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简介篇1
摘 要:贵州遵义湘山寺所供奉观音像碑,乃四川省南部县嘉陵江畔罗寂寺所存唐代吴道子之《白衣观音像》拓片翻刻版,湘山寺观音像碑所述碑之渊源存在错讹之处。清代达县进士王正玺履职遵义,遂成黔省翻刻此碑机缘。湘山寺之翻刻观音像碑则又为解决现存罗寂寺《白衣观音像碑》之翻刻时间问题提供一定佐证。
关键词:佛教文物 观音像碑 湘山寺 罗寂寺
中***分类号:K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7)01-117-121
贵州省遵义市湘山寺内碑亭所供奉观音像碑源自唐代大师吴道子手笔,贵州地方文献对此多有记载。但此碑来源之细节迄今未见诸著述,实地踏勘访谈,亦未得其详。因此,借重于川黔史籍及相关文献,拟考证此观音像碑渊源,弥补缺憾。
一、湘山寺观音碑
湘山寺位于遵义市中心城区湘江河畔湘山之巅,该寺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名万福寺。元大德年间,易名大德护国寺。明末,以湘山湘水之名改为湘山寺。清嘉庆年间,遵义知府赵遵律以寺临响水、白云两洞,泉水响声不绝,更名“双泉禅寺”,但此名未为大多数人接受,故仍承名湘山寺至今。该寺在明代曾毁于兵燹,清乾隆年间重建,照宽和尚董其事。乾嘉及光绪年间该寺曾大规模维修改造,而尤以光绪二十年(1899年)法云和尚改扩建规模最大,从而奠定了湘山寺之规模。1清代中期,湘山寺即已被誉为“有钱有米”的大丛林。清末,住持法云担任僧纲,遵义府属一州四县各寺庙僧众之修持、讼争诸事,均由其主持裁决。此时的湘山寺亦藏经千卷,殿宇辉煌,庙产充盈,香火鼎盛,僧徒济济,成为名闻遐迩的黔北名刹。1981年,湘山寺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1983年升为省级文保单位,并被定为贵州省佛教重点寺庙之一。如今,遵义市佛教协会亦驻设该寺,湘山寺依然是黔北佛教活动中心。
该寺内文物古迹较多,寺西塔园旁有碑亭一座,内供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观音像碑,湘山寺教职人员称此碑为“观音碑”。碑亭旁亦有刻石一方,以湘山寺的名义介绍此观音碑被安置于湘山寺之渊源。“观音碑 原碑位于四川阆口东龙山,据碑文记载依画圣吴道子手迹所刻。本碑为清光绪年间根据原碑拓片所刻,一九八七年遵义十一中修教学楼时被发现,同年运抵湘山寺保存,是我寺重要文物之一。据考证全国仅存两块。”2
新编《遵义市志》对此观音碑的渊源则有较为详尽的记载:“吴道子观音像碑,清光绪年间,遵义知县王正玺以唐代画家吴道子观音像初拓件拓刻而成,碑先置新城四忠祠(今中医院附近),后移置白虎头观音阁,现立于湘山寺观音殿西侧。质地青石,高二百七十厘米,宽一百三十三厘米。刻像与常人同大,赤脚立于云端,眉、目、口、鼻传神处阳刻,其余部位阴刻。画面线条简洁,造形有盛唐“绮罗人物”特点,曲眉丰颊,体态丰盈,衣袂飘举,风姿绰约,端庄优美。像侧题有拓刻简介。”1此观音像碑曾经被供奉于观音阁的情形在民国《续遵义府志》中亦有具体的记载:“观音阁在治城外白虎头。前负山饮湘,揽挹郡境。中祀石刻吴道子画观音像,镌镂精好。”2四忠祠的确切位置在上述志书中亦有记载,但未曾涉及供奉观音像碑的情况。“四忠祠,在治东文昌宫后。祀咸丰间死杨逆之难者:开泰知县陶履诚,镇远游击保山,武骑都尉、武举池莲培,追赠道衔、举人蹇谔。咸丰十一年,奉旨特建。地方官春秋致祭,准以逆产若干为祭田。”3
