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应用题第1篇
姓名
成绩:
1、一只山雀5天大约能吃800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一个月按30天计算。)
2、一辆长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3、张爷爷买3只小羊用了75元,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需要准备多少钱?
4、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蜜。小林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5、育英小学的180名少先队员在“爱心日”帮助***属做好事。这些少先队员平均分成5队,每队分成4组活动,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少先队员?
6、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7、春芽鸡场星期一收的鸡蛋,18千克装一箱。装好8箱后还剩16千克。星期一收了多少千克鸡蛋?
8、王叔叔从县城开车去王庄送化肥。去的时候每小时行40千米,用了6小时,返回时只用了5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已知旅游车在平原每小时行50千米,山区每小时行30千米。这段路程有多长?
10、公路两边植树,每边每千米要植树25棵,这条路长120千米,一共植树多少棵?
1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练习本?
12、一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13、洗发水每瓶15元,商场开展促销活动,买4瓶送1瓶。一次买4瓶,每瓶便宜多少元?
14、一只熊猫一天要吃15千克饲料,动物园准备24袋饲料,每袋20千克,这些饲料够一只熊猫吃30天吗?
15、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送货,去时用了6小时,速度是32千米/小时,回来只用了4小时,回来的速度是多少?
16、小明上山用了4小时,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的速度加快,是6千米/时,下山用了多长的时间?
17、车间原计划每天生产15台机器,24天就可以完成,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只要几天就可以完成任务?
18、实验小学要为三、四年级的学生每人买一本价格为12元的作文辅导书。已知三年级有145人,四年级有155人,两个年级一共需要多少元?
19、有370人去旅游,每辆汽车坐30人,要几辆汽车才能拉完?
20、有450千克大米,每天吃60千克,最多能吃几天?
21、学校校礼堂每排有28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8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2、刘叔叔带8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化肥,剩下80元,每袋化肥
的价钱是多少?
23.一辆长途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6小时
以行多少千米?要求6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必须先求:
列式解答:
24、李叔叔开货车从佛山运货到东莞用了3小时,货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时只用了2小时,李叔叔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5、甲有14.8元,乙有15.2元,俩人要合买一个足球,一个足球的价钱是他俩人钱数总和的2倍,一个足球多少元,他们还差多少元?
26.一台机器3小时耕地15公顷,照这样计算,要耕75公顷地,用5台机器需要多少小时?
27.商店有14箱鸭蛋,卖出去250千克后,还剩4箱零20千克,每箱鸭蛋有多少千克?
28.光明小学为山区同学捐书,四年级捐240本,五年级捐的是
四年级的2倍,六年级比五年级多捐120本,平均每个年级捐多少本?
29.粮店运进大米、面粉各20袋,每袋大米90千克,每袋面粉25千克,运进的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30.两根绳共长48.4米,从第一根上剪去6.4米后,第二根比第一根剩下的2倍还多6米.两根绳原来各长多少米?
31.四、五年级的学生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树种18.6千克,四年级比五年级少采集2.5千克,两个年级一共采集多少千克树种?
32.
一个车间原来每月用电2450千瓦·时,开展节约活动后,原来一年的用电量,现在可多用2个月,这个车间平均每月节约用电多少千瓦·时?
33.
同学们参加植树劳动,四年级共有96人,每人栽3棵树,五年级有87人,每人栽4棵树,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栽树多少棵?
34.
第一小组6个同学数学测验的成绩分别是:86、79、98、100、89、94,算一算他们的平均分是多少?
35.
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35千米,一架飞机飞行的速度是汽车的28倍还少60千米,这架飞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6.
一个服装厂5天生产西服850套,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生产西服多少套?(一个月按30天计算)
37.
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2筐梨,每筐苹果38千克,每筐梨42千克,商店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38.
某工地需水泥240吨,用5辆汽车来运,每辆汽车每次运3吨,需运多少次才能运完?(用两种综合式解答)
39.
