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支出10篇

税收支出篇1

税收制度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随着税收制度的发展,国家出于特定时期特定的***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不同征税对象、不同纳税主体的税收负担进行倾斜性配置,从而实现对特定产业或主体的扶持与激励,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税收优惠制度应运而生。税收是国家财***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税收优惠作为税收制度的内容,却并不具有财***收入的属性,相反,它给予相关纳税主体的税收减免实际上造成了对国家财***收入的减少。从国家财***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税收优惠视为一种特殊的财***支出,由此,税收优惠可以理解为以税的形式所表现的国家财***支出的一种,或称税式支出。

(一)税式支出概念的界定

税式支出的概念是在税收优惠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英国学者认为税收制度中的许多减免措施“实际上相当于用公共的货币提供津贴”,这一发现为税收优惠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1967年,哈佛大学教授Stanley给出了税式支出的基本定义:在税制结构正常部分之外,凡不以取得收入为目的而是放弃一些收入的各种减免税优惠的特殊条款即为税式支出。Stanley关于税式支出的相关理论对以后各国学者关于税式支出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之后美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各国逐渐在国内开展税式支出制度构建实践,各国学者对税式支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认为,税式支出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通过税收制度发生的***府支出;有人认为税式支出是对主要税收准则概念的特殊偏离;还有学者认为税式支出是不属于某税的基本结构的税收放弃。

(二)税式支出概念的内涵分析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税式支出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观点其实存在很多共识。首先,税式支出是对基准税制的偏离,其结果是导致国家财***收入的减少。基准税制是税收制度的标准条款。税收制度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税收制度实施所必需的结构条款,例如税基、税率、纳税主体、纳税期限等,也即基准税制;另一部分就是税收中的各种特殊优惠,与正规税制结构相背离,表现为对税收收入的放弃,也即税式支出。其次,税式支出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策目标。税式支出表现为税收收入的减少,但并非所有减少税收收入的行为都是税式支出,税式支出对税收收入的减少是基于特定的经济、社会***策目标的。税式支出的目的就是鼓励特定的经济行为或对特定的纳税主体给予扶持,并通过对特定行业的税收减免或减轻相关纳税主体的税收负担的方式实现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最后,税式支出是一项特殊的财***支出。税式支出是从国家财***支出的角度规范税收优惠的制度体系,是税收优惠制度与国家财***支出制度交叉的部分。通过对各种定义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税式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社会目标,在税收制度中规定一系列与基准税制相背离的条款,从而给予特定纳税主体或纳税项目税收优惠的一种特殊的财***支出。

二、税式支出的效益分析

(一)税式支出与税收优惠

税式支出是在税收优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税收则优惠税式支出也无从谈起,二者在表现形式上也并无太大区别,但二者绝不是简单的同义反复。税式支出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对税收优惠的财***支出性质的肯定,赋予税收优惠与财***支出一样的预算管理可行性,从而对税收优惠进行规范管理,解决税收优惠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提出另外一个概念来取代税收优惠。因此,税式支出和税收优惠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税收优惠的不同解读。税收优惠从纳税人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对税收优惠的个别分析,而税式支出则是从公共财***的角度对税收优惠从总体上进行解读,强调总量控制与效益分析,将税收优惠与公共财***安排相联系。税式支出将税收优惠纳入财***支出的范围进行统一的预算管理的含义是传统的税收优惠概念所不具备的。

(二)税式支出与直接支出

税式支出是财***支出的一部分。***府的财***支出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的财***支出,它以财***收入为前提条件,对已经入库的财***收入资金经由严格的预算程序确定其支出方式,然后再财***出库,表现形式为“先收后支”。另一种就是税式支出这种间接的财***支出,税式支出是在税收的过程中通过税收优惠条款直接发生的财***支出,支出对象是国家应收未收的财***资金,客观表现为税收收入的减少,其收入和支出过程中并不存在确实资金向国库的流动,表现形式为“坐收坐支”。税式支出相对于直接的财***支出制度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也因此导致在实践中,税式支出设置混乱、容易导致权力滥用等现象。不过,其制度设计带来的相对稳定性和即时灵活性也为税式支出提供了存在合理性。财***直接支出由每年的***府预算所决定,预算的调整变动影响着直接支出,大大降低了直接支出的稳定性。而基于税收法定的原则要求,税式支出条款多规定于正式税法中,法律的强制力要求其应具有稳定性,这也保证了税式支出的相对稳定性。税式支出在纳税主体缴纳税款时从应纳税款中直接实现,简化了纳税主体将应纳税款交由***府作为其财***收入的一部分进行预算编制后再以直接支出的方式分配给纳税主体的中间程序,缩短了资金在***府手中滞留的时间,使得税式支出相对于直接支出具有更高的时效性和效率。此外,税式支出形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针对特定行业、特定纳税主体在税式支出适用时间、范围等层面确定不同的税式支出形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其更具有灵活适应性。

三、税式支出理念对我国税收优惠制度构建的现实意义

(一)总量控制的不足及弥补

1.税收优惠规模过大。

我国税收优惠规定于各税收法律规范的具体条款中,涵盖范围过大,不仅在各个税种中都有税收优惠项目的存在,更几乎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过于普遍的税收优惠项目设置,使税收优惠失去其特殊性,由“特惠”变为“普惠”,一方面造成了***府财***收入的大量减少,另一方面,若税收优惠的覆盖面过于宽泛,其对特定对象的激励、扶持效果将不复存在,这也使得税收优惠的***策激励目的失去意义。此外,税收优惠的大量存在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比如对外资企业的大量优惠***策导致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处于明显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损害民族经济的发展。地方滥用区域性税收优惠***策形成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影响税制统一和财***支出管理。

2.税式支出理念简化税收优惠制度。

税式支出制度的构建赋予了税收优惠与财***支出一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可能性,使得各种税收优惠项目的预期目标和成本投入有了记录与分析依据,并通过对税收优惠项目所指向的特定活动或纳税主体享受税收优惠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估,来衡量一项税收优惠项目的财***状况是赤字还是有盈余,从而优化税收优惠制度,淘汰效益低于成本或相对效益低下的税收优惠项目,为税收优惠项目的合理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通过对税收优惠项目的简化,避免了大量税收优惠***策的存在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二)收支配置的倾斜与重构

1.财***收支的比例失衡。

我国当下并没有建立统一的税收优惠预算管理制度,税收优惠的财***支出性质的忽略导致***府财***配置现状严重失衡。这种配置不均衡现象体现在***府财***收支失衡和财***支出配置中直接支出和税式支出模式选择的不均衡。从***府财***收支整体来看,税收优惠是国家实现特定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策工具,税收优惠项目的实施目的在于其带来的可期待利益,而对一项税收优惠项目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就在于该项目实施所支出的成本与其预期利益之间是否能达到平衡。但在当前税收优惠制度下,对于税收优惠的财***支出性质认识不足使得税收优惠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和评估,***府过分夸大税收优惠带来的利益,对其成本避而不谈,甚至每年的税收优惠支出总额都没能及时进行统计分析。若预算过程中不考虑税式支出的影响,***府的预算对于***府财***支出活动的控制力度将大大降低,大量***府资金会以税收优惠的形式流失。每年有大量的财***支出在无监管的情况下支出,这无形中造成了国家财***的重大损失。从***府财***支出层面来看,由于税收优惠与直接财***支出都具有财***支出性质,使得二者存在相互替代和转换之可能性。而财***直接支出需要经由严格的预算程序确定并且监管力度较大,***府也更倾向于通过税收优惠的形式进行隐性的财***支出从而规避直接支出的诸多限制。

2.税式支出理念统筹***府财***收支。

财***收不抵支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根据***统计,2008年至2013年,我国赤字规模分别是1800亿元、9500亿元、1万亿元、8500亿元、8000亿元和1.2万亿元。平衡财***收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税收收入,但这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税式支出理念为***府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可以通过削减税收优惠规模的方式来减少***府财***支出。大量混乱、分散的税收优惠***策经预算编制清理后将改变我国财***收支的现状。既然明确了税收优惠是财***支出的一种形式,就应当将税收优惠纳入财***支出范畴,与直接支出一起进行统一的预算管理。在统一的预算管理过程中,协调税收优惠和直接支出的关系,针对既定的***策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支出方式。例如,对于需要长期激励的产业可以考虑采用税收优惠给予扶持,而对于短期内需要资金帮助的项目采取财***拨款的方式更为恰当,因为税收优惠相较于直接支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此外,采用统一的预算管理可以控制***府的总体支出规模,若***府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则必须减少直接支出的开支,否则税收优惠与直接支出的总量超出一定的限额,预算监督部门与公众必将质疑***府的决策行为。

(三)管理秩序的缺陷和完善

1.税收优惠管理松散。

由于我国法制建设现状并不完善,所以无论是整体税收法律规范还是税收优惠法律规范都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立法层面,一方面税收优惠制度多由行***机关制定,真正由立法机关确定的税收优惠项目所占比例较少,导致税收立法行***化。虽然使得税收优惠***策制定效率增加,保证了税收优惠的灵活性,但却导致税收优惠***策的随意性扩大。此外,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优惠***策制定权限划分混乱,地方性、区域性税收优惠***策过多。地方***府为了吸引投资,发展地方经济,增强本地区竞争优势而出台的一系列地方优惠***策往往背离了税收优惠***策的根本目标,那些真正需要给予优惠的行业或纳税主体并不一定能获得优惠。地方过多过杂的税收优惠***策已经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也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在***层面,对于纳税主体依据税收优惠项目获得的税额减免款项的具体使用方向缺乏有效的监督。税收优惠不同于直接支出,直接财***支出的支出款项有明确的使用方向,税收优惠则直接从纳税主体缴纳税款中给予减免,减免税款该由纳税主体如何使用并无规制,往往会导致税收优惠的经济目标难以实现。此外,我国税收优惠制度中责任机制设置不完善,对纳税主体的违规行为以及税收征管机关的违规审批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尚未建立。不仅如此,大范围的税收优惠并无有效的监管机制,税收优惠层面信息公开不够,税收优惠透明度低,纳税主体往往故意制造税收优惠条件以规避税收,导致企业资源配置方式并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

2.税式支出理念推进税收优惠预算管理。

税收支出篇2

在我国,企业需要向自己的股民、资金提供商等相关投资者回报一定的收益,这需要以企业发展中获得的利润为数据标杆,以企业股息、红利、奖金等方式向投资者支付或者分配一定的资金和权益,在会计处理上是在企业“利润分配”科目进行核算。在这部分权益的企业税务处理上,由于投资者的权益性投资是一种和企业经营无关的资产性的投资,所以它的收益是整个资产运营的收益,我们把其归属于税后利润的分配,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分不属于企业取得经营收入的正常支出,所以这部分收入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二、企业所得税税款方面

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企业所得税税款在会计处理上是在“所得税费用”科目核算。而在税务处理上,企业所得税税款是依据应税收入减去扣除项目的余额计算得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利润分配的支出,从一定的角度来讲,这就是说国家参与的是企业盈利部分的分配,而不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支出部分,不能成为企业的发展资金所消耗的成本、费用在税前扣除。再次,我想强调的是企业所得税税款是不能作为企业扣除项目,这样会造成企业所得税税款循环倒算的问题,不符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悖于企业所得税的相关精神。