此观音像碑有铭文,碑右首篆刻文为“吴道子观音像”。碑左侧有拓刻简介:“碑在阆中东龙山,寥寥数笔妙丽庄严,殆非道子不能竟,唐明皇敕画嘉陵山水时所画也。石刻不著于书,当是百年前物,且经收藏家墨迹摹勒者。家大人司铎南部,曾榻数十纸,多为亲友携去。近阆人有续赠者,石渐泐,神理远不逮于前矣。适检行囊,得旧榻,因亟镌之。刻手不工,十尚未得六七二百年名迹不被销灭,供得资流传,未必非播州鸿雪中一重因果也。光绪龙初元仲春月达县王正玺识 石工李欣元刊”4
此段铭文则明确地将今湘山寺观音像碑拓片的渊源延伸到了四川省嘉陵江流域阆中县东龙山,但是该县并未见被称之为“东龙山”者。相反,居其下游的南部县文管所则保存有吴道子《白衣观音像》碑。
二、罗寂寺白衣观音像碑
四川省南部县文管所保存至今的吴道子观音碑,来源于该县三清乡罗寂寺,被称之为“白衣观音像碑”。“罗寂寺,在县东一百里,唐吴道子画有白衣观音像。”5据《南部县文物志》记载,此碑高158厘米,宽七十厘米,厚九厘米,左下角有缺损。观音像高一百五十四厘米,削肩宽三十八厘米,披巾著花冠,半袒的胸部略现缨络。所著通肩天衣,衣袖飘动,双颊丰满,凝着智慧慈祥的眼神,似乎带着沉思而平视远方。画像用篆笔手法,白描阳刻,整体造型艺术及凿刻均堪称精美。6
唐玄宗天宝年间,吴道子奉召入蜀,赴嘉陵江一带写貌。“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7道光《南部县志》亦对罗寂寺吴道子《白衣^音像》碑的渊源有明确的记载,“吴道子天宝中奉敕驰驿,绘写嘉陵山水,寓新***之罗寂寺。石壁画有观音像。”8据学者考证,吴道子此次嘉陵江之行,行程涵盖四川广元到南部县罗寂寺一带,约为三百余里。这就是《唐朝名画录》里所说的三百里嘉陵江,实是嘉陵江的中游一段。9吴道子蜀道写貌时曾寓宿新***罗寂寺(今属南部县),为罗寂寺画《白衣观音像》,后由罗寂寺住持宣述勒石上碑。
现存南部县文化馆石刻观音像碑,两面均镌刻有吴道子所画的《白衣观音像》,但一面保存完好,镌刻年代明显较近;另一面画像则风化破损严重,当是镌刻年代较远之刻石。据《南部县文物志》记载:“碑背面亦刻有该像,惟风化严重,漫漶不清,不知刻于何代。”1
有学者认为,此碑风化最严重的那一面的《观音像》当是罗寂寺最原始的石刻,“就是吴道子的观音石刻,就是罗寂寺的观音原碑。”2也即是唐天宝年间罗寂寺主持宣述镌刻之遗迹。因为此碑风化残缺相当严重,若非时代久远,也绝不会风化残缺到如此地步。正是因为唐代所镌刻的原碑灭失严重,在晚清时期应该就已经不具备完整制作拓片的条件了。遵义湘山寺所供奉的观音碑中的观音像极为清晰,且***形完整,与南部县所存《白衣观音像》碑之翻刻碑极为吻合,其拓片当是源自南部县罗寂寺观音碑的翻刻面画像。
(系吴道子天宝中奉唐玄宗意赴嘉陵江写貌山水寓居罗寂寺时所作,原碑现存四川南部县文管所)3
遵义湘山寺观音碑铭文称,该碑拓片源自阆中东龙山,但是,阆中境内并未见“东龙山”地名者。阆中县与南部县毗邻,均居嘉陵江中游,明清时期均隶属于保宁府。“嘉陵江,源出陕西凤县嘉陵谷,经广元昭化,过剑阁,至保宁府。其曰阆水、巴水、渝水、汉水,皆此江之异名。5既然流经保宁府属地的嘉陵江他称之一就有“阆水”,居于此段嘉陵江流域的民众被称为“阆人”亦当为通称了,也即南部县居民亦可能被统称为“阆人”。据道光《南部县志》载,“(南部县)明洪武十年并入阆中,十四年复置,仍属保宁府。国朝因之。”6南部县在明初曾短暂地被归并到阆中县版***,如此的行***区划调整,亦会在民间语汇中遗留痕迹,称“南部”为“阆中”。
