业必须用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关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最新动向,不断调整、更新自己,始终注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基业长青,立于不败之地。
塑造企业动态竞争力的三项措施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动态竞争力塑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资源重组
资源的本质是企业实现其自身目标的能力,外部机遇并不能代表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为了获得和保持未来的长期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或运用现有资源的新方式。资源重组是企业以新的方法运用现有资源,是重新构造企业的资产结构、完成企业转型的一种新方式,是一种渐进式变革,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来源之一。彭罗斯指出,“资源的功能是它们被运用的方式的函数,更确切地说,当同样的资源以不同的方式或者与不同类型的其他资源要素组合以后,能提供的服务或若干服务是不一样的。” 经验研究也表明管理组织的整合方式是企业各种能力差异的来源。Clark和Fujimoto研究汽车厂商的项目开发后发现不同企业协调活动的水平差异对企业绩效包括开发成本、开发领先周期和品质等有重要影响,并且这些影响能持续好长一段时间。企业也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虚拟公司、和供应商和采购商的关系、技术合作等方式来整合和融汇外部资源。知识是企业的特殊资源,所以,资源的重组还要依赖于企业知识的流动。变革成本很高,所以,企业必须通过观察环境、估计市场和竞争对手,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重构和转型能力,来降低成本,形成企业自身的动态竞争力。但是,蒂斯也认为,资源是“粘性的”,企业所拥有的特异资源并非能随意改变或更新,而是依路径演化的。
学习管理
学习是企业获得动态竞争力的根本,对于企业来说,学习的本质是通过模仿和实验,更快和更好地完成任务和识别新的产品机会。企业的学习过程受过去活动的约束,因为学习的过程往往是一种试验、反馈、评价的过程,如果企业的学习能力被削弱,学习的效果就会偏离企业的目标,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学习的过程内在地具有社会性和集成的特性,学习过程不仅仅通过模仿和个体的竞争来进行,也通过个人之间理解复杂问题的合作效应来进行,因此,企业学习需要共同编码,需要协调的探索程序,以能帮助企业发现不合理的例习,避免战略盲点。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学习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来构建一系列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有组织学习需要执行以下步骤:确认企业竞争力各阶段的学习需求,制定学习规划、设计学习组织机制:构建团队学习、交流网络、学习联盟、制定协调与激励制度等、以项目或任务为核心组织学习、综合利用学习结果、学习结果的记录。
战略柔性
战略柔性是塑造企业动态竞争力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在当今的动态竞争时代,一方面,竞争环境中非连线性限制了线性管理方法的应用,要求企业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战略逻辑、战略意***、管理过程等要素的变化也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所以,面对动荡的环境,企业战略必须具有柔性。事实上,保护和培育战略柔性有助于企业更轻松、更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保持足够自由行动的能力,降低企业的迷失程度。当代管理大师安索夫也认为,柔性目标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进行持续的自我更新,增强外部柔性与内部柔性,才能形成自身的动态竞争优势。安索夫认为,外部柔性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增加进攻柔性,主动为未来的突破做好准备;其二是增强防御柔性,在发生重大错误之后立刻改正错误或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风险或不确定性,从而使未知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内部柔性则指在出现意外事件时,组织实施缓冲的能力。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只有具备柔性特征,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动态性,也才能从整体上维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动态竞争力把企业关注的焦点局限于竞争对手间的博弈关系,忽略了产业结构模型中卖方、买方、替代品等其它因素的动态分析,因此,一个企业要成功塑造自己的动态竞争力,还离不开对行业特点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分析和把握。
参考文献
1.(英)加里哈默[等]编著.战略柔性.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英]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母斯卢克斯编著.战略协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
4.Hammer,M.and Champy,J.,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1993,New York:harper Business.
竞争力篇5
[关键词]企业道德竞争力 时代语境合 法性 概念 特质
[中***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3-0035-07
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激烈竞争时代,要想在形形的白热化竞争中突破重围、取得优势并保持领跑地位,恐怕积极参与竞争并提升竞争力是必然选择、必由之路。的确,“竞争”、“竞争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不容忽视的强势话语和关键词。它们既是困扰个人、组织、企业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地区、民族和国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一定意义上,竞争决定了竞争者的存在境况以及生死沉浮的命运。在文化软实力竞争凸显为时代的显性逻辑、主导逻辑的情势下,楔人道德视角来深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确乎成为需要给力开掘的一个重要理论层面和学术生长点。
一、企业道德竞争力的出场语境
通过建构概念范式把握现实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否则,人们无以恰当言说。但是建构概念范式不能从心所欲。根据知识社会学的基本原理,知识、概念绝非凭空杜撰,绝非独往独来、自生自灭,而是由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互动的结果。因之,我们若不顾及现实境况,凭空臆造出“概念”、“名词”,终会因为缺乏社会历史的真实内容而使之失却生命力、影响力,尽管它们或许曾经掀起了某种“修辞学***”,喧嚣一时;反之,敏锐地把握并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概念,必然会对准确阅读、引领现实发挥某些积极的功能。反顾企业道德竞争力(moral competitiveness),它绝非毫无现实根据地横空出世,其出场语境是当今时代的几大趋向。
1 在世界***治经济关系发展的时代大变局中,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重点,企业在其中扮演着日益凸显的重要角色要求企业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竞争力。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成为国际竞争的基本背景的基础上,当前世界***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趋势、新动向:日益呈现出经济的“文化化”、“人性化”、“道德化”以及文化、道德的经济化,即所谓经济与文化、道德、科技的一体化趋势。尽管硬实力依然重要,但硬实力竞争的焦点却集中在软实力上。在国际竞争的重点已经越来越走向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情势下,重视组织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之挺升确实十分重要。如果在软实力的较量中输入一筹,必将在整个实力的大比拼中处境被动、受制于人。
道德作为主体存在及其行为的合法性根据,是组织存在在的根据乃至是其实力和影响力产生和发挥的决定因素之一。这对国家层面的组织来说亦复如此。诚如美国前总统卡特所认为的:“一个国家之所以有权威和影响,是因为道德因素……一个没有道德的国家很快就会失去它在全世界的影响。”因为“软实力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的影响力,是一种国家价值的认同力,也是一种道德感召力”。没有道德“剂”来“”世界,整个组织世界的人际摩擦就会频繁发生,运行费用就会居高不下,组织和谐就是一句空话。进一步说,由于企业和公司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因而国家间的综合国力较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企业和公司的素质、发展层级和水平,而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实际上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企业和公司的软实力(道德力)的较量上。因是之故,道德软实力的发展提升绝不仅仅是完善个人德性、实现自我完善发展的需要,更是国际竞争中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势的必然要求。
2 在如今企业不道德经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且饱受非议的情势下,注重道德软实力提升、转换为道德经营模式、打造道德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众所周知,道德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规范系统,提供了主体存在及其行为之应然性的价值根据,适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领域和行为。因此,唯有道德才能恰当地说明企业存在的意义和企业行为的价值根据,构筑企业竞争力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皈依。可是,在一些人看来,“商场如战场”,“无情竞争”,“人对人是狼”,“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因此,唯仃呼唤”狼性回归”、“认钱不认人”、“以邻为壑、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我们才能在商海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并做强做大。这种恶性竞争的思维范式在“资本万能”、“技术至上”及“投机主义”等狭隘价值观的怂恿和影响下更是肆无忌惮、有恃无恐,以致如今道德理念仍在一些企业特别是国内企业的经营理念中缺席、管理中缺位、行为中缺失,不义而取的无德经营、无序竞争在某些领域有弥漫拓展之势。
