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余生活篇1
苏芯仪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有时画画、有时看课外书,但我最喜欢的是跳大绳。
星期六中午,我写完作业就去找我们小区里的朋友,赵宝岩、赵博涵、晨晨哥到楼下来跳大绳。
我负责带绳子,绳子的色彩非常漂亮、五彩斑斓。
晨晨哥和赵宝岩抡绳,我和赵博涵跳,由于他俩抡得太猛,绳打的地面“啪啪”作响,使我们产生了恐惧心理。
但是在晨晨哥的鼓励下,我勇敢的冲了上去,第一下成功了,我又跳了第二下,就这样我一共跳了28下。而赵博涵跳了29下,就在这时有一个想法浮现在脑海里:我第一次成功了,为什么不再第二次挑战自我,玩出点花样呢?
于是我重登“舞台”,一会儿双脚跳、一会儿交叉跳、一会儿单脚跳,我轻巧地变换着姿势,好像翩翩起舞的花蝴蝶,大家见了连连称赞。
这就是我的课余生活,怎么样,是不是对我刮目相看啦?
我们的课余生活篇2
高梅景
课间的时候,我和张家伟、刘易颖在玩“三个字”。
开始玩了,刘易颖捉,我和张家伟就跑。一会张家伟说了“三个字。”我就碰了他一下,张家伟就可以跑了。
一会又来了一名同学,他叫张文玉。我们跑着跑着,刘易颖碰了一下张文玉,张文玉就开始捉了。
张文玉捉我的时候,我说了“三个字。”张家伟就碰了我一下,我就可以跑了。跑着跑着刘易颖弃权了。
我们玩得可开心了。
我们的课余生活篇3
大家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对,我就是小蚊子!唉,爸爸妈妈每天都不让我出去玩,哼,你们就不怕我变成蜗居男啊!今天,我趁爸爸妈妈出去的空,偷偷的跑了出来。啊!外面的空气真新鲜啊,我小蚊子的历险记就要开始了!
在家里爸爸和我说,外面有一种叫电蚊拍的东西,可厉害了!出门要小心它。哼,爸爸肯定是在骗人,我飞了这么久,连个电蚊拍的影子都没见着,骗人,肯定在骗人。啊?这,这,这是什么东东啊?难道就是江湖失传已久的电蚊拍!这家伙还真是挺厉害的!呵呵,幸亏我命大,没有上天过去玩耍。吓死我了!
我还是赶紧回家吧!呀!完了!我迷路了!这是哪啊?唉,今天真是倒霉。自己慢慢转悠吧!前面那个瓶子装的东西什么啊?啊,不会吧!竟然是杀虫剂。我就要Gameover了!哎?不对,我要坚持到底。我躲,我躲,我躲躲躲。看你还能喷着我!有救了,那边有些蚊子伙伴,跟着它们我就能回家了!Yes!我终于可以回家了。不过,今天可真刺激啊,这里简直比鬼屋还鬼屋!我哪天再来闯。但是我一直有个问题弄不明白:这里到底是哪呢?唉,先不和你讨论这个问题了,我要回家了。拜拜!
你们知道小蚊子去了哪儿了吗?和我说答案吧!我也要走了。88!
