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基础篇1
最新的《考试标准》中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解有机物的官能团、同分异构、同系物的概念。
(2)了解常见简单烷烃、烯烃、炔烃等常见有机物的命名方法,了解有机物的基本分类方法。
近几年高考试题关于有机物基本概念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题型:
(1)关于有机物的分类。根据组成元素将有机物分成烃、烃的衍生物两大类。烃可以分成饱和烃与不饱和烃两类,也可根据烃分子中碳碳键特征分成烷、烯、炔、芳香烃等。烃的衍生物可以根据其中所含的官能团分成酚、醇、醛、酸等几大类。还可以分成合成有机物、天然有机物等。高考试题常会列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中学化学未出现过的有机物等,要求考生判断其类别。
(2)有机物与生活常识问题的联系。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分省命题后的高考中可能会更加强调联系生活实际问题。
(3)有机物命名。有机物命名是一个重要基础知识,往年高考也出现过考查有机物命名的试题。只要平时复习中整理过这类知识,遇到这类试题就较容易解答,所以复习中对这类知识要加以重视,不要留下盲点。
(4)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判断有机反应类型是高考试题必考内容之一,常以选择题、有机推断题等题型来考查这些知识点。
【知识体系框架】
(1)根据官能团去理解有机物的分类方法。
(2)主要掌握简单的烷烃、烷基的命名方法,简单的烯、炔的命名方法,苯及其衍生物的命名,简单的醇、醛、酸、酯的命名等。理解基、官能团、同系物等概念。还要注意归纳课本出现过的一些反应产物的名称。如,纤维素跟硝酸反应的产物叫“三硝酸纤维素酯”,甘油跟硝酸反应的产物叫“三硝酸甘油酯”(俗名也叫“硝化甘油”),苯跟浓硫酸反应的产物叫苯磺酸。复习中要重视某些有机物的俗名,能够根据俗名判断有机物的结构。
【典型例题及指南】
例1 下列物质一定不是天然高分子的是( )。
A.橡胶 B.蛋白质 C.尼龙 D.纤维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机物的分类。有机物的分类是研究有机物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知识,每年的高考中都会有涉及有机物分类的试题。题中的四种物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要注意橡胶有天然橡胶和人工合成橡胶两类。
答案:C
例2 橡胶属于重要的工业原料。它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弹性,但强度较差。为了增加某些橡胶制品的强度,加工时往往需进行硫化处理,即将橡胶原料与硫磺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橡胶制品硫化程度越高,强度越大,弹性越差。下列橡胶制品中,加工时硫化程度较高的是()。
A.橡皮筋
B.汽车外胎
C.普通气球
D.医用***胶手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橡皮筋、汽车外胎、普通气球、***胶手套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橡胶的合成、橡胶的硫化是化学基础知识。试题中给予一定的提示,可以测试考生接受提示信息、运用信息的敏捷性。“橡胶本身的弹性很好,但强度较差”,“硫化程度越高,强度越大,但弹性越差”,这些都是试题中给出的重要信息。再从生活经验可知,***胶手套的弹性最好,汽车外胎需要有很高的强度,所以硫化程度较高的应是汽车外胎。
答案:B
例3 下列5个有机化合物中,能够发生酯化、加成和氧化三种反应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官能团的性质。碳碳双键、醇羟基、醛基、羧基等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官能团,了解这些官能团的结构和特性是有机化学学习的起码要求。所以高考试题经常会考到这类试题。醇羟基跟羧基能发生酯化反应,碳碳双键、醛基等能发生加成反应,碳碳双键、醇羟基、醛基等能被氧化。①③⑤等三种有机物都符合题设条件。
答案:C
例4 中科院蒋锡夔院士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计国桢研究员曾因在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据悉,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曾涉及如下一种有机物:
请根据该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回答问题:
(1)该化合物中,官能团⑦的名称是
,官能团①的电子式是
。该化合物是由
个氨基酸分子脱水形成的。该化合物水解生成的氨基酸的结构简式为(任写一种)
,写出此氨基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我国氟化学理论研究和氟产品以及核化学工业等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如F46就是用四氟乙烯与全氟丙烯共聚得到的,若两种单体物质的量之比为1:1,试写出这种高聚物的结构简式:
。已知三氟苯乙烯(三个氟均连在苯环上)的分子式为C8H5F3,则它的
解析:这是一道有机化合物基本知识题,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考生来说,其难度并不大。(1)官能团⑦的名称是羧基,氨基的电子式主要利用电子式书写的规则来写。氨基酸彼此之间形成肽键,考生可以寻找具有O-C-NH-的结构一共是3个,所以是4个氨基酸分子。有机物水解得到的氨基酸,O=C对应变成-COOH,-NH-对应变成-NH2,所以书写也较为简单。氨基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主要是指羧基与NaOH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2)无论是四氟乙烯还是全氟丙烯,它们各只含有一个双键,而两种单体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它们就是将双键打开,两个分子相连,而全氟丙烯中没有双键的碳原子应该变为高聚物的支链,这样结构简式就写出来了。对于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是有机化学里经典的永恒主题,这个分子以苯环为主体,还含有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3个氟原子,由于支链中碳碳键是双键,所以不必考虑两个甲基的情况,只需考虑定位H原子和F原子的位置不同,从而写出其他5个异构体的结构。
答案:(1)羧基 4 H2NCH2COOHH2NCH2COOH+NaOHH2NCH2COONa+H20(或另外三种氨基酸及对应的反应式)
评注:本题起点虽高,但落点还是在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范围内。这道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对有机物结构简式的观察能力、对简单有机化学方程式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能力。
【高考题再现】
(一)考查有机物的常规性质及生活中的应用。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烯可作水果的催熟剂
B.硅胶可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福尔马林可作食品的保鲜剂
D.氢氧化铝可作胃酸的中和剂
解析:此题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物质的一些简单性质。C选项中福尔马林的主要成分有甲醛,虽然能起到保鲜食物的作用,但对人的身体有害,所以不正确,其他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C
2.生活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饭勺、饭盒、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
B.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
D.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
解析:此题是对物质性质的总结,特别是有机物的性质。B选项中提到的棉、麻、淀粉是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式都无法确定,所以不能说是同分异构体;C选项中提到的花生油是不饱和酯;D选项中豆浆煮沸,蛋白质将变性,不是水解反应,所以说法错误,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A
(二)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及性质的关系。
3.对右***两种化合物的结构 或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
A.不是同分异构体
B.分子中共平面的碳原子个数相同
C.均能与溴水反应
D.可用红外光谱区分,但不能用核磁共振氢谱区分
解析:已知结构推断有机物的性质,是有机化学试题的一种基本类型。认真观察两种化合物的结构可发现均有14个H原子,所以它们是同分异构体,A项错误。左边分子有苯环结构,其至少有8个碳原子(有可能是10个)共平面,而右边分子没有苯环结构,最多有6个碳原子共平面,所以B项说法错误。C选项的说法正确,左边分子是酚,可以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右边分子有碳碳双键,可以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D选项的说法不准确,左边分子是酚,右边分子是醛,用红外光谱能够区分,虽然两种分子都有7种H原子,但左边分子有酚的H原子,右边分子有醛的H原子,两者的位置是明显不同的,故也可以用核磁共振氢谱加以区分。