甲乙两地相距750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多少小时可以到达乙地?(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解)
40.
小华、小林,共有12支铅笔,小刚和小红共有20支铅笔,他们平均每人有多少支铅笔?
41、某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要给620棵树浇水,三年级每天浇40棵,浇了8天;剩下的由四年级来浇,5天浇完,平均每天浇多少棵?
42.3台织布机4小时织布336米,照这样计算,1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43.甲乙两地相距56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行32千米.两车从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44.一段公路原计划20天修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路多少米
45、
新华书店运来一批科技书籍,第一天售出300本,占这批书籍的30%,这批科技书籍共有多少本?
46、
五年级有学生280人,其中男生占50%
,五年级男生有多少人?
47、
六年级有学生300人,是三年级的2倍还少10人,三年级有多少人?
48、
水果店有苹果60箱,是橘子的3倍还多10箱,水果店有橘子多少箱?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第2篇
姓名
成绩:
1、一只山雀5天大约能吃800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一个月按30天计算。)
2、一辆长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3、张爷爷买3只小羊用了75元,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需要准备多少钱?
4、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蜜。小林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5、育英小学的180名少先队员在“爱心日”帮助***属做好事。这些少先队员平均分成5队,每队分成4组活动,平均每组有多少名少先队员?
6、刘叔叔带7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化肥,剩60元。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
7、春芽鸡场星期一收的鸡蛋,18千克装一箱。装好8箱后还剩16千克。星期一收了多少千克鸡蛋?
8、王叔叔从县城开车去王庄送化肥。去的时候每小时行40千米,用了6小时,返回时只用了5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已知旅游车在平原每小时行50千米,山区每小时行30千米。这段路程有多长?
10、公路两边植树,每边每千米要植树25棵,这条路长120千米,一共植树多少棵?
1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练习本?
12、一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13、洗发水每瓶15元,商场开展促销活动,买4瓶送1瓶。一次买4瓶,每瓶便宜多少元?
14、一只熊猫一天要吃15千克饲料,动物园准备24袋饲料,每袋20千克,这些饲料够一只熊猫吃30天吗?
15、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送货,去时用了6小时,速度是32千米/小时,回来只用了4小时,回来的速度是多少?
16、小明上山用了4小时,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的速度加快,是6千米/时,下山用了多长的时间?
17、车间原计划每天生产15台机器,24天就可以完成,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只要几天就可以完成任务?
18、实验小学要为三、四年级的学生每人买一本价格为12元的作文辅导书。已知三年级有145人,四年级有155人,两个年级一共需要多少元?
19、有370人去旅游,每辆汽车坐30人,要几辆汽车才能拉完?
20、有450千克大米,每天吃60千克,最多能吃几天?
21、学校校礼堂每排有28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8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2、刘叔叔带800元买化肥。买了16袋化肥,剩下80元,每袋化肥
的价钱是多少?
23.一辆长途客车3小时行了17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6小时
以行多少千米?要求6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必须先求:
列式解答:
24、李叔叔开货车从佛山运货到东莞用了3小时,货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时只用了2小时,李叔叔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5、甲有14.8元,乙有15.2元,俩人要合买一个足球,一个足球的价钱是他俩人钱数总和的2倍,一个足球多少元,他们还差多少元?
26.一台机器3小时耕地15公顷,照这样计算,要耕75公顷地,用5台机器需要多少小时?
27.商店有14箱鸭蛋,卖出去250千克后,还剩4箱零20千克,每箱鸭蛋有多少千克?
28.光明小学为山区同学捐书,四年级捐240本,五年级捐的是
四年级的2倍,六年级比五年级多捐120本,平均每个年级捐多少本?
29.粮店运进大米、面粉各20袋,每袋大米90千克,每袋面粉25千克,运进的大米比面粉多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30.两根绳共长48.4米,从第一根上剪去6.4米后,第二根比第一根剩下的2倍还多6米.两根绳原来各长多少米?
