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管理论文第1篇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到位,;二是实践教学执行力度不足,安排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现象存在,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三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尚未建立相关的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四是实践教学考核流于形式,所有实践课程基本以完成实习报告作为考核形式,导致学生不重视,缺乏学习主动性。
(二)师资力量薄弱,应用型师资缺乏目前,在师资水平上,有一半为非管理专业出身教师,在职称结构上,90%为副高以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方面,本专业专职教师较为年轻,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相关的应用实践,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缺少认知和经验;二是人才引进成难题,师资队伍建设“重学历、轻能力”,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等进入学校设置了门槛,目前本专业教师中没有双师型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不深入,校企合作不紧密一方面,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以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为方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接。但是,本专业没有充分依托柳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形势,没有与企业有相关深入合作,人才培养没有及时充分了解相关企业的需求,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科研多集中于教育教学方面,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科研基本没有,为地方***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少,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因此,也得不到企业的投入。
二、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转型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科学性、规范性、应用性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根据本专业的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合理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其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根据学生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科学合理选择相应课程,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模块,同时避免课程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再次,按照学科基础、基本素质、应用能力的递进规律,要求学科基础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逐年减少,应用能力课程逐年增加,注意课程安排的逻辑性与实践关联性。最后,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课程设置上尽量减少基础理论性课程,开设与方向相关的实用性课程。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实践教学环节做出重新整合安排,要重新对各类实践性教学在课程安排的顺序、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上做出认真分析,把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组织,认真执行实践教学大纲,严格按教学大纲的来组织教学,要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可以聘请一批有学识有能力的单位人员担任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予学生指导。再次,加快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基地,保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最后,创新考核形式。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促使现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任教师更新知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对于年轻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研讨班、学术交流会,通过沟通交流,开阔青年教师眼界、学习名牌高校同等专业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与相关单位合作,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次,可以聘请有学识有能力的单位人员担任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予学生指导。
高校公共管理论文第2篇
(一)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专业建设基础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也是专业建设的载体。没有高质量的师资,不可能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也不可能培养高质量人才。“211”理工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比较薄弱,师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福州大学自设置该专业以来,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1)从“985”高校引进优秀博士6名,这6名教师现已成为专业的骨干教师;(2)支持5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使得教学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3)聘请“985”名校博导兼职担任专业教师,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不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和交流会,承担教学研究和改革课题,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二)充分激发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把师资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尽管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相通之处,但由于建设目标、实现方式等差异,专业建设有着自身的逻辑和特点,高质量的师资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质量的专业。所以,做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工作,非常有必要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采取措施激发每一个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把师资的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1)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对于参加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的教师,学院给予相应的工作量。如参加1项校级教改项目,相当于完成了1/20年工作量;(2)鼓励教师发表教学研究和改革论文。根据学院***策,发表在一般刊物的学术论文不计工作量,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论文则计算工作量。根据目前学院工作量计算方法,每篇教学研究论文计7个工作量,高出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工作量40%;(3)提高教学工作的地位。在教师工作量的计算中,提高教学工作量系数的权重;(4)要求并鼓励教授担任本科教学工作,规定教授每学年必须承担最低本科教学时数,并以相应权重计入工作量;(5)认可各项校级以上教学奖项的工作量。通过以上措施,避免了重点高校广泛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极大激发了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热情,有效地把师资力量转化到专业建设上。
