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常识第1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常识《朝代表》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应借助于《中国历史朝代表》(《中国历史朝代表》以下简称《朝代表》)。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自己的看法,望方家斧正。

一、熟记《朝代表》

我刚接高一语文课时,在课堂上遇见过这种情况,我提出问题,找三名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是不同的。我的问题是:陶渊明是什么时期的诗人?甲同学回答:北宋。甲同学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乙同学回答:东晋。乙同学的回答是对的。我接着问乙同学:你能否说一下与陶渊明在同一时期的名人或名篇吗?乙同学回答:不能。我又对丙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丙同学回答: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人,《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和陶渊明同时期的名人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作品《兰亭集序》,和陶渊明同朝代的有西晋的“竹林七贤”。丙的回答令我很满意。我问丙同学:你怎么记得这么准确?丙同学回答:我很喜欢历史,《朝代表》背得很熟,各个朝代的名人名篇我都记得很清楚。

丙同学思路清晰、记得扎实准确并且能广泛地联系,不仅仅是喜欢历史的原因,更主要是对《朝代表》记得娴熟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我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丙同学喜欢历史,所以重视《朝代表》,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如果让不太喜欢历史的学生也能把《朝代表》重视起来,那么,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不就很容易了吗?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首先要借助《朝代表》,并且要熟记《朝代表》。所谓对《朝代表》的熟记,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而是让学生相互联系地去记忆。记住每个朝代的分支、每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位置(谁先谁后)。最后达到不用看《朝代表》也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哪个朝代在《朝代表》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把《朝代表》定格在记忆之中。学生头脑里有了这个《朝代表》做基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既觉得很有趣味,又能学得准确、扎实。

二、科学利用《朝代表》

科学利用《朝代表》是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重要方法。1.找出位置。(把《朝代表》写在语文笔记本的第一页上。)让学生先把学过的文学常识拿出来加以对照,看看哪些名家、哪些名篇著作出自哪个朝代。然后加以归类,每个朝代共有多少名人、多少名篇、多少著作。它们在《朝代表》里处于哪个位置上。比如,《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学生们马上就能在《朝代表》找到它的位置。还能找到时间与之大致相同的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再如,《楚辞》:屈原创作的诗歌体裁,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学生们就知道屈原是处在《朝代表》里战国的位置上,在战国这个位置上还有《庄子・逍遥游》、荀况《劝学》《孟子》《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2.放进位置。在语文课堂里,学生们随时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果与《朝代表》相关,就得马上把新出现的名人名篇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即把新学到的知识放进位置里。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然后让学生们把作者司马迁和《史记》放进《朝代表》的相应位置上――西汉。再如,“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个汉乐府,一个北朝乐府。让学生们把它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汉朝和北朝。3.脱离《朝代表》演绎练习。俗语说:熟能生巧。学生心无杂念,记忆力好,思维不混乱,只要对《朝代表》反复练习,就能日久扎根。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过的古代名人名篇集中起来,穿插提问,经常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笔记本上的《朝代表》深深地镶嵌在自己的脑海之中,那些古代的名人名篇就会经常地在学生们脑海的《朝代表》里进进出出走来走去。他们的眼前就会经常出现孔子漫步春秋、庄子逍遥战国、太史公秉笔西汉、太白诗吟李唐、苏轼豪放北宋、关汉卿元朝鸣冤、施耐庵明修《水浒》、曹雪芹清唱红楼等情境。

三、认识并融合《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学生背熟《朝代表》后,教师就应该有必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情况。也许在掌握《朝代表》之前,学生们对“上古”“先秦”这两个词汇很陌生,不知道“上古”“先秦”是个什么历史感念。掌握《朝代表》之后,学生们对它们的解释就会顿开茅塞豁然贯通。尽管这样,教师还得要向学生们解释清楚《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1.《朝代表》是具体的,它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里的人物和著作都是具体的。比如,《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划分是笼统的,它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式样。比如,“上古时期”:专指神话传说。“先秦时期”:专指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再如,“两汉时期”:专指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专指诗歌。“唐宋元时期”:诗词曲。“明清时期”:小说。