由此,见利忘义、不道德经营的社会现象在历史上一度成为企业经营的“常态”似乎并不奇怪。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人们对民生幸福的追求日益迫切、日渐升级,不道德经营的社会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且饱受非议。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期待企业在经济目标实现的同时注意社会目标、道德目标的实现。由此。社会的期待以及相应的历史趋势构成企业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外部生态。事实上,企业与外部生态是辩证互动的关系,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如果企业不打算自绝于人类文明的大道,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自我陶醉,恐怕只有注重道德软实力提升、转换经营模式并打造道德竞争力,才能实现基业常青的经营理想。不言而喻,道德经营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经济竞争中道德作为“软实力”并非“软弱无力”、可有可无,市场经济并非无需道德的力量也能运转自如。如今,“道德的回归”和“经济的人性化”趋势已然成为势如破竹、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提倡企业道德并不只是在于可以防范道德风险和控制损失,而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作为“企业公民”,“必须符合社会的期望,即在财务和道德两方面都表现优异”。
3 在组织伦理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热点的语境中,企业竞争力研究中道德维度的缺失成为学界研究的“通病”,聚焦道德竞争力由此成为深化拓展当前研究的基本走势。从国内外研究动向看,在伦理学中道德研究和发展的重心或主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悄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个体道德研究日益转向组织道德研究。个中原因在于,一方面组织并非必然是“道德的”实体(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实体”,而尼布尔揭示了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之间的悖谬性),作为一种人为的实体,需要找寻和建构自身的“为人”的价值根据或者合法性依托;另一方面是个体道德研究如果离开组织伦理实际上理论空间也大为受制,甚至无法说清问题的根本所在。而作为在组织中具有宰制性、普泛性影响的企业,由于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存在与本质、实然与应然之间也必然存在紧张与断裂,其伦理问题显然也是组织伦理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焦点问题。
具体说来,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源于1990年由帕拉哈德和哈默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作为国际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知识事件,它引爆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的竞争力研究,并使之成为新的理论生长点。然而在现有的大多数研究中,道德因素要么被置于被人遗忘的角落,要么处于蔽而不明的隐性状态,而没有被纳入应有的考量之中。一般来说,即便是道德维度的竞争力研究,大多也只是将研究触角伸向竞争的伦理问题或者竞争力的文化层面,重在“析德维度”而缺乏从“用德维度”来正面研究企业道德竞争力问题。研究企业道德竞争力问题需要范式转换:一是从“析德”、“识德”的研究范式转为“用德”的研究范式,即不重在竞争的伦理问题而是重在如何用德、道德竞争;一是由一般性研究企业伦理问题转为聚焦企业道德竞争力问题,即由泛泛而谈、“铺开摊子”的方式研究企业伦理问题转为“归核化”的聚焦方式进行企业道德竞争力研究。唯此,作为一个原创性概念范式的企业道德竞争力的应有意涵才能自然呈现出来。可见,如何深化和解蔽竞争力研究,重构健全平衡的竞争哲学,从而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道德维度与伦理考量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理论质点。不难看出,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道德维度是深化当前研究迫在眉睫的时代课题,也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二、企业道德竞争力的合法性诠释
道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的内生变量,道德竞争力的提出是时代需要和学界研究的共同趋向,但是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道德维度研究由边缘走向核心,尚需从学理上阐明企业道德竞争力究竟何以可能。下面,我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来阐释并证成企业道德竞争力究竟何以可能,即其存在的合法性根据。
1 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因素与道德因素在本体论意义上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经济“非道德性神话”是一种把经济与道德人为分割的机械论、二元论、孤立论,也是一种畸形扭曲的形而上学的经济学思维方式。需知,在斯密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式微之后,代之而起的代表西方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旨趣在于,推重实证经济学而贬低规范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基本的人性规定,迷恋所谓纯粹数模的建构和量化的分析。由此,经济学与伦理学两者之间相互疏离、相互流放,以至于到了无法沟通、不可公度的程度,道德维度和伦理考量被当作“奢侈品”几乎难以进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殿堂。由此,经济在本体上被当作冰冷、孤立、抽象、“纯然”的物质存在、“自组织系统”,经济活动被理解为“只有冷冷的钱在流动”的机械活动,与人的精神价值活动绝无关联。然而,事实上,经济说到底必然蕴含着“道德基因”,具有人文精神和“道德体温”。
一方面,经济领域是社会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真正完善意义上的经济领域或经济行为不可能没有人文、道德意蕴,经济与人文、道德在本真的意义上从来都无法截然二分(差别仅在于人文、道德的程度和层次不同而已),除非在主观思维领域,缺失人文、道德内涵的经济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人本经济、道德经济。按照布兰妮的观点,经济领域是“嵌入”社会生活之中的。因此,经济的普遍的特殊性即使再特殊也不至于没有普遍性,即没有脱离社会共性的纯粹的经济个性。从根本上说,经济行为毕竟是人的行为活动,是在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进行的行为,如果没有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则――道德理性的整合、引领、驱动,是无法想象的。
经济领域的本性决定了我们分析经济的基本方***理路:不可能“定量优先”,不可能价值无涉。丹尼尔・贝尔写道:“从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约翰・洛克到亚当・斯密,传统的道德哲学家都未曾割裂经济学与道德的联系,或宣称财富创造的小身即是目的。相反,他们都把物质生产看作是促进美德、创建文明生活的手段。”㈨如果离开了道德维度来审视经济行为,而仅仅运用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数量分析工具,最多只能获得经济行为之本质的“皮相”。个中原因在于,离开价值判断的“纯粹”数量分析几乎连社会经济问题和主体经济行为的事实问题都不能清楚说明,更遑论其价值研判与评价问题。黑格尔曾深刻地批判道:“为了寻求严密彻底的科学知识计,我们必须指出,象经常出现的那种仅在量的规定里寻求事物的一切区别和一切性质的办法,乃是一个最有害的成见……如果我们以求得这类较多或较少的量的知识为满足,不进而掌握它们特有的规定性,这里首先是质的规定性,那么我们对于这些对象和其区别所在的了解,也就异常之少。”显然,黑格尔的上述思想不仅对于研究经济现象,而且对于研究社会历史现象都具有重要的方***意义。可以说,在诸如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只将数量分析当作“确定性的真理”本身只能使研究堕入迷雾中,只能使得解蔽经济真相的可能变为“不可能之可能性”。
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出发点、终极目的和运作过程都与道德存在密切关联,道德是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经济学一度被认为是发财致富的学问,而经济活动就是为了发财致富、增加财富。因为这种论点影响巨大而深远,经济伦理学研究需要严阵以待。一如美国经济伦理学家乔治・恩德勒所认为的:“经济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渗透和支配着越来越多的领域,只有经济上可以量化并产生利润的东西才是值得考量的。”经济学的研究旨趣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对经济活动解读的基本路向。人学视阈中的经济不可能与价值无涉。
换言之,在经济活动中,“为谁生产”、“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如何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这些基本的问题,不仅关涉“工程学”和“数量问题”,更关涉道德理念和价值判断等问题。对此,经济学领域(诸如效用理论等)的思想资源的解释力是有限的,伦理学视阈的解释力或许更为根本,因而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和价值上的宰制性。德国经济伦理学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明确地认为:“事实上经济不是‘脱离道德的’,经济不仅仅受经济规律的控制,而且也是由人来决定的,在人的意愿和选择里总是有一个由期望、标准、观点以及道德现象所组成的合唱在起作用。”由此可见,迷醉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精神的基本要求大异其趣,唯有以价值理性来引领、范导技术理性、工具理性而非反之,建构健全的经济活动才具有现实可能性。因此,道德是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和价值灵魂,以道德软实力为精神内核的新型经济形态才是当今时代追求的方向。
2 从中观层面来看,企业具有经济道德人的本质,不同于纯粹自利性的经济人或利他性的道德人。在当今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在一定意义上,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经济竞争,而经济竞争主要看企业及其产品(服务)质量。同样,产品(服务)质量离不开其中的“道德含量”、“道德成色”。企业之所以需要生产人性化、道德化产品,外在地说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竞争的压力。但内在地讲是由企业的道德本质所决定的。遗憾的是,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宝典中的诸如古典企业理论、委托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合约理论和专业化一协作理论等理论,都意在打开企业本质的“黑匣子”,尽管其中不乏睿智洞识,可伦理视阈的匮缺是大多理论的通病。
在伦理学视阈中,我们不能否认,追求经济利益是任何市场主体包括企业的基本目的,但并非唯一的或最高的目的。以和谐共存、公平有序为特质的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是讲求道德竞争的道德化的企业。这种企业在本性上是经济道德人。也就是说,作为经济人,企业的行为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作为道德人,企业的行为目标又需要符合基本的道德诉求。换言之,企业既不是纯粹的利己主义的经济人,也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的道德人。两种人性假设都各执一词,具有“深刻的片面性”。美国著名经济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在研究中对“社会化不足”与“过度社会化”做了必要的区分。他认为,“经济人”可称为“低度社会化人”。由于“低度社会化人”的原子化单质化,无视既定社会关系和结构以及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因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行为互动、个人行为选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