答案:C
4.某天然拒食素具有防御非洲大群蚯蚓的作用,其结构简式如右***(未表示出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排列)。该拒食素与下列某试剂充分反应,所得有机物分子的官能团数目增加,则该试剂是( )。
A. Br2的CCl4溶液
B.[Ag(NH3)2]OH溶液
C.HBr
D.H2
解析:此分子有双键、醛基、碳环等官能团,所以具有多种不同的性质。该分子与溴的CCl4溶液反应,双键将会打开,官能团增加1个;该分子与银氨溶液反应,醛基被氧化成羧基,官能团数量不变;该分子与HBr不反应,官能团数目不变;该分子与H2发生加成反应,官能团数目减少1个。
答案:A
太空电梯还能作为一个发射系统,因为太空电梯必然被地球带动旋转,而越高的地方速度越快,所以将飞船从地面运送到大气层外足够高的地方(或者用太空电梯把零部件带上太空站,在那里组装),只要一点加速度就可以起航了。
(三)考查有机物的反应及反应类型。
5.下表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A选项中第1个反应为取代反应,第2个反应为加成反应,所以A的说法错误;B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中第2个反应是单质被氧化的反应;D选项中第1个反应中的水不是还原剂,第2个反应中的水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
答案:B
(四)考查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知识。
6.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制取
B.可由乙烯通过加成反应制取
C.与乙醛互为同分异构体
D.通过取代反应可制取乙酸乙酯
解析:乙醇是最常见的有机物,化学式为CH3CH2OH,而乙醛的化学式为CH3CHO,这两种分子的H原子个数有差异,所以C选项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C
7.四联苯 的一氯代物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解析:此题可以看成是四联苯分子的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考查,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分子的结构进行剖析并探讨有多少个相同位置的H原子。这个分子是左右对称的,所以只要考虑左边2个苯环上的9个H原子位置,其中左边第一个苯环上5个H原子有3种不同的位置,左边第2个苯环上4个H原子有2种不同的位置,所以一共是5种不同位置的H原子可被氯原子取代生成5种不同的一氯代物。
答案:C
(五)考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单体知识。
8.结构为…-CH=CH-CH=CH-CH=CH-…的高分子化合物用碘蒸气处理后,其导电能力大幅度提高。上述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是( )。
A.乙炔
B.乙烯
C.丙烯 D.1,3-丁二烯
解析:我们知道单体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的主要途径是打开不饱和键变成2个半键再彼此相连,而此高分子化合物是聚合后还含有碳碳双键,故单体应该是碳碳叁键。分子形成的过程是单体分子打开一个键彼此相连,所以只能选择答案A。
答案:A
(六)综合考查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反应。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薄荷醇酯()仅能发生水解、氧化、消去反应
B.乙醛和丙烯醛()不是同系物,它们与氢气充分反应后的产物也不是同系物
C.淀粉和纤维素在酸催化下完全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D. 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相同,故不能用1H-NMR来鉴别
有机化学基础篇2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17-03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部分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就像一盘散沙,难记、难学。另外,该选修教材中部分内容涉及大学知识,如杂化轨道知识、手性分子等,空间想象力稍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很难适应,大多数大学教师也并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及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导致教与学的脱节。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2007)与大学《有机化学》(曾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以供中学、大学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参考。
一、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对比
由上表可见,大学与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和延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大学要求更高。如第一章有机物的分类中,大学增加了杂化化合物、硝基化合物、胺、偶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硫醇、硫酚、磺酸;第三章对醇的学习,大学增加了醇的命名等。
(2)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学习,大学要求更细。如第二章烷烃的化性(氧化、热裂、卤代)、炔烃的化性(亲电加成、水化、氧化、炔化物的生成及还原),第三章醇的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亲核取代,与卤化磷、硫酸、硝酸、磷酸等反应,脱水,氧化,催化脱氢),第四章氨基酸的性质(两性,等电点,氨基酰基化、烷基化,羧基反应,与茚三酮反应)等。
(3)大学对有机物结构特点的学习更复杂,如第一章对碳原子成键特点的学习,大学结合轨道重叠***例、轨道波函数、氢分子轨道能级***更详细地介绍共价键的成键特点、饱和性和方向性,甲烷的SP3杂化等。
二、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衔接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得知,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衔接点较多,其衔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沉没式。在高中教材简单介绍而大学教材未涉及的知识的衔接方式可称为沉没式。《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编写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等板块会补充一些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内容,这不仅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也使教材更有广度。如在科学史话中介绍碳价四面体学说的创建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介绍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的方法,介绍“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性等。这些内容考试不作要求,学生浅尝即可,却能拓宽知识面。
2.接近式。高中有些知识点在理论解释上已接近大学水平,但在练习上大学要求更高,这些知识的衔接方式称为接近式。《有机化学基础》作为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深化,如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的SP3、SP2、SP杂化等,其难度已接近大学程度,将这些内容提前放在高中学习,让学生更早了解,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生长式。在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知识点的外延,增加其内涵,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各方面的属性,或进一步抽象出更为本质的属性,这种知识衔接方式称为生长式。如在高中通过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来介绍共价键的形成,而在大学则是结合轨道重叠***例、轨道波函数、氢分子轨道能级***更详细地介绍共价键的成键特点、饱和性和方向性;在苯的同系物命名时,高中简单介绍二甲苯的“邻”“间”“对”的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大学则拓展到三甲苯的“连”“偏”“均”的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分散学习上升到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以便在各种情境下都能够灵活运用。
4.跳跃式。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是高中未曾涉及的,这些知识的衔接方式称为跳跃式。如有机物的构象、构型,烷烃卤代反应和烯烃反应的历程及其规则,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的解析等。这些内容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广、更扎实。
