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困境10篇

道德困境篇1

关键词 美德 社会道德 困境

中***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Social Moral Dilemma

JIANG Chunmei

(Education College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Virtue should be the good example of the era, leading the people to happy and harmonious life. When under such a circumstance, should think profoundly and criticize rationally to find a way out of trouble.

Key words virtue; social morality; trouble

一个充满挑战,困惑与机会的多变世界,伴随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会对既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强烈冲击。不道德事件的接连发生,使人们不禁质疑社会道德现状,认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不道德的社会,反道德,非道德已呈泛滥之势,社会已无力挽回道德。要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道德真实现状,就得不断发挥社会主流思想的作用。作为德育人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道德”左右摇摆的社会,应以社会主流思想来衡量社会道德现状,不能走向边缘道德,我们应该以一种实然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去引导社会大众走进真正的道德社会,清楚社会的主流道德,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

1 社会道德现状

反道德,不道德现象与日俱增是一个存在已久的不争事实。***治领域,人们行为严重失序,不正之风盛行,,以权***利,甚至买官卖官;经济领域,见利忘义,以不法手段谋取暴利,钻法律空子;生活领域,拐卖儿童、、***等等不道德现象沉渣泛起。这些都严重冲击了现代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动摇了他们的道德立场,以至于人云亦云,缺乏***标准去评判整个社会的道德现状,导致人们产生理解性错位,认为当前社会道德的主流方向就是不道德。大众媒体报道的不道德事件层出不穷,把一个个反面例子裸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并在社会上掀起风浪似的讨论。面对如此多的有关道德的负面事件,严重戳伤了人们对道德的崇尚之情,社会道德现状混乱也属情理之中。

2 社会道德困境产生之原因

道德理念和规范是从个性***中衍生出来的,都从属于个人权利的概念之下,但是个人主义是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产生,带有浓厚的利己色彩,人的贪婪攫取性使得任何道德约束都成为虚无,非道德主义思想由此扎根于社会,***、暴力、享乐主义等的泛滥都是它衍生的恶果。与此同时,这种贪婪攫取性还会在各种关系网中滋生,使之得到扩张,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反对道德约束的力量得到提升,由此对社会道德价值理念造成负面影响,无疑对盛行的主流道德价值当头一棒。

“现代性是一种时代意识,通过这种时代意识,该时代将自身规定为一个根本不同于过去的时代”。①所以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割断了与过去时代的联系,这种断裂,必定造成时代价值的断裂。价值层面无连续性,不同时代的一切都归结为偶然,没有普遍性的存在空间,社会道德也就失去了场域性。道德的存在以道德的普遍性为基础,道德规范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仅仅个人的道德意见构不成道德。从而导致了社会大众的道德迷惘,分不清善恶、美丑与荣辱。

社会中人们良知的蒙蔽是社会道德困境的大原因。时代主体多表现出尔虞我诈,投机取巧的行为,在强大的物欲面前,道德情操是如此的软弱无力。社会生活无疑表现为两大关系:与他人的共存和与他物的共存。在前者关系中,人们相互依赖,难免产生向他人看齐的心理,所谓的“公众意见”有绝对的压倒优势,淹没了个人良知;后者关系中,社会里的一切都被物化,人们慢慢的丧失精神上的自由,良知为物质所禁锢。这样一来,人们分不清是非善恶,缺乏***的个性,从而只能模糊的判断社会现状。

3 如何走出社会道德之困境

当前社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反映了德育实践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种道德失范的现象不是社会主流,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我们不能被不良现象所蒙蔽,社会基本道德良心还在,具有基本的道德良知还是社会的主流,整个社会还是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中不断前进,社会总体还是在向前发展。我们作为时代的推动者,应以德育人的身份,积极付诸行动,让社会道德走出困境,大众媒体应当对当前的社会现状进行平衡报道,失衡现象的严重容易导致人们价值理念偏离重心,远离社会主流思想。社会思想,以媒体为中介,同一时间会传达给社会各个角落的人们,会被他们不同程度地纳入自身的价值系统。如果社会大多数都认同一种道德价值理念,那么这种理念无可非议的成为主流思想。如果新闻媒体大量提倡一种好的道德价值理念,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体环境,相信这个的社会道德现状将会慢慢走出这样一个漩涡。同时,广大网络爱好者要善于分析各式各样的不道德现象,要善用网络资源,时刻意识到社会的主流还是道德的。

人们沉醉于现代化成就的同时,要把握好人生,要懂得自律,善于反思,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要饱含德性。不要因为物质上的丰足而造成德性方面的匮乏,不要有了创造物质的能力,而放弃人之为人德性的锤炼,物质与精神永远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者同时存在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既然社会不良现象已经出现,我们就不能让它们肆意张狂,甚至有推波助兴之意,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善自身德性,提高自身修养,不失时机地助社会走出道德危机。

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自我超越性。我们似乎“太忙碌于现实,太鹜驰于外界”(黑格尔)。②反而使得我们非但不能好好去认识与把握世界,却屈服于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并且社会与文化的方面的种种原因,使现代人的生活只是指向一个最稳固的三角关系―物质、金钱、权利。我们丢弃了自己的内在灵魂,忘却了我们的主体性,与社会的污浊面相混杂。发挥自我超越性,就能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成、发展,提升自己的内在心灵,让我们摆脱金钱和财富的控制,拥有***的精神与行动,并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否定去实现更高的人生境界。苏格拉底说“我孜孜不倦的做一件事,而且只做一件事―劝导你们每一个人,无论老少,不要把你们身体和金钱看得高于或重于你们的灵魂以及灵魂的最高幸福”,③需知,在他那一时代,追求道德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作为现代社会的成员,做个道德的人,也就是在追求属于我们的幸福。

社会主流群体要随时随地为时代树立可效仿的标杆,为社会道德制定风向标。主流群体要有社会担当,引导主流价值的取向,扬善抑恶,要有充分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价值的澄清,做好心理和思想上的预防,随时引领整个社会走向美德的道路,对其中的不良现象,要做充分的抵御。

4 结语

人类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如果我们忽视了超越物质功利的精神的构建,忽视了人对各种精神的需求:缺乏自尊,自爱与利他,以及对人生终极的关怀,道德就会脱离广大人民的内在需要,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也无从构建,道德也就失去了时代赋予它的意义,从而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道德理念,失去道德信念,弃社会于一种“反道德”或“不道德”的境地。

社会的每一个体也要保持充分的***性,***就意味着人能以自己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思维将为社会的精神风貌注入更多的新鲜养分,将为社会美好道德的构建提供更好更宽广的空间。要重建社会道德秩序,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行,提高社会道德信心指数,着重培养具有***个性的人,懂得如何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如何选择适当的价值理念,才会让社会的道德走出困境。

注释

道德困境篇2

根据情报显示,他们的目标正率领140名到150名全副武装的战斗者,藏匿在山区禁地的一个小村庄内。

这一特殊***事小组,在山脊上占据一个位置,俯瞰那个村庄。

突然,两名阿富汗农民,赶着上百只咩咩叫的羊,和他们撞了个对面。两个农民还带着一个约十四岁的小男孩。

这些阿富汗人没有武器,美国士兵用步***对准他们,命令他们坐在地上,接着,美国士兵开始讨论,如何处理这几个人。

一方面,这些牧羊人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另一方面,如果放他们走,就要承担这样的危险:他们可能会告诉分子。有一帮美国士兵正在这里。

四名士兵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带绳索。捆住几个阿富汗人,以争取时机,找到另一个藏身之处的办法,此时并不可行。他们仅有的选择就是:要么杀了他们,要么放他们走。

勒特雷尔的一名战友认为,要杀掉这些牧羊人。

他说:“我们是在敌后执行任务的现役***人,受高级长官的委派来到这里。我们有权做任何事情,挽救我们自己的生命。一个***人应该如何作出选择,这一点显而易见,放走他们肯定是不对的。”

一时间,勒特雷尔难以抉择。

在回忆录里,他这样写道:“在内心深处,我知道,战友说得对,我们不能放走他们。问题在于,我还有另外一个灵魂,它一直向我施压,有个东西,在我的灵魂深处,不停地告诉我,杀害几个手无寸铁的人,这是不对的。”

他投了决定性的一票,放他们走。

其他三个战友中,有一个弃权了。

正是这一票,让他后来无比悔恨。

一个半小时以后,四名士兵发现,自己被近百名手持AK-47和火箭筒的分子包围。

在接下来的惨烈战斗中,勒特雷尔的三名战友遇难,分子还击落一架试***解救该海豹突击队的直升机,机上16名士兵全部遇难。

勒特雷尔身受重伤,他跳下山坡,并且爬行七英里,来到一个普什***人的村庄。当地居民伸出援手,不让他落入分子之手,直到他获救。

在回忆录中,勒特雷尔悔恨自己所投的赞成不杀那些牧羊人的一票。他写道:“这是我一生当中所作的最愚蠢、最糊涂的决定。当时。我一定是脑子出了问题。我投了这样一票,实际上,我知道,这是签下我们的死亡执行令。至少,当我回顾这一切的时候,我是这样认为的……决定性的那一票,就是我投的,它会一直困扰我,直到我栖息在东得克萨斯的一座坟墓里。”

在这个真实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抓到三个阿富汗牧羊人,美国士兵面临“一个艰难的决定”,要么杀了他们,要么放他们走。二者只能选一,别无选择。

问题在于,三个阿富汗牧羊人,都是平民,手无寸铁。杀了他们,自己的灵魂和良心备受煎熬;如果放走他们,存在着泄密的危险,并且危及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它将当事人置于一个“道德困境”之中。

这种两难选择,这种“道德困境”的存在,源于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这些士兵不知道作出决定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如果这些士兵确切知道每一个选择带来的后果,这种两难选择的“道德困境”,就不会存在。

可见,“道德困境”的根源,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在这个层面上说,对道德和良心的拷问,其实是源于对未来事态发展的无知。如果我们知道最终的结果,这种道德困境就不会存在。未来的不确定性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风险,就是讯息费用。

道德困境篇3

当你打开报纸,你可能会跳过广告,但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阅读商业软文的信息;当你看自己喜欢的博主文章时,也许这正是经过隐性包装的某个产品不着痕迹的宣传稿;你甚至还不知道,论坛最火热的话题,甚至口水战的一阵热闹其实都是种假象,五花八门的跟帖只是公关公司的“自娱自乐”。

