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人文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标志。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各个要素的变迁,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显示:不合理的城市化成果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有大气、土地、植被和水质等;带来的气候问题有降雨量增大、湿度降低、气温升高等;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带来的问题有劳动力转移失衡、房价飙升和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些问题,对我国城市化过程的优化提供帮助,为我国人们、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城市化中国影响要素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和聚集过程。与此同时,人口聚集引起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这一现象就叫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世界城市化最早在英国开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在世界上最先实现了城市化[1]。在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特征有:(1)人口大量集中。由于农村人口增长、人均土地资源降低、收入较低,同时由于城市经济规模扩大、生活舒适、劳动力短缺,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2)经济活动集聚。包括人力和物力资源向城市集聚、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市场交换集聚和消费活动的集聚;(3)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城市化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使农村土地使用集中,消费市场扩大,生产活动聚集,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娱乐、教育等的建设,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1949年以后,中国出现了三个阶段的城市化过程。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这个阶段中国城市人口从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增幅为72.58%。而同期,农村人口仅仅增加13.02%。城市化过程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钢铁、煤炭、电力、棉花、粮食等领域得到迅速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从1959年到1978年的近20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畸形的城市化过程。在1966年以前,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使城市人口增加过快,而国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出现农产品大量短缺,最后迫使城市减少职工,城市人口减少,城市化进程几乎趋于停滞[2]。1966年以后“”爆发后又出现了一次畸形城市化过程。计划经济和长期的***治运动使我国城市化出现倒退,同时户籍制度也妨碍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至今,中国出现城市化的理性和高潮期。我国***府工作中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工作上来了,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同时带来了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和教育的高速发展。据统计,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2004年,我国城市人口从1.7亿增加到5.4亿,城市化水平从17.9%迅速攀升到41.8%。
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经济、***治、文化、教育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有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笔者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数据,对中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目的是为我国以后的城市化过程提供参考。
1.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人员大规模聚集,要求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密集的人类活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开发活动,这些活动对区域的生态系统构成了强烈的威胁[3]。我国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注较晚,但进展很快。目前我国城市化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包括大气、土地、植被和水质等问题。以内蒙古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4]。内蒙古是一个城市数量相对少、人口密度低、大城市也少的省份,城镇人口比重大,城市化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在内蒙古,一些新兴工业城市如包头、乌海等是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形成的。
内蒙古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的直接问题就是城市化导致城市空间的扩展,占用区域资源环境。据统计,1984年来,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为3.57%。从1984年到1996年,内蒙古城市新增加面积为197km2,年均增加3.09%;从1997年到2003年年均增大城区面积25km2,比前者提高65%[4]。研究显示,城市化每增加1%,城市面积扩大1.56km2,而耕地面积减少410km2。城市化带来的另一些环境问题是水资源、能源资源的短缺和废物的增加。伴随着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水资源用量增大;城市生活质量提高,人均用水量增加。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水资源的直接污染,这些因素都造成水资源短缺。城市化需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材料,造成对能源电力、矿石、原材料等的巨大需求。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近70%,其次是石油。随着城市化进程,能源需求持续增加,能源资源日渐减少。同时,这些化石能源的使用,会带来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5],[6]。
内蒙古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这种条件下的城市化会受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也会给生态环境本身带来巨大威胁。同时,内蒙古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对我国生态的保护至关重要。因此,优化内蒙古城市化的进程、避免城市化城市建设扩展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土地浪费、重视城市土地优化利用和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获取城市化过程的最优速度对保护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城市化过程中的气候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员的大量聚集,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基础建设、人们生活方式转变和各种人文活动的加剧,对气候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主要包括气温升高、大气湿度降低、降水量增加、日照时间变短等。以西安为例来考察城市化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从1952年到1957年,西安城市化水平从22.8%(非农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增长到33.9%。从1957年到1979年,西安城市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3%左右。从1980年到2001年,城市化从33.8%增长到42.1%,此后也持续稳定增长[7]。
首先,城市化带来了城市平均气温的升高。西安年平均气温从1965年的13.1℃增长到2005年的14.9℃[8]。在城市基础建设中,建筑群和马路采用了大量钢筋、碎石和水泥材料,这些材料对太阳光线反射率低,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能,使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蓄能器,导致城市温度升高。另外,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冬天大量取暖,夏季大量使用空调,工业生产消耗更多能源,散发更多热量,这些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温度。
