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论文关键词]传统法制 法制现代化 人治 德治 现代法治

[论文摘要]***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是***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理论的又一大进步。人治—法治—德法结合,是实现传统法律文化被法制现代化传承的过程,是人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型价值规范体系的变革过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对促进社会进步,使中华民族复兴,完成传统法律文化向法制现代化历史性、创新性转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是***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理论的又一大进步。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法制现代化的需求,是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文明的贡献。我们在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德治,作为治国方略的法和德的完美结合。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理论的历史背景及基本含义

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两者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早在两周时,“德”就是一个容道德、***治、宗教为一体的综合概念。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我国古代倡导的以礼治国,就体现了治国中的德法兼施。“礼”是一个包括着复杂内容的治理天下、国家的社会规范,其中当然包括德治与德育,也包含着法制与法治。“德”既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也是司法行***的重要指导原则。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以德治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董仲舒又先后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使其逐步完善成为治国方法,被后来历代统治者所尊崇和采纳。孔子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的就是用道德统治民众,用礼义来约束百姓,民众就可知耻辱而且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德治进行德育,才会在百姓中树立威信,才能得到拥护和爱戴,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孔孟作为儒家一代宗师主张德治同时,却极不赞成法治,否定法治的优越性及必要性,当然这是时代的制约性导致这样的结果。历史已向我们证明,只有法治和德治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国家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定,才能长治久安,巩固统治。

与孔孟倡导“德主刑辅”的同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在治国方略上,主张用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作为治国的重要方法,他们强调法治而否定德治,“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不务德而务法”。法家主张法律的国家强制力,给百姓提供统一的行为准则,使之受制于法律的威慑力,接受统治者的统治,而不主张人的德性、道德的感化。商鞅、韩非作为法家的创始人也不接受儒家的德治观点,但是后来的荀子就将德、法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主张治国要“隆礼”重法,强调两者的重要性,还有“治之以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同样强调作为治理国家的方略,法治和德治应和谐统一,不可偏废,同时发挥作用,做到相辅相成,这才是治国之理想之路,这样的理论对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依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中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每个国家的法律现代化都会存在它与本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在今天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处理好传统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法制变革及现代化面对源远流长的法律传统,是丢弃?还是继承?如果是丢弃,传统法律文化中德法关系对法制现代化的实现就意味着巨大的损失;是继承,我们将继承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哪些合理内核,又如何实现从传统向现代法制的转换。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法律文化就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人文力量,并且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存在于普通民众的法律意识、心理、习惯、行为方式及生活过程之中,因而与一个社会的有机体密不可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法律传统成了社会成员信仰或认同的载体。法律传统文化存在有其特定的意义,决不是历史就意味着过去,它制约着一个社会法律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我们传统法律文化至今影响着我们正在进行的法制现代化——从传统农业向工商业转型过程中法制的转变过程。

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凝聚、规范、评价的功能,这些功能作为文化的积淀,被虔诚地保留在人们观念之中。它经久不衰,历代相传,成为现代人们法律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传统法律文化精神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往往凝结为一种特定的法律传统,在今天的法治建设中,放弃传统法律文化,就意味着放弃了人们法律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法制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处理传统与现代化这一矛盾的统一体的过程。法律的现代化,一方面意味

着对法律的传统性的历史性否定和超越,另一方面又包含着对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加以继承。

我国正在进行的法制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该说法制现代化的过程是构建新的法律体系,树立法治观念,它与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否定与借鉴、吸收和传承的关系,是由(1)人类物质生产的历史延续性;(2)法的相对***性;(3)法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共同性;(4)法的历史发展事实的证明。以上这些原因就要求我们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不能无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今人们的影响力,不可忽视传统在法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传统法律精神依然以特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或影响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的法律生活。况且,传统法律的价值系统本身确实存在着许多历史遗产,诸如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解决纠纷的方式等等,这些都为法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德主刑辅”,主张在治理国家上德治为主要方法,德治的地位高于法治,刑罚的适用必须置于礼义德教基础之上,而刑罚目的在于实现道德教化,德治是评价法律的标准或尺度。与传统法律的重视道德相左,现代社会倡导高度重视法律的作用,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法律是衡量国家及个人行为的标准。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的迥异,就要求我们如何很好地将法律传统向现代化法制转换,这将是我们如何继承传统法律文化,为法制现代化服务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换的根本动力,在于商品经济和民主***治建设所形成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商品经济的推动作用。新型的现代法制系统只有在现代商品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来,才能够摆脱掉小农式自然经济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才能对传统法制进行创造性、根本性地改革,法制现代化必须创建适应商品经济的新型法律系统。

三、人治—法治—德法结合,是实现传统法律文化被法制现代化传承的过程

法制现代化是从一个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人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的变革过程。从人治到法治标志着从传统法律向现代法律的过渡。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作为文明社会法律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其发展走势必然是要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时代条件下,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把市场经济运行纳入规范和法制轨道,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法制现代化的价值所在、目标所在。

在传统农业时代,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的封闭分割性、自然经济时代文化的思想钳制性以及***治的专制奴役性,这些就注定实行“人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治理国家靠人的道德教化,靠君主的高尚道德,提倡“***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对人行为的指引上也强调和重视个别指引,忽略了法的规范性和效率性。

