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共九个字的《功甫帖》引发了艺术品市场的一件公案。
《功甫帖》是900多年前大文豪苏轼写给友人郭祥正(字功甫)的告别信,至2013年,已流传了900余年。作品结构紧密、一气呵成,用笔沉着、粗犷有力。帖二行九字,历代藏家对其评价甚高,见著于安岐《墨缘汇观》、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李佐贤《书画鉴影》、张珩《张葱玉日记・书稿》及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等著作。
李佐贤在《书画鉴影》中记载,这幅作品被录在苏轼、米芾的四幅手札合册中,四件作品中,“苏书尚完好,第二幅犹佳。”指的就是《功甫帖》。据马成名先生考证,这个合册被天津的银行收藏家许汉卿收藏,后经过装裱,四幅作品已经改装,这幅作品何时从许汉卿手中流传就不得而知了。
《功甫帖》曾被多次录入中国艺术领域中最为权威的各类典籍之中,清代书画名家翁方纲曾将其称之为“天赐的书法精品”,流失海外多年。
据张荣德先生考证,《功甫帖》为坡奉别友人郭功甫时所作,郭功甫长苏轼一岁,二人***见不同,却常互赠诗画,唱和频繁。据翁方纲考《宋史》,认为这幅手札应该是苏轼三十六七岁时所作,熙宁初,王安石执***,几年后,郭功甫被擢升为殿中丞,后在奉议郎致仕,路过杭州,期间(熙宁四年至七年)坡正在杭州任通判,据推测这幅手札就在这段时间完成。
《功甫帖》成“功夫帖”
2013年9月19日,在纽约苏富比举办的“中国传统书画精品”拍卖会上,宋代人诗人苏轼的书法《功甫帖》经过70轮激烈竞争,最终以720万美金(约合人民币4400万元)落槌,买家为中国收藏家刘益谦。
2013年9月,刘益谦拍下《功甫帖》;12月,该帖抵达上海;12月21日,上博三位专家选择在《新民晚报》上公开质疑《功甫帖》系伪作。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海博物馆这一次是主动向《新民晚报》和《东方早报》爆料的。《新民晚报》的报道主文,实际摘选自其中一位研究员的文章。该人上还称,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们一向“谨慎”。平时即便有采访上门求教,他们也不愿意出来说话、不接受采访的。
《东方早报》的一位工作人员也确认了上尊这次“反常”的主动:“《新民晚报》他们发新闻,我们想在周末发全文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个集团,所以事先有过默契。后来他们新闻发出来之后有变化,全文要先发《中国文物报》,所以我们就比文物报晚一天发。”
对上博此次主动爆料,上海媒体视作是“净化收藏环境、规范拍卖市场、唤醒专业人士良知”。
面对上博专家的质疑,刘益谦前后.三次声明,越来越趋向与上海博物馆“争锋相对”。刘益谦质疑指出:此帖早年曾出现在上博,后又由上博流出。这一复杂的来由,与上博***这次匆匆表态有无关联?《功甫帖》原先来自围内何处?又为何到了美国?它究竟有没有在上博停留过?如果是,《功甫帖》是怎样流到上博的?又是如何离开上博的?怎么出境的?其中是否有人或机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面对如此叫板,2014年1月1日,上博在《中国文物报》发表署名单国霖、钟银兰、凌利中三位研究馆员两篇长达一万四千余字的研究文章,除回应广受关注的苏轼《功甫帖》真伪之争,文巾也明确提到了《功甫帖》的部分流传过程。
至此,《功甫帖》俨然已成为国内众专家和爱家的“功夫帖”。古书画吟定界也暂时对此表示了缄默。
资本与古书画学术界本井水不犯河水,这次却阴差阳错,擦出巨大的火花。说“真”道“伪”各有疑点
2014年1月8日,刘益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上博应声明与此案撇清。如果此事没有很好了结,不排除与三名研究员和上博对簿公堂。
上博认为并无必要回应此啦。1月14日,上博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文章仅是研究员的一份研究报告。同时,针对这一纷争,苏富比则高调公布了由全球顶级专家鉴定《功甫帖》的研究报告,称此次拍卖的《功甫帖》是苏轼真迹,不同意上博三位研究员所指认的该作品是清中晚期“双钩廓填”本的结论,并对前述三位研究人员的分析一进行了回应。