其次,城市化增加城市年降水量。西安地区年降水量从1965年的平均560mm增加到2005年的近600mm。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温度的升高,气流结构不稳定,热对流复杂,对流性降水增加。建筑物高低错落,空气湍流增加,导致降水增加。城市空气中的尘粒增加,水蒸气成核降水几率增大,也导致降水增多。
再次,城市化降低了城市大气相对湿度。西安城市上空空气相对湿度从1965年的72%降低到2005年的66%[8]。在城市化过程中,地面大多是不透水的材料,降水后很快流失,储水功能大大降低。城市化也降低了城市植被覆盖率,蒸发量升高,同时由于温度升高,蒸发加快,导致大气相对湿度降低。
最后,城市化导致城市日照时间降低。西安年日照时间从1965年的2200小时降低到2005年1500小时。日照时间除了有高度、经度和纬度的关系外,主要受大气成分和透明度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空气污染加重,大气对太阳能吸收增加,大气透明度降低,阴天增加,削弱了日照强度。同时,城市化过程中大规模的高大建筑物,街道宽度降低,降低了太阳对地面照耀的时间[9],[10]。
1.3城市化不均衡性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
如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一样,中国城市化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如东西部城市化的差距和城乡差距。由此引起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城市房价攀升和大城市病态现象最为显著[11]。
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不均衡性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失衡,出现剩余劳动力过度集中,打工工人工资水平过低,打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打工者收入增长迟缓,阻碍了农村消费能力的提高,也加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包括交通成本、生活成本、就业成本、家庭成本等),对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中西部小城镇的发展和农村集约化经营产生了不利影响[12]。
其次,城市化过程的不均衡性使我国房价出现不健康的增长现象。我国东西部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状态,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在中国城市总数中占的比例分别为44%、37%和19%。城市化的差异致使经济活动、人文活动和人力资源上出现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的房价持续走高,工薪阶层无力购房。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直辖市和大型省会城市与周围地区城市化的水平差异。如北京人均GDP值比河北省高出5―6倍,而北京和天津周围贫困人口达272万。全国19个省级和副省级城市的人口达1.9亿之多,占全国总人口的16.7%。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城市空间和资源需求骤增,房价一路飙升。城市化过快还导致土地资源紧张,出现很多所谓的“地王”,直接拉动房价提升。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房价刚性上升。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5年,中国每年将有近2000万人口迁移到城市。以人均居住面积26m2计算,我国每年需要新增住房面积超过5亿m2。如此庞大的住房需求,世界上任何城市、任何国家都难以满足,所以房价上涨在所难免。同时,住房需求量的大幅上升和房价的居高不下导致了房地产投机市场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住房的价格上涨[13],[14]。
最后,城市化的不均匀性阻碍了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一些城市城市化过快,超过了其承受能力,如北京规划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600万,但实际上2007年人口就达到了1700万。广州计划2020年人口控制在1500万,但2008年人口已经达到了1200万。2007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845万,流动人口也达到660万[15]。人口的高速聚集带来了交通拥挤、用水紧张、大气污染、教育医疗资源稀缺、房价上涨和就业困难等问题,是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城市化的集中,人口向大型城市聚集,国家资源不可避免地投向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只占有少的资源,拉大了城市间的差距,也阻碍了中小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化使人口向城市集中,加大了城市就业的难度。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就业市场十分艰难,2008年出现了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这非常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化不均衡性拉大了城市间的差距,流动人口向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聚集,增加了流动人员管理的难度。流动人口多,失业人口多,犯罪率高,社会环境质量降低,也阻碍了城市的发展。由于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一些城市出台了限制、歧视和排斥外来人口的短视***策,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些激化的矛盾爆发时,不仅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更影响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2.结语
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城市化必须是一个适度过程,才能保证人与社会、***治与经济、人文社会和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然而,由于客观因素的存在,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化过程失衡的现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生态问题如大气、土地、植被和水质等,气候问题如降雨量增大、湿度降低、气温升高等,以及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带来的问题,如劳动力转移失衡、房价飙升、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些问题。笔者对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的优化,对避免出现阻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为我国构造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斌,李雪铭.世界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7,16,(1):40-45.
[2]茹强惠.中国城市化历程及面临的问题.地理教育,2008,(2):21.
[3]赵景柱,欧阳志云,吴刚.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4]杨光梅,闵庆文.内蒙古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干旱区地理,2007,30,(1):141-148.
[5]刘耀彬,李仁东,张守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5:140-148.
[6]乔标,方创琳,李铭.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5,24,(6):31-41.
[7]高红燕,蔡新玲,贺皓,王骊华,寇小兰,张宏.西安城市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理学报,2009,64,(9):1093-1102.
[8]任春艳,吴殿廷,董锁成.西北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地理研究,2006,25,(2):233-241.
[9]田武文.西安市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研究.应用气象学报,2006,17,(4):438-443.
[10]卢新卫,陈鹏.西安城市化进程与环境生态问题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7-12.
[11]徐红梅.我国不均衡城市化进程引发的重大社会经济矛盾分析.经济论坛,2009,466,(18):28-31.
[12]杨柏芳.我国区域城市化模式选择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4:96-98.
[13]嵇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端经济.上海经济研究,2008.12:36-41.
[14]丁元波.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2008.6:30-31.
[15]张锦宗,朱瑜馨,周杰.人口、经济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09.1:1-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