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的竞争性,文化的多元创造性,***治的自由民主性,都呼唤法律的至上性、宽容性和正义性。法治的基本特点是:社会生活的统治形式和统治手段是法律。国家机关不仅仅适用法律,而且其本身也为法律所支配,法律是衡量国家及个人行为的标准。我们在进行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倡导的法治、德治与古代的人治和法治有着界限上的不同,必须将两者区分开,才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一)是古代人治与现代德治的界限

古代人治是以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为基础的,传统道德以君权为本位,现代道德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我们现代所讲的道德,是在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指导下,体现“三个代表”的道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

(二)现代法治也不同于古代法治

1.法的来源不同。古代法产生自君主或一个集团,而社会主义法是人民制定,体现人民意志的行为规范。

2.法律地位不同。封建社会虽提倡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但是法律是在君力之下,实质仍为人治。现代法治是建立在民主***治基础上,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人和权力,是真正的法治。

3.***原则不同。古代的法治,法律面前不平等,统治阶级享有法律赋予的特权,而现代社会主义的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是真正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基本出路。只有实现依法治国,才能使我国的***治实现民主,社会有序,保证国泰民安、长治久安。实施以德治国,能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道德自律意识,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增强责任心,以便赢得民心,提高整个国民的道德素质。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辅佐,对增强我国国民法治观念与提高道德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完成传统法律文化向法制现代化历史性、创新性转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立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新华文摘,2001,(12).

[2] 段小红.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思想渊源及现代价值[J].甘肃***法学院学报,2002,(6).

[3]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法大学出版社,1999.

[4] 谢晖.规范选择与价值重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5] 范进学.法的观念与现代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学习

取长补短的故事范文精选

阅读(208)

本文为您介绍取长补短的故事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取长补短故事,取长补短的事例。取长补短的故事篇1取长补短,顾名思义是取之其长补之其短。可以是取己之长补己之短,亦可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反之亦然。取长补短重在取长。

学习

浅谈网络游戏对网络文化的影响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网络游戏对网络文化的影响,内容包括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文化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脑硬件的迅速发展,中国网民正在迅速增加,网络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

学习

二十,三十,四十

阅读(44)

都说女人如花,花似梦,是对女人气质的形容。四十不惑,是老祖先总结出人发展到四十岁时,对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认知的心态。女人呢,二十而美,三十而强,四十而贤,五十而润,每个时期的女人都是精品,每个时期都会有这个时期的基本规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学习

孙思邈的《养生歌》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孙思邈的《养生歌》,内容包括孙思邈养生歌全文,古代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歌。孙思邈是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在自身修炼中,用祛病之法,强身健体,他重视养生而获得长寿,享年101岁。他用医术救人危急,免去灾祸,使人

学习

谍影重重4伯恩的遗产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谍影重重4伯恩的遗产,内容包括伯恩的遗产在线观看免费,谍影重重4伯恩的遗产免费观看。《伯恩的遗产》的草创阶段,整个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天衣无缝的维系《谍影重重》系列的故事。第4部在剧情安排上的巧妙之处就在

学习

永凡游戏范文精选

阅读(27)

永凡游戏篇1游戏地点:课室外的走廊。游戏时间:星期三第三节课课间十分钟。游戏名称:“CF”穿越火线游戏。“叮铃铃”“叮铃铃”,期待已久的下课终于来临。老师走了,我像箭似地冲出教室。卜凡、邓永燊、陈子安和何泽睦找我玩“CF”穿越火线游

学习

钢琴初学者之路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钢琴初学者之路,内容包括钢琴初学者入门免费,成年人学习钢琴之路。3―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多数孩子对于事物的变化呈现出敏感性,能够观察到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如幼儿园墙壁上的装饰经

学习

话说《功甫帖》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话说《功甫帖》,内容包括功甫帖原文,功甫帖迷局。《功甫帖》是900多年前大文豪苏轼写给友人郭祥正(字功甫)的告别信,至2013年,已流传了900余年。作品结构紧密、一气呵成,用笔沉着、粗犷有力。帖二行九字,历代藏家对其评价甚高,见著

学习

幸福无关范文精选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幸福无关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幸福在我身边范文,幸福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赚钱以及把钱花出去所获得的,有时只是一种方便,而非幸福。

学习

小熊分饼范文精选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小熊分饼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小熊分饼的故事,两只小熊分饼故事。仅从指数判断,的确是“零回报”。一个投资者如果在10年前买入上证综指股票组合,到今天累计回报29%,而这十年间,银行存款利息的累计回报是33%,货币实际贬值的速度就更

学习

范仲淹苦读范文精选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范仲淹苦读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范仲淹发奋苦读的原因是什么,范仲淹苦读原文及翻译。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

学习

晋文公攻原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晋文公攻原,内容包括晋文公攻原全文重点字词,晋文公攻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学习

话语标记研究综述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话语标记研究综述,内容包括话语标记研究,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一、引言

学习

礼乐治国及其现实价值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礼乐治国及其现实价值,内容包括谈谈对礼乐治国的看法,对礼乐治国的理解。关键词:礼治;乐冶;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