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古诗篇1
有一次,宋朝诗人杨万里坐着小船路过安仁县时,透过船舱的窗口,看见两边的河岸上覆盖青青的小草,像铺上了鲜绿的地毯,到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切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欣欣向荣。他被美景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出船舱,伫立在船头,举目眺望。这时,春风拂面,花香扑鼻,顿时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于是,他张开双臂,深深地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尽情地享受着这春天赐于大自然的美景。
忽然,一阵清脆的歌声传入耳中,定睛一看,原来不远处的河面上还有一只小渔船,船头坐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子。他俩一边划浆撑船,一边放声高歌。过了一会儿,这两个孩子突然停止歌唱,随即又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桨,跑进船舱,拿出一把雨伞站到船头,将伞撑开。“咦,这时既不下雨,阳光也不强烈,他们拿雨伞干什么呢?”杨万里觉得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促使他将船靠上前问道:“现在风和日丽,你们为什么要撑伞呢?”两个小孩睁大眼睛,歪着脑袋,天真无邪地说:“我们这条船没有帆,撑开雨伞当帆用呗。这样,使船既能快速前进,又能省力气!”杨万里这才恍然大悟。他一面点头,一面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你们俩太聪明了,居然能想出这么好的点子。不简单,不简单!”
随后,杨万里走进船舱,挥笔疾书:“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就这样诞生了,一直流传到如今。
五年级:疏骏
舟过安仁古诗篇2
古诗文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农耕文明下古人田园生活的一幕幕场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融入自然,寄情山水;琴棋书画,闲情雅致……艰辛却愉悦,质朴而率性。那时的孩童呢?他们的童年呢?我想象着,我的学生们好奇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本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指导思想,对这一内容均有所涉及。《江南》一诗中采莲之乐,《所见》一文里捕蝉的情态,《小儿垂钓》中稚子垂钓的专注,《村居》诗句中散学后放纸鸢的快乐……在与孩子们共同诵读中,我听到了――童心在歌唱!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紧扣第二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编排,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选编的目的是通过理解诗意,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诗中展现的童年趣事,与当今城市孩子的生活有比较远的距离。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本着以诵读为主,在情境化、故事化的吟诵中,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展开了逐步深入的比较阅读。
一、初读比较,整体把握内容
在学生课前预习,能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课始,就让学生三首连读,比较它们的异同。学生能纵观三首诗词,发现异同。相同点:都是写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叙事诗,都有可爱的孩童形象呈现。不同点:(1)三首诗词中儿童形象不同。 有晚归休憩的一个牧童,有渔船中的两个孩童,有乡村人家三个可爱的儿子。(2)三首诗词中儿童所做之事不同。牧童或放牧吹笛,或卧在草丛休息;渔船中的两个孩童在船中费力撑伞;乡村人家的三个儿子锄豆、编织、剥莲蓬。(3)三首诗词中描述的地点不同,分别为乡村原野、安仁江上、农村人家,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二、品读比较,入境想象体验
这一环节,我先留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4人小组合作互助,结合注释,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我分组聆听,对“笛弄晚风”“怪生”等处作了指导,学生汇报疏通诗意,作好了深入品读的铺垫。
古诗词意境的品读开拓,诗词中孩子对诗人感情的体会,是我此次尝试比较阅读要突破的难点。我琢磨设计,又按范读入境―插***浓境―想象创境的教学思路展开比较阅读。《牧童》这一课,我配上笛子乐曲进行范读,学生边看插***边用心聆听。请一男生用动作和表情范读《舟过安仁》,其余学生试着从书中画面听出活动的小故事。《清平乐・村居》则配以古乐,让男女生分开读词的上下阙,漫步乡村。范读带入诗境,插***染浓诗境,我趁势让学生带上美妙的感受多次吟诵,用心在脑海中创造更清晰和个性化的解读。如《牧童》中牧童放牧原野,草色葱茏,何其开阔,归时晚风中笛声悠扬,尤其是牧童饱饭卧月夜,多么惬意!再如,《舟过安仁》里渔船上稚气的两个孩童,不再费力撑篙划桨,异想天开地撑伞,借风行船,很是聪明!《清平乐・村居》低矮的茅屋前,溪水潺潺,安详的老夫妇略带醉意地闲聊,三个儿子各自忙碌,真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
最后巧抓 “诗眼”悟情感,透过诗眼体会每首诗不同的情趣。三首诗词的诗眼分别是(闲)“弄”(奇)“怪”“喜”(欢),联系每一首诗词,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适时补充,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牧童》流露出诗人吕岩(吕洞宾)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舟过安仁》表现了杨万里对聪明伶俐的两个渔童的喜爱和赞赏。《清平乐・村居》则表达了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使新课标“在诵读积累中感染熏陶,培养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能力”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赏读比较,感悟不同写法
