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内科学篇1
利用网络技术,借鉴众家之长
我们以前没有教授中医内科学的经验,所以必须学习其他院校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时间及财力有限,无法过多地到外地院校参观学习。现在处于网络时代,上网查阅资料极为方便,足不出户便可上网查阅学习多家中西医院校的优秀教案、教材教法、多媒体课件以及其他大量有关中医教学文章。通过上网检索,我们***了河南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教案和课件,经过进一步的整理,编写出适合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备课认真充分,讲授条理清楚
中医内科学涉及的病种多、范围广。我校教学大纲安排授课90学时,见习20学时,课时数量明显少于中医院校的中医本科专业。故必须适当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争取在相对少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必须认真研读,吃透教材,充分领会其精神。广泛查阅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仔细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一些重要的、难懂的问题,如何引出、展开、深入讲解,比如:治血三法、治痰独取阳明等,都要考虑周详,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认真书写教案,反复思考、推敲、修改,要符合教学规范要求。进行预讲演练,合理掌握讲课速度,调整课程结构,请本教研室的教师观摩,提出改进意见,直到满意。
讲授中医理论,联系西医知识
由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对疾病的论述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与西医学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医内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与病名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具体治法、方药和预防调护,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我们的学生西医课程学的比较多,经常会提问某些西医的病如何用中医***。因此在讲授中医内科学时,要经常联系西医相关的疾病,并阐述中西医在一些疾病的认识与***方面的差异,指出中医的优势。如讲胁痛、膨胀,可以联系到西医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这二种病可以参照中医的胁痛、朦胀进行辨证论治,但中医***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明显优于西医。讲授消渴,可以联系西医的糖尿病,在降糖方面,中医没有特效的降糖药,但在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医药有明显的优势。我们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可以博采中西医之长,根据具体情况,优先选用比较好的***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列举有效医案,加强中医信念
泛泛地讲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犹如听讲天书,使人昏昏欲睡,难以产生良好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地对临床病例有浓厚的兴趣,在讲授中医内科的过程中,可以引用较多的临床验案,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黄疽的阳黄证,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病势重,尤其急黄,类似于西医的重症肝炎,病情危重,单纯用西医***死亡率极高。近些年来,我们用茵陈篙汤加大剂量的赤芍***重症肝炎取得良好效果,其***效果远远优于西医。有数例西医己下病危通知书的病人,经用中药***,转危为安,完全康复。在2003年发生***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0例***,实现三个零突破一零传染、零死亡、零转院,其疗效明显优于其他西医院,引起医学界震惊,大大提高了中医的声望。通过列举这些病例,使学生认识到中医不仅能***慢性病,在有些急性病的***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甚至疗效优于西医。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常提出问题,开发学生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时所教具体内容,经常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活跃课堂气氛,每节课留下5一10分钟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或与学生展开讨论,改变过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深入思考,加深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例如,血癖证为临床常见之证,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血癖有关,不少西医师对中医的活血化癖感兴趣,可让学生举出与血癖证相关的的疾病,并分析其发生的机制,不少学生提出冠心病、脑血栓形成、肝硬化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这些病的发病机理。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西医内科学篇2
【关键词】病案教学;西医内科学;应用
病案教学(case-based teaching,cbt)是案例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是指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常见病的典型病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出诊断、***意见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实际病例密切联系,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主,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完成。病案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它关注的是复杂的病人,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育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我校是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由于条件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临床见习需求,而内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同学们分析,综合判断逻辑思维及推理的能力并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除了尽可能让学生在课间多一些临床见习机会外,利用病案教学,不失为为缓解、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下面就如好搞好西医内科学病案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病案的选择
教学中病案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病案的内容、质量直接影响本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好的病案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及判断推理的能力,并教给同学们学习西医内科学方法。否则将一无收获或收获甚少,因此就病案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以教材为中心
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及同学们基础知识扎实的程度选择合适病案。对每个病案中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精心设计,并尽可能指出病案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诊断***与教材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1.2 精心筛选病案,选取一些覆盖面广的优秀病案
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查阅各种书籍和临床资料,从主诉、现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方面认真分析判断精心挑选或自己编写有讨论价值的病案[2]。即要注意主诉的格式、内容、字数是否正确,现病史是否从主诉写起、起病的情况、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病情的发展和演变,外院的诊断病名及所用过的药物、病程中的一般情况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的项目结果书写是否正确,是否具有代表性。
1.3 病案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并能反映某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病案的选择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要恰到好处。每一个系统开始教学时,可选择一些简单的病例,即并发症和合并症少,病理变化过程较简单,一看一目了然。例如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等。后期教学中要反映除本病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病例,让同学们了解到肺心病发展过程。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病案教学时机和形式
2.1 不同时期的病案教学
2.1.1 以病案导入新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首先给同学们一个病例,让同学们试着写出诊断、诊断依据、进一步检查项目和可能出现的结果、***措施及所用药物。然后个别提问,根据学生所作情况分析、判断、指出正误,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继而认真听课。
2.1.2 以病案结束一节课:到一节课后半部分,学生往往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这时通过病案结束一堂课,不仅可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以病案为线索,对本堂课进行归纳总结,还可以测试掌握情况并纠正错误。
2.1.3 把病案贯穿于一堂课中:教师一边授课,一边要观察学生神态,在学生感到疑惑或讲课中遇到重点、难点时适当穿插病例,达到解说难点,强调重点的目的。
2.1.4 把病案作为课外作业:一个系统讲完之后,可精选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辩证思维的能力的病例,课外完成后上交老师批改,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加深对本系统知识的理解记忆。
2.2 以教师为主进行病案教学
此法适用于开课不久,病案教学初期或开课虽久,但病案难度较大,一般放在一个系统学习之后,可举出2—3份病例,例如心肌梗死,风心病。以教师为主、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注意疾病本身与并发症合并症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诊断,制定合理***方案。
2.3 以学生为主体
讲完一个系统之后给学生2—3份病例,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就病例的诊断,鉴别诊***等问题展开演讲,一开始的发言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的口才和演讲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主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基础。
3.总结
病案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压力”的临床学习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接触真正病人时的自信心。案例教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实践证明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教学方法[3]。病案教学法通过对一个个病例的解析,完成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缩短与临床见习的距离,成为理论认识到临床感性认识的桥梁[3]。但值得注意的是,病案只是完成教材讲授的辅助手段,是教材内容的补充,离开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指导和支持,病案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病案教学法也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教师积极、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其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病案教学不可过滥,否则把课堂教学变成了故事片,病案讨论引起学生反感。因此我们要认真备课,精心筛选病例,恰当安排好病案教学的时机和形式,可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并弥补临床见习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杨潮萍,韩雪.分类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115-116.