我们的课余生活篇4
近日,针对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这个话题。了解我校同学的课余活动状况,我展开了对我校大一大二各专业的200名学生的调查(其中大一:110人,大二:90人)这次调查,我采取了任意抽样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大学生课余活动的内容。现在,结合一项专项调查结果,对我校学生课余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余活动内容取向概况
根据一项专项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参加课余活动方面存在内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给出课余活动的12个选项之后,大学生作出了如下的选择。
体育锻炼11%校系活动和工作13%聊天、社交19%课余学习21%阅读课外书刊报纸12.5%勤工助学5%上网、打游戏10%活动4%睡懒觉3%无所事事1%其他0.5%
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表现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点。“课余学习”、“聊天、社交”、“阅读课外书刊报纸”、“体育锻炼”和“上网玩游戏”五项是大学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而我校学生课余活动取向是以“课余学习”、“聊天、社交”、“体育锻炼”为主要活动。由于大学学习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加之大学生活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三点一线”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调查结论相比,“聊天、社交”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学生也普遍承认用在这方面的时间不少。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性价值观的认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学课余生活取向表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
各年级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对大学生的适应性以及学习任务不同,在课余活动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专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课余活动取向的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我们的课余生活篇5
一、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具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适当地倡导班级行为是培养学生群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课余体育竞赛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赛场上同班同学的紧密配合,已把平时同桌、同组、男女同学之间的小小分歧抛之脑后。它产生的团结、紧张、活泼、友善的风尚是平时任何活动都难以达到的,这正是我们体育教学所要求的。由于是课余,因而同学们自发备赛、自觉守规,为“要”到“我要干”,开辟了“兵教兵”的良好途径。比赛中,女同学为男同学选水、递毛巾,男同学为女同学当场外教练,克服了“自我”,形成了“大我”。总之,各种课余竞赛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同学们的思想品德。
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划场地,当裁判,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他们懂得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垒球的基本比赛规则和赛场尺寸,并经过实践掌握了由“书本***”到“现场***”的放样,让数学知识得到了活学活用。出海报、组织“拉拉队”,又让大家尝到了“广告学”的甜头。可以说,体育竞赛活动让枯燥的体育理论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表演”。一场精彩的课余比赛不亚于一出电视小品,小竞赛的“可视性”牵动着比赛班级的百十来颗心。
二、课余竞赛具有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
大型的春秋季全校田径运动会固然重要,然而它费时费力,停课和诸多安全方面的要求使得它有一定的局限性。课余竞赛就像大海中的“鱼雷艇”与“航空母舰”同时存在一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1)课余比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了活力。“压断板凳不如提高效率”。由于课余比赛小型多样,参与的人数多,而且竞赛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可以说是轻松愉快地争相参加,互帮互学。
(2)课余比赛能使较少的体育教师在发挥“画龙点睛”作用的同时收到“群龙欢腾”的良好效果。因为再“重点”的学校都不可能有专职的课外活动课老师,而体育的普及在于广泛开展活动,课余竞赛的示范性就是最好的教师。同时,由于是课余竞赛,同学们比较能够放得开,所以能充分展示自己,使我们能发现体育“苗子”,为体育工作的进一步提高拓宽了视野。
(3)课余竞赛不受季节、场地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因时因地制宜。陕西省城固县宝山初中(以下简称“我校”)常年开展体操、武术、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垒球比赛,冬季我们还举行拔河比赛、30×200米接力比赛、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为校园增添了活力,更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认真、有恒”是开展课余竞赛的关键
认真,首先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每学期学校都要给各班排课余竞赛日程表,都要有翔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持之以恒,予以落实,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比写在备课本上还要重要。其次,要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我校团委和学生会是课余比赛的领头人,他们的文体委员在活动中成长,成了独当一面的优秀学生干部,他们有的被评为“三好学生”,有的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学校的激励措施使我们的课余竞赛常抓不懈,收效卓著。最后,教师要带头。我校各处室不断开展各种体育比赛,由副校长领头组建了校教工篮球队,经常在校内外比赛,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有恒,是指每位体育教师在抓课余竞赛中都要倾其全力,有始有终。一方面要说服领导,统筹安排;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场场到位,进行必要的指导,对竞赛结束后的小结、讲评,体育老师更要坚持到底,不能可有可无,视为儿戏。有恒还表现在要学会“弹钢琴”,张弛有度,一段时间内一个年级只能举行一种类型的比赛,不可多而无序,造成混乱,冲击教学。
我们的课余生活篇6