31.四、五年级的学生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树种18.6千克,四年级比五年级少采集2.5千克,两个年级一共采集多少千克树种?
32.
一个车间原来每月用电2450千瓦·时,开展节约活动后,原来一年的用电量,现在可多用2个月,这个车间平均每月节约用电多少千瓦·时?
33.
同学们参加植树劳动,四年级共有96人,每人栽3棵树,五年级有87人,每人栽4棵树,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栽树多少棵?
34.
第一小组6个同学数学测验的成绩分别是:86、79、98、100、89、94,算一算他们的平均分是多少?
35.
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35千米,一架飞机飞行的速度是汽车的28倍还少60千米,这架飞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6.
一个服装厂5天生产西服850套,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生产西服多少套?(一个月按30天计算)
37.
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2筐梨,每筐苹果38千克,每筐梨42千克,商店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38.
某工地需水泥240吨,用5辆汽车来运,每辆汽车每次运3吨,需运多少次才能运完?(用两种综合式解答)
39.
甲乙两地相距750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多少小时可以到达乙地?(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解)
40.
小华、小林,共有12支铅笔,小刚和小红共有20支铅笔,他们平均每人有多少支铅笔?
41、某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要给620棵树浇水,三年级每天浇40棵,浇了8天;剩下的由四年级来浇,5天浇完,平均每天浇多少棵?
42.3台织布机4小时织布336米,照这样计算,1台织布机8小时织布多少米?
43.甲乙两地相距56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8千米,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行32千米.两车从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44.一段公路原计划20天修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路多少米
45、
新华书店运来一批科技书籍,第一天售出300本,占这批书籍的30%,这批科技书籍共有多少本?
46、
五年级有学生280人,其中男生占50%
,五年级男生有多少人?
47、
六年级有学生300人,是三年级的2倍还少10人,三年级有多少人?
48、
水果店有苹果60箱,是橘子的3倍还多10箱,水果店有橘子多少箱?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第3篇
1、某车间要生产电视机1560台,已经生产了8天,每天生产120台,剩下的每天生产150台,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2、一个服装车间原来做一套服装用布48分米,改用新法裁剪,每套可节约用布3分米,原来计划做3000套服装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几套;
3、一个养鸡场一月份运出肉鸡13600只,二月份运出的肉鸡是一月份的2倍,三月份运出的比前两个月的总数少800只,三月份运出了多少只;
4、计划生产一批零件,王师傅每天生产90个,12天才能完成。结果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8个,可以提前几天完成;
5、4筐西红柿共重80千克,5筐青菜共重125千克。平均每筐青菜比西红柿重多少千克;
6、食堂运来1200千克煤,烧了16天,还剩480千克。平均每天烧多少千克。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第4篇
学习目标:
1、掌握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比较、归纳。
2、通过创设情境,练习开放性题目,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会从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找到数量关系,利用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掌握几种常见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数量关系的来历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一天能做多少事情吗?(学生:知道!)
师:比如一个服装工人一天做2套衣服,30套衣服几天做完呢?
师:我看见有的同学已经知道了,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说出数量关系)
老师引导:同学们都很聪明,做得很对,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复杂的应用题吧!(板书课题)
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哪些数量关系吗?
师:
同学们都很棒,真不错!现在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所学的数量关系:
板书: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路程÷时间=速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
……………………….
(让学生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并写在书上)
师:写完数量关系的同学请思考下,你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a:只要记得其中一个就可以写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
学生b:一道乘法算式,两道除法算式………
师:同意他们观点的请举手!
师小结:记住一个数量关系,根据题意灵活应用。
展示例1某发电厂有10200吨煤,前十天每天烧煤300吨,后来改进炉灶,每天烧煤240吨,这堆煤还能烧多少天?
学生齐声读题目
先解答下面各题,再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1)
前十天共烧了多少吨?
(2)
还剩下多少吨?