西医内科学篇3
关键词:CBE模块化教学模式;西医内科学;理论课;中医院校;教学效果
模块化教学是指在模块化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单个知识点,再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专业的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使得同一课程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源和不同专业方向的要求[1-2]。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模块化教学模式(CBE模式)是对某个专业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的培训模式,强调相关专业的能力培养、能力训练以及掌握与运用这项专业技能的相关知识与态度的培训。2013年9月我们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西医内科学》理论课程中采用CBE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第二学期参加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西医内科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02名,其中男43名,女59名,年龄21~23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名),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其他临床理论课教学进度及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应用CBE模式授课和作业,对照组应用传统模式授课和常规问答题式作业。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CBE模式 ①课程选取及制定教学方案: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循环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应用CBE模式;制定CBE模式的课程教学方案,包括学习目标、课堂教学及操作演示、学生自学及评价、考核、相关知识拓展等。②知识单元整合:按CBE模式的要求对《西医内科学》理论课程各单元进行整合,每个系统开始前及结束后进行纲领性的串联讲解。授课前先介绍前期基础课程的相关背景和解剖、病理生理等基础知识及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授课结束后进行总结、重点和难点的深化讲解,演示临床操作技能;每个系统授课结束后,对本系统内与其他已完成授课的系统有关联的疾病,再进行串联讲解、梳理。③组织培训:组织授课教师系统学习CBE模式的理论,并参照CBE模式的教材范本进行学习和讨论,使教师对CBE模式有一个深刻理解,按其要求进行授课。④作业布置:按照CBE模式的授课要求为学生布置作业。举例:在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课程结束后,布置作业:主诉为“胸痛”的诊断思路。
1.2.2评价方法 学习结束后所有学生进行《西医内科学》理论知识考试,按统一评分标准由教师(未参加CBE模式的培训,也不了解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阅卷,比较两组学生在理论考试中相关章节内容的得分情况及考试成绩。并在教学结束后向CBE模式授课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授课教师和学生对CBE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学生《西医内科学》理论知识相关内容得分及考试成绩的比较 实验组学生CBE模式教学的相关内容得分及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显著性(P
2.2调查问卷结果
2.2.1教师反馈CBE模式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助于自身思路的整理与备课,在前期和后期的串讲过程中,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2.2学生反馈主要受益于授课前后纲领性的讲授及模块化作业,学生反馈“从来没有这样翻阅过书本”,亦有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完成作业,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满意度调查显示CBE模式的学生满意和基本满意为92.2%,认为CBE模式较传统教学法更利于认知的为90.2%。
3讨论
3.1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理论课教学现状 相对于西医院校,高等中医院校的西医基础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时较少,医学生的西医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西医内科学》是最重要的西医课程之一,其理论课教学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须充分进行单元化讲授、整体化归纳、纲领化总结,为临床课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2 CBE模式在《西医内科学》理论课教学中相对于传统模式的优点 传统《西医内科学》理论课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法较单一,人为的进行专业内容划分,课程设置固定,教学内容受课时限制明显;教学目标流于字面,反馈信息滞后,学生多关注于考试重点。而CBE模式是从临床思维能力出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动态控制;由于CBE模式对知识的重新整合,对单个章节知识进行整合,强调总体思路,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且不受课时的限制。
综上所述,在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理论课教学中应用CBE模式,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西医内科学篇4
2016年12月2日至4日,2016全国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天津举行。在这次会议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刘红旭教授在自主原创研究专题及学术进展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冠脉介入时代中医药特色优势与复杂冠脉病变病例经典》的专题报告。在此之后的2016年12月17日,刘红旭教授又在第5届全国中医院冠心病介入论坛上作了题为《冠脉介入时代中医药的特色优势》的专题报告。
时隔仅仅半个多月,刘红旭教授为什么就同一个话题在两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与同行交流?本刊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对刘红旭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中医药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
具有独特优势
采访一开始,刘红旭教授首先阐述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留给人类的一大瑰宝,是中华民族科学与文化的结晶。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诸多杰出的医学家。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并逐渐占据主流医学地位。在此背景下,医学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前途、中医药学与近代医学的关系也产生了诸多不同的主张与见解。一些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主张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比如当时的北京四大名医均主张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同时要中西医交流,团结合作,为人民解除病痛。
他回顾说:新中国成立后,******作出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等的重要指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学一样,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该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学科,为全人类共享。因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发展中医、造福患者的必然选择。
介绍到这里,刘红旭教授话锋一转接着说:介入心脏病学无疑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成果。当前,介入***在心血管病***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冠心病的介入***,已经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经皮***动脉腔内成形术引入中国内地以来,***动脉介入***(PCI)得到了迅速发展。2015年,中国内地冠心病介入***超过60万例;但是,尚有一些与PCI手术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无复流与慢血流、缺血再灌注损伤、支架内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CI术后生活质量等。
刘红旭教授进一步介绍说:随着冠脉介入***技术在国内大型中医医院的普及,中医药对介入手术患者干预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吴以岭院士和杨跃进教授共同领衔开展了通心络胶囊防治AMI介入***后心肌无复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其结果显示:通心络明显促进PCI术后24内ST段回落,改善AMI急性期和恢复期心肌有效再灌注,减轻无复流。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领导的复方丹参方预处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方预处理具有较强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陈可冀院士2006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报告了第一个前瞻、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中药干预PCI术后再狭窄多中心临床试验芎芍胶囊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臨床研究。张伯礼院士领衔组织的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滴丸与阿司匹林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效果相当,安全性更好。邓铁涛教授以自己的临床经验拟方而成的通冠胶囊,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他接着说: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了丹参粉针、丹参酮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丹参类制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围手术期的心肌保护作用之后认为,中医药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实验对于中西医结合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搭建脑心同治平台,