三、税收滞纳金方面

在企业会计处理上,对于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税收滞纳金是以损益类科目的费用进行安排支出和相处的处理的。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在企业税务处理上,企业的税收滞纳金是我国的税务机关对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纳税人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相关款项。企业或者其他的相关纳税人如果没有遵守税务法的规定,及时定量的上缴自身所要承担的纳税款,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解缴税款的,都是税款滞纳的范畴,因此,按照法律规定税收滞纳金绝对不能在税前扣除,所以,这就充分说明企业在支出会计处理上明显不同于企业的税务处理。

四、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对于企业或者经营商的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在会计处理上是以损益类科目作为费用列支,归属于企业的支出范围,企业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会看做企业经营的业务。而在在税务处理上,对于在合理合法合情的正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可以税前扣除。对于这部分损失,本身就是企业或者经营者为了寻求更大的利益,铤而走险,违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的行***规章和制度所造成的损失,按照相关规定不属于正常的经营性支出,属于不正当的收益。所以,针对企业的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是不能在税前扣除,这是一根不可翻阅的红线和标杆。

五、企业捐赠支出的方面

按照规定,企业捐赠支出在会计处理上属于“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的范畴。而在税务处理上,公益性捐赠以外的捐赠支出不得扣除。主要是因为企业的捐赠支出不是企业经营花费费用的支出,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这部分企业的捐赠原则上是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另外,为了防止纳税人以捐赠支出的名义列支不合理的与企业本身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造成我国税收不正常的税务滞留和无名的流失,造成企业财务账簿的不明细,会出现假账等现象,不利于企业捐赠支出的税务建设与管理。

六、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对于企业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在会计处理上,基于我国资产管理的真实性和谨慎性原则,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的资产情况,有效防范企业巧设名目,虚伪的夸大企业的资产和自身的经营盈利情况,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实现企业资产管理与时俱进,跟上市场行情的变化,真实的在现企业的资产情况要求企业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取准备金。而在我国的企业税务处理上,一般是不允许企业提取准备金的,企业只有按照税法标准认定该项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其损失金额才可申报在税前扣除。

七、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税收支出篇3

【关键词】 税式支出 收入分配公平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税式支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西方税收理论研究领域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从一般意义上说,税式支出是指一国***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通过制定和执行税收制度中与一般的或称规范性的条款相背离的特殊税收***策、法规条款,以牺牲一定的税收利益为代价,给予特定纳税人与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以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促进和扶持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府支出。

1955年,英国皇家利润和所得课税委员会就注意到,在税收制度中所安排的许多税收减免(Tax Relief)“实际上相当于用公共货币提供的补助”。自此,税收减免问题就不仅被从收入的角度,而且从支出角度加以研究。而税式支出这一概念的正式形成则源于美国。1967年11月15日,美国***税收***策部长助理Stanley S.Surrey在纽约一家金融集团公司的演讲上首次提出了税式支出的概念,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1968年的***年度报告中。

在我国,税式支出概念的萌芽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和税制改革的实践。一方面,在两步“利改税”后,税收成为财***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以放权让利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减免税的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自1987年开始,《财***研究》和《税务研究》等刊物先后发表了税式支出系列专门文章,探讨税式支出理论在我国运用的可能性以及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如孙志伟《国际上的税式支出制度》和丁淼《从美国税式支出的情况看税式支出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已有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诞生了一批有关税式支出的专著,如《财***补贴经济分析》(李扬,1990)首次将税式支出作为财***补贴的形式之一,从宏观和微观、理论和***策等不同层面上论述了对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影响。《税式支出简论》(郭庆旺,1990)对国外税式支出制度进行了初步介绍。《税式支出分析》(刘心一,1996)结合我国税式支出的具体实践,对税式支出的概念、特点、分类、原则、规模、利益转移和归宿、效率与成本效益分析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税式支出管理》(邓子基,1999)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总结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实践经验,揭示问题,提出改革、完善我国税式支出管理的建议。

二、税式支出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积极效应

税式支出,作为以税收形式实现的***府财***支出,是税收制度中***策性非常强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府贯彻各项***策、调节经济活动、稳定社会的一个特殊重要工具。尤其是在调节收入分配的***策措施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税式支出的众多功能和作用中,调节收入分配是其一项重要的功能。税式支出,尤其是为有纳税困难的纳税人和贫困地区提供的照顾性税式支出,将一定程度上增加特定低收入者的税后可支配收入,缓解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状况。

第一,在商品税方面,通过对生活必需品采取低税率或免税***策,而对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课征特别消费税,可以有助于实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目的。一般来说,对商品的课税属于间接税,易于向前转嫁,其最终税负将主要由消费者承担。因此,对生活必需品采取低税或免税的优惠***策,将降低这些消费品的价格,加惠于消费者。而且,收入越低的人生活必需品消费在其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其从减免税***策中获益的比例的也越大;同理,对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课征特别消费税,收入越高的人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在其全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其承担特别消费税的比例也越大,所以,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

第二,在所得税方面,通过规定起征点、免征额或对特定所得减免税和对特定支出予以税前扣除等税式支出***策,也可以帮助低收入者。通过设置起征点、免征额,将大部分达不到既定收入额的低收入者排除在“税网”之外,使其不必承担纳税义务。又如将全部所得区分为勤劳所得和非勤劳所得,对勤劳所得适用较低的税率,考虑到勤劳所得在低收入者总所得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要大于高收入者,因此,也有利于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此外,对农业的灾歉减免、对老年人、残疾人和老少边穷及欠发达地区的税收减免、对社会保障基金、慈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扣除、对非盈利性机构和社会团体的税收优惠等,都体现了调节收入分配的***策意***。

第三,在财产税方面,通过规定起征点、免征额或对特定财产的减免税,同样可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按照国际惯例,对抽象财产价值的课税一般都规定了起征点、免征额,以减轻或免除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在我国现行的财产税体系当中,虽然没有设置起征点或免征额,但都规定了对家庭自住房、残疾人使用的车辆、农用车辆以及非盈利机构财产的减免税优惠,同样可以减轻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第四,作用直接。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税式支出直接作用于***策对象,省去了对***策对象予以筛选的过程,避免了因资格审查不严或受益者期满而造成的***策错位与缺位。

第五,社会成本低,税式支出不但可以节省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费用,而且也节省了纳税人的纳税奉行费用,从而可以节约一定数量的社会成本。

三、税式支出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消极效应

虽然很多税式支出***策在制定之初丝毫没有要加大收入分配差距的意思,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确确实实造成了这样一种客观效应,即税式支出调节的逆向性――税式优惠的大部分流向高收入阶层,随着个人所得额的提高,从税式支出中获得的收益增多。税式支出产生逆向调节效果的原因如下。

第一,是因为税率的累进结构。税收***策调节收入分配和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主要源于税制的累进性,但税制的累进性在加重高收入者税收负担率的同时,也相应加大了高收入者从税式支出中获利的可能。税率的累进性有时还会使高收入者从税式支出中获取超额利润,典型的如对***府公债利息收入的免税规定。

第二,很多***府希望通过设立税式支出来鼓励的行为具有正的需求收入弹性。例如,越是高收入者越有能力去从事***府鼓励的技术研究开发、公益性捐赠、环境保护和医疗、教育等投资,而正因为他们在这些与税式支出相关方面的支出水平远远高于低收入者,其从有关税式支出中获益的数额也就自然更大。

第三,税式支出对收入分配的消极影响因以下事实而被进一步放大:享受任何形式税式支出的前提条件是纳税人必须产生足够的纳税义务,以便进行税收扣除和抵免,这就使那些应纳税额很小甚至因收入低于起征点或免征额而无需纳税的低收入者和亏损企业、免税的非盈利机构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而这些群体可能是最需要***府扶持的对象。

第四,税式支出只能在纳税人具有基准税制规定的法定纳税义务的情况下发挥作用,而对于不具有纳税义务但仍处于贫困境地的居民,税式支出就会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借助于直接财***支出来解决问题。

第五,税式支出不如直接支出来得实在,看得见、摸得着。税式支出由于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纳税人对其贯彻实施往往没有明显的感受,无法产生显著的社会效应。

最后,如果在调节收入分配的***策安排中过于依赖税式支出,税收减免过多,就会增加税务机关贯彻各项规定的执行成本和纳税人解读税法的遵从成本,此时的***策效率可能不及直接财***支出。

通过上述优劣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税式支出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形式,只能作为直接财***支出的有益补充。认清这一点,在具体的***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就会既充分发挥税式支出的积极作用,又不会过多过滥地使用税式支出手段。

四、完善税式支出管理,强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税收管理经验的不足,税收征管水平有限,使我国的税式支出存在一定程度规模过度、管理松散、效益低下、作用不强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现行的税式支出***策,尽可能消除其负效应,从而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因此,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也要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将税式支出纳入***府财***支出范畴

***府通过税式支出的形式,放弃本应获得的税收,减少特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先依法征税,再通过财***支出将一部分税收收入返还给最需要援助的纳税人,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因此,税式支出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财***支出范畴。不加预算控制的税式支出不仅会侵蚀税基,而且给预算法带来缺漏,给社会***策也带来了压力,因此,将税式支出列入***府的财***支出的范畴,按照财***支出的管理方式进行量化和监督,是科学合理地管理税式支出的有效途径。

2、制定统一法规,增强税式支出***策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目前我国的税式支出条款分散于各个税种的单行法、实施细则以及补充规定等为数众多的税收文件中,这种做法不仅造成部分税收单行法内容庞杂,而且也不利于征纳双方全面、系统地了解税式支出***策的具体内容,使得税式支出的透明度、严肃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因此,建议单独制定一个统一的税式支出法规,使各个税收单行法中体现的优惠,仅限于长期稳定的内容,并且通过税制结构来规定。而将税式支出的具体措施、范围、内容、办法、审批程序、审批办法、享受税式支出的权利和义务等规定,集中在统一的税式支出法中,超越此法规定的减免税不得认同和执行,以加强税式支出法规的规范性、透明性和整体性。

3、建立税式支出制度,加强税式支出的预算监督和管理

税式支出之所以容易被误用、滥用以致失去合理的限度,产生一系列负效应,除了由于决策者对税式支出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效果认识不清外,还往往因为缺乏严密的权衡、分析和约束机制。因此,应该借鉴国外税式支出的理论与实践,编制税式支出预算,从总量、使用方向、管理方式等方面规范税式支出的监控与管理,提高我国的税式支出效率。

从长远来看,要提高税式支出管理的科学性,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税式支出分析、评估制度,对一定时期国家、地区或某一纳税人的税式支出***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以监督***策实施。但是鉴于我国国情,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些税式支出规模较大且对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税式支出项目,进行预算控制和实效分析,积累一定的税式支出经验,为我国税式支出的规范化、效益化管理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注:本文属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D200727004。)

【参考文献】

[1] 张晋武:中国税式支出制度构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2] 李志远: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税式支出制度[J].税务研究,2004(3).

[3] 刘佐:对税收支出问题的再探讨[J].税务研究,2003(3).