(3)
剩下的煤还能烧多少天?
师:现在大家能用上面的数量关系解决例1中的问题吗?
第(1)问现在抢答开始!
第(2)问谁能回答?
(由学生剖析,老师点拨)
师:第(3)问呢?剩下的煤还能烧几天如何求?(剩下吨数÷每天烧的吨数=还能烧的天数)
每天烧的吨数是用300吨还是240吨?为什么?
(学生:因为题目求的是这堆煤还能烧几天就是求剩下的煤还可以烧几天)
引导学生说出上面几问的数量关系,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每天烧×天数=已烧的
(2)总吨数-已烧的=剩下吨数
(3)剩下吨数÷后来每天烧=还能烧的天数
师:同学们会根据上面几问的解答列出综合算式吗?试一试!
(10200-300×10)÷240=30天
答:
三、思维拓展
展示例2
例2:师傅和徒弟同时开始分别加工20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25个,完成任务时,徒弟还要做2小时才能完成任务。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
学生读题: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徒弟还要做2小时才能完成任务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
师:师傅的工作时间你知道吗?如何求?
师引导:知道了师傅的工作时间,我们就可以知道徒弟的工作时间。
师:徒弟的工作量是多少呢?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该如何求?
引导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解答.
200÷(200÷25+2)=20个/时
答:
展示例3
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汽车行完全程需要5小时,步行需要40小时。张强从甲地出发,先步行8小时后改乘汽车,还需要几小时到达乙地?
方法一: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师追问:题中求还需要几小时到达乙地是什么意思?是走完全程需要几小时吗?(学生回答)
师追问:先步行了多少路程呢?怎样求出?(速度×时间=路程)
师引导:还需要几小时就是求步行8小时后的路程改乘汽车的时间。(注意“还”的意思)
(学生写出数量关系后,尝试解答)
方法二:同学们这道题还有别的思考方法吗?
师引导:根据“汽车行完全程需要5小时,步行需要40小时”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汽车走1小时就相当于步行走8小时,那么已经步行走的8小时看成是汽车走了1小时,还需几小时呢?(还需要5-1=4小时)
师小结: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展示例4
例4:某筑路队修一条长4200米的公路,原计划每人每天修4米,派21人来完成,实际修筑时增加了4人,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要求提前几天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时间比计划时间少几天)
师:计划时间和实际时间知道吗?如何求?
师引导归纳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学生尝试解答)
小结:分三步完成:
1、先求出原计划时间;2、再求出实际时间;3、然后求出提前几天完成。
四、融会贯通(知识模型的拓展)
展示例5
例5:自行车厂计划每天生产自行车100辆,可按期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120辆,结果提前8天完成任务,这批自行车有多少辆?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追问:结果提前8天完成是什么意思?
学生a:就是比计划时间少做了8天
学生b:
计划时间多用8天时间
师:如果实际时间跟计划时间一样多,是不是还要做8天?会出现什么情况?(这里注意了是以计划时间为标准的)
学生:会多出120×8=960辆
师:为什么时间一样,会多出960辆呢?
生:因为实际每天多出(120-100)20辆
师追问:一天多20辆,结果多出了960辆,从这个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师引导:要想求自行车的总辆数,根据数量关系;总数=每天生产×天数,必须知道时间和工作效率,所以首先要求出时间.
(学生尝试解答)
计划时间=120×8÷(120-100)=48天
48×100=4800辆;或者(48-8)×120=4800辆
答:
展示例6
例6:甲数是乙数的3倍,丙数是乙数的4倍,丁数是丙数的一半,四个数的和是1040,丁数是多少?
