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在德国,车行途中油箱警示灯亮起,此时前方几百米外就是加油站,然而开车的德国朋友坚持靠边停车,去加油站拎回一小桶油,加入后重新启动汽车,并开至加油站加油。
对于这样的行为,怎么理解?一般司机都知道,油箱警示灯亮起之时,汽车至少还能开动几十公里,甚至经常听说某某把车开到没油了,开不动了。那么,这个德国人不继续开,是因为什么呢?我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零式战斗机的故事,让我们看看这个,然后再去想想答案吧。
1940年9月13日,“初出茅庐”的日本零式战斗机(以下简称“零战”)投入首次战役,13架零战从汉口起飞,在重庆以西遭到中国空***拦截……
此战被称为“璧山战役”,日方宣传的战果是27:0。
零战一战成名。
太平洋战争初期,投入战斗的零战只有区区300架。然而就是这300架零战,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消灭了盟***太平洋战区大多数的战斗机。遭遇零战,对盟***飞行员来说就是噩梦;而迎击零战,其结果等于有去无回。
凭借其超越同时代西方国家战斗机的性能,零战得到了“二战期间日本最嚣张的战斗机”之称。
零战的“嚣张”来自其“超越时代”的设计。当时西方国家普遍不相信,亚洲有能力设计、制造出如此先进的战斗机,因为那不符合事实——彼时日本最先进的引擎只有940马力,比西方先进水平差了约五分之一,如此条件之下要设计出零战这样先进的战斗机,无异于天方夜谭。
日本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2013年6月下旬,日本琦玉县所泽市为纪念零战设计师堀越二郎,举办了“零式舰载战斗机”回顾展,首次公开了零战开发的资料。
这些资料出自堀越二郎的助手曾根嘉年,他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零战的开发细节,时间从1937年接受任务开始,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
1937年5月,为抢占太平洋上的战略优势,日本海***部对三菱重工提出“万能战斗机”的设计要求:这种战斗机要具备“超过500公里的时速和6小时以上的续航能力”,此外还要具备超强的格斗性能,如盘旋、俯冲等。
任务交到了以堀越二郎为首的设计组手上。堀越等人向海***部提出,这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时速和续航能力两项要求都超出了当时的设计水平,很难两全。他们希望海***部下调参数,或者提出优先实现的性能的顺序。
但在会议上,横须贺航空队的飞行队长源田实少佐认为,格斗性能是第一要素;海***航空厂实验部的柴田武雄少佐则坚持,速度和续航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由于二人互不相让,结果是设计组的要求被拒绝。
但是日本人的“忍耐能力”发挥了作用,设计组没有再表示异议。一年之后,零战“闪耀”登场,其高空最大时速超过530公里,一次加油可飞行3000公里;当时其他国家的同类战斗机时速不到500公里,续航不足1000公里。与此同时,零战还具有惊人的垂直爬升率和极大的作战半径等优异性能。
零战真的完美无缺了吗?公开披露的设计者笔记,揭露了零战在正式投入战斗前试飞时发生的事故:飞机在空中解体。
但是这个事件被隐藏了。
1941年12月8日,日***对珍珠港发动突然攻击,疯狂轰炸了美***的太平洋舰队。凭着超强的续航能力,数十架从航母上起飞的零战,完全压制了企***仓促迎战的美***战斗机。
珍珠港一战,美***损失惨重,188架飞机被击毁。
面对神秘莫测的零战,美***方面伤透了脑筋。据美***飞行员战后的回忆称,“在一对一近距离空中格斗中,这个对手很可怕”。
转机出现在半年之后。
1942年6月,美***在阿留申群岛搜索时发现了一架迫降的零战。飞行员已经死去,但整个飞机保存完好,仅在燃料箱上被机***打出两个洞。美***技术部队如获至宝,他们将这架零战运回美国本土,马不停蹄地对其展开全面研究和飞行测试,很快发现了零战的重要缺陷:机体脆弱、防弹能力差。
而试飞的结论则是:飞机在高速俯冲时可能解体。
这正是隐藏在零战设计者笔记中的秘密。为了追求更高的速度和更强的续航能力,零战的重量“已经减到了不能再减”,只有约1.8吨,比美***的P-40战斗机轻了近900公斤。零战早期的组装照片显示,在构成飞机机体的金属框架上遍布空穴;覆盖机翼和机体的铝合金仅厚1毫米。当零战高速俯冲后向上拉起时,由于机翼厚度不足,机翼会出现褶皱变形,可能进一步导致机体颤抖、失控并最终解体。
针对零战的上述特点,美***制定了对零战的战术:跑。遭遇零战,迅速俯冲,当俯冲时速超过650公里时,零战就追不上了。与此同时,对零战展开攻击,也即是“边跑边打”。