2.《朝代表》是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划分是建筑,它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式样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布的情况。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习《朝代表》旨在借助语文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和学生们讲清楚,我们学《朝代表》背《朝代表》,主要从文学常识角度看问题,旨在对语文教学有帮助,并不是像学习历史那样详细地了解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比如商朝:只讲我国出现了甲骨文――最早的文字,有了文字,我们的文学才有了延续即可。如果再讲什么青铜器、武王灭商等就跑题了。再如,周朝:周朝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主要是《诗经》(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孔子、老子;战国时期主要是诸子百家散文著作。如果我们再讲什么“井田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那就把语文课堂真的变成历史课堂了。作为教师,治学要严谨,师德要端正,课堂上不能漫无边际东扯西拉,否则就会失去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了,切忌把语文课当成历史课来讲。

古代文学常识第2篇

关键词:古代诗文;古代文化常识;继承;梳理;文化素养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6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涉及“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等关于古代科举、职官、姓名等方面内容,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与要求的一次变化。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归纳,激发趣味性,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的积累,在大数据时代显得意义重大。

通过研究,对人教版必修教材古代诗文部分进行归纳,形成相对完整的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时,一是结合注释,在简单的解释中挖掘丰富的内容,二是在一定时期进行整体分类,三是在文本叙述的过程中,于无疑处生疑,四是尽量进行追根溯源的丰富,厘清本源,激发兴趣,在有趣中积累,而非死记硬背,同时也要把握好深究与拓展的度,不可本末倒置。

《沁园春・长沙》中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其间的“万户侯”注释为:食邑万户的侯爵。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侯爵”地位很高,享有***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特权。“万户”是说所食户数是一万户。在古代地广人稀、人口数相对今日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想见“万户侯”的优越地位与显赫权势。而词人却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把极高的权势地位视为粪土一般,表现出词人和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于官职,在古代散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如果简单告知学生是一个官职,就如同向大海投掷一枚石子,不会泛起任何的涟漪。了解官职的职属,对于学生把握作品中人物行事用语、经历乃至人物形象和精神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史记》在文末有“太史公曰”,这里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马迁,司马迁继其父“太史令”,掌天文***书等,古代主天官皆尚公,所以称司马迁为“太史公”。《张衡传》中有“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句子,这里的“太史令”,学生可能望文生义,理解为和历史有关的官职,实则就是掌管天文、稽定历法的官。张衡在此职位上所为就可以理解了:“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

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其中的“行李”注释为:出使的人。在备课过程中,要有于无疑处生疑的精神。“行李”和“出使的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问题,虽然对于理解文本可能不是一个障碍,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培养质疑探究精神。

再比如,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社会,大到国家***治活动,小到家庭生活、人们的交往,都要在“礼”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礼仪的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礼”“宾礼”“嘉礼”等。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和当时的***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从礼法角度来看,有一些是等级制度下的贵贱尊卑的体现,让学生加以了解,对文本阅读不造成障碍即可。比如,古人出使礼节讲究繁复,有信物:《苏武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持节”之“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有礼物:《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指的是钱财礼物;有仪式:《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之“斋戒”,说的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这些礼节,或表明苏武始终如一的爱国忠贞情怀,或表明荆轲在完成使命时的聪明智慧,或表明蔺相如在秦廷之上为不辱使命而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小小礼节,彰显人物性格,这是不可小觑的。教者可以进行整合,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人出使礼节系统,体会人物形象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有些礼节,教师要密切联系当下生活,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化,实现语文的德育熏陶功能。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里的“趋”就是走过君长面前时小步快走,是对长者尊者表示敬意。在古代有“成丁礼”,近似今天的成年礼,程序相对是复杂的:由父亲在宗庙主持仪式。要选定日期、参加仪式的来宾,行礼时加冠三次,分别表示有治人权、服兵役、参加祭祀权等。繁复的礼节其实表明成人之后所具有的权利,当然还有义务、责任的担当。从这个角度说,“成丁礼”是极具教育意义的一种形式,对于青少年而言,成就人生关键在于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形成。涉及此类古代文化常识,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礼仪习俗、衣食住行、姓氏称谓方方面面,虽庞大却有序有趣。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探究,应该可以体现趣味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对于古代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意义在于思考当今的价值。就是说让所谓久远的、似乎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当今寻找到它的影子,挖掘出当展前进的根。基于此的文化学习,才是最具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常识第3篇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

