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很多学者对欧盟的框架是如何构建的以及欧盟和欧共体的关系并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现行许多关于欧盟的流行说法也不完全正确。本文希望通过介绍,能够较清楚的把欧盟复杂的框架结构展示出来,使人们对欧盟的制度体系以及欧盟和欧共体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 欧盟 欧洲各大共同体 框架结构 超国家性
欧洲联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要剖析欧盟,就不得不从欧洲一体化进程谈起。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沿革
1、《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1951年,为了让法国和西德能够达成和解,并为西德重返欧洲大家庭铺平道路,在法国***府的牵头下,德、法、意、荷、比、卢六国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宗旨是在六国间建立取消关税、商品数量限制等措施的煤炭和钢铁统一大市场,该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各国通过把部分让渡给煤钢共同体,使其具有超国家的性质,从而可以在统一的大市场内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有关煤炭和钢铁的经济***策。
2、《罗马条约》
1957年,德、法、意、荷、比、卢六国又在罗马签署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这两个条约被统称为《罗马条约》。《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标志着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宗旨是协调各成员国的核工业发展,促进投资,加强信息交流。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建立全面的关税同盟及统一的经济***策,并在内部统一市场上实现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至此,欧洲三大共同体分别依据不同的条约成立了。这三大共同体有着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缔约各国通过让渡部分使这三个共同体都成为了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国际组织。
3、《布鲁塞尔条约》
1964年,上述六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该条约于1967年生效。《布鲁塞尔条约》生效前三大共同体有着各自***的管理机构,分别在各自条约赋予其权力的领域内领导各自的共同体并发挥其职能作用。而《布鲁塞尔条约》生效之后,欧洲三大共同体的(领导)机构合并,从而使各大共同体开始通过共同的机构对外行使权力。
4、《马斯特里赫条约》――欧盟的成立
为了进一步的加强经济和***治领域的一体化,1992年,欧洲各大共同体成员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会议上签署了《马斯特里赫条约》,即著名的《欧洲联盟条约》。根据该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更名为欧洲共同体,条约同时提出了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并为实现货币联盟制定了三个阶段的措施。各大共同体的各个机构也被更名为欧洲联盟的机构。至此,在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之下,欧洲联盟条约在三大共同体体制之外又新开辟了两个***治领域的合作,并且在横跨这些不同的领域之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实体,即欧洲联盟。而这两个新的***治合作领域分别是:第一,共同外交及安全***策;第二,刑事案件的警务与司法合作。自2002年起,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下的产业领域全部被并入到欧洲共同体(即原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之下,欧洲共同体条约调整的产业领域范围进一
步扩大。在此期间,随着欧盟不断扩***和欧元(EURO)被启用,欧洲一体化进程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二、欧盟框架结构和制度体系
1、欧盟体制的框架结构和其三大支柱
如***1所示,欧洲的经济学家、法学家们总是把欧盟形象的形容成一个大厦的穹顶,把各大共同体描述为第一支柱;把两个***治合作领域,即共同外交及安全***策作为第二支柱;把刑事案件的警务与司法合作作为第三支柱。
目前,从原则上讲,在欧洲共同体的机构中,理事会享有立法权,行***执行权归欧盟委员会,欧洲法院享有司法权(包括对各大条约的司法解释权),欧洲议会享有立法参与和监督权,欧洲国家分权与制衡的体制也已经逐步被复制到共同体的体制之下。
2、欧盟的制度体系
在欧洲联盟框架下实行的制度是双轨制,一方面是共同体体制,即第一支柱;另一方面是新建立的两个***治领域里的“***府间的合作”,即第二、第三支柱。
在后一种情况下,“***府间合作”即按照国际条约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在国家间展开合作,条约的成员国本身是权利义务的直接承担者。也就是说在外交与安全的合作以及刑事案件的警务与司法合作这两个领域内,各成员国各自***对外行使自己的,欧洲联盟的决议对成员国国内法不能产生直接的效力。而在共同体体系下的情况则截然相反,各大共同体条约本身以及各大共同体的机构根据条约制定的规范不但对各成员国有效,其效力也可以直接作用于成员国国内个体,即所谓的“穿透力(Durchgriffswirkung)”。有没有这种“穿透力”是有本质区别的,相应的也对应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制度,因此,在欧盟框架下实际上实行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体系。
三、欧洲各大共同体与欧盟的性质及彼此关系
1、欧洲各大共同体的性质