税收支出篇4

【关键词】 法国; R&D税收抵免; R&D费用; CIR

法国自1983年开始采用R&D税收激励***策,历经几次修改后,1992年将其命名为研发税收抵免(crédit d’imp■t recherche,简称CIR),《2004年财***法案》将其修订为一项永久性的、开展创新活动的公共***策。之后的《2004年财***法案修正案》、《2006年财***法案》及《2008年财***法案》又对其进行了大幅修订,其中2008年对CIR***策实施的重要改革,使法国成为了欧洲提供最优惠研发税收激励***策的国家。

一、税收意义上的研发活动及研发费用

申请R&D税收抵免的企业首先需要从税收的角度界定R&D活动是否合格、R&D费用是否符合抵免条件。

(一)合格R&D活动的界定

在通用税法(General Tax Code,简称CGI)附录III的F篇第49款中规定,符合税收抵免条件的研发活动内容有三方面:一是基础研究活动,包括有助于在理论上或者在实验上解决技术问题;二是应用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辨别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或者研究出一套使公司能够完成预先设定的发展目标的新方案;三是实验性开发活动,该活动致力于使用原型或试验设备,整合所有需要的信息,为生产新材料、新装置、新产品、新程序、新系统和新服务及对上述内容进行改良提供必要的技术要素。

(二)合格R&D费用的界定

合格的R&D费用首先必须是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或实验性开发活动的支出;其次必须属于CGI列示的如下经营性和资本性R&D费用:

1.经营性R&D费用

(1)R&D员工工资,即直接且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技术人员的费用(总工资和社会保险金)。此处员工是指与研究项目直接相关的发明人或技术人员(不包括维修人员、行***后勤人员等间接参与研究项目的员工),以及来自其他公司的参与本公司研究项目并领取薪酬的支持人员。自2005年1月1日起,雇佣首次参加工作的具有博士学位员工的前24个月的薪资按其金额的两倍(即200%)计算。

(2)共同成本。符合抵免条件的共同成本占上述员工工资的75%①,但自2005年1月1日起,首次参加工作的博士前24个月的工资在计算共同成本时按200%计。薪资和共同成本的加倍计算意味着首次工作博士人员的薪资在申报时可按四倍计算。

(3)软件研发费用。能为现有产品带来创新和实质性改良的软件研发费用,可以计入抵免基数,但公司必须证实实验性开发活动的创新性特质。为此,纳税人最好能将所有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采取的原始解决方法和创新性解决方案详细记录在案(作为纳税申报的一部分)。下面是税务机关列举的属于纳税抵免范畴的软件实验性开发:1)对生产程序进行改良,该生产程序之前被别的公司采用过,但不适用于本公司;2)取得一项专利,取得该专利的目的是用于专门的应用或用于研发全新的产品;3)开发新产品应遵守行业规范,并带来产品概念的真正创新。

(4)分包给法国或欧盟的经批准公营组织(由法国研究部批准)的研发活动费用。外包给公营领域研究机构、大学、技术中心、研究领域的认证公益基金会、科学合作基金会及公营领域科学合作机构的研发活动费用,自2004年1月1日起,以实际发生金额的200%计。

(5)外包给经批准的民营研究机构的研发活动费用。该外包活动所产生的符合抵免条件的费用每年最多不能超过200万欧元。自2005年1月1日起,对于委托给非关联公司和团体的研发项目费用,这一限制放宽至1 000万欧元。所以,如果发包公司与承包公司之间无关联关系,承包费用封顶1 000万欧元;如果存在关联关系(即公司集团),承包费用封顶200万欧元。

除此之外,经营性R&D费用还包括:1)植物新品种权(COV)的购置和维护费用;2)专利申请、保护和维护成本;3)从专利保险合同中获得的奖金和款项(封顶每年6万欧元);4)标准化成本的50%;5)技术观察经费(封顶每年6万欧元)。

2.资本性R&D费用

(1)计提的有形资产折旧费。当新造的、新购得的和融资租赁得来的设备或不动产直接并专门用于在法国境内进行的R&D活动时,对其计提的折旧额可以计入“合格R&D费用”中。对于混合使用的资产,仅用于R&D活动符合抵免条件的部分。对在1991年1月1日之后取得或建造的不动产进行的折旧计提,符合税收抵免条件。对于经营租赁的设备,符合税收抵免条件的折旧费用是出租人计提的折旧额。2011年度的R&D用设备和装置的折旧费只能将其中的75%计入“合格R&D费用”中。

(2)为研究目的购买的专利摊销费。为进一步研发活动而外购的专利,其摊销额可以抵减。

二、法国R&D税收抵免的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司所得税法下,有三种针对研发费用的税收激励***策:一是1992年开始实施并历经多次修订的CIR;二是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的针对创新型企业(Jeunes Entreprises Innovantes,简称JEI)的特殊制度;三是针对根据《2005年财***法案》创建的具有竞争力园区(competitive clusters)的优惠。

税收支出篇5

一直以来,中国的税式支出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支出方向上都被***府充分地运用于各项税收法律、法规之中。然而,由于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的论证,以至于在实践上不能科学量化,进而规模上无法时效监控;在方向上过多局限于地区性的倾斜而不能有效实施产业优惠。基于此,税式支出必须从理论上予以优化。

一、税式支出优化的理念选择

(一)优化税式支出的理论依据

税式支出的提出在过去互不联系的税收优惠和公共财***之间建立起了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税收优惠是站在纳税人的角度来讲的,是从孤立的、分散的、个别的角度去认识税式支出的,没有与公共财***收支安排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税式支出则是站在公共财***的角度来讲的,是从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效益分析等方面认识税收优惠的,并将其纳入到***府预算安排的总体框架之内。同时,可作为对税收优惠效果进行评价的可靠尺度,防止和克服税收优惠的盲目性和失控性,力争以最可能小的税式支出成本换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税式支出与***府预算直接支出之间可以建立起对照比较关系,使***府在实施一定的社会经济***策时能够择优而定、择善而从。这一点充分体现在税式支出自身的优势上:(1)“合二为一”的比较优势。税式支出以一次净支付完成两个资金转移过程,即完成税款的缴纳和***府的资金拨付。与直接的预算支出相比,缩短了支出过程,加速了资金使用的时效性,符合效率原则。(2)“一石三鸟”的倍增优势。税法规定,允许将捐赠额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为防止纳税人之间互相捐赠以规避***府税收,税法中通常附有限定性条款),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对捐赠者来说具有税收利诱性。捐赠使其税负降低,说明***府鼓励捐赠行为,并使捐赠者受到社会称誉,提高其社会地位。第二,对于受赠者来说,既有社会各界的赞助,又有***府以税式支出形式参与的间接投入,有助于减少其对***府的依赖。第三,对***府来说,以较小的代价为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效益,因为在捐赠额中***府税收所占的比重较小。

既然上述税式支出的优势不能为财***直接支出所替代,那么,在研究税式支出优化的问题上必须更新现有的支出理念,再造税式支出优化的平台。

(二)税式支出优化的理念更新

1.税式支出不是“救世主”,不能作为体现***府“父爱主义”的工具。就宏观层面而言,税式支出必须在总体框架内确立适度的支出层次、结构与规模。据估算,美国联邦***府直接财***支出预算只占联邦实际支出(直接财***支出+税式支出)的75%,也就是说,有相当于1/4的联邦***府支出处于国会控制之外。因此,提出税式支出概念的目的,在于规范***府各种特殊***策所造成的损失税收收入的行为,界定税式支出的数量界限和额度,控制税式支出的规模,考核它的使用效益。长期以来,我国许多税收优惠措施是以扶持“困难户”为己任,税式支出成为体现***府“父爱主义”的一种工具。所以必须进行有效地控制,也就是说,控制***府支出不仅要考虑财***支出,而且还要考虑税式支出。

2.税式支出是***府实现其公共***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将税式支出提升到对预算***策和税收***策有影响的高度是因为:税式支出是***府实现其公共***策目标的一种方法,是税收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税法缺陷或税收漏洞以及偷税、逃税和避税而导致的税收流失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实施税式支出***策,必须明确:避免纳税人实现避税最大化目标,不应该使税式支出成为避税的温床;税式支出不是税收稽征过程中给予纳税人的便利,也不是可以进行谈判、磋商的事项。

二、最优税式支出前景规划

(一)最优税式支出标准

自从尼库拉·卡尔多提出消费支出税以来,消费支出税虽然先后在斯里兰卡和印度遭到实践上的挫败,但其税收理念确有其独到之处。基于现行税制的种种弊端,因此未来整个税制体系中应以消费支出税作为主体税种,确立直接税中心主义。其中,以消费支出额作为税基,税率为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在低消费起点采用比例税率,以体现效率原则;在高消费起点采用累进税率,以体现公平原则。这种把公平与效率原则完美结合的税种将是税制改革的总方向。

消费支出税下,免征额的确立水准是最优税式支出的关键所在,免征额的高低可视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在免征额的确定方向上应借鉴个人所得税中的“因素法”。因为这一方法在征收消费支出税时,将影响个人负税能力的各种因素,如基本生活费用、赡养家属费用、慈善捐赠等考虑进去。纳税人每增加一项税法规定的列支和扣除因素就作为非应税部分在消费额中剔除。而“统一的扣除限额或比例法”不是考虑影响纳税人负税能力的各种具体因素,而是按一定限额或一定比例扣除一定消费额而就其余额征税。这种做法虽然简便易行,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因为它不考虑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如赡养人口的多寡等,会引起实际的横向不公。因此,税基式税式支出可作为最优税式支出的理性选择。

税式支出在原则方面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公平是指社会在为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可获得的机会、可受益的程度、可进入的领域、可具有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给予相应的税收方面的支出***策,使低收入者通过更多的机会平等来获得最终收入的提高。效率是指在可用资源的利用中重视个体偏好的最大满足,为此就要减少税收征收过程中及税式支出实施中的额外负担,从而使资源有效配置。从相容性来看,税收的效率与公平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认为它们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因为公平分配是以经济活动的高效益和社会产品的丰裕为对象和基础的。所以,没有效率,公平只是浅层次的公平,即使形式上留有公平的痕迹,也不过是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公平也是效率的前提。因为失去了税收的公平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高增长,效率的标志就无法反映。试想,如果没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或垄断、或倾斜,必然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伤害人们对公平的向往,使社会经济活动缺乏动力和活力,甚至有可能导致社会的骚乱。在这种情况下,何言高效率。可见,效率与公平的选择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将其相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最优税式支出条件及目标选择

税式支出是实现***府宏观***策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府从调控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任何一项脱离宏观***策要求的税收优惠,都不能视为税式支出。运用税收调控经济运行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采用税式支出,即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税收优惠安排,以牺牲***府一定的税收利益为代价,给特定纳税人提供财***援助,从而实现***府特定的***策目标。因此,税式支出要求既对***府税收收入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又可同时保障国民生活的最低需要量及在此基础上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为此,最优税式支出的建立至少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消费支出税的实施是最优税式支出的前提条件;其二,课税技术成熟,课税能力不受限制。

最优税式支出应以提高国民生活品质为最高目标或终极目标。国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一是取决于其拥有的财富的品质,其中无论是所得的增加抑或是财产的累积,都意味着现实的和未来的消费支出的提高,亦即财富的拥有量增加,但只有在市场经济下通过正常的渠道所拥有的或取得的才是财富品质的真正提升。其二是精神财富品质的提高,但在此只作为约束条件而存在。为此,必须以效率原则作为支出依据,全面提升财富品质。

三、最适税式支出理论素描

(一)最适税式支出的构成要件

1.同一税法中规范化条款和非规范化条款的差距构成税式支出的第一要件。税式支出条款内含在税收法规制度之中,是税收法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府颁布的法律规定的要求所发生的正常的法律后果,是合法的支出途径。税式支出必须以某一税种中的规范化条款作为基准,再以税法中偏离规范化的特殊条款——优惠或减免作为支出的依据。非规范化条款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税式支出条款的非法治性。可见,税式支出不象财***支出那样,表现为存在于账面上的实实在在的资金活动,而是一种经济上的分析,存在于税制结构不同部分的对照之中,通过税法中的背离条款与正常税制结构的比较而决定,是某种背离结构相对于正常的税收收入所放弃或减少的数量的衡量。

