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篇1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
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策、税收***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6.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EB]北京:金网***,2003.3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4]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5]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6]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金融信息化篇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现代金融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客观上要求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推行金融创新,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和知识化。为此,需要我们从战略、运作和技术三个层面加快金融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
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业属性
与传统金融业相比,现代金融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组织架构、运作方式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特征。金融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进行创新,实现自身的信息化,从而逐步达到整个业态的知识化,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在组织构架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金融业提供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设施,而且不断催生着新的管理方式。当金融业达到高度的信息化之后,它就像具备了健全的神经系统,各末端的信息能实时传送到营运总部,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快速的反应。这样,大大强化了管理效率,扩大了管理范围,减少了管理层次,缩短了管理链条,促进了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在运作方式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信息服务内涵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也带动了对信息服务需求的强劲增长。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金融业过去的服务种类、服务方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金融机构若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必须转变经营观念,由面向账户的经营转向面向客户的经营,向客户提供定向的个性化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并建立开放型、全方位、全天候的现代化营运体系,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金融业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金融市场上的决策行为,则更多地依赖充足的信息获取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
着眼于金融信息化发展的跨越式
金融信息化的实质,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场经济革新,主旨在于把金融业变成典型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信息系统成为金融产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基本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采用信息技术的步伐并不算太慢,我国金融信息化水平的落后主要是在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等方面。加快我国金融信息化体系建设,可以考虑“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发挥“后发优势”,以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
首先,在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尽快制订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并切实可行的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指明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
过去我们提倡金融电子化。从“金融电子化”到“金融信息化”绝不仅仅是个概念的变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电子化时代的金融信息系统是一种旨在满足内部管理的、封闭式的系统;而信息化时代的金融信息系统则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进行重构,并据以建立开放式的金融信息化体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金融业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电子化服务体系,在金融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由于受认识能力、实践经验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先进、高效的以计算机网络系统做支撑的全方位、全天候,能支撑我国金融业务、金融管理和金融决策的金融信息化系统。这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过去金融电子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制定金融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完善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框架。
在这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战略中,突出金融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把金融信息化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龙头来抓,以金融信息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向深层次迈进;二是把金融信息化体系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以加规划,以夯实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是把金融信息化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体现,依靠整体创新来实现其发展的跨越式。
其次,在运作层面,应瞄准建立我国新型金融信息化体系的目标,对现行金融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改造,以适应金融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金融管理信息系统是连接所有金融业务系统,对其产生的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信息及各种信息分析工具的核心系统。它的建设和完善,对全面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金融机构管理架构和流程重组,是金融信息化成功的关键。我国金融机构原有的管理架构和流程,是按手工或者部分计算机处理的模式建立的,信息化若在旧的管理架构和流程环境中实施,能发挥的作用很小,工作繁杂而且收效甚微,要实施金融信息化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易于共享数据资源,流程自动化控制与处理,信息快速传递与跨地域存取等特性,重新设计金融机构的管理架构与流程。
重组管理架构和流程的重点是在经营、管理和决策三个层次上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营层要体现跨时间、跨地点、跨方式的“整体性”和“流水线”作业效率,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各种操作指令和作业要求,实现经营控制程序化硬约束;管理层要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各项管理工作由事后反映向事前、事中控制转变;决策层应利用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战略发展、投资、计划、监控等决策活动井井有条。这三个层次的功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即要清晰划分,又要有机结合,使金融机构整体的资源配置与运行达到最优。
金融信息化篇3
整合业务系统,搭建高效的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对外服务的基础平台。
构建金融服务平台,为业务发展、业务转型、产品创新及快速响应市场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正处于从“金融电子化”到“金融信息化”关键阶段。各家银行经过多年的IT建设,都拥有繁多、复杂的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采用多种不同的IT技术、异构平台、不同数据库,缺乏统一的规划,数据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为了要解决IT建设发展面临的问题,企业应用集成(EAI)便在金融信息化应用中应运而生。
EAI的基本组成
EAI主要作用在于解决数据、应用和业务流程方面的整合。因此,EAI具有五大组成部分:
用户交互整合