南部县“唐属阆州,宋因之。元属保宁府,……(明)仍属保宁府,国朝因之。”7无论是阆州,还是保宁府,其治所均驻今阆中县城,故尔,明清以来当地民间习惯称保宁府辖区为“阆中府”。此种民间约定俗成的称谓,在正统的志书中并不存在,但今天的南部县境内民间依然还在广泛使用;一些现当代文献,亦曾采用这一民间习惯用语。例如,川陕***根据地时期,即有“(红***)占领了七十六个县和三个府”的记载,“三个府”即被注解为“福建的邵武府、四川的绥定府和阆中府”。8在有关北宋时期阆中人裴庄的传记中,亦有“阆中府又召裴庄司理掾”、“转运使雷德骧在地方作威作福,曾经巡按到阆中府”的表述,其中两次使用“阆中府”这一民间习语指称当时的阆州。9因此,湘山寺观音碑铭文中的“阆中东龙山”,并非确指今阆中县,而因俗而随意使用的宽泛行***辖区概念,晚清的南部县亦当是此广义概念涵盖的地理区域之一。
退休在家的原南部县副县长李兴文先生(73岁,罗寂村人)询问吴道子的《观音像》碑原来在什么地方,他说“吴道子的《观音像》是在上寺中殿大佛左侧树着。……《观音像》碑不是镶在墙里的。这点我记得清楚。我在罗寂寺读书时,经常见到外地人来这里拓观音像,所以我对这块碑记得很清楚,不是镶在墙里的。”通过实地考察,既否定了我的推测,也否定了赵建宏先生的说法。那么,“石壁”究竟是什么呢?“石壁”乃“石碑”之误。1
关于东龙山位于何处的问题,虽然南部县地方志没有相关记载,据学者实地踏勘走访,居住在四川省南部县三清乡罗寂寺附近的李兴文(原南部县副县长,罗寂村人)说,罗寂寺背后的山当地人就称之为“东龙山。”他还依据当地民间信仰中的科仪本以及民间契约文书对此山的称谓予以佐证之:“‘东龙山’,这没有错。我父亲是搞迷信活动的,***前做道场,给玉皇大帝上书表,都要写‘东龙山脚下’,卖房子写契约,也要写东龙山脚下哪里至哪里。”2
三、王正玺遵义刻碑机缘
王正玺乃道光己酉年(1849)拔贡,咸丰元年(1851)举人,己未(1859)年二甲第十名进士。被选为拔贡后,曾上书花文定公,定公衔命办理上海税则,奏请以正玺相从,及往,与英国使节商订条约,辄据理力争,不为势屈,和议成,议叙升州判,不就。成进士后,选翰林院庶吉士,庚申年(1860)散馆,辛酉年(1861)授编修。外任云南丽江县知县,便道回籍,适遇云南蓝朝鼎、李短辫起义,四川总督骆秉章奏留幕府任参赞,兵事策谋,防堵督阵,多所裨助。川乱平息,贵州苗民起事,贵州巡抚曾文诚公知其才干,奏调往资其方略,事平,留贵州补用。曾两充贵州乡试同考官,先后署毕节、遵义两县知县,以任毕节功著,升授普安厅同知,终官正安州知州。著有《滇游杂记》《黔游杂记》《怀芬馆文集》,与拉扎芬合修《毕节县志》。3
王正玺的科举考试情形及任职情形,在相关文献中亦有记载。“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第一甲三名:孙家鼐、孙念祖、李文田;第二甲八十六名:……王正玺。”4“闰三月丁巳,引见己未科散馆及补行散馆人员。得旨:……三甲庶吉士……王正玺……俱着以知县即用。”5
遵义湘山寺观音碑拓刻简介中提及王正玺手中的《白衣观音像》拓片,源自其父在四川省南部县衙训导任上所得。道光《南部县志》所刊载的职官名录中,也确实有王缉熙其人,且在咸丰十一年到任该县训导之职位。“王缉熙,绥定府达县人,岁贡。遵例以训导注册,咸丰八年考取国史馆誊录,充玉牒^誊录。议叙尽先前,选用咸丰十一年十月任。”6民国《续遵义府志》有关遵义县职官的记载中,也明确记录王正玺为同光之际的遵义县知县。“王正玺,四川达县进士,同治十三年署。”7据贵州地方文献记载,王正玺任职晚清遵义县知县的确切时间是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1874-1875)。
据上述征引文献可知,晚清四川省南部县衙训导王缉熙与遵义县知县王正玺均为四川达县人氏。王缉熙与王正玺的父子关系问题,则在清末科举考试的相关档案文献中保存的有关王正玺家族的谱牒资料中得到明确的记录。“王正玺,字伯章,号月c,一号南坪行一。道光乙酉年正月二十日吉时生,四川绥定府学拔贡生,达县民籍。现充景山官学汉教习。”1“父缉熙,派名绍邰,号光庭,岁进士。考取国史馆誊录,由玉牒馆议叙尽先,即选训导。”2