(三)调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专业建设提供现实依据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专业建设成败的根本标准。由于社会治理环境的变化,***府以及非***府组织治理社会的理念、模式、方式、***策等处于不断调整和变化中,相应地,对人才培养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不能只从理论和学科逻辑上研究,而非常有必要展开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为确定特色方向,优化课程体系等提供依据。只有这样,专业人才培养才能经得起社会和人才市场的检验。第一,调查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口径很宽,至少有二十几个专业方向,选哪一个方向作为突破口,取决于师资情况,更取决于社会的需要。2007年,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突破口,是经过人才市场调研反复认证的结果。第二,加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建立多渠道的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系统,多渠道了解信息,采纳毕业生对人才培养质量、方式、课程、实践等环节的建议,并以此为依据,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多渠道了解就业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的要求。通过会议、集体或个别交流、专门调研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知识、实践等方面的要求,并作为调整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第四,到其他兄弟单位,尤其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较强的“985”大学调研,了解和学习他们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和理念,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吸收为我所用。第五,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公共管理改革和动向,为课程设置、调整以及课程内容的更新等提供依据。公共管理是以***府为核心的管理,公共管理也是专门服务于***府等部门的学科,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府改革的动向,这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显著特点。最近***的十、***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很多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如社会治理、廉***建设、***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必要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或开设专题讲座,或安排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讨论等,这也是本专业建设下阶段重点努力的方向。
(四)结合学校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征,不同学校根据师资力量和办学传统在理论和实践上各有侧重。一般而言,“211”理工类大学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内的文科专业总体上比较薄弱,突出专业方向在专业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福州大学理工见长,文科相对薄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时,专业基础***治学学科比较薄弱,缺乏相关学科的支撑,几乎是从零开设,和其他很多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985”高校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重复其他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道路,无疑永远落后。在这种形势下,只有结合学校理工学科优势,走靠特色取胜的发展道路。1.确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发展方向1998年专业调整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口径非常宽广,涵盖了以前十多个专业,每个学校的专业方向各有优势。自2005年起,经过两年的调研以及院(系)内部反复讨论和论证,2007年最后确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并从2007年起,逐步调整专业培养计划,按照“成熟一门、开设一门”的原则,逐年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现已开设了8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把人力资源管理确定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方向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年级公共管理类学生选择专业时,第一专业志愿的人数从不足10%逐年提高到50%,约占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总人数的一半。2.突出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福州大学理工见长的优势学科,在专业课程中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信息技术与定量分析、行***决策理论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定量分析理论与技术的课程。在体现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特色和优势的同时,拓宽了专业口径,为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提供了更好的专业平台。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内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突出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鉴于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相对薄弱,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而且也应成为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建设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满足专业特点的实习场所。现已建成了7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可满足全部专业学生课程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其二,提倡情景模拟教学。通过模拟实践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鼓励案例教学与讨论。提供典型案例,结合理论知识探讨;其四,要求毕业论文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后,夯实实践性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安排了11门专业实践性必修课程。
(五)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改革创新专业建设思路、特色和措施等是一定外部环境下的产物。有关专业建设宏观性纲领性文件(如相关制度、人才培养计划等)以及微观的措施(如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前者为专业建设奠定制度保障,后者使专业建设落到实处。1.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是保障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并要随着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此,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运行的相关制度,如请假制度、调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堂教学、课程考试考核、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相关制度,通过完善以上相关制度,为专业建设保驾护航。2.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是关于学生培养的目标、课程安排及要求的纲领性文件,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可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方向不断体现的过程。以特色课程为例,从最初的1门增加到了现在的8门,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的核心课程。3.积极承担各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抓手,也是做好专业建设,后来居上的重要途径。鉴于此,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以来,公共管理系就一直重视各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自2009年来,共承担各类教学改革项目11项,发表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25篇,获各类教学优秀以及教学成果奖20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4项。通过以上措施,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近四年来,***或第一作者发表了120多篇高品质的学术论文,承担了60多项的横、纵向科研项目,其中省级以上纵向项目22项,国家社科和自科基金项目4项,有代表性的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三十多项。专业建设有必要解决教学和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专业建设和科研相结合,使科研优势有效转化为专业建设的优势。具体措施如下:(1)开设教授专题讲座,原则上要求每位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每学期为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专题讲座;(2)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3)毕业论文选题,尽可能让学生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据近三年的毕业论文选题统计,90%的论文选题时根据导师的研究课题确定,或作为导师研究课题的构成部分;(4)在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让高年级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结论