公关背后不能说的秘密一旦说出,人为操纵的蛛丝马迹一旦被察觉,你是否还会相信这些信息?是否会觉得利用网友对论坛的信任来收取经济收益,违背了道德天平,会有种受骗的感觉?也许回答是否定的,但也可能你不再相信专家,不再相信媒体,甚至不再相信论坛里的所谓草根。

公关总在商业、道德的边界游走,这是其成熟的一个必然阶段?公关业如何在商业道德、客户要求、行业困境的夹层中生存得更好?带着这样的困惑,《成功营销》记者试***在与杨为民的对话中找出答案……

企业不要过度使用公关

杨为民称,公关业对商业道德的遵守,需要客户和公关业的共同努力。

对企业而言,首先,企业要认识到商业道德对于长期发展的必要性。当前企业在做决策时,考虑因素的前后顺序往往是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游戏规则、法律,道德排在最后一位。在利益面前,商业道德甚至成为纵的工具。对于在商业与道德边缘游走的企业,所要遵循的道德底线就是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第二,不要过度、过量使用公关。国际客户与国内客户的一个区别就是,国际客户将公关理解为沟通,公关的工作就是将信息加工传递到目标受众,客户为之付费的是沟通、传播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而大部分本土企业做公关都追求“短平快”,希望借助公关宣传得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某些企业甚至想通过公关软文达到扭曲是非的目的,以这样的心态出发,企业就会对负面信息的屏蔽、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上有着各种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为此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而有些公关公司抗拒不了这种诱惑,就成为了违背商业道德的“替罪羊”。

公关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公关业自身来说,首先,公关自身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公关作为服务业,一直以客户为导向,因此有些公关公司即使发现客户在信息传播上有做假嫌疑,往往也不愿意或不能辨别揭露其假相;加上国内公关业发展不成熟,从业人员心态相对比较浮躁,处于生存边缘的公关公司可能会为了短期利益为客户提供各种有违职业操守的服务,而不以长远发展以及道德操守为准则去选择客户,这些都是导致公关漠视商业道德的原因。

其次,公关的角色也要从服务向顾问升级。希望公关人未来能转变身份,在客户面前成为真正的专业顾问,指导客户在公关方面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向战略咨询的方向发展。3•15 晚会上曝光的垃圾短信事件以及近期的中国车辆碰撞试验室的假认证都使企业品牌的诚信坍塌。对于公关业而言,更是公众对其职业道德的一次严重质疑。但如果公关能真正成为客户的顾问,这样的诚信危机就可以避免。比如,公关公司可以指导企业选择合作的对象,并说服企业放弃那些曝光太多、受到利益驱动马上能为企业说好话的专家,以及从长远考虑,去长期跟踪、培养一些有***观点、不擅迎合、真正值得大众信赖的专家,这些都是对公关公司的巨大考验,希望将来公关公司有这样的能力。

道德困境篇4

 

关键词:道德 道德文化  时代精神  价值目标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近代以前,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古代经济、***治、教育、文学、艺术、哲学乃至宗教,无不打上道德的印记。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整个封建文化的衰落,传统道德文化也渐见式微和衰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发生了整体性危机。传统的道德哲学受到了人们的怀疑与否定,不再能为人们提供普遍有效的价值意义和道德信念;传统的道德秩序也日益受到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准则的挑战;在几千年漫长岁月中形成的道德禁忌,日益受到破除和亵渎。传统道德律令不仅难以成为人们行为“合法性”的根据,而且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似乎也成了问题。

传统伦理的蜕变与现代伦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充满矛盾的过程。“五四”时代人们提出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历史任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方面,旧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会随着经济结构、***治结构的变革而立即消亡,即便是表层的道德秩序、道德规范发生了变化,而深深积淀在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道德无意识”(道德心态和习惯)却很难一时改变。另一方面,新道德的建构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新道德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治制度不会被历史现成地“给予”,它需要经过现代化过程的再塑造,更主要的是现代道德和伦理精神要真正建立起来,也应像传统道德那样,不仅要建立显性的道德关系、道德秩序和道德理想,而且需要渗透到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内化为隐性的道德心态、道德信念和道德美感。目前存在的道德困境的实质在于:一方面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规范已经解体,另一方面,现代道德体系和伦理原则尚未完整地建构起来;传统伦理已经无力给中国人提供终极的价值意义。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道德价值上的困境。道德价值即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道德理想所产生的“敬意”,对卑下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所产生的“耻感”。在道德价值整合度较高的社会中,人们对何者为荣,何者为辱;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洁,何者为污;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高尚,何者为鄙俗等等,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能不假思索地作出符合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原则的判断。而在道德转型的过渡时代,人们受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那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这种情境使当今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流荡失据。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不再相信有一个普遍有效的恒定的标准,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其二,道德选择上的困境。在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的社会评价系统下,任何一种活动,一种现象,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而评价失范必然导致道德选择迷惘。任何一种选择,都可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援,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或赞扬,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讥评。这种选择矛盾冲突在今天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人们常常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人们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人际关系选择、行为方式选择、理想人格选择,总难以找到一种最具有充足理由的方向。选择失衡使人们普遍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丧失信心和诚心。文化和道德选择仿佛成为钱钟书笔下的那座“围城”,里面的人想爬出来,外面的人想挤进。

其三,各式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非道德主义是这样一种倾向,即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放任自流,用虚无主义来对待社会提倡的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非道德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颓废主义的结合体。在现代变迁中,中国人的伦理精神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人们的传统道德意识相对松弛,非道德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抬头和泛滥。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表现在道德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职业道德松驰和行业不正之风泛滥,以权谋私、以职谋利;商业活动中的见利忘义和以坑、蒙、拐、骗获取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家庭婚烟方面的“第三者现象”、“性自由”、“形式夫妻”往往受到某种程度的宽容。

[1] [2] [3] 

甚至许多在新中国本来已经绝迹的罪恶现象又死灰复燃,沉渣泛起,给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其四,社会道德控制机制低效,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弱化。一个社会要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保持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道德控制机制。社会道德的控制,一是要有社会舆论监督,二是要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良知”自律。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做好道德导向,宣扬具有时代精神文明价值的新人、新事、新观念、新生活方式,批评和谴责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非道德行为,批判与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价值相背反的封建道德遗毒,批判腐朽颓废的道德虚无主义。良知自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监督。它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来净化人格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想境界,从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需要。然而,由于我们面临着道德价值观上的新旧交替,执行着双重的价值标准,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舆论监督的混乱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社会道德控制系统无法发挥其职能。人们做了正义牺牲和奉献,却得不到社会赞美,而做了道德上有歉的事,又不感到羞辱和惭愧。这是今日中国人无法解脱的又一道德困境。 

其五,道德教育扭曲变形。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先验本质。要使人类养成高尚优美的人格,离不开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道德价值对社会成员进行的关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和形成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人们的道德活动。在道德价值整合度极高的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自我教育在道德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这保证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成功。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双重价值标准并存,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有时出现把相互对立的东西一起向受教育者灌输的现象。道德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的非道德性之间的巨大反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助长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拒和抵触。道德教育缺乏一致性,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严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水准和影响力。

现代中国人的道德困境,妨碍着世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序发展。道德价值新旧交叉造成现代人的价值紊乱和道德选择上的迷惑,人们无法为自己的存在找到圆满的“善”。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他们不仅要有现代知识技能,而且要有现代生活方式、现代道德心态和现代人格理想。这就需要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重建与现代化目标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

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选择的必然趋向。这种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对现代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性质和时代主题的把握。现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因此,我们的道德选择,我们的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的重建,就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一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确立现代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建立适应现代化需要并能促进其发展的道德文化与伦理精神。这种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的基础原则应是:()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的价值准则的道德规范体系;()事业上崇尚竞争,和生活上相互理解、支持和宽容;()尊重自我,理解他人,个人生活的多样性与社会团体生活同一性相结合;()外在的实用功利性与内在的道义圆满性相结合。这五项原则是与商品经济、民主***治、开放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也是与现代中国人渴望走出道德困境的要求相吻合的。

建设中国道德文化的伦理精神,必须牢固把握现代价值目标,服务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建设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必须对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加以认真的清理和批判继承。取传统精华而用之,弃传统糟粕而废之。在重建现代伦理精神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反省传统的着眼点放在继承与弘扬这一方面。在现代价值理想的导引下,让传统美德为现代生活服务,这同样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须做出的选择之一。

道德困境篇5

关键词:新时期;道德建设;囚徒困境

中***分类号:D6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物质文明大力提升的同时,精神文明也需同步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构件,社会道德建设成为关键所在。当前社会道德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积极参与。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道德新风尚。但是对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社会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一、例证:道德建设的“囚徒困境”

作为博弈论中的基础理论模型,“囚徒困境”在社会道德建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结合当前现实生活中的是否讲信用这一道德行为,通过甲乙两位陌生人如何去选择“讲信用”与“不讲信用”,以延伸的“囚徒困境”来具体分析:

初步结论:在上述前提下,乙方是否“讲信用”,甲方都会选择“不讲信用”作为最佳道德行为,同样乙方在作出道德行为前,也会优先选择“不讲信用”。在这中双方都认为的“最优选择”下进行结合,最终致使道德行为获得的效果最差。所以道德建设中的“囚徒困境”现象亟待破解。

二、道德建设中“囚徒困境”现象的原因解析

(一)主观层面

当前社会生活中,社会公众的道德意识依然薄弱。道德行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缺失。一方面是道德教育不够深入和彻底,“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道德风尚没有完全形成,道德行为的认知时常被误解;另一方面是道德理想不明确、不坚定,社会道德观极易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左右。

(二)客观层面

“十三五”时期,是社会转型发展进入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伴随着新的问题、新的现象的不断出现。社会道德建设也同样面临着新问题、新难题。一是社会自由度进一步扩大、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开放,社会大众的时间与空间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大,原有社会各领域中的角色定位不同程度的发生改变。二是制度建设存在的缺位与错位,新兴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标准没有及时、充分的融入到现有的制度建O中,从而产生制度的盲区。三是道德监督惩戒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使得社会道德建设中屡屡出现道德底线被突破的现象,现象之后对于非道德行为的监督惩戒措施和方式存在大量空白。

(三)中观层面

当前社会道德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传统道德思想,这些都与社会发展、家庭构建、个人成长密切关联,密不可分。在道德建设领域中占有牢固的地位。但这其中“宿命论”等迷信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道德行为责任的论述和解释。

三、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十三五”时期,社会各领域建设大跨步向前迈进,在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社会道德建设也将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是否能有效破解道德建设的“囚徒困境”,也将成为道德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打牢道德责任制度化的基础

道德责任制度的建立是道德行为规范的进一步延伸和细化,通过道德制度的确立来强制社会公众去遵守一定的道德约束和道德准则,进而使道德责任制度成为一种社会公众普遍认可、接受的道德习惯。这也是衡量道德建设取得成功的标准之一。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责任制度的建立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支撑,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平稳运行的市场经济都将有效促进道德责任制度的建立。

(二)强化社会公众的道德修养

新时期社会道德修养的强化,一是可以充分借助发达的网络通讯等现代传媒终端,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通过树立正面典型的道德模范,带动社会公众积极向上,激发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社团等小集体的组织作用,例如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开展道德宣传等方式整体促进区域范围内道德修养的形成。三是以家庭为单位,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形成良好家风,促进家庭成员自觉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借鉴吸收良好的道德经验

当前在经济发展全球化、文化交流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道德建设的大环境是开放的、自由的。传统道德思想和道德观念在不断进步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道德建设的优秀经验和资源。社会公德建设、社会秩序建设以及公共利益建设,都将为我国社会道德整体建设提供探索学习之路,形成多元素、多角度的道德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郭金鸿.道德责任论[M].人民出版社,2008.