为用户在界面上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功能入口。通过将内部和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的信息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保证了用户既能够从统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信息。
应用整合
通过HUB或总线架构,实现应用与应用之间的连接,完成相关的数据路由与数据格式转换。
信息整合
实现数据或整合,在异构的数据源之间实现数据层的直接整合。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来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信息转换。
流程整合
实现业务流程管理,包括工作流管理、自动化流程两层面。它将不同的应用系统连接在一起,进行协同工作,并提供商业流程管理的相关功能,包括流程设计、监控和规划,实现业务流程的实时管理。同时支持行业标准以适应集中、扁平、透明的管理机制,适应企业供应链、企业内部流程共享和流程优化。
渠道介入整合
通过多种连接方式,接入第三方的系统,如ERP等。
EAI的关键技术
基于J2EE平台
EAI平台技术实现时必须要构建在一个统一的,简单的和可扩展的应用平台上,而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点对点的适配器互连。实施一个EAI项目可以采用很多技术,从纯消息集成到CORBA到DCOM组件以及J2EE都是可选的方案。对于银行来讲,所选择的标准应该是业界未来普遍支持和倡导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整个EAI平台未来的兼容性。开发业务逻辑或中间层组件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E***,它提供了对主要的企业技术如事务、安全性以及持续性的支持,便利了业务组件的开发。同时,J2EE与CORBA技术所达成的一致性为低层组件的请求提供了可行之路,RMIIIOP和JMS等技术无疑为J2EE提供了强有力的功能核心。
面向服务架构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是目前最领先的IT架构。在这种架构下,应用系统的接口被成“服务”,部署在EAI平台上。任何一个应用要访问其他应用可以通过对服务的发现和服务的表述来确定被访问服务的属性和调用格式,从而实现标准化的应用之间的协作,达到应用系统之间的松散耦合。目前业界公认的应用系统之间互操作的标准为Web Services。SOA的中心思想是模块化与封装这两大原则,模块化将复杂的大任务的分解成相对简单的小步骤,封装则将其内部的复杂性屏蔽代之以用清晰的接口。
EAI在中国银行业的成功案例
虽然EAI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真正利用EAI技术进行企业应用集成的用户并不多见。即便是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银行,EAI项目的实施也才刚刚开始: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应用IBM WBI(WebSphere Business Integration)框架,在金融领域率先完成了EAI项目,应用在国际结算业务的单证影像系统中;中国建设银行正在用EAI技术构建自身IT架构的信息总线。目前,EAI产品主要有:
金融信息化篇4
关键词:信息化;金融经济管理;创新;应用
一、信息化对金融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对金融经济活动的监督通过信息化管理,金融企业能够对内部各个部门进行整合,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分析企业存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决策和判断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对金融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二)信息化对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金融企业信息化管理摆脱了传统金融行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能够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潜在市场进行有效开发,实现业务的拓展。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将散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加快金融活动工作效率,提高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信息化提升金融市场竞争力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传统金融管理方式的优化和升级,发挥出互联网便捷和开放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不仅能够实现对潜在用户的发掘,还能够通过信息化管理,地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和防范,进而提高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信息化在金融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奠定金融经济管理基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为现代金融业务和金融服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经济管理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拉近了金融企业和客户之前的距离,让客户能够获得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
(二)信息化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为金融企业市场交易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加快了资本的流动速度,在提高金融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扩大金融市场范围。
(三)信息化提高金融经济服务效率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带来是金融服务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用户通过网络信息获取金融机构所提供金融产品信息,通过身份验证等方式进行注册,从而享受到金融企业提供的各类服务;同时,金融企业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实现征信等进行全方位考察,在对金融风险进行规避的同时,扩大服务范围,提高金融企业市场形象。
三、金融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管理创新策略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要实现金融信息化管理创新发展,需要加强金融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金融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还要具备信息化管理的先进理念。金融企业要扩大人才吸纳和培养渠道,扩大人才资源渠道,从而提高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要实现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要推进金融企业经济管理事务处理系统建设,对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获取更多实时信息,提高经营管理的时效性;此外,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金融企业不同部门和分支机构信息交互,对金融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技术升级随着当前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便捷性和准确性。金融经济管理涉及的信息量庞大,将金融经济管理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相融合,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升级,将促进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金融经济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不仅加快了金融企业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加快金融业务拓展,还实现了服务的不断升级。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中,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利用先进科技完善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信息化篇5
1 金融信息化概述
目前金融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主要是加强信息化监管和风险控制、推动IT外包、加快服务普及化,信息化成为捍卫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度过金融业寒冬的有力武器,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信息化在金融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金融机构从业务分类上来说主要有:银行、保险、证券。一般而言,银行业务包含传统业务和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的复杂业务,后者包括结构性融资、收购兼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当前我国银行业务信息化程度已经明显提高,但与国外同业比较而言,尚存一定差距。
2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是: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信息化法律、***策环境有待完善;信息化战略不明确,规划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还不尽合理等,这些问题甚至可能危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等。这就需要对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改革。
3 完善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目前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对此展开一个分析:
第一,积极推进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在标准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期推进相对容易的部分,如:硬件、网络、基础软件等。还有的标准化需要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分阶段实施,如:技术平台、开发方法等。标准化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简化操作,减少系统冗余,节省资源,最重要的是标准化还能满足不同时点的应用需求。
第二,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化在金融中的管理和应用越来越广,这一点已经从各方面得到论证。目前,已经实现银行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随着金融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
第三,信息化搭建了多元化的金融业综合业务平台。金融信息化建设集中的数据仓库后,那么金融业务的开展将更有针对性,同时多元化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这样,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综合经营。目前,在商业银行领域,已在金融市场上积极推进业务很多,如:投资、证券、保险、信用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箱服务等等,多元化的发展之势不可阻挡。
第四,金融信息服务进一步走向普及。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各样式的金融信息服务,同时,在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中,金融信息服务也得到了应用。同时,相关部门和产业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金融信息化服务在未来走向方便快捷与安全完善的服务保障,可以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安全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创新。
金融信息化篇6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金融系统实现管理、经营和创新的基本工具,金融系统对信息科技的依赖程度逐日递增,金融机构信息化已成金融行业发展的基础要求。然而,信息科技向金融业务的深入渗透在加速实现银行经营效率和收益的同时,潜在的信息科技风险也呈逐步扩大趋势。本文着重对金融信息化过程中伴随的风险进行梳理,寻找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以促进金融信息化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促使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金融IT平台,使金融信息化业务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金融 信息化 风险管控 综述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外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纷纷开始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作业来辅助银行内部业务和管理,开启了金融信息化的先河,我国金融电子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李志彤,2003)。而当代金融行业是一个完全运营在信息化条件下的领域,Swiereze(2003)通过对日本和亚太银行的比较分析发现,银行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效率,增加产出,大幅度降低成本。因此研究金融信息化、监管信息化与信息化监管是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的重要问题。伴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对金融业产生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金融信息化大幅提高了金融业务的效率,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机会;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研究金融信息化风险内在机理和对策对于金融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信息化相关研究综述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6月颁布并实施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指出,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业务在商业银行应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Marstion(1995)指出信息技术虽然不是必需品,但是它是业务流程再造的促成者,因为它有能力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通信技术能够提高互相合作的程度,同时互享信息资源,减少彼此的争端,帮助银行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
李***(2007)认为金融信息化是将信息系统引入金融活动,并形成在金融系统发展中居主导地位的信息产业,从而推动金融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该信息系统应能提供金融服务、金融经营管理决策、金融组织管理的信息和以人为本的友好人机界面。
张立洲(2002)认为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工具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的过程。在产业信息化以至社会信息化深化发展的基础上,金融信息化将对金融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进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
李志彤(2003)认为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金融信息化风险相关研究综述
以往学者研究认为金融信息化风险主根源在于信息化对金融业务的放大与金融监管模式的不匹配。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是金融世界的主要监管措施,其支柱性措施为: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对于网络时代金融监管来说,忽视了网络时代给金融业务、风险监管带来的复杂性和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人类通过网络缩小了时空距离,使巨大的时空变成了相对较小的尺度,信息化表现出信息与行为放大器的功能(李志彤,2003)。与此相矛盾,信息和行为被放大的同时,监管没能够同时放大,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还是停留在人工模式,通过打印报表和人工屏幕检索等传统监管模式,使得风险量与监管力度严重不匹配,因此导致金融信息化后的风险严重膨胀。信息科技风险是一种系数型风险,其风险就在于随着信息科技对银行经营与管理的不断渗透,使已存在的交易、战略、法律、信誉等风险扩大化(骆鉴,2010)。
Cronin(1998)认为电子货币的大量增长,有可能对传统的法定货币供应造成重大冲击,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电子货币可能产生突然剧增的需求,会导致电子银行业务服务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并给金融监管带来挑战。
李***(2007)认为从风险来源的地域分布角度出发,金融信息化包含三个层次:金融机构内部信息化、跨机构金融业务网络化和全球金融业务信息化。
金融机构的内部信息化主要规范了金融机构内部的操作流程,按照《Basel资本协议》将内部信息化风险归为操作风险。内部风险是金融信息化风险的主要来源,根据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报告,70%的安全损失是由企业内部原因造成的。来自美国CIA(中央情报局)和FBI(联邦调查局)显示,超过85%的安全威胁来自企业内部,威胁源头包括内部未授权的存取、专利信息被窃取、内部人员的财务欺骗等(陈雷蕾,2010)。
20世纪70年代,为满足银行间资金融通需求,发达国家率先建立国内银行间直接的计算机网络化金融服务交易系统,国内各家银行之间出现通存通兑业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又逐渐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吸收到系统当中。这种建立在组织之间的金融联盟存在天然的不牢固性和不安全性,加之组织间协调沟通中存在的障碍,使金融信息化面临更多的风险。
20世纪80年代之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业也突破了国家的界限,逐渐建立起全球经营平台,进入金融全球化阶段。金融全球化后,国内金融系统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环境所带来的风险,也增加了全球风险,金融信息化更对全球性经济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原本的国内经济危机扩大到整个地区,甚至是全球。
Anita K. Pennathur(2001)指出网上银行业务面临着操作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吉猛(2006)认为商业银行信息化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创新变革速度快,对创新变革的审核评估不能满足要求;银行等金融业务对技术的依赖带来风险;信息化带来的金融企业联盟增加了金融企业业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风险膨胀;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金融业务风险;无线POS、手机商业银行等应用在与网络平台互联时,信息容易受到攻击;伴随着我国各商业银行数据大集中的开展,商业银行各种技术风险也相应集中。