古代文学常识第4篇

一、激发兴趣,开展竞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如果想在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效果,就需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做到激情引趣。教学时,对作者的介绍是古诗词教学里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不太感兴趣,再加上介绍作者的语言缺乏系统性,所以学生的掌握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古诗词里的作者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有选择地把常识性知识告知学生。其次就是打破以往的背景介绍模式,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进行渗透,如情景导入、讲故事等。其三是去掉那些与小学生心理发展、学习领域、兴趣无关的“摘抄”,尽量精简地介绍作者的生平。例如对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一诗的作者李白的介绍,教师就可以设计悬念,激情引趣,以李白有着“诗仙”之称,也有“酒仙”的美誉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对李白被称为“诗仙”“酒仙”的原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笔者通过简单的介绍道明李白“诗仙”之名的由来,以及与贺知章、杜甫之间的关系,并顺势介绍这两位诗人:四明狂客——贺知章(李白的朋友),少陵野老——杜甫(和李白并称“大李杜”)。同时,笔者还将学生的思路短暂带回到三年级的古诗《望洞庭》《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行》中,因为这几首诗的作者的雅称分别是诗豪(刘禹锡)、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小李杜(杜牧)。并通过“古代诗人知多少”竞赛的形式,对以前学习过的“古代诗人并称、雅号、雅称”进行巩固复习,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短短几分钟,便可让学生积累到古代诗人别称的基本知识。

二、借助多媒体,形象生动

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果。在对古代文化常识讲解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那些远离生活的抽象知识点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天文知识方面的介绍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在诗词里,关于月亮的别称有很多。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因初月如钩,所以被称为“银钩、玉钩”;白居易的《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因满月如盘,故称“银盘、玉盘”。教学时,如果我们单纯通过文字讲解,小学生对“弓、钩、盘”难以产生直观的印象。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呈现月亮形状变化的动画***,用视觉的直观感受,代替文字,这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主题教学,系统总结

古代文化常识比较琐碎、零散,如果我们想要掌握其中一部分,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主题教学旨在将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目标相结合,通过知识点主轴的构建,串联起一系列的知识点切片,对学生所学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纵向发掘,整体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这类课堂的教学目标更明确,对问题的挖掘更深入,对知识的总结更系统。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主题教学离不开“学习前置”“问题驱动”。在教材中,我们会碰到不少有关历法的诗词,如王贞白的《白鹿洞》:“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朱熹《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颜真卿《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由此,我们可以围绕古代计时法这个主题来展开教学。课前教师向学生提出:“三更、五更是几点钟?为什么古人是用‘寸’来衡量‘光阴’的?古人是用什么方法计算时间的?古代有哪些计时法?”等诸多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先自主学习,然后分小组搜集资料。为了避免学生无从下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适当提供帮助。课中,教师检查学生的笔记,并小组汇报交流,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对知识进行总结,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古代的十二个时辰和现在时间一一对应,并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在笔记本上。这样通过“学习前置”“问题驱动”,学生的脑海中就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主题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系统有着更严格的要求。教师对相关知识需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是确保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

古代文学常识第5篇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仅就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文化常识来说,其丰富内涵可以用以下四个方面来概括:

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农耕社会距离当下的高中学生越来越远,社会生活内容与现代有很大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知障碍。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以农耕和读书仕进为主要内容。农业生产是一个国家和王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土神“社”与谷神“稷”的祭祀就成为国家***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国家设立专门的祭祀场所,一般由皇帝亲自参与祭祀;各级***府也设有专门的社稷坛,由地方行***官员负责祭祀。围绕对“社稷”的祭祀,还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如天旱祈雨、籍田之礼等,还逐渐兴起了“以社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1]――社日。最终,“社”与“稷”的合称――社稷,就成为国家和***权的代名词。在农耕生活以外,读书仕进也是古代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要了解古诗文中的一些文人人生轨迹,就必须弄明白他们求学和做官的经历,因此学生了解古代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古代人才选拔方式、官职的设置等。以清代科举考试为例,读书人为取得科举考试的资格,需参加“童试”[2],录取后成为“生员”[2];其中在本省巡回考试中成绩优秀者方可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2],考中者成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2];会试后第二年春礼部举行“春闱”[2],考中者称为“贡士”[2],第一名称为“会员”[2];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贡士参加殿试,其中第一甲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2]。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才会明白古代读书人的仕进之路的艰辛和痛苦,理解在古人对功名执着追求的背后,有着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戕害、扭曲。