三、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衔接教学的对策
1.联系实际,激活沉没式知识。沉没式知识在高中教材中所占比例少,涉及的内容只作补充性材料,对后续学习并无深远影响,因此这部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很低。而大学教材缺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学习起来稍显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知识,激活高中所学知识,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2.练习巩固,强化接近式知识。接近式知识在高中教材已作详细介绍,但涉及的练习难度不大。在大学阶段,对于接近式知识的教学,教师可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复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等方法,并逐渐加大练习的难度,强化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如学习烯烃命名时,可先让学生回忆烯烃的命名方法,完成一些简单的烯烃的命名,然后着重学烯烃的命名,使学生的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3.注重本质,整合生长式知识。生长式知识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的介绍,但受到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的限制,高中学生对这些知识还不能全面理解。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融入新知识,并通过列举各种不同的实例,从不同侧面进行解释,抽象出这些知识的本质属性,整合所学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如学习单烯烃时,学生通过分析单烯烃官能团(双键)的形状及其电子云分布特点,知道烯烃容易给出电子,也就是容易被缺电子(如卤素、路易斯酸)的物质进攻而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反应取向符合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但有过氧化物存在时,氢溴酸与不对称烯烃起加成反应时,反应取向是反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烯烃的本质。
4.巧妙拓展,掌控跳跃式知识。跳跃式知识在高中并未涉及,所以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陌生的。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全面分析,归纳出该类知识,然后结合生活实例、故事等,逐渐呈现知识点,再利用形象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深入的解释,使知识的陌生程度掌控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进而得到拓展和深化。
有机化学基础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有机化学;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以波音公司为首的大型跨国公司对各工程专业毕业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促使欧美大学改革工程教育观念和模式。麻省理工学院(MIT)等大学经过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1]。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2]。2008年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CDIO作为一种指导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思想观念和课程设计的框架体系,符合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CDIO的核心在于根据工程链环节的工程、岗位、职业、行业的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项目训练为载体,来重新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3]。因此,应积极推广CDIO的经验和做法,努力促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的发起和组织下,我国于2006年正式开展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2011年***提出实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作为***第二批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四川理工学院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建立“立足地方、面向行业、构建具有工程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按照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建立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等三大课程模块,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4]。但笔者团队认为: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的工程教育改革,并不是单纯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而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心和核心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培养方案中的每门课程都要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进行课程体系和结构调整,进行教学方式和模式的改革。《有机化学》课程作为材料、化工、生工、轻化等本科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有机化学》课程存在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问题,很少与后续专业课程挂钩,也很少考虑到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问题上的应用,这些都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笔者团队几年来一直尝试和探索在化工类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理念,调整知识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有机化学》基础课在工程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好的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1《有机化学》课程改革思路
相对于化工类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学工艺学和化工设计等课程,《有机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强且自成理论体系,基本可归属于理论课程的范畴。其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系统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介绍有机化学反应原理和影响因素、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分离鉴定和结构表征等内容。因此课程的授课教师普遍认为《有机化学》只是一门理论课程,其任务就是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在课程的教学中难以实施工程教育理念和“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同时,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多数学生们认为本课程学习与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会产生多大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动力不足。因此,要在工程教育背景下,首先必须解决课程的改革思路问题,如在《有机化学》在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理念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国际CDIO创始人EdwardF.Crawley在关于工程教育改革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基于产品、过程、系统的生命周期的开发和部署(product,process,anddevelopmentanddeploymentofsyctemlifecycle)的工程实践环境下的工程教育更为有效,CDIO只是基于该工程教育理念的模式之一;对于无实体产品的工程专业,MIT的教育者提出了4M(Measure-Model-Manipulate-Make)教育模式;无论CDIO模式还是4M模式,工程教育的核心基础是情景教育(ContextualLearning)[5]。