(一)“211”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充分利用理工学科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以人文社科见长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而“211”理工院校一般人文社科较差,理工学科较强,如复制综合性大学专业建设的模式,无疑永远处于追赶的过程中。所以,“211”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应充分利用工学科优势,实现学科融合,突出优势和特色。
(二)“211”理工大学同样可以建设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在文科专业中,“211”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差距相对较小,只要理工大学充分发挥理工学科优势,找准特色方向,完全可以构建区别于综合性大学成功的专业建设模式。
高校公共管理论文第3篇
实验室是学科发展的命脉。学科发展规律表明,学科发展与实力的消长,主要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变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变化主要依赖于实验室。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开展实验教学无疑会将公共管理类学科的课程教学质量推向一个新高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意义在于优化理论教学效果,其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度不如理工科实验教学这么高,所以在软硬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性院校通常通过理论讲解或其他教学途径(如视频资料等)替代了实验教学。
1.建设公共管理类实验室是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一部分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具备在信息化条件下适应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
2.建立公共管理实验室是解决专业学生理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弱的最佳途径
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涉及面广,要求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备。服务意识和决策能力是公共管理类学科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培养核心。学科教育应该围绕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建立目标明确的公共管理实验中心,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与现代课堂信息技术,模拟公共管理部门运作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3.建设公共管理实验室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必然结果
为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的人才,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应用于教育领域中的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等。其主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代替了一些投影片、录像片的基本功能,并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动画技术,详细地分解、展示微观机制和运动形式以及复杂过程,在突破教学难点、进行生动直观教学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公共管理实验室也应该适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实验教学具有明显的效果。
二、地方性高校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目前设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几百所大学中:全国近10所知名高校已经建立了人文管理实验室、公共管理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软硬件实施,开设实验课程,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有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包括众多的地方性高校对公共管理类实验室跃跃欲试。虽然近年来地方性高校在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体制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公共管理实验室研究工作也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与高标准的公共管理实验室要求相比,规模、数量、投入都远远落后知名院校,总体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目前地方性高校的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方高校和专业教师对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实验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国大部分文科类人才培养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学方式也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的文科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由于缺乏实践训练的机会和平台,结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尽管不少地方性高校都在强调实验教学地位无比重要,可是在实际层面实验室只是一个摆设,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例如场地、资金、设备。教师也对实验教学缺乏积极性,大多地方高校的公共管理实验室利用率非常低,更多是作为学生的机房来使用。
2.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不健全。
实践课程在公共管理类学科的课程设置中所占比重通常较小而且缺乏系统性,存在随意开设实验教学学时与内容之嫌,所使用实验教材也不具备较好的实践性和指导性,而且不能很好地落实人员配备、经费使用等具体环节,导致学生的实践时间受限,无法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实践操作,所掌握的实践能力通常是不完整的,与实际的工作要求相去甚远。
3.实验教学梯队的建设滞后。
在地方高校的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过程中,普遍重理论轻实验,进而出现了重教师,轻实验人员;重仪器引进,轻实验人员培养提高等问题。许多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兼任实验教学人员,他们虽然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却相对欠缺实验技能。与此同时,学校考核体制也导致教师们较看重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实验研究,这也限制了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实验室管理人员进修机会少,使其知识的更新受阻,进而影响其从事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三、地方性高校促进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当前地方高校所开设的公共管理类实验课程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理论教学的陪衬,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并没有发挥较高水平的教学功效与质量。要加强公共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必须科学定位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人才培养方向。