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蕴含了古代社会的普遍情感。

《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对父母的“敬”与“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奉养”“恭顺”上,而且体现在对待父母丧葬礼上面。自上古社会起,我国逐渐产生了子女为过世的父母守丧三年的风俗,是为“丁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丁忧”逐渐由一种礼俗演变成制度,古代社会的律法对“丁忧”有着严格的规定,“凡有违‘丁忧’规定的各类行为,均被列为‘不孝’犯罪而被施以览鞯男搪沙头!![3]作为支撑封建统治的中间力量,国家的官吏更要恪守“孝道”,遵守国家对“丁忧”的规定,在古代社会对于“丁忧”规定的背后,是古代君王“以孝治天下”的施***理念和古人“尽孝道”的普遍情感。

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对于“离别”的重视使得“别情”也成为古人的普遍情感。在古代,长安的灞桥是凝结着人们的离别之情的“黯然之地”。唐朝时,朝廷在灞桥上设立了驿站,灞桥两边杨柳依依,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送亲友东去的人们,大多在这里告别,折柳相赠,表达挽留之意。久而久之,灞桥也就成了著名的离别之地,诗人李白曾在《忆秦娥》中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经过历代文人的渲染,灞桥也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独特存在。同样,以吃元宵、猜灯谜、舞狮、划旱船等活动为习俗的上元节,在节日活动的背后,也饱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和幸福团圆的向往。

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蕴藏着古人的主要思想观念。

通过对文化常识的深入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认识。“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纪年方法,“天干”和“地支”代表着我国古代先民对于天地、星象、时间等自然变化最原初的认识。同时,“干支纪年法”也是中国古代先民的“循环”时间观念的反映,“天干”与“地支”搭配,六十年完成一个轮回,称为一个“甲子”,如此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好像时间只是在完成一轮又一轮循环,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农业生产、***治生活、哲学思想、乃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古印度的佛教能够在古代中国大行其道也可能与这种“循环时间”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佛教中“因果循环”和“六道轮回”的观念也暗合了这种时间观念。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是以“和”为贵的,但在强调家庭和睦的同时,更强调家庭中的秩序和礼法。家庭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要力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如《礼记》对父母和长者的礼仪是这样规定的:“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酰昏定而晨省。”“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在名目繁多的礼节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礼”为手段与以“和”为目的家庭观念。

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渗透着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

有学者指出,“在中华民族精神这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中,有一些重要的或者说是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整体思想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整体思想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认识论方面的整体思维;二是道德观方面的整体主义;三是历史观方面的整体发展……中华民族在历史观方面提倡整体发展,强调“公” ,就是强调从整体出发,谋求整体利益,实现整体发展。”[4]这种观念表现在统治者的立国方略上,就是追求“大一统”国家观念。这一点在中国古代行***区划上就有明显的体现。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与战乱以后,秦国最终一统天下,秦始皇嬴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他创立了郡县制、丞相、监察、九卿等规章制度,全国统一划分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郡),在各个行***区域实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律法和文字,这种统治方式,为后世的君主所接受。自秦以后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统一稳固的国家***权使中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追求国家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也逐渐深入人心。在古代行***区划和官吏设置等文化常识之中,也隐含着维护国家统一,立足共同发展,追求中整体利益的民族精神内涵。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有论者指出,汉代的“儒家学说将介子推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孝而不求功利的隐士形象,这无疑将他推上神坛,成为民众修身律己的精神堡垒……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反映了人们对高洁之士的崇拜”[5]。在寒食节背后,则是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对于舍生取义民族精神的认同与赞赏。

综上所述,高中古代文化常识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深入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普遍情感,而且可以使他们更深入了理解代社会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体悟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当下的高中古文化常识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所以加强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是有必要的,因为:

一、加强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古诗文。以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拜、擢、迁”为例,其中“拜”为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为上卿”,就授予上卿的职位。“擢”指的是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而“迁”则是指调动官职,升级叫迁升、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常识的真正内涵,才能准确的把握一些仕宦人生际遇,才能更为准确的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情感。

二、促使学生从古代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更为系统、深入地学习,使他们更为细致、全面地了解我们民族的生活内容、基本情感、价值观念和蕴含于其中的民族精神,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能够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如“端午节”背后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十四节气”中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意识,儒家传统中“仁爱”思想与“入世”精神,道家传统中对“逍遥”的追求与“本真”意识,古代艺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精卫填海”的传说中蕴含的反抗精神;“大禹治水”故事里强调的“天下为公”的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等。高中学生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在苹果手机、好莱坞大片、万圣节、宫崎骏、“韩流”在中国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够很好地保有和继承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来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也必须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强化自身的优秀文化“基因”,使中国的文化不断繁荣和发展。要使当前的高中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就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加强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只是其中基础环节。“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6]我们的学生只有很好地接受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更为灿烂的文化。