质言之,经济人假设、道德人假设都只是对现实的人的某种抽象,而非生活的真实。两种悬设显然与企业的本真面目不相吻合、难以对接。只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交集”才符合市场经济中企业目的的本真(尽管微观层面企业的组织管理并非要求任何行为都是互利主义)。实际上,一般说来,人性和人的动机都具有复合性、多维性。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兼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曾深刻地写道:“人的一生中也许没有一个行为除了单纯的财富欲意外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其他冲动的影响。”可见,个人的自利动机并非唯一不变的、普遍存在的动机。或者说,将经济动机作为人的唯一动机不仅没有提升人性,相反降低了人格。推而论之,作为人格化的组织的企业,其适切的人性假设也绝非纯粹的不变的普遍的经济人,而应是自利性与利他性的“交集”和整合统一。在此假定基础上,认为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遵循道德进行道德竞争与合作,实现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相结合,实现自身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相统一,是为逻辑之必然。因此,真正的企业只能是区别于纯粹利己的经济人或纯粹利他的道德人而以互利主义为基本行动原则的经济道德人。
3 从微观层面看,道德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力诸要素的价值引领与整合因素,道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生变量。需要追问的是,导致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中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何在?它的存在并非一个孤立事件,无疑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传统的影响。其中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父”的米尔顿・弗里德曼主张:“在这种经济中,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利用他的资源和从事旨在于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这就是说,从事公开的和自由的竞争,而没有欺骗或虚假之处。”显然,弗里德曼并非主张企业经营可以目无法纪、为所欲为,但是他把企业社会责任内容过分窄化为狭隘的经济“利润观”并无视经济的道德内涵,使其饱受诟病。事实上,这种将经济、企业、竞争力与伦理道德人为分割的二元论、机械论和割裂论以及道德功能发挥方式的特殊性,是竞争力研究中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道德往往以隐含的、无声的方式来发挥作用,这导致人们时常受惠于此却习焉不察。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曾以鞭辟人里的话指出了道德作用发挥的独特性,他写道:“良好商业行为的基本准则有点像氧气:只有当缺少它时,我们才对它感兴趣。”无可质疑,一旦缺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导向因素的道德,对问题理解的透辟深刻、圆融自治就会成为奢望。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源泉。国外学界大体有三大流派,即环境学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其具体观点存在差异性,却各具一定的理论穿透力和说服力。下面,我们来看看三大学派中蕴含的道德竞争力意蕴。
首先,重视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迈克尔・波特,该派主要强调从环境(特别是产业市场结构)来考察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表面看来,“环境理论”与道德无涉,但环境有硬环境
一物质环境和软环境――精神环境,精神环境中的人文道德因素无疑是企业经营绕不过去的因素。诚如恩德勒认为:“公司趋于以迎合能确保带来利润的社会需求为企业目标,而公共企业则侧重于满足那些主要服务于公共福利和往往趋于造成亏损的社会需求。除此之外,企业过程还表明,企业与其环境也发生交换过程。……企业的选址显然也受到供应商、投资、客户和国家机构这一关系网的制约。这种关系网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所谓利益集团对企业提出要求:在企业过程中必须实现令人满意的利益均衡。”因此,企业经营和产品定位不能只是利益驱动,还必须有价值驱动,注意到伦理道德考量,即道德经营、适切的市场定位、生产人性化产品。因此,构成环境的道德因素是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
其次,重视资源的企业竞争力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彭罗斯,他于1959年提出把企业看作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显然,资源必然涵盖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显然包括道德资源,而因为道德不能随意配置,因而它也是企业的稀缺性资源,同时道德资源需要企业长期的历史积淀,具有价值性、无形性、路径依赖性和难仿性。道德对企业其他资源的有机整合以及企业的价值理念有着难以估量、不可替代的影响。由此可见,构成资源的道德是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源泉之一。
最后,能力学派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全面研究以1990年哈默和帕拉哈德两人首次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为界标,两位把“企业能力”归结为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能力学派所强调的企业能力包括技术能力、组织力(管理力、组织学习力和团队整合力)、流程协调和管理力(或再造力)。显而易见,三类能力(特别是后两种能力)均或隐或显地离不开道德因素。这是因为,所有这些能力无一例外地要处理企业资源要素中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开了道德这三重关系就无法很好地协调整合。道德不是企业能力的一个外在的“干扰性的”、“偶然性的”因素,而是企业能力的内生变量和内在要素,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构成能力的道德因素是企业竞争力的内生变量。
三、企业道德竞争力的概念与特质
对企业而言,有竞争就需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经营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依据内外环境及其变化,有效利用相关资源,构建竞争优势。进行市场扩张和获取利润,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道德竞争力作为一种文化力、精神力、价值力,是指社会竞争的过程中道德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发展以及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整合力、导向力和推动力。而企业道德竞争力就是以企业的道德理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用以推动企业实现自身道德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整合力、导向力和推动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内在构件、内生变量以及企业竞争力诸要素的整合剂、黏合剂、防腐剂,同时也是企业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价值驱动力、精神支撑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稳定而持久的竞争力,它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根据和保障。企业道德竞争力与其他企业竞争力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整合性、渗透性、难仿性和战略性四大基本特征。
其一,整合性。我们知道,道德是个人和企业的行为准则,它决定人生和经营的方向。方向一错,误入歧途,就会满盘皆输。在企业竞争力要素中,没有任何要素能恰当地说明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价值定向问题,如企业为什么“人本”经营而不“物本”经营?正如美国著名的经济理论学家乔治所说:“道德是整个社会,自然也是经营活动的剂与粘合剂。”道德竞争力作为粘合剂,能够宰制、规范科技研发、交流、运用等方方面面,对掌控和引领科技服务的方向起着“导向仪”作用,可以防范工具理性崇拜,也能防止管理的唯科学主义倾向,走向人本管理、柔性管理;同时使产品真正走向人本性、生态性和服务性。可见,道德竞争力的导向性和整合性的特点促使科技、管理、产品、学习和创新等向理性的正确的方向发展。道德竞争力对科技研发和应用、管理人性化以及道德经营可以发挥整合作用,且无时无刻不发挥这种作用;它有利于企业资源――人、财、物之间的有机整合,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二,渗透性。作为企业的文化软实力,道德竞争力具有“大象无形”却无所不在的特点,它渗透于科技、管理、学习和产品等因素中,渗透于企业组织和个人行为之中。这是因为,道德竞争力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离不开物质外壳的依托,也需要其他精神载体的依托。作为一种精神力、价值力、软实力,道德竞争力显然区别于其他物质性的硬实力和非价值导向性的软实力,如科技、知识产权、一般文化知识等。从根本上说,尽管企业道德竞争力有着其他物质层面和非道德的精神层面的企业竞争力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和功能,构成其他竞争力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皈依,其精神特质决定着它不能***自存,完全“自组织”,必须依赖于自己的物质和精神载体,渗透于企业竞争力中。渗透性表明了道德竞争力具有的相对***性。
其三,难仿性。渗透性说明企业道德竞争力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不是可以***存在的,需要通过企业各种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来体现出来。实际上,这种整合协调绝非一日之功,而是要靠长期的文化积淀。因为许多不同的单位和主体的有机互动与整合产生的道德竞争力不是机械化的拼盘游戏,不能任意而为,需要长期打造。而一旦形成,它就具有良性的路径依赖性,支撑着企业的持续发展。道德竞争力作用的一个集中表现是品牌的创立。品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由于其稳定的发展态势、优势的竞争地位、巨大的经济价值、良好的社会信誉。实践证明,一个具有道德竞争力的企业拥有了一定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品牌,就会产生恒久的魅力和巨大的魔力,从而得到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青睐,保持他们对品牌的良好信任关系。总之,道德竞争力形成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如此的微妙、含蓄和内在,决定了它的难仿性,若想复制几无可能。
竞争力篇6
关键词: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百货店,即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建筑物内,经营若干大类商品,实行统一管理,分区销售,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零售业市场上各种新兴零售业态纷纷涌现,外资零售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它们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加剧了中国零售业的竞争。而国内关于百货店企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的相关研究较少,使得百货店的发展缺乏理论的指导。论文百事通因此,对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在众多零售业态竞相发展的境况下,百货店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明确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相对优越的地理优势,给百货店企业带来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人流量;新颖、优质的服务,给百货店企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百货店企业的客户管理更加完善、物流体系更加快捷。