推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
2016年4月16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在北京如期召开,刘红旭教授出任大会执行***。
谈及这次会议,刘红旭教授首先阐释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致死率、致残率居于首位。因此,其***和预防便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2015年1月22日,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包括了国医论坛、科普论坛、公益论坛和脑心同治论坛,并在大会上成立了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霍勇教授担任首届主任委员。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在搭建脑心同治理论的基础研究平台、临床合作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正在逐步推进,目前已经在我们医院建立了脑心同治实验室,希望能够不断推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术发展。
他接着介绍说: 第二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设有科学与文化论坛、脑心同治论坛和公益论坛,高润霖院士专门录制了祝贺大会召开的视频。脑心同治论坛仍然是本次大会的核心论坛,并与全国脑心同治学术大会进行了视频互动,将北京的会议盛况传送到全国。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北京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专家、学者进行科学与文化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希望把这个大会打造成北京地区中医、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临床合作、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平台,推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术发展;把它办成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医药学术盛会,办成北京中医药学术活动的精品,办成北京中医药学术活动的经典。目前,第三届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京津冀一体化将成为此次大会的新亮点。
中西医并重、内外兼修、
医教研一体的学科发展理念
据记者了解,刘红旭教授供职的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对此他介绍说:我们医院建院之初,便荟萃了北京地区众多著名的中医专家,许公岩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耄耋之年的许公岩教授仍虚心学习西医的诊断技术与检验知识,志在西为中用,使中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刘红旭教授还介绍说,从1990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用了传统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举措成为中医学术传承的关键措施。除许公岩先生之外,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还拥有许心如、魏执真、黄丽娟、柯微君、夏***等多个部级、北京市级名老中医工作室站,在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公岩先生过世前,曾立嘱捐献自己的个人财产,建立了许公岩、夏寿人中青年奖励基金。我在做住院医师时,曾有幸跟随许老查房,也是首个许夏基金的获得者。如今,作为北京市薪火传承许公岩名医研究室的负责人,我衷心希望许老的学术思想能够更好、更广泛地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培养青年中医才俊,造福广大患者,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谈及自己领衔的心血管科,刘红旭教授如数家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目前由心内科诊室、名老中医继承诊室、心血管病房、CCU病房、心功能室、心导管室、心血管病研究室、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重点学科实验室、脑心同治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室、GCP办公室及实验药品库等12个功能结构单位组成。心血管科努力探索发展科研-教育-临床三位一体方法学的创新,包括流派传承的创新、循证医学方法学的创新、中医外治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他进一步介绍说:我们在对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凝练了心血管科学术领域的泻肺利水法***心力衰竭、凉血清热法***心律失常和益气逐瘀法***冠心病的治心三法,特别是益气逐瘀法在益气养阴活血法***冠心病领域不断创新;拥有三参通脉口服液、参元益气活血胶囊、调脉饮口服液、益气生津袋泡茶、醒脑延寿片、清脑平肝片、清血消脂片、益气生脉合剂等多个医院内制剂,临床应用疗效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心血管科病房同时建立了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绞痛、高脂血症等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血管病诊疗规范,拥有中药离子导入、穴位贴敷、中药泡洗、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诊疗方案。
在开展中医特色诊疗的基础上,该科室近年来还引进并开展了多项心血管病诊疗新技术,包括IVUS、FFR、OCT、***动脉旋磨技术、三维标测房颤射频消融术、ICD及CRTD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PDA封堵术、体外循环***动脉搭桥手术、非体外循环小切口***动脉搭桥手术、Mix手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每年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近千例,心血管科在危重症急救水平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们心血管科还成为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协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三个学会的挂靠单位,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逐年提升,并先后与日本草津心脏中心、中国台湾台中荣民总医院、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普林斯顿医学中心等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刘红旭教授说。
对于科室未来的发展,他坦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一个医教研防一体、内外兼修、中西医并重的心血管病中心。未来,我们的心血管科将在本学科多个部级名老中医工作室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的基础上,以本学科重点优势病种为核心,总结、凝练、形成具有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特色的常见心血管病中医诊疗规范体系,并通过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协作平台,推广、辐射、形成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诊疗的特色优势。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机制,构建梯队式骨干人才队伍,多层次、多途径、多方向地全方位培養人才,建立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医特色,构建心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模式,在现有的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协作平台基础上,拓展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特色诊疗中心功能;依托大数据等手段,初步建立北京地区心血管疾病慢病管理体系及心血管急危重症监控平台,提升北京地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整体水平。
多年来,刘红旭教授本人也取得了诸多学术成就。他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教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100余篇,仅最近3年间,就被SCI收录10篇;同时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2011年,他凭着中医药***AMI多中心十年质量管理及其动态信息监控项目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与此同时,刘红旭教授还担任着卫生部国家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血管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是北京市中医125人才1类、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人才,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十层次杰出人才。目前他还担任着国家自然基金中医药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等职务。