中学生 课余生活 研究综述
一、课余生活的主要概念研究
对于课余生活的研究,有学者以“闲暇”生活定义;有学者以“休闲”生活定义。直接出现“课余生活”极为少数,这几个概念细究起来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意思大概相近,故以下关于课余生活文献的探讨,这几个概念相互包容。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技校生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他们的休闲时间是指学生上课以外的午休、课外活动、晚间和双休日时间。也有人将课余时间界定为指除去睡觉、作业、学习的时间和非本人意愿从事其他活动的自由支配时间。在这里,我把课余时间界定为学生除上课及正常作息以外的时间。
中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内容和范围相当广泛,有的研究从中学生闲暇时间的占有量、闲暇活动结构的协调度、闲暇活动内容的充实度、学生对闲暇生活现状的认知、评价与期望四个指标来描述他们的课余生活;也有就休闲参与动机、休闲活动类型、休闲时间量、休闲活动困境四个层面进行研究中学生休闲活动现况的;也有从闲暇时间、闲暇活动、闲暇认识与评价、闲暇教育四个角度对课余生活加以分析。
二、中学生课余生活的特征研究
中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元,从外显的语言、服饰、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到内在的价值观、态度、情感等均包括在内。对于课余生活特征的描述也主要围绕这些方面。
周国萍对上海市初中生的闲暇生活现状进行调查得出的众多结论中,值得关注的特点有这样几个:在假期和双休日,学生觉得闲暇时间比较多或过多;学生闲暇生活受电视、网络、报刊、书籍、广播等大众媒介影响很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对网络游戏和各种游戏的“热爱”,值得关注: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对他们闲暇生活的指导提供的不够多;大多数学生肯定闲暇生活的积极作用,认为闲暇活动在满足个性发展上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学生对闲暇生活的期望多样,对自己、学校、社区、家长都有不同的期望。
杨长征等在所做的大型调查研究基础上,归纳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六个特征:技术特征――依托网络、电脑、手机;阶层特征――“小资”、“新人类”、“小众化”的亚文化;地域特征――“韩流来袭”、京沪流行文化的退与进;产业特征――流行文化产业化及产业间的互相渗透;心理特征――时尚、幼稚和怀旧;意识形态特征――市场经济社会的“消费主义”与思潮的多元化。
陈群在其博士论文中分析得当代中学生第三种文化的形态形成,具有这六种特征:一是自我在动态的角色扮演中的迷失;二是价值在变动的趣味追求中的功能实用化;规范在夹缝中的生成与建构;情感在角色冲突中的释放;语言在多重表达需要中的切换;思维在双重规限下的定型化。白芸在对“问题学生”的个案分析中,得出以下特征:成绩与思维有反差;最大的快乐是玩;看重情谊;对规范的忽视、逆反与维护。
三、中学生课余生活的收获研究
《学会生存》这一经典性报告指出,要把发展人性、培养创造性和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作为教育的使命,要培养一种“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的完善的人。并且对于培养完善的人从各方面提出了若千要求:(1)在智力方面,除了应掌握的知识以外,还要发展“观察、试验和对经验与事实进行分类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的能力,不断进行阅读的能力,把科学精神与诗情画意两结合以探索世界的能力”。(2)在情感培养方面,尤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感情品质,要“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对于他们的个性发展,情感依赖等都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职校生年龄大多在16~18岁,自理、自制、自我保护能力还比较差(王胜海,2007),对中学生的课余活动如果引导不当,同样会造成对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偏差作用,产生负面影响。
在闲暇价值的取向方面,学生倾向性的认识是:闲暇能使自己的心情愉快;使学习效率提高;能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动手能力;有利于身体健康等。几乎没有学生从消极方面审视闲暇。
四、影响中学生课余生活的相关因素研究
中学生本身的课余生活的能力也值得关注,低休闲技能,在马立红的研究结果中,学生们普遍缺乏人文,才艺方面的技能,将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休闲技能。
学生课余生活资源保障的限制,一是有关青少年的文化产品太少。二是青少年文化场所布点少,设施陈旧。三是对青少年文化时常禁止的多,创造条件的少,许多娱乐场所在***策上作了限制,青少年可去的地方太少。四是少数青少年能去的场所定价太高。
中学生在闲暇活动中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有好有坏,有的学生有盲目从众的心态,自己不会***支配和选择活动。
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周国萍提出中学生闲暇活动内容的选择受电视、网络、报刊、书籍、广播等大众传媒影响很大,在闲暇生活中热衷于网络游戏和各类游戏。
五、对中学生课余生活提出对策建议研究
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传统的消闲观念与提升闲暇生活质量之间的矛盾。二是闲暇场所增多与闲暇行为选择迷惘的矛盾。三是闲暇欲望的递升与闲暇知识相对苍白的矛盾。四是闲暇方式的多元化与闲暇技能匾乏的矛盾。五是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与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六是学校自身的封闭性与学生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七是家庭的负面效应与孩子自制力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我们教育研究者、学校、家长及中学生合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的课后活动项目需要更多组织,更好指导。
对于学校来说,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或设置某些课程实施休闲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心智特点而言,寓教育于一些具体的活动或课程中,是必要的,也是收效较好的。这类活动可以是社会活动类,如参加环境保护志愿者行动。学习技能类活动,如书法、游泳、航模、运动项目等的学习或竞赛,个人风采展,如服饰、服装设计、小手艺、烹饪、艺术表演等。娱乐性活动,如歌舞、运动、远足、野炊、垂钓、露营、猜谜剪纸,等等。
在中学生课余生活的对策研究中,多是从学校角度出发,提出相应建议,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是站在学校教育的立场,提出加强学生管理的各项措施,行***手段较多;一类是站在理解学生的立场,对我们教育、学校管理及教师提出如何更好地改进思想和行动,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措施中,也涉及到家庭、社区及社会的合力作用,对于中学生本人的建议阐述不多,值得补充。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周弟妹.关于技校生闲暇生活的调查报告[J].职业教育研究.
