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言语交际是一个涉及交际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包括说话者的话语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预设在言语交际话语选择和理解的动态过程中充当着一个变量,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交际主体的言语行为。因此,言语交际主体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应在充分考虑预设因素的基础上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避免给交际带来负面影响,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预设;角色;话语选择;理解;言语交际
Abstract:Verbalcommunicationisabilateralprocessforparticipants,whichincludechoice-makingonthepartofthespeakerandinterpretingofthehearer.Andpresuppositionactsasavariableinthisdynamicprocess,constrainingthespeechactofparticipantstoacertaindegree.Therefore,theyareexpectedtotakeintoaccountthefactorofpresuppositionandmakeadjustmentsinordertoavoidpossiblenegativeimpactandactaccordingly.
Keywords:presupposition;role;choice-making;comprehension;verbalcommunication
一、引言
预设(presupposi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于1892年在其《论意义和所指》一文中提出,这之后引起众多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兴趣。也有学者称预设为“先设”或“前提”,他们虽然所用的术语和研究视角不一,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预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逻辑和语言现象(Wilson,1975;郭聿楷,1998;徐盛桓,1993;等等)[1],[2],[3]。预设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对说话者交际意***的把握。
可是,预设在人类言语交际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对话语选择和理解中有什么制约作用呢?说话者和听话者在言语交际中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呢?本文将在讨论预设语言现象的特征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言语交际中的话语选择和理解
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至少涉及说话者选择话语以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和听话者对话语进行阐释并抓住其交际意***两个过程。首先,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经常面对话语选择的问题:是说还是不说?是直接表达心意还是选择间接语言?应该使用哪种语言变体才适合当前的交际情景?多少信息量才适合当前的交际需要?等等。这个交际过程显然不是单靠背单词、学语法和练口语听力能够完成的,尽管这是言语交际的一些前提条件。这必须依靠说话者的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发挥语境因素在言语交际中的制约作用等。
其次,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也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语境、共有知识、心理状态等。同时,听话者还要在双方共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断说话者的真正交际意***,避免曲解和误解的产生。
我们常说的言语交际的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便是很好的例证。语用失误又可以细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前者指交际中的语言使用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或者套用了母语的思维,造成话语的“不合时宜”而引起的失误;后者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两种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得相当普遍。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对方文化并学习一些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原则,提高应对不同交际环境下的语用能力。与此同时,作为话语接受方的听话者也应该对语用能力相对较弱的说话者怀有一颗宽容的心,相信说话者并没有冒犯、粗鲁的言语行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语用方面重视不够引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减少语用失误,又能使言语交际顺畅,不至于出现“卡壳”的尴尬场面。
除了上述一些因素外,制约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的语用因素还有很多,不一而足。例如,人们在交谈中常常拐弯抹角,并非总是直言不讳,但是听话者又能做到心知肚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这是为什么呢?在解释这种语言现象时,学术界用得最多的当属语用的礼貌原则。20世纪80年代初,Leech在总结Brown&Levinson等人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Theory)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导人类会话交际活动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及其六个次准则,即:1.策略准则;2.慷慨准则;3.赞誉准则;4.谦虚准则;5.一致准则;6.同情准则[4]。但是,世界各民族自己言语交际中在遵守礼貌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例如,顾曰国针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作了相应的修正,认为中国的礼貌倾向于贬己荣人,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等级秩序息息相关。同时,他将中国的礼貌概括为:尊重他人、谦虚、态度热情以及温文尔雅。因此,各民族言语交际礼貌的差异性也同时制约了我们话语的选择和理解。
所以,人类言语交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说”与“不说”、“如何说”的问题。当可以不说时,说话者可以通过保持沉默或体态语言来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当必须说的时候,说话者就应该考虑“如何说”的问题了。当然,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说的,这就有必要关注制约言语交际的因素。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在发出言语行为之前总会综合考虑各种语境因素,如交际对象、交际时间、交际场所等等。另外,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以便识别说话者真正的交际意***也同样会受到上述语境因素的影响。
三、言语交际中的预设变量
尽管语言学家对预设的理解和定义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语义预设(semantic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前者从语义真值的角度研究句子或命题(propositions)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讨论话语(utterance)的适宜性。如上所述,说话者的话语选择和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这些因素中,预设知识扮演着重要角色,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重叠程度及其动态性(dynamic)决定了它在人类言语交际中可以充当一个变量(variable)。也就是说,交际主体的共同的预设知识会随着交际环境和交际活动的推进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说话者作出相应的调整,提供适量的信息,否则会显得啰唆,给听话者造成加工负担。例如,如果说话者在言语交流中发出下面的话语:
“Ifoundanoldbicycle.Abicyclehasachain.Thechainwasrusted.Abicyclealsohastires.Thetireswereflat.”