由此可见,遵义湘山寺碑亭之观音碑记录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此碑正是源自四川省南部县三清乡罗寂寺之《白衣观音像》碑的拓片。据《南部县文物志》记载:“此像明清时,仪陇、阆中均有翻刻。”3因此,有学者认为,西安碑林里的吴道子《观音像》、四川省仪陇县离堆寺《观音像》、阆中市锦屏山和净圣寺新翻刻的《观音像》,山西高平的一块《观音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翻刻的四川南部罗寂寺的《观音像》。4
四、佐证罗寂寺翻刻碑年代
关于罗寂寺《白衣观音像》翻刻碑的翻刻年代问题,《南部县文物志》载:“现存南部县文化馆石刻观音像,为清光绪年间翻刻。”5四川省文物鉴定小组亦将此翻刻碑定为清代翻刻,其主要依据可能是因为此翻刻碑落款有“清海峰建立东龙山”的铭文所致。
有学者认为南部县文管所保存的罗寂寺《白衣观音像》碑中翻刻的那一面观音像并非清代碑刻,其翻刻年代当在清朝之前。因为若是清代之物,凡涉及清朝,必刻写为“大清”,乃至加上某皇帝年号及具体年代作为后缀。而翻刻碑落款则是“清海峰建立东龙山”,因此,翻刻碑上的“清”字根本不是指清朝。此外,此碑的另一面当为唐代罗寂寺僧镌刻之原碑,其下款为“清耳闻空宣述立石东龙山”,前面也有一个“清”字。既然“清”字并非是指“清代”,那么,南部县文管所保存的《白衣观音像》原碑之另一面,也即翻刻碑就不是清代石刻。6
遵义湘山寺所供奉的观音碑拓刻简介中,有“石刻不著于书,当是百年前物”的陈述。王正玺于同光之际提出的这种推测意见,或许可以作为一种佐证材料,用以判断南部县文管所保存的罗寂寺《白衣观音像》原碑背面的翻刻碑的大致镌刻年代。
A Survey on the OriginalGuan Yin Image Monument of Xiangshan Temple in Zunyi City
Zhou Yong jian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The Guan Yin portrait monument of Xiangshan temple in Zunyi, Guizhou, is a revisionof the "White Guan Yin image"painted by Wu Daozi in luoji temple, by the Jialing River in Nanbu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origin of the Guan Yin monument in Xiangshan Temple has some mistakes.
Because Wang Zhengxi ,a Jinshi, from Daxian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Served in Zunyi County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re-cut edition of Guan Yin portrait appeared in Guizhou province.The revision of re-cut portrait can provide some evidence to solve the matter of re-cutting time of the "White GuanYin image"in Luoji Temple.
