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中学美术在培养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要从发扬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之美的角度出发,努力培养其创作“意境”之感,进而使其能够鉴赏、创造美的艺术。
关键词:中学美术;山水画;意境;诗画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33-02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几十年来不变的话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学生个性发展更为看重,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成为中学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培养学生创作“意境”感的角度,对“意境”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
一、意境之美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寥寥几字描绘了一副动人的画面。何谓“意境”?人们需要一种精神生活,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这些只是想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使其心灵得到抚慰。如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作品,置亭台楼阁、茅居村舍于山水之间,飞鸟鱼虫,意态生动,气象万千,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中国古代艺术以绘画较为突出,一些绝世佳作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即使是一人之作,也需要特定的心境、场合等才能创出佳作。这就突显了意境的重要性。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创作方式。这首先与中国画独特的物质媒介――纸墨笔砚的独特性分不开,也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画家极力营造的诗一般的画面意境分不开的。
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唯美意境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四句是宋代名家苏轼对王维的诗画评价,也成了历代诗人和画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王维绘画融入诗境,使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先后之次序,有上下左右之位置,然后组成一幅完美的***画。他不描写单一的山、水,花、鸟、草、木,而是将多种多样的景物组织成完整的画面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意境。如在《辋川闲居赠裴迪》中,从色彩看,有苍翠的寒山,殷红的落日,青白色的炊烟;就音响而言,有潺潺的流水,暮蝉的长鸣,还有裴迪的歌声。诗人将众多的色彩和音响和谐的组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完整的村居秋晚***。又如其传世之作《雪溪***》,如其诗一般,充满着镜头感。一座木拱桥、一片冰雪天地,两、三棵凋零的树木,花草荒芜,小溪的两岸孤溪中有一叶篷船,孤单影只的船夫撑篙而行,意境萧条,诗意油然。整幅画色调素雅,写意于情,充满了黑白电影的慢镜头感,像唐诗一般,意境高雅,耐人寻味。让人不禁诗性大发。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中以山水画创造的意境最为广博、深远。山水成了画家抒感的媒介,也成了表现思想和咏味的中心。画家诗人心灵活跃,与宇宙同化,寻求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它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不失自然。古代画家表现艺术生活的最高精神形式有两种,一是热情深入宇宙的动象,另一种是用宁静涵映世界的广大精微。这种艺术的显现,不是客观、机械的临摹自然景观,而是如米芾所言:“心匠自得为高”。创作过程要“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之于笔墨”,“胸中有成竹,下笔如有神”,这和西方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早午晚三次临绘于同一风景十余次,刻意写实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也是中国画将就意境的所在。
三、培养学生的“意境”
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盲目的要求多写、多画,而忽视了学生对艺术的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艺术的造诣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意境”感入手。以下就几个方面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境”感。
(一)多读古代诗歌,增强文学修养
古诗写作,每每表露心声,是作者对社会人文、大千世界的一种感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或凄美、或温馨的诗句,很多都可以让读者 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学生就是要在脑海中多形成一些画面,然后利用自己的美术功底创作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形神兼备,超然脱俗。
中学美术教学,教师可以以古诗为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想,画出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不仅局限于古诗,一些唯美的情景或人物也可以拿来当作业,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文学修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进而能够创作出生动的作品。
(二)欣赏名家国画,培养艺术情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好的环境和氛围才能有好多心境,才能有好的作品。欣赏名家之作,用心体味其中的神韵,或苍劲有力的书法,或栩栩如生的山水画,都可以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最后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如,《清明上河***》,观赏着无不为当时汴京城之繁华而吸引,疏林薄雾中,茅舍、流水、老树,生灵活现;观摩郑板桥的“竹子”,张大千的“虾”,栩栩如生,动人心情,一种意境之美油然而生。
中学美术教师要多让学生欣赏大家之作,不要求其模仿、临摹,但要用心去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书法及画中的神韵、意境。如此,学生的情操、精神就会有所提高。
(三)开拓视野,感受人文、自然景观
中国山水之名作,作者无不踏山涉水,身临自然,感天地之物,若有所思,心有所悟,而创出绝世珍品。那种作品绝不是关在屋子里空想出来的画面。艺术来源于生活,少了自然实际,那就不是美,反而会遭人嘲笑。当年,国画大师徐悲鸿年青时,画的马儿吃草时眼睛是睁着的,一老者看后说:“画得很好,可惜这马儿是眼瞎的。”徐悲鸿问原因说:“你怎么知道这马是眼瞎的?”老人解释道:“马低头进草丛吃草时眼睛都是闭着的,为着是不被草尖剌着眼睛,而这马却是睁开眼的,那不是瞎的吗?!”徐悲鸿听后大吃一惊,原来是如此,此后才有“八骏***”之名作。
艺术之美尽在生活点滴之中。教师要多提醒学生注意生活中的事物,要多走出去接触自然,进而能够感受天地之气,而后有所思悟。
此外,在培养学生的“意境”方面,教师要先做好表率作用。须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待学生要不偏不倚,一视同仁,还要努力发现学生的潜质,然后用心着重培养。艺术需不需要天赋,现在无法考证,但对一些很有天赋的学生一定要用心培养。
四、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求知欲强,可塑性大。中学美术课除了对其进行基础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外,还不能忽视其审美修养、感受能力、意境之感的培养。美术以其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及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很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在对其辅导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其艺术修养,进入“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的艺术意境,感受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苏轼.《津逮秘书》本《东坡题跋》卷五.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社,1999.1.
[3]周来望.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2-3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