我们的课余生活篇7
一、课余竞赛具有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具备的优势
大型的春秋季全校田径运动会固然重要,然而它费时费力,停课和诸多安全方面的要求使得它有一定的局限性。课余竞赛就像大海中的“鱼雷艇”与“航空母舰”同时存在一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1)课余比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了活力。“压断板凳不如提高效率”。由于课余比赛小型多样,参与的人数多,而且竞赛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可以说是轻松愉快地争相参加,互帮互学。
(2)课余比赛能使较少的体育教师在发挥“画龙点睛”作用的同时收到“群龙欢腾”的良好效果。因为再“重点”的学校都不可能有专职的课外活动课老师,而体育的普及在于广泛开展活动,课余竞赛的示范性就是最好的教师。同时,由于是课余竞赛,同学们比较能够放得开,所以能充分展示自己,使我们能发现体育“苗子”,为体育工作的进一步提高拓宽了视野。
(3)课余竞赛不受季节、场地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因时因地制宜。陕西省城固县宝山初中(以下简称“我校”)常年开展体操、武术、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垒球比赛,冬季我们还举行拔河比赛、30×200米接力比赛、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为校园增添了活力,更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二、“认真、有恒”是开展课余竞赛的关键
认真,首先是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每学期学校都要给各班排课余竞赛日程表,都要有翔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持之以恒,予以落实,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比写在备课本上还要重要。其次,要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我校团委和学生会是课余比赛的领头人,他们的文体委员在活动中成长,成了独当一面的优秀学生干部,他们有的被评为“三好学生”,有的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学校的激励措施使我们的课余竞赛常抓不懈,收效卓著。最后,教师要带头。我校各处室不断开展各种体育比赛,由副校长领头组建了校教工篮球队,经常在校内外比赛,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有恒,是指每位体育教师在抓课余竞赛中都要倾其全力,有始有终。一方面要说服领导,统筹安排;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场场到位,进行必要的指导,对竞赛结束后的小结、讲评,体育老师更要坚持到底,不能可有可无,视为儿戏。有恒还表现在要学会“弹钢琴”,张弛有度,一段时间内一个年级只能举行一种类型的比赛,不可多而无序,造成混乱,冲击教学。
我们的课余生活篇8
关键词:课余生活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人文素质
中***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63-04
1 前言
当今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竞争,更具体地体现在人才素质上的竞争。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流群体,其人文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培养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迎接知识经济,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近几年新开设的一门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受招生模式的影响,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成了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大多数来源于武校和体校的学生,入校以前每天运动量非常大,管理也很严格,闲暇时间少,基本上过着准***队的生活。而进入管理相对宽松的高校后,除了上课学习以外,课余时间基本上是由自己支配,课余生活的内容更是取决于他们主观上的选择,对于这部分内容,由于它没有规律可循,个性色彩强,学校往往也是处于失控状态。而课余生活恰恰反映的是一个学生的生活方式,它对内容的选择更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综合反映。对于在校学生来讲,个人生活方式是否丰富、健康、科学,直接影响到他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的学习、生活,以至将来。正是因为它的文化意味浓、弹性大、影响深远,所以本文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希望能引导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向更有人格修养更有生活情趣的人文素质方面发展。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现状
为了了解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把握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晋中学院五所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59份,有效问卷594份,调查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2.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
课余时间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自己支配的生活时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因学校、年级不同而有差别。经过调查后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课余时间总体上是比较充足的,大部分的学生每天拥有4个小时以上的课余时间。其中大一、大二的学生由于课程多,每天拥有课余时间相对减少,大约为3-5小时,而四年级的学生每天约有5-7个小时,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每天拥有较多自己可以支配的课余时间。
2.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丰富多样
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形式多种多样,但大部分学生主要用于上网、睡觉、体育锻炼、交友、逛街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兼职、看书、社团活动的人数较少。
其中上网排在了第一位,占到了68.2%的比例。这主要是与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有关,网络已经成为获取各种信息以及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上网可以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增加了信息量,还可以利用快捷的电子邮件、QQ以及微博与他人进行远距离交流,并在这种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然而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将快捷、方便的现代化技术更多的还是作为自己课余时间休闲娱乐的工具和手段。
睡觉排在了第二位,同样也占到了54.5%较大的比例。这和学生专业学习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年来由于专业训练的强度大,学生体能消耗多,需要课下休息来补充体能,久而久之,形成了这样的生活习惯。进入大学后,虽然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增多,但学校没有指导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从而导致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大学生活中延续。