根据现代企业能力理论,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能给零售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因此,本文将百货店企业竞争力定义为:百货店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利用企业资源或发挥创造优势的能力,在服务水平、成本控制、客户管理、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竞争而形成的一种比较能力。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选取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对一般企业竞争力和零售业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是对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对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顺应了零售业的研究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丰富零售业单一业态企业的竞争力理论。
企业竞争能力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化的、逻辑清晰合理、结构完整严谨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
可行性原则。研究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
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使指标体系在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各指标概念确切、含义清楚,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显示对企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可比性原则。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具有可比性。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根据相关学者对企业竞争力和百货店企业的研究以及指标设计的原则,本文从“平衡计分卡”的客户、财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视角出发,同时结合零售业对选址的特殊要求,指出百货店企业竞争力受到选址能力、客户服务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流程控制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影响。
(一)选址能力
百货店作为零售业态的一种,选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处在旺销地段的好的店铺是一笔难得的资产,是形成好的经营业绩的基础。好的选址,可以从其区域规划、交通状况、劳动力供应状况、货源的供应、市场竞争状况、客流量等角度去考虑。对于现存的百货店企业,其所处位置的交通便利、良好的周边商店聚集状况、较大的客流量会让百货店企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交通便利性。交通是否便利,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优越,是影响零售店选择开设地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企业经营能否顺利开展和顾客购买行为能否顺利实现。
周边商店聚集状况。一个地区零售业态的聚集有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聚集、同种业态的零售企业聚集、有补充关系的零售业聚集以及多功能聚集。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聚集,服务的客户群体有差异,可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给商店带来更强的市场吸引力。同种业态的零售企业的聚集,使这一商业区企业之间既产生竞争,又产生集聚效应,一方面使消费者能在同类商店之间进行商品质量、价格、款式及服务的比较,从而加剧了商店之间的竞争性;另一方面,商店的集聚又会产生集聚放大效应,商品的种类、款式更具多样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此商业区购物,从而有效地扩大购物商圈。
客流量。商业客流指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经过此处的和被吸引到此处的各类消费者的总量、构成、层次的总和,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客流量是商场在商业运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商业运作中的重要信息。如果百货店企业选择的店址交通便利,能够吸引较大的客流,无疑会给百货店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客户服务能力
商品组合。在百货业竞争中,商品结构的调整将受到区域市场的特点、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企业自身资源的影响,不管卖什么,商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与时尚成分比其他业态的要多。百货店企业要根据业态定位重组商品结构,把经营的主要精力放在个性化强、挑选性强、品牌认知度高、凸显生活品质的商品上,创造符合现代百货的经营特色,突出主流商品,树立鲜明的企业形象,使消费者形成较固定的消费习惯,从而保持企业和较多的顾客之间稳定持久的关系。
购物环境。当零售商感到在商品、价格、促销和地理位置方面很难获得差别竞争优势时,商店独特的购物环境可提供一个造就差别的机会。商店氛围和商品陈列对顾客的购物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零售企业需要对与顾客发生接触的环境进行设计,让目标顾客感到舒适、有兴趣并产生购买的意愿。
服务态度。消费者到百货店去,除了购物本身,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满足的感性消费,并以此作为对商品的衡量标准,希望通过消费商品、享受到的服务来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生活情趣、个人修养等个性特征和品质。而服务员是直接和顾客交流的,他们的素质和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到业务的进行。所以,百货店在经营过程中,要有虔诚的服务态度,不断了解顾客心理需求变化的趋势。
服务创新。百货店企业在销售商品的同时,提供顾客期望之外的服务是实现顾客满意的最佳方法。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新创造出的服务过程体验是顾客难忘的。百货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定位,量身打造新颖服务,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各层次的需要,使顾客不仅感觉满意,而且能够获得意外惊喜。另外,服务具有无限的拓展空间和瞬间的可变换性,即使同行步步紧“随”,企业只要开阔思路创新服务,便可建立服务的领先优势。
(三)财务管理能力
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可以从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资产利用能力方面来考虑。
成本控制能力。商品的单位进价、企业的管理费用、商品的物流成本等是零售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企业实现收入增长所花费的单位成本越低,其获取的利润就越大。作为主要以“品牌联营”方式进行经营的百货店企业,商品的单位进价可降空间有限。但物流成本的降低,可拓展获利空间,同时也提高了百货店企业管理方的收入,而管理费用缩减,企业的支出减少,盈利增加。
资产利用能力。百货店企业需要给消费者营造温馨、安逸、舒适的购物环境,购物环境越好,对客户群体的吸引力就越大,企业的获利空间就越大,而相对优越的购物环境需要一定的空间作为支撑。在考虑百货店企业的盈利能力时,需要充分利用商店的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上的获利能力。
(四)流程控制能力
在百货店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通过全面实施以系统的方法来监控业务流程各环节组合的行为。利用各种信息系统,收集分析市场信息和消费变化的综合反馈信息,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努力按照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变化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实现企业内部中心流程的不断优化,进一步完善商品供应链管理,构建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从而提高企业对整个流程的控制能力。
信息化水平。当今的百货业竞争日益激烈,导入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能使销售过程更快速而且更简易。这样可向各管理层面提供又快又精确的销售情报,使经营者能立即取得正确资讯,做出最合理的决策。正确运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库存压力,更能采购适合的商品及掌握客户的流动状况,可使商场更有效率的经营。
与品牌商的关系。目前,我国百货店企业大多以“品牌联营”的方式经营,百货店企业根据品牌商业绩的好坏进行“保底抽成”,它们的收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百货店企业可以通过取得品牌在该地区的独家经营权,获取商品供应数量和价格上的优惠,品牌又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形成“双赢”合作。
物流配送能力。随着零售业态的演变、市场环境的变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零售业物流在零售业中渐渐上升到战略性地位。零售业物流是实现零售业利润的载体,也是扩大零售业利润的途径之一。现代零售业的物流管理要求与商品转移有关的所有部门必须协同互动,为零售业的整体目标及利益采取一致行动。
(五)经营管理能力
现代零售企业需要能够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建立和健全一整套适应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管理模式,包括对商品的管理、服务的管理、价格的管理、现场的管理等能力。一方面,百货店企业能够按照自身特有的市场经营目标定位,确立自己差异化的市场;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与成型的管理模式相配套的系统严格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思想和发展战略要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员工的认同和执行,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管理者的素质。人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特殊创造性的资源。百货店企业在与同业态企业的竞争中,是否能够形成相对的比较优势,关键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百货商店商品经营应从人才资源状况出发,选择在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人才资源优势的新商品进行经营,可以增强抗风险能力,防范经营风险发生。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创造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促销管理。在现代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零售商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可加强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增加销售收入、提高盈利水平的目的。