[2]倪瑞华.道德难题的博弈论解析[J].中南财经***法大学学报,2005(4).

[3]庄三舵.道德领域“囚徒困境”解析[J].社会纵横,2006(10).

道德困境篇6

关键词:道德教育;困境;构建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43-01

道德是一种精神,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贵品质,是束缚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可以说处境非常尴尬。究其原因,还是道德教育没有走到学生的心理深处,简单的道德说教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一、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

青少年正处于少年和成年之间的“心理断***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满口脏话骂老师殴打侮辱老师,甚至有上课玩手机被教师批评,杀害教师的极端现象,有的青少年没有礼貌,打架斗殴,向低年级同学收保护费等,还有学生对生命毫不重视,***动物甚至同类,有的对自己生命也如同儿戏,自杀现象也常有报道。这些都说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针对这些现象,人们认识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出现了滑坡,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不到位。很多人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只是***治老师的事,实属愚昧之见。作为教育工作者,都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通过各种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言行一致,做好榜样。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困境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转折期,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困惑还找不成熟的解决办法,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就可能会走向邪路。这要求教师要正确剖析青少年的生命困境,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过渡到成年。但道德问题可以教吗?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是可以教的。中国古代也有道德引导的标准,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曾经取得很好的德育效果。但现在的道德教育大多是在搞形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和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比如用考试来测评学生道德水平,强制学生做好事,公众人物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的德育带来负面影响等,这些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口是心非,思维混乱,说一套做一套,道德情感缺失。长此以往,学生都会认为道德教育都是骗人的,都是没用的废话,是十分乏味和无聊的,导致很多青少年一听到道德说教就头疼。因此,道德教育要知、情、意、行相统一,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举一些老旧的事例,是不能让学生有亲身感受的,也很难得到切身的领悟和感受。因此,道德教育如果失去了情感和灵魂,就变成了苍白干枯的语句,培养出来的人是是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因为我们道德教育水平欠缺,形式主义严重,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导致很多青少年道德情感脆弱,缺乏同情心,甚至没有道德底线,看问题比较偏执,容易走极端,不能够理性看待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能给学生一次打动心灵的谈话,看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可以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的。青少年正处于生命的敏感期,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还要借助于别人的看法,这时候他们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认可自己、尊重自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展开针对性的德育,让他们能够走出困境,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构建

1、明确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定位。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给道德教育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定位,道德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发挥引导作用,可以给学生点化和点拨,但不能从头到尾式的说教。传统的德育弊病就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法则,没有让青少年进行生命体验和道德感悟,把道德教育当成了知识教育,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其实道德教育是知情意的统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和谐相处,平等对话,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二者都要敞开心灵,真诚交往,也就是说教师要摆正姿态,不能倚老卖老、高高在上,要潜下心来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体会学生的困境,感悟学生的困惑,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互动,实现德育水平的高效化。

2、重构青少年道德理论体系。

新的青少年道德理论体系要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要支持和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对不合理的需要要进行疏导,鼓励学生自我控制、自我提高,激发青少年的自我道德修养,把道德修养进行内化。这就要求转变传统教师灌输式的说教模式,将教师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为学生自发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教育模式。新的德育模式并不是教会学生多少道德方面的知识,也不是给学生讲多少道德楷模的例子,而是让学生对道德意识进行内化。这都要求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入手,研究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层次,确立道德在青少年中的基础性地位。

3、建立多元化的道德载体。

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载体,道德教育也同样需要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要借助载体的,道德教育就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载体,只有把这三个载体有机结合起来,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和现代媒体的发展,社会已经相当开放,家庭、社会、学校各子系统相互融合,这说明任何单方面的道德教育都是难以凑效的,需要建立一个立体化的道德教育载体,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而社会领域的德育需要社会媒体、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发挥整体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茂坡.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J]. 现代农业. 2010(11)

道德困境篇7

【关键词】大学生;困境;路径

当***事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类似悲剧却在频频上演:2009年“杭州飙车案”发生,“官二代”同伴围在死者身前嬉笑的场景灼痛了公众的眼睛;2010年,李刚之子李启铭嚣张冷漠地喊出“我爸是李刚”;2011年,药家鑫肇事杀人后,其同门师妹竟然说“我要是他,我也捅”;2011年愚人节,上海浦东机场赴日留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母亲发生争执,拔出水果刀连刺母亲9刀……突然北师大一男生因牙膏发生口角将舍友砍3刀的血案又见报端!这多起案件经媒体传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其反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境

(一)物质欲膨胀,缺乏理想追求

在现代社会, 物价涨, 房价更涨, 大学生的物质欲也在水涨船高。近日一项女大学生调查,其中有高达24%的女大学生认为“傍大款”和周末当“二奶”是正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拥有这种思想的女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这种思想无非跟传统道德观念背道而行!在以“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很多人为了追求金钱享受,而不择手段,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非诚勿扰》的女嘉宾马诺发表了“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面”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句话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

(二)“自我中心”性格形成,价值取向扭曲

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自我中心主义”的概念,这一概念被引用为青少年和成年人也有受自己判断和行为受到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强烈影响,表现得极为自私,心目中只有自己,不能容纳别人,无爱心,无责任心,无羞耻之感 。2011年7月,山西省晋中经济学院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公交车上与同校其他三个学生争抢座位引发冲突,被同校学生用折叠刀捅死。这几位学生就表现出了“自我中心”性格的特性: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视“我”的一切为神圣,绝对不可侵犯;以“我”划线,一切以“我”的好恶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内向,自我封闭,不合群;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情感脆弱,受挫能力降低

北京市卫生局播报,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3.66%,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3月,四川大学本科生曾世杰手持刀具,在校园内制造了1死2伤的惨案。该因被人歧视相貌丑而杀人案件令人唏嘘不已。说到底,就是曾世杰感情脆弱,承压能力差。他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自卑,与家人缺乏沟通,因成绩差自暴自弃,抑郁情绪积蓄后爆发。如今的大学生情感依赖性更强,但是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较差,与同学之间交流困难,无法找到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容易积压不良情绪,为犯罪埋下种子。

(四)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不计行为后果

在社会价值追求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思想观念上,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人并刺死伤者案,经媒体披露后成为舆论焦点。今年西安中院认定药家鑫为逃避责任杀人灭口判其死刑。这次的风波虽已过去,但却留下了血的教训。药家鑫杀人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他为逃避个人责任,不惜用刀结束别人的生命,严重危害了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困境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道德是受制于社会的***治、经济、司法等状况的,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决定的。很多人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搞了市场经济,惟利是***、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侵入大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社会道德的改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如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法国等北欧资本主义国家很多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道德状况还算不错。我国的道德现状如此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不规范,社会的公平度不够造成的。“拼爹”“富二代”“官二代”“有房有车男”等热门词汇正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很容易扭曲的。

(二)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从教育本身来说,高校的思想***治教育以普遍化、客观化的知识代替了道德实践,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掌握,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锻炼。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本身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状态。从校园文化方面看,很多高校都未形成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尼采曾言,大学成了“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场”,“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把人变成机器”,使人失去自我和生命本能,听命于知识,听命于金钱,听命于国家,而独不听命于他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把人变成机器”的高等教育已经无法承受人性之重,“教育的非人性化”、“人的异化”等词眼对于教育领域司空见惯。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父母离异、充满暴力、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产生一种极端:与父母关系的疏离,由于爱的缺乏和失落,往往存在情感交流的障碍,对外界反应极为敏感,他们自卑又自尊、多疑又自信、感情脆弱又顽强、内心孤独而渴望与他人交流,这种极其矛盾的两面性心理,使他们在经历沮丧后,难以控制情感的宣泄方式,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另一种是经济条件非常优越,社会地位也很高的家庭中容易产生另一种极端:父母过分溺爱,对孩子一味顺从,全部包办,而这种满足导致孩子以我为中心,在生活中经不起“挫折”,也不积极改善本人的心理状况,容易做出偏激的事。

(四)自身素质的养成

例如在同样是农村,家庭环境较差的学生中,有些学生自卑、内向、消极,很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因丑杀人案“的曾世杰就是因为家庭经济的自卑,生性多疑,抑郁而杀人。而有些学生却刚好相反,他们更加刚毅、***、有责任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美丽的女孩李文霞,身患重病,家庭接连遭遇不幸,却坚强的考入大学,如今生命垂危,她却只想救救她失明的父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决定的。哲学上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自身对道德的认识,道德的情感,道德的意志决定了其道德行为。此外,知行不统一也会产生道德问题,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三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困境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我们国家要建设得更加强大,提高人民整体的生活质量,使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后顾之忧。尤其是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区域制度方面,国家应该加大力度更好地保障民生,缩小城乡区域差异,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从而让农民的孩子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不再因家庭经济的窘迫而自卑。同时,要通过分配促进公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营造出一种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们不再因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差异而享受到不均等的待遇,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去。此外,社会舆论应引导大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而不应放大渲染负面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二)高校应更加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纷纷开始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按照要求,每3000名~5000名大学生就应当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一个学生应该下拨10元以上的心理咨询费用,事实上,专职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师数量不够,而且经费上很少有高校能到位,而危机预防的整个体系,在很多高校也没有健全,潜在的危险更大。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功效。若将这部分潜能发挥出来,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受益的。学校方面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帮助。加大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让其受益于每位需要帮助的同学,让他们乐于来心理咨询。此外,学校要宣扬一种高雅,高尚的道德氛围,让学生能在此感染下,自发地践行道德规范。作为高校教育者应鼓励他们主动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学习状况,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建立起 “四早体系”――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三)父母要言传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父母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感染影响和教育子女。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去教导他们。不要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随时暴露在孩子面前,否则,对孩子的反作用很大。其次,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适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各种想法,把孩子当成是朋友一样聊天谈心,不要只懂嗦而适得其反。再次,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使用家庭暴力,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这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最后,无论家庭条件是差的还是好的,给孩子的爱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太少的话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产生孤独感;太多的话会惯坏孩子,令他们好吃懒做,经不起挫折,以自我为中心。

(四)大学生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

首先,大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自己要充满自信,对于不足之处要积极地改善,不要羡慕嫉妒别人,也不要看不起别人。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只有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有德行。再次,大学生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不要纠缠于生活的阴暗面,要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及时地与同学、老师和父母沟通交流,不要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立自己。最后,大学生要锻炼自控能力。遇到挫折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避免因小事而铸成大错。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退一步海阔天空,要学会隐忍。此外,大学生还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要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积极地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怀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境及原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9(9):101―104.

