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走读干部”是乡镇管理中存在的干部工作不良状态。文章从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两个方面提出治理措施,即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乡镇干部的需要层次,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转变;加强社会舆论对于“走读干部”的关注;注重乡镇干部的心理调节;在干部评价体系中提高“群众口碑”的权重,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走读”变“住读”;明确对“走读干部”的惩处措施,对基层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强监管;“一把手”以身作则;等等。
【关键词】 乡镇;“走读干部”;治理;综合激励
【作者简介】 杜彤,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监督。
【中***分类号】 D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8-0015-02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乡镇基层公务员队伍中存在严重的“走读干部”现象(即家住县城,周一去乡镇上班,周五返城过周末)。人民群众对此的描述是:“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想跑。”***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国共有超过万名“走读干部”被排查发现,6454名被依法查处。众所周知,基层公务员扎根基层,是最接近群众的公权力行使者,深刻影响着中国基层治理的现状和未来。因此,对“走读干部”问题的治理意义重大。
一、“走读干部”现象的成因和危害
1. “走读干部”现象的成因
(1)干部交流任职制度的“副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和***府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和***府正职领导成员。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创造了客观条件。住房或者配偶、子女随迁有一定困难,也是导致干部“走读”的原因之一,一些干部调任新地后,当地***府机关没有提供住房,自己经济能力有限,就可能出现“走读”现象。同时,配偶如果在随迁地找不到合适的接收单位,子女在随迁地找不到好的接收学校,导致干部与家人两地分居,也会造成“干部走读”现象出现。
(2)干部激励机制不完善。有些地方,干部考核、提拔、任用的权力主要掌握在上级领导特别是上级***和组织部门主要领导的手中,干部服务的对象――普通群众在领导干部升迁去留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因此,某些干部以领导满意不满意和高兴不高兴为工作标准。除此之外,晋升通道堵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乡镇大约有上百名公务员,如果上级没有职位空缺,下级的基层人员则不会得到晋升的机会,有的基层公务员干了十几年也没有机会被提拔,这一现实导致基层干部身在地方却心系城市,甚至纷纷逃离基层。选调生、公务员队伍大多是学历较高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不安心长期扎根基层,而是将在基层工作作为一种锻炼的机会和跳板。这些人往往成为“走读”的主力***。
(3)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缺乏监督。上一级******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管理的弱化和基层服务不到位,相关部门对乡镇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缺乏监督,使得“走读”问题没能引起重视,导致“走读干部”缺乏应有的制度约束,这是“走读”问题长期存在的组织原因。另外,乡镇一级对于干部作风管理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存在侥幸心理,这是产生“走读”现象的主要原因。
2. “走读干部”现象的危害性
(1)***和***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受损。“走读干部”经常周一来上班,不到周五就急着往家里赶,缺乏长期扎根基层的定力。特别是当本地出现、灾难险情、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时,领导干部往往难以及时赶赴现场处理,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极有可能令事态恶化,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长此以往,破坏了***和***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2)腐化了基层的干部群体。干部“走读”造成了许多潜在的腐败现象。例如,在公车改革之前,许多“走读”干部占用公共资源,公车私驾,往返城市与乡镇之间均用公车接送,将汽车的油费和保养费转移到基层***府,增加了基层的财***负担,助长了特权思想。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原***书记、镇长崔连海是典型的“走读干部”,被查处后,办案人员计算,其“走读”平均每天花费汽油费约278元。
(3)“走读”干部注重个人利益,服务意识淡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化,是“走读”干部现象滋生的主观原因。有些***员干部认为自己长期在基层,没有照顾好家人,没能顾及到个人生活,于是,不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办事敷衍,得过且过,不能踏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基层工作自然很难做好。
二、综合激励视角下的“走读干部”治理措施
由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和莱曼・波特提出的综合激励模型(见下***)包含了多种激励理论。相比其他单一的激励理论而言,它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地描述了激励的过程,同时这种综合的模型在复杂的现实中更具有应用价值,有助于组织提出复合的激励方案。
综合激励模型
基于基层公务员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理论,我们认为,可以从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两方面来探讨治理“干部走读”问题的举措。
1. 内部激励措施
(1) 加强对乡镇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走读干部”现象的频发,意味着基层干部在处理人民利益和自身利益时,侧重于后者,只考虑到自身的发展,而没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因此,应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来转变部分干部的利己观念,帮助他们将重心放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上来,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2) 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需要层次。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目前,基层领导干部大多处于社交需要这一层次。因此,对于基层领导干部要在***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待遇上提高。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解决基层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提高基层工作质量最有效的途径。
(3) 加强社会舆论关注。由于我国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长期以来,对一把手缺乏有效监督。但近年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给乡镇干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激励他们专心做好本职工作,更加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
(4) 注重乡镇基层干部的心理调节。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八成基层公务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原因包括个人抱负与现实情况出现落差、工作负荷大和内容僵化、职务晋升和薪酬激励失效等等,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在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同时,还要适时调节自己的心态,找到适合且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
2. 外部激励措施
(1)提高基层干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打破基层公务员晋升的天花板效应是提高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现有的公务员体制尚难以在这方面有重大突破。各地可在干部选拔和任用工作中,充分利用***策的导向作用,向作风优良、扎根基层办实事的***员干部倾斜,在基层干部的任用上,可以改变单一的由上级任命的惯例,适当提高群众意见的权重。
(2)明确惩处措施,对于基层领导干部的行为加以监管。为了防止“走读”问题再抬头,对于县、乡、镇领导干部的迟到早退、“遥控指挥”、不深入基层、问题解决周期长等问题,应出台惩处措施,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从而让基层领导干部真正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百姓解决问题。
(3)“一把手”以身作则。曾经强调,“一把手是关键,一把手以身作则并有力推动班子切实贯彻中央精神很重要。”一把手带头是“干部走读”问题整治的重要方法,也是检验专项整治“干部走读”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要整治干部“走读”问题,使“干部像候鸟”的现象绝迹,只有坚持抓好一把手,让一把手带头不当“候鸟”,为其他干部示好范、带好头,才能彻底根治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孔新峰,周望.治理“走读”,实际是治理干部作风[N].光明日报,2014-6-20.
[2] 蔡玉洁.整治“走读”干部关键要抓“一把手”[EB/OL].人民网-中国***新闻网,2014-8-15.
[3] 姚润萍.[广西]出重拳下猛药 狠刹干部“走读”风[N].人民日报,2014-4-22.
[4] 王明浩,庞革平.部分地方基层干部现“走读”风 没事就往城里跑[N].人民日报,2014-4-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乡镇“走读干部”现象的成因、危害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