体育锻炼排在第三位,占到了40.1%的比例。这是由于学生本身为体育专业的原因所致,学生们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是为了达到巩固技术动作完成学习任务目的,以及在体育锻炼中寻求刺激与娱乐。
社团是大学生发展业余爱好、培养兴趣、扩大交际面、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主要场所。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也仅仅占到13.1%。调查显示,学生们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不高,只是盲目地跟风报名参加社团,并未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对社团丝毫不感兴趣。
从学生们课余生活的方式来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比较集中地选择了那些需要投入的精神和思维成本较低的活动方式,也就是不必动脑筋就可以获得快乐或刺激或者说“好玩”的休闲娱乐活动,而需要动脑和费力的看书、兼职、社团活动的学生们选择较少。
2.3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缺乏经典与高雅
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精神食粮。当然,对于学生们课外文化生活的选择,只要不违背学校的规章制度,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的。但是,从社会文化进步的角度来说,那些经过人类文明长期熏陶、文化精英们千锤百炼成的文化内容,才是真正的文化精华。作为大学生不论是从他们的个人发展还是从他们的未来使命看,在这方面都应该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以及所看书籍的类型就可以窥视其精神文化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们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为看电影、聊天、听音乐、玩游戏和网上购物,而用于查资料、学习的较少。由上表也不难看出,学生运用网络的交流和娱乐功能来消遣和消磨课余时间,网络强大的学习功能得不到有效的运用。而实践证明长期上网娱乐,会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也会弱化其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网络的高技术容易使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或单一崇拜,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这正是不得不引起我们关注的严重问题。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表1显示学生们将自己的课余时间用于学习是少之又少,在节假日双休日仅有18.7%的学生选择学习。从表3显示,在这仅有的看书人群中,大部分学生看的主要是娱乐杂志和武侠、言情小说,而选择英语以及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占到20.7%,这其中包括作业和准备迎接考试,而经典名著、哲学、历史等内容则更少有学生选择。
大学本身就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然而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听歌、聊天、看电影、游戏以及看一些娱乐杂志、武侠、言情小说等书籍,认为课余生活就是以满足感官刺激为主的一些娱乐、轻松和简单的内容,他们不重视经典的洗礼,也忽视健康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陶冶,那么,其内在的精神资源怎么健全,其人文素质也就可见一斑。
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课余生活随意化。缺乏经典高雅的主要因素
3.1 学生自身因素
产生这样的问题,首要原因来自大学生本身。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前专业训练占用了大部分精力,文化课学习则成了一种象征性的行为,文化知识基础及其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也非常差。进入大学以后,当他们拥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可以支配时,他们也许想有一些高雅的文化生活,但这些高雅的文化需要投入的精神和思维成本较高,如对古典音乐精品的欣赏需要较深厚的音乐修养和相关知识的储备,才能与之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所以,上网、运动以至于睡觉等通俗的文化生活成为了一种自然的选择,他们也可能有选择更理性、更健康、更精彩的课余生活方式的愿望,但由于不具备这种知识的储备而无法选择。面对这种现状,应给予正视和理解,并进行有益的引导。
3.2 学校的影响
学生成长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所以学校对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部分的学校在课余时间里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如体育竞赛,包括教学比赛、技能大赛等借此来扩展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这由学生本身的专业以及学校的性质决定的。而报告会和讲座相对较少,大多数活动仅停留在组织形式上,人文气氛不浓厚,这就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虽然成立了各种社团,但对开展社团活动的经费支持不充分,同时对社团组织的活动限制又太多,基本没有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是走形式走过程,据调查显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78.3%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社团活动,因此,实质上学生对学校社团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使得社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校对学生课余生活的不重视,是导致了学生课余文化活动盲目性的重要原因。学校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没有提供相应的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才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娱乐等,从而导致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随意化。
3.3 社会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状态方面的影响。首先,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会不知不觉地助长人们的惰性。大学生作为现代科技的最快、最大受惠者,“享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在课余文化生活上也集中的选择了那些最轻松、随意,最不必动脑筋就可以获得快乐或是刺激的文化消费。其次是当今的大学生面对知识爆炸引起的学习压力、就业难带来的压力等等。不得不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进行学习,学习的大大降低,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负担和压力,因此,在可以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尽可能选择休闲式的活动来消遣以缓解压力也不足为奇了。
4 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4.1 提高学生自我修养
