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但必定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在特奥会上,当来自世界各国的智障人士以“你行,我也行”的姿态投入比赛,那份纯真,那份执著,那份勇敢,让我想起这句名言;
在“阳光之家”,智障人士们礼貌地聆听观看老师们的示范,终于将手中漂亮鲜艳的风筝放上蓝天,那一张张灿烂美好的笑容,在春的期许里绽放,让我感受着这句名言;
而在2008年4月的春色里,当我们一行来到上海近郊东海之滨的奉贤,拐进老城区极不显眼的小弄堂,走进奉贤残疾人联合会后,聆听那些细小却沁人心脾,平常但令人感动的故事,桩桩件件静静流淌,让我突然想为残联的工作人员修改这句名言:上帝为他们关闭了一扇门,但你们在努力为他们开启一扇窗。
从“法律援助”到“法律服务”
作为“慈善”这个大概念中的一部分,我国的残疾人事业与世界相比,可谓起步晚、发展快,它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使“残联”真正成为残疾人的“娘家”。
“要对得起‘娘家’这个称号,我们不仅要扎实做好每一件能改善残疾人生活状态的事,而且要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和常人一样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得悉今年年初奉贤区在上海率先建立了“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从区级层面到各镇、开发区级层面的法律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区内残疾人在涉及民事纠纷时能得到司法部门“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调解、优先履行”和法律诉讼时法院给予的“快立、快判、快执行”等法律服务时,记者采访了奉贤区残联。
“应该说,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是我们实现残疾人事业由人文感情型向社会责任型转变、由人文环境型向社会法制型转变理念的一种努力。”理事长马小平的一番介绍,让记者感受到了在营造“平等、共享、和谐”社会氛围中,维护好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对常人来说,打官司无疑是一件恼人的事。这样的事若摊在残疾人身上则变得难上加难,因为,诸多障碍如:外出行走障碍,语言表达障碍,经济条件障碍,物质环境障碍等都让他们体会到维权不易,打官司难。
如何从抓重点的“法律援助”到全面展开的“法律服务”,用好司法资源,给予这群弱势群体实质性的帮助?2008年新年伊始,奉贤区残联在充分调研协商后,与该区法院、司法局联手,为残疾人建立了两大服务机构,开通了三大绿色通道。
两大服务机构是:区级层面设有残疾人法律服务中心;各镇、开发区设有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站。三大绿色通道是: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绿色通道;为残疾人设置调解纠纷的绿色通道;为残疾人设置民事裁判的绿色通道。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区残联更是通过工作网络,主动排摸残疾人法律服务需求信息,一些镇和开发区向每位残疾人发放法律服务卡,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并提供盲文和手语翻译服务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这种平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残疾人来说,需要更多渠道上的畅通、更多的诉前诉后服务的跟上才能实现的。奉贤区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成立,看似一种方便残疾人维权的服务,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它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残疾人找到了做个平等公民的自尊,感受***和***府对他们的关注、关心、关爱。
当久病致残遭丈夫遗弃的王阿婆,终于拿到离婚后法院执行送来的前夫股票账号内的股票金额共计14万元后,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当两年前遭遇一场车祸而高位截肢的28岁小伙子,因为无法找到为了逃避30多万元的赔偿款四处躲藏的肇事者,而对生活绝望时,他拿到了执行法官冒着寒冷送来的第一笔2万元执行款。经过大量工作后,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赔偿款分期支付。法官承诺,以后每年在年中与年末定期上门送执行款。
能通过打官司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从小双目失明,今年已66岁的张娟老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张娟早前母亲过世前给她留下了一笔钱及房产,由于自己生活不便,一直跟其姐姐合住,时间一久,这笔钱和房产就自然被其姐姐控制,两人由此产生矛盾。
去年10月,张娟不幸被查出患了肺癌。得知自己来日已不多,她决定打官司,依法讨回属于自己的房产。同时愿意将该房产转送给妹妹,让妹妹承担起照顾她的权利与义务。
残疾加重症,为了维护张娟老人合法权益,奉贤区法院受理此案后,立即为其开辟了绿色通道,上门调查,上门开庭,上门执行。
“想不到,法院对残疾人如此关怀,竟然把法庭开到了医院!”历时2个多小时的庭审顺利结束后,参加旁听的人无不感叹万分。张娟老人更是拉着法官的手连声致谢。
关爱,一个都不能少
慈善是什么?有人说,是用你的手去温暖对方的心;有人说,是对困难的人的一种付出和资助。前者的禅意,后者的实际,对于残疾人来说都是珍贵的。