那么,加强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优取哪些具体措施呢?笔者认为:

一、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对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和讲解。课堂学习是当前高中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进行细致深入地讲解,不要只做简单的解释,要力求挖掘文化常识背后的深层内涵。

二、在文化常识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编写古代文化常识校本教材,为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安排,组织古代文化常识社团,定期开展小组或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同时,还可以创办诸如“兴趣班”“特色班”采用“大讲堂”之类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

三、教师要放眼课外,鼓励学生运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在课余时间,运用丰富的***书馆或者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那么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萧放.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2]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书出版公司,2008:107-108

[3]黄修明.中国古代仕宦官员丁忧制度考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古代文学常识第6篇

依据教材,零星积累。教材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依据,它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所以教材节选内容都是千百年来经过锤炼的经典内容,这些经典著作中有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需要学生零星积累,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要求学生识记“《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的古籍注释,学习《鸿门宴》时,让学生识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著作”的古籍注释;学习《氓》时,让学生识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古籍注释。又如在《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句中,“变徵”是古代音乐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中的一种,“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在《张衡传》中:“公车特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句中,如果不懂“公车”和“郎中”在汉代的具体含义是官署名和官职名,就会错误地理解成“公共用车”和“医生”的意思,这样就不仅曲解了文意,而且也闹出了笑话。像这样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中可以说不胜枚举,需要长期零星积累。

运用迁移,由此知彼。迁移是一种由此知彼的能力,在传统文化和文言文的教学中,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特多,零星积累有时容易遗忘,因此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可以用迁移的方法,如在讲解“陛下”一词时,首先让学生明确它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词,是对古代帝王的尊称,“陛”的本意是台阶,是皇帝放龙椅的台阶之上的那个台阶,由于皇帝位高权重,大臣不敢正面看他的脸,只敢看他的台陛之下,故这样称之;弄清了陛下的来历,教学时顺便可以迁移到和它相似的殿下、阁下、足下、麾下、膝下、在下等常识,它们大都有不敢正面看,表示对人家的尊重的意思;见到太子或王子只敢看人家的宫殿之下,所以叫“殿下”;见到尊贵的上级只敢低头看人家的脚下,所以叫“足下”;“麾下”的本意是旗下,是对将帅的尊称;“阁下”是对一般人的尊称,多用于书信;“膝下”是对父母大人的敬称;“在下”谦称自己,表明在下等座位。又如文言文中经常出现“驾崩”或“山陵崩”字样,它们都指皇帝或皇后死了,在古代皇帝或皇后死了是一件大事,如同山陵崩塌了,故这样称之,为了区别和其他人的死,教学时也可以迁移到诸侯的死叫“薨”;士大夫的死叫“卒”,士的死叫“不禄”,一般人的死叫“死”,未成年人的死叫“殇”,吊死或绞杀叫“缢”。只要用心留意,学会知识迁移,就可由此知彼,由少知多,逐渐增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储存量。

古今对照,辩证识记。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文言文中有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发展到现在,名称变了,但功用近似,对于这些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如果用古今对照的方法,把古今含义放在同一层面上对照记忆,容易掌握。如古代被称为三公之一的丞相是辅佐皇帝的最高行***长官,他的职权相当于现在的******,具体负责国家的***务大事,下设右丞相和左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副***,辅佐***处理***务;三公之一的太尉是秦汉时中央设置的掌管国家最高***事之职,负责征兵、打仗和保卫国家安全等事宜,相当于现在的中央******;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是秦朝设置的地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等事宜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主任或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之职。又如起于隋代,盛于明清,废于清代的科举考试,它的级别多,结构复杂,只要和现在的考试制度进行比照,就容易理解掌握。古代把刚开始学习的小孩叫童生,童生参加县级考试,成绩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生,这是最低级的考试,也叫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试,(又叫“秋闱”,因在秋季八月考试。)合格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或称登贤书。考得第一名者,称解元,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生,这是省级考,也叫乡试;举人参加考试(又叫“春闱”,因在春季参加考试。)考上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是部级考试,也叫会试,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专科或本科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贡士参加考试,考上为进士,分三甲出榜: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这是部级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因此也叫殿试,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并从此官服加身、荣耀无比,相当于现在的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基本都能找到工作。所以,用这种比照法积累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并接受。