师:这道题的数量关系看起来比较复杂,不如我们利用线段***来弄清它们的关系。
师追问:
“甲数是乙数的3倍”“丙数是乙数的4倍”这些条件是说的甲和丙都跟谁在比?把谁画为一份?“丁数是丙数的一半”是什么意思?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
师:四个数的和是1040,从***中看出四个数合起来是多少份呢?可以先求出什么?(引导学生利用和倍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丁数)
乙数:1040÷(1+3+4+4÷2)=104;丙数:104×4=416;丁=416÷2=208或者104×2=208
即学即练:
被除数、除数、商三个数的和是212,已知商是2,被除数和除数是多少?
(注意:商是2的意思理解成被除数是除数的2倍,利用和倍问题解决,可借助线段***分析)
除数:(212-2)÷(2+1)=70
被除数:70×2=140
五、小结:
1.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第5篇
学习目标:
1、掌握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比较、归纳。
2、通过创设情境,练习开放性题目,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会从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找到数量关系,利用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掌握几种常见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数量关系的来历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一天能做多少事情吗?(学生:知道!)
师:比如一个服装工人一天做2套衣服,30套衣服几天做完呢?
师:我看见有的同学已经知道了,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说出数量关系)
老师引导:同学们都很聪明,做得很对,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复杂的应用题吧!(板书课题)
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哪些数量关系吗?
师:
同学们都很棒,真不错!现在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所学的数量关系:
板书: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路程÷时间=速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
……………………….
(让学生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并写在书上)
师:写完数量关系的同学请思考下,你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a:只要记得其中一个就可以写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
学生b:一道乘法算式,两道除法算式………
师:同意他们观点的请举手!
师小结:记住一个数量关系,根据题意灵活应用。
展示例1某发电厂有10200吨煤,前十天每天烧煤300吨,后来改进炉灶,每天烧煤240吨,这堆煤还能烧多少天?
学生齐声读题目
先解答下面各题,再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1)
前十天共烧了多少吨?
(2)
还剩下多少吨?
(3)
剩下的煤还能烧多少天?
师:现在大家能用上面的数量关系解决例1中的问题吗?
第(1)问现在抢答开始!
第(2)问谁能回答?
(由学生剖析,老师点拨)
师:第(3)问呢?剩下的煤还能烧几天如何求?(剩下吨数÷每天烧的吨数=还能烧的天数)
每天烧的吨数是用300吨还是240吨?为什么?
(学生:因为题目求的是这堆煤还能烧几天就是求剩下的煤还可以烧几天)
引导学生说出上面几问的数量关系,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每天烧×天数=已烧的
(2)总吨数-已烧的=剩下吨数
(3)剩下吨数÷后来每天烧=还能烧的天数
师:同学们会根据上面几问的解答列出综合算式吗?试一试!
(10200-300×10)÷240=30天
答:
三、思维拓展
展示例2
例2:师傅和徒弟同时开始分别加工20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25个,完成任务时,徒弟还要做2小时才能完成任务。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
学生读题: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徒弟还要做2小时才能完成任务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
师:师傅的工作时间你知道吗?如何求?
师引导:知道了师傅的工作时间,我们就可以知道徒弟的工作时间。
师:徒弟的工作量是多少呢?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该如何求?
引导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解答.
200÷(200÷25+2)=20个/时
答:
展示例3
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汽车行完全程需要5小时,步行需要40小时。张强从甲地出发,先步行8小时后改乘汽车,还需要几小时到达乙地?
方法一: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师追问:题中求还需要几小时到达乙地是什么意思?是走完全程需要几小时吗?(学生回答)
师追问:先步行了多少路程呢?怎样求出?(速度×时间=路程)
师引导:还需要几小时就是求步行8小时后的路程改乘汽车的时间。(注意“还”的意思)
(学生写出数量关系后,尝试解答)
方法二:同学们这道题还有别的思考方法吗?
师引导:根据“汽车行完全程需要5小时,步行需要40小时”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汽车走1小时就相当于步行走8小时,那么已经步行走的8小时看成是汽车走了1小时,还需几小时呢?(还需要5-1=4小时)
师小结: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展示例4
例4:某筑路队修一条长4200米的公路,原计划每人每天修4米,派21人来完成,实际修筑时增加了4人,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要求提前几天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时间比计划时间少几天)
师:计划时间和实际时间知道吗?如何求?