企业凝聚力。企业凝聚力是衡量企业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而相互影响的程度,企业凝聚力的大小反映了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大小。凝聚力越强,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融洽,企业的整体目标和成员的个体目标越容易实现。企业凝聚力高低,决定着员工是否能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是否能很好地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
企业知名度。在商品日益丰富,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人们购物的感彩越来越浓,购物时还追求心理需要的满足,同样的商店人们愿意去知名度高的商店,同样的商品人们选择名牌商品。企业知名度对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不仅表现在对顾客的吸引力上,而且还反映在企业规模的扩张上,企业的知名度高,在市场上的影响大,就容易筹到发展资金,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建立的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目标层,即百货店企业竞争力;第二层为准则层,有选址能力、客户服务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流程控制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五个维度;第三层为指标层,共有15个指标(见表1)。
百货店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根据本文所建立的百货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百货店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总结如下:
(一)合理选址
作为一旦确定就难以改变的资源——店址,是百货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独特的优势。百货店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要讲求科学策划,事前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所在区域的范围、交通等自然条件,以及所在区域的人口、收入、购买力、消费特点和消费习惯等特性,确定企业的商圈范围、目标市场、经营品种和经营风格。
(二)规模化经营
低成本是零售企业积极追寻的目标,百货店企业的成本主要由商品成本、物流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构成。经过多年的运营,多数百货店企业已经有高效的运营策略,管理成本的压缩空间狭小,商品成本和物流成本则成为百货店企业控制的主要目标,同时,规模经营也是目前控制成本的有效办法。
(三)提高服务水平
对于面向中高层收入群体的百货店企业而言,在众多商家都把营销策略聚焦于价格的时候,价格不再是商家吸引顾客的最主要因素。要想拥有忠实的顾客群体,商家必须步入竞争的下一个阶段——服务竞争。而提高百货店服务质量将涉及服务人员能力、百货店设施环境、经营商品的种类和质量、商品的售后服务等多方面内容。
(四)复合化经营
百货店传统的经营模式在其他业态的挑战之下,其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根据自身特点和周边环境,更新业态、改变经营模式是传统百货业的出路之一。“百货超市化”是传统百货变革的重要一步,包括百货商店引入超市和在百货商店中引入购销分离、集中采购、集中管理等超市的经营方法。百货业在未来实现从单一业态向多业态组合发展,既能在区域上进行合理布局和总量控制,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带来的同业态模式的恶性竞争,又能通过业态的多样化来满足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和差异化,很好的为顾客服务。新晨
(五)加强信息化管理
引进先进的信息系统,能加速对市场的反应,先于竞争对手获得市场的先机。百货店企业应随时了解各类商品的销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顾客需求变化,从而调整商品结构,引导整个百货店向优势化发展。为此,百货店企业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跟踪商品的销售情况,得出每种产品的畅销或者滞销程度;收集顾客需求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百货店的商品组合。同时,通过快捷的信息传递,让物流中心保证畅销品的货源。
参考文献:
1.王生辉.以核心能力打造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22)
竞争力篇7
[关键词]农业竞争力公共***策
一、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当前竞争农业的发展趋势
1.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农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同的因素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并通过农产品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实际价格、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实际质量、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综合体现出来。
(1)农产品成本。一般来说,成本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成本低,竞争力强;成本高,竞争力弱。而在农业经营中,除生产费用以外,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区域布局、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加工条件、***策变化等诸多因素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农产品成本水平。
(2)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一般来说,实际价格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在质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实际价格越低,竞争力就越高;实际价格越高,竞争力就越低。而且,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的实际价格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其难度相当大。
(3)农产品质量。一般来说,农产品质量与竞争力呈正相关。即质量越好,竞争力越强;质量越差,竞争力越弱。而且,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形态已经从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农产品质量的高低,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又决定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高低。
(4)营销能力。一般来说,市场营销能力如何,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的地位和份额,又直接体现了农业竞争力的大小。积极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恰当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正确的销售策略、有效的促销手段和良好的服务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当前竞争农业的发展趋势
今后的农业竞争,将日益趋于白热化。竞争农业,也将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其总体趋势为:
(1)从局部性、区域性向全局性、全国性、全球性方向发展。今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能否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不仅要比较区域内的产业、产品优势,还要从全国和全球的产业格局比较中寻求最低成本、最大效益。郑州市必须站在全国和全球的制高点,认真审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发展对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并采用现代化的营销观念拓展农产品贸易。
(2)从传统的经验指导向信息引导方向发展。要在竞争对手越多越强的条件下取得胜利,关键是要充分掌握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变化的最新“情报”——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影响农业发展的各方面信息,将是郑州市必须尽快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3)从低技术水平的开发利用向现代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做到以多样化取胜、以优取胜、以廉取胜。郑州市必须审时度势地抢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集中力量组织对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的攻关,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以及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营养保健和廉价方面的需求,作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要条件。
(4)从产后推销向产前订单农业、期货交易方向发展。以产定销这种被动营销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不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农产品产后市场势必会被产前的订单农业和期货交易所替代。郑州市必须将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等贸易方式,作为今后农产品营销竞争的重要形式。
二、郑州农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既体现在资源禀赋、财***及物化投入、市场建设等“硬指标”上,又反映在诸如人员素质、经营机制、农民组织化程度、管理水平等“软指标”上。
1.观念上的差距
郑州市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农业观念,认为农村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忽略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而发达国家是现代农业观念,强调在提高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发挥其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作用。
2.发展阶段上的差距
一般说来,农业分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目前,郑州市差不多是三种类型并存,只有少部分地区进入现代农业阶段。而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现代农业。3.农产品质量上的差距
以前,郑州市农业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忽视了质量,造成农产品质量水平总体较低,并已成为制约出口的隐患。而发达国家的质量农业早已走上了正规。