Key words:Buddhist relics, Guan Yin monument,Xiangshan Temple, Luoji Temple
1 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贵州省遵义市委员会宣教文卫委员会:《遵义文史・遵义胜境》,1998印刷,第217-218页。
2 2015年11月日,笔者在遵义市湘山寺调查资料。
1 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市志》,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119页。
2 周恭寿:《续遵义府志・坛庙・寺观附》卷四,民国二十五年刊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382页。
3 周恭寿:《续遵义府志・坛庙・寺观附》卷四,民国二十五年刊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311页。
4 2015年11月日,笔者在遵义市湘山寺调查资料。
5(清)王瑞庆:《南部县志・舆地志・寺观》卷之二,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6 转引自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7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神品上一人》,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8(清)王瑞庆:《《南部县志・人物志・流寓》卷之二十三,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9 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1 转引自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2 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3 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4 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5 (明)李贤:《大明一统志・保宁府》卷六十八,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8页。
6 (清)王瑞庆:《南部县志・舆地志・山川》卷之二,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7 (清)王瑞庆:《南部县志・舆地志・山川》卷之二,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8 中国***博物馆***史研究室:《***史研究资料》第11期,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9 西江、杨鎏U:《裴氏春秋:裴氏人物评传》,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69页。
1 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2 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3 李朝正:《清代四川进士征略》,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4 朱保炯、谢沛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785-790)・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1-6)》,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2815页。
5 陈文新:《清实录・科举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77页。
6(清)王瑞庆:《南部县志・职官志・题名》卷之十一,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7 周恭寿:《续遵义府志・职官》卷十七,民国二十五年刊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第382页。
1 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卷二十一,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251页。
2 顾廷龙:《清代朱卷集成》卷二十一,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253页。
3 转引自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4 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5 转引自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6 袁有根:《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吴道子简介篇2
1“快乐课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1.1设置主题活跃快乐课堂,营造轻松学习环境
实践证明,在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里更能激发学生捕捉艺术内在美的敏感度,增加学生美感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授作为艺术学科之一的美术课程,首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轻松、欢快地投入到对艺术的感知中;要运用通俗易懂且略显幽默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听懂,有兴趣听,尽量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语言表达。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设置主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发散思维。譬如创设画圣吴道子的故事情境导入:“唐玄宗安排吴道子和李思前往四川嘉陵江绘画写生,李思训废寝忘食认真绘画,吴道子却被嘉陵江优美的风景陶醉了,物我两忘,没有完成任务;之后,玄宗召见二人欣赏画作,但吴道子却两手空空上朝面圣。”由此设疑:“吴道子如何应对皇帝的召见?”学生纷纷猜测吴道子由此遭到罢黜,或被驱逐,又或是偷得李思训的画作……,等众多猜测产生,课堂气氛活跃异常,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参与度。