即学生在学习与工程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知道如何有意义的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时,学习更为积极主动和有效率。另外,工程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赋予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程职业的综合能力,除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外,还需要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属于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基础课程教学来培养。综上,只要教师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牢固树立工程教育理念,实施工程背景的情景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工程教育的氛围中学习,受到工程教育的熏陶;同时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属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可以使《有机化学》课程更好的融入化工类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体系,服务于学生的“大工程观”的培养,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要求。
2《有机化学》课程改革措施
2.1构建面向不同专业需求的差异化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改革现有的同质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在保证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针对每一个化工类工程专业对课程的不同需求,设计差异化和针对性的课程知识体系。如安全工程专业,注重引导学生对危险有机化学品安全知识学习,养成查阅典型常见有机化合物的MSDS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化合物闪点、爆炸极限、危险特性、危害等信息认识其危险性和毒性,了解其防护措施和泄漏处理等化工安全的专业知识。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则侧重安排有机化学副反应控制、后处理分离纯化的可能性和方法手段等知识。因杂环、甾族、生物碱是药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药物在体内代谢和药理作用又涉及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等类化合物的作用,因此其他化工专业较少涉及的内容,又成为制药工程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
2.2尝试《有机化学》课程的情景教育
《有机化学》虽然只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但课程涉及的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化工生产具有广泛的应用;有机化学反应的产物,大多是化工、医药产品或中间体。因此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后,在课程后半程教学中,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采用IDG(inspiration,guidance,anddiscussion)教学模式[6]和“以研究为本,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单元模块式教学模式,尽可能实施情景教育,开展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将基础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产品开发实例的分析、处理和设计上,打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联系。在每一章节引入2~3个应用和产品开发实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原料选择、成本控制、反应实施(副反应控制)、后处理分离等问题,达到对学生实施工程观的培养和一定意义上的工程情景教育的目的。例如对于格氏试剂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常规的教学方式是介绍格氏试剂的制备、性质和反应;对于格氏试剂这类在有机合成和精细化学品生产上具有广泛应用的重要有机试剂,单纯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教学,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格氏试剂的应用也没有感性的认识,完全背离了工程教育的理念。笔者团队通过录制、剪辑实验室小试规模和车间中试规模制备、使用格氏试剂的视频,结合视频简要介绍格氏试剂制备及反应时溶剂处理、镁屑处理、实际操作过程无水无氧条件的达成、反应引发等过程的操作细节及注意事项;在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在研究和生产环节实际实现一个书面反应需要注意和考虑的问题,了解实验室和车间规模完成一个反应的区别,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工程观的培养和情景教学的目的。同时通过介绍未按操作规程对乙醚/四氢呋喃溶剂进行无水处理、制备格氏试剂时反应条件控制不好导致反应釜冲料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实例,给予学生以警示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2.3精心设计习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
如精心设计有机化合物合成题,以实际问题代替随意设定的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综合考虑安全、经济成本、环境保护等实际因素对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影响。同时选择具有几条合成路线的化合物,给出可能的合成路线,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充分查阅资料,综合考虑原料来源和成本、工艺条件、实际收率、目标产物分离的难易程度以及综合评价成本、安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诸方面的因素后,提出可行的和最佳的方案;并组织学生讨论,对其他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即使学生受到工程理念的熏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考等综合能力。2.4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现有实验课程固定实验项目的教学模式,在初步完成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后,筛选和安排1~2个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创新实验项目,将资料查阅、实验方案拟定、合成、分离提纯及鉴定表征等环节连成一体,将实验进化为微型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应用能力。
3结语
笔者团队根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根据课程特点,积极探索化工类专业基础理论课《有机化学》的课程改革。在教学中践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情景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正面成果,使《有机化学》课程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当然,本文只是我们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实施《有机化学》课程改革的初步经验和心得,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另外,基础理论课程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背景,制约课程的教学改革,难以完全满足工程教育的要求,如何克服这一问题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78-87.
[2]柯清平,唐天地,徐进,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CDIO工程教育改革思路探索[J].学园,2011(9):1-3.
[3]汕头大学工学院.“2008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国大学教学,2008(9):95-96.
[4]龚敏,孙山,谢华.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69-171.
[5]EdlwaldF.Crawley,查建中,JohanMalmquist,等.工程教育的环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21.