这一简单而实用的战术,取得了惊人的效果。美***于当年推出了“零战克星”F6F“泼妇”战斗机,它装备2000马力的引擎,时速超过600公里,因为对机身彻底强化,所以俯冲时速可超过900公里。美***飞行员驾驶F6F,对零战发起了猛烈的“***”,一边俯冲一边进攻。由于燃料箱几无防护的弱点也被发现,零战在与F6F的格斗中败下阵来。
曾经不可一世的零战开始了它的噩梦。
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之后,美***逐步控制了太平洋局势,但日***以拉包尔为基地,仍牢牢控制着南太平洋,制约着美国至澳大利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美***试***改变这一势态,夺取已被日***控制两月余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成为美***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瓜达尔卡纳尔岛在所罗门群岛中的位置举足轻重,日***工兵部队已在岛上基本建好了机场。
8月7日凌晨,美***对瓜岛发动登陆强攻。
日***守岛部队急需空中力量支援。然而在约1000公里之外的拉包尔日本海空基地,大量“二号零战”(零战三二型)却只能“干瞪眼瞎着急”,因为“二号零战”的续航能力有限,即使飞到瓜岛上空,也只能进行短暂停留,如果卷入空战,很可能来不及返航。
“二号零战”是在零战基础上的改进机型,它更换了新式引擎,达到1130马力,并且更具攻击力。但是设计者的笔记展示了真相。原来,新换上的体积更大的大功率发动机,在空间上挤压了燃料箱的尺寸,燃料箱的容积从138升降到了60升;与此同时,为便于舰载,原零战的圆形、尖端可向上折起的机翼设计也被更改,折起部分干脆被去掉,机翼变成了矩形,这直接导致了空气阻力的增大。这两个原因,使得“二号零战”的续航能力大大降低。
于是争夺瓜岛之战,只能是数量不足的“零战二一型”长途奔袭、疲于奔命。12月末,日***不得不放弃夺回瓜岛的企***。
此战之后,“零战无敌”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在美、日双方持久的较量中,美***首次获得了战场制空权。
零战神话的破灭,令战争初期信心满满的零战飞行员产生了情绪。他们向海***部提出了增加零战防护的需求——因为直到“二号零战”,都没有防护装甲,重型机***的子弹可以轻松击穿机身,致飞行员于死命,而美***飞行员背部位置则装有厚重的装甲板,子弹几乎无法穿透。
零战飞行员与死神之间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铝板,他们的“信念”只能是“杀敌,或者被杀”。
零战设计者的笔记显示,海***部拒绝了增加防护的请求。于是,越来越多经验丰富的日***飞行员,与零战一同葬身战斗之中。除了飞行员,由于燃料箱也没有装甲保护,没有自封装置和灭火设备,很容易被击中起火,零战因此得到一个绰号:“空中打火机”。
1944年6月15日,美***开始塞班岛登陆战。
塞班岛是日***保护日本本土的重要防线,它不仅是日***在马里亚纳群岛的中心岛屿,还是中太平洋地区的防御核心。
塞班岛上的机场可起降任何机型的飞机。一旦占据塞班岛,美***续航能力达6600公里的新型B29轰炸机就可以从塞班岛起飞,直接轰炸日本本土。
此时双方的空中实力已然易势:日***以零战为中心,派出473架飞机参战;美***方面参战飞机956架。当第一波128架日机接近目标之时,立刻遭遇了F6F的高空俯冲攻击……
是役,零战被击毁近200架,日***的空战力量事实上已被消灭。
2005年,菲律宾马巴拉卡特市为“神风特攻队”的队员树起了雕像,纪念那“像参加野餐一样去赴死”的年轻飞行员。因为“老”的飞行员大都已战死,所以“神风特攻队”几乎是由十六七岁的青少年组成的自杀性质的敢死队,他们驾驶着战机,携带250公斤炸弹冲向对方,以求和对方同归于尽。
然而,毫无技战术可言的自杀式攻击收效甚微。与年轻的生命同归于尽的不是对方战舰,而是被专用于“神风特攻队”攻击的零战。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数以百计的零战以这样的方式走向灭亡。
1976年,曾采访堀越二郎的日本作家柳田邦男指出,日、美两国对待生命不同的态度,是决定太平洋战争胜负最终的因素。“如果不能保住飞行员的生命,他的经验就无法得到使用。”他说,美***飞机的设计出发点,是驾驶员的生命,而零战则不是这样。
技术上的比拼,最终比的是人性。零战,从一开始就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来追求胜利,它的灭亡是注定的。
回到文章最初的故事,那个德国人对于汽车油箱警示灯的反应,也是技术和人性的关系问题。技术是有底线的,人们可以为了某种目的去突破它,但必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