[2]胡传明. 陈施施后物欲时代大学生道德困境解析与路径选择[J].南昌大学学报,2010(5):152-153

[3]吴晓芹.当前高职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成因分析.法制与社会,2010,1月上.

[4]毕岩,徐嘉.试析部分大学生道德失范及应对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1).

道德困境篇8

关键词:道德教育;现代化道路;困境;突破

中***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94-0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德育传统的国家,素有“礼仪之邦”之称。重视德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德育一直都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当今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面对当前的困境和危机,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一、目前我国德育困境分析

21世纪的人类历史进入到了现代化进程之中,而中国当今的社会也正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时期,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了不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道德教育也正经受着一些困境和危机。

(一)观念上重智轻德倾向,忽视人性和谐

人性和谐就是要求一种人性真善美统一的和谐,成为具有人性光辉之美的和谐之人。由于升学考试和就业的压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大多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的普遍标准,进而导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形成。这种思想观念进而造成了学校德育的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性的和谐发展,无法达成内心协调一致,知行统一的目标。

(二)方式上过分强调理论灌输,忽视主体性德育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不论是中小学的思想***治课还是大学的德育课程,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忽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内化和外化在德育养成中的作用。德育的方式和手段上过分地强调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甚至灌输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进而导致德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相协同。

(三)德育内容层次不清,衔接不当

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教条化和简单化,德育的内容有些空泛,层次不清,衔接和过渡不当。因为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小处和从基础开始抓起,要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德育工作若不能以最基本的日常道德教育为基础,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德育效果的不尽如人意。而当前的德育工作从小学到大学德育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层次不清,没有很好地遵循道德养成的循序渐进原则。

(四)德育队伍建设方面薄弱

我国道德教育队伍的主体是各类学校的教师,他们中的许多教师并非专门进行德育工作的教师,没有完全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和掌握现代德育方法,德育专业化水平不够,道德素养不高,而且德育工作者也几乎没有参加专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从而导致道德教育队伍的薄弱。

因此,在社会面临转型时期和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道德教育只有通过不断地发展,为自己寻求新的生长点,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德育现代化道路的突破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现代化道路,使其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新的德育体系。

(一)树立现代的德育观念

1.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现代的德育观念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必须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人性和谐,重视德育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德育观念中要强调以人为本,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个性化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道德教育的过程是要为人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将德育渗透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之中,真正地达到人性真善美统一的和谐,成为人性光辉之美的和谐人。

2.包容开放的观念。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而,我们不能排斥其他的优秀道德文化,借鉴其有益成分对本民族的德育文化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德育必须打破封闭的格局,树立包容开放的观念。中国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向世界开放,加强与外国的交流和联系,通过比较德育的研究和学习,养成善于吸收外来优秀道德文化的能力,虚心借鉴外国的先进的德育经验,以此来为我国德育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资源。

3.创新发展的观念。德育现代化发展要求树立创新发展的观念,也是德育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德育的创新首先是德育自身的创新,面对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通过更新德育理念、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来提高德育的实效。同时注重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德育要面向现代化发展需要,就必须树立创新的观念,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德育目标的现代化

德育目标的现代化,就是伴随当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使德育目标的确定既符合现代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又符合德育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原则,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目标的制定是德育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方法和途径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起着总体的指导作用。我国社会的转型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往传统的、落后的德育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现代德育则要求要以人为本,注重从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正视德育对象是具体的人,适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因此,德育的目标的制定应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可遵循从小的基础行为规范教育,进而到社会中公民素养教育,最后到理想和信念教育这一从低到高的层次进行衔接和过渡。

(三)丰富德育的内容

时代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德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代的步伐和人的发展需要相协调。根据德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德育的内容要回归生活、立足现实,同时紧跟时代脉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加强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育人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当前的生命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补充和完善:首先,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教育学生通过对“生”与“死”的正确认识,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死亡,珍惜和悦纳生命。其次,正确对待逆境的挫折教育。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在战胜苦难中充分领略生命的快乐,从而更加懂得欣赏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最后,加强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以及人生的使命和责任教育。

2.推进生态德育的发展。由于当代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出现了人口、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性危机,生态德育已成为德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新课题。在推进生态德育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要规范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基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和现实需要,必须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真正理解、认同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意识。

(四)德育方法多样化

1.回归生活德育,注重社会实践。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因此要重视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生活中认识道德,体验道德的真正魅力,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德性修养。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除了在课堂上传授道德理论知识以外,还能在课余附之以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学习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德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最终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2.倡导体验德育,注重情感陶冶。道德教育过程如果缺乏情感渗透,学生获得的仅仅是枯燥的道德概念,对这些道德概念没有亲身体验,就不能从整体上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认知,进而道德认识就无法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品质最终也就难以形成。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陶冶,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能产生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德性的养成,能够有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道德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会同时出现,加剧社会的矛盾。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力加大,人们除了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外,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心理偏差,造成心理失衡的现象。而道德教育则对培养人的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在现代德育中重视培育人的健康心理,将道德教育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运用,通过沟通开展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引导人们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培养高尚的品德。

4.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发挥网络德育的理论。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一些新媒体的出现,如QQ、微博、微信等迅猛发展,为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网络德育已逐渐成为德育工作的新阵地。与传统德育相比,网络德育能给德育过程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活力,使学生的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在课上通过形象而生动的德育教学课件来感受德育内容,也可通过新媒体平台与老师进行交流,增进师生间交流和互动。利用网络德育的新优势,既能加强对学生道德规范的教育,又能增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拓展德育的新途径,提高德育实效性。

总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期,德育现代化道路要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德育的现状,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未来德育发展的新方向,不断创新发展,寻求突破和超越,让中华美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谢太洵.对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审视[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4):116.

[2]彭燕.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1.

道德困境篇9

一、学校道德教育遭遇的时代困境

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工业化和城镇化,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价值基础也趋于瓦解,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十分严重:都市病、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心态冷漠、公德缺乏、信仰缺乏,等等。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传统价值丧失已经给学校德育造成有目共睹的危机。这些道德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德育所处的社会道德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二是青少年生活的家庭环境发生变化,三是学校德育面临学生亚文化群体的影响。

1.学校周遭:社会病态严重侵蚀公共生活的道德环境

中国目前正在跨入现代之门[1],正在努力推进经济、***治体制的现代化转轨。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看,现代化成为今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而人们观念的现代化则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传统社会中,每个人都作为族群个体而存在着,现代化强调个人作为主体的价值,这就引发了价值观体系的重大变革。一方面,我们看到个人的主体性价值得到承认,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发挥每个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个人从压抑中获得人性的***,伴随着西方现代文明中的个人主义思潮影响,个性的***也导致人的私欲泛滥。严重利己行为、***等各种社会病态严重侵蚀着公共生活的道德环境,失业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成为凸显的社会问题,这一切都使得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社会转型的阵痛。这也是学校德育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随着现代化在中国的推进,商品经济社会也正在改变着人与人的传统社会关系,市场经济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驱动着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满足。人与人之间淳朴的充满温情的交往关系变成了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迅速膨胀起来的个人主义侵蚀着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价值基础,由此造成了整个社会传统价值观体系的瓦解,原本相对稳定的社会道德生态环境也失去了平衡。从企业造假到官员腐败,从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到暴力事件的发生,等等,诸多社会问题都使得学校教育的社会道德资源变得十分匮乏,教师和学生也因此陷入了不同程度的无奈与迷茫,直接表现为学校道德教育权威地位的丧失。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与校外的道德恶化现象形成巨大的反差,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导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日益变得软弱无力。

从文化普及的角度看,大众传媒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变革。但是,由于文化管理体制与法律方面的不健全,文化市场的混乱导致文化经营者为追求商业利润而表现出媚俗的倾向。低俗的文化产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途径冲击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网络制造的虚拟生活世界中,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都失去了约束力,个人主义发挥至极端,一些人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这些都严重影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学校教育在与大众传媒的对抗中,其教育效果不断受到削弱。例如:“网瘾”现象已经成为青少年的普遍心理问题之一。“网瘾”表面上是心理问题,实质上则是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对孩子失去吸引力的一种表现。

2.学校逐渐失去稳固的后方基地:传统家庭生活结构的解体

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除了学校生活之外,家庭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生活环境。家庭生活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学校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家庭结构及其稳定程度正是发生剧烈的变化,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质量。

从城市家庭生活的结构来看,尤其是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城市,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不仅家庭日趋小型化,而且家长的工作时间也不断延长,无法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与心理沟通。这样的家庭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但是,潜在的危机则是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缺损导致家庭生活中长辈对孩子道德影响力的减弱。孩子在家庭生活的时间里,如果失去家长的有效影响,他们的生活时段就可能被电视、网络所侵占。这些孩子就可能模仿传媒中的成年人,而这种“偶像崇拜”中存在着向善或向恶的不同可能性。

从农村家庭生活的结构来看,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的转移,大批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与此同时,农村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家庭结构不复存在了。随着父母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他们多数是与年迈的祖辈生活在一起。这正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校面临的新问题。这一切变化都使得原来由家庭承担的对儿童教育的职责无法实现,无形中增加了学校教育的负担。

另外,现代社会发展也带来家庭生活中的文化反哺现象。例如,在信息化时代里,孩子们掌握新技术、接收新信息的能力明显优于家长,这更加剧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代沟问题。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变得十分困难。

家庭生活原本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环境,但是,如果家庭生活无法给孩子提供安全感、依恋感,那么,家长的权威作用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衰弱。家庭也就无法与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

