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原子质量篇1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看上去没有单位,其实是有单位的,它的国际基本单位是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是以一种碳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即碳12)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来源:文章屋网 .wzu)
相对原子质量篇2
1、钠-23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钠元素的同位素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
2、钠是一种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第ⅠA族,是碱金属元素的代表,质地柔软,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放出氢气,化学性质较活泼。钠元素以盐的形式广泛的分布于陆地和海洋中,钠也是人体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对原子质量篇3
1、氢,符号为H,相对原子质量为1、007。
2、氦,符号为He,相对原子质量为4、002。
3、锂,符号为Li,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
4、铍,符号为Be,相对原子质量为9、012。
5、硼,符号为B,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1。
6、碳,符号为C,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07。
7、氮,符号为N,相对原子质量为14、006。
8、氧,符号为O,相对原子质量为15、999。
9、氟,符号为F,相对原子质量为18、998。
10、氖,符号为Ne,相对原子质量为20.179。
11、钠,符号为Na,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
相对原子质量篇4
红磷的相对原子质量取31。
磷:第15号化学元素,符号P。处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ⅤA族。磷存在于人体所有细胞中,是维持骨骼和牙齿的必要物质,几乎参与所有生理上的化学反应。磷还是使心脏有规律地跳动、维持肾脏正常机能和传达神经刺激的重要物质。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对原子质量篇5
某常见金属元素的氧化物4.8g,被氢气完全还原为单质时,消耗了标准状况下2.016L的H2,生成的金属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344L的H2,试计算这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这是一道很平常的计算题,由还原金属氧化物所需要H2的体积及被还原出来的金属单质再与盐酸反应产生H2的体积不同可以得出,金属元素在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与金属和盐酸反应生成的物质中表现出的化合价不同。这是一道元素化合价改变的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问题,虽然题目不难,但我们如果深入考虑,不局限于一种解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对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方法一、从金属元素质量思考
由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氧化物被H2还原出的金属质量计算为:
m(金属氧化物)+m(消耗H2)=m(生成金属)+m(生成H2O)
m(生成金属)=4.8g+2.016L÷22.4L/mol×2g/mol- 2.016L÷22.4L/mol×18g/mol=3.36g
设金属和盐酸反应时化合价为+n,金属元素的符号为R,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则:
2R + 2nHCl =2RCln +nH2
2M 22.4n L
3.36 1.344 L
得:M=28n
即:n=1 M=28 ; n=2 M=56 ; n=3 M=84
由于R是常见金属,在上述三个答案中,只有M=56符合题意,所以该金属元素为铁,相对原子质量为56。
方法二、从金属原子的物质的量思考
设金属原子的物质的量为n mol 金属原子的摩尔质量为Mg/mol
n mol×M g/mol + 2.016L÷22.4L/mol×16g/mol = 4.8 g
n=3.36/M mol
若金属R与盐酸反应表现出的化合价为+ x 则:
2R + 2xH+=2Rx+ + x H2
2 mol22.4x L
3.36/M mol 1.344L
M=28x
同上得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方法三、从金属原子结合氧原子数、置换氢原子数的关系思考
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2.016L÷22.4L/mol×16g/mol=1.44g
金属氧化物中金属元素的质量=4.8g-1.44g= 3.36g
设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则
氧化物中金属原子与氧原子数比 = (3.36g/ M g・mol-1):(1.44g/16g・mol-1)= 112:3 M
金属元素表现的化合价为 +3 M /56
生成的金属原子与和酸反应置换出的氢原子数比=(3.36/M):(1.344/11.2)=28: M
金属元素表现的化合价为 + M /28
金属元素的两种化合价比为3:2
根据常见金属元素化合价的情况,可知:金属元素在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3,与盐酸反应时表现为+2。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2O3,与盐酸反应生成盐的化学式为RCl2
R2O3+ 3H2 = 2R + 3H2O
(2M+48)g3mol×22.4mol/L
4.8 g 2.016L
相对原子质量篇6
1 问题的由来
早在1983年国标GB3102.8-82中,用“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Mr)取代了“分子量”,现行GB3 102.8-93沿用此规定,定义为“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平均质量与核素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由于此规定,国内一般出版物中涉及分子量时,基本一律采用“相对分子质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自20世纪70年代后一直规定沿用原子量(atomic weight),目前国外无论教学还是科研,一般都使用“原子量”、“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表述,且相关争论早已尘埃落定,国际上再无人提及将“atomic weight”改为“relative atomic mass”。中国药典2010年版凡例和附录V中也使用“分子量”。由于各方不同规定,给药学工作者带来不少困惑。
2 国内的讨论
国内最初用“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原子量”时就遭到部分学术界的反对,现在这一争论仍然存在。2005年《科技术语研究》开展《“原子量”“分子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术语的讨论》。一方认为,由于原子量和分子量术语产生时的历史局限性和使用广泛性,并保持与国际学术界一致,赞成保留原子量和分子量;反对方建议推广使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还有一方则认为两种用法都可以。如果是一种概念的两种表述方法,则可以通用;但如果原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表述的概念不同,则不能简单地替换。
肖应凯认为可这样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可用一个数字加上质量单位u以au表示,u数字上等于12C质量的1/12,即1.660 538 86(28)×10.24 kg,原子质量au即是相对12C的,由此称“相对原子质量”,其实质仍是“质量”,且有量纲。由原子量和分子量的定义可知其是比值,无量纲,将原子量这一无量纲的事物用一量纲来度量,是原则性的错误。历史上曾经的争论只是针对元素原子量(atomic weight of elements)这一名词,并不涉及原子质量。因此不能用“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原子量”,相应的也不能用“相对分子质量”代替“分子量”。
3 应用相对分子质量的问题及建议
用“相对分子质量”取代“分子量”,在应用中经常遇到麻烦。作为一个常用名词,相对分子质量字数太多,不符合汉语使用习惯。如笔者在研究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时,若直译应为“低分子量肝素”,但根据国内规定应改为“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后者显然太长,不利于实际应用,且与英文名不对应。所以笔者避开“分子量”这一敏感词,译为“低分子肝素”。此表述方式应用至今。由于国内期刊要求和国外惯例不一致,导致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投稿时,不得不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而向国际期刊投稿时则写成“molecular weight”;引用文献时也不免遇到同样问题,在叙述与中国药典涉及分子量问题时,如向刊物投稿或编书,往往很难处理。
