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大学生家长谈起他上大学二年级的儿子,不禁对孩子未来找工作前景颇为担忧。因为他的直观感受是,大学毕业生现在已经越来越多,“我认为,现在大学刚毕业的新生,收入和农民工差不多了。”
根据人社部的数据,2015年农民工月均收入为3072元,过去十年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增长了251%。与之对应,2015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大学毕业生对农民工的收入优势,已从2005年年底的约1.8倍缩小到约1.2倍。
“大学毕业生不如农民工”,类似的话题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并多次引发讨论和争议。比如几年前媒体就报道过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一位叫韩培印的农民工的儿子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当儿子大学毕业,他却发现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他不由得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
实际上,无论在什么时候,多接受教育、多学习知识,都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在劳动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必须。而收入其实只不过是衡量劳动者职业水平的一个指标,同时还有更重要的指标,比如发展潜力和职业前景。上边提到的那两位父亲,其实是拿孩子刚参加工作的新人薪酬来跟成熟劳动力相比较,没有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孩子的未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他们孩子工作经验的不断增长和职位的提升,还是非常有前途的。因此,单从收入一项指标就得出“大学毕业生不如农民工”的结论甚至是“读书无用论”,无疑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大学毕业生不如农民工”不过是个伪命题。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收入很高者,农民工往往也是那些有技术含量的工种拿钱比较多。谁的收入高,关键看市场需求,适合市场的才是最受欢迎的,找到自身优势与市场的契合点,就能获得更好的收入和发展。就业的时候,心态最重要。同时更要有长远眼光,不要只看眼前,要有一个整体的职业规划。
另外,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就业评价体系的进步――不再“惟文凭”、“惟资历”,而是更看重劳动者的实际能力了;不再讲面子、盲目攀比高学历,而是更看重用人单位的内在需求了。有没有文凭、有什么文凭以及有没有证书、有什么证书,并非衡量个人能力的惟一标准。只有重新构建更科学、更合理的社会评价体系,重实际、轻形式,才能彻底破除那些老观念和条条框框,才能让教育回归本位、让人才如鱼得水、让用人单位各得其所,实现多方共赢,激发劳动力市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