同时,制订并实施促进实验室建设的支持性策略,通过引进实验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并且在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上制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达到实验室功能发挥的最大化,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大幅度提高整体教学工作中实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进而发挥公共管理实验室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合理的公共管理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技术途径,它具有催生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效果,从而真正引领公共管理大变革,为***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带来新的气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地方高校应该顺应时代要求,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室建设。然而,地方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不够完善,实验室设备、人员、财***不能满足该学科的发展和竞争要求。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不密切,理论与实践没有从根本上融合起来,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实验成果;行***化现象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表现明显,导致实验室的使用出现严重的重复低效、分散封闭的问题;实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地方性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
2.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明确实验教学模式的方向与层次
统筹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实验技术创新,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机制。努力探索公共管理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公共管理实验室普遍是以软件为主的软件实验室,使用的软件种类繁多,如电子***务实践平台、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平台、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系统、公共管理定量分析系统、社会调查实践平台、公共***策分析系统、公共管理绩效考核系统、SPSS社会统计软件等。一般将公共管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培养学生做实验的基础技能和从实际出发的务实态度,主要通过模拟操作、演示验证来完成实验;第二层次旨在提高学生的设计技巧和***判断能力,实验以设计性为主;第三层次是以学生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为基础,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第四层次的实验课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进而具备辅助老师完成相关科研课题的能力。
3.深入展开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以及实验室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是改革的重点。要有明确的实验教学思路及目标,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和实验项目的设置要合理。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把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出来,重新设计成自成体系的课程并***进行考核。通过引进公共管理类实验教学软件,设置多门实验课程和项目,形成“融合型”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有效发挥交叉专业的优势,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系统地认识公共管理这门学科。
4.努力打造理论功底扎实,实验素养过硬的实验教学队伍
高校公共管理论文第4篇
一、现有研究成果状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辑”目录下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对2000-2015年间与本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关于高校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因而观点纷呈、莫衷一是;2、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也比较多,体现了研究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认可和重视;3、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文献检索结果较少,反映出研究者对这个研究问题角度的忽视。
二、现有研究的基本观点和认识
(一)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由公共行***的内部取向到外部取向的转变,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强调管理主体包括***府部门和非***府组织两大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认为“从实践来看,它是***府针对现实问题的***府行为和***府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新模式;从理论上说,它是以传统公共行***模式为基础,对行***与管理概念、内涵的重新解读,对经济理论、私营部门和技术变革的关系进行再次梳理。”中央财经大学周湘林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民为本、市场化、结果导向、分权协作、民主参与、多中心自主治理等理念和指导原则,旨在促使***府职能从‘划桨’回归‘掌舵’,并走出规制导向的困境。”虽然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基本相同点主要有:***府职能的转变,以人为本,加强公共部门内部竞争,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措施等。对我们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研究高校管理具有启示和帮助作用。
(二)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现状
从已有文献来看,当前研究者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着重点在***府与髙校的关系上。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高骏敬把当前***府与髙校关系的问题主要归为两类:1、***府对高校行***的干预;2、行***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表示近些年来,由高校外调入高校任职的干部逐渐增多,髙校中***府对高校的严格管控,因而髙校中出现行***权力一家独大,让高校中逐渐缺乏学术氛围。中央财经大学***府管理学院周湘林教授提出***命应采取何种模式管理高校的问题。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指出我国***府与高校之间的管理模式仍主要表现为“***府服务”模式。并提出基于契约的高校管理模式,即***府与高校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协商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估,帮助双方判断和辨明对方是否尽到应尽之责,即***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责任和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产出责任。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其他方面的研究有教师绩效评价角度、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等,目前尚不足,还有待深人完善。
(三)关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完善尚且不足之处。河北工业大学石小娟、髙骏敬在理顺***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引人竞争机制方面提出建议。主张建立现代化高校,树立服务型的行***管理理念,取代上级对下级的绝对管理模式,可以引人市场机制,并可以从人事制度人手。在完善髙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上海外国语大学吴慧针对目前高效管理队伍中存在的管理角色模糊、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目标粗放等问题提出完善措施。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对责任和结果的强调及突出资源配置、竞争机制、对服务理念的追崇等理念,研究者吴慧认为应转换职员任用机制,在管理上强化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打破职务终身制,增强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髙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