演练习题,巩固强化。俗话说的好: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繁杂,为了加深记忆,老师可将容易混淆的知识设置为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演练习题,加深印象,进一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如:请同学们纠正下列习题中错误的地方。(1)在古文中“再拜”指再次拜谢的意思,是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正:是拜了两拜的意思)(2)“久视元年”和“高宗”都是皇帝的年号。(正:高宗是谥号)(3)嗣位是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正:一般为嫡长子)(4)忠定是陈v的庙号,庙号一般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一生做一个概括性评价,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所以“忠定”是对陈v的一种赞美。(正:是谥号)(5)穆王府署v为尚书,其中“尚书”指儒家经典之一。(正:尚书在此句中为官职名)(6)在“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中,“教授”是教师的职称。(正:此处为官职名)看来,长期进行诸如此类的习题演练,对于学生巩固强化古代文化常识大有益处。

联系生活,搜集整理。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长河里,有一类关于传统佳节和节气的文化常识,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学生也感兴趣,教师可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查询资料,系统整理,然后进行识记,学生也乐于接受。如传统佳节春节在古代称为上日、元日、正日、改岁、献岁、三朝、岁朝、岁旦、正旦、元旦、元辰、***、新正、新元等;清明节也称寒食节这一天是禁火扫墓的日子,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等;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惊蛰也称启蛰等。又如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二十四节气的排列顺序及每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特点,让学生熟背“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的歌谣,使学生在朗朗上口的歌谣中积累了有关的文化常识。

开设讲座,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庞杂,单凭平时的零星积累和练习,远远跟不上学生大量阅读文言文的需要,鉴于此,中学语文教师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这类知识分章节、分时段、分人员地开设专题讲座。如高一阶段由两位老师专门负责讲授古籍注释体例、地理常识和古代音乐方面的内容,高二阶段由两位老师负责讲授历法和刑法、服饰和器物、姓名和称谓方面的内容,高三阶段由两位老师负责讲授官职和科举、宗法和礼俗方面的内容。通过三年多次开设专题讲座,一定会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知,为顺利阅读文言文能扫除众多的疑难和障碍,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会大幅度提高,并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不败之地大放异彩。

古代文学常识第7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出现在高考试题里是大势所趋。台湾很早就在“高考”(学测国文)中体现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视,且其试题涉及面之广、内容之深、考法之灵活,均远超大陆高考语文试卷。其试题题目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古代文学流派、古诗文赏析、古代历史知识、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等等。此类试题的分值占了全卷的50%,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比大陆的多出一倍有余。

在命题方法上,台湾学测国文不是简单机械地罗列一堆朝代、人名、地名及典籍名称等内容然后去要求学生回答,而是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史哲融通的传统。更为高明的是,有的学测国文试题还将传统与现代相对接,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一回什么是“穿越”。比如2004年度学测国文选择题第21题:

如果我们把古代五经博士或经学专家请到现代社会,以其专业知识提供协助,就经书内容与职务作最适切组合的考量,下列安排适合的选项是:

(A)请“尚书”博士担任驻外大使

(B)请“春秋”博士担任国史馆馆长

(C)请“易经”博士担任法务部部长

(D)请“仪礼”专家担任警***署署长

(E)请“尔雅”专家担任国语辞典编纂顾问

这种“穿越”既出人意料又十分自然,创造了奇妙的“时空”效果,让学生既了解了古代文化经典常识、古代职官制度常识,也加深了对现代社会常识的理解,在贯通、激活中赋予传统一种更鲜活的生命力。当然,命制这样的试题,对于命题者来说,不仅需要有博古通今的学问,还须有一定的灵感和创造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宗教、***区历法、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饮食服装、文化奠基、***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等等,但由于教材中很少有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课文,例如人教版只是在必修五的“梳理探究”部分有所提及,且也只是简单地说了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四个方面。这些知识分布又比较零散,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更难。

另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对这些内容不是特别在意,想起来了就说一说,想不起来就算了。再加上不少教师可能自己都不是怎么清楚,更不用说去教我们的学生了。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走到再远的远方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不应该忘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总之,无论是站在考试角度来说,还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说,我们都不应该把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常识遗忘在脑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和复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必须做个明白人