在繁重的本职工作之余,刘红旭教授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其主导的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之外,他还担任着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CISC)、中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中国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中国心脏大会(CHC)、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等国内大型学术会议的***团成员。
西医内科学篇5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本文根据笔者所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多年经验,从学情分析、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中西医结合专业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1]。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培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专科层次人才的一门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法、辨证,中、西药对临床各主要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施治,是近年来的热门学科[2]。各大型医院除了在临床上进行中医、西医专业的结合诊治,并且逐步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科室,加之国家***策的扶持和倾斜,使得中西医结合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中西医结合专业缺乏相关的国家规划教材,如《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对于内科学的教育还在使用《中医内科学》和《内科学》两本教材进行讲授,这就对中医内科学的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中医内科学中将中医知识与西医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适应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要求?笔者根据所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多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经验,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总结。
1做好学情分析因材施教
以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为例,中医内科学课程一般安排在五年制中第三年上半学期进行,此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医学基础课,包括西医类和中医类基础课,其中西医类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而中医类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所接触到的基础课里,西医类的课程的数量要大大超过中医类课程。而一些中医学的基础课和经典课,如《内经》各家学说一类的课程,是放在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同步进行,另外一些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由于学时的关系,仅仅作为选修课或者限选课供学生学习。笔者曾经访问过许多中医类院校,发现上述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河南中医学院,在许多地方的中医类院校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中医的基础相对西医而言较为薄弱。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接受了大量西医学的知识后,对于中医学的理论和观念理解不透彻,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加之网络上、媒体上对于中医的质疑和指责声不断,也加重了这一现象。所以,在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中医的理念和科学性,强调中医药的疗效和群众的支持度,树立学生对于中医的信心,改变不良观念。
2根据课时要求着重讲解
由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性和中医、西医课程并重的特点,大部分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课程均存在压缩课时的现象。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设计为120个课时,而选用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共分为上下二部分,包括总论、个论共8章,收录了53个中医疾病,以平均每个疾病3个课时来计算,全部内容讲授完毕最少需要160个课时,这对于原先设计的120个课时来说属于杯水车薪。针对这一现状,绝大部分教师上课时均采用只讲授部分疾病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如瘿病、疟疾、阳痿、遗精等临床较少涉及的疾病的相关课程,一般采取放弃讲授的做法,但即使是少见的疾病,也属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执业医师考试的范畴,减少基础知识的教学,非常不利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未来临床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选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应对:(1)压缩不必要的课时,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案中,一般设计有4~8个学时的病案讲解,而这种病案讲解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对此,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病案分析,一次8~12名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病案的分析,笔者选用一些临床病例,或以教师模拟病人,让学生模拟医生的形式,“病人”口述病情,佐以舌脉补充,让“医生”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在课下进行门诊医疗活动的模拟,同时进行分组讨论和对比,对课上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这一方法一方面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临床诊疗工作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知,明白自身基础知识掌握的不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或者选用换位教学法,就某个疾病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让学生课下充分准备,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听取汇报后提出问题并进行点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并积极思考,加强自主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锻炼。利用这些丰富的课下活动节约的课堂教学时间,笔者对重点疾病进行深入教学,对一些临床少见疾病也强调主要知识框架,让学生对这些疾病有最基础的认识。(2)改变传统观念,合理安排课时。传统课时的安排是结合疾病特点和教材篇幅来指定的,对于癌病、血症这一类疾病一般都安排6个课时来讲授,笔者认为毫无必要。以癌病为例,传统以脑瘤、肺癌、肝癌等分类方式进行讲解,而笔者一般将肺癌的相关内容总结到咳嗽—肺阴亏耗证中进行讲解,将肝癌相关内容总结到积聚的范畴里进行讲述,这种方式既符合临床疾病诊疗发展趋势,又减少了学生的负担。
3理论临床并重中西结合
不少教师在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授过程中,对于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都进入了先讲授中医疾病,再讲授相关的西医疾病的概念和***这一误区。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不仅仅是***的结合,更应该是中西医理论的结合。以中医内科学的脾胃系统疾病———胃痛为例,笔者在讲授胃痛概念和历代沿革后,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胃痛的别名叫心口疼?为什么直到《兰室秘藏》一书才首立“胃脘痛”一门,而在之前所述的胃脘痛一般都以心痛而名?比如“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让学生体会到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心脏与胃的位置过于接近,临床上许多认为自己是胃痛的病人,其实是心绞痛或者是心肌梗死发作导致,比如不典型性心绞痛,其疼痛范围可以从肚脐中一直到下嘴唇。讲述这些概念,教导学生在临床上见到一些年纪比较大、身体比较肥胖,或者是有心脏病病史的“胃痛”病人,一定要注意心电***检查,排除心脏方面的疾病。在讲解胃痛的西医学相关疾病时,对于萎缩性胃炎的解释,笔者会强调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特点即胃固有腺体的萎缩,导致胃酸分泌不足,这与中医胃阴不足的理论和表现十分接近,同时胃阴不足的病人在全身会有阴虚的表现消瘦、乏力、阴虚内热伴有低烧,这些表现与西医学中的恶病质有一定联系,这又符合了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癌前期状态”这一理论。这些中医理论知识与西医理论知识的结合,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向,只有理论得以结合,才能正确的指导临床***和用药,改变现在中西医结合仅仅是西医为主,配合吃中药的尴尬局面。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较之内科学和中医内科学这两个成熟的学科,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药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参考文献
[1]冯晓桃,李双蕾.提高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质量的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1):120-121.
[2]孙闵,孙冰,胡申,等.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0):50-51.