4.科技水平的差距
目前,郑州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0%左右;郑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60%~80%;郑州市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2%左右,而发达国家是5%;郑州市肥料利用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则达60%以上。
5.农业开放程度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的开放程度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与工业、服务业等“一视同仁”的。
三、从农业***策的重点内容上健全和完善提升郑州农业竞争力的公共***策
1.把“三品”打造成我市安全优质农产品主导品牌的***策
“三品”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简称。我市“三品”的发展要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发展,树立我市农产品品牌形象。在发展“三品”时要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为主线,保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树立农产品品牌为基本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为主要手段,标志管理为突破口,监督检查为保障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
2.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农业产业化***策
农业产业化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通过区域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以科技进步和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经营与统一的大市场衔接起来;通过按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兴办加工和运销企业,把农产品生产同国内外市场需求衔接起来了,提高了生产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而把农业纳入了市场化轨道,也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3.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策
一是以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为重点,提高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三是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地域格局,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结构调整,重组资源要素,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四是着眼于增加附加值,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五是发展二三产业和小城镇,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六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构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4.构筑多元投入机制,完善农业投入***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投向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决定的。而农业投资大多数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特点。所以,***府不但自身要承担一部分农业投资职能,而且要采取一系列***策措施吸引其他投资主体加强对农业的投资。根据我市近期的实际情况,加强农业投入的***策措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执行《农业法》。充分发挥中央财***对农业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明确地方***府在支持和保护农业方面的责任,调动地方财***支农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府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和个人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四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发挥***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五是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范围和数量,吸引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5.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农业保险要逐步对主要农作物进行全程全季自然灾害保险和市场保险,改变小阶段如小麦收获时的防火保险的做法。对农作物和家禽家畜进行市场保险难度大,但这是农民最盼望的保险,也是保护农业、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应试行并推广。还要开设农民最低收入保险,如农民的一年收入达不到一定的数额,保险公司给予适当补贴,保证农民所得,以此来保护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竞争力篇8
关键词国际语言现代经济竞争力有形力量无形力量新元素
随着经济形态从原始经济形态演变成商品经济形态,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并向更高更新阶段的演变,特别是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时代的演变,国际语言便成为科学﹑技术﹑人力技能﹑环境等经济竞争力因素的构成要素,并成为新的﹑潜能巨大的推动和制约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国际语言在商品经济的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通过价值规律起作用,以其有形力量——本国与它国的语言教育相对成本和绝对价值加强其现代经济竞争力;以其无形力量——在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推动或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1经济形态演变是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的前提和条件
1.1经济形态是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第六”元素的前提
商品经济形态是一门语言可成为国际语言的前提和条件。在原始经济形态,出于对部落﹑社会形成的需要,产生了语言。但是这种语言只是在区域内交流,被地域和区域原始经济所分割,其远远未达到国家的语言标准,更不用说是世界语言。这些语言的典型如中国当时春秋战国的各国文字,如:秦国文字﹑齐国文字﹑楚国文字﹑韩国文字等。在封建经济形态下,由于封建国家的形成和统一,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来的多种语言逐渐被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民族或者国家的语言取代。但是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态下,即使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其语言都不可能成为国际语言。其原因正如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一样,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得语言不可能成为国际语言。如当时的中国,其唐代,元﹑明﹑清以及罗马帝国,古印度等当时的大帝国,其经济势力在当时雄霸世界,但这些国家的语言,在当时都没有成为世界语言。只有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自由竞争和寻找世界市场使得世界区域界限被打破,使得最有经济竞争力的语言,成为国际语言成为可能。正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英语成为了国际语言。随着商品经济的演变和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一些新的语言成为国际语言,如汉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因此,商品经济形态是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的前提。
1.2商品经济形态演变为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准备条件
商品经济形态的演变包括了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等。商品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为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准备条件。
在自由竞争阶段,语言的国际化是实现国际贸易的前提和条件。在垄断竞争阶段,跨国公司的出现,学习﹑培训和使用国际语言是从事国际经济的重要内容。在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阶段,为国际语言服务于经济向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其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元素转变质变做准备。
2国际语言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论
2.1从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分析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认为,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对国际语言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的分析也要从生产领域来分析。在从生产领域来分析要明确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语言不是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而只有成为了国际语言的语言才是现代经济的新的增长因素,就目前而言,只有英语等少数几门语言才是生产力的因素。因为其他语言还未参与语言的国际分工,因此还不能成为现代经济的新的增长因素;其次,在分析生产要素的时候,学习本民族语言与学习国际语言其比较成本要归结到生产的成本中;再次,学习它国的国际语言与它国学习本国的语言(如果本国语言成为国际语言)的收益差,是分析的关键。
(2)生产领域里,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者三要素中,国际语言首先成为培养劳动者的新要素。对劳动者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接受教育培训中,接受国际语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花费在这其中的成本,变成为产品的成本。因此,此成本的花费与国际平均成本(即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学习同一国际语言的成本的平均值)相比,花的成本越少,产品价值实现后的绝对剩余价值就越多,企业或者国家在贸易中就盈利。反之,则亏损;其次,国际语言转化成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人们使用生产工具生产,不可避免的使用语言,从信息要素来说,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生产要素。使用语言生产比较抽象,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它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是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观念的大变革。