[6]ZhaoF.-Q.,YuY.-F.,RenS.-F.et.al.ImprovingthePracticalEducationofChemicaland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MajorsinChinese
有机化学基础篇4
关键词:专业特色 计算机基础 项目化教学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01
伴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所学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高职学校是培养现代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学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学,即所有专业的课时、大纲、教学要求都是一样的,与专业脱钩,未体现专业间的教学差异,导致对学生的后续专业课学习铺垫不够。为了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的适应性问题,本文将进行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2年,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开展了分阶段的教师职业能力测评,进行了大量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也由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牵头进行了教学改革,确立了统一的教学主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等。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由两个学期完成,第一学期为每周两节理论、两节实训课;第二学期为每周两节实训课。由于计算机等级考试时间固定,所以学生只能参加第二年5月份的考试,而中间相隔时间很长,导致学生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因此,如何进行既满足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能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项目化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体现。
1 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化教学方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处理信息;能够熟练地运用 Word软件处理文档和表格;能够熟练地运用Excel软件处理复杂表格和数据;能够应用PPT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美化和放映;能够较熟练地安装管理程序、管理维护文件及文件夹;能够完成个人计算机的上网设置和基本的查防病毒操作。
结合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的能力目标,笔者设计了适合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案例,如下表所示:
Word项目化教学,使学生理解 Word 基础知识,能够熟练地建立与保存文档、修改文档,并通过自动功能完成文件的建立工作,目录、页眉、页脚的插入;Excel教学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编辑报表、数据的有效性使用,常用函数的使用及输出打印,并进一步结合专业特点,教会学生制作园林工程预、决算表,提高数据统计和分析处理能力;在PowerPoint项目化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使用PPT制作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广场景观设计方案等,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汇报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在每次上课前教师告知学生本次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模拟的工作场景,阐述场景情况,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明确了学习目标,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师要实实在在地模拟工作场景,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面对领导( 或客户) 时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明确完成工作需要的知识点,理解每个步骤。
例如,在前期学生要充分地练习园林***的元素如石椅、回廊、假山等的绘制,为后期的设计和整***打基础。一些学生的软件应用技术虽然已经很熟练,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软件使用的技巧,导致其设计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抓住园林的专业特点,在实习中要引入真实的案例,如实际发生的工程案例,周边的围墙栏杆、圆凳、树池、喷泉、涌泉等各类园林施工***,小区规划设计的鸟瞰***、园林建筑、彩平***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实际的工作。为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通过体会某个操作得到结果的过程,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一次实践时教师都应该采用实践记录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改变讲课与实训的时间比,即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实训时间;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制作PPT课件;组织相关教师,组成一个团队,不断总结积累教学案例,并编出具有特色的教学、实训校本教材。实训课时,一方面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实践,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在校园网络的支持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诸如学习课件、实训指导书、试题练习库、问题咨询、答疑此类的资源,使教师可以不断更新、积累、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保证学生能更加灵活、自主地上网学习,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语
在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训练,职业素养得到了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项目化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但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成效,学校需要进一步与企业合作,使学生深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解决企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有机化学基础篇5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
在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信息技术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发展水平,不仅代表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反映了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在信息时代,对于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显得极为重要。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承担着教育国家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发展模块化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相关内容,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模块是整体的一个组件,既离不开整体,又具有充分的***性,每一个模块都有严格的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模块化教学,就是一种与长期性教学相比,规模较小,相对***的课程教学,教学具有自己的标准,以实现具体能力为目标展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中,充分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只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再是被动的理解,而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在计算机基础的每个模块化教学之中,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完成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课堂任务。学生在任务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是学习的主体。
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能够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信息人才。模块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探索和自我实践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其中每一个模块都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培养目标,是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授课周期短,有利于充分把握学生学习实践的情况,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运用
基于对模块化教学的理解,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际发展情况,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能够不断地发展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模块化教学的优势,使学生提高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实践,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作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理解,诶学生奠定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大学计算机基础在模块化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一些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切实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灵活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切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切实收到模块化教学的成效,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完善自己。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情景化教学,精心设计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及时纠正,注意规范学生的操作,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奠定坚实的实践操作基础。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积极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实践获得计算机基础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灵活运用知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后总结,及时纠正教学中的问题,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实践、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计算机人才,促进国家的不断发展进步。
三、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使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坚实的计算机基础,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基础中的知识,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计算机人才,促进国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基础篇6
关键词:“质量工程”;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回顾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PC机和DOS系统的出现为计算机基础教育起到了催生的作用,但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还只局限于高校和部分科研院所,应用范围以科学计算为主,FORTRAN和BASIC语言是高校当时主要的教学内容。
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阶段。计算机软、硬件都有了重大突破,奔腾系列芯片诞生,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采用***形界面。计算机的应用走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扩大到企管人员和公务员等。在这个阶段,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采用“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计算机技术基础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21世纪初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因特网对人和社会的行为都产生巨大影响,全社会有文化人员都成为计算机的应用者;计算机基础教育以普及网络和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其内涵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X门后续核心课程”的新的课程体系。
2006年之后,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及物质载体。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二是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20余年中,***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了多份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对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发展历程中,有两个重要文件值得介绍。
一是1997年高教司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即155号文件)。它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计算机技术基础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五门课程及教学基本要求。同时适时地提出了教学手段、方法改革要求和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个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力推动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是2006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它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划分为“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以及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典型核心课程,等等。这个文件被***评审组认为“是一项大规模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二、持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的几点认识