在学生吟诵兴味正浓时,我又引导学生对三首叙事诗词的写法进行了探究:《牧童》首句写景,视野空旷,平缓舒展,第二句风中弄笛,牧童由远及近。“六七里”“三四声”数量词的使用,笔触活泼。三四句时间推移,叙黄昏至月明时吃饭休憩之事,平直自然。尾句“月明”渲染气氛,一切又归于宁静、幽远、美好,呼应首句。相比之下《舟过安仁》叙事更为直接,用诗人的视角观察,叙事动词使用准确,突出孩童有趣的行为。三四句颇似自问自答,表现出诗人童心未泯。《清平乐・村居》以词的形式表现田园之美、田园之乐,更加清新、委婉和细腻。以景开篇,词中一家五口各具情态,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安详老夫妇写起,一一描写,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生动塑造出他调皮自在的可爱形象。
经典诗文的阅读,不仅是语言的理解与积累,而且是文化的浸润与积淀。古诗词的比较阅读更具延展性、高效性,立足整体,促进学法迁移,激发了高年级学生品读赏析的浓厚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舟过安仁古诗篇3
古诗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古诗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语言精湛,而且意境深邃,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何让学生学好古诗呢?笔者认为,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过程。
(1)场景再现。所谓场景再现,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古诗一遍又一遍的熟读后,经过多次的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意象,并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感悟和在脑海中形成特定的场景,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描画的方式画出自己所理解的古诗中的场景。
例如,我在与学生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舟过安仁》这首古诗时,从头到尾我都是让学生合上书本的,经过一个课时的引导和讲解后,在第二课时的最后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我给学生出了一道美术题:请根据你对《舟过安仁》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自由题材的美术作品。同学们听完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后,开始是感到非常的惊讶,因为很多同学认为这是美术课才上的内容,不过很同学们一瞬间又都进入了思考之中,开始回忆起这首诗的每一句诗句来,而且从一些学生的表情你可以看得出,他们都已经溶入了这首诗的意境之中,并且认真的构思着每一句诗句的***画片断。等学生们画了大概十分钟左右后,我开始认真查看学生创作情况,结果惊奇地发现,每一个学生在对同一句诗句的理解上,都多多少少有些不同,然而他们又都有太多的共同之处。比如在对第一句诗句“一叶渔船两小童”的理解上,有的学生画的是一条大河,河面上漂浮着一只小船:有的学生画的是一只小船漂浮在一个不规则的湖面上:有的学生画的两小童是各站在船的一头,手里各举着一把撑开的雨伞;甚至有的学生画的小童能让你隐隐约约看得出那就是小作者自己,等等。当然,在作画之前,我并没有让学生阅览过书中配有的***片。全凭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最后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虽然画面并不是非常美观,但是《舟过安仁》这首诗里面的主要物象如:渔船、小童、篙、雨伞等都不同形态地出现在了小作者们的画笔下。而且笔者在仔细观察中发现,有些学生画的《舟过安仁》,就是学生自己生活环境中某些场景的拼凑。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对本首诗歌的意境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体现出古诗教学过程中结合了实际教学的要求。
(2)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多数要依靠于教师的适当讲解分析。那么,如何做到“适当”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的学习主要在于诵读。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老师在讲解古诗时宜浅不宜深,要注意深入浅出。对于有难度的诗句,在学生理解不了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诵读的办法,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古诗作品,最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另外,教师在古诗的译文上,还要注意扩展,对于浓缩的词,在译文时要扩展开来,不能死板地按照原诗翻译,而且教师要能灵活地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成分,使原诗翻译后能够成为一篇短小的文章。
(3)鼓励学生创作。针对五六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与学生一同学习古诗时,可以适当讲解古诗创作应注意的要点及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创作,锻炼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能力。很多人认为小学生不可能写出经典的古诗,其实这种认为完全是错误的,而且片面地否定了部分学生的创作能力。在我国历史上,少年儿童创作的优秀古体诗并不在少数,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咏鹅》,据史料记载,唐代大诗人骆宾王在创作这首古诗时,也不过七八岁。
学生在古诗的写作学习过程中,不必太在意单句的韵脚什么的,也不必给学生讲解古诗写作中要注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等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无论是七言的创作也好、五言的创作也罢,只要在写作上有新意,基本上具有古诗的格式,就必须认同。而对于古诗中的平仄构造、押韵等问题,在学生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以及级别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都会得到解决。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创作,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学生大胆的想象力。
总而言之,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朗读、理解的能力,更要引导学生从诗中发现美、体验美,最后能从古诗的学习中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舟过安仁古诗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