西医内科学篇6
1西医外科学学科设置
在中医院校中,中医外科学由于突出了中医特色而占有优势,西医外科学相对处于弱势,位置比较尴尬。比较西医院校的外科学组成,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中的骨科部分单独划分出为骨伤科学,加上肛肠疾病和脉管疾病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在中医外科学中讲述,西医外科学不再重复或将内容删减,造成西医外科学在内容量上显得更加单薄,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下降。然而,外科在任何一家医院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在业务量还是医疗收入,都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无论中医医院还是西医医院,外科仍采用的是以现代医学为主的***手段,这样就凸显了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教学与临床需要严重失衡的矛盾。目前,医院的外科科室仍然是按传统划分: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整形(烧伤)外科及小儿外科,医疗力量雄厚的医院更加细化为甲(状腺)***(腺)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及脊柱外科等。与医院外科发展日益壮大相对的是,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发展的滞后。这种情况使西医外科教学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医院校西医外科学的教学规划在内容编排、课时分配及实践操作安排等方面都与西医院校外科学有差距。西医院校外科学为主干学科,而中医院校只有中西医结合专业和部分七年制学习西医外科学,而绝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外科学总论。西医院校外科学理论教学往往是总论部分在学校讲授,各论部分在学生见习期间临床学习,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西医院校开设动物外科课程,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无菌操作及一些基本的外科技术,让学生体会在活体操作的感觉,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了临床工作中必备的心理素质。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医院校仍然未开设动物外科学。我们认为,西医外科学在中医院校的重视程度应逐步提高,各专业的教学时数应增加。效仿西医院校在见习前,安排开设动物外科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开设床边教学,在外科学各论部分进行临床实践代教,可以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满足临床需要,实现教学目标。
2师资建设
中医院校外科学教研室分为西医外科学教研室和中医外科学教研室。对比中医外科学教研室,西医外科学教研室在师资人数、教研室规模上都相形见绌。教学课时的完成需依靠大量临床教师。但由于临床教师主要工作重心在临床,加之目前***策的导向是以科研成果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指标,所以造成了教师工作以医、研、教的排序,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认为,两种师资体制应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学院编制教师的主要优势是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意识更强;临床教师的优势在于临床经验,丰富。学院编制教师应加强临床工作,丰富临床经验;临床教师应定期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定期考核,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就可以培养一大批既有丰富临床经验,又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临床教师,有效扩大了西医外科学的师资力量。同时,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在职称评定方面,适当增加对教学贡献的倾斜,这样适度的***策引导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重视,提高教学质量。
3教材选择
目前,中医院校的西医外科学教材选择比较单一,主要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西医外科学》(李乃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为主要的教材。同西医院校外科学教材相比,具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的优势及特点,但存在内容偏少,且新进展不足的缺点。以心肺复苏为例,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新标准已改为:现场急救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以≥100次/min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而现有教材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仍为15︰2,胸外按压频率为80~100次/min[1]。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手术衣是包背式手术衣,同教材的交叉式手术衣在穿衣方法上有所区别,这就造成学生的困惑,增加了教师教授的难度[2]。与此相对,西医院校的外科学教材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有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及研究生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选择教材种类,而且教材内容更加翔实,分章更加清晰,更贴近于临床,易于学生理解。同时,现代外科***方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进展、微创***等新的知识应体现在西医外科学的教材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将临床上的***进展补充讲授,必要时可自编教材,增开选修课时(如外科学进展),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减少因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带来的不足。
4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我们观察发现,西医院校男学生比较热衷于外科的学习,临床见习、实习时对外科比较偏重,就业方向选择上也是如此。与之相比,中医院校由于突出了辨证施治等中医临床思维,学生更加偏重于内科疾病的学习,而对外科这种偏重技能的学科兴趣较小。另外,现行就业***策也对研究生阶段的志愿选择有很大影响。我们曾调查7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选报志愿,大部分为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及中医皮肤科等学科,主要原因则是对中医内科感兴趣,少数对外科有兴趣的学生也因就业受影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在西医院外科不允许执业)而放弃外科方向。这种情况在历年研究生选择专业时已得到证实:中西医结合外科及中医外科学报考学生的比例明显少于中医内科、中医妇科及中医儿科。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为例,2009年报考中医内科331人,上线149人,而报考中医外科87人,上线47人;2012年中医内科上线人数149人,中医外科和中西医结合外科共上线31人。而我院外科每年招收的新职工90%以上来源于西医院校。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中医院校培养的具有中医知识的外科人才逐渐减少,中医医院的外科更多是西医院校的毕业生,使中医医院外科逐渐失去中医特色,影响了中医院校外科教育,阻碍了中医院校外科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结合临床病例,配合使用多媒体,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西医外科***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举办一些西医外科技能操作比赛,从比赛中可以发现一些心理素质好、手法灵活的学生给予嘉奖鼓励,来引导一些适合外科工作的学生关注外科学。也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临床中实习、见习,体会外科工作的性质和对疾病的功效,吸引有志投身外科工作的学生,坚定他们的信心。
5教学及教学方法改进
西医内科学篇7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卫生行***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卫生行***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护理学: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中医护理学、护理学基储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保舰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
2、特色与优势: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常见并多发病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及监护技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一门外语,借助辞典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书刊。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护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及卫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所长
吴浈江西省药监局局长
刘晓庄江西省药监局副局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左铮云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何玉信美国澳斯汀东方医学院教授(博士后毕业)
张跃荣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
管飞私营企业总裁(个人资产超亿元)
程昭擐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针灸骨伤系
该系共有教师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导1人,副高28人,中级20人,初级4人。
针灸推拿专业以针灸为住,结合各项先进***技术在痛症。瘫症。功能障碍等方面形成了医。教。研整体模式特色,是江西省卫生厅领先专业。
中医骨伤学科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其理论和学术即继承了传统中医伤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新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充实丰富了伤科学的内容,使之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既能担负临床医疗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学科理论研究能力。目前,为全省骨伤病***中心组长单位。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品牌专业。科研项目共54项,其中省级7项,厅级25项,院级21项,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正骨学,中医骨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创伤学急救,现代医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特色和优势:
该专业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即省骨伤医院的临床高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骨伤科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院系合一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附属医院4000余万元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螺旋ct、双能x线骨密度仪、x线c臂机及闭路电视手术观摩室等),可进行直视手术教学及常规骨伤手术,还能开展前沿的先进骨伤手术。
