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胡适誉为人间“稀有的天才”的傅斯年,是一位终生从事教育的杰出教育思想家,其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傅斯年 教育思想 现代化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79-02
1 傅斯年现代教育观的独特内涵
傅斯年一生不仅从事教育行***工作,而且有着实际的教学经验,从而孕育出丰富的教育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发挥。同时,他所谈的教育思想和问题,都是针对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和追求现代教育理想而展开。
1.1务实教育观――重视职业教育,开拓素质教育
强调“以职业训练为中心”的能力教育。傅斯年认为,当时的教育是一种过渡的教育,重在混文凭,混资格,教育无法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如此下去,社会是不健康的,学校成了变相科举,是不能建立现代型国家的”[1]P182。进而他提出了“以职业训练为中心”的能力教育,他说:“化学虽不造碱,而必使中学毕业生在化学工厂做起事来,能应用他在学校中学的化学知识,在在农场中做起事来,能应用他在学校中学的动植物学知识,然后这教育不是失败的。”[1]P11他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办学方针目的,应该为学生毕业不至于成为百无一能的游民,为此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他说:“学校中的训练要养成幼年人将来在社会服务的能力,养成一种心思切实、态度诚实、手脚动得来、基本知识坚固的青年。”[1]P11
着力开拓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傅斯年强调办学要“平淡无奇”,就是为学生营造优雅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素质教育之目的。按他的话说,就是让学生“有房子住,有书念,有好玩的东西玩。”[1]P131在其文章《几个教育的理想》中进一步提出了教育***策的三个原则:一是,“协调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1]P130。二是,加强课业,“认真的教,认真的考”[1]P130。三是,积极提倡各种课外活动,“健康的体格,健全的精神,不是专用加紧课业的方法,所能达到的,必须配合各种身体的或精神的修养。”[1]P131以求学为目的,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养。同时,他认为中国近代的落后,主要是科技生活太落后,因此这个教育的最大目的之一,就是练习用脑,灌输科技知识,培养大批建设近代化国家急需的有用人才。
1.2高等教育观――“学术教育”与“大学***”
“学术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中心。傅斯年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爱惜学术人才,注重学术人才的培养,职业和经历决定了他对学术教育的重视和偏爱。他说:“大学是学术机关,他的教育作用,是从学术的立点出发,不是掉转过来,他的学术的作用是从教育的立点出发。”[1]P84在论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区别时,他一再强调高等教育是学术教育。在《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一文中曾开宗明义地指出:“本文中所谓高等教育者,大体指学术教育而言,即大学与其同列机关之教育。”[1]P23大学以学术为中心,这就是傅斯年对高等教育的理解,这种理解确当与否尚需讨论,但他强调了大学教育的学术品味,这种理论对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主张“教育***”与“大学***”。教育要有相对的***性和自由性,是上世纪二十年代颇有影响的教育思潮,蔡元培、胡适等人都有这方面的主张,而三十年代以后,傅斯年则成为教育***思潮的主将。1932年,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现状,他在《***评论》第10号上发表了《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一文,提出了教育***尤其是大学***的思想。他说:“教育如无相当的***,是办不好的。”[1]P13傅斯年曾留学英德,受西方近代学术自由思潮的影响,也非常推崇学术自由与大学***,这对科学的发展和思想学术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他又提出教育经费***,学校用人***,教育行***部门只能派“视学”进行监督指导,保持教育界的稳定和相当***性。
1.3教育大众化――变“阶级教育”为“机会均等教育”
主张“机会均等教育”。他认为民国教育是“阶级教育”,只供有钱的富家子弟求学,而贫民子弟没有或很少有求学的机会。因此,他主张教育应向社会开放,贫民和富人子弟求学机会均等,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他说:“所谓一切人一齐平等,本是做不到的,因为天生来在资质上便不平等的。但因为贫富的差别,或者既得利益的关系,使能升学的不能升,不能升学的反而升了,确是不公道,而且在近代社会中必是乱源。因此,社会上的待遇,虽无法求其绝对平等,然机会均等却应为***治的理想,所谓机会均等,并须先有教育机会均等为根本。”[1]P195