关于这一点,教育界那个“一桶水”和“一碗水”的概念就应该是最好的比喻。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师虽然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甚至很多是研究生毕业,虽然也学习过中国古代文化概论,但是并不能代表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做学生的时候,不知道没有关系,但是当了教师恐怕不能总是以自己不知道作为借口了。更不应该拿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来为自己找借口。所以,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我们最好可以让自己成为“一桶水”。为此,我们就必须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首先,多收集相关资料,笔者就收藏有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向仍旦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徐公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段启明先生编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这样一来,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所比较,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完善。再者,多查阅权威的工具书,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因为有些文化常识只有从这些权威的工具书上才可以找到。最后,做好读书笔记,整理好这些内容,将分散的古代文化知识根据教育的功能不同梳理归类,每一类下分若干知识点,以课文中的某一古代文化知识点为突破口作分析,成扇面辐射展开,拓宽范围,并向纵深发展,为之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努力让学生做个明白人

前面说过,现在的学生对我们国家的悠久文化有兴趣的已经是越来越少。当然,传统文化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也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作为教书育人的我们不可以拿这个作为借口,因为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那么,想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就需要想办法,尽量让学生也做一个明白人。为了努力让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笔者曾经尝试过这样一些做法。

1.开展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高考复习最常用的方法,而市场上的很多复习资料对传统文化知识很少提及或者提得不全面,所以我们自己在复习的时候就需要有所拓展。但是古代文化常识浩如烟海,在开展专题讲座的时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也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我就选择了常见的几个专题,例如历法文化、星宿文化、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年龄文化、节假日文化常识等。我们知道,如果以凌乱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话,效率必定会低很多,所以在教学之前,我先把这些知识尽可能按照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组合。例如在讲到职官文化常识的时候,我就系到高中人教版必修四李密《陈情表》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例子,随后尽可能把相关的官职与中学课本结合做比较详细的分析。

2.在体验中深化认识

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最麻烦的就是这些知识与当代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这中间不是隔着一层纱,而是隔着一堵墙,一堵厚厚的墙,而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打破这堵墙。让学生“穿越”就是比较有效的办法之一。什么是穿越?就是让学生尽可能体验这些古代文化常识,把这些文化常识与现代社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在体验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进行姓名文化常识教学的时候,我就带领学生“穿越”了一回。在学习完这个专题之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1)每个同学在组内分享自己的临时名字、正式名字;(2)更改自己的名字,试着给自己取号或者绰号,并说明缘由;(3)小组总结姓名、字号等之间的异同;(4)教师作课堂分组交流总结。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显得那么空。

3.零存整取

顾名思义,零存整取就是要求学生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虽然之前有专题文化讲座,但是这不能代表讲座可以把所有的文化常识都包含进来。为了尽可能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记录在平时考试、训练里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时间一久,量变就会发生质变。可能有不少老师觉得这样做太浪费时间,因为仅仅专题复习可能就至少需要花费一个礼拜的时间,而且认为这样做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基本不可能。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仅仅就为了试卷上的那三五分?

古代文学常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代文学常识

学习

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报告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报告,内容包括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报告模板,问题整改情况报告集锦9篇。二、公司使用的河南迅灵监控平台未入围全省营运服务商;公司将和河南迅灵营运服务商联系、协调相关事宜,并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进展。三

学习

师德先进事迹材料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先进事迹材料,内容包括师德楷模先进事迹材料1000字,师德先进个人主要事迹材料2000字。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一我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已有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来我始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在工作中认真贯彻***的教育方针,切

学习

陶瓷娃娃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陶瓷娃娃10篇,内容包括陶瓷娃娃十年前,陶瓷娃娃电影。今年眨眼之间,我觉得过得好快,快到我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享受属于我自己的青春,或许命运总是一个感叹句,而我却喜欢写上一个逗点,清晰的记忆破碎的面孔,时时刻刻提醒我,你是我生命

学习

时尚饰品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时尚饰品10篇,内容包括时尚饰品热销推荐,时尚饰品爆款榜第一名。逾百年来,由奥地利家族经营、总部设在泰利莱郡华登斯市的施华洛世奇与仿水晶已不可分割,它一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仿水晶切割制造商,为时装、首饰、水晶灯及化妆品

学习

教委德育工作经验总结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教委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内容包括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总结合集七篇,学校德育工作总结范文合集7篇。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新的时代,新的一年、新的时期会为我们的德育活