西医内科学篇8
据记者了解,“华北地区血管外科专题研讨会”的宗旨,是“为了建立华北地区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规范血管疾病诊疗措施,降低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提高和推动华北地区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因此,在这届会议闭幕后,本刊记者就上述问题,独家专访了大会***郝斌教授。
华北是血管疾病的高发区
采访一开始,郝斌教授就开门见山地说:“今年召开的会议,已经是第二届了。去年举行的第一届会议是由陈剑秋教授出任大会***、由天津市医学会主办的。在首届会议上,我们组织山西省的二十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收获良多,获益匪浅。第二届华北地区专题研讨会在山西省举办,既展示了山西的学科力量,也拉近了我们山西与全国领先血管外科团队的距离。这是山西省血管外科诊疗水平迈上新的台阶的重要契机……”
郝斌教授继续回顾说:“在今年的9月份,山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王峻、山西大医院副院长赵浩亮、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教授吴庆华、山西省血管外科奠基人刘增庆等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第二届华北地区血管外科专题研讨会’注重普及血管疾病知识,在增强相关学科医护人员对血管疾病的认知程度、促进血管外科医师交流的基础上,同样坚守了‘建立华北地区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规范血管疾病诊疗措施,降低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的会议宗旨。”
据记者了解,在第二届大会上,郝斌教授指出:“华北地区是血管疾病的高发区域,山西省每年发病人数超过300万。尽管山西省从事血管外科专业的医务工作者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但是,省内的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与国内领先的血管外科团队仍存在一定差距。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血管疾病诊疗的进一步规范等等,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开拓创新与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
谈及第二届华北地区血管外科专题研讨会的详细情况,郝斌教授回顾说:“现在血管外科会议很多,如何将会议办的有特色,也是会务组很纠结的问题。本次会议针对山西省血管外科具体现状,紧跟学术前沿,重视普及与培训,共设立了名家论坛、区域论坛、护理论坛及社区论坛四大论坛、八个专场;还针对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的识别、常见症状的分析、紧急处理的要点、常见手术的操作、日常护理等方面与相关学科医护人员、基层医生、社区医生进行互动与交流。会上,第二***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景在平教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小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昌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及山西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管强、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董红霖、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曹文东、杨涛等省内血管外科专家针对血管外科领域的前沿及热点问题、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诊疗规范、院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讲座和交流。此外,专家们还针对血管外科常见疾病的识别、常见症状的分析、紧急处理的要点、常见手术的操作、日常护理等方面与相关学科医护人员、基层医生、社区医生现场进行了互动与交流,会场气氛浓厚,反响热烈。”
山西血管外科团队正逐渐壮大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郝斌教授担任着山西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因此,在采访中,他还谈到了山西血管外科***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对于山西地区未来血管外科工作的规划。
展开这一话题时,郝斌教授首先介绍说,血管疾病(除心血管及脑血管外)包括动脉疾病、静脉疾病、血栓性疾病。山西省是血管疾病高发地区,每年发病人数超过300万,该类疾病涉及全身各个脏器,病情复杂,具有发病隐匿、高龄、高危、高死亡率的特点,与相关学科疾病症状相似。
针对这类疾病的地域发病情况,郝斌教授坦陈:“山西省血管外科在国内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山西省人民医院刘增庆教授便开始从事血管疾病的诊疗工作,为我省血管疾病知识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世纪之交,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相继正式开设***的血管外科。2011年山西大医院成立后,血管外科也是首批开诊科室之一。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在血管外科领域的应用,山西省血管外科团队也逐渐壮大起来,能够***开展血管外科诊疗工作的科室越来越多,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谈到这里,郝斌教授话锋一转说:“但是,我们山西省血管外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许多问题。比如血管外科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区域发展不平衡;而且大多数血管外科医生由普外科医生转型而来,缺少对血管外科疾病的系统化认识和把握。尤其是基层医生,受医院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接触血管外科疾病的机会较少,即使遇到也浑然不知或无从下手,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延误***。另外,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和社会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血管疾病的危害性,不少医院还没有成立专业学科,这些都制约了我省血管外科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进一步开展对血管外科从业医生的专业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建立实施血管疾病筛查防治体系及诊疗网络、重视社区基层医生的血管疾病知识的普及,全面提高山西省血管外科诊疗水平将是学组今后几年的努力方向……”
如今,山西省的血管外科水平可以说居全国前列,但郝斌教授仍不满足,除了临床上的工作外,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血管外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中。他认为:“血管外科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牵扯大量的内容,同时血管外科疾病近年来的发病情况越来越多,但大家普遍认识不足,我的目标就是让山西的医务界和老百姓加深对血管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造福百姓。”
数个“第一”撑起的
“山西现代血管外科开创者”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作为山西省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郝斌教授开创了数个“山西第一”,比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胸腹主动脉瘤手术、肿瘤侵犯血管术、大的血管损伤术等等。
谈及这些话题,郝斌教授回顾说,1986年他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山医大二院,成了一名外科医生。1995年,他参加了“全国首届血管外科疾病论坛”。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参加这次会议后所做出的的一个决定,使他后来成为了山西省现代血管外科的开创者。郝斌教授说,当时的血管外科只能算是大外科的一个分支,不论是人员还是设备,规模都非常小,并且基本没有专人对其进行研究。正是通过这次会议,郝斌加深了对血管外科专业的印象,同时也看到了它的发展前景。
1998年,山医大二院引进了省内第一台血管造影仪器,郝斌很有幸成为了省内使用这一仪器的“第一人”,通过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运用,他对血管外科疾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5年的时间内,就开展了30多项原来省内从来没有进行过的手术。此后,郝斌教授通过对国内外血管外科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将微创理念应用到血管疾病的***中,对血管疾病的***进行了大量革新,走出了一条以微创血管腔内***与传统手术相结合为特色的学科路线。在郝斌教授的带领下,省内的血管外科实现了10年间的3个小飞跃,始终跟随着国内最新的潮流。
郝斌教授回顾说,2004年医院组织成立血管外科,本着着眼于先进性、立足于实用性的创新宗旨,他们将微创理念应用到血管疾病的***中去,对血管疾病的***进行了大量革新,他率领全科走出了一条以微创血管腔内***与传统手术相结合为特色的学科路线。
郝斌教授继续介绍说,血管外科是山西大医院首批开诊科室之一,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专业床位50张,配备DSA机、血管分析工作站、下肢静脉激光***仪、下肢静脉刨刀系统、多普勒彩超等先进的诊疗设备;拥有能够胜任医疗、护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各型人才,具备诊治周围血管疾病领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急、危、重症的实力。目前科室设4个亚专业:动脉扩张性疾病组、动脉闭塞性疾病组、静脉返流性疾病组、血栓栓塞性疾病组。经过多年的努力,该科走出了一条复合微创***血管疾病的学科发展之路。目前开展有复杂胸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植入术,布加综合征的根治术及腔内***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旁路术、内膜剥脱术、取栓术及腔内成形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综合***,糖尿病足腔内***;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传统大隐静脉剥脱+曲张浅静脉钩剥术、泡沫硬化剂注射术、激光消融术及刨刀旋切术;下肢深静脉血栓规范抗凝***、导管溶栓术、取栓术及射频消融术、大面积肺栓塞导管溶栓术、血栓后综合征的腔内***、门静脉血栓的介入***;血管瘤的切除术及硬化剂注射术,肿瘤侵犯大血管及各种血管损伤的处理等科目。
同时,在从事血管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16年中,郝斌教授逐步树立了血管疾病综合***的理论体系,建立了一支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专业团队。他突破常规学科人才结构单一的构建模式,将各型人才引进血管介入外科团队,使人才结构日趋完善。为使科室快速发展,做到专人有专长,他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动脉疾病、静脉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三个亚专业的划分;作为山西省血管外科的领***人物,建立并在全省推广血管疾病的诊疗规范,为山西省血管外科诊治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了贡献。
发现隐匿疾病,
免费筛查腹主动脉瘤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郝斌教授此前曾从事过9年时间的医院管理工作。在那9年间,他曾在山西全省率先建立并完善了院、科两级质控管理网络及多因素质控考核体系;建立了运行病历及出院病历的评审标准;负责医院抗生素专项治理的管理工作,业绩居全国前列,受到原卫生部检查专家组的良好赞誉;组织并参与包括“汶川地震”、“3.28矿难”等重大应急事件的救治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他还曾负责医患纠纷的协调及处理,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场上,既维护医院的利益,又保护患者的权益,为医患和谐付出了诸多心血和汗水,为医院的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而在此前不久,山西大医院继北京、上海之后,还随之开展了腹主动脉瘤免费筛查活动。对此话题,郝斌教授坦率地说:“在山西省, 腹主动脉动脉瘤的发病率并不低,但由于这种疾病发病隐匿,早期往往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广大患者对这种疾病的警惕性不高,导致很多患者因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治,死于瘤体破裂。通过2012年的腹主动脉瘤免费筛查活动,我们增强了老年患者对这种疾病的认知程度,扩大了医院及科室的影响力,随后的门诊及住院腹主动脉瘤患者较以往明显增多。”