3.不和谐的校园:学生群体的亚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在相对封闭的传统社会中,学校主流文化制约着学生亚文化群体的发展方向。现代信息社会的开放使得学生有可能接受到不同亚文化的影响,加之青少年群体之间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因此,当代学校生活中可能出现不同层次的学生亚文化群体。这些亚文化群体在价值观方面存在与学校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相抵触的一面。

学生亚文化群体中出现的偶像崇拜就可能与学校的榜样教育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学生心目中的英雄与学校树立的榜样在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很多青少年来说,他们过着一种两极性的生活:一极是枯燥乏味、劳神费力的学习;一极是对偶像的神魂颠倒。”[2]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但是,青少年对娱乐明星的热情超越对人类文明史上思想家和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注意力,将导致学校教育在这些学生心中的直接降格。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少年的成长越来越多地受到校外各种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超出学校教育的有限作用,并给学校德育带来各种干扰。如果学校德育无视信息社会中小学生亚文化群体的特征,单纯固守传统道德教育的老路子,只能使学校德育陷入困境,而且,在困境中挣扎的学校道德教育正在走向边缘化、外在化。我国著名德育理论专家鲁洁教授对这种倾向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第一,边缘化,指道德教育既然在使人从事某种职业或具有某些技能方面无能为力,它就不可避免地沦为无用的教育,在学校中的容身之地越来越小。第二,外在化,指道德教育的价值己经丧失殆尽,道德被认为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和规则,人们关于道德的认识就是遵守规范和规则,而这些规范规则又被视为源于客体世界的运行规律,与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几乎没有关系,这样,道德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没有任何自我涉入的学习,当然也就生成不了任何自我道德定位及明确方向的道德态度。[3]

上述事实表明,学校生活充满着危机,这种危机总是意味着可能引发不幸,但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危机理解为开创新起点的机会”[4]。当然,这个新起点不是简单地恢复中断的发展,而要对迄今不合适的学校生活加以批判性分析,恢复被抛弃的良好的教育开端。

二、学校生活:教育价值秩序的颠覆

当代社会,效率主义与功利主义主宰着现实社会的诸多领域。学校教育似乎已被淹没在实用与功利主义的冰水中。[5]学校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在种种利益诱惑面前,学校似乎已经放弃应该追求的道德教育理想,学校的功利倾向已经浸染着整个校园。学校生活的价值秩序已经被颠倒了,这也正是今天学校教育的“道德软肋”。

1.升学为圭臬:教育丧失本义

对教育的本义之思,有必要进行词源学的回溯和教育史的回眸。英语中的“教育”(education),源于古拉丁语。拉丁文“Educare”的词源是Ex(出)-Ducere(引),原初义为“引出,引领”。其实,“引出”不仅表示教育影响出自内发,而且表示之所引的方向。这个方向暗示教育旨在使人向善。因此,本来意义上的“教育”,是指“善”的影响,也可视为“道德教育”的同义语。制度化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时至今日,教育价值并非在于培养孤立的个体,而是一定社会的成员,即“教育旨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并尊重不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差异”[6]。

今天,功利取向浓厚的社会生活不断浸染着校园文化。在急功近利的文化影响之下,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迫切需要一个好的升学率提升其社会知名度,进而获取各种利益。因此,学校生活中的一切都以升学为圭臬。从知识学习到特长培养,都以升学为第一要务。在现有国情之下,升学总是以选拔性考试为依据。学生为了摆脱被淘汰的命运,只能拚命地学习那些应试所需要的书本知识,他们不可避免地沦为学习的工具。一个沦为学习工具的孩子,仿佛就是教师或家长手中的提线木偶。

竞争和淘汰早已经是校园里游荡着的幽灵,学习的压力已经占用了孩子们太多的时间了。于是,大部分孩子摆脱书本的方式就是电脑(网络)和电视,而对于那些不堪忍受学校生活重负的孩子,虚拟的网络世界似乎成了他们的“世外桃源”。他们在网络游戏中肆意宣泄着他们对学校生活压迫的怨恨与不满。人在某些网络游戏中,除了暴力、***之外,就剩下一个空洞的人的躯壳了。在此,无论是学校生活中的“好学生”,还是沉溺网络中的“坏学生”,都是一个“单向度的人”。教育的本真价值在时下校园里遭遇被颠覆的命运,教育迷失了最原初的意义。

2.爱的缺失:教育无所依托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尊先生曾把“情”和“爱”比做教育上的水。他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7]在夏先生从教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制度和方法上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好像掘池,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因此,夏先生担心学校教育忽视生命所在――人的培养。其实,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技术理性变得日益强大,夏先生对爱的教育的忧虑依然存在。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被视为一种产业,学生被视为知识的消费者和学校教育产业的产品。学校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或智力。旁观者知识观[8]支配着学校的学习生活,教师很少关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学生心灵的关系。封闭式考试、单一正确的答案造就了学校生活氛围充满了压力与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功利和冷漠。换言之,我们的教育总是强调精确、预见和控制,而不去寻求智慧和心灵的安静。这就造成了一个人与自身的疏离。“这种疏离遮蔽了自我的感性本质和社会性的类本质。这种自我疏离的原子式的主体成了在物质经济利益的竞技场上自我谋划和自我计算的自私自利者”。[9]

这种教育的直接弊端就是造成了学习者的异化。学习已经演变成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这种教育在导致人被异化的同时,也带来学校生活中的道德冷漠。道德冷漠就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10]。学校生活到了现在这个样子,真是空虚极了,孩子们可能会因为得不到爱而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现时代的学校教育在培养知识人、工具人的单车道上已经走得太远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他们的智力水平也许越来越高,但是,其心灵的健全却令人忧虑。当然,没有一个教育者愿意把风险和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但是,教育者必须把威胁到青少年生活的事情纳入到教育学的思考视域之内。

三、重构学校道德生活的始基:爱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说:“爱是教育的原动力。”[11]针对学校教育面临的严峻现实,有识之士开始质问:“有谁真正关心什么东西对孩子们才是真正重要的?对我们也是真正重要的?难道我们只是像棋子一样被推到国际竞争的棋盘上吗?”[12]具有使命感的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关爱孩子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恢复或重建学校道德生活的始基就要从爱的教育入手。

1.以爱作为学校德育的价值诉求

自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以来,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就是崇尚理性贬低情感。在技术理性日益昌盛的今天,人们不再将情感生命视为一种富有价值的事件。现代人无法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道德也失去生活目的的奠基。在德国著名现象学伦理学家舍勒看来,这正是现代人所犯的时代错误。在我国社会现代进程中,学校教育正在饱受这种错误所造成的侵害。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时代的困境中挣扎,正在走向被边缘化和被外在化。学校德育被外在的道德规则遮蔽了道德关怀,儿童从家庭进入学校后,其道德感成长的连续性受到阻断。于是,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变得有“道”无“德”了,学校用一系列外在的规范约束学生,但是,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未真正受到触动。

舍勒认为:“在人是思之在者或意愿之在者之前,他就是爱之在者,人的爱之丰盈、层级、差异和力量限定了他的可能的精神和他与宇宙的可能的交织度的丰盈、作用方式和力量。”[13]从舍勒的视角看,爱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天性,为意志指明了方向。在生活共同体的成员之间,爱使他们具有了休戚与共的情感体验。人的最初的、原始的道德体验就是爱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在这个家庭生活情境中诞生的。家庭是一种以爱为根本特征的道德生活实体。家庭是儿童道德感的诞生地,是道德教育的始基。

儿童进入学校生活的时候,他内心并非是一片“道德空白”,道德感的基调已经在家庭生活中形成。学校的道德教育也是在家庭道德教育基础上的必要发展。始于家庭,并不意味着限于家庭,孩子会长大,他会从家庭走进学校,再从学校走入社会。如果学校的道德教育关注儿童道德感生长的始基,就会关注“爱”的教育。学校德育也将开辟一个新的视域。从正本清源的角度看,爱的教育可以从根源上使得学校道德教育复归人文的本性。

2.爱的教育氛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心境

事实证明,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著名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曾把教育氛围理解为情感、情绪状态及对教育抱有好感或厌恶等关系的总和[14]。从儿童的视角来考察其生活质量,幸福、无忧无虑、不为恐惧和担忧所困扰是基本心境。保护和发展这种愉快心境是教育者的职责所系。因为,我们从海德格尔那里得知,“现身的有情绪从存在论上组建着此在的世界敞开状态”[15]。正是这种错以为最无关宏旨的情绪,以一定的方式解释和说明世界和生活。简言之,情绪历来支配着我们把握事物的方式,也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

与成年人相比,情绪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大。如果一个孩子处于忧郁的情绪中,他的整个生活就会变得阴沉,他也无力去保持与外界的关系,可能退缩到自我之中,冷漠地过着颓废的生活。当前,来自学校生活的压力造成一些未成年人的情绪低落。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学校与其说是一个学习成长的场所,不如说是一个丧失快乐、丧失自我的场所。于是,网络世界的游戏生活成为这些孩子逃避现实,摆脱伤害的“好”去处。

与之对照,愉悦心境能够催人奋进。愉快的心情能够使一个孩子振奋起来,有勇气扫除一切枯萎的影响,以向一切美好的事物敞开心扉。因此,教育者必须尝试去促进学生形成愉快的情绪,避免或防止学生产生忧郁的情绪。好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对其各种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有责任也有必要营造充满爱的教育氛围。在爱的教育氛围中,教师眼中没有“差生”或“弱者”,只有对每一个需要教育的孩子的关爱与信任。爱和关怀引导着儿童的道德生活,他(她)在体验被爱与被关怀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爱老师和关怀同伴的道德直觉。学生与教师就置身于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教育关系之中。

总之,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学校教育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学校教育的合法性地位正在被削弱,学校生活对于孩子的魅力也正在逐步消逝。但是,源自教师的爱和期待能够产生一种创造力,进而改变一个孩子的生活境遇。在这些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与险阻,但是,只要他们心中有爱,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永远有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2007年中国公民价值观蓝皮书”选取社会价值观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结论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已经跨进现代社会的门槛。参见:赵孟营.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6.

[2]高德胜.道德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8.

[3]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 2005, (12).

[4][14]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4、41.

[5]金生.教育:思想与对话[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主编之语.

[6]陈桂生.普通教育学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8.

[7]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译者序言2.

[8]“旁观者就像一个身在监狱,注视着窗外下雨的囚徒,对他来说,窗外下不下雨都是一样。”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7.

[9]哈特.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译者前言、14.

[10]朱力.旁观者的冷漠[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7,(2).

[1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1:92.

[12]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13]马克斯•舍勒.舍勒选集(下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751.