(3)从购买生产资料,投入生产到产品产出流通到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货币充当了核心,语言充当了桥梁。如果采取了非国际语言,那么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和价值实现则还是要选择国际语言。如果生产采取的是国际语言,那么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值实现则无须再选择其它的语言,本身不需要桥梁,可实现价值的实现。国际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便成为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基本内容,其学习的成本比构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成本比的内容之一。众所周知,英语是国际语言,以英语作为***语言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英语成本是其它国家学习英语成本的几分之一或者几十分之一,而且向那些学习英语的国家输出师资和学习资料,并组织各种英语考试,其成本比和语言产品输出,成为这些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的新要素,也是这些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同等条件下的比较成本优势。
2.2生产新要素分析
(1)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仅仅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赋予了生产要素以新的内涵,并扩展了生产要素的外延。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还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规模经济与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但是也忽视了国际语言对经济的作用。笔者从生产力新要素中分析国际语言对经济竞争力的作用,并从新要素角度说明国际经济和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格局变化。
(2)技术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所积累的技术,可以提高社会和个别生产率。国际语言作为世界科学技术的载体,作为技术和知识的载体和桥梁,是技术要素实现的载体和桥梁。世界科技发展的速度惊人,用于提高生产力的科技应该为全世界服务。承载这些科技的语言总是而且是必须要通过国际语言的传播和传载,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转化成先进的生产力。因此,要获得先进的科技,必须学习承载这些科技的载体,即国际语言。在学习国际语言的过程中,学习方作为消费者,国际语言国家作为生产者,双方以语言这一特别的商品,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上进行交换。因此,国际语言便转化成商品,这种商品也具有一般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市场的作用下,有其生产成本和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过这种商品是极其特殊的商品,其生产和消费比一般商品更容易掩盖其实质。有关理论,有待经济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商品是商品经济形态的全部内容和生产力的体现,因此国际语言成为商品便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容和生产力发展的新因素。
(3)人力技能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实质上就是人力技能的差异。技能劳动即进行专门培训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进行的技术性劳动。对国际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成为人力技能要素的最重要元素之一,评价标准和重要内容,是企业和国家用人的标准之一,是定义和评估人力技能要素资本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4)信息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信息要素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渐重要,有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甚至提出了信息时代来临的观点。不管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多高,国际语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语言是一种能创造价值并能进行等价交换的无形资源,由于其历史原因和语言学的特点,使得这一要素的生产和消费都在传统意义上与一般商品相异,其交换价值取决于知识市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治发展的***治力量。在信息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下,密码形式的语言是国际语言的特殊表现形式,好比商品中的古董和历史遗迹。
2.3价值分析
(1)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前提下,学习和使用国际语言成为人们生活和贸易的重要内容。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中的各种形式: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职的岗位培训;合理的人员配置以及修养生息等内容中,外语尤其是国际语言都是必要而且必须的内容,且成为评价人力技能的基本内容和标准。在那些把国际语言当作第一外国语来学习的国家,开设的各级外语学校和外语培训机构,生产的外语学习资料,聘请的外国教师以及组织的各种考试和考核的费用总和,一般被认为是人力技能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的资本。或者以成本计算,或者以收入报酬计算,这两种方法都是以工资差异来反映人力技能要素中的国际语言元素。这在非国际语言国家显得更加明显,那些能够使用国际语言的人从事涉外事务,其工资是从事其他行业,那些不懂国际语言的好几倍。而且,这些国家还把国际语言作为学校学习和考试的基本内容。如中国﹑日本﹑泰国﹑阿根廷等把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课程和员工工作的内容。
(2)从比较成本论和相对成本论来看,国际语言是融入产品的生产要素。国际语言不仅本身是一种商品,在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充当特殊的商品,形成特殊的语言产品和语言的加工生产部门:各级学校,涉外公司和机构,驻外大使,海外机构和学习途径等,有其特殊的消费群体:所有使用和学习该语言的人和民族,国家。而且国际语言是产品的构成要素,在生产领域构成生产要素;在流通领域构成流通要素;在销售领域构成销售要素。它已经从过去服务于经济变成经济发展的要素,与经济的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经济的国际化使其成为商品,加速了语言的国际化发展。而语言的国际化又参与了经济的发展过程,或促进,或抑制着经济形态的演变。
(3)从国际语言的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分析。国际语言的有形力量是通过它成为特殊的商品形式,通过价值规律表现出来的。国际语言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体促使世界上的每一个参与经济的国家都学习使用国际语言来最大限度的获取其使用价值或者实现国际语言的价值。国际语言的无形力量是它部分的转化成生产力,部分的转化成产品的要素以及其独特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推动或抑制经济形态的演变。国际语言的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作用于具体到国家化的经济,便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力的新元素。国际语言掩盖下的生产关系,生产力以及对经济形态的演变的关系,值得经济学家去研究。
参考文献
1PaulR.Krugman.InternationalEconomics[M].BergermanUniversity,German,1998(1)
2Curry,J.E.InternatInternationalEconomics:Understandingthedynamicsoftheinernationalmarketplace[M].Amercia,2002(7)
竞争力篇9
在人类努力的几乎所有领域。竞争都大大增加了。今晚机毁学科行业和职业多种多样,但仍有许多努力工作的专业人士将自己的同事视为竞争对手。这提高了,所有领域每个人。的竞争力。这种想出人头地的愿望通常被认为是工作中最优先考虑的事情。奔驰大多数工人不管是不是专业人士?倾向于把打。加单也提高他们的销售产出。并把剩余的不良之一用来做报告。这些做法似乎对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有很大帮助。然而这些都有潜在的严重后果不仅会对一个人的职业造成长期的伤害,尤其是对他的健康和人际关系。因此。在做和执行工作室人们应该记住。尽管完成分配的任务是重中之重。但没有什么比拥有良好的健康。老贾的家庭和个人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了。
再确保一个人在处理工作职业关系和个人需求时有一个平衡的生活。重要的是它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工作场所或者任何其他题型或要求严肃工作的地方。娱乐和体育活动中心几乎遍布市区。是缓解紧张和减轻工作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痛苦最佳解决。娱乐和体育活动不仅能改善人的身体健康。它也能增强一个人的竞争力。因为这个人获得了平静,而清晰的头脑和思想。充足的能量来完成普通而非反的任务。以及从家人和爱人健康二牢固的关系,众获得积极的人生观。事实上这些活动与竞争力并不相互排斥。他们是达到最大竞争水平和名列前茅的基本要素。AV这些活动。提供了严肃与娱乐工业与休息的平衡。所以你如果你觉得你不再喜欢你,正在做的事情是这种些时间出去娱乐一下。毕竟上面是短暂的。它不仅仅关乎工作和竞争力,快乐满足和健康生活是最重要的。
再通过高度竞争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考虑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或职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过分关注这一方面不仅以追求卓越的目标,相矛盾,而且会弄巧成拙。还会对人的其他更重要的部分造成严重威胁。如果它与所爱的人的这些关系以及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娱乐和体育活动有效的平衡了人的这些基本部分。
竞争力篇10
关键词:产业竞争结构 核心竞争力
上世纪80年代,m•e•porter根据多年来对不同产业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分析产业竞争结构的五力模型,在具有潜在高利润的产业竞争中,企业应根据自身力量与五种力量的对比情况来选择低成本、差异化或集中化等三种战略之一作为自己的竞争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培养企业的异质性要比选择产业更为重要,由此诞生了竞争优势内生论。企业能力理论是优势内生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分析产业竞争结构以及选择竞争战略提供了新的角度。
产业结构分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对于产业内单个企业间竞争态势的分析,porter认为,产业内部的市场竞争态势主要取决于产业内部的五种市场力量的作用,这五种市场力量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方和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的竞争。通过对产业内部竞争结构的分析,企业可以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