金融信息化风险管控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银行信息化引发金融风险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信息化引发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二是制定和颁布专门的监管指南、规则和建议等,以指导银行信息化引发金融风险监管;三是针对银行信息化引发金融风险中的安全风险定期颁布监管公告(胡海华,2010)。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也于2009年6月颁布并实施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指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实现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
要从根源上遏制金融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必须实现风险放大与监管作用放大相匹配,加快管控方法改革。孟皓东(2009)认为金融信息化风险管控必须从以人防和制度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制度建设和技术防范转变,从主要预防资金风险向资金、实体资源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转变,从事中或事后监管向事前监测、事中跟踪、事后监督转变。针对金融信息化风险的特点,金融机构必须从加强内部管理和加大外部监管两个方面研究银行信息化风险管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保证这一措施的落实,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监管部门要将信息化风险监管作为日常监管的一项内容,实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风险的监管;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建设,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监管办法,并制定相关标准;依据标准,比照国外经验,出台评级办法,作为对银行整体评级的一项依据。
金融信息化风险管控程序和标准相关研究综述
从管控流程上来说,金融信息化风险管控程序包括:第一步评估风险,以明确风险的种类、程度等风险特征;第二步控制风险,采用合适的方法分散风险或者将风险消除;第三步监控风险,风险得到控制后要进行严格监控,通过持续的风险管理活动、对风险管理的评价或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实施。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信息化风险防范标准有:技术和测评类标准,如美国TCSEC、欧洲ITSEC、美国COBIT、SSE-CMM;风险管理类标准,如英国BS7799(ISO27000)、ISO13335、AS/NZS 4360;安全保障类标准,如美国IATF、德国ITBPM、美国NIST;专门针对金融信息化风险监管的标准有ISO17799、COBIT等标准(骆鉴,2010)。
欧美国家对信息化风险较为突出的业务,如网络银行、电子交易等设置了专门的规范加以应对。对金融信息化整体风险的防范,欧美等国起步较早,在对金融系统内部机构监管方面,主要关注点包括:建立风险评级体系,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在1978年就建立了信息系统评级体系,力求在评估银行的整体风险及经营状况时恰当地反映信息化风险的影响(汪锦丽,2004);借助良好的公司治理来确保银行董事及高级管理者在信息化领域的作用;注重跨国合作,尤其是与国际标准与规范化组织的合作(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等)。在金融系统外部,监管部门着重对IT外包商进行监管。IT外包商虽不是金融系统成员,但其以合同的形式参与金融机构信息化过程,是信息化工作的开端,因此对IT外包商的监管至关重要。
美国网络银行、电子交易等金融信息化风险较高的业务进行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新技术的风险管理;网络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网络银行对来源于网络供应商方面的风险加强了控制。金融机构同网络供应商签订正式合同,明确列明有关各方的职责,金融机构要做到绝不在安全性方面做出任何让步(吴庆田,2005)。
在国内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应对金融信息化风险的措施:以2005年2月l日实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为框架,人民银行出台了“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审计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技术要点解析与具体操作实用手册”等规章办法。针对银行业信息化风险,监管机构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等级保护实施细则等;涉及行业标准的有:银监会《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与实施指南》(骆鉴,2010)。
参考文献:
1.陈雷蕾.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程浩亮.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研究[D].***财***科学研究所,2012
3.胡海华.银行信息化风险评价及监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吉猛.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
5.贾彦东.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分析[J].金融研究,2011,10(376)
6.李***,王雷.论金融信息化及其对金融发展的影响[J].情报科学,2007,11(25)
7.李志彤.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3(7)
8.骆鉴.论国外金融信息化风险管理与控制[D].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所,2010
9.孟皓东.金融信息安全视角下业务风险防范探究[J].工作论坛,2009(4)
10.孙长青.二级分行信息科技风险现状剖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金融电脑,2009(9)
11.唐磊.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现状与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金融电脑,2009(2)
12.汪锦丽.美国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监管经验及借鉴[J].华南金融电脑,2004(12)
金融信息化篇7
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信息化成为扞卫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度过金融业寒冬的有力武器。专家指出,加强信息化监管和风险控制、推动IT外包、加快金融信息服务普及化是目前金融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虽然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显着进展,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也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IT治理不完善,信息系统研究欠缺;信息化战略不明确,规划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软硬件及核心技术欠缺,系统安全存在隐患,甚至可能危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等。这就需要对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改革。
信息化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面对金融业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大致总结如下:
进一步加强自身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加强金融行业信息化监管,既是控制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创新、推动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手段,也是管理和防范风险、保障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
就银行方面而言,我国的银行业普遍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较为先进的业务系统,但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相对还比较薄弱。相关金融信息安全的监管要求缺位,同时存在不少对外包的银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问题。为了建立起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相关专家提出要尽快建立银行监管网络的建议。网络是银行监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银行监管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同时要充分考虑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金融网络的长期稳定互联做准备。
进一步重视金融行业连续性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
重视金融行业连续性管理,是现代化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手段。这是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金融业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客观条件。
我们知道,金融风险的防范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复杂问题。虽然不能仅仅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解决,但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金融信息技术深入、广泛的应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以及严格金融监管强有力的途径与方法。过去的几年,某些金融机构、服务商等由于信息系统故障,导致异常业务中断,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为此,金融业将进一步重视业务的连续性管理,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技术风险,加大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监管力度。银行监管部门也将加大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建设与运营的成本。