2.必须有明确的社会经济***策目的为税式支出的第二构成要件。社会***策性税式支出是以实现特定的社会***策为目的的税式支出。它是对某些纳税人由于某种特殊的社会原因(如自然灾害、重大事故、残疾人自救企业或专门生产供残疾人使用的产品等)造成纳税困难而给予的税收优惠措施;经济***策性税式支出是以实现特定的经济***策为目的的税式支出。它是根据***府经济***策要求,为支持和鼓励某些行业、企业或产品的发展而给予的税收优惠措施。可见,这一要件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税式支出必须针对特定的***策目标,有明确的目的;二是指税式支出的享受对象也是符合特定目标的特别纳税人。

(二)现行的税式支出在理论上的缺陷

1.不能正确评价税式支出制度的优劣得失,被***府及社会各界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值。在纳税人那里不理解税式支出为何物,理解后又成为避税的有利途径;在***府那里,成为***府施舍的工具。许多人把它看成是受益个人或公司逃避税收的途径,尤其是当不理解税式支出是一种支出时,税式支出就可能慢慢瓦解自行申报的纳税制度。

2.税式支出的管理不能服务、服从于公共财***的整体需要。税式支出本应是税收收入的组成部分,***府将其放弃必然对***府财***预算收支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税式支出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宏观控制有其客观的必要性。曾几何时,有的把税收减免作为完成地方财***任务的“内在调节器”,这是对税式支出的一种歪曲。同时,各项税式支出***策缺乏宏观总量控制,导致***府财***收入流失,而大量的、越权制订税式支出***策的现象,形成新的不公平竞争,不符合社会主义公共财***原则,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式支出管理,须服务、服从于公共财***的整体需要,为此要求健全分税制财***体系,改革现行税式支出管理体制,建立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体制基础。

3.过多、过滥税式支出***策导致***策效应下降。税式支出之特性具有所得逆分配功能,因此,以消费支出税或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府税收中,在保障属性上,应属于生活品质保障范围。但在中国却广泛或泛滥得多,这种过多、过滥税式支出***策必然导致***策效应下降、***策效益不高。具体表现为:在通货紧缩层面有鼓励扩大进出口、鼓励投资、鼓励居民消费、维护社会稳定的税式支出;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层面有鼓励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有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税式支出;在推进东北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有吸引投资、实施综合协调发展的税式支出。

(三)现行的税式支出在实践上的弊端

1.实施结果上,造成繁杂善变的税制体系,致使支出量化困难,无法有效监督管理。税式支出的存在,无疑使税收制度复杂化、使税法具有可察觉的不公平性。另外,税式支出使税率居高不下,因为税式支出本身无疑于降低统一税率,在实行扩张性税收***策时使***府宏观调控举步维艰。同时由于数据统计资料不健全,那么即使有统一的、标准的税法与支出条款,税式支出的量化也存在许多困难,不利于监督管理。

2.实施形式上,体现在地区倾斜和内外资待遇的双重不公。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北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大大滞后,因此促进东北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是近十年财***、税收***策的重要目标。目前虽然对东北部、中西部地区实行了一定的税收优惠,但相比之下,东南部地区税收优惠的力度更大,结果是东南地区的总体税负反而比东北部、中西部地区轻。同时,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导致涉外企业仍然享有超国民待遇。这种“国宾待遇”的数字反映是:1998~2001年,我国给予涉外企业的税收减免总额超过500亿元。

(四)构建最适的税式支出管理层次

1.在支出目标方面,最适税式支出应服务于***治、经济、社会***策。***治方面,在保障属性上,应属于生活品质保障范围。体现***府以人为本的***策意***,以国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经济方面,以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社会方面,以社会稳定、有序运行为目标。

2.最适税式支出尽管在目前兼顾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延期纳税式四种税式支出形式,但应从税额式、税率式、延期纳税式税式支出向税基式税式支出过渡,并最终选择以税基式税式支出为主要形式。税式支出是***府贯彻其产业***策、科技发展***策、投资***策和消费***策意***,调节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工具。据统计,2002年我国税式支出总额(包括出口退税和减免税)达2159.52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2.7%.相当于近10个中等省份的税收收入总额。因此,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势必形成失控的局面。因此,税式支出***策运用应以中长期***策目标为主,临时性、特定性***策目标为辅;尽可能地减少以至于最后消除地区性税式支出,而把支出方向调整为以产业税式支出为主,科技发展,投资和消费等税式支出为辅。

税收支出篇6

1.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历史

1968年,美国***公布了第一个税式支出预算。该税式支出预算包括了用于促进特定社会***策目标的税收鼓励的详细项目和每项收入损失的估算数;1974年国会预算法案要求在预算中包括一个税式支出表。该法案将税式支出定义为:“由于联邦税法条款允许一些特殊收入可以不在总收入中列支、可以免税、或可以相应扣减总收入,或有些条款提供一些特殊的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从而造成的财***收入减少”,提出税式支出是未在法律中明确说明的一些正常税款的例外;在1983财***年度预算中,行***当局缩小了基准范围,通过引入参考基准来确定税式支出,同时也提出了税式支出的“等量支出”的概念;在1989财***年度预算中,第一次提出了在统一的转移税(财产和赠与)下的税式支出估算,此估算在2003财***年度预算中被去除掉;在1996财***年度预算中,第一次提出了对涉及延期纳税的税式支出进行现值估算。

2.税式支出及基准的确定

美国***对税式支出预算同时采用两个基准,即规范基准(NormalBaseline)和参考基准(ReferenceLawBaseline),并根据两种基准进行估算。而税收联邦委员会只采用规范基准。

规范基准是以综合所得税的实际变化来描述的,把收入定义为特定时间内消费额和净财富变化的总和。规范税法基准包括个人免税,标准扣除,获取所得引起的支出扣除。规范税收并不限制在某一税率的具体结构上,也不为纳税单位的特定定义所限。

参考基准更接近于当前法律,以现存法律的普遍性条款来描叙,参考基准税式支出只限于税法中起特定功能的特殊例外。这些功能与特定的预算种类一致,例如国防,农业,卫生保健等。鉴别一项税式支出一般使用两个标准。第一,无特殊条款情况下,税法有必要提供一般法规去使纳税人确定他的所得税是否是到期应付的,这些一般法规被称之为参考税法。第二,特殊条款用于非常窄的交易或交易者一类,并以此来分析划拨资金的预算直接支出方面的特别条款是否客观。

3.税式支出的估算

***对税式支出的估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的收入损失法(RevenueForegone)和支出等量法(OutlayEquivalent),以及现值法(PresentVlaue)(对于递延税款)。估算包括7年的期间,即上一年度、当前年度和随后的5个年度;联邦委员会只采用收入放弃法,估算期间包括5个年度,当前的年度和随后的4年。

计算税式支出数时使用了不同的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有些是根据个人、公司和遗产税微观模型,并使用了大量的纳税申报表。另外一些是根据国民帐户和私人工业方面的数据。

4.税式支出报告的编制

税式支出报告编制具有法定义务,***和税收联合委员会都需准备税式支出报告;税式支出报告作为***府预算的一部分,在近几年中,税式支出被国会作为预算周期的一部分进行了审查;税式支出估算数每年公布一次;税式支出报告目前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不动产税和礼品税及社会保险缴款;由于地方税不在联邦预算的范围之内,税式支出报告不包括地方税;税式支出项目按照预算职能进行分类。

5.税式支出报告的使用

在***治辩论中经常使用税式支出数,主要用作策划税制改革或作为减少赤字方案的资料。

加拿大的税式支出预算管理

1.税式支出预算管理的历史

1979年12月,加拿大***府第一份税式支出报告发表,并提供了1976年和1979年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商品税的联邦税式支出的估计数;20世纪80年代期间,联邦***府又相继出版了几次税式支出报告,分别是1976年~1980年度报告和1979年~1983年度报告;1985年的报告中对特定的税收***策估价方法进行了重大的调整;1987年***成立了税收度量评估处;1991年在***内部重组税收评估部门(税收度量评估处解散);1992年12月,了第一份税制改革后报告《加拿大***府个人所得税税式支出》,提供了1988年和1989年税式支出的估算数;1993年,加拿大***府出版了个人及公司所得税支出报告,1994年报告首次包括商品和劳务税的税式支出的估算数;除1996年外,以后每年***府都出版了税式支出报告。并且从1997年开始,每份报告中不仅包括历史性评估,也有对未来税式支出的预测。

2.税式支出和基准的确定

加拿大对于税式支出的确定采用了广义的方法,只有税收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性要素才被认为是基准的一部分。按照这种方式定义基准税制体系,许多税收条款都被看作是税式支出;建立了个人与公司所得税基准和货物劳务税基准。个人与公司所得税税制的基准包括现存的税率与收入级次、纳税主体、纳税期间、应对通货膨胀对收入估算影响的方法以及减少或免除双重课税的措施;货物劳务税(增值税)的基准税制特征是:具有基础广泛多层次的结构特征、目的地原则、税率是7%、课税的期间是以公历年为基础的、认可应用于***府部门的宪法条款;为了能更多地提供信息,还确认了几项通常不被认为是税式支出的条款,称为“备忘项目”,并只作为额外的信息出现在税式支出报告中。3类备忘项目是:被认为是基准税制一部分的措施、对某些是否应该被看作是税式支出有争议的措施、现有数据无法从基本税制中分离出来的税式支出措施。

3.税式支出的估算

税式支出的估算方法为现金流转制上的收入放弃法,对于递延税款使用现值法。估算中主要使用个人所得税模型、公司所得税模型和销售税模型。

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模型通过使用纳税申报表的统计抽样来模拟个人或公司所得税制发生的变化,数据由加拿大海关与收入署(CCRA)收集。对于不能单独用这些模型进行估算税式支出成本的公司,采用其它管理数据及加拿大统计局的统计数据。销售税模型的基础是加拿大统计局的投入产出表和国民收支帐户。在不能使用该模型估算的情况下,采用包括加拿大海关与收入署的管理数据在内的其它补充数据。

4.税式支出报告的编制

***没有法定义务去提交税式支出报告,但每年还是计划三种税收年度税式支出帐户;税式支出报告没有与预算相联接,但用于预算前咨询;税式支出报告目前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货物、劳务税。个人所得税税式支出按照功能进行分类,诸如就业,保健,一般业务和投资,收入维持和退休。公司所得税税式支出数是按总工业来提供并且也按重要工业部门(采矿,制造等)进行细分。货物与劳务税税式支出分为四种:零税率货物和劳务,免税的货物和劳务,退税和税收抵免;为了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对“备忘条款”,即通常不认为是税收支出的(如获取收入引起的支出)一些税收措施也提供了估算数字;报告中还包括一些得不到估算数的条款。