郝斌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是***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方式,其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基本与开放手术相同,其特点是创伤小,避免了传统手术所带来的巨大创伤和痛苦,降低了病人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尤其对于一些有严重合并症、预期不能耐受传统开腹手术或手术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高危病例提供了***的机会。随着“开窗技术”、“烟囱技术”等的成熟和带分支支架及多层支架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原本需要行开腹手术***的复杂腹主动脉瘤倾向于腔内***。另外,对于某些累及内脏动脉而不适合行腔内***,且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行开放手术***的患者,为了减少手术创伤,为微创腔内修复手术创造条件,可应用联合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术的杂交技术来***。
采访即将结束时,郝斌教授强调说:“血管外科是一门新兴学科,还很年轻,出现一些问题也很正常。任何新事物在成立之初都是不完善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事物发展共有的‘三部曲’。任何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血管外科也是如此。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华北地区血管疾病防治体系,规范血管疾病诊疗措施,降低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提高和推动华北地区血管外科事业的发展’的会议宗旨,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西医内科学篇9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中西药学所提供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决定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互相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须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还应吸收多学科工作者参加。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讨论.相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 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 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二、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能容纳其它医药学的内容,起码是比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容纳中医药学的内容要多,这在中药学药物运用中能充分反映出来。突出表现在中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所见现象或某一病症,而是针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或称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肾、气血、三焦、六腑等,而这些功能系统或部位又互相关联和影响,故又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正是这种综合考虑而采用相应药物,使得药物的总体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少,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总之,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然而,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使西药变成中药,成为中药学中的药物。对这种中药化了的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用药规律使用时,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水平,即***功效的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减少。就拿四环素来看,其对急性细菌感染疾患效佳,而这类疾患,从中医药学分析,属实热证,有时夹湿,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则表明其具中药相关内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所以适于实热且夹湿证。此药在西药学中,虽对慢性细菌感染疾患并没规定为禁忌,但疗效不佳却是事实。这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较易理解。因为此时的细菌感染疾患往往属虚证,有的又偏寒证,对虚寒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起码不宜单独使用。使用于慢性细菌感染之疾患,是违背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当然不会取得良好功效。可见,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
依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枯竭,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原来是以新的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和机体生化反应过程的了解作为合成新药的依据,而今这两方面均未达指导药物研究设计的新境地,而中医药学则对西药学讲,却是新的理论知识。第二,研制一种新西药现需资金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时间几年乃至十年;筛选样品5千到1万种等,所得新药,疗效却不突出。而从中药研制,则耗费人力物力较少。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民族药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在很大程度上讲,乃为“中药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药为民族药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复方发展。第五,老药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只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难处正多,再担重任,岂不强人所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
总之,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三、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1.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的总体轮廓 为了坚持中西药学结合方向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应当对结合和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有个大体设想,即应有个总体轮廓,这样才能使此项工作目标明确,而不致摇摆:进而能选择相应途径和制定相应步骤及施实方案,就迄今情况而言,新型药物学应具备如下几点:第一,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第二,应能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第三,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还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的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 对如上三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三点内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共同内容,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中西药学两者的结合点。故关键问题在于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学就能体现如上三点,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
2.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标志 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制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而其中最突出则是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因为这方面内容的现代科学化,是其它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更是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核心。 中药基本内容,正如前述,包括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表述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就是在物质基础和主物活性两大方面给与现代科学的阐述。例如中药药性的寒与寒性作用,从物质基础方面,到底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才具寒性,而寒性作用又会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理气的功效,是哪些化合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又是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了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其它方面,亦然,中药若能达到如上程度的现代科学阐述,则中药学其它方面的现代科学化就易实现了,如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便于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质量控制则更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 按如上现代科学化后的中药学,再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学所应具备的几点,进行对比,显然,均具备了。若按迄今中药学基本内容的表达形式,那是难于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的,总之,中西药学结会与统一的第一条途径,就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上,重点又在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至于如何实现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首先要对中药给与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或单独或配合进行;第二,这种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围绕中药基本内容来进行。两点缺一不可,如缺第一点,则仍是传统中药;若缺第二点,则研究结果会脱离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均无从谈起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例如,止痛药研究,首先明确此药是止何种证之痛,如寒、热、虚、实等之痛的何种证。据此选择相应模型和现代指标,如止寒证痛之药,选用热板法之模型,就不一定合适,因此乃为热致痛,显然若用冷致痛模型将会更相宜,据此,再进行化学研究,可能获得止痛作用的物质,并做相应生化、生理、病现指标的测定。这样,就有可能从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给与现代科学阐述。