进一步提高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服务建设速度
不仅仅局限在金融业,现在各个行业都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越来越侧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方针。我国各金融机构也已经开始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重大变革,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虽然现在金融界真在迅速发展“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型,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较之发达国家的客户服务的运营与管理仍有不足。客户关系的管理和业务需求的提炼是银行信息化服务的重点,信息技术结合客户管理、信息服务管理高端人才都将成为金融行业服务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因素。如此看来,应该从现在开始逐步重视对业务需求的分析,并培养一批真正面向客户的系统需求分析的高端专业人才。
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托管的流程标准和监管机制
所谓信息技术业务外包是指银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把信息技术的相关业务承包给外部的信息技术服务商的做法。信息技术托管,即IT外包,要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一定要有明确的标准流程约和完善的监管机制。
金融机构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信息技术托管范围逐渐加大的同时,对IT服务商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金融行业而言,对信息技术托管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我们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协助企业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等专家普遍认为,符合客户需求和管理模式的专业IT外包服务,可以把金融机构从长远的固定IT成本上释放出来,使金融机构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创新。因此,信息技术托管将以其服务行为的公司化、配套行、灵活度的外包服务方式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最为可行的途径之一。
进一步走向行业业务信息服务的普及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用户量将超亿,并持续增加,对网上支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金融信息服务进一步走向普及,也是当前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一。
金融信息化篇8
亚太知名的高科技研究和咨询机构易观国际日前研究报告称,今年中国银行业在IT产品和服务领域的投资,预计将高达229亿元人民币。这表明,中国银行业的金融信息化即将迎来一轮全新的“加速度”。尽管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但相关法律、标准的制定却仍然处于缺位状态。缺少有力的制度保障,金融业的信息化显然步履维艰。实际上,正如战场上“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样,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要———
信息化进程亟待加速
根据WTO相关协议,20__年国内金融业将全面向外资开放,而国内银行业将不得不在本土市场上与外资银行短兵相接。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风险控制、金融创新、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同样包括金融信息化。
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一种十分重要的经营模式,金融信息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银行的成败。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货币银行学的理论上说,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其存在的价值就是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即货币从居民向企业转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银行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信息的竞争,而信息化的程度则直接体现了银行的竞争力。根据统计,95的现代金融创新都是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借助信息技术,对复杂金融产品进行定价、分析和风险管理,从而使得这些产品的交易、赢利成为可能。
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化之路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至1980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储蓄、对公业务等开始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国内银行在这一时期逐步完成了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第三阶段,则从九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国内银行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而真正意义的信息化建设,则开始于第四阶段。从20__年开始,国内各银行内部、银行间开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并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
同外资银行相比,目前国内银行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仅仅在6年前,由招商银行建设的国内第一家网上银行才诞生,而那时,众多外资金融巨头的信息化却都已经基本完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本世纪初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提出了金融信息化的目标。在20__年举行的第一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表示,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银行要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加快金融信息化进程。
20__年9月,在第五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再次强调了金融信息化的重要性与作用。苏宁表示,随着国内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大提高了银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苏宁指出,未来国内银行要积极推进信息整合,实现银行信息化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在风险管理方面,则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法律与标准先行
20__年4月1日,在经过了多年的期待之后,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开始正式实施。这部法律不仅将为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为金融信息化的推进保驾护航。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信息化进程来看,金融信息化的立法与标准制定尤为重要。国内金融信息化在经历了多年如火如荼的发展后,法制缺失的后果正在显现。近一段时间来,工行、中行等银行均出现了网上银行账户被盗用的案件,而这种看似网络安全的问题,本质上反映的却正是立法的漏洞。实际上,如果没有立法作为保障,金融信息化必然会步履艰难。
尽管如此,由于受限于目前国内整个信息化法制建设的滞后,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法制环境仍有待完善。目前,国内金融信息化领域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与***策指引。同时,由于金融标准化尚未形成体系,各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忽视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信息体系也颇为混乱。
据IT业和金融业的有关人士分析,目前金融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制定的法律,不仅包括刚刚开始实施的《电子签名法》,还包括信息安全法、灾备立法、征信立法等等。除此之外,一些金融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制定也同样必不可少。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相互***,业务相互分离,金融信息难以共享,同时也难以实现金融业务由经营模式向客户中心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金融信息化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科学、长远的规划和一个完善的金融信息化法规体系。只有建立科学、健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金融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实现健康发展。