显然,这样的话语在听话者听来,不是说话者思想表达能力有限就是精神有问题,因为引文中的第二句话和第四句话是任何现代人所具备的常识,重复这些人人皆知的东西无异于将听话者视作。为了解释这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从预设理论中寻求答案。
最早对预设现象进行研究的首推逻辑学家,如G.Frege等。20世纪60、70年代,预设现象也引起语义学家的广泛关注。在语义学中,预设是这样定义的:
句A在语义上预设句B,当而且仅当:a.凡是A是真,B是真;b.凡是A是假,B仍是真[5]175。
言语交际话语选择和理解中的预设定位
例如:句子“Johnsawthemanwithtwoheads.”及其否定形式“Johndidn’tseethemanwithtwoheads.”都预设句子“Thereexistsamanwithtwoheads.”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语义学家往往关注句子或命题的真值(truthvalue),即从真和假两个值的角度探讨句子的意义。
Levinson也从语用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语用预设的两个重要特点:合适性(appropriateness或felicity)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或共同性commonground)。他对语用预设给出的定义是:
如果一句话语只有当B是言语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时才是合适的,那么A在语用上预设B[5]205。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说话者为了保证话语的合适性就必须了解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使双方具有的背景知识尽量相互覆盖(overlap)。这就要求说话者对听话者的认知状态进行假设,在其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同时,言语交际和语境的动态性决定了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动态性,因而预设可以视作言语交际中的一个变量。由于交际主体预设知识的不断改变,说话者和听话者也必然因时、因地作相应调整,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预设研究表明,言语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对交际的成功十分重要,说话者在发出言语行为之前总会对听话者的知识状态进行假设,了解交际双方预设集合中信息的“覆盖程度”。有一点我们必须弄清楚:预设信息可以是旧信息,也可以是新信息,因为预设信息能够在言语交际中得到适时的补充。与此同时,原本是言语交际一方未知的信息,一旦成为双方的共同知识,就有可能变成预设信息[6]。如果语用预设量(quantityofpragmaticpresupposition)不足,以致影响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说话者就必须适时地加以补充。语用预设量的调整如下***所示:
说话者――――>―<――――听话者
(Addresser)PlPsPm(Addressee)
其中:[ZK(]Pl=预设量不足(LessPresuppositionQuantity)
Pm=预设量过多(MorePresuppositionQuantity)
Ps=成功预设量(SuccessfulPresuppositionQuantity)
--><--=预设量调整的方向(AdjustingOrientationofPresuppositionQuantity)[7][ZK)]
四、预设变量对话语选择和理解的制约
应该承认的是,语义学家对预设现象的探讨是富有成效的。然而,预设现象对语境等因素非常敏感,自然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语用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讨论话语(utterance)的适宜性。在语用学中,预设通常是指说话者(speaker)在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进行的假设,即使说话者话语(utterance)适宜所必须满足的条件[8]。预设的基础是话语主体(participants)的知识和认知,因而语言交际主体的“共有知识”(commonground)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交际双方具有的背景知识尽量相互覆盖,交际活动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预设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一个变量,对说话者话语的选择和听话者的理解具有制约作用。我们知道,听话者的预设知识会随着交际活动的进行而发生变化,先前发生的言语行为中的信息有可能会成为当前言语行为发生时听话者预设知识的一部分。说话者可以依据这种共有知识对话语进行动态选择,进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听话者也能够利用它来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看本质的思想,寻找理解话语的最佳相关,以便了解说话者的真正思想和意***。这样一来,说话者和听话者预设知识的覆盖面就会相应地扩大,这就要求说话者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一方面应尽量不要提供过量的言语信息,以免让人产生拖沓、累赘之感。另一方面,说话者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听话者具备某些预设知识,不提供足量的信息,使听话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
就听话者而言,他也应该随时关注先前话语中的信息并进行积累使其成为自己预设知识的一部分,为理解说话者发出的话语打下基础。否则,听话者将由于自己的不积极配合而跟不上正在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的节奏,给人以心不在焉或呆滞的感觉,同时也会给识别说话者的真正交际意***人为地造成困难。这些都会影响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质量,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语言学中的语用预设研究以达到最佳言语交际效果为目标,注重研究言语交际主体的共有知识和话语的“合适性”对言语交际活动的影响。
因此,预设在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充当着一个变量,制约着言语交际活动的整个进程。预设知识对言语交际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言语行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当交际双方的预设知识覆盖面较小时,说话者应补充或追加相关信息,为听话者准确理解其交际意***创造条件;当交际主体的预设知识覆盖面已经较大时,说话者就应该省去共知的东西,使话语简洁明了。从这一点来说,说话者既受到预设变量的制约,也发挥着调整预设知识的作用。但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在预设变量的制约下作出种种努力,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为了保证言语交际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共同的交际目标使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中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在言语交际的任何阶段想对方之所想,及时根据双方预设知识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
五、结束语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交际主体动态地使用语言的科学,它关注言语交际主体在具体语境中是如何通过适宜的言语行为达到各自的交际目的的。预设现象既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也是逻辑学、语义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其跨学科性也说明它本身具有复杂性。语用学从话语的适切性(appropriateness)的角度关注预设的两个重要语用特征,即合适性与共知性。预设的这两个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对言语交际主体言语行为的制约性。因此,预设可以看作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一个变量,它不仅制约着说话者如何选择适合当前交际环境的话语来满际需要,也影响着听话者对说话者真正交际意***的识别。为了避免预设变量给言语交际带来负面影响,言语交际主体在发出言语行为之前应充分考虑对方的预设知识与自己的预设知识在多大程度上重叠,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对说话者而言,这种调整过程包括增加或删减相关话语两个方面,视交际双方预设知识的覆盖情况而定;而对听话者来说,预设知识的充足可以使自己更容易理解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对方的真正交际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不仅仅具有逻辑和语义特征,更是一种语用现象。
[参考文献]
[1]Wilson,D.PresuppositionandNon-TruthConditionalSemantics[M].NewYork:AcademicPress,1975:1.
[2]郭聿楷.语用学中的“提前”理论[J].外语学刊,1998,(5):1-8.
[3]徐盛桓.“预设”新论[J].外语学刊,1993,(1):1-8.
[4]Leech,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Books,1983:79.
[5]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7.
[7]刘国辉.言语交际中语用预设量的动态变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1):92.
[8]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J].外国语,20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