这种自我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自立自律的生活原则,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踏实严谨的生活作风等上面。这些修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有较高个人修养的人,才能在课余生活选择上趋理性与高雅,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个人发展纳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之中,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成为一种自觉。
4.2 关注和研究学生的课余生活问题
组建一支专业队伍去认真地关注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问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余生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把它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研究,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社会学等以及从生理、心理等多角度去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的内容系统、工作方法等等,构建一个以人文素质为基点的学生管理指导体系。
4.3 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课余文化氛围
我们的课余生活篇9
学校调查发现,60%隔代教育家庭的孩子课余生活令人担忧,大部分由于爷爷奶奶年龄较大,文化低,思想观念陈旧,生怕孩子出去活动有危险,实行“看管式”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儿童期是孩子求知欲强,体力和脑力活动充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给他们合理的智力刺激和运动量,如果把孩子封闭在小环境内,孩子往往容易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另一种调查情况发现,有20%的祖辈家长过于溺爱孙辈,放任自由,导致孩子不好好学习,课余生活被电视和网吧所代替,甚至有的孩子整夜不归,爷爷奶奶毫无办法,出于对孙子疼爱又不敢告诉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孩子经常处在不良的课余空间,思想产生了扭曲,心灵上受到伤害,很容易走上歧途。
在调查的基础上,学校要求广大教师针对隔代教育儿童的课余生活进行了一次普遍家访,通过家访方式力求改变变上述不良现象,下面讲两个案例:
我校四(7)班学生马瑞雪(化名),父母长年在苏州打工,马瑞雪和上一年级的弟弟一起由年过70的奶奶照顾,年初父母打工临走时在南关二里杨给他们租了一间房子,祖孙三口生活在一起,由于马瑞雪刚刚从农村小学转过来,学习成绩不太好,跟班很吃力,再加上奶奶年纪大,没有文化,对孙女、孙子缺乏正确的引导,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不让孙女外出生活或参加一些学校开展的活动,久而久之,马瑞雪形成一种内向性格,整天闷在家里,不出门、不交友、不爱活动,每天放学回到家要用一个半小时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作业后,还要帮助奶奶做饭,洗碗涮锅,马瑞雪家唯一的电视坏了之后,她就再没有看过电视了。到了周末马瑞雪的课余生活就是帮奶奶洗衣服,她喜欢体育活动和绘画,但她没有时间参加,她说她现在的课余生活很单调,她很累,她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自己支配课外时间,周末能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
在我校就读五年级的陈兴林(化名)也是一名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父亲在上海打工,母亲改嫁,他长期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从小爷爷对他溺爱过度,不良的家庭环境形成了他自由放荡的性格,学习不努力,每天上学迟到,放学回家很晚,沉迷于网吧,整个课余生活被游戏、上网所代替,经常逃学,到了该管教的时候爷爷却管不了,于是就把情况反映给老师,要求帮助教育孩子。
对上述两个案例,学校和班主任了解情况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深感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引导隔代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将是一个失败的教育。于是,学校出面对两个家庭进行家访,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根据不同家庭、不同情况进行引导教育,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我们的做法是:
1.要求祖辈家长和孩子的父母、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要统一,学校向祖辈家长讲教育孩子的方法,要求他们要注意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抚养教育孩子,给孩子提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余活动空间。
2.教育祖辈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指导孩子制订科学的课余生活计划,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娱乐和活动时间,要培养孩子珍惜时间,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利用仅有的时间,可能做更多事情的良好习惯,同时告诉孩子沉迷网络的害处,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3.作为学校,还要多开展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同时要加强学校与隔代教育家庭的联系,促进学生课余生活情况的信息反馈。
4.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特长班,当他们取得成绩,有所进步时,及时进行表扬,并把优点、成绩及时反馈到孩子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那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5.要积极营造整个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良好氛围,因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教师和家长的事情,它需要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来。
我们的课余生活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余体育 分析
终身体育是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而兴起的一种体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也是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终身体育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在大学生活中学生追求快乐、健身和文体生活,是每个学生的愿望,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和生活背景下,获得和精神享受,对于普通高校及成人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在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体育娱乐和健身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文娱活动,发展志趣、才能和个性,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课余体育是指人们利用课余时间,为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目的进行的多种活动方式。课余体育内容十分丰富,空间范围广阔,具有丰富性、情感性、自由性和个人性的特点,课余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在大学就靠每周一节的体育课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课余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结合体育的本质和功能,对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当前学校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的有关文献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对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