20__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第二届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特别着重强调了制定标准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世界,谁掌握先进的技术标准,谁就会在国际经济的角逐中取得优势,谁就能在市场的分配中抢占先机。”目前,由中国银联参与制定的中国EMV标准(EMV标准是指由Europay、Mastercard、Visa三大信用卡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IC智能卡金融支付应用标准),在经过与VISA、MASTERCARD的多次商讨后,即将浮出水面。而类似这样的标准制定,也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金融信息化的进程。
对于金融信息化进程中的法律与标准制定,丁剑平教授认为,由于目前国内信息化法制建设整体相对滞后,因此相关法规应当参照国外较为成熟的立法经验。尽管相关法规的制定较为复杂,但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将十分深远。
信息化提升竞争力
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而国外金融企业通过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来实现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效融合,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据美国银行再造专家Paul统计,在1980至1996年的16年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再造
计划,而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与此同时,平均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了50至55。此外,国外金融企业也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通过“数据挖掘”来实现客户关系管理(CRM)和风险管理,目前在美国100家主要银行中,有71家已经或正在实施有关CRM的项目,这些都成为信息时代中金融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金融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金融企业自身的变革,更是整个金融系统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这也正是金融信息化进程需要法律与标准随行的根本原因。金融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而金融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自身,更需要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良好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在软环境方面,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金融信息化的相关立法建设,例如征信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全国(不包括各州)仅仅在征信方面的法律,就有16部之多。与此同时,国外金融信息化标准也同样非常发达,这为金融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技术环境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一开始就注重建设系统化、标准化的网络系统。建立统一的认证和数字识别中心,制定了网络连接的统一接口标准,规定了金融信息的标准,实现了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完善的金融信息化基础环境为金融企业的相互合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以及后续的发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可否认,在20__年这一国内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的前夜,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度”,不过正是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通过法律与标准的制定来保证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才更为重要。
链接
金融信息化现状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已经基本构成。银行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处理中心、机房和大中型计算机与各类服务器、大型数据存储设备等。目前,中国银行业已拥有大型计算机系统近300台套,中型计算机系统近1500多台套,小型机近2200多台套,各类服务器约14万台,pc机约50万台,银行终端约40万台,自动柜员机约5万台,销售点终端约30万台,自助银行近20__家。
中国各商业银行初步构建了行内统一的计算机数据系统平台,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不仅统一了主机技术平台,提高了生产运行管理的水平,还为增强业务创新和竞争能力、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加强集约化管理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平台。
金融信息化篇9
为了了解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现状、探讨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点,近日人民银行襄阳市中心支行组织力量对辖内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表明,历经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机构随着省级数据大集中工程的稳步实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一是机构设置、科技组织体系较为健全;二是业务经营基本实现信息化;三是初步实现了管理手段信息化;四是产品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基于各种因素,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规划;管理理念的落后导致信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善;现有核心业务系统面临发展瓶颈;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全员培训滞后,缺乏复合型人才等。在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标准化建设,推动金融业务创新,打造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服务新平台,已经成为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对襄阳市辖内邮***储蓄银行作为商业性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按照商业化经营原则、依据监管部门核定的业务范围为“三农”提供各类农村金融服务,在全辖设有分支机构200多家,基本形成了能够覆盖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在科技组织架构方面,目前襄阳地区6个县(市)的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科技服务中心,负责对各辖区内网点科技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管理,并各配有专职技术人员2名(老河口农村合作银行为4名)和多名网点兼职管理员,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与维护;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根据自身体制和经营特点,信息工作分别由会计结算部和财会运营部承担,并设定了一名专职科技人员,负责辖内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邮***储蓄银行信息化实行的是分块管理,即邮***金融业务网点归邮***金融业务局统管,其信息工作由办公室负责,银行网点归邮储银行综合管理部负责;湖北银行县级分支机以及3家村镇金融机构的调查情况,来探讨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之路。 一、基本现状经过多年发展,襄阳市辖内农村金融机构推进了农村金融业务的快速渗透。特别是农村金融电子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和各种电子设备硬件设施配置初具规模,大幅提升了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设置健全,科技组织架构逐步形成 目前,襄阳市县级农村金融机构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邮储银行外,老河口市和谷城县还设有湖北银行分支机构,宜城市设有国开村镇银行,枣阳、谷城、老河口三县市设有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策性银行,主要面向粮食收储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客户,无网点和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银行信息系统均由其上级行或总行统一维护,未单设信息化运维护机构。 2.电子化经营基本实现,支付结算体系初步建成 一是各金融机构及基层营业网点均有两条通信线路与上级部门进行业务数据通信,网络系统实现了内外网分离、双网互备、办公与生产隔离。以农信社为例,实现了辖内所有农信社联网通存通兑、开通了网上银行和代收代付等各项业务,其科技服务中心设有中心机房,接入网络线路5条,分别是OA办公网、综合业务生产网、国际互联网、银监局1104网、财***专网,并按照省联社要求,做到了OA办公网、综合业务生产网和国际互联网三网的物理隔离。二是除村镇银行设备自己购置(软件仍为统一开发),其他金融机构设备以上级行统一购置为主,县市支行自购为辅,软件由上级行进行统一开发和安装。三是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直接在乡镇设立支行或者办事处,办理涉农金融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比照城区网点建设配备,其业务IT系统只是一个远程客户端,所处理的金融数据均通过其上级行,甚至是该金融机构的全国中心,业务处理速度主要取决于与上级通讯线路带宽、畅通情况以及信号稳定情况。四是农村金融机构都在乡镇一级建立了简易信息化支农服务点,主要在一些经营商户安装POS供客户刷卡消费,以及安装转账电话,供商户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通过银行卡实现账款的划转。 