残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们为残疾人奔波忙碌,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时候,他们在收获幸福。从他们的眼神中,记者看到了真诚,而从他们的实绩中,记者看到了洋溢在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关爱,一个都不能少!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它承载着“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有一组数据是实在的:5年来,他们为16000多人次残疾人提供每月一次的“送康复上门服务”;为近9000残疾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为535多人次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为860人次重残人员提供每月一次免费送药上门;为近2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配发残疾人急需用品用具10300件……
它承载着“应保尽保”的要求。5年来,他们为46000多人次残疾人缴纳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费,实现了全覆盖,为2000多重残无业人员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
奉贤区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2%,通过残疾评定登记的残疾人有13100名。要让社会的关爱通过残联这个窗口辐射,对于二十多名残联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个“浩大的工程”,但他们干得井井有条,2007年,奉贤区残联被授予上海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关爱,不仅是生活上的帮助,还要精神上的关心。很多残疾人虽然身体的有些功能残疾了,但有些功能却可能超乎寻常,更有一些残疾人从小具有艺术天分。为了让残疾人能一样有人生追求,一样乐观向上,生活充实,精神愉悦。残联借助社会的力量,举办了形式多样演讲比赛,艺术展览及特奥运动会,并通过发挥社区助残员的作用,挖掘艺术人才,积极筹建各镇的残疾人文化艺术队。
“无障碍”理念
“无障碍”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作为诞生全世界第一个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组织的美国,1968年通过了《建筑无障碍法》,这部以残疾人为主体的法律,为确保所有残疾人进入社会主流提供了立法保证。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又为残疾人在使用社会服务设施,出入公共场所和就业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标志着美国残疾人事业真正进入了“无障碍时代”。
所谓无障碍,即残疾人和正常人拥有同等的被雇用的权利;残疾人享有所有的设施和服务;残疾人在旅馆、饭店等场所享有同等的服务。
如今,国家和社会有责任预防残疾的发生,有责任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主流,已成为全球共识。
2008年2月29日,在奉贤区残疾人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读的工作报告中,记者欣喜地看到了“无障碍”的提法:
“大力发展交通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建设。开展无障碍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工作;增设1-2个双语节目,推广手语、聋人信息卡以及特殊通讯设备,确保沟通无障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许,这就是我们“无障碍”的起步。
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的障碍,有生理条件带来的局限、有心理因素形成的交往自卑、也有就业不平等等形成的对社会的隔阂,等等。
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诉说,他的父母双残,自己也是肢体残疾。他曾经一直很自信,觉得只要有机会,他就会证明自己的能力。可是,现实是,没有一个用工单位肯给他机会。
像他这样子的情况,如果在奉贤会是怎样的呢?区残联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在奉贤,他不会被忽略。一直以来,他们不仅在积极寻找残疾人工作岗位,截至去年底,全区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4480人,分散安置残疾人1987人,其中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合资企业工作有662人,而且,结合奉贤的现有资源,成立了多个职业见习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组织残疾人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记者结束采访时在想,障碍终究是可以拆除的,只要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和谐社会追求的更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无障碍。奉贤区残联推出的一系列服务制度,何尝不是一种“无障碍”的努力!■
链接
通过就业,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找到生活尊严。
目前,上海市12.4万处在就业年龄段、拥有就业能力的持证残疾人中,有11.3万人就业,就业率达88%。今年,上海还将建设10所职业康复工场,帮助那些有就业愿望及一定就业能力但推荐就业困难的残疾人上岗就业。
为了扩大残疾人就业范围,上海市残联协调各方,将残疾人纳入劳动整体资源通盘考虑,通过***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中介机构参与残疾人就业培训及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