税收支出篇7

1994年,我国的税制改革曾对税收优惠***策进行了全面清理,但科学、规范、高效的税收优惠***策体系仍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当前我国税收优惠***策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规模过于庞大,目标过于宽泛,手段过于简单,管理过于松弛。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优惠的范围过宽、规模过大。在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中,按税种划分,不论是直接税还是间接税,都存在着税收优惠的内容。从三大产业看,目前都有税收优惠内容。具体而言,第一产业内部的农、林牧、渔各业均有税收优惠;第二产业的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部分加工工业均有税收优惠;第三产业内部除娱乐业外,其他产业均有税收优惠。从地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有税收优惠。从理论上讲,税收优惠制度作为非基准税收制度,应处于从属地位。但从实际情况看,税收优惠的具体规定几乎渗透到了基准税收制度的所有要素,以至于不了解税收优惠制度就无法真正了解整个税收制度。有人估算,从规模上看,现行税收优惠的规模已经达到并超过了由基准税收制度带来的税收收入的规模;其中,商品税的税收优惠与商品税的收入大体相当,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则大大超过了所得税的收入规模。宽范围、大规模的税收优惠,导致了税收优惠的“普惠制”,不仅减少了税收收入,扭曲了商品的不同比价关系,造成了效率的损失,同时也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增加了税收的遵从成本。

2.税收优惠的***策目标过于宽泛,导向作用不清晰。中国目前的税收优惠***策目标是多极的。具体有,以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商品出口,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目标,以保障计划生育,促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保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目标,以***治、***事、外交等其他领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其他目标。比如,按照产业***策目标要求,第二产业中的加工工业得到的税收优惠最少;而按照促进科技进步、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要求,加工工业要享受较多的税收优惠。目前的现实是,外商投资首选东部沿海地区。按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自然中西部地区企业要享受较多的税收优惠;而按照鼓励外商投资的目标要求,东部地区企业事实上享受了较多的税收优惠。在多目标同时存在并且彼此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时,要实现***策的预期目标,掌握不同***策手段出台的先后顺序至关重要。否则,多***策目标同时发生作用,极易发生顾此失彼现象。由于复合***策目标不可避免地有互相抵消的作用,从税收优惠上向外界传递的***策导向是模糊不清的,微观市场主体很难辨清***府在某一时刻的真实意***。

3.税收优惠***策手段以直接优惠为主,相对单一。纵观我国的税收优惠,常见的方式主要是免税、减税、退税等直接方式,利用税收扣除、抵免、加速折旧等间接方式很少。一般而言,直接优惠方式对纳税人争取优惠的激励作用较大,容易产生某种随意性,有“寻租”的可能;间接优惠方式对纳税人调整生产经营活动的激励作用较大,代表一定的法制性,一般具有***策稳定性。在税收优惠制度较为健全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规范税收优惠依然任重而道远。

4.税收优惠的管理过于松弛,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优惠大战”现象。从管理主体来看,中国是一个税法制定权高度集中的国家,税收优惠的管理权也不例外。从名义上讲,税收优惠的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府一般没有税收优惠的制定权。但从实际执行来看,几乎各层级的***府都或多或少地制定了部分税收优惠项目。即使在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税税则委员会等都有权制定部分税收优惠规定,并且几乎涉及所有税种。因此很难保障***府各部门间以及上下级***府间的税收优惠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管理主体之间的利益目标彼此不能相容是很自然的事情,于是经常爆发不同地方间的税收优惠“大战”。从管理过程来看,有关项目的审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项目最终效益的评价、相关数据的统计等,都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一整套制度,基本上使税收优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尽管税收优惠属于另外一种意义的财***支出,但税收优惠并没有纳入到财***预算管理中,各级***府对此很难进行有效控制。由于管理主体无需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极易诱发随意决策行为。同时,松懈的管理也不利于有关各方对税收优惠决策与执行的监督,很难保障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此外,过多过滥过松的税收优惠,还破坏了平等竞争的税收秩序,扭曲了依法治税的环境,使得税制结构过于复杂化,为“设租”、“寻租”提供了可能,与我国加入WTO后***府公共管理所应具备的透明性原则、可预见性原则精神相悖,从根本上讲不利于加快税收的法制化进程。

二、中国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在通常的观念中,站在纳税人的角度,税收优惠一直被当作***府给予的恩赐;而站在***府的角度,可以将税收优惠视为***府收入的抵减,进而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财***支出;于是就引出了税式支出的概念。所谓税式支出,指***府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策目标,通过对基准税制的背离,给予纳税人的优惠安排。税式支出概念的提出是对税收优惠管理的深化,它使***府从单纯税收优惠条款的制定实施来对优惠对象加以控制和监督,发展到以预算形式对优惠总量进行控制以及对优惠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可以促使纳税主体明确所享受优惠的来源,重视***府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规范***府行为,提高有关部门依法制定、实施税收优惠***策的责任感。税式支出制度则指实现这种优惠安排的制度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指税式支出的预算管理。完整的税式支出制度包括税式支出的范围、标准、规模、效益评价、统计等。税式支出制度为税收优惠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作为一种财***分析工具而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从税收优惠到税式支出概念的转换,是理论认识的质的飞跃,这意味着税收不仅被作为***府取得财***收入的工具而存在,而且还可以作为***府的一项支出计划,作为***府直接支出、信贷或其他***策工具的替代方案而存在。提出税式支出概念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的含义,而在于把大量的税收优惠***策以科学、规范的形式管理控制起来。正如美国国会在1974年预算法案中指出的,一个不包括税式支出的预算控制过程是一个根本没法控制的预算。因此,笔者认为,针对中国目前的税收优惠管理的现状,积极借鉴西方税式支出理论,尝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式支出制度,将是促进税收优惠管理的科学化和提高***府支出监控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我国税式支出制度的必要性。

1.是优化税收优惠管理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财力稳定增长的需要。作为国家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以不同形式的税收优惠鼓励国内亟待发展的行业和项目,已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但是,税收优惠作为一种实现特定目标的特定***策手段,天然具有选择性而非普遍性。通过一定的制度措施,将税收优惠置于公开、透明和严密的控制之下,对其进行预算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保证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财力。

2.是控制优惠规模和评价优惠效果的需要。税收优惠实质上是***府对特定纳税主体变相提供的货币补贴。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有利于引导***府从对税收优惠的定向管理转到通过依托专门、系统的统计分析制度的定量管理,从只注重***策制定权限到不断优化对税收优惠***策实施的全过程的管理程序;有利于控制税收优惠的总量,完善税收优惠的结构,并为评价税收优惠的效果提供新的方法。

3.是规范***府行为的需要。税收优惠是***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其力度大小取决于优惠的范围及资金的总量。如果在***策实施过程中,缺乏对优惠规模的衡量与控制,会导致***府干预经济的过度或不足,造成***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现阶段税收优惠泛滥的“始作俑者”不是纳税人或纳税人利益集团,而是各级地方***府,是一种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府不良行为。通过建立有效的税式支出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纠正***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规范***府自身行为。

4,是有效衡量和控制***府支出的需要。税式支出的规模直接影响***府财***收支的大小。从收入角度看,作为***府放弃的税收收入的税式支出,其规模和效益将直接影响***府收入进而影响***府支出。从支出角度讲,如果税式支出不能与财***支出一样得以反映,将会从根本上削弱***府衡量和控制支出的力度和可靠性。从这一意义上讲,***府总预算的控制仅考虑直接支出是远远不够的。将作为***府支出的隐性部分的税式支出与通常的财***支出的显性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评价***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成本与效应。同时,规范的税式支出制度必然是纳入预算管理的、公开透明、能自觉接受监督的制度。从这一意义上讲,建立税式支出制度,对提高税收优惠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透明度,加快民主理财进程,推动公共财***体系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我国税式支出制度的可行性。

1.初步的理论研究为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我国理论界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己经结合我国实际对税式支出制度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并初步进行了制度设计,为今后全面推行税式支出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公共财***管理框架的初步建立为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以预算编制改革、综合预算管理改革、***府采购制度、国库管理改革、所得税收入共享制度、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公共财***管理框架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府的财***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各界对财***管理规范化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改善,要求规范税收优惠***策的呼声与日俱增,所有这些都为适时出台税式支出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加入WTO为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入WTO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和互动性,这为***府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产生了外在压力。作为***府的一种应对措施,以统一内外税制为突破口的新一轮税制改革有可能启动,税收的法制化水平将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为相机出台税式支出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4.西部大开发为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提供了“试验田”。有关部门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陆续出台了大量的税收优惠***策,为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特别是进行税式支出的“局部试验”提供了可能。

5.税收信息化建设为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金税工程”的实施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税收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为税式支出的预算、评估、分析、考核等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6.基层税收征管的规范化为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提供了微观保障。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国基层税务部门的规范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对纳税人资料建立了相应档案,税收会计核算延伸到了应征数和具体纳税人,对减免税的管理也制订了严格的业务流程,初步拥有了纳税人减免税种、减免方式、减免幅度、减免期限等的减免优惠项目等统计资料,所有这些使建立税式支出制度拥有了微观基础。

三、建立我国税式支出制度的初步设想

1.明确税收优惠的***策重点和支持方式。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规范税收优惠***策,因此明确税收优惠的***策重点和支持方式应是建立税式支出制度的逻辑起点。总的说来,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到“四个转变”:(1)控制总量,使税收优惠项目由过多向总量适当转变。按照国外的经验,税收优惠一般以所得税为主,流转税实行减免优惠的很少。原因是流转税特别是增值税具有链接式特征,属中性税收,实行税收优惠不易控制,制度成本过高。因此今后我国应有计划地调整税收优惠的税种范围,减少税收优惠的总量。(2)调整结构,使税收优惠作用范围由以区域优惠为主向以产业优惠为主转变。应配合国家的产业***策,尽可能地为市场参与者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3)优化优惠的作用方式,使税收优惠方式从直接减免向间接减免转变。按照税式支出理论,税收优惠的作用方式有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两种,直接优惠指直接减免,是一种税额式优惠,间接优惠包括税前扣除、加速折旧、税收抵免等多种方式,是一种税基式优惠,具有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作用,而且能够体现出公平性,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今后我国的税收优惠的作用方式应主要采取间接方式,体现出税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4)调整优惠的管理方式,使税收优惠管理从以单项管理为主的粗放形式向综合管理的细化方式转变。总体而言,我国税收优惠可以划分为法定优惠、特定优惠及临时优惠。法定优惠具有固定性、普遍性、稳定性的特点,侧重于中长期调节;特定优惠一般侧重于中短期目标调节;而临时优惠则主要针对个别纳税人的特殊临时困难的解决,具有一定的补贴照顾性质。我国今后的税收优惠重点应放在法定优惠和特定优惠上,尽量减少临时优惠,并将税收优惠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来看待,从支持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来优化管理方式。

2.逐步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税式支出预算是参照***府预算的编制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分类,测算税式支出额并编制税式支出表,反映计划期各项税式支出的来龙去脉及其额度,是实现税式支出总量控制和协调的载体。目前西方国家对税式支出的预算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1)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主要采用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其中,美国和加拿大的税式支出预算直接纳入***府的预算管理,是预算报告的一部分。每年议会对税式支出进行严格的审议,并只有经法律程序才能生效。(2)准预算管理模式,主要采用国家有意大利、葡萄牙、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只对那些比较重要的税式支出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并编制定期报告,但该报告不是国家预算报告的组成部分,也不需要议会审议批准,只是作为预算法案的参考和说明。(3)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模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部分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多采用这种方法。这是一种临时的单项估计,即当***府决定以税式支出的形式对某一部门或行业提供财***补助时,才对其放弃的税收收入进行评估。笔者认为第二种管理模式较适合我国实际。但循序渐进的办法是,在实行税式支出制度开始时可参考第三种模式,以后择机过渡到第二种模式。