道德困境篇10

改革开放以来,由市场经济驱动,中国在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已为世人所嘱目世界所公认;与此同时,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也出现了道德进步或“爬坡”①与道德危机或“滑坡”②共存的现实,这些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早已为舆论界为伦理学界所重视。鉴于在某些方面,道德“滑坡”的速度,超出了道德“爬坡”的速度,其客观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集中力量从理论上探求原因寻找有效对策,以求尽快制止“滑坡”,并为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道德支持,这是伦理学界所面临的严峻课题。但现实情况却是:十多年来,伦理学界不仅围绕道德是否滑坡问题论争不停,而且在关于“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上也存在着严重对立,这便使现实的道德困境变成道德理论自身的困境。当然,如果伦理学只是一门形而上的人文学科,我们所面对的只是一个经院课题,那么,这种后果可能仅仅是昭示着伦理学本身的悲剧命运而已。但伦理学却恰恰是极具实践性的社会科学,所面对的又恰恰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课题,因此,困境中的伦理学界因切脉不准方出多门,又恰恰加剧了现实道德危机,药不对症虚火实攻诸多真诚求善的道德药方换来的可能是灾难性的非道德的后果;理论的悲剧则极可能酿成社会的悲剧。这便是我为道德理论走出困境而提出建设中华新伦理的理论动机。

让我们同样从现实的道德困境切入。表面看去,对目前道德滑坡的严峻形势,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但许多人的着眼点却并不十分准确。譬如象许多文章中所罗列的坑蒙拐骗、伪劣假冒、走私***、谋财害命、拐卖妇女、贪污受贿等严重违法犯罪现象,便并不能完全用来证明道德滑坡的严重性,尽管其背后肯定有道德滑坡的原因。因为道德在通常情况下,只能约束大多数人作守法好人,却不能制止少数人犯罪;少数人犯罪,并不一定能反证多数人的道德素质低下。一些发达国家,犯罪率不低,但其公民的道德素质与社会道德水平依然较高便是例证。因此,我认为目前道德滑坡问题之严重,并不完全在这些犯罪现象本身,而在于面对这些犯罪现象,社会大众的道德是非颠倒良知麻木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某些抵制丑恶的善良和崇高举动受到公然的嘲笑,而那些寻租受贿的犯罪行为却被视为正常——“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成了“喻世名言”。那些严重违法犯罪者不仅不受道德的批判,而且,有人说情,有人庇护,一旦出狱,甚至马上有人重用;而那些主持正义的受害者却往往被围观嘲讽、孤独无助、甚至被救者自己逃之夭夭置恩人生死于不顾。造假、走私、买卖妇女等犯罪猖獗,是因为有众多群众甚至领导默认支持并受到当地道德舆论的保护!至于许多子女毫无伦理责任,遗弃***老人甚至打骂残害父母的恶性案件不断被舆论所揭露和批判但又不断重复发生,则是因为许多人已经没有行孝的良知了。这种普遍性道德是非的颠倒或道德良知的丧失,才是今天道德危机严重性之所在!

当然,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探求造成道德滑坡的原因。原因的确是复杂的。如果从道德之外寻求其客观社会历史根源的话,其因有四:文化“***”遗毒、市场经济转轨、法制建设滞后、社会文化污染。十年***毒化了一代人的心灵,恶果需要几代人默默吞食,这是历史的惩罚;市场经济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但却同时刺激起人的卑劣贪欲,这是历史进步的代价。如果有良好的法制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我们可以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但不幸的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又恰恰是在十年***之后,在新旧体制转轨、相应法律配套严重滞后、精神文明相对落后的形势下超常速度发展起来的。这便在客观上加速了道德滑坡的速度。一方面,新旧体制法律***策并存,不同法律***策间的漏洞百出,红灯绿灯交叉闪烁,使道德规范失去可以依傍的法律权威和是非基础;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中低级庸俗悔***悔盗的文化垃圾,在暴利的驱动下乘机大肆泛滥,成了道德瘟***滋生的土壤。如上诸因合一,出现阶段性的道德滑坡的确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造成道德滑坡的原因仅仅在此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法制的健全和文化建设进步,道德滑坡是完全可以制止的。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社会诸因素之间是互关互因的。如果换一个角度,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阻碍或影响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因素不是别的,正是种种非道德因素。黄色或非法出版物的市场,就是非道德人群。没有道德对法律正义的支持,法律也将成为一纸空文。那些解救被拐卖妇女的公安人员不是讲比***前打鬼子都难吗?因为村里很少有人站正义和法律一边!在这样的道德基础上,即使立法速度再快或打非扫黄手段再严厉,又怎能彻底解决问题呢?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道德滑坡是中国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制止或解决道德滑坡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除去应当寻找并解决造成道德滑坡的外部原因之外,还更需要深入寻找并解决道德危机的内部原因。不过,相对说来这是更为艰巨的任务,这不仅因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有它相对***的保守承传或演变滋生的规律,不能也无法立杆见影地实现道德变革,而更是因为我们传统的伦理学面对这种复杂纷繁的道德现象捉襟见肘,难以自圆,甚至在道德滑坡症结或道德建设方向等关键问题上都难以统一。

作为旁观者,我们不难重复地读到这样有意思的论战文章。双方所列举的道德滑坡现象几乎一样,如前文所述,但得出的结论却完全对立,而且互相将对方开出的道德药方作为造成道德滑坡的根源。譬如,一方认为是由于中国人缺少个人主义的道德自律,所以才造成道德滑坡;另一方则严厉批判,认为正是由于有人鼓吹个人主义才造成道德滑坡现象。又譬如,一方认为应当躲避(伪)崇高,(伪)崇高导致道德虚伪和堕落;另一方则坚决痛斥,认为正是由于有人否定崇高才使社会道德沦丧。再譬如,一方认为只有扬弃中国传统道德,才能拯救道德;另一方则针锋相对地认为只有发掘传统道德资源如儒商道德才能挽救道德,如此等等。这便构成我所谓道德理论或实践伦理学的困境。

那么,传统道德理论为何陷于这种困境而不能自拔呢?或者说伦理学家何以会从同样的事实中得出的如此对立的结论呢?我认为,就在于我们传统伦理学中的道德规范是一元化单一化结构,就在于上述对立双方所持的皆是片面化的道德观点,并以各自的道德片面合理性去证伪对方但同时又被对方证伪。而现代道德适应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应当是由多元多层道德规范构成的道德体系;造成当代中国道德滑坡的主要内因就在于我们缺少这种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道德体系。

我们首先来讨论因道德层次缺位偏执崇高造成的现实道德危机。

道德从来不是抽象的。从道德的自我践履和律己难度或从道德的社会功能即利群程度讲,现实道德是有常德、美德、圣德层次之分的。诸如正直诚实、公正守法、尊老爱幼、互尊互助、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等等皆属于常德规范,诸如仁慈博爱、助人为乐等等皆属于美德范畴,而忘我牺牲、无私奉献等则属于圣德或崇高道德范畴。其中,最具有道德约束功能的便是常德。这是因为,道德规范只有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并自觉遵循才有意义,才能形成道德舆论环境形成道德约束力。实际上,人们日常的道德尺度,便是常德尺度,而不是美德或圣德标准。美德,尤其是圣德不具有道德普遍性,这正是美德之所以为“美”圣德之所以为“圣”的原因所在,因为它们是常人不易作到的。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说:“善确有做出一定规格牺牲的含义。但是,只有超越规格的牺牲才是美的”③揭示的就是常德与美德的这种差距。对于遵守常德的多数人来说,正因为他们不能经常实践美德和圣德,所以那些勇于舍己牺牲的英雄便是他们美好崇高的楷模。西方伦理学家早已认识到这一点的:“既然我们知道成为英雄和圣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并不想和英雄、圣人恰好一样。……如果我们努力使自己有一点点象他们,那也就足够了。”④因此,美德、圣德的社会功能就在于它们对常德原则的强化,对群体或社会最高利益的维护,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不应也不可能作为常德普及。

但长期以来,我们在道德教育或倡导中却恰恰偏执崇高,把一些圣德规范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等作为常德规范进行普及。追溯起来,这是有特殊的历史及时代原因的。伦理文化极发达的中华民族,一方面常德规范的约束即使对于自识水平极低的民众也从来没有松弛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打五雷轰”的惩恶信咒在时时束缚着人们;另一方面,在生存资源极度贫乏的条件下,为了满足统治者集权享乐的需求,又以圣人的名义让人民“克己复礼”、“三从四德”、安贫乐道、实践圣德以换来封建社会长治久安。鲁迅所谓封建道德吃人,就是指封建的圣德吃人。进入民主***时期,***队伍中的常德已有***觉悟约束,而在民族和阶级生存危亡时期,只有提倡***的圣德,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舍己忘我,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的力量,取得***的成功。***圣德,或曰共产主义道德,这是与***者与***的先锋模范性质相一致的道德规范。建立在普遍***觉悟基础上的这种圣德对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和巩固社会常德也是有非常积极作用的。因此,即使在今天,我也决不认为这种圣德已经过时——在任何时代,为真实存在的人民和社会集体的利益,无私奉献,舍己忘我而献身牺牲的精神都是崇高的,任何对这种崇高的诬蔑攻击都是不能容忍的。但是,今天毕竟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能违反道德运行规律,再继续执着于圣德而忽视甚至取消面对大众的常德教育。否则其后果将适得其反。

人们记忆忧新的是,在“***”极“左”时期,伪崇高的圣德变为常德,当人们天天把“斗私批修”、“灵魂***”挂在嘴边,将人们实际上作不到甚至连倡导者自己也不想作到的圣德作为常德推行时,恰恰使道德约束普遍失效,使道德从自律规范变成律他规范:无论自己道德品格如何,人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用崇高道德要求并批评他人。结果,崇高变成崇高者的墓志铭,卑鄙却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因此当“***”结束后,伪崇高道德体系一旦瓦解,整个社会便失去道德支撑点。尤其在市场经济导致人性觉悟提高和生存资源丰富情况下,没有西方原罪宗教精神和个体自律意识约束,又冲破传统宗法“迷信”道德观念束缚、彻底“唯物主义”了的中国人,道德良知失去了约束作用:天打五雷轰都不怕,这年头还怕谁?于是一些人的行为动机一下子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滑到千方百计为自己,极端利己主义日益猖獗。极少数一辈子“大公无私”的老干部,甚至一下子蜕变成“大公皆私”鲸吞巨额国有资产的贪污腐化分子!但这时,我们的道德建设却依然停留在抽象高标准上,希望用崇高的理想道德楷模约束全民道德,甚至把道德的板子打在那些行为并不崇高但遵循常德的人们身上。结果,恰恰将现实中最需要划清的道德与缺德、守法与违法的界限给混淆了,使道德的调节功能失效。因为既然大多数人并不能实行圣德,彼此彼此,形不成道德压力,反而使常德无人遵守,使好人无所适从,使缺德不受谴责,使恶人愈加肆无忌惮,甚至得到道德鼓励──种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醒世名言”流行便是例证。这便造成前述那种道德是非颠倒、恶人受道德保护而好人却受道德讥讽的怪现状!如果道德只是使那些获得重奖的专家在众目暌暌之下为是否应请客是否应捐献爱心而焦虑,却使那些擅权受贿者心安理得地成为人们普遍歆羡的对象,甚至使那些明火执杖的匪盗行径也要由好人承担责任──为什么不学习英雄与之搏斗?──这样的道德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起怎样的作用不是十分令人担忧吗?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也只是让人们树立崇高道德理想,却不去培养人的日常的道德良知和善良品格,去培养爱人之心,甚至连我们的孩子们身上的非道德倾向都不能制止──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竟普遍存在着高年级学生勒索低年级学生的犯法现象──这样的道德教育前景不是同样令人十分担忧吗?