1.2快乐课堂善于选用启发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印尼诗人阿米尔曾说起:“懂得如何启发才是教人的一大艺术。”所以,要确保教学有所效果,便要求教师善于启发教学,改变空洞地艺术理论介绍,巧妙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提供思考与交流的自由平台,以充分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有如在《欧米埃尔》作品赏析时,教师轻松设问:“同学们认为欧米埃尔漂亮吗?”“、但为什么年事已高的欧米埃尔却得不到人们同情”、“作者创作背后蕴藏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对此不得其解时,教师再展开讨论空间,从旁引导学生从作品年代特色、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作者罗丹生平简介及作品欣赏几方面切入寻思答案。
2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快乐的美术课堂”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美术素养都有着关键作用。由此,广大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践行并完善这一教学方式,促进美术教学真正取得“质”的飞跃。
作者:樊伟 单位:宁阳实验中学
吴道子简介篇3
灵璧钟馗画扎根于民间,寄情于民俗,蕴雅于拙,寓美于丑,“土而不陋,俗不伤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若欲深入辨识灵璧钟馗画,那么对其历史渊源的了解则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关键词:灵璧;钟馗画;渊源;来历;传承
钟馗画又叫“灵判子”。钟馗最早出现在公元664年灵应观的《太上洞渊神咒经》,有“钟馗打杀得”句。最完整的钟馗形象记载出现在宋代博物学家沈括(1031~1095)所著《梦溪笔谈》的《补笔谈》。
关于钟馗画的历史渊源
传说唐朝开元年间,长安西南50里秦岭终南山下钟馗,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在唐玄宗登基那年,他赴长安应试,钟馗作《瀛州待宴》五首,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712年古历10月1日),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钟馗抗辩无果,激愤难当,怒撞殿柱而亡,惊天动地,泣鬼恸神。皇用状元官职殡葬于终南福寿岭。为正妒贤之罪,发配卢杞至岭外。有一年春天,唐明皇讲武骊山后久病不愈,一日睡梦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上窜下跳,绕殿而奔。这时,一位相貌奇异,头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的豪杰壮士将小鬼撕扯一番,囫囵吞食,他对唐明皇说:“吾乃终南山下阿福泉进士钟馗也,貌异状元落选愤亡,因念皇恩,今誓与陛下除尽天下之妖邪。”唐明皇梦醒后很快病愈,遂下诏画师吴道子按照梦境绘成《钟馗赐福镇宅***》封钟馗为|赐福镇宅圣君”,批告天下,一年四季遍悬钟馗像,以祛邪魅佑平安。吴道子挥笔而就,原来吴道子也做了个同样的梦,所以“恍若有睹”,一蹴而就。民间盛传: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馗;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
以上是关于钟馗和钟馗画来历的最早和最权威的文献记载。余以为以上史料应是研究钟馗和钟馗画来历的主要依据。
“灵璧钟馗画”的来历、传承与发展
1. 在清康熙甲寅本《灵璧县志・外纪附・幽轶奇闻》中,有一篇关于“判画”的传说记载:“唐贞观中,帝梦一神状,状奇古。帝问为谁,神奏曰:‘臣终南山进士锺馗也。上帝命臣除天下虚耗之孽。’帝窃命吴道子***其状,传京师。今灵邑自昔相传所画之判是也。土人呼之曰‘判画’。蝙蝠即耗孽也。欲驱之去,非欲其至也。其衣冠唐制,风扬二巾带于上,非有是冠制也。” “又,昔灵人有余贤贤者画寿星,身短,道冠道服,垂绦,棕屦。非如今之长头多。亦有宋之遗像,人多不辨。”
从《灵璧县志・清康熙甲寅本》这段《幽轶奇闻》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灵璧“自昔相传所画”的“判画”,画的就是钟馗。故“灵璧钟馗画”起码在明代以前就有了。当时“灵璧钟馗画”的特点是:
(1)所画“蝙蝠即耗孽也。欲驱之去,非欲其至也。”
(2) “其衣冠唐制”;
(3) “风扬二巾带于上”。
2.又据清初著名学者金埴《不下带篇》云:“……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而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云。”此寥寥数语,说明到清初时,“灵璧钟馗画”已由钟馗的“后裔”传承下来,并已形成“灵璧钟馗画”的基本特色了。即是:
(1)以丹砂绘之;
(2)“上有县篆”之印。否则,不“灵应”也,
3.清乾隆年间的齐周华,在《名山藏副本・钟馗像赞》中写道:“由吴道子画能通神也,无如天下传写,渐失其真。惟灵璧所画,往往不脱吴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
这段记述中清楚地明:
(1)“灵璧钟馗画”传到清乾隆年间,仍“不脱吴道子原格,故世群推之。”
(2)天下其他地方所画的钟馗画,都不能“通神也”,因为他们不能传承吴道子的风格,“渐失其真”》
4.《灵璧志略・清乾隆版》云:“……‘灵判’,一岁可售数万纸,画工十余家,衣食于斯。地方官亦岁以数千纸供人求取。”
这段记述说明:“灵璧钟馗画”到清乾隆年间,已经发展得十分繁荣了。
因在中国独树一帜的钟馗画,2003年灵壁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钟馗画)”称号。继之,2006年5月,灵璧钟馗画又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果说钟馗画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话,那么“灵璧钟馗画”则是这瑰宝中最为绚丽、最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奇葩。
参考文献:
[1] 宋/范,《後》,北:鼎文局印行,1975。
[2] 刘锡诚.钟馗传说的文人化趋向及现代流传[J].民间文化,
1998,(01).
[3] 刘燕萍.钟馗神话的由来及其形象[J].宗教学研究,2001,(02).
(第一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杨泽银,现任教于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职称:讲师,学历:硕士,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会员。
王玉红,现任教于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职称:讲师,学历:硕士,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涉及的项目工程有室内外景观设计,雕塑设计,绘画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