表1 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必要性调查
类别 很有必要 一般 完全没有必要
合计 88.5% 9.8% 1.7%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进行余暇体育活动很有必要的占90.8%;说明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还是看重余暇体育的,他们都普遍认为体育活动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是占很大比例的。
2.2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原因的分析
表2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和原因
主要动机 % 主要原因 %
增加知识 8.9% 自己喜欢 86.8%
消磨时间 10.4% 功课压力 7.7%
锻炼身体 69.1% 朋友推荐 8.1%
结交朋友 11.6% 媒体宣传 0.4%
由表2可见,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目的明确、锻炼身体较高,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原因中绝大多数选择“自己喜欢”,说明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是积极主动的,比较注重自身感受,很少受外界影响。学生认为课余体育是课余时间最好的活动方式之一,但对目前的课余体育活动安排感到悲观、失望,所以在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加强引导应引起广大体育和***门的重视。
2.3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伴侣情况分析
表3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伴侣调查表
主要伴侣 %
自己 16.2%
朋友 35.6%
家人 4.4%
同学 43.8%
从表3中可以看出,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伴侣较集中于同学、朋友中,这说明学生有较强的群体归属需要,同时也保持比较***的个体性,这样对于他们走向社会和自身性格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3.4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特征
表4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每周课余时间统计表
课余时间 人数 %
16―20h 156 31.8
11―15h 234 47.8
表5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每周用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统计表
课余体育活动时间 人数 %
3―5h 197 40.2
6―10h 122 25
目前的现状是:学生也想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很多学生是因为自己的惰性和各种其他原因而放弃,体育课学校都安排,时间能够保证。在被随机抽查的学生中,学生其实有很多的课余时间可以进行合理的安排,由于网络和个人琐事占去了很多的时间导致课余时间呈逐步递减的趋势,而课余体育活动时间的递减幅度更为明显,从表4表5中不难看出,课余时间大于15h的占79.6%,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小于6h的人数占75%,可见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但是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很少。课余体育是体育运动的延伸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达到“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课余体育活动可以减缓学生因学习压力大所造成的紧张情绪,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其个性发展中的身心需要、价值取向及参与意识。调查结果还显示,部分中学生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加上课余时间和空间比较狭窄,课余活动不够丰富等原因只好选择在寝室上网、听音乐和逛街这样较简便的活动方式。
2.5部分高职院校重视课余体育的程度
每个学校基本上都安排了一定的空余时间来组织课余体育活动,有的学校也确实有课余活动安排表,规定了活动项目,有专人组织指导,但这往往流于形式,该时间大部分都被学生自己和其他老师占用,使课外活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名存实亡。
2.6推行娱乐体育是促进和丰富大学生体育及学体育的延续和补充
通过调查走访,大部分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的兴趣选择好的较多,占65%左右,但认为教学方法“一般”(及以下)占70%左右,对体育课的内容认为一般(及以下)占86%左右,这说明当前体育课内容陈旧,教法单一,既不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推行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娱乐体育是符合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设计、推广一些集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课余体育,是促进和丰富中学体育及中学体育的延续和补充。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沈阳市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状况不能令人满意,课余时间狭窄,活动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群体意识较强,渴望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增进知识,发展身体。
3.1.2 目前学校体育课内容陈旧,教法单一,且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存在着不合理性,推广娱乐体育是改善中学学校体育的有效途径。
3.2建议
3.2.1加强中学生课余体育动机、行为、消费的引导,建立大学生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学校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工作模式。
4.2.2 注重加强体育课和课余体育活动的改革,通过专家讲座、课外指导、短期培训、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等多种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和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坛.深圳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
[2]张永虎.王进吉;山东省中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S1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们的课余生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