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许多现代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现代人的精神压力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因而现代人对找回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旅游动机是在旅游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旅游者去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身心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心理压力大,普遍渴望对这种不平衡的身心状态进行调节。旅游活动是人们公认的有效地调节人们心理状态的活动。就这样人们就产生旅游需要,也是旅游动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旅游动机 行为 旅游需要
人类迈入21世纪,我们发现世界正处在这样的时代――遍及全球的旅游黄金时代即将到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旅游动机将呈现多元化、高档次化、文明化。那么,人们的旅游动机呈现何种状态?如何满足人们变化各异的旅游动机的需要并加以正确引导,以推动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的迅猛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崭新的课题。
一、旅游动机及其层次
(一)旅游动机的概念
“旅游”是从英文"tourism"翻译过来的。原意为游览的嗜好,引申为有关游览的学问。何为旅游动机? 这首先涉及到何为动机这一问题。通俗地讲,动机就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人的各种行动都由动机引起,是为了实现某些被满足的需要而进行的。因此,简单来说,旅游动机指的是促发一个人有意去旅游以及确定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二)层次分析
研究人的动机,必须首先研究人的需要。旅游动机也是如此。在研究人的需要这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如下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 也称归属和爱的需要;4、受尊重的需要: 自尊、个人声望、名誉、地位、成就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马期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的,只有一个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同时,低级的需要可以从外部,通过物质的手段得到满足,而高级需要则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属于精神需要,并且对人具有更高的激励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解释人的行为有着重要而普遍的意义。那么,旅游动机的产生,到底是出于哪一层次的需要呢? 我们先从生理需要这一层次谈起。一个人或者家庭要外出旅游,必须首先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一定的支付能力。这就意味着有经济能力的外出旅游者,其温饱等基本问题早已经得到了解决,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生存的需要而外出旅游。至于安全需要,应该说,一个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更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所以为了安全的需要而外出旅游的可能很小。就社交需要而言,一个人归属和爱的满足,只有在熟悉的社会群体中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满足。受尊重的需要,除了包括在他人心目中受到重视、赏识或尊重外,还包括取得成就,提高地位和自信等表现自己的需要。旅游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提升自我形象的手段。
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通过各种挑战自我极限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旅游活动中就有各种挑战自我极限的方式。但是,包括马斯洛本人也承认,很少有人达到这一层次。
可以看出,人们外出旅游,满足的需要多半是较高层次的,属于精神需要。尽管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也有满足低层次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的要求,但这并不成为一个人外出旅游的目的。
二、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
在现代, 由于旅游的参加者范围更加广泛,动机的类型也更加多样化。美国著名旅游学教授罗伯特・W・麦金托什则提出,因具体需要而产生的旅游动机可划分为下列四种基本类型:
(一)身体方面的动机;(二)文化方面的动机;(三)人际(社会交往) 方面的动机;(四)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事实上,由于人的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因此,人们的旅游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有时某一动机为主导动机,其他为辅助动机。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在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方面的因素中,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人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进而产生不同的旅游行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美国的心理学家斯坦利・帕洛格的研究较有代表性。
帕洛格以数千美国人为调查样本,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人们可以被分为如下五种心理类型,这五种心理类型分别被称为自我中心(psychocentric) 、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多中心型(allocentric)、自我中心型和多中心型代表处于两端的两种对立的性格。
心理类型属于自我中心型的人,他最强烈的旅游动机是休息与轻松。在行为表现上,这一类型的喜安逸,好轻松,活动量小,喜欢熟悉的气氛和活动,理想的旅游是一切都事先安排好的,比较欣赏团体旅游的方式,旅游的习惯做法是乘车到他所熟悉的旅游地。处于另一端的属多中心型心理类型的人,表现为好冒险,喜欢到偏僻的,不为人知的旅游地体验全新的经历。这类人虽然也需要旅游业为他提供某些基本的旅游服务,如交通和住宿,但是更乐于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除了这两个极端类型外,中间型属于表现特点不明显的混合型,近自我中心型则分别属于两个极端类型和中间型中略倾向于各极端特点的过度类型。帕洛格的这一模型,虽然大体将人按个性心理特征划分为这五种主要类型,但是划分并非绝对。他也肯定了人在心理上存在某种连续性,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弹性或灵活性。这一模型也显示,属于中间型心理类型的人占大多数,而两个极端心理类型的人在总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
但是,个性心理因素只是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中的一个。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个人因素会影响人们旅游动机的形成,如年龄、性别、个人的文化程度与修养。除个人因素外,某些外部因素,如社会条件、微社会环境条件、收入状况等也会对人的旅游动机产生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就必须全面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动机,开展心理营销,及时推出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好地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
参考文献:
[1] 甘朝有.旅游心理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2] 林南枝,陶汉***.旅游经济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
[3] 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4] 李天元.旅游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
刘景, 1982年, 女 ,汉族 ,石家庄市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餐旅系,本科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