3.逐步建立税式支出评估制度。税式支出评估指对税式支出的实施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比较成本和效益情况,主要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及其***策效果。成本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1)收入放弃法,即计算由于提供税收优惠而减少的税收收入额。(2)收入收益法,指取消一项特殊的减免优惠所预期的税收收入的增加额。(3)支出定量法,指用以估算一项相应的直接支出取代另一项税式支出,需要多少税前支出才能达到相同的税后收益。而税式支出的效益一般是通过乘数分析、建立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模型以及优势分析法等方法测算。最后,再通过成本效益的综合平衡来测算税式支出的整体效益。

税收支出篇8

内容提要:传统概念认为税式支出是给予不同的纳税人以不同的税收减免的优惠待遇,这种界定有一定的片面性,完整的税式支出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税率的降低和税额的减免,还应当包括特殊管征待遇形成的财***支持等。

关键词:税式支出;征管方式;表现形式;***策目的

一、传统意义的税式支出概念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理论学界正式提出税式支出(taxexpenditure,或直译为税收支出)这个概念以来,国际国内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曹立瀛先生在《西方财***理论与***策》一书中的解释可认为是一般的定义:税收支出是在现行税制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对于某些纳税个人、企业,或其特定经济行为,实行激励性的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税收减免的优惠待遇(不直接给予现金)。其所以称为税收“支出”,是因为这类优惠和其他***府支出的项目一样,作为开支,列入预算。

这种解释代表了理论界的主流,倾向于从税收收入的损失这一角度来定义。在具体研究上,传统定义税式支出则主要从表现形式上进行分类。主要有四类:一是税收减征。税收减征是对纳税人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给予减征一部分的措施。国家在税收法规中规定减征,是为了给予某些纳税人以鼓励和支持。税收减征都是按税法规定进行的,其具体办法有两种:一是比例减征法,即按计算出来的应纳税额减征一定比例;二是减率减征法,即用减低税率的办法来体现减征税额。二是税收免除。税收免除是对纳税人按税法规定应纳的税额不予征收,也是鼓励某些纳税人或某些特定行为的一种措施。三是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指税务部门根据税法规定,对出口企业已出口商品原来所承担的流转税予以退还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出口。四是先征后退。先征后退是先依据税法,将纳税人应缴的税款征收上来,再由***门予以全额或部分返还的措施。

二、税式支出概念的重新思考

本文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税式支出概念并不全面。所谓“支出”即是给予“补助”,税式支出就是在税收领域给予纳税人以隐性的资金补贴,因此,只要事实上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收入,或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就可以视为税式支出。

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让***府看到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府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自身在经济中的大有可为,各种各样的经济***策随之成熟和发展。税收做为重要的经济***策,更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税式支出从根本上来说是***府的一种经济***策,出于调控经济的目的,可以设定各种税式支出形式。因此,税式支出种类应当从经济***策目的来分类。

1.基于产业宏观调控的税式支出。经济学将各种产品分为优值品与劣值品。***府对各种产品同样有自己的认识。从有利于国家职能发挥的角度出发,***府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价值倾向,分别制订不同的税收***策。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税收***策给予充分关注,不仅在税收收入上对此类产业有很大的依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特殊待遇。比如行业的汇总纳税,为此类企业节省巨额的财务支出,提供企业内部资金调配的便利,事实上等于财***为其提供隐形的财***支持。国家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如涉及国家安全和***事利益的产业,国家给予税收上的特别优惠待遇。国家需要特别扶持的产业,如进口替代产品、出口替代产品、幼稚产业、正外部效应产业等,国家在税收***策上提供特殊优惠。

2.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税式支出。非平衡发展的战略已经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是采用这种非平衡发展的战略,先后划定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种层次的开放区域。为吸引资金,主要是外资在这些区域的注入,国家制订了不同层次的税收优惠***策。如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的不同优惠制度。

3.基于纳税人身份的税式支出。因为纳税人身份的不同而享受不同的税收待遇,看似违背平等原则,但是在世界各国都事实上存在着,而且从***策制订者的本意来看,无不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公平,或者基于某种特殊的社会和***治目的。在我国,下岗工人、退伍***人、残疾人等等,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税收优惠。在英国、美国,二战爆发后为了鼓励妇女就业,补充男劳动力的不足,特意制订了针对家庭妇女就业的税收扣除和宽免办法。内容提要:传统概念认为税式支出是给予不同的纳税人以不同的税收减免的优惠待遇,这种界定有一定的片面性,完整的税式支出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税率的降低和税额的减免,还应当包括特殊管征待遇形成的财***支持等。

关键词:税式支出;征管方式;表现形式;***策目的

一、传统意义的税式支出概念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理论学界正式提出税式支出(taxexpenditure,或直译为税收支出)这个概念以来,国际国内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曹立瀛先生在《西方财***理论与***策》一书中的解释可认为是一般的定义:税收支出是在现行税制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对于某些纳税个人、企业,或其特定经济行为,实行激励性的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税收减免的优惠待遇(不直接给予现金)。其所以称为税收“支出”,是因为这类优惠和其他***府支出的项目一样,作为开支,列入预算。

这种解释代表了理论界的主流,倾向于从税收收入的损失这一角度来定义。在具体研究上,传统定义税式支出则主要从表现形式上进行分类。主要有四类:一是税收减征。税收减征是对纳税人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给予减征一部分的措施。国家在税收法规中规定减征,是为了给予某些纳税人以鼓励和支持。税收减征都是按税法规定进行的,其具体办法有两种:一是比例减征法,即按计算出来的应纳税额减征一定比例;二是减率减征法,即用减低税率的办法来体现减征税额。二是税收免除。税收免除是对纳税人按税法规定应纳的税额不予征收,也是鼓励某些纳税人或某些特定行为的一种措施。三是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指税务部门根据税法规定,对出口企业已出口商品原来所承担的流转税予以退还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出口。四是先征后退。先征后退是先依据税法,将纳税人应缴的税款征收上来,再由***门予以全额或部分返还的措施。

二、税式支出概念的重新思考

本文认为传统意义上的税式支出概念并不全面。所谓“支出”即是给予“补助”,税式支出就是在税收领域给予纳税人以隐性的资金补贴,因此,只要事实上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收入,或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就可以视为税式支出。

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让***府看到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府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自身在经济中的大有可为,各种各样的经济***策随之成熟和发展。税收做为重要的经济***策,更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税式支出从根本上来说是***府的一种经济***策,出于调控经济的目的,可以设定各种税式支出形式。因此,税式支出种类应当从经济***策目的来分类。

1.基于产业宏观调控的税式支出。经济学将各种产品分为优值品与劣值品。***府对各种产品同样有自己的认识。从有利于国家职能发挥的角度出发,***府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价值倾向,分别制订不同的税收***策。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税收***策给予充分关注,不仅在税收收入上对此类产业有很大的依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特殊待遇。比如行业的汇总纳税,为此类企业节省巨额的财务支出,提供企业内部资金调配的便利,事实上等于财***为其提供隐形的财***支持。国家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如涉及国家安全和***事利益的产业,国家给予税收上的特别优惠待遇。国家需要特别扶持的产业,如进口替代产品、出口替代产品、幼稚产业、正外部效应产业等,国家在税收***策上提供特殊优惠。

税收支出篇9

关键词:财***收支结构,经济增长,多元线性回归

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可是在市场不完善或有市场但运作低效从而产生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府的干预和调节。这时以***治决策为基础的财***通过预算以税收等形式从各经济主体集中部分资源,然后又以预算支出的形式在市场失灵的领域重新给予安排,这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所以国民经济是市场经济与***府经济、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混合体。从国际上的一般情况看,就***府收支占gdp的比重而言,公共经济至少占到了国民经济1/3的份额以上,所以以财***收支为基础的公共经济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我国自从1978年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财***虽然经历了萎缩和分散的过程,但是财******策始终是支持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之一。在财******策的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财***收支结构的优化问题:我国的财***收支结构在转轨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财***收支结构僵化且不合理,财***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削减财***收支常常无从入手。而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十分清楚哪些税收会对经济产生更大扭曲而导致更多的效率损失,又有哪些财***支出更加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正确分析财***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一、文献回顾

税收与财***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是研究宏观税负和财***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而微观角度则是解析各个不同的税种和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即分析财***收支结构的问题。本文的论述重点是微观分析,即研究财***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因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除了适当的财***总量***策,更加重要的是适当的微观财******策,也就是财***结构***策(马拴友,2003)。

(一)税收与财***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宏观分析

在不考虑财***支出的情况下,税收对经济具有确定的负效应。早在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中,税收就被认为会影响资本积累、减少资本投资,因此是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而到了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经济学时代,凯恩斯主义者又通过税收乘数说明了税收对经济的负效应:在三部门经济中,假设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在总量税情况下税收乘数是 ,而在在比例税情况下税收乘数是 (其中t为税率),不论是总量税还是比例税,税收乘数都是负的,即税收对经济具有紧缩性。因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税收***策是***府宏观经济***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运用税收***策有意识地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当总需求不足时,为了防止经济的衰退和停滞,就应当采取减税的办法(如免税、退税、降低税率等)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旺,出现通货膨胀时,则应该采取增税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税收***策。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外,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也提出了自己的税收观点,他们认为较高的边际税率会防碍经济活动的水平和增长率,并通过拉弗曲线(laffer curve)说明了如何寻求宏观税负的最优点,如***1所示,在较低税率情况下增加税收,***府的税收收入扩大而不影响生产,但到达一定税率(e点)后,进一步增加税收则会导致生产和税收收入都下降,因此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大力削减边际税率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从宏观上进行分析,经济学家们普遍得出了税收会抑制经济增长的结论.与税收对经济的负效应相反,一般情况下,财***支出总体而言对经济是起促进作用的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同样通过财***支出乘数说明了财***支出对经济的正面效应:财***支出乘数主要包括***府购买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在三部门经济中,假设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在总量税情况下,两种乘数分别为 和 ,而在比例税情况下,则分别为 和 (其中t为税率),不论是总量税还是比例税两种乘数都为正,即财***支出对经济具有扩张性。与税收***策相同,财***支出***策也构成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相机抉择”需求管理***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税收与财***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微观分析:财***收支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以宏观分析为基础,经济学家更进一步从微观结构上分析不同的税种和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也是本文要重点论述的内容。