我国髙等教育长期以来属于紧缺的公共产品,髙校的规模和数量在短期内还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现在高校的复杂程度、参与社会领域的深入,对高校本身的管理也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因此,对高校管迤的完善在今后也应更加深人的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基本评价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管理的研究从总体上来看,现有成果対于***府与高校间的关系稍重视,而对于结合具体问题的系统研究较少,客观分析问题的多主动建树少,而且从成果(文献)产出数量上看也不丰富,尚不足以形成基本研究的局面。
第一,对于高校管理改革尚未引起重视。新公共管理理论已发展多年,但是在高校管理方面运用并不妥善,学术地位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少。也许,真正的高校管理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因此理论研究很少顾及至此,但是,任何实践都应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的深度不够。比如对***府与高校关系的问题上,研究者仍然在模式分析的层面,具体针对不同类高校的实施方法的研究成果还极为少见。同时,研究视野还比较狭窄,除了对***府与髙校关系、***府职能的问题有些研究之外,对与高校管理密切相关的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研究极少。
第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研究成果创新性不足。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分析问题阶段,少有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的研究成果。这种缺乏创新点的管理模式在建国之初或是改革开放之初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现在在一体化、全球化的新世纪背景之下,没有创新便没有进步。
高校公共管理论文第5篇
为了分析各大高校公共危机的实际情况,本项目组成员于2013年12月份至2014年2月份对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及宝鸡文理学院等8所高校进行高校公共危机的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至表4。此次问卷调查,一共发出800份问卷,收回问卷720份,回收率达到90%。由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当前我国不论是985、211院校还是普通院校都存在着注重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潜在的突发性事件的监测与预防的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应对机制。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基本国情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因而,我国高校对公共危机的应对及管理方法和国外的公共危机应对及管理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别。目前,我国国内学术界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盲目扩大招生,高校校园内危机事件不断出现,学者们才开始投入到高校公共危机的理论研究之中。
1.各大高校公共危机应对机构的设立(1)危机应对机构设立的专业水平欠缺自2003年发生SARS危机之后,***建立了应急办,并要求各级***府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为了满足上级的要求,各基层县市建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随后,组织机构从安排专门的组成人员到有专门的办公地点等方面逐步完善。不过,看似完善的危机应对机构实际上只是一个虚设的机构,如表1所示,80.2%的单位没有专门设置危机管理机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既没有机构定编,也没有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高校校园里的危机应对机构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多是为了应对检查而临时建立的,平时没有相关人员对校园里潜在的危机进行动态分析和预警。(2)危机应对机构层级划分不够清晰我国各大高校基本上把危机事件分成四级,分别为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较大事件及一般事件。并且按照危机的不同程度,由相应的职能部门分别管理职能范围内的危机事件。这些规定,从理论上看科学合理,层级之间、条块之间,职能清楚,职责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缺陷显而易见,运作起来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从分级看,层级之间的界线十分模糊,具体哪一级危机事件由哪级职能机构负责管理,没有明确界定。从分类看,危机事件往往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由于条块之间职责没有分清,究竟由谁负责,由谁领导,没有明确划分,导致危机管理谁都有责任,谁又都推脱责任,致使日常危机预防管理相互推诿,主动预防、自觉防御的积极性不足,危机预防管理难以真正落实。(3)危机应对机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由于目前各大高校对于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具有滞后性,缺乏危机事前预防,加上组成人员及部门间的临时性、部门利益性,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致使危机管理行动迟缓,效率低下。在突发性事件之前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及时预警,领导团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获取有效的信息,导致工作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一个高效统一的危机应对机构是保证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的必要条件。
2.高校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情况目前,大多数高校公共危机的应急预案都是学校的保密文件,由表2数据可知,39.3%的学校有应急预案但学生没有见过,可见,应急预案并不为广大师生知晓。(1)应急预案缺乏对新危机的应对能力从制定初衷上来看,高校制定危机预案的初衷大多数只是高校管理主体的个人意愿而并非考虑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并没有针对高校面临的所有突发问题,提出详细的应急措施,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另一方面,预案的制定没有结合新突发危机的特点,缺乏对新出现危机的应对能力。(2)应急预案的制定缺乏依据从制定过程上来看,应急预案的设计没有经过具体调查,很少参考危机管理的具体操作指南,基本上都是互相模仿,学校也没有投入相应的资金,更没有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演练。(3)应急预案信息大量冗余从发挥作用上来看,有些高校针对制定的专项预案,详细规定了处理危机事件的程序,这些应急预案同时也基本具备了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各大高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导致高校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的危机,高校进而会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然而,预案数量的过量增长并没有对应对危机事件起到完全积极的作用,反而还造成了信息的大量冗余,致使危机发生时应急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提取有效信息,导致危机发生时应急人员束手无策。因此,当前各大高校的应急预案总体上还是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3.各大高校领导主体法律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危机事件处理中,从表3中可以看出,有43.7%的学生对校园周边安全宣传教育情况是不清楚的,说明高校的领导层没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意识。高校大多是以高校管理主体为导向,对于校园中的危机事件发生的主体采取的基本上是打压的方式,对于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处理也主要是领导依据过去的经验。危机事件的应对机构一般都是临时设立的领导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大多对学校师生和校外人员及媒体保持着缄口的态度,除非某突发性事件涉及重大危机问题,一般不会利用法律的手段来处理。目前,危机预防和预警的法律制度并没有完全列入到社会管理体制当中,因而我国在公共危机的法律制度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二、我国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我国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专门的法定管理机构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构大多数是临时设立的,付出高成本在短期内可能有效果,但是不利于经验的积累。从事危机管理事务的工作人员往往不是专业的,也没有接受过危机管理方面的培训,这大大降低了危机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2)缺乏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我国高校的应急预案基本上都是保密性文件,对于应急预案是否知晓的问题,从项目组成员整理的调查问卷可知,90%以上的学生并不知晓,也有将近10%的学校领导及教师也不了解学校的应急预案。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应急预案还是趋于形式化,预案的内容也不是经过详细调查而形成,只是对之前预案的照搬,一旦危机来临时,危机管理主体往往只会相互推卸责任或者陷入手忙脚乱的困境,这不仅危害了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危机事件的解决效率。(3)缺乏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各级***府集中一切力量,大力发展经济,往往忽视了潜在的公共危机。个别高校的领导层大多是掩盖本校发生的危机。因而,使得危机预防和预警的法律制度并没有完全列入到社会管理体制当中。