3.实现了管理手段电子化 随着辖内金融机构各类业务系统的上线和运营,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正快速、稳步推进,已逐步建立起功能全面、覆盖面广的金融业务网络系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先进的技术手段、高精度的运算工具在业务操作上的应用,避免了人工计算造成的差错,自动化的通信线路也能快捷准确地传递信息,各种加密防伪技术还能避免外界干扰和破坏,确保了信息的安全高效。据统计,襄阳市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IT业务系统主要有四类。一是综合业务系统。主要以办理客户存取款、转账及结算等,如农村信用社包括了柜面业务、中间业务和网上银行等多个子系统;农业银行融合了柜面业务系统、中间业务系统、电话银行系统、短信银行、网上银行系统和电子钱包等;邮储银行以储蓄绿卡系统为核心,融合了汇兑系统、公司业务系统、中间业务系统等。二是征信查询系统。主要对个人、公司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查询,以便在对客户进行进一步金融服务时提供重要参考。三是信贷管理系统。主要是各金融机构办理各类贷款时,进行登记、申批的管理程序,一般运行在办公网环境下。四是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是完成所属系统上下公文信息的传递,如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通过城域网建立了基于Domino平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农村信用联社则采用的是专用文件传输系统,只接收下行文,银行内部行文则采用纸质形式。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局规划,信息利用率不高目前,襄阳地区各农村金融机构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体系,但由于设备型号、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信息共享比较困难;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p#分页标题#e# 2.管理理念落后,支付体系不完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日益繁荣,但是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步伐依然滞后,边远乡镇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尚未开通,造成结算渠道不畅、资金流动速度减缓,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农村金融信息化程度不高。 3.数据高度集中,风险隐患凸现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综合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基本上都集中在省一级分行,通过数据大集中进行统一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如果减少重复建设,能够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但是这种高度集中必须以基层安全稳固为前提,要建立严密的内控风险防范机制,加大各网点的信息化建设和安全运行管理力度。 4.员工培训滞后,缺乏复合型人才从调查情况看,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复合型人才,员工计算机知识和综合业务系统操作安全防范培训工作明显滞后,大部分情况是科技人员每年参加1~2次上级行(社)组织的专业培训,而针对一线操作人员或是全员的培训几乎没有。基层金融机构对于人才培养机制重视程度较低,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任重道远。 三、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十二五”是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业务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关键支撑,信息科技将面临来自于金融产品创新和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打造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服务新平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 1.统一规划,努力构建农村金融IT体系以金融业务为中心,全面构建柜面业务处理及各种支付终端相互配合的业务支持系统;以管理为中心,全面构建财务核算处理、会计报告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专家支持系统相互配合的管理信息及支持系统;以合规经营管理为中心,全面构建程序体现制度控制远程实时授权系统、业务认证系统、业务审计系统、问题整改、监督系统合一的内审控制体系。通过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信息自动化及IT系统的作用,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 2.合理布局,努力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快农村大、小额支付系统的推广运用,对经济形势好以及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地区,应增设营业网点或自助银行,增设自动柜员机、POS机等设备,实现村村全覆盖,营造良好的支付结算环境。要开展现代金融知识进村入户宣传培训,帮助农村客户熟练掌握现代支付工具的操作使用,学会如何防风险、防诈骗,让广大农村客户真正地感受到现代支付工具的便利。要加快现有科技产品的换代升级,完善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完善电话银行功能,加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建设,提高自助设备的服务能力,提升前台的科技服务水平和竞争力。要丰富卡业务的品种和功能,扩展银行卡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针对“三农”发展的新形势,不断研发出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 3.管防并重,努力实现数据集中安全运行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的核心基础。数据集中安全运行,可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形成以客户管理为框架的成本控制体系,促进金融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机构要从技术手段、人员管理、健全内控制度等方面加强信息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金融机构员工和广大农村客户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增强安全防护能力,为数据大集中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4.多措并举,努力保障业务安全高效运行一是加强信息科技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各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强化技术培训,提高计算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科技素质。二是健全各项信息科技管理制度。全面完整的IT内控制度是防范信息化操作风险的前提,只有不断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具体业务都有对应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在制度的执行上必须严格。三是经常推进安全检查。对照各项安全管理规定,经常性的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加强对操作人员权限和密码管理,杜绝和防范计算机案件和事故发生,确保网络和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
金融信息化篇10
关键词:金融科技;国库;信息化建设;SWOT分析
一、引言
金融科技是金融和科技的深度渗透融合,强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国库信息化建设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国库业务领域的过程,是“数字央行”建设和国库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符合人民银行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从2014年开始,以“国家金库工程”①建设为核心,国库信息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但随着金融科技催生新技术广泛应用和加速发展,网络支付、移动支付和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网上申请等新业务不断开展,国库信息系统建设日益与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不相适应,与国家金库的地位不相适应。鉴于此,大量文献对国库信息化建设做出了探索性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国库信息化建设提出建议。山成英(2018)梳理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对金融科技的支持措施和监管创新,认为应加强人才储备,营造支持金融科技发展的友好环境。曹协和(2010)总结了OECD国家国库电子化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议统一规划我国国库信息化系统,强化电子化系统管理。二是研究学习新技术,探索新技术运用于国库信息化建设。白双玉、李阳婷等(2020)运用金融科技技术,重新设计国库业务流程,细化业务要点,在国库信息化智慧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国库数据治理体系。马天龙(2017)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国库业务应用的可行性,探索性构建了区块链在国库业务中的应用场景。