在税收结构上,经济学家主要通过各种税种对私人投资与储蓄的影响来分析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首先,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纳克斯,1966),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资本的积累又通过投资实现 [2]。税收影响投资的机制是影响资本成本和资本边际收益率。一般来说,直接影响资本成本和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的税种是公司所得税。jorgenson(1963)、sandmo(1974)等在研究税收***策与投资行为的关系时,构建了标准的资本成本理论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公司所得税从两个方面来影响投资决策:一是对资本的边际收入征税,这可能使投资的边际收入下降而抑制投资行为;二是允许对某些资本成本项目进行扣除,这降低了资本成本而鼓励了投资行为。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旨在提高资本成本和降低资本边际收益率的税收措施将通过抑制投资增长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任何旨在降低资本成本和提高资本边际收益率的税收优惠措施(如投资税收抵免)则将通过刺激投资意愿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其次,资本的形成又来源于储蓄,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增长的问题又是如何动员储蓄的问题(刘普照,2004),假设储蓄都能够被投资需求吸收,那么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表现在动员储蓄方面。影响储蓄的税收主要是所得税和流转税(在流转税中又以消费税对储蓄的影响最为重要),而所得税和流转税对储蓄的效应是有区别的,due(1970)认为在与所得税产生同样多的税收收入情况下,流转税可能更加有利于提高家庭的储蓄比例,这是因为流转税虽然减少个支配收入,但是它的减少主要是用于消费的收入而不是用于储蓄的收入;此外流转税属于比例税而具有累退性,至少比所得税缺乏累进性;而在流转税下由“货币幻觉”导致的储蓄不变也是另外一个原因。所以,流转税比所得税对动员储蓄更有利从而也就相应地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除了对税收的微观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外,也有许多文献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如devereux和love(1995)通过在一个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对税收实验的模拟说明了增加资本所得税、工资税和消费税都降低了经济的平衡增长率,但是经济对不同税种的动态反应不同,经济对资本税收的反应是导致要素从物质资本产生部门流向人力资本产生部门,对产出影响比较大;而工资税和消费税则减少工作总时间,没有出现要素在部门间的大量流动,对产出影响比较小;另外,mendoza、milesi-ferretti和asea(1997)则通过研究11个oecd国家26年的有效税率,发现要素所得税对私人投资具有显著负效应,而消费税与私人投资率正相关,在进一步分析后得出了所得税会降低增长率而消费税的增长效应依赖于劳动供给弹性的结论。

对财***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财***支出是由不同种类的各项具体支出构成的,为分析财***支出不同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应,可以将财***支出划分为公共投资支出、公共消费支出、公共事业支出和公共服务支出四类(于长革,2004) [3]。对于公共投资支出和公共消费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通过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有效需求理论和is-lm模型来分析:公共投资支出是一国投资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资支出不足,特别是在存在投资陷阱的条件下,公共投资可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使投资支出增加,经济增长率提高;而对公共消费支出,无论其来源于增加税收还是增发公债,都将减少私人消费和投资,这是因为公共消费虽然部分弥补了私人消费,但总消费和投资支出必然减少,同时***府增加公共消费必将使更多的公共资源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性领域,从而使公共投资减少,有效需求下降,降低经济增长。另外,对公共事业支出的效应则可以通过内生增长理论,如阿罗(arrow k,1962)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卢卡斯(lucas r,1988)提出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和罗默(romer p.m,1990)提出的“知识驱动”模型等来说明。知识和技术进步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通过知识和技术要素的投人,其产出长期来看表现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知识和技术投资可以提高其它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的生产能力,并能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最后,对于公共服务支出,由于它基本上与生产无关,所以如果增加这方面的支出,必将使更多的资源用于非生产性领域,从而导致公共投资下降;虽然增加转移支付会增加可支配收入,但由于这些转移支付是一次性支付,因此私人边际消费倾向不会上升,消费不会增加,所以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上不利于经济增长。

对于财***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有:easterly和rebelo(1993)全面分析了28个国家1970-1988年的数据,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支出结构有密切关系,一国的财******策受***府规模的影响很大,并且某些财***支出与经济增长水平相一致。就具体财***支出结构而言,公共交通和通讯投资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总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财***理论通常将财***支出划分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在最优状态下,生产性财***支出与非生产性财***支出的比值应该取决于这两项支出对生产的产出弹性之比。landau(1986)使用了1960-1980年的65个发展中国家的有关样本,发现***府支出,特别是***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有反向作用。相反的,devarajan、swaroop和zou(1996)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认为生产性财***支出对经济增长是有正效应的。但是,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各种财***支出的效应不仅取决于它们在总财***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而且取决于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比是否等于它们的产出弹性之比。当生产性财***支出所占的比例过高时,它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在边际上就成了负的,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该文得出的结论揭示了财***支出何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尤其是为揭示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生产性财***支出何以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我国财***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与数据

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对我国1986年到2003年财***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各类财***收支具体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从而为优化我国***府财***收支结构提供决策数据,为财***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准确的信息。

为了分析我国财***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首先建立如下所示的财***收支结构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

税收支出篇10

一、宏观税负偏高,挤压居民收入增长,制约消费需求扩大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府取得的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基本上有三种统计口径:一是小口径的宏观税负,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二是中口径的宏观税负,即财***收入占GDP的比重,包括税收在内的纳入财***预算管理的收入;三是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即***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包括税收收入、预算内收费、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等各级***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形式取得的收入的总和。采用不同的指标,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中国宏观税负高低判断的结论相去甚远。从相关资料可以判断:

(一)中国大口径宏观税负高达30%以上,比中小口径的宏观税负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

2008年全国税收收入54219.6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小口径宏观税负,即全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8.03%。2008年包括税收在内的纳入财***预算管理的全国财***收入61316.90亿元,中口径宏观税负,即全国财***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4%,比小口径宏观税负高出2.36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9600亿元(比2007年13000亿元有较大缩水),占当年GDP的3.19%;全国社保基金总收入13808亿元,占当年GDP的4.59%;中央和地方预算外资金收入7000亿元(该项收入2007年为6820.32亿元,2008年数据尚未公布,暂按与2007年大致相当的数计),占当年GDP的2.33%,包括此三项在内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即***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高达30.51%,比中口径宏观税负高10.11个百分点,比小口径宏观税负高12.47个百分点。此外,由于制度外财***收入一般是以费的形式缴纳,如果把各种打着***府名义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一些***府部门接受企业和个人“捐赠”以及各级***府部门屡禁不止、名目繁多的“小金库”等收入都计算进入***府收入,则全部***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甚至会高达40%左右。

(二)从分税制开始,财***收入增长迅速,宏观税负快速提高

200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财***收入年均增长19.6%,财***收入增长速度远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财***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从1994年的10.8%提高到2008年的20.4%,增长了1.9倍。与此相对应,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既慢于GDP增长,更慢于财***收入增长。财***收入增速是城镇居民增速的2.4倍,是农民收入增速的3.6倍。

(三)中国宏观税负高于中等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与所处的发展阶段极不相称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平均在30—35%之间,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宏观税负平均在20—30%之间,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平均在16—20%之间。尽管中国按中小口径计算的宏观税负刚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与人均GDP水平大致相当,但反映真实负担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则在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四)与发达国家实行“高税负、高福利”***策相反,中国是在低福利水平上实行高税负,税负明显偏高

高税负国家往往是高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在这些国家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OECD国家中,社会保障税收入都是税收收入中的头号税种。从社会保障支出比较视角,更能反映出问题的实质,2008年中国全国财***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9492.47亿元,仅占当年GDP的3.157%,而发达国家的国家社会保障支出一般要占到GDP的10%左右。

宏观税负过高,***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切取的蛋糕过大,必然挤占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加重企业负担和居民负担,不仅不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更不利于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增长是收入增长的函数,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必然带来消费增长缓慢,因此,宏观税负过高,***府所得比重过大,必然影响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造成长期以来居民消费率一路下滑,使得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方针难以取得成效。

二、财力与事权不匹配,迫使地方***府不计代价地扩大财源

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重点规范中央和地方间收入划分的同时,对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没有进行大的调整,逐渐形成了收入重在中央、支出重在地方的收支格局,或通俗的“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现象,各级***府事权财权配置存在明显的不匹配。

(一)财力快速上移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占全部财***收入比重迅速提高。1993年,中央财***占比22%,地方财***占比78%。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当年中央财***占比迅速提高到55.7%,地方财***占比下降到44.3%。此后的1995—2006年的12年间,中央财***收入占国家财***总收入的比例平均为52%,地方财***收入占国家财***总收入的比例平均为48%。到2008年,中央财***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到53.3%,地方财***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至46.7%。

(二)事权下移

由于事权配置重心偏低、各级***府的事权责任与其收入和行***能力不对称。中央***府承担的事权尤其是直接支出责任相对不足,地方***府尤其是基层地方***府承担了过多的实际支出责任。尽管中央***府在收入分配中占54%以上,但在财***支出构成中的比例并不高。1993年,中央财***支出占比28.3%,地方财***支出占比71.1%。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当年中央财***支出占比并没有随着收入占比的明显提高而提高,仅为30.3%,而地方财***支出占比仍高达69.7%。此后的1995—2006年的12年间,中央财***支出占国家财***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为29%,地方财***支出占国家财***总支出的比例平均为71%。到2008年,中央财***支出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到21.4%,地方财***支出所占的比重仍高达78.6%。

(三)“中央请客、地方埋单”

由于中央与地方***府之间职责范围界定不够明确,含糊不清的支出大多被分配给下级***府,有些事务虽然明确归中央或省级地方,但在实际执行中中央和省级***府的责任部分却下放给了基层。更由于上下级***府之间事权范围配置的随意性很大,在垂直体制下,一些上级的法定事权往往成为下级的当然事权,往往通过所谓的***绩考核、一票否决等将本级责任分解成下级的责任,使“上级请客、下级埋单”的状况十分风行。通常,下级***府掌握的财源越少,负担也就越重。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收入占全国财***总收入的比重只占20%左右,却承担了近80%的义务教育支出和55—60%左右的公共卫生支出。

中央与地方的财***收入明确划定,但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模糊,地方***府在财力被上收而事权不变的困境下,为履行好事权,必须千方百计地扩大财源。途径之一,是做大蛋糕,尽可能多地分享25%增值税的总量,这必然激发地方***府加大招商引资、加大投资上项目的力度以加速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以增加财***收入的冲动。途径之二,是扩大地方可独享的收入来源,如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这些收入大部分与土地有关,导致地方***府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营城市”等口号下,大量征用集体土地和进行旧城改造拆迁,不断扩张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发展城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大量违法圈地,以土地生财;与房地产开发商共同推高房价,从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中开辟高增长税收。许多地方***府的土地收入占财***收入的70%,土地收入成了名符其实的第一财***。

三、税制结构不合理,导致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转变

(一)主体税种结构失衡

虽然经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我国建立了流转税(间接税)和所得税(直接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但从目前运行情况看,实际上仍是以流转税(间接税)为主体的单主体税制结构。1994年以来,在税收总量中,所得税收入占比虽然有所上升,从1994年的17%提高到2007年的26%;流转税收入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从1994年的74.2%降至2007年的61.8%;但现行税制结构中,流转税(间接税)比重过高,所得税(直接税)比重过低。由于流转税(间接税)是直接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征税而非对经营效果(所得)征税,难以起到所得税(直接税)的作用,因此,从向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征收流转税(直接税)逐步转变为向企业经营所得或个人所得征收所得税(直接税)是一种历史趋势,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均采用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如OECD国家,是以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税种、流转税为辅助税种的税制结构,其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流转税比重往往不到40%。由于我国流转税所占比重过大,所得税比重过小,所谓“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实际上并未真正形成,既不利于主体税种的相互配合,更不利于发挥所得税在实现公平原则方面的调控作用。

(二)税种结构不合理

一是以增值税、营业税为主要税种的流转税,是直接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征税而非对经营效果征税,既缺乏科学性,也是导致***府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过高的重要原因。

二是在现有税种结构中,缺乏物业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针对不动产保有环节的财产性税种,缺乏针对与提供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税、教育税等税种,使得再分配环节难以对收入分配不公进行有效校正。

三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没有随着人均GDP快速提高而作出同步调整,并且未实行综合计征,而是采用传统的分项计征模式,税率和费用扣除方法不尽合理,难以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实践中也容易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纳税的情况。