苏富比称,这份报告经过其专家团队再次论证,并听取了包括多方专业意见形成的,但报告没有披露其专家团队的成员,也没有指明听取了哪些国际、国内专家的意见。报告中引用的两位鉴赏大家对此帖的看法,但专家本人均已作古,如徐邦达已经去世近两年,张葱玉则已去世50多年。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古书画鉴定尚健在的顶级专家屈指可数,为何对这么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不公开发表看法?苏富比的报告应披露论证结果由哪位或哪些顶级专家作出。谁实谁虚一望而知。
引发《功甫帖》事件或与2013年10月一篇名为《博物馆鉴定专家为何越来越弱》一文有关。该文作者祝君波曾是上海朵云轩总经理,他在文中称,“从这一二十年的趋势看,民间的鉴定家会越来越强,博物馆的鉴定家则越来越弱。”他称纽约苏富比负责《功甫帖》拍卖的张荣德这样的人,是民间的行业人才,不妨受聘到博物馆兼职。
张荣德曾任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总经理,2005年与刘益谦合资创办上海明道拍卖公司并担任总经理,拍卖《功甫帖》是其到苏富比后首次主持书画业务。收藏业内人士称,祝君波发表这篇文章,有给张荣德捧场之意,但或刺痛了旁人。
一位收藏界的人士表示,祝君波此文指向了博物馆研究员的鉴定能力,可能激起了个人恩怨:“一般书画学术界秉承和市场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交易发生前会给些专家意见,但听不听,听谁的,取决于买家自己;真正交易发生之后,学术界一般不会再公开发表对真伪的看法。”
买家的愤怒
认为自己可能“躺***”的刘益谦至今难耐不平。他向记者表示,此事一定要讨个说法:“就算买个假的东西,跟上海博物馆有什么关系?”“我5000多万元买个东西,你一句话不说,背后给我来一刀。我在感情上很难接受。”刘益谦这么说,是因为此番发难的三名上博学者中有两位和刘益谦相识多年,单国霖还是刘谦益龙美术馆学术委员会成员之一。在2013年12月21日,《新民晚报》刊出报道之前,刘益谦并不知道两人对这件作品的真伪有异议。他深感不解的是,如果是个人有意见,钟银兰和单国霖完全可以在他拍下前或者付款前与其沟通,没有必要在付款并宣布将展出后公开发难。
刘谦益表示:“《功甫帖》对我的热情打击比较大……人家感觉我5000多万元买的东西都是假的,那买的其他东西是不是都是假的?”
在艺术品收藏界,刘益谦向来出手大气,绰号“毛毛”。有媒体报道称,2009年刘益谦在艺术拍卖市场投入了13亿元,2010年达到20亿元,2013年上半年在艺术品拍卖中投入约5亿元,下半年也有数亿元,这些年在字画艺术品花费几十亿元。
刘益谦是市场中人,多年来的投资业绩奠定了他的自信。在艺术品市场上,刘益谦不是第一次牵涉到古字画真伪争议当中,他是买家也是卖家,旗下有匡时拍卖公司等机构,是艺术品市场活跃的做市商。
判断藏品的价值,刘益谦自有一套逻辑。他坦诚自己并无这方面的专业能力,虽然有自己的学术和鉴定团队,但从不迷信哪位专家或学者,而是普遍听一圈意见,自己拍板。他认为,能一言九鼎鉴定古书画的老先生基本已过世,在世的专家学者无论是经验、阅历还是名望,都难以跟他们相比。
随着争论的白热化,越来越多的专家、爱家被卷席进来,甚至成为一时的公众话题,更引发的众多收藏界人士和网友的各种猜想。截至本刊截稿时,仍有藏友打来电话,称:“这事儿轻易没完,瞧着吧,广告之后,更加精彩!”
事件脉落
2013年末,一幅只有9个字的字帖引发一场争议。从2013年吵到了2014年;被定性为民间收藏对抗***鉴定;顺利从艺术圈小众话题晋级为公共领域争论焦点。
10月21日,上海博物馆的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专家公开质疑《功甫帖》系伪作,认为此帖为“道光四年(1820)至同治十年(1871)之间”以“双钧廓填”制成的“伪本”。
12月22日,苏富比声明坚持《功甫帖》为宋代诗人坡的作品,称至今没有接到近日媒体上所提到声称此件作品为伪作的所谓报告,并保留对此事件的所有法律权利。
12月23日,刘益谦声明“三谢上博”,被解读为是一份“高级黑”的声明。12月26日,刘益谦再度发表文章“我的困惑和求教”。求教如“报告为何在大众媒体而不是学术刊物?”“为何拍卖这么久才提出是伪作?”“为何张葱玉、徐邦达断定为真?”声明中还提到了上博的“历史伤疤”。
2014年1月1日,上博单国霖、钟银兰、凌利中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两篇学术报告,详解《功甫帖》为何并非真迹。1月2日中午,刘益谦针锋相对发表第三篇声明,名为“回归学术,回归理性”,认为《中国文物报》刊登的“研究成果”是以上博三位研究员个人名义发表的,且两篇文章观点不尽相同、内容互相矛盾。1月3日,苏富比再次坚持《功甫帖》是苏轼的真迹,并称将于十天内作出正式回应,同时保留所有法律追究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