2.高校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诱因(1)高校管理缺漏及监控不足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大多高校的管理水平没能跟上,管理缺漏的现象日益显露。从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只是被高校管理者视为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他们并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意识淡薄,更不用提及服务质量了,对于师生反映的问题只是做些表面文章,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可行的措施解决。(2)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薄弱化近些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压力的逐渐变大,导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良性发展。不断发生的投毒、跳楼等事件,无一不体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如今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交织在一起,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如表4数据所示,大多数大学生在面临危机时不知如何应对。因此,一旦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难题时,便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这些冲突和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解决,便会发展至比较严重的地步。(3)教师队伍质量的良莠不齐近年来,进入高校的教师在学历学位层次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多数高校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逐年增加。但由于一些地方院校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偏低。另外,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虽然这些年轻教师有符合高校要求的学历,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仍有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校在人才招聘方面应该多考虑挖掘人才的方案,且在后期还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培养。[5](4)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部分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连同在中国相对公平的高考也存在“特权”群体泛化的情况,由于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等现象的出现,引发了学生的受挫情绪,导致了许多学生采取了某些偏激行为以宣泄内心的不满。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经济发达地区,导致这些地区的犯罪案件持续增长,因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府应该加强对本地区外来人口的监管力度,以确保周边高校保持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三、完善我国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对策思考
1.完善我国高校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当前我国高校的危机管理机构大多数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临时成立的,为了实施危机前的演练安排,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对此机构组成人员进行培训,并定期组织这些备用人员对高校危机进行专业化的检测,以便危机事件发生后可以准确界定危机的性质和范围,随后组织人员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对危机进行干预,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危机进行恢复。各大高校可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成立相应的危机管理机构。高校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可细分为决策小组、执行小组和咨询小组。各大高校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有效地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以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如***1所示,以渭南师范学院的危机管理机构组织结构***为例。首先明确危机管理机构成员的个人职责,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之前制定的危机管理计划的可行性,在小组成员中设立一个情报员,由情报员定期关注学校近期发生的问题,以有效遏制危机事件的发生。当危机事件降临时,各小组成员可按照危机管理计划对具体的危机事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处理,各个部门之间应该密切配合。另外,高校管理主体也可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这一股对于化解危机不可替代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可见,增强高校师生的危机意识,对广大师生进行危机应对能力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可大大促进我国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进一步完善(见***1)。
2.加强高校公共危机预案制定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公共危机预案在高校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危机预案可以有效地化解高校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值得强调的是,制定预案不是对他人预案的照搬,而应是各大高校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多年经验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另外,要改变以往的将应急预案作为学校的机密文件看待,而应该让应急预案公开化、透明化。在制定预案之前可以对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人员作问卷调查,让校园的师生共同参与到预案的制定中来,还可以邀请危机管理专家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论证,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危机预案。
高校公共管理论文第6篇
在培养目标上,行***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有很大的近似性;在人才类型上,三个专业均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要求上,三个专业所培养的基本能力均包括了领导、组织、协调、决策能力,行***管理专业所培养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技能,则属通识教育能力培养要求;行***管理、劳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均涉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行***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均涉管理学、经济学、***治学、法学。在核心课程设置上,行***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共8门,其中有6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有4门与劳保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劳保专业共有10门核心课程,其中3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或可能交叉。在主要专业实验设计上,行***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完全相同。综上,三个专业在三个比较项中即已存在边界不清、交叉突出的问题,凸显了泛专业化特征。
二、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