1.科学认识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律,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应用性”关系
从内部来看,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分层、分类规划与实施,即按学校办学层次和专业大类区别对待。目前分层、分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专业大类的特色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中反映不够,各专业大类间教学内容区分度差,计算机教学内容游离于专业知识之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从外部来看,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切实做到采用与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程门数、学时大幅减少的背景下,基础教学的空间严重被挤压,但教学要求还不断提高,我们的出路是创造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处理好上面提到的问题,就需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关系。在白皮书中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表述的:
不能脱离应用,因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
要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因为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让学生长期受益的内容需要教授,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认为,这个表述是科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特点是既有“基础性”,又有“应用性”,打好基础为了应用,脱离必要基础的应用是肤浅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两者的关系只能定性地表述,各校情况不同,不可能找到一个“通解”。各校不同专业只能在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坐标系中选取适合自己的坐标点。
2.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质量工程”建设中,对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很高的重视。我们所从事的计算机教学本身与信息技术有天然的联系,应该做得更好一些,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首先,要重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目标,是要倡导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03―2007年已评选了1500门左右国家精品课程),在新一轮的质量工程建设中(2007―2010年)还要继续评选3 000门国家精品课程,同时还将建设国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几千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都将通过这个平台提供“共享”服务。我们期望在今后几年中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共建共享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国家精品课程群,它将涵盖多层次、多专业的必修课、与专业结合的特色课、选修课。
其次,要重视网络化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必须抓网络化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管理效率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再次,要有效应用多媒体课件。这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六元素(即两类人:教师和学生;四种道具:大屏幕、激光笔、黑板和粉笔)的和谐,应是教师恰当地调动多种媒体,使教学效果在学生身上最大化。用多媒体的目的,排在首位的显然不是为了美观、热闹,也不是为了减轻教师重复劳动,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讲课内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但目前有一种不良的现象,就是过度地依赖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不注意扬长避短,滥用现代技术,犯了多媒体课件的“四大忌”。一忌:教师――坐而论道,照片宣科;二忌:投影片――一览无余,毫无悬念:三忌:
激光笔――激光乱晃,不知所指;四忌:黑板――形同虚设,媒体单一。
***“质量工程”文件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论述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老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以追求课堂综合效果为目标,采用与其适应的现代教学思想、方法,特别是用有利于听课者思考、记笔记和课后复习等人性化的方法。师生们都有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多媒体环境下,培养和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任务。
3.认真建设师资队伍,破解质量难题
现阶段教育的“温饱问题”――经费和硬件设施,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已成为大家共识。哪一个学校把师资建设解决得好,师资力量强,他们教学改革成果就多,教学质量就高。
但是,不同类型学校在队伍建设具体工作中还是遇到了问题。研究型大学中教学队伍的“稳定性”急待解决,要解决优秀教师安心从事教学、特别是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地方院校师资“质量”急待提高,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的融合交叉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已成为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三、在“质量工程”实施进程中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1.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制定新一轮教学基本要求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正着手制定新一轮的教学基本要求,这项任务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呢?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信息化”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国家大力发展的“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中,信息产业列在五个产业之首。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要“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已是科学技术的必然趋势。现正在制定的各专业规范对计算机都将提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以“为各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有关问题”为己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任重道远,必将在信息化过程中大有作为。
新一轮的教学基本要求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上届教指委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将深入分析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科学定位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作用,凝练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2008年之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体系,特别是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历史上首次提出一个有指导意义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知识单元与知识点、实验单元与技能点。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课程类型不应只局限于原理验证型内容,而应该努力开设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由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体学时不多,实践教学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有些学校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创造了好的经验。他们的体会是:首先要提高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题材;再次要有***策、方法、项目,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实践和创新活动中来。
为落实实践能力培养,新一轮的教学基本要求将提供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参考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前至少有两个可选方案:以知识结构为核心和以课程为核心。下面以知识结构为核心为例作一说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计算机系统与平台(含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含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应用系统开发。相对应地,可以在这个知识结构的基础按照“实验领域―实验单元―实验技能点”的三级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里可以示例性地给出实践教学体系***(见***1)。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目前缺乏成熟、系统的经验,或者可操作的做法不多。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把它做好、做实。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高校的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千百万学生学习效果,关系到学生将来对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否应对自如,因此我们一直鼓励同仁们一起参与“如何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教学研究中来。
有机化学基础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56-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分析,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工作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特点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不谋而合。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上,改变了传统理论与技能教学分离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能力训练、资源优化,实现理论与操作双重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包括教学管理与资源优化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空间一体化、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一体化等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非常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高职高专院校专注于学生技能培养,专业定向性高,因此,在展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深入其中,走理实一体化教学之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并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的统一,教学中应在精讲基本概念、操作原理后强化学生的操作练习,以刺激学生从大脑思考向动手转化,实现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的统一。其二,技能传授与能力提升并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必须在掌握某些技能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自我素养,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量、适度、有所提升地向学生传授技能,并以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具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适应高职学生阶段的能力发展要求。其三,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一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定向性,突出专业教学,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更新程度高,这就要求教学“有的放矢”,选择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关联性最强的内容,以服务于专业教学,服务于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
2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教学媒体配置职责分别归属于教研室、计算机中心及技术中心,而在此种教学管理――分配分离模式的影响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实受限,如实训教学基地缺乏媒体教学资源、理论教学中缺乏实训支持等,进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实现高职高专院校技能教学的办学目标。因此,要充分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将计算机教研室、计算机管理中心与教育技术中心隶属于统一管理部门,为组织教学、上机安排及计算机资源配置提供保障,进而强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学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利用。与此同时,由于相关资源的支持,教师不但可利用媒体资源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且能积极参加项目实训,这对促进教师交流、合作具有积极作用,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若是说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大层面支持,则教学组织的具体化直接控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必须首先建立理实一体化展开的具体路径。