师引导归纳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学生尝试解答)
小结:分三步完成:
1、先求出原计划时间;2、再求出实际时间;3、然后求出提前几天完成。
四、融会贯通(知识模型的拓展)
展示例5
例5:自行车厂计划每天生产自行车100辆,可按期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120辆,结果提前8天完成任务,这批自行车有多少辆?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追问:结果提前8天完成是什么意思?
学生a:就是比计划时间少做了8天
学生b:
计划时间多用8天时间
师:如果实际时间跟计划时间一样多,是不是还要做8天?会出现什么情况?(这里注意了是以计划时间为标准的)
学生:会多出120×8=960辆
师:为什么时间一样,会多出960辆呢?
生:因为实际每天多出(120-100)20辆
师追问:一天多20辆,结果多出了960辆,从这个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师引导:要想求自行车的总辆数,根据数量关系;总数=每天生产×天数,必须知道时间和工作效率,所以首先要求出时间.
(学生尝试解答)
计划时间=120×8÷(120-100)=48天
48×100=4800辆;或者(48-8)×120=4800辆
答:
展示例6
例6:甲数是乙数的3倍,丙数是乙数的4倍,丁数是丙数的一半,四个数的和是1040,丁数是多少?
师:这道题的数量关系看起来比较复杂,不如我们利用线段***来弄清它们的关系。
师追问:
“甲数是乙数的3倍”“丙数是乙数的4倍”这些条件是说的甲和丙都跟谁在比?把谁画为一份?“丁数是丙数的一半”是什么意思?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
师:四个数的和是1040,从***中看出四个数合起来是多少份呢?可以先求出什么?(引导学生利用和倍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丁数)
乙数:1040÷(1+3+4+4÷2)=104;丙数:104×4=416;丁=416÷2=208或者104×2=208
即学即练:
被除数、除数、商三个数的和是212,已知商是2,被除数和除数是多少?
(注意:商是2的意思理解成被除数是除数的2倍,利用和倍问题解决,可借助线段***分析)
除数:(212-2)÷(2+1)=70
被除数:70×2=140
五、小结:
1.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第6篇
(一)使学生学会分析解答有关倍数的三步应用题.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线段***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线段***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树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2.全班同学根据线段***提问题.
先编题,再列式.
(1)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有排球多少个?
20×3=60(个)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0×3-20=40(个)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排球共有多少个?
20×3+20=80(个)
编题后把问题***段***上表示出来.
订正板演题时要说出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把复习题增加一个条件,即“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像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读题,理解题意.读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地方不同
(2)引导学生用线段***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年级栽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栽?棵10棵
(3)学生***思考,试算.
(4)集体讨论、互相交流,说思路.
教师提出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根据题里给的条件能直接算出来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叙述自己的思路.
(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三、四年级栽多少棵.三年级栽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四年级栽树棵数没直接告诉,所以先求四年级栽多少棵,算式为56×2=112(棵),再求三、四年级的总数,算式为56+112=168(棵).因为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所以最后用总数减去10棵:168-10=158(棵))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如果题中五年级栽树的条件改为“五年级栽树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多10棵”,怎样求五年级栽的棵数?
(用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加10棵,168+10=178(棵).)
(5)求三、四年级栽树的总数还有别的比较简便的方法吗?
提示:从倍数关系上考虑,谁是1倍数?三、四年级的总数是几倍数?怎样求三、四年级的总数?
(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栽的2倍,三年级栽的是1倍数,四年级栽的是2倍数,三、四年级栽的总数是 2+1=3倍数:56×(2+1)=168(棵),然后再加上10棵,就是五年级栽的棵数:168+10=178(棵).)
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采用什么方法分析要因题而异,由于解题思路的不同,解题方法也不一样,解题步骤也不一样,因此要灵活运用.