本文则在回顾前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金融科技浪潮下国库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国库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国库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但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国库信息化建设在理念、技术、手段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一)库款安全的优先级考虑导致国库过度把控风险和追求业务细节,信息化建设理念相对保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规定各级国库库款的支配权属于财***,对人行国库而言,库款安全是经理国库业务的第一要义。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国库在业务系统管理方面强调安全第一,将“业务系统安全、资金安全”作为国库基础业务不可动摇的两条底线。为降低国库业务操作风险,业务人员谨小慎微,加之人员数量有限,客观上导致了国库对风险的过度把控及对细节的过分追求,也牺牲了部分国库精力。在国库有限的精力下,为更好的守住国库业务的“两条底线”,减少创新带来的风险,国库对于移动支付、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所持态度相对谨慎和保守。(二)业务系统更新迭代缓慢,国库信息化建设难以缓解不断增加的业务压力。“3T”系统②是国库信息化建设体系的核心内容,自2014年起全面运行。随着个人社会保险费缴库、小微企业退税、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等工作开展,国库业务量剧增,而“3T”系统更新缓慢,难以提升业务处理效率。一是业务系统集约化程度较低。从整体上看,“3T”系统与财***、税务、海关、银行等部门在非税收网、电子化退更免、电子对账、海关联网等方面的相互联网程度不够,国库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合作部门间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二是业务系统承载能力不足。TIPS系统经过二代升级后,处理业务量仍存在上线,制约国库工作效率。如TBS系统退库成功回执导入TIPS系统每次不可超过20包,严重影响系统处理效率。三是业务系统应急保障能力欠全。二代TIPS、TCBS系统的灾备建设尚不完善,不能做到快速切换,两者都曾发生过全国性的业务中断。TBS系统作为TCBS系统的应急备用系统,仅能处理应急拨款和集中支付清算业务,且业务操作时所必须的Ukey证书与win10系统不兼容,加之单机版运行,TBS系统运维风险较大。(三)业务处理手段与金融科技结合过少,国库信息化建设难以满足金融科技背景下的信息共享要求。金融科技对进一步打破国库与业务合作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提出了新要求,但国库业务处理手段与金融科技结合过少,受制于技术壁垒,国库难以满足信息共享要求。金融科技强调运用新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突出的表现是要求不断提高信息的开放流通、交换共享程度。而近年来,国库业务处理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但国库信息化建设与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结合甚微,各类业务操作仍依赖人工且环节过多,尤其是国库信息保存、账务核对等数据及信息处理更是近乎完全由人工操作,数据开放流通的自动化、电子化、智能化水平低,缺少实时、便捷、高效共享信息的技术条件,信息化建设并不能满足金融科技催生的信息高效共享要求。
三、国库信息化建设应对金融科技浪潮的SWOT分析
金融科技最核心的是科技,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国库信息化建设。以下立足国库视角,运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金融科技浪潮下国库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一)优势(S)。一是系统管理经验丰富。人民银行经理国库35年来,熟知外部环境对国库服务的各项要求,在系统开发、外包、运维、升级等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充分了解国库不同系统的账务处理、系统关联、信息传递等原理,积累了大量可行的系统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二是业务系统及程序储备充足。在人民银行国库局鼓励各地基于实际业务开发实用性系统的氛围下,各地为减轻国库业务处理压力,提高国库服务的电子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外包或自主研发等方式开发了不同类型的系统或小程序,如黑龙江省分库开发了退税小程序,湖南省分库开发了国库管理辅助系统。目前,除了全国通用的“3T”系统外,各地一线工作者捕捉国库业务痛点开发的新系统极大地填补了系统短板或不同系统间的关联漏洞,为科技赋能国库提供了大量底层逻辑参考和实际案例。(二)劣势(W)。一是新技术运用能力不足。国库经过多年发展,在业务处理、安全认证、安全处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但由于基础设施系统庞大而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且出于新技术的监管和风险考虑,对新技术运用抱以谨慎和怀疑态度,反应迟缓被动,在新技术运用上远远不足。二是会科技、懂业务的人才储备不够。长期以来国库业务系统运维由科技部门及第三方公司负责,国库人员主要精力集中在业务处理及监管服务、数据分析上。加上基层国库人员较少,难以消化业务量逐年增加带来的压力,对科技与业务之间的结合思考较少,人才储备不够。(三)机会(O)。一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目前,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拓展形势较好,国库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间的业务联系紧密,可通过后期学习探索大数据在国库信息化建设上的应用。国库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国库系统积淀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考虑财税库银相关业务合作部门的历史数据,还可将多个与业务相关的因素加入国库监督模型中。例如,将企业的纳税情况纳入大数据风控模型中,从而更加细致准确的判断后期的纳税情况,能够有效预测国库现金流,提高财***收支监测的准确度。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分散数据的计算能力,对国库各类数据与监管指标的运用进行深度分析,可实现自动化全流程监管,将丰富风险监测的内容和手段,全面把握国库资金运行风险的整体情况和预测库存发展趋势。二是基于区块链的对账系统设计与应用日渐突破。大量***府部门和企业探索运用区块链提高对账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如2018年迪拜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支付对账和结算系统,2020年意大利银行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对账,国库可以通过外包、学习等方式将这些技术或理念运用于国库信息化建设中。(四)威胁(T)。一是业务模式的冲击。金融科技的运用,会极大降低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对人力资源的消耗,转而对人员在新技术运用、模型分析、数据分析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冲击国库现有业务模式。传统国库大量精力用于处理日常业务、核对账表、监督业务等,业务模式呈现出“以核算业务为基础的”特点。金融科技提高核算业务的智能化水平后,核算业务的风险将从“集中于人”转移到“集中于自动化系统”,客观上风险管理工作量和难度下降,国库业务模式也将从注重核算业务转为注重国库数据分析。二是国库监督角色的转变。过去国库通过手工方式监督预算收支,监督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区块链促使每一笔业务都有一个不可纂改的时间戳,国库对预算收支的监督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实时监督,国库传统的监督职能将被弱化,转而对科技运用能力要求更高。如人工智能利用云计算技术计算分散数据,运用监管指标分析业务合规性,可实现自动化、全流程监督,国库人员不再手动监督业务,转而需要掌握人工智能运用、计算模型、监督原理等操控人工智能必需的知识,监督角色转变较大。
四、金融科技为国库信息化建设赋能的对策及建议
(一)主动适应金融科技浪潮,更新国库核算理念。站在服务***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全面更新国库核算理念,主动学习、适应金融科技浪潮。同时,对国库核算理念的更新理解不能停留在系统更新迭代上,要认识到金融科技不仅是科技赋能,还是金融和科技深度渗透融合后带来的国库业务模式的彻底变革,主动适应各类新技术对国库业务在硬件设备、业务流程、监督管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变化,加强金融科技应用于国库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二)推进国家金库工程建设,探索金融科技在国库对账中的运用。立足在国库一线业务工作中搜集的系统需求,推进“国家金库工程”建设,对现有“3T”系统进行重新定位、设计、优化,畅通系统间的信息传递,前瞻性地做好“国家金库工程”总体规划设计。同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开发使用国库对账管理系统,实现国库与征收机关、银行等通过系统自动核对对账信息,探索金融科技在国库对账中的运用。(三)着眼未来国库发展需求,储备会科技懂业务的国库人才。结合现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趋势,着眼未来国库人才要求,前瞻性地做好国库人才培养。加强人才技能培训,激励并组织精通国库业务者不断学习与账务智能化处理、数据分析模型等相关的新技术,使业务能手掌握新技术原理。同时,不断补充懂科技的新生力量,并做好技术和业务知识培训,培养储备一批熟悉技术、精通业务的国库专业人才队伍,并通过人机耦合模式反哺金融科技与国库信息化建设结合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国库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
[1]山成英.金融科技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青海金融,2018(10):23-27.
[2]曹协和.国库电子化的国际趋势及启示[J].南方金融,2010(10):76-79.
[3]白双玉,李阳婷,杨金玉,尹国君,沈秘.金融科技助力国库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J].时代金融,2020(07):57-60.
[4]马天龙.区块链技术及国库应用场景———基于国家金库工程建设的考量[J].地方财***研究,2017(12):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