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一些同志依然将道德滑坡的原因归结为圣德倡导不够,不断开出“呼唤崇高”的拯救道德药方⑤。这背后可能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似乎人们只要具备圣德,便自然会具备常德;对崇高的呼唤和倡导,最起码也会有利于常德建设。但这种认识并不正确。常德与圣德分属道德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生成特征。常德通常是共同道德规范,可以为不同阶级抽象继承或共同认同,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圣德则可能是价值取向尖锐对立的;常德需要在道德自律他律文化环境中长期培养,而圣德有时却可以凭“觉悟”超越常德而具备──那些献身伪“崇高”的人完全可能是出于愚忠,并在“崇高”的名义下干出丧失良知的坏事来。人类近代史上最可怕的恶都是在伪“崇高”名义下干出来的,这并不偶然。因此,真正能对恶对“流氓”“痞子”行为起道德约束作用的,只能是常德而不是崇高。道德乌托邦建立在常德基础上,或许不失为美;而在礼崩乐坏的世道中鼓吹,却可能导致恶的泛滥,使现实道德水平离崇高越来越远,离丑恶越来越近。因此,我的结论是,今日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全民道德启蒙教育,加强常德修养,使公民普遍具有自律守法意识。在和平建设时期,若能建设一个人人遵守常德,个个自觉守法,真正“路不拾遗”的社会,不正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境界吗?这不是比涌现出多少个见义勇为英雄更为崇高的目标吗?这是真正崇高的道德目标,也是真正艰巨的历史任务,因为我们下文将论及,这种现代常德规范是有着特定内涵是需要进行专门教育或普及的。

现在我们来讨论因道德规范错位所造成的道德危机与理论困境。

道德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治经济文化基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和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伦理或***治一元化的社会,由此决定或造成中国长期来的一元化道德传统。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已经走向多元化,而我们仍然恪守并习惯于用一元化的道德来规范现代生活,由此便造成严重的道德错位现象,并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非常复杂,这里只着重讨论突出表现在市场领域和公共领域中的道德错位问题。

市场领域中的人际关系完全是利益关系──利益交换和利益分配关系,甚至是人格化的商品交换关系。要使进入市场的各种主体都能从公平竞争平等交易中实现其赢利动机而同时防止他们损人利己,便必须将经济关系契约化、靠法规契约的硬约束而不能靠仁义礼让的软约束。这种硬约束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人性私欲膨胀的防范,而且更在于它对市场竞争的保证作用──由于它划清了个人或法人的产权边界,使人们无需根据模糊的道德原则经常进行利益的妥协与让渡,从而大大减少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使人们不整天在损人上打歪主意,也不怕无端被损,可以为自己的预期利益而集中精力去创造发明去勤奋经营,主观为我(这里的“我”包括“大我”,如企业或集体利益)客观利公。因此,市场经济首先是法制经济。但同时,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如果没有认同市场法则──依法经营、自由契约、平等交易、公平竞争和合法产权不容侵犯等等──道德规范的支持,市场经济是难以在法制轨道上有序发展的。因为如果不受道德约束人人都在试***犯规,那么,法不责众,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便必然失去其权威性。近十年来尽管我们开足马力制订了一系列市场经济法规,但为什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却依然是有法不依、法同虚设呢?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得不到传统道德的有力支持反而受到强烈抵制。我们知道,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根深蒂固存在的是重农重义均利,而不是重商重约己利;它缺少保护公民合法财富的产权概念和契约意识,却有着“吃大户”、“均贫富”的传统习惯。这样,当那些勤劳守法致富者不仅得不到如新教伦理那种“上天堂”的道德激励反而要承受“为富不仁”的道德压力时,返回头来必然助长人们靠歪门斜道发财的欲望,并反证了“为富不仁”的“真理性”。这便使守法失去了道德意义,使道德失去了护法功能,使违法经营者受不到道德的压力。其必然的结果是,那些合法经营的个体、集体企业或因道德折磨而不愿扩大积累,扩大再生产,或者被拿垮吃垮而亏损倒闭;那些非法谋利欲求却迅速蔓延开来,无论个人、集体还是国有企业,几乎都有人在整天打着越界犯规偷税漏税主意,甚至不惜利用或践踏传统道德以求“不仁致富”!

道德善恶总是受特定社会生存环境制约的。传统美德进入市场经济领域,不仅不是善,反而恰恰会成为非道德行为,促成或助长了恶!这可能为人们始料未及,但却是事实。譬如让别人发扬风格公开生产工艺,自己却去申请专利,把对方企业逼于死地;让别人发扬风格义务奉献,自己却利用廉价劳动力赢利发财,如此等等。至于商贩们抢占道德制高点,宰人不商量,更是司空见惯的技俩:你这人怎么这么小气,二角三角钱争什么?仿佛他们是毫不利己的慈善家!市场交易是利益交换,在简单的交换关系中,一方的损利即是另一方的增益,因此,这里只能用法规契约为公平尺度进行具体道德评价,而不能运用抽象的道德尺度片面指责某一方是“利己主义”。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也往往默认这种道德攻击,宁肯损失点利益也不愿“较真”⑥落个“斤斤计较”小气鬼的名声。这样,道德舆论便实际上客观助长了这种缺道歪风,甚至给那些损人者以公开的道德支持。王海打假,有些舆论不是站在卖假货的商厦一边,攻击王海是卑鄙的利己主义者吗?仿佛卖假货的商厦是高尚的利他主义者。在这里,道德成了有德者被损“失”利的禁箍咒,成了缺德者损人“得”利的护身符。德而不“得”,不德而“得”。这样的“道德”岂不恰恰不道德吗?

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同志至今仍无视这种道德错位的现实,譬如有人在理论上依然坚持让国有企业干部实行与个体业主、外商“唯利是***”道德不同的“先进道德”。那么,试问,当国企干部与后者进行商务谈判时,他若真的遵循“无私奉献”道德出让国有权益的话,那究竟是道德行为呢?还是犯罪行为!实际上,近年来,国有资产正是在这种“高尚”道德遮掩下大量地流失!公家购买商品开高价便是最寻常的例证。道德规范只有具有同一性才有约束意义,同一性质的社会关系中如果实行不同性质的道德规范,只能产生非道德的后果。因此,就在传统美德成为市场交易中损人利己的工具的同时,在真正需要社会公德的公共领域中,却被普遍引进市场经济原则,从而加速社会公德水平的滑坡。

公共领域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是非利益交换关系,是人们共同享受公共权利、共尽社会义务、彼此满足人类自尊情感需求的交往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由于人类共享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享受公共利益时与他人权利发生摩擦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法约规范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保留尽可能大的自由生存空间,享受尽可能多的自由权利,这是现代人的人格自尊自识的需求。这便使公共领域中道德约束范围要远远大于法的范围。公共道德关系,并不是金钱利益关系;爱心善行本身是无偿的,也是无价的。公共道德关系不遵循权利义务对等交换的原则,人们的道德义务要远大于道德权利;个体有义务服从维护集体的真实利益,甚至必要时为他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但在非特殊情况下个人却没有向他人索取报偿、爱心或牺牲的权力。以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为前提的极端利己主义无论何时都是应受到道德批判的。应当说,我们的许多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在公共道德领域中是应当大大宏扬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市场原则的引进,少数人的良知却让金钱腐蚀了。据报载,当一个儿童不幸落水其姐姐跪着向人求救时,被求者却首先索取报酬,致使落水者不救而死!这可能属于极端情况,但向问路者公开要索取报酬却早已不是新闻。至于把人民给予的***治权力、把***的组织原则、把医生教师神圣的救人育人天职也用来进行金钱交换,则更是道德腐败的表现。这些尽管不完全属于公德范畴,但它的道德示范作用却是极为恶劣的,使包括我们后代在内的纯洁心灵也早早就被金钱所玷污──连幼儿院的小朋友都懂得让家长给老师送礼的重要性!

但问题严重性在于,在人们对这种非道德行为和倾向深恶痛绝的同时,现实道德舆论却实际上已经将这种市场原则认同了,“子不言利”的中国人一下子走到另一个极端“言不及‘义’”──那些出于崇高道义的奉献行为竟被很多人认为是不真实或动机可疑或纯属傻冒,一个义务奉献者的事迹登报后,会收到成千封索取“奉献”的信。而那些利用公共权力寻租行为却竟然为道德舆论或“喻世名言”所容忍。这种道德错位的结果使那些损人损公利己者在公开损人利己时,不仅感受不到道德的压力,甚至可以毫不脸红地对那些反对被损者进行道德攻击。某出版社编辑将一笔编辑费送给社外的特邀编辑,只因这位学者如数收起没有表示“意思”,这位编辑事后便逢人就讲这位学者“太不够意思”、“太自私”!