然而,即便企业处于同一产业且面临着同等程度的五种竞争力量,但它们的市场绩效仍然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对产业特性的忽视对于阐释企业竞争优势及其持续性存在较大缺陷,parahlad和hamel(1990)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通过分析企业竞争状况,集中有限的资源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不具竞争优势的某些基本能力实行外包或是外购,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企业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parah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能力,但是它们并不是一般或普通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三个特征,即价值性、难以模仿性以及延展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特征的企业能力才能被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及作用
porter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获得超额利润或者说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以更高的效率运作,从而获得定价优势;企业的产品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从而可以享有超出成本的价格。而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同样可以有效地防御来自于产业内部的竞争,这一点是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所决定的:
(一)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客户看重的价值能够做出显著的贡献,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等。尽管可能存在着强大的竞争作用力,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使企业在与同行业竞争者的争斗中受到保护,因为企业相比其它竞争者更能满足消费者某一方面的需要,并且这种价值能够为顾客所感知,从而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价值性同样有利于企业在强大的购买方威胁中保卫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体现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可以为购买方带来收益,客户与企业的合作可以相互提供价值。而与客户企业良好的合作也构成对供应商强大威胁的防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通过与购买方的沟通有效缓解卖方产品涨价的压力,必要时甚至可以将这种压力转移到位于下游的购买方身上。客户的忠诚以及某一竞争对手要创造同样价值需付出的努力就构成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而且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可以为顾客提供可感知的价值,这种价值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并且具有积累性和存量的特征,会随着企业的经营不断加强,从而防御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二)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能够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长期屹立不倒,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不可模仿性。在同行业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保证了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被模仿和超越,始终保持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歧异性,使企业始终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不可模仿性同时限制了购买者的选择空间,购买者无法在行业中得到同质或相似的产品和服务,使其难以产生对企业产品价格的敏感性,从而削弱了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保证了企业的主动性。
通过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不可模仿性意味着企业的经营流程有别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供应方会很难搞清楚在企业经营中所占地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终端产品的差异性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来自供应商的压力。构成不可模仿性基础的一系列有形与无形的模仿障碍,一方面通过建立起强大的进入壁垒,可以有效地将潜在竞争者挡在行业之外;另一方面当企业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会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为有利。
(三)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
企业在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之后,可以支持公司向多个产品或服务领域发展,而不是只适用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实际上是为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开辟了后路,一旦竞争环境恶化,企业可考虑在相关行业求得发展。
延展性为企业提供了进入相关行业的可能,可以有效防御来自供应方和购买方的威胁,因为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通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纵向一体化实现对产供销的控制。而竞争优势的可以转移,使企业在面临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威胁时,具有更加灵活的选择。
综上所述,集中资源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可以作为企业的另一种有力的竞争战略加以实施。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能够通过实现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延展性三方面的特征,有效防御行业内五种竞争力的威胁,建立起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条件
成功地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需要相应的资源和技能,在组织安排、控制程序和创新体制上都要做出改变,总体来说有三方面内容:
(一)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
企业要了解顾客的需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只有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才可能建立起竞争优势。除了关注现有产业结构和产业规则中的竞争,满足顾客现时需求之外,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地要求企业关注顾客的潜在需求。通过预见未来的竞争能力,引导和创造需求,并设法让顾客感知这种需求,才能为顾客创新最大的价值。
(二)具有关键技能和技术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关键技能可以是资源维度上的,包括强于其他竞争者的资本积累能力和控制能力等;也可以是能力维度上的,包括企业有别于他人的、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积极的组织和行动能力等。获得单项技能的方式不仅包括自行开发,还可以从外部引进,通过消化和吸收转变为企业内部的技能。
(三)整合能力与资源
任何单个要素都不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构建中,要形成以一个或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能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随着行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价值链的组合越来越复杂,只有通过持续的内部组织变革,调整资源配置,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内容,积累相关必要的技能与知识,才能最终形成与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所需要的技术、市场、组织等相适应的企业基础结构。
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的实例分析
(一)索尼(sony)公司在手掌游戏机行业中的竞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掌上游戏市场就被任天堂(nintendo)一家所把持,接连推出gameboy、gameboy advance等产品击败了诸多对手,保持着行业垄断地位。作为电子行业,多数企业直接寻找零售商,购买方的力量并不强。手掌游戏机行业的主要供货商是sharp、sumsung、nvidia等大型公司,具有很大的影响。替代品威胁来自于其他便携娱乐设备,如mp3播放机、便携式cd机等。nokia等厂商也在推出加入游戏功能的手机,可能成为潜在的进入者。
索尼公司在设计、制造以及销售微型电子技术产品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在微缩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由其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芯片、微型电源和包装等多种技术和技能的整合。经过细致的调研,索尼公司于2004年12月推出了一款集游戏、音乐、电影等多种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掌上游戏机play station portable(psp),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索尼的微型化能力使其为psp设计了微型光盘系统,相比任天堂的卡带式游戏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得益于索尼的制造能力,psp的大部分配件都由本厂生产,在压低售价的同时,也削弱了配件供应商的力量。psp综合微缩了mp3音乐、mp4电影以及jpeg***片浏览功能,几乎集合了替代品的主要功能。索尼公司的90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每年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了15亿美元。在时间、资金和其它组织资源上的投资以及技术积累优势为潜在进入者设置了相当大的障碍。
(二)丽华公司在快餐行业中的竞争
近年快餐业发展迅速,肯德基、麦当劳、永和豆浆、马兰拉面等海内外企业各展其能,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快餐行业的团体客户主要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员工集体,这类客户通常较稳定,但一旦流失对企业影响很大。大规模的连锁快餐店都有自己固定的原材料供应商;而中小规模的快餐企业原料选购通常经由农贸市场,供应者数目众多,讨价还价能力不强。替代品主要是传统的餐饮服务店,除正规的快餐连锁店外,许多依托周边写字楼的顾客资源进行经营的小业主成为快餐行业的潜在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