主张“教育大众化”。他认为中国要想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必须改正中国传统教育之“忽视大众”的倾向。中国教育的基础在于民众之中,广大农村是教育最重要的一环,要实现教育的大众化,须从根本上解决贫家子弟入学难的问题,他大声疾呼“教育当局要为有才学的穷学生筹安顿”[1]P14。因此,他认为解决教育公平、大众化的最好办法是从国家、省、县到学校、团体,广泛设置奖学金,这样一来,“学生用功了,穷学生尤其用功了,学校的风气自然好,社会的秩序自然好。”[1]P15
2 傅斯年发展中国近代教育的实践观
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并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2.1改造传统的教育模式
规范各级教育名称,整体地规划教育系统。他说:“国民学校,一国之中,莫大于国民,这个名字好极了,不可改。初级中学,改称通科学校,增为四年。高级中学……我以为将来或者附于大学而称预备学校……初级职业学校,改称术科学校……高级职业学校,改称艺科学校……专科学校依旧……大学本是学院之集合体,故改称联合学院亦无不可”。[1]P198-199此外,他反对私立学校自由发展,反对私立学校随便开,大学随便添,高中满全国的状态,主张学校教育应在全国有一个整体的布局,使教育协调发展。
严格审定及科学地编纂教科书。傅斯年强调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就必须有好的教科书,而每一科目的大纲应由***审定。关于编写教科书的原则,不但强调内容不可以太深,与学生年龄理解力相适应,而且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亲清楚,在文字上、书的***案等形式上吸引学生,此外,学术名词、术语应当统一使用。在教科书的使用方面,中学每科至少应有两三套教材,以便相互竞争而进步。至于大学用书,应用英文原版书以及编译书。
设“***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傅斯年认为空谈爱国没有实际用处,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的训练,借以培养其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正是秉承了“***国民教育”思潮,并使它具有了现代性。他说:“没有实事求是的集中***训,中国学生难充分了解青年对国家的义务,借以增长其爱国心。而且中国学生的第一大毛病,无纪律,难组织,也正靠办好的集中训练去纠正。”[1]P48
2.2知人善任,慧眼选拔教育人才
傅斯年强调大学教授是学校兴衰的关键。为此,感慨地说:“大学以教授之胜任与否为兴之所系,故大学教授之资格及保障皆须明白规定,严格执行。”[1]P27
对教育人才的选拔作了明确规定,既要有学术上的造诣,又要有教育上的兴趣。他说:“然则大学教资,在教书上的作用,皆在其对于自己学科之了解与造诣,而以常识,学识,讲究风度及人格,为其教育学,不学这一科,或学而无底者,焉得能为他想出教育法来?”[1]P31为此,傅斯年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拔了各色教育人才。在学术界的最大贡献,恐怕还在他创办和主持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在这个研究所中,不仅有历史学、语言学,还有考古学和人类学,各个学科中,都有不少的专家学者,都是傅先生礼聘、选拔和培养出来的,学术界的权威,如陈寅恪、陈垣、李方桂、赵元任、李济、吴定良、凌纯声、董作宾等,都是史语所的台柱,学术界的精英。还可以列一个很长的名单。[2]P268
3 几点思考
傅斯年教育思想、实践观的出发点是使中国教育现代化,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他激烈批评传统教育制度,力主革新,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进取心,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傅斯年并不是职业教育家,他一生涉及诸多学术领域且贡献颇丰,这无疑影响了他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探研。他一生在高等教育和科研结构工作,对基础教育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对教育体系的宏观把握嫌欠缺。
虽然他一生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大众化,但远不如鲁迅、陶行知等教育家那样代表下层劳动人民利益,为民众教育而积极奋斗。尽管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某些方面更加激进,但是缺少蔡元培、张伯苓等人开一代教育风气的动荡力。尽管如此,我们还应看到,傅斯年在几十年之前所提出的教育理论和关注的教育问题,至今仍是我们积极谋求解决的问题,足见其洞察力和预见性。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布占祥,马亮宽.傅斯年与中国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潘祺蓉(1991-),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0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
指导老师:***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傅斯年现代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