限于篇幅,其上我们对造成道德困境的“道德内因”分析是并不充分的,譬如关于道德错位问题我们只涉及公共道德与市场道德,并没涉及市场道德与***治阶级道德、职业道德等等的错位;同时我们的讨论还主要停留在共时性层面上,对于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错位关系没有完全展开。实际上,某些传统美德未必然就是现代美德。譬如,“己所不欲,无施于人”这一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传统道德规范,虽然可以作为一般道德原则抽象继承,如在市场道德中,但却并不能笼统拿来作为现代公德规范。因为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它的推己及人的共生命题是: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已所欲,应施于人。于是,吸烟人,敬烟,是美德,对方谢绝自己吸,也不缺德。而从现代道德观念看,这样作却恰恰违***公德,是利己损人的行为。现代公德从尊重他人***生活方式和利益边界原则出发,强调的是互尊,是“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即使某些从传统道德看去是纯粹利人的乐善好施行为,也可能不符合现代公德。譬如出于善良动机,去过分关心他人的私生活,在单位里公开倡导帮助解决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便是典型的违反现代社会公德的案例,因为它严重挫伤了人格尊严,干涉了个人隐私和婚姻自由,使那些独身主义者甚至成了整个单位的“问题”!对于传统与现代道德之间的这种道德错位同样需要我们去进行专题研究。

但即便是从如上这种不充分的分析中,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道德滑坡的复杂情势,任何简单地道德抨击或是简单地道德复归都是可能产生悖逆效果加重道德危机的。道德重在建设,而道德建设是不能先破后立的,是不能机械继承传统道德或全盘照搬西方道德的。我们只能从当代中国现实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寻求新的道德生长点,寻求新的道德建设方向,继承借鉴融合创造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道德体系。这是更为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我将这种现代道德体系称之为中华新道德或者简称为新华伦理。

中华新道德应是一个包含多层道德标准多重道德规范的完整道德体系。它的核心应当是***治道德即社会主义道德,主要是处理个人与组织、民族、国家或着***员与群众之间的***治利益关系,它提倡个人为集体、民族、国家或***员为群众的奉献牺牲精神。尤其在特殊危机时期或情势(如抢险救灾)中或涉及民族利益国家尊严的关头,应当发扬这种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也是分层次的,对普通群众来说是护宪爱国,而对***员来说则是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忠诚***的事业,在必要时要带头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和国家的利益。

在社会主义道德统领下并存的是公共道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和市场道德。这些道德的具体性质与规范也是有区别的。如何确定它们不同的道德性质、划清它们之间的道德边界、以及设计完善的道德规范,是建设新华伦理的核心任务。它们都必须能从实际道德需求出发,尽量地继承传统美德并吸收国外有益道德规范。这是新华伦理能否具有生命活力的关键。如果新华伦理不能充分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或者不加分析,笼统地否定西方道德观念,所谓新华伦理是不会有现代生命力的。譬如传统儒家道德,部分可以取其精髓直接作为***治道德,如“刚正不阿”、“舍身取义”、“杀身成仁”;部分可以改造吸收为现代公德,如“克己复礼”改造为“克己尊礼”──遵守法律和公共规范,便是现代社会公德准则;部分可以改造继承为家庭伦理道德如“孝悌”,当然要去掉“子为父隐”、“父为子纲”等封建糟粕;部分可以构成职业道德和市场道德,如“信义”、如君子生财取之有道;而传统道德的核心部分如“忠、义”经改造可以成为企业道德的灵魂。很多人对“四小龙”与儒家道德的关系往往理解片面。实际上,所谓儒家精神成为它们振兴经济的文化动力并不是指他们在市场领域中实行“仁义”,而是因为他们在企业内部抵制个人主义,宏扬儒家传统,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再譬如西方道德,象“自律”、“公平”等由西方个人权利本位延伸出来的种种道德观念,是现代社会公德和市场道德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我们理当认真借鉴。当然,对西方道德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或享乐主义倾向我们应当坚决抵制批判,但同时,我认为目前同样重要的是认真进行现代道德观念的启蒙教育,克服由于中国文化的误读所产生的道德误区。象“自由”,离开尊法守约、离开自律,就没有个人的自由;中国人所理解的“由自”式的个人主义自由恰恰是诸种非道德行为的根源。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新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至于在作为道德重要构成的社会公德领域中,中国与西方传统美德的共性部分是完全可以抽象继承融汇提倡的,如“仁爱”与“博爱”、如诚实善良等等,是人类永恒的美德,应当结合审美教育积极渗透灌输提倡,尤其是对少年儿童,对在校中小学生。

同时,构成新华伦理的这诸类道德还都有自己的层次性划分。其中市场道德构成的层次较低,基本是以常德为主──市场行为不需要道德奉献牺牲精神;***治道德构成的层次较高,基本应由圣德觉悟构成──***治道德总是需要道德主体的无私牺牲精神;家庭伦理道德应主要以美德为主体──仅仅能尽赡养义务而没有对父母情感和爱的关怀,是很难称为孝子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中则应高调低唱──需要大力宣传褒扬崇高的舍己为人无私忘我的圣德楷模先进典型,但它的落脚点应当是让每个公民每个职工都能自觉遵守常德,具有诚实善良的品格,具有爱岗敬业精神,个中道理前文已经述过,兹不赘。

总之,新华伦理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作为导言,只是破题而已,希望能有同志者与我为实现这共同一目标而走到一起来。

────────────────────────────────────

①道德“爬坡”主要集中在***治领域,譬如极“左”时期草菅人命落井下石陷害忠良的现象今天已近绝迹;市场经济促进人格觉醒,也促进***治平等观念的生成,这些无疑都是道德进步的重要表征。限于本文篇幅和题旨,本文对市场经济促进道德进步的伟大历史功绩不进行讨论。

②严格讲,用“滑坡”形容目前的道德危机并不准确,“滑坡”是指从原有的高道德水平上滑下来,但正如后文所分享那样,即使在公共道德领域中,一些传统道德规范现代看来并不道德。因此,科学地讲,目前的道德危机是道德“失范”。

③〖日〗今道友信:《关于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91页。

④〖美〗汤姆.L.彼彻姆著《哲学的伦理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230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道德困境10篇

学习

乡村医生季度工作计划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乡村医生季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乡村医生年度计划怎么写,乡村医生年度总结。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的十七大精神,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出发,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加大农村卫生

学习

支付结算管理论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支付结算管理论文,内容包括现代支付结算方式论文,支付结算法律制度论文题目。(二)商业银行由于业务较为繁杂,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而易造成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处理相当多的银行业务,包括记账、审核、对账

学习

道德故事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故事10篇,内容包括道德故事,道德两难故事案例。侯麦是位多产的导演,但最重要的电影作品却莫过于“道德故事”、“喜剧与谚语”、“四季故事”三个重要合集,合计17部作品(包括两部短片)。在这三个合集之外,他还拍摄了《

学习

古建筑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古建筑10篇,内容包括中国古建筑小百科书,中国古建筑精髓第二篇。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

学习

压力容器检验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压力容器检验10篇,内容包括压力容器检验周期,压力容器检验的专业知识。1、压力容器分类压力容器的分类方法很多,从使用、管理等角度考虑,常用的分类方法及对应的名称在表1中列出。表1压力容器常用分类及名称分类方法名称代号

学习

食品安全检验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安全检验10篇,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食品安全法检验结论有异议。争创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力度,不断提高抽检效率;建立统一、规范、科学、合理、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运行体系和

学习

幼儿园设计方案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幼儿园活动设计方案范本,幼儿园种植区设计方案。1、练习拍球,锻炼上肢力量,促进孩子动作的灵活性及协调性。2、体会集体合作做游戏的乐趣。3、初步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

学习

道德滑坡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滑坡10篇,内容包括如何认识道德滑坡,道德会滑坡吗。“向善”仍是社会的主流杨红林(安顺市第八小学)我们不能因为看到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就丧失了信心,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虽然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但是也有更多的正面现

学习

互联网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互联网10篇,内容包括高考优秀范文互联网十篇,互联网报告十篇。尽管中国互联网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但互联网却一直游走于灰色地带。由于虚假网站、诈骗网站混杂其中,互联网多次遭遇***策封杀。然而今年,互联网合法化曙光升起。201

学习

策划培训总结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策划培训总结,内容包括策划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总结致谢。举例了很多在行业内的经典案例。我懂的了新经济与旧经济最大的区别。新经济建立在信息及时***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依靠高科技创新提

学习

现实主义文学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现实主义文学10篇,内容包括现实主义文学巨著,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大全。现实主义不仅严谨遵循历史真实,特别重视艺术与历史原型之间的姻缘联系,而且在处理题材对象的过程中,尽力剔除主观臆想的成分,按照具有因果联系的社会生活现象

学习

医院项目工作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项目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医院工作总结和谋划,医学项目工作总结。

学习

管理制度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制度论文,内容包括公司管理制度论文模板,严格管理论文范文。(二)聚焦于学生的细节尊重学生内心,注重交流和传递爱心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在职业院校的很多学生心目中,职业院校不如某些

学习

客房经理述职报告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客房经理述职报告,内容包括客房经理述职报告ppt,客房部经理个人述职。客房部作为酒店的一个重要部门,其工作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酒店的外在形象与经济效益。此次感谢领导的信任,任命我为客房部经理助理一职,在感觉压力的同时

学习

道德故事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故事10篇,内容包括道德故事,道德两难故事案例。侯麦是位多产的导演,但最重要的电影作品却莫过于“道德故事”、“喜剧与谚语”、“四季故事”三个重要合集,合计17部作品(包括两部短片)。在这三个合集之外,他还拍摄了《

学习

道德楷模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楷模10篇,内容包括古代道德楷模,道德楷模事迹简介。秦秉忠,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这位躬耕在砚田与农田之间的农民书画家,不仅因精湛的书画造诣享誉全国,更是多年如一日,用凡人义举书写大爱、

学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0篇,内容包括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条准则。一、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和作用1.高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实现教师个体目的。师德作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和

学习

法官职业道德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法官职业道德10篇,内容包括法官职业道德心得体会,法官职业道德的层次。一、法官职业道德的意义及其构成法官的职业道德是维护司法公正与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基础,昭示了社会对于法官职业的合理期望。法官职业道德修养是法官在职

学习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公民基本道德规范10篇,内容包括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时间,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多选题。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阐明了在

学习

职业道德培训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培训10篇,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训内容,职业道德的培训通知。就必须以安保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从事安保人员提高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要从内心地自觉地树立安保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我们既然选择

学习

社会道德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道德10篇,内容包括会计道德论文十篇,社会道德状况的感悟。一、道德社会化及其理论取向(一)道德社会化的涵义自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策以后,道德教育逐步被提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议程之上。各级***府及其广大民众越发

学习

道德的力量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道德的力量10篇,内容包括道德力量的演讲,道德的力量。今天我学了《钓鱼的启示》一课,使我受益匪浅。本文讲述了父子俩去钓鱼,这是捕鱼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突然,鱼竿剧烈的抖动了起来,这是一条又大又漂亮的大鲈鱼。儿子费了九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