公共管理学科的泛专业化之弊,一是淡化了专业的特殊性,使专业的存在价值贬值。一个专业之所以有别于其它专业,就因为它是以自己特有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的。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在课程设置上与其它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上与相邻专业小异大同甚至同质化,就会模糊与其它专业的边界,弱化与其它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殊性而走向泛专业化,进而降低这个专业存在的价值,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二是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放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的限制,面临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而目前的泛专业化现状则进一步加大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就业压力,因为泛专业化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往往通而不专。虽然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人才流动频繁,需要就业者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但是泛专业化的教育,由于涉猎宽而泛使学生大多“样样通,样样松”,既难造就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也难塑造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所以,一个泛专业化了的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呈现出明显的可替代性,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如行***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保专业。
三、公共管理学科泛专业化之弊的革除
高校公共管理论文第7篇
所谓实验模拟教学指的是在科学理念的引导下,应用技术措施,验证假说或者探索未知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受到“文科不需要实验室”这个理念的影响,高校公共管理这门学科并没有意识到实验模拟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模拟教学是通过针对学生实施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以及实验原理的训练,通过论坛沟通、召开视频教学、***业务处理、角色扮演等实践模式,让学生去接触公共管理运作的过程及规律,提升观察、研究以及解决实际情况的水平,提升学生应用公共管理基本措施与手段的技巧,提升学生正确处理公共事务的决策能力及操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尽快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①高校应当尽早建设一个稳定的专业模拟实验场所;②高校应当依照公共管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相关诉求,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公共机构绩效评估、管理决策措施、社会调查手段、电子***务实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关于公共管理体制模拟展厅、国家有关行***管理方面的方针***策和法规文献资料室等,切实提升实验室的软硬件水平;③高校应当构建一套综合型的实验课程管理体系,依靠实验室组织各个专业的教师与各个专业的教研室,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相关要求,通过开发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性实验课程,探索在公共管理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特点、规律和具体操作模式,统一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及指导书,同时负责针对全部实验课程实施统一建设与管理,以此来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的有序发展。
2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属于公共管理学科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公共管理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1)高校应当加强自身公共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
通过组织案例搜集小组来负责社会中的实际调查工作,切实搞好学校所在地区社会中各个组织的关系,以此来保障自身公共管理案例的指导性、真实性、及时性,使得学生所接触的这些案例更加贴合实际。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在国内整合公共管理的专业人员,组成一个共享的业务案例库,构建一个各个研究机构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
(2)高校应当依照自身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对应的案例
而公共管理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必须要锁定好对应的教学目标,即综合考虑到教学内容与个案之间的关联性。此外,在个案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综合考虑到国内外的社会情况,个案应当符合当前时代的特点,从中能够折射出现实生活当中的焦点内容,这样的案例对于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开展案例教学
尽可能选择一些具有现场照片或者视频的案例,通过配上对应的背景音乐与视频来烘托出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直观性与生动性,使得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案例情境的模拟,将自己当作参与者的心态来进行对应问题的讨论。比如,在进行行***伦理等内容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反腐视频或者警示视频来烘托课堂氛围,这样比简单地讲解案例更为直观、深刻。
3创造实践与实习的体系
实习属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广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所以,各个高校应当切实加大自身公共管理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使得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了解到社会中公共机构的运营情况。高校应当采用“请进来”与“走去出”相结合的模式,采用“双循环”的教学模式。所谓“走出去”,指的是高校邀请当地社会中公共管理机构决策层到学校来开展讲座,积极征求他们对于学校公共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规格的意见,同时学校应当利用寒假与暑假阶段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到实际社会当中去调查形成对应的调查报告,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科技文化优势,弘扬科学精神,传播文明新风;所谓“走出去”,指的是公共管理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进行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社会专题调研等相关活动,产生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社会案例”,一些拥有条件的高校则可以采取“挂职实习”的模式,依照实习机构岗位的相关需求,安排优秀的实习学生去担任当中科级以下的机构副职。如此,学生能够尽早参与到实习机构的工作运行当中,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挂职实习”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符合实际、更为宽广的舞台,能够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效,全面检验并锻炼学生综合素质与公共管理水平。“挂职实习”的角色定位能够全方位激励学生的进取意识,学生通过“挂职实习”的锻炼,不仅能够增长自身的能力与见识,同时又能够在实习的过程中看到自身的缺点,这个过程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提升学生行***职业水平的进程,能够为学生毕业以后提升求职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挂职实习”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实际社会,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生活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空间,学生难以接触到现实社会,往往对于自身的期望值非常高,对于未来的工作与生活过于理想化看待。而当学生通过“挂职实习”真正投入到社会以后,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反差,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反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挂职实习”也是广大学生找回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走向社会的求职择业当中,准确寻找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位置。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