(三)巩固反馈
1先画***,再解答.
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2.看***解答.
3.条件有变化、先讨论、***解答,再集体交流.
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
订正时可以明确,题目要求“杨树有多少棵?”这句问话本身数量关系不明显,因此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关系找出新的数量,直到所求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三步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的有关倍数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的,两步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改变其问题,就是三步应用题.本节课仍以思路教学为重点,通过画线段***,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画线段***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画线段***虽不作教学要求,但它比文字叙述的题要具体的多,在分析数量关系中,恰当地运用线段***是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因此无论是复习、新课、练习都十分重视画***、看***分析的训练.
2.重视学生叙述思维过程的练习.应用题不但要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因此解答应用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口述出思维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把复习题改变条件可使两步题变成三步题,条件变化了,解题方法也变了,让学生在分析不同的数量关系中,掌握解题思路,达到举一返三的目的.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先基本、后变化、先易后难,把说思路、画线段***贯穿于全课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达到熟悉数量关系,掌握不同的思路,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三步应用题(二)
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简便算法:
56×(2+1)=168(棵)
168-10=158(棵)
练习.看***解答
(1)小强集邮多少张?
45×5-20
=225-20
=205(张)
(2)两人共集邮多少张?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第7篇
一、什么是从问题入手,追根溯源
所谓从问题入手分析,是指执问题这一“果”,去索取解决问题的“因”。根据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从问题开始,追溯根源,一步步往回推导,从而找出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理清数量关系,找准解答步骤的一种解答方法。
二、如何从问题入手,追根溯源
1.问题中已经有解答方法的题型。例如,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在这题的提问中就已经包含了问题的解答方法,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后不难理解出是把三年级的学生人数与四年级的学生人数合起来,应该用加法算,即应该“三年级人数+四年级人数”,这时就可以问学生: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让学生在已知条件中找,自然是找不到的。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要求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必须先求出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有多少人。再来看三年级和四年级分别有多少人该怎样求?三年级的情况是4个班,每班40人,就是4个40,即40×4。四年级的情况是3个班,每班38人,就是3个38,即38×3。这样就已经很清楚地分析出了这道题的数量关系,也就自然找准了这道题的解答步骤。
2.问题中没有解答方法的题型。例如,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棵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单看这道题的问题,是不知道该怎样来解答它的,那么又该怎样从问题入手分析呢?像这类问题,我们就要让学生在问题的已知条件中找出要求的问题与什么有关。比如,这道题要求的是五年级栽树多少棵,从前面的已知条件中可以找到与五年级栽数有关联的是三、四年级栽的总棵数,是比这个总棵数少10棵,该从这个总棵数里减去10棵,所以要得出问题答案就必须先求出三、四年级栽的总棵数。再让学生思考:三、四年级的总棵数,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求?在学生知道该三年级栽的棵数加上四年级栽的棵数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要先知道三年级栽了多少、四年级栽了多少。这时可以让学生去已知条件里找找三年级栽了多少,四年级栽了多少,结果学生能找到三年级栽了56棵,却找不出四年级栽了多少棵。这就使学生意识到还要先求出四年级栽的棵数,再去看四年级栽的棵数与哪个条件有关,才明白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棵数×2(三年级的2倍)。
这样就很清楚地分析出了这道题的数量关系,也就确定好了这道题的解答步骤:
(1)四年级栽了多少棵?
56×2=112(棵)
(2)三、四年级栽的总数是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了多少棵?
168-10=158(棵)
通过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从问题入手分析,可以把要求的问题分解、还原、追溯为学生学过的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学起来不觉得一下子很难,能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为今后进一步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认真审题的习惯。每一次做题时都要弄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为正确分析和解答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2.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果学生连什么问题该用加法、什么问题该用减法、什么问题该用乘法、什么问题该用除法这些简单的策略都没有的话,从问题入手解决问题也失去了实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