学习

食品科技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科技10篇,内容包括食品中的科学技术大全,食品科技参考文献。4.谷胱甘肽生产菌株的选育及培养条件研究贺小贤,赵少欣,陈珊,HEXiao-xian,ZHAOShao-xin,CHENShan5.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ZLP生产雄烯二酮(4-AD)的发酵研究赵丽萍,

学习

七五普法心得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七五普法心得,内容包括七五普法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七五普法心得怎么写。一、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学法用法思想理念。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工作。自觉学习、贯

学习

媒介审判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媒介审判10篇,内容包括媒介审判的新闻实例,媒介审判案例2022。媒介权力的存在和时社会生活的影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Stewar在1974年11月2日耶鲁法学院150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中,明确地在法律意义上提出了媒介“第四权力

学习

奶茶店实习个人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奶茶店实习个人总结,内容包括奶茶店总结怎么写,奶茶店收银月总结怎么写。为此,本调研小组展开了此次关于大学生奶茶市场的调研计划,同时以山科大后街皇家奶茶店为例,具体调研其在山科附近奶茶市场的竞争地位以及优劣势。并与其

学习

时尚元素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时尚元素10篇,内容包括时尚元素100例,时尚元素的歌曲。赤足跑马拉松比赛、参加古代希腊奥运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与当年奥运会田径运动员脚上穿的胶底帆布面的“***鞋”一般的跑鞋相比,现在的奥运赛场正在成为争奇斗艳

学习

门诊针推科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门诊针推科,内容包括针推科疑难病例讨论记录,针推科每周总结。护理管理;多科协作;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流程CT增强扫描是CT扫描检查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影像诊断领域中广泛应用,它可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在CT增强扫描

学习

时尚男人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时尚男人10篇,内容包括时尚男人篇,做时尚男人文案。摄影/长风;化妆/徐佳;发型/Billy(京世造型)、东东(京世造型);摄影棚/O2摄影棚;后期/小蜜封;服装造型/Jason、梁晶1、白色衬衫黑色修身外套均为私人物品豹纹七分裤深棕系带鞋均为WEG

学习

汉语培训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培训10篇,内容包括汉语培训总结范例6篇,汉语培训课程大全。培训前,大部分学员认为国际汉语教师的作用限于教授汉语言知识,通过培训,我们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角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认识到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教汉语,还要

学习

质量月活动总结报告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月活动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关于质量月活动总结合集8篇,质量月活动总结集锦6篇。根据自治区质监局对活动的要求,局***组紧扣“贯彻《质量发展纲要》,推进质量强国”质量月活动主题,在借鉴往年“质量月”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多次

学习

哲学常识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哲学常识10篇,内容包括哲学常识大全及答案,哲学常识100篇。哲学家发现了世界的秘密:一是在常识看来是***的、客观的、外在的物体对我有依赖性,它的属性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我们面对的世界不是一个世界,而是有两个世界构

学习

古代文化常识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文化常识10篇,内容包括古代文化常识王力,古代文化常识大全目录。(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3)九州:古代分

学习

急救常识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急救常识10篇,内容包括急救常识大全200条,家庭急救常识。一般割伤使用止血药包扎后都能解决。严重割伤时,如在手臂,要立即取下手表、手链等佩带物,然后抬起手臂,使其高于心脏,然后直接压迫伤口;如在腿上,除压迫伤口外,还要压迫大腿

学习

法律常识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常识10篇,内容包括法律常识1000条,离婚法律常识。一、法律常识的基本特征认识常识应先廓清“知识”的含义。“知识”一词在传统上有三种含义上,第一种含义:是如何做或如何造某种东西的预先倾向、才干、能力、技艺等;第二

学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篇,内容包括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案。【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

学习

高中化学常识总结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化学常识总结,内容包括高中化学生活常识200题,高中化学第一题常识题总结。二、高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总结能力高考作为抽样测试不可能考查学生所学的所有知识,所以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往往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跳跃性,

学习

小常识问答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小常识问答10篇,内容包括宗教问答小常识,法律小常识问答。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1.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

学习

常识题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常识题10篇,内容包括常识题目选择题大全,常识题及答案100道。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也谈到了类似例子。2007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最低工资的法案,把10年没有动的最低工资额涨了上来;这边法案刚通过,那边参议院马上提出来,要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