根据“分子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本文建议保留“分子量”,毕竟分子量这一术语具有传统意义,便于人们正确理解。
相对原子质量篇7
1、高锰酸钾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55+16*4=158g/mol。相对原子质量(Ar)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某种原子的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原子核质量+核外电子质量/[(1/12]mC≈原子核质量/(1/12)mC=质子的质量+中子的质量/(1/12)mC=[质子数*一个质子的质量+中子数*一个中子的质量]/(1/12)mC=[质子数*(1/12)mc+中子数*(1/12)mC]/(1/12)mC=质子数+中子数。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对原子质量篇8
关键词:研究有机物 方法 原理
研究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燃烧法和仪器法。不同的方法,原理也不同,只有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原理,才能从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的角度来探究其性质。
板块一、理解有机物的分离、提纯原理
分离和提纯有机物的一般原则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化学和物理处理,以达到处理和提纯的目的,其中化学处理往往是为物理处理作准备,最后均要用物理方法进行分离和提
纯。下面将有机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总结如下:
板块二、理解有机物分子式的测定原理
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即确定有机物分子里所含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元素的种类,有些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有些还需对实验现象和结果做必要的分析和计算才能得出。
1.元素分析——燃烧法
2.“商余法”确定分子式
利用有机物[主要是烃(CxHy)从(CxHyOz) 及烃的衍生物 ]的相对分子质量,采用“商余法”确定分子式。
对于烃(CxHy) ,用已知的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除以14(一个-CH2 -基团的相对分子质量)或12(一个C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得商数就是该烃分子中-CH2 -基团个数(或C原子个数),如除以l4时有如下规律:
若为烃的含氧衍生物,则依商余法求出烃的分子式后,用烃分子中的一个CH4 代换一个0,如相对分子质量为44的烃,分子式为C3H8 ,若为烃的含氧衍生物则是C2H40 (一个O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当于一个C和4个H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2.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
质谱法是用高能电子流等轰击样品分子,使该分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
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各自具有不同的相对质量,它们在磁场的作用下到达检测器的时间将因质量的不同而先后有别,其结果被记为质谱***。由于相对质量越大的离子的质荷比越大,到达检测器的时间越长,因此质谱***中最大的质荷比就是未知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质谱法是近展起来的快速、微量、精确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测定方法——找最大质荷比,
确定相对分子质量。
以乙醇为例,质谱***最右边的分子离子峰表示的就是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
板块三、理解有机物分子结构的鉴定原理
由于有机物中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因此,只根据有机物的分子式是无法确定其分子结构的。要想确定其分子结构,可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及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特殊性质,并通过定性或定量实验等来完成。
1. 红外光谱(IR)
由于有机物中组成化学键、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状态,且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谱相当。所以,当用红外线照射有机物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官能团可发生震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中将处于不同位置。从而可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例如从未知物A( C2H6 )的红外光谱***上发现右O—H键、C—H键和C—O键的振动吸收,可以判断A是乙醇而并非甲醚,因为甲醚没有O—H键。
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的特征性,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还可广泛地用于表征和鉴别各种化学物种。根据红外光谱,可以初步判断该有机物中具有哪些基团,即判断化合物的类型。
2. 核磁共振氢谱(NMR)
氢原子核具有磁性,如用电磁波照射氢原子核,它能通过共振吸收电磁波能量,发生跃迁。用核磁共振仪可以记录到有关信号,处在不同环境中的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电磁波的频率不同,在***谱上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各类氢原子的这种差异被称作化学位移,而且吸收峰的面积与氢原子数成正比。
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等效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的频率不同,被核磁共振仪记录下来的吸收峰的面积不同。所以,可以从核磁共振谱***上推知氢原子的类型及数目。
①吸收峰数目=氢原子类型
相对原子质量篇9
关键词 物质的量 摩尔 摩尔质量 阿伏加德罗常数
中***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大基本物理量(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之一。初中时大家就已经知道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可以构成我们看得见的、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宏观物质。这说明,在我们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与看得见的宏观物质的质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比如:
对于C+O2=CO2这个化学方程式,同学们并不陌生,此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是:宏观上表示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44份的质量的二氧化碳。微观上表示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可是如果问65克锌含有多少个铁原子,40个锌原子的质量又是多少克?标准状况下,1L的二氧化碳含有多少个分子?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科学上,我们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联系起来。也就是说,物质的量是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到微观微粒的个数或微观微粒的个数到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之间的桥梁。
首先,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n,单位是(mol)。物质的量可以把原子、离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联系起来。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物质的量是一个专有名称,四个字不能随意拆开或删减,例如,不能说“氢气的量、硫酸的量”,而应该说“氢气的物质的量、硫酸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是粒子的巨大集体,而不是单个粒子。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中子等。