首先,合理规划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打造符合本校教学实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进行教材的编写时,要以详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深入摸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与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知识)、基本技能(windows 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应用能力(局域网基础与应用、Internet基础、音频与视频的处理、flas处理、网页设计)三部分,以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及侧重点。其次,进行学时及成绩划分。学时课时划分直接影响着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考试成绩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投入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实践学时以加大技能成绩比重的方式,提升学生上机训练强度,如计算机基础教学总共分为76学时,设置理论知识教学30个学时,实践技能学习45学时。把考试的总成绩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方面的成绩,可以设置其占总成绩的2/5,另一个是实践操作方面的成绩,设置其占总成绩的3/5。最后,优化评估体系。教学评估是监督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检测教学实效的必备手段,通过优化教学评估体系,一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关注学生能力的开发与提升,因此,评价不但要涉及到教学效果,且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理论考试、上机考试、日常训练等方面的综合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以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评价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训练程度。例如,将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考量,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评估的范围,并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平时成绩的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2 设置实训项目体系
由于受到学校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的影响,影响了学生们的“上机率”,导致高职高专学生上机操作的课时数没法得到保证。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操作成功的基础,实践操作更加深化了学生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训项目是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操作的基本途径,在上机操作中,可以适当嵌入实用性的综合实训项目,更好地将综合应用与基础实验相联系。也就是说,在实训体系中,所有的基础实验都可以作为整体综合应用训练的有机组成。比如说,以“个人网站的制作”为例,通过word文档处理的内容,可以作为网页的部分内容;通过学习、联系IE浏览器,可以有效搜索网站中的文字、***片、音频以及视频等相关资料;通过在Flash实验学习,可以为网页制作提供所需要的动画;在学习Excel、PowerPoint过程中制作出来的小案例,都可以在网站中进行共享。
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4.1 偏重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深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需要在此理念下,摒弃传统的、陈旧的理论教学观念,大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偏重练习、训练教学,而忽视理论知识教学。可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较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操作成功的基础,实践操作更加深化了学生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若理论教学不足,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后期练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偏重实践、忽视理论的教学观点,在关注实践教学的同时,重视起理论教学,精讲、细讲重难点理论后,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在训练学生过程中,以课上练习、课下作业、自我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现实践对理论的验证作用。
4.2 偏重资源运用,忽视实训效果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需用到计算机、教材、多媒体等资源,而一些教师片面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资源的运用,于是教学中只顾自我演示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不到实训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技能掌握度,以多种实训方式展开教学。其一,设置实训项目,展开适度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写计算机基础的实训教材,积极建设与综合应用与实验任务相吻合的实训项目。结合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以“够用”为原则,压缩原有的理论课教学时数,用作综合性项目的训练。其二,展开实训教学。在开展理实一体化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以“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实践训练”的方式为主,从而更好地开展以综合技能、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
4.3 关注单项培训,忽视合作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必须依靠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备坚实的科研水平、理论知识,且具备强有力的技能操作能力,能为学生展开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计算机教师在日常培训中偏重本职培训,而忽视非专业培训,造成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掌握不全面,如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电算化、ERP等一些新技术、新软件,严重影响了学生后期就业。因此,要求教师积极走出单项专业培训的轨道,积极深入市场,了解企业发展动向、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走向等,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向学生展示更全面、更先进的技术,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于学生的后期学习与就业。
5 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代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途径,其关注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统一,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该文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入手,结合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要求,分析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路径,并从内容与理念构建、教学方式改革、教师素质培训等方面论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希望为相关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云正富,任友理,赵国庆.高职情境、项目、任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144-145.
[2]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8):63-65.
[3] 邹显春,张小莉,李盛瑜,等.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6):213-219.
[4] 张凤梅.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实―体化教学[J].消费电子,2013(18):200.
[5] 于凌云.关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9(5):24-25.
[6] 庄剑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35):153-154.
[7] 宋向红,白明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五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3(6):184-185.
[8] 陈芳.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22-23.
有机化学基础篇8
关键词:计算机 基础课程 差异化 教学新体系 构建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技术就是我国引进的众多国外先进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它对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教育单位愈来愈重视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但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须要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差异化”教学体系就是在改革过程中开发一种新型教学体系。它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众多缺陷进行了弥补,且根据现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差异性的教学,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还极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本文首先对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如何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体系。
一、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难以实现差异化教学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而言,要提高其教学质量,就必须要重视差异化教学。因为家庭条件、地域、爱好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学生在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根据调查显示,来自于城区且原学校教学条件好的学生,因为原学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故而其计算机基础较为扎实;而来自于山区且原学校教学条件差的学生,因为原学校未开设计算机课程亦或是缺失相应的教学设备,故而其计算机基础较差。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未对学生的这类差异进行全面的分析,导致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极不合理。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比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学习数据库运用等方面的知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学习***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软件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学习软件编程等方面的知识。总而言之,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有着极大的差别。学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必须要高度重视这点。而现今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就存在着极大的缺陷,还普遍采用的是统一内容、统一进度、材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毫无差异化可言,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如何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体系
(一)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在开课以前,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一次大摸底,了解学生目前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比如可以在新生刚进校的时候,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检测,根据学生的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第一层为分数在85以上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第二层为分数在70~85之间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一般;第三层为分数在70以下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
(二)建立有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在对学生分层以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还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原则,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学生刚入学时的摸底测验,以学生的分层为基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第一层的学生,制定基础性的教学目标;对于第二层的学生,制定强化性的教学目标;针对第三层的学生,制定发展性的教学目标。
(三)安排有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安排计算机教学内容时,必须要区别对待,突出教学内容的差异化,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普通班学生必须要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Internet的基本使用等知识;其他对计算机知识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应该设置与其专业相符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总而言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必须要满足第一层学生的需要,再适当提升难度,调动第二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第三层的学生,因为其计算机基础较好,可以进行专门的提升训练。
(四)创新有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差异化教学体系而言,必须要有相应的差异化教学方法与之配合才能实现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创新有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对于普通班学生,应该侧重于精讲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同时采用一些恰到好处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对计算机知识有特殊需求的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根据其专业特色进行创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计算机知识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高校必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差异化教学体系,制定有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安排有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创新有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华.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1):263-264.
[2]江静岚.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2,(32):119-120.
[3]杨诗琦.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226-227.