四是消费税征收范围没有随居民消费情况的变化而调整,一些高档次的奢侈性消费品及行为没有纳入征税范围,一些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已课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没有从消费税应税税目中取消,致使消费税调节力度弱化,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

五是现行资源税制度存在着计税依据缺乏收入弹性、资源开采地税收收入偏低、对节约开采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调节力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长期以来实行从量定额征收,单纯根据销售量依据固定税额征收,这种从量而非从价计征以及以销售量而非开采量为依据的计征模式,无法抑制企业和地方***府伴随资源价格的增长而对资源大量开采,不利于资源节约开采利用。此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也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地方***府缺乏稳定的主体税种作为财力保障

现行分税制体制下,税收立法权被高度集中于中央,地方***府没有税收立法权,加之主体税种实行向中央集中的“共享税”模式,地方***府特别是基层***府没有稳定、合法的地方税收作为稳定的财力保障和调节手段。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农业税后,基层财***的主体税种更加缺失,县乡财***本级收入进一步降低,基层***府运行更加困难。

出口退税***策存在结构性缺陷,强化了低成本的出口导向模式,影响了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物业税等财产税收的缺失,使城镇***府缺乏稳定的、能随人口增加而增长的财***资金渠道,使地方***府只关心“土地城镇化”而忽视“人口城镇化”,导致大量进城农民工落户难。

四、财***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

(一)行***管理费增速太快、所占比重太高

有关统计表明,从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至2003年,25年间我国行***管理费用增长了87倍,行***管理支出占国家财***支出的比重从4.71%上升到2003年的19.03%。其中,行***管理支出从1986年的22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512亿元,20年间增长30倍,年均增长率19.5%;同期财***支出增长15倍,年均增长率15.4%;行***管理支出占财***支出的比重,从9.98%上升至19.19%,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相应地,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管理费用从1986年的20.5元,增加到2005年的498元,增长23倍,而同期GDP增长为14.6倍。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准,一国的行***管理支出占财***总支出的比重不超过15.6%。通常发达国家这一比重更低,日本为2.38%、英国4.19%、韩国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尽管近几年我国行***管理支出占财***总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但2006年仍高达18.73%,这一比重,不仅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准高出3.13个百分点,更比上述发达国家分别高出16.35、14.54、13.67、12.23、11.63和8.83个百分点。

此外,预算外行***管理费更是大幅度上升。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行***事业费支出占预算外收入的比重为54.42%,2005年则达72.01%,7年间近增了近18个百分点。庞大的行***管理费支出,消耗了相当大的财***收入,加大了公共财***的负担。

(二)社会性支出比重偏低

与OECD国家社会支出占财***总支出40—60%的比重截然相反,我国财***支出结构中用于社会性支出的比重一直偏低,尽管社会文教支出比重从1985年的20.38%上升到2006年的26.83%,提高了6个百分点,但这一比重甚至低于1998—2001年的水平,仅相当于10年前的1997年的水平。

由于社会性支出增长缓慢,使我国财***用于教育支出的水平明显偏低。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为3.6%,而我国当年的财***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41%,此后的10年间,这一比重一直徘徊在3%以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近几年来,财***性教育经费快速增长,2007年其占GDP比重达到了3.32%,无论从国际比较来看,还是从我国教育法规定的财***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要求来看,财***用于教育支出的水平都明显偏低。

由于社会性支出增长缓慢,使我国财***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水平明显偏低。尽管我国财***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年增加,2007年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达到了5447.16亿元,但占当年国家财***总支出的比重仅为10.94%,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12%,与日本社保总费用占GDP的13.7%,美国的16.81%,瑞典的32.14%,英国的22.8%,德国的29.07%,法国的29.72%相比较,差距高达数倍乃至20来倍,较低的社会保障支出,使我国人民的基本保障受到极大的约束。

(三)经济性支出比重仍然偏高

从1985—2006年,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总支出的比重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不可谓不大,但在财***支出结构中的比重仍占26%以上,而国际经合组织(OECD)国家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总支出的比重为5—8%,我国用于经济建设的财***支出仍然偏大。

***府的财***收入过多地用于经济建设和行***管理费用增长,必然挤占本应用于支持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的公共财***开支,造成公共财***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一方面致使***府过多地干预市场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使***府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职责严重缺位,阻碍着***府职能向现代服务型***府的转型。更为重要的是,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的严重不足,是导致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的直接根源,不仅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越来越成为影响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即期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进而制约着经济发展中需求结构的转型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难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的财***转移支付形式十分复杂,既保留了原财***包干体制下的一些体制补助、专项补助、结算补助等形式,又在实行分税制后增加了税收返还和过渡期转移支付等形式,形式类别很多。这种形式多样的转移支付制度,很容易导致管理分散和效率降低,对地区间财力的均等化作用不明显。在现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和类别中,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等多种方式。如果将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比较,可发现用于均衡地区间财***能力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偏低。2007年,财力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仅为39.16%,而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所占比重达60.84%。并且在财力性转移支付中,均等化作用较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仅占财力性转移支付的35.3%,在中央财***转移支付中的比重仅仅为13.7%。这种转移支付设计很不科学,很难充分发挥中央财***转移支付调节地区间财力差距的作用。

(二)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不合理

在分税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在处理中央与地方间的财***关系上偏向于“增量调节”,从而延续了原体制下的分配格局,并把原体制中形成的非均衡状况带入了新的体制。具体表现在资金分配上,现行转移支付主要通过“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既不合理又不规范。就“税收返还”而言,不仅保留了1993年前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中央对地方增值税和消费税返还方面的差距,而且对增量返还按1:0.3的系数确定,致使其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中所占比较过高(2005年所占比重达36%以上)。由于“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建立在往年基数基础上,不仅不能对地区间财力分配的既定格局作调整,反而会进一步拉大地区间财力的差距,导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分配格局。就专项转移支付而言,由于资金分配过程不透明、分配标准和依据不明确、分配方式不规范,主观随意性很大,地方***府与中央的关系密切程度,以及地方***府的讨价还价能力等对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有很大影响。并且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往往需要地方***府资金作配套,有资金配套能力的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比缺乏资金配套能力的欠发达地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专项转移支付拨款。由此可见,专项转移支付对均衡地区间财力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还会扩大地区间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原有差距。

(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不合理

税收支出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税收支出10篇

学习

人事档案管理系统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人事档案管理系统10篇,内容包括人事管理档案系统表格,人事档案管理系统首页怎么制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在社会各领域中都得到了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类管理的科学和便捷;认识到管理

学习

财务管理环境论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管理环境论文,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的经济环境论文,比较容易的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包括许多内容,如: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市场状况、生产情况等。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微观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

学习

销售自我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销售自我总结,内容包括个人销售年终总结合集七篇,销售自我分析优势劣势简单总结。逝去的是青涩,赢来的是苦涩;漫漫飞雪诉说着年关迈进,20__犹那江水已去不复;20__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而来备战,在路上!销售概况20__年地区实现销

学习

打扫卫生工作总结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打扫卫生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医院打扫卫生工作总结,后勤打扫卫生工作总结。加强安全教育,每月召开不少于一次保洁员例会,强调安全生产,注意个人人身安全。积极排查整改各种安全隐患,每天对电动车进行全面检查,并建立隐患整改台账,对

学习

档案管理流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档案管理流程10篇,内容包括档案管理制度及流程介绍,档案管理机制及流程。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流程管理简述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流程管理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提升管理绩效的目的,将电子档案

学习

税收筹划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税收筹划10篇,内容包括税收筹划思考总结,恶意税收筹划。(二)税收筹划的特征从税收筹划的产生及其定义来看,税收筹划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第一,合法性。税收筹划是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的选择行为,是完全合法的。不仅是合法

学习

商场百货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商场百货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商场管理工作计划范例6篇,商场工作周计划范文。Display也被理解为和VM是一样的意思。但是,Display是以美的观点出发,作为漂亮地展现商品的一种卖场必要的手段。VM是把企业所设想的形象具体化,以

学习

培训大会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培训大会总结,内容包括关于培训工作总结模板集锦8篇,学习培训总结范例6篇。今年2月25日至3月27日,根据学校安排,我有幸来到香港浸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能成为此次培训员工中的一份子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同时也感谢学校

学习

操作工转正工作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操作工转正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关于转正工作总结集锦7篇,普通操作工转正总结怎么写。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工作中,装一三班严格贯彻安全生产十二字方针,把安全生产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做到了产品

学习

社区业务工作计划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社区业务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社区月度工作计划最新,社区来年工作计划简短。推进社区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要按照

学习

暑期社会实践申报材料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暑期社会实践申报材料,内容包括暑期社会实践申报材料,暑假社会实践申报书怎么写。作为团委书记,我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学生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校特色和学生的发展方向对暑期的社会实践进行了定位,确定了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提

学习

税收征管法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税收征管法10篇,内容包括最新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8条。(一)新《税收征管法》充分体现了公平原则新《税收征管法》着重规范了税务机关的***行为,相对提高了纳税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的公平原则。(二)新《税收征管法》体现

学习

心理档案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档案10篇,内容包括心理档案模板成长经历,心理档案表范本。随着各地区档案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其档案管理工作量日益繁重,加之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现代信息技

学习

多层次资本市场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多层次资本市场10篇,内容包括资本市场基础知识100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论文。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而言,新三板扩容将是“点睛之笔”。因为新三板的价值不止于为一大批创新型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一个强大的新三板,还能够有

学习

税收筹划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税收筹划10篇,内容包括税收筹划思考总结,恶意税收筹划。(二)税收筹划的特征从税收筹划的产生及其定义来看,税收筹划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第一,合法性。税收筹划是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的选择行为,是完全合法的。不仅是合法

学习

税收征管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税收征管10篇,内容包括税收征管十年,危害税收征管。(二)税收管理的重点不明确,服务纳税人理念存在偏向。一是在税务管理活动中,人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很深,认为税务机关就是管理者,而纳税人却是被管理者,只能处于服从和被支配地位

学习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深化税收征管改革10篇,内容包括税收征管改革四精理念,税收征管改革心得体会。一、针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升审计的真实性在实行新税制以后,***和税务总局颁布的《税收会计制度》中对税收会计核算的统计报表形式、程序等都做

学习

税收筹划的原则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税收筹划的原则10篇,内容包括税收筹划的法律原则的理解,业务招待费税收筹划。一、企业税收筹划坚持的原则1.服务于财务决策的原则采取税收筹划,与企业内部的资金具有较强的联系。为了使得税收筹划不对企业资金造成影响,企业在

学习

税收宣传月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税收宣传月10篇,内容包括税收宣传月总结,税收宣传月板报。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开展了税收宣传街头咨询活动。4月2日上午,我局与举办了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税收宣传咨询活动,在全市各区繁华路段设立

学习

免税收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免税收入10篇,内容包括免税收入怎么申报,免税收入每个月哪里要点一下。一、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的区别(一)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属于不同的概念不征税收入不属于税收优惠,而免税收入属于税收优惠。不征税收入是由于从根源和性

学习

税收负担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税收负担10篇,内容包括税收负担的分析方法,税收负担重的衡量指标。一、税收负担概念和计算口径的说明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指纳税人因履行纳税义务所承受的一定的经济负担,一般以税额与税基或相关经济指标的比值来表示。按

学习

资本性支出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资本性支出10篇,内容包括资本性支出问题及解决方法,资本性支出分析怎么写。一、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房地产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在社会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我国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