(1)***的公法人。在欧洲联盟的框架中,欧洲各大共同体依然拥有自己***的国际法上的法律人格,它们作为国际法上的主体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到国际关系当中去。与欧洲联盟相比,各大共同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他们可以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签订条约,甚至可以加入其他国际组织,如欧洲共同体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各国通过让渡部分使各大共同体具有超国家性。各大共同体都是国际组织,但不是一般的国际组织,是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国际组织,也就是说它们位于国家之上,可以各成员国必须遵守的命令。这一特质是其他一般性的国际组织所不具有的。
2、欧盟的性质
一方面,《欧洲联盟条约》第3条第1款规定了联盟的统一制度化的框架,但是另一方面,《欧洲联盟条约》并没有赋予自身内部的或外部的任何管辖权,各成员国没有明确的打算把欧盟建立成一个国际法意义上的***府间国际组织。因此,欧盟自身由于缺乏国际法所赋予的权限,而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去签署任何国际法意义上的条约,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欧洲国家把欧盟看作是一个国际法上的主体,人们在它的“基本文件”《欧洲联盟条约》里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根据或授权。
3、彼此关系
《欧洲联盟条约》第4条规定了欧洲***理事会(Europaeische Rat)是欧盟的领导机构,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对于那些具有***的、能够形成不同于各成员国意志的共同体的各机构,欧盟不能支配他们。欧洲***理事会仅仅是一个广义上的领导机构,可以这么说,它仅为各成员国在欧盟委员会***的参与下进行协商提供了一个论坛。而至于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虽然被冠以欧洲或欧盟的名称,但实际上,至少在目前他们还都只不过是各大共同体的机构。当然这并不排除这些共同体的机构将权力伸向欧洲联盟第二、三支柱的框架范围内。而与各大共同体的机构在共同体体制内享有完全***的立法、行***、司法权相比,在欧盟的第二、三支柱的框架下的相关决议形成过程中,各大共同体的各机构仅仅有提供配合与帮助的权利或义务。
四、中国现行的错误观点
1、欧洲共同体和欧洲各大共同体
如前所述,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其前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在2002年以前,与之并存的还有两个共同体,分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而这三个共同体分别是根据三个不同的条约建立起来的,即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和1957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后两个条约又并称为《罗马条约》。缔约各国通过让渡部分使这三个共同体成为了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国际组织。因为这三个组织的名称中都含有“欧洲”和“共同体”这两个名词,所以为了方便叙述,欧洲人一般把这三个共同体用复数的形式合起来简称为欧洲各大共同体。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生效前三大共同体有着各自***的机构,《布鲁塞尔条约》生效之后, 欧洲各大共同体的机构合并,从而使各大共同体开始通过共同的机构对外行使权力,很多人认为至此各大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但是并非如此。因为这就好比一套教练班子同时执教国家男足、国家女足和国家青年队,教练班子的合并不代表着三个足球队的合并,所以各大共同体虽然有共同的机构,但其本身并没有合并。2002年,由于《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50年的期限到期,该条约之下的领域被并入欧洲共同体(即原欧洲经济共同体)之下。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已于1992的《马斯特里赫条约》更名为欧洲共同体,但这只是一个专业术语的转化,因为《欧洲联盟条约》明文规定欧洲共同体只不过是原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新名称。即便是2002年之后欧洲煤钢共同体被并入欧洲共同体,但是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还***于欧洲共同体之外而存在。在中国许多人把欧洲共同体等同于欧洲各大共同体,甚至称欧洲各大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而这些概念的混淆和错误理解有很大一个原因是翻译欧洲语言时不谨慎。欧洲各大共同体的英文是European Communities,而欧洲共同体的英文是European Community,拉丁语系的单复数问题可于通过词尾的变化简单的表现出来,但中文不行,必须通过在此前加量词来区分二者的不同,不加区分的把两个词都翻译成欧洲共同体是不妥的。
2、欧洲各大共同体和欧洲联盟
许多国内人的意识中总是认为欧洲各大共同体或欧洲共同体是欧盟的前身,这也是错误的。正如前面所述,欧洲各大共同体和欧洲联盟是不同的实体。欧洲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是两个***的、具有超国家性的国际组织,而欧盟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并不为多数欧洲学者认可。欧洲联盟在1992年成立时,也并没有吞并欧洲各大共同体,只是在其之外又构建了两个新的合作领域,并为这三个领域不同层次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框架而已。所以,把欧共体或欧洲各大共同体简单的理解为欧盟的前身,也是对现实欧盟框架结构的误解。
【参考文献】
[1] Rudolf Streinz,Europarecht,36,7.Aufl.2005.
[2] Matthias Herdegen,Europarecht,71,9.Aufl.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