有机化学基础篇9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建议
中***分类号:TP3-4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为培养和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技能产生重要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一门讲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科目,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历来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受到各个学校高度重视。然而,我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应用基础教学的过度理论化,轻视实际应用的现象较为普标,不利于我国学生夯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分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所针对地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革新方案,是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领域的重点,对于提升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1 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事关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巩固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打下基础,历来是众多学校加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基础科目。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开展较早,但教学水平较低,教学太过形式化;教学条件有限,用于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计算机设备缺乏,致使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重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忽视教学实践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呈现出不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形势。因此,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切实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刻不容缓。
2 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的现状
步入现代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也便是我国各学校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忽视差异性,“一刀切”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各地方基础条件的限制,各地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和实际知识应用水平高低不一,接受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程度具有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接受现代化教育的程度高,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水平高;有的学生来自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在小学甚至中学阶段未接触过计算机,这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处于空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刀切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显然会使有的学生学不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懒得听,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过度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计算机实践教学,教学观念有待改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目,理论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为计算机应用提供指导,计算机实际应用是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检验,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然而,我国许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着重视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忽视计算机实际应用教学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2.3 计算机基础设备陈旧、缺乏,影响着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开展。我国许多学校不太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算机教材多年沿用同一套老教材,教学水平落后,计算机设备陈旧、老化,缺少更新换代,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带来诸多障碍。
3 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国众多学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的制定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够重视,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来看待,致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时设定减少,没有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定的课时要求;老师在教学上产生懈怠思想,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应付式教学,根本就不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对此,各个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切实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懂得计算机知识在当代学生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
3.2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法。高校学子来源于全国各地,他们接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不一,实际的计算机知识功底存在着差异性,如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和区域差异,采用笼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然会导致计算机教学出现各种问题。对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应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制定多种教学方案,针对不同计算机功底的学生开展差异化的基础教学,使功底差的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夯实计算机理论基础,为计算机应用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计算机功底较好,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老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进行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知识教育,着力强化这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3.3 添加、更新计算机设备,为计算机应用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许多学校由于长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重视,致使计算机设备严重缺乏,已有的设备陈旧、老化,故障频发,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实践学习的开展。对此,各学校一定要切实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活动。首先,要添置计算机设备,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对计算机设备的需求;其次,要对陈旧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为应用实践活动提供便利,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够顺利开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飞速提升。
3.4 坚持计算机基础理论与计算机实践结合,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忽视计算机实践教学,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制约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首先要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为计算机的应用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其次,要深化计算机实践活动,用计算机实践检验基础理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教学活动的质量。
3.5 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教学水准。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现代信息计算含量高的教学科目,它要求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教学水准,才能胜任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适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学校在岗教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准,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3.6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首先,鼓励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使学生懂得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其次,要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
参考资料:
[1]陆汉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新尝试[J].计算机教育,2004(7).
[2]冯博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3(1).
[3]唐铸文.计算机基础课体系统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7).
有机化学基础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方式 实践环节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68-01
1 引言
在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遍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各个专业陆续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我院信息学院承担了全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多年来,院领导一直非常重视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组织教学研究,寻找适合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推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课程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
2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
2.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教育不平衡,使得大学新生计算机技术的水平也不齐,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授课难题,课程的教学内容难以把握。有些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感觉一些内容比较简单,基础差得学生认为跟不上老师的讲课内容。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2.2 教学内容陈旧
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而教学内容总是滞后,因此导致了教学内容陈旧。这是各个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2.3实习实践设备和机会相对不多
为了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确实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以及实验设备的投资,但是学生还是感觉实践机会较少。比如:在学校机房上机,学生总是抱怨“学校的机器比较旧,速度慢,各种软件不是高级版本的”,“在学校学的软件在社会上早已淘汰了”等等。安排学生去企业实践也比较困难。多种原因造成了学校实践性环节比较薄弱,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以上就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现状,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3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3.1 改革教学方式
由于大学新生计算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安排教学的时候要兼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比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换课程内容的次序,来兼顾班级所有同学。我们知道,Word章节多数同学都比较熟悉,Excel多数同学用的较少。我们可以将两章内容进行调换,先讲授大家比较陌生的知识Excel,二者都属于Office套件,有些内容是相通的,这样既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好的领会所学知识,又不至于使基础好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较好的解决了二者间的矛盾。对于Word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学,加以上机实践,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其次,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导致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有些滞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免遇到学生感觉知识点比较陈旧的问题。因此,如何将该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尽可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及时更新,在讲授基本知识点的同时,要对学生常用到的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重点讲授。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有重点的讲授。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可以多介绍些关于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对于艺术类、汽车类、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多介绍一些关于***像***形绘制方面的软件,使他们以后能够用计算机来制作一些设计。
3.2 改革实践环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型人才,所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使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而实践操作是学生提高使用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的途经。结合我校实际,实践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3.2.1 完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首先要把课程的基础知识和要点讲清楚,然后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通过上机来练习书本的知识,实现运用自如。
3.2.2 创新教学资源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考试是上机考试,教师可以在网上***教师端和学生端的考试软件,安装在电脑上,从题库中抽题让学生做题,学生通过交卷能够看到自己的做题情况。通过这种练习,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习的薄弱点,更好地巩固知识。
3.2.3 教学大纲、内容的修改、教材的选择
我们不断修订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由原来课堂实验比例的3:1修订到1:1,来增加实验学时,强化实验环节。我们学校实验教程选用的是我校教师编著的教材(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考试指南),由东软电子出版社出版,共有6位老师参加了教材的编写,她们都是多年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和研究工作,实践经验较强,该教程重点教授学生解题思路、技巧和方法。
3.2.4 改变上机实践的模式,提高实验效率
原来学生上机只是照着实验教材一步步的练习,遇到不会的题目向老师询问,老师只是在实验室里面等着学生询问,这种练习方式限制了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上机实践效果不理想。改进措施是:教师主导实验,学生自由练习。教师的主要任务:对多数同学都感觉比较困难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在学生实际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际案例引入到实验课中。通过以上方式,能够使学生达到预先设置的目标。
4 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我们要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完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构建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艳春.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考试指南[M].东软电子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