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残疾的定义和分级
1.定义: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有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 分级:
注:表中WHO-DAS II只用于残疾人活动与参与评定,不作为智力残疾分级的依据。
(二)智力残疾的诊断及特殊情况诊断
智力残疾的诊断按诊断方法分为0~6岁和7岁以上两个年龄段。0~6岁人群智力残疾诊断方法:以盖塞尔发展诊断量表(Gesell)诊断结果,对照“智力残疾标准”确定残疾等级,对处于智力残疾临界状态的儿童,需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辅助判断。7岁以上人群智力残疾诊断方法:以智商和适应行为水平都达到智力残疾标准即确定为智力残疾,智力残疾的分级则以适应行为水平为准。
相应地,智力残疾的诊断有“0~6岁”和“7岁以上”两种不同程序,还要考虑到诊断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
0~6岁儿童智残诊断程序:0~6岁人群经DDST筛查,如果属于阳性(疑以智残者),均要采用“盖塞尔发展诊断量表”(Gesell)进行诊断性测查,确定是否智残及其分级。
(1)适应能区测查结果正常,即大于78分(不含78分),则直接诊断正常。
(2)适应能区如果小于或等于78分(≤78分)者,要继续测查精细能区、语言能区、个人~社交能区。部分被诊断者还要进行适应行为评定。
(3)适应能区如果小于72分(
(4)如果适应能区测查结果在72~78分之间(含72和78分),则根据被诊断儿童年龄分两种情况加以处理:①对于被诊断者年龄在7个月~6岁(含7个月)者,还要使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进行适应行为评定,按适应行为评定结果进行智残及其分级诊断。②被诊断者年龄等于或小于6个月者,则还要考虑语言能区和个人~社交能区的测查结果,如果该两个能区测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则不诊断智力残疾;如该两个能区测查结果均低于正常值,则可诊断为轻度智力残疾(四级)。
7岁及7岁以上人群智残诊断程序:经《7岁以上人群残疾筛查问卷》筛查阳性者(疑似智残者),按以下程序明确诊断。
(1)对于筛查阳性者,首先进行适应行为评定,评定时要询问知情人,同时也要对被诊断者进行现场观察,完成全部项目评定,得到适应行为评定结果。同时,通过适应行为评定过程,对被诊断者有了较好的了解,可判断被诊断者进行智力测验的合作性。如果估计被诊断者能配合进行智力测验,则均要进行智力测查;如果估计被诊断者完全不能配合进行智力测验,则可根据适应行为评定结果来进行智力残疾的诊断和分级。
(2)被诊断者完成了智力测验和适应行为评定后,要求智商和适应行为水平都达到智力残疾标准即确定为智力残疾,但智力残疾的分级则以适应行为水平为准。如果被诊断者仅完成了适应行为的评定(因不合作的原因未完成智力测验),则按适应行为评定的结果确定智力残疾及其分级。
特殊情况诊断程序:
(1)0~6岁人群中极少数筛查阳性者可能因不合作而得不到盖塞尔发展诊断量表的测查结果,这时可用“婴儿~初中学生生活能力量表”评定结果确定智力残疾及其分级,这是不得己的办法,应尽量避免使用。
(2)7岁以上人群中极少数筛查阳性者可能合并一种或多种其他种类残疾如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影响实施韦氏智力量表简式全部4个分测验,但能实施其中的两个言语分测验或两个操作分测验,这时可根据两个言语分测验或两个操作分测验的平均量表分来判断智力水平。如果两个言语分测验或两个操作分测验的平均量表分≤4分,适应行为评定结果也达到智力残疾标准,则可确定为智力残疾,并以适应行为评定结果作为智力残疾分级的依据。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应尽量避免使用。
(3)尤其要注意16岁组诊断对象,因为工具的年龄限制,其智商诊断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简式》(WISC-CR),适应行为评定采用《成人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17岁及17岁以上诊断对象,还要根据城乡诊断对象分别选用相应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简式》(WAIS-R)城市版或农村版及其常模。
WHO-DAS II用于残疾人活动和参与评定,但不作为智力残疾分级的依据。每个调查队需要两名智力专业医生:一名儿科医生负责0~6岁智力残疾筛查、诊断,学习DDST、Gesell以及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一名神经内科医生负责0~6岁智力残疾筛查,同时负责7岁以上智力残疾诊断,学习DDST、WISC-CR、WAIS-RC、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成人适应行为评定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