3,中西药学结合的另一途径是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的内容,亦包括多方面,如原料药的生产、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等,其中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即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表述,构成西药学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内容均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相关术语和指标来表述的。即物质方面以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性质来表述,尤其单体西药更明确;生物活性则以生理、生化和病理等相关指标和术语表述,将现代西药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药物及现代科学化的中药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现代西药所缺的是中药基本内容。如果使其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那么就成了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即成了中西药学结合后的新型药物。在此基础上,可使中西药学达结合与统一。 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不能变成中药和怎样变成中药。关于能不能变成中药的问题,这从前边关于中西药学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即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药物,且作用对象都是人体,也就是从道理上已阐述清楚。再从实践上看,中药基本内容就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呈现的作用(包括***和毒性作用),按中医药学来总结归纳出来和确定的。据此,中医药学早已吸收了很多中医药学体系外的物质而成了中药,如***香等。更从现代临床实践中,有人已注意到某些现代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有人认为考的松,具阳性,能资助肺脾肾气化功能,对阳虚证效佳等,因此,对现代西药,放到中医药学体系中进行研究。根据其临床作用,而总结它们的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如前边提到的四环素为苦寒之品,再如阿托品用后使人口干、面赤等,这些为热性的表现。至于具体作法,均可通过临床进行。即按中西两种医药学诊断,仅给西药,再接中医药学总结用药前后机体变化情况,据此而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中药。 值得指出的是,这条途径,很可能是中西药学结合的较快途径,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本身较难,就从物质基础的研究看,若将每味中药的化合物组成、比例、性质、变化等均研究清楚,实非易事。例如人参已经多人、几十年研究,已知有十余大类约百种化合物,然而还没能完全研究清楚。故有的提出200或400种常用中药的系统研究,希冀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仅物质方面的研究就不是在较短时期能完成的,更不要说生物活性方面了。当然,终应研究,也是能够研究的。此条途径却不如西药中药化来得快,因西药已具现代科学内容,仅缺中药内容,而这方面内容的确定,从中医药学讲,还是有很多方便之处的。 现在的问题是,应认识这条途径,重视它,作出规划,组织施实,中西药学乃至中西医学结合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也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在当代的新贡献。
四、中西药学结合是中西医药学工作者和相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努力目标
西医内科学篇10
一、中医护理课程发展现状
1、中、西医护理课程分离。
中医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中医和西医两个专业,课程为西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和中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将中医和西医的护理分离不但要重复学习护理内容,而且使学生在应用护理知识时思维也会出现分离,在应用时要首先区分是中医护理还是西医护理,不利于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传播,不能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护理思维,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中,当前已经实现了中西医临床课程整合,而对于中医护理专业来讲也要实现中西医护理课程的整合,这是中医护理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长期医护不分
因为很多历史发展原因在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实现医护分离,在建国以后才逐步实现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大量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学才逐步得到了分离形成了一个***学科。客观来讲中医护理学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系统,但值得提出的是这一学科来源于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护理理论根植于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对中医护理学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促进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3、中医护理处境尴尬
中医护理学发展遇到的阻力不但包括上述因素,还存在下面这些原因:在医学临床上应用中医护技术较少,就是在中医院很多护理人员也选择应用西医护理技术,一般情况下只有医生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护士只是起到配合作用。在学校掌握的中医护理技术得不到有效应用,限制了学习热情的发展,给教师的传授也带来了很大困难。中医在***过程中要求“整体观念”、“治病求本”,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后才能看出疗效,不如西医***迅速。所以医生在选择***疾病的技术时因为受到经济利益和利已思想的影响,都会选择西医技术,因此中医护理应用一再受到排挤而不能健康发展。
二、对策
1、整合专业课
(1)中、西医护理操作技能课程的整合。
西医护理学和中医护理学在内容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将两门学科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在护理学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如在西医护理学的热疗法部分引入中医护理学的热熨;在西医护理的注射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穴位注射技术;在西医护理的灌肠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中药灌肠技术等。利用将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中医护理技术属于护理操作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病人护理问题时,可以自然想到应用中医理论和操作技术,而不会只有在中医院或中医科才会想到应用中医护理技术。
(2)中西医护理临床课程的整合。
把中医内科护理学和西医内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西医内科护理学,为了彰显中医特色可以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作为框架。如针对一种病症可以依据病因、分辨病症、进行检查、应用中西医进行***与护理等进行综合***;还有,可以将中医骨伤科护理学与西医外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实现中西医儿科护理学的结合和中西医妇科护理学的整合。全面实现中西医护理学课程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在遇到一种病症时可以自然应用中西医理论进行思考,而不将中医与西医***开来,使中医护理得到良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护理意识。
(3)扩展课程的整合。
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护理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理论,不同学科之间出现相互渗透与相互交叉现象越来越多,如护理美学、护理教育、社区护理、老年病护理、健康教育等,因为规定每门课程都要有学分和学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安排大量学时;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大量重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应受一本教材一门课程思维的限制,可以研究将课程设置为护理人文社科扩展课程和护理临床扩展课程,第一种课程可以包括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第二种课程包括社区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健康护理等,在充分研究这些课程的基础上,提炼出这些课程当中的新理论和新知识,实现全面整合防止重复讲解,使用最少的教学时数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材
当前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过程中要重视培养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意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其他专科护理当前已经依据护理程序实施,也就是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办法、护理评价。中医护理作为专科护理课程,它的实质就是护理程序,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护理程序模式,只是专业术语是中医而已。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新入学的学生形成统一的护理认识,防止出现过于***的中医传统理论知识,因为没有实现教学中的对接学生因为不易理解知识而导致厌学。在编写中医护理教材过程中要依据当前应用的现代护理模式,应用中医辨证护理和传统护理技术进行整体护理,对当代中医护理学逐步完善和发展。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及教材
主要方法就是利用任务引领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学生能够掌握中医护理知识:一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民俗常识;二是中医常识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三是中医护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求以人为中心,人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的认知;四是网络信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保健医疗宣传等。综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教材内容、大量参考资料、网络信息文字共同构成了“理”。在进行教材编写时不但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而且还应包括职业教育改革的教学方式,如任务引领教学,出示任务或任务的一部分,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理”与“实”的综合运用,实现理实一体化而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这种形式的教材改革不但为师生参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多方面表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