(3) 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同其它物理量一样,如1mol NaOH或n(NaOH)=1mol 都表示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 。
这就是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内涵。
其次,与其它所有的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也有相应的基本单位―摩尔(mol),同样,摩尔也有相应的计量标准,具体情况如下:
即1mol任何粒子所含有的相应的粒子数目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相等,或者说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其近似值为6.0223/mol,其中6.0223/mol,主要用在进行具体的计算当中,准确值NA主要用于概念的判断。
这就是物理量、单位、计量标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再次,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其常用单位为g/mol;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1mol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数值上等于其相应粒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因此,这三个量的区别是单位不同,联系是当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质量以g为单位时三者的数值相等。如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44g/mol,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4,1molCO2的质量为44g。因此,这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摩尔体积(Vm):一定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有的体积。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约占有22.4L的体积。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中引入了分子概念,提出了阿伏加德罗假说,即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占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然后,物质的量作为桥梁把微观粒子数目与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联系起来。这当中它们都有自己的标准:
最后,在应用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只能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或有它们构成的粒子集体,不能用来衡量宏观物质,如排球、大米、汽车等。另外,像 水、食盐等物质虽然也是可直接感知的宏观物质,但因它们都是由相应的分子、离子直接构成的粒子集合体,故可用物质的量来衡量。
(2) 必须指明所衡量的粒子的具体名称,表示形式上通常在单位后面写出相应的粒子化学式。如1molO2、1molO,分别表示一摩的氧分子,一摩的氧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篇10
化学概念往往都是“成群结队”出现,而且众多概念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基本概念教与学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表示知识范围的大小的同一知识系列概念,可启发学生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对应的数学手段――集合加以表示。如: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用集合的定义表示成:
对那些从定量角度反映概念内涵,而仍以文字形式给出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对概念认真分析,弄清各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代数式的形式把概念“翻译”出来。例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然后依据课本中定义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翻译”成下列代数式:
公式:相对原子质量=■
再指导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对概念加以巩固,在实际计算中体验相对原子质量的真正含义。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数值大于等于一。
实践证明,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和澄清概念相互关系的难度。同时对学生掌握和应用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概念教学往往强调的语言较多,绕来绕去,让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学。为避免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就会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自然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
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运用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概念的本质掌握不牢、理解不准,特别是对一些本质属性相似的概念更是如此。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要点和特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再如分子和原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辨析,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印象,从而理解概念。
四、通过反面论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对于“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这一概念,反过来问“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吗?”学生容易看出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如铁是纯净物,但是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纯净物,但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再如,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同种元素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氧元素里的16O、17O、18O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8);氯元素里的氯原子与氯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7)。但是反过来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吗?”如钠离子与铵根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对所学概念反复认识,以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巩固,灵活应用概念
对难理解的概念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概念。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起到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的作用,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较高、对应性较强的习题,经过练习之后,会把学生认识概念的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六、抓住概念的关键词,灵活记忆
概念关键词的记忆和理解,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前提;强化概念应用,是概念拓宽、深化的关键。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一变”和“二不变”。“一变”指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二不变”是指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但物理性质可能变。又如:单质的概念中要强调两点:一是同种元素,二是纯净物。因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这样的要点,不仅便于记忆,又能将重点准确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