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全球伦理概念的提出,普世伦理一词进入国人的视野,并引发了人们对普世价值的讨论。时至今日,虽然有关普世价值的争论有所降温,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从理论上说,究竟什么是普世价值、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争论的实质何在等问题,并没有完全澄清;而在实践中,由此带来的思想混乱也依然存在。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争论是在对普世价值概念的理解存在歧义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我们需要对普世价值概念作进一步考辨。
【关键词】普世;普遍;价值
一、普世价值概念的辨误
从语法构词上看, 普世价值概念是由普世和价值两个词构成的。因此,普世和价值这两个概念都是需要澄清的。一些学者对普世价值概念的界定也是大可商榷的。比如,有人认为,普世价值之普世性,一般具有三个层面的语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是仅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第二, 这种价值具有普遍永恒性,它不是仅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是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是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的。只有符合以上三个基本要件,才能称为普世价值命题。而被称为网上百科全书的维基百科中,也有普世价值的词条,其解释大体有三层意思:其一,在哲学或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任何一个自诩文明社会的人类,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认同之价值、理念;其二,广义,没有确切内容,一般都是自话自说,没有广泛认同;其三,代词,即“民主、自由、法制、人权”的另一种说法。这两种界定是普世价值界说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但是这两种界说都存在一定的误区。1、普世价值中的限定词普世指的是地域范围,是仅就空间上的广度而言的,它不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性的含义。因此,不能把普世说成是普遍永恒性。2、即便承认民主、自由、法制、人权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它们也只是普世价值的具体形态,而不是普世价值本身,故不能用它们来界定普世价值。3、要区分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真理是具有客观性的和一元性的,价值是具有主体性,并且具有多元性。
二、普世价值的内涵及对其态度
(一)、普世价值的内涵
学术界对普世价值的界定有三种:一是,把普世价值认为是一种价值共识,它是对全人类都是有用的,并且它是以客体本身多具有的价值为标准的。二是,普遍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并指出价值不是指具有价值的本身,而是指人们追求目标的效果和结果。三是,把普世价值看做是人们普遍遵循的规则和规范,并且强调某些价值作为遵循的规则。普世价值或普遍伦理主要是指对于人类生活具有普遍意义并且能被人类普遍共享,包括两层:一是对人类普遍有利,二是普遍认同。
(二)、如何对待普世价值
学术界就如何对待普世价值作一种了一定的态度,首先要保持和而不同的立场,要区分普遍与特殊不同的情况下,求同存异,不要求整体划一,高度一致,可以多样化、多元化;二是要追求一种普遍共赢的效果,即主体之间的平等、获利;三是,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那么普世价值等不等同于价值的普遍认同呢,我想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普世价值不可能等同于价值的普遍认同,上面我们已经探讨了普世价值。那么价值的普遍认同呢,从康德直到一些现性主义者如罗尔斯基本上遵循的是一条由先验理性的普遍预设开始,到实践理性的可普遍化结论的道德推理方式。这种推理方式与那种从上帝出发的论证在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自上而下地强加给整个世界。而且,当他们将那些原本具有地域性和文化特殊性的伦理价值体系,普遍化为人类唯一的、各民族都必须遵守的普遍有效的规范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色彩。一个几乎是自明的问题是:普遍化不等于西方化。然而在很多人眼里,只有西方文化才是可普遍化的。就连一直在解构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德里达都认为:“凡没有分有欧洲理念的文化,在其有限的经验统一性中不足以建立起纯粹的历史统一性。”这种观点不仅不符合事实, 也是不公正的,它客观上助长了霸权主义。
三、价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从根本上说,价值的普遍性来源于实践的普遍性和人的社会性,包括经济关系所造成的利益之共同性;它还与历史密切相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范畴一般可以表述为:价值是标志人与外界事物关系的一个范畴。价值具有主体性。因此,当我们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都不仅要指明是关于什么事物的价值,尤其要指明是对于谁以及哪一方面的价值。因而,价值又是多元的。那么,人与人之间是否有共同的、普遍的价值?普遍价值或价值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无疑是存在的, 它根植于实践的普遍性和人的社会性。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文化传统中,参与到共同劳动和交往中,价值的普遍性或者说共通性就根源于这种社会联系的普遍性或普遍的社会联系中。重要的是,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有客观的规律性, 而且有客观的指向,它表征着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和要求。走向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种客观的、普遍的价值取向。因此,当我们说到价值是客观的、普遍的时候, 我们是站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问题的,这使得我们不仅可以超出个体和群体的眼界,也超越了当下的局限。
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历史进步、文明发展的某种程度的实现, 这一实现又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的具体情况而表现为特殊的形式。因而,不仅价值的普遍性要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自身就包含着普遍和特殊的对立统一。在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中,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普世价值是全球化在价值层面的反映和体现;众所周知,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其形成的原初动因是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不可否认,这里同时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乃至文明向全世界的传播,然而这一切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服从于资本的逐利和扩张逻辑的。100多年前,马克思在论述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时,指出它给世界带来了三个深刻变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这无疑是一个普遍化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又是资本主义以其无情的逻辑消灭异己因素的过程,是一个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的过程。可想而知,今日之全球化还远不是一种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类之共同实践,相反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张力和冲突的过程。这就使得全球化既是一个普遍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化的过程。因此,所谓普通价值只能是各个国家、民族在谋求发展的竞争和合作中,所共同体现出的代表人类自由和***的东西。
全球化是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价值共识只能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参与中,自下而上地、通过利益博弈而形成。
【参考文献】
[1]程广云,韩璞庚.论普世价值如何可能[J].学术月刊,2002(05).
[2]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M].方向红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9.
[4] 杨涯人,邹效维. 普世价值考辨[J].哲学研究,2011(02).
[5]佩里.西方文明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3.
[6]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 [M].伍德增补,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