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笔者在本文中就语文教师的语言需要具备的“三度”进行探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柔度 厚度 精度
【中***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有人说:“一堂优质课,若将教师的语言串联起来应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它们似春风拂面,似细雨润物,潜移默化地作用人的灵魂和情感。”这话无疑给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一个高标:我们的语言要力求“柔度”、“厚度”与“精度”, 用“柔度”滋润学生的心田,用“厚度”激醒学生的思维,用“精度”点燃学生的欲望,使其在“三度”的语言环境里激发起内在的情思,放飞思想的翅膀,从而提升自我的能力,在无形中让自我的素养产生“质”的飞跃!
(一)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柔度”!
一个合格的教师,他能在文本细微处发现敏感地带,从而带领学生优游涵泳,炸出语言的香味来,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备良好的“柔度”。
比如面对《老王》这质朴的经典,教师只有用语言的“柔度”方可驾驭。
试举《老王》一语言品析为证: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这是质朴之至的话语,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有平淡的叙述,质朴到似乎黯然无光,所以学生对之就如同喝白开水一样无味,每次教学提问:“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吗?”学生除了只能答“老王很孤独,很悲苦”,再问之,则是一脸茫然!而且答时脸上拥有的是一脸无谓的笑意,究其为何?其一是学生对这个提问不以为然,“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其二是他们在答“老王很孤独,很悲苦”时,感情似乎麻木,心中没有半点怜悯之心!
此时,教师如果没有语言的“柔度”,是很难扭转这一情景的(这也是很多教师不喜欢《老王》的原因),此时教师就该发挥“柔度”,通过深情的诵读拨动学生的情弦,继而引领学生用情诵读,再则引发他们谈谈读后的感受。此时学生的表情会由先前的“笑”转到“凝重”,会由先前的“不以为然的回答”转化到“深度”的品析:
师:(看着学生沉重的表情)同学们,此时,能再告诉我,你从中读出什么了吗?
生1:老师,我切身感受到老王的孤苦无依了。
生2: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四个逗号韵味十足:四个逗号把“死了”、“没出息”、“没什么亲人”加以强调突出,从而使读者情感波澜横生:“有个哥哥(给人希望,为老王高兴),死了(高兴化为虚无,变成悲伤),有两个侄儿(再次给人希望,再次为老王高兴),“没出息”(高兴化为虚无,希望变成失望),此外就没什么亲人(陷入绝望的深渊)”。
生3:我觉得杨绛多年之后对老王的情感依然很深,从刚才的分析中我觉得杨绛已经把自己和老王融为一体了,与其说我们的情感在跌宕起伏,还不如说杨绛的心理在流泪,是杨绛在写还是老王在说?我们已经很难分清了!
师:是啊!言到极致便质朴,情到深处自然浓啊!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去诵读这极致的言语,感悟其间的情怀吧!(生再次深情诵读)
师:同学们,杨绛在这个句子里,借助逗号,把深厚的情感通过质朴的语言传递了出来,那我们能否也借助逗号,通过添加一个逗号,让这个句子发出更大的光芒呢?(生思考)
生4:我觉得可以在“此外就没什么亲人”的“此外”后加逗号,因为,这样在读了“此外”两字后,可以再次掀起读者的希望:“老王还有其他亲人吗?还有好的处境吗?”而后面的“就没什么亲人”则让人陷入绝望的深渊,这样让读者的情感经历从原来的两次“希望”到“绝望”变成三次“希望”到“绝望”,情感波动多一次,情感也会更深一层!
师:精彩!再读!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敏锐的目光,抓住逗号大做文章,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涛,使一句质朴之言散发出迷人的光芒,这得益于教师细腻深刻敏锐的“柔度”。
(二)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厚度”!
好的语言不仅要具备细腻深刻敏锐的“柔度”,更要具备一种厚度。
比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韩愈《马说》一文时,在疏通文意之后,提出了一个看似“四两”,实则不浅的问题。
师:同学们,“虽”在古文里有“虽然”和“即使”之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这句话译成“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课件大王张国生在其《马说》的课件上也将其定位为“即使”,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参也是如此。那么,你们觉得“虽”字在这里该取哪个词义呢?
生1:我觉得人教版教学参考书的理解是正确的,因为把这句话翻译成“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这样十分通顺,“即使……也……”是一对关联词语,说明了马的悲惨遭遇,况且我买的参考资料及练习册上也是将“虽”做“即使”来理解的。
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参考资料为证。那其他同学呢?(稍侯)
生2:我觉得不能作“即使”来理解,因为“即使……也……”表达的是一种假设情况,但如果结合前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我们会发现,韩愈所说的千里马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不止少数,是“常有”,所以“虽”应该取“虽然”之义,因为“虽然”表达的是一种“事实”。
师:你能按你的理解翻译一下吗?
生2: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但是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生3:老师,我赞同“虽”取“虽然”之义,但我觉得还有新的发现……
师:不错,会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好!
生3:我觉得,“虽”取“虽然”还是“即使”,这不仅是一个句子的正确理解问题,他还涉及到文章的思想深度……
师:啊……洗耳恭听!
生3:因为韩愈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只是“待命”,难以施展抱负,他不得不依附董晋。董死后又去依附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才写出了《马说》。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文中韩愈以“千里马”喻己,这匹千里马就是韩愈,这匹马是真实存在的,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家”之首,韩愈以“千里马”相称绝不为过。如果把“故虽有名马”的“虽”翻译成“即使”,似乎韩愈不承认自己是一匹“千里马”,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文章的表现力度与思想深度。
师:从词到句,从句到文,我很欣赏你的思考,也很赞同你的见解,谢谢!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对于课文,我们需要“敬”,但不能“敬畏”,而是要“敬”而有“疑”,在思考中提升自我。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抓住“虽”字含义的疑惑点,让学生选择,看似十分的微小,实则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生1凭借关联词语和原有知识储备而赞同教材的“即使”取义,到生2 结合文章语境,批驳教参观点,再到生3结合韩愈背景,再次选取“虽然”之义,进而还原文本的真实意旨,可以说教师在其间似乎“很不得力”,但这恰是星火燎原,因为这一切都得益于教师找准了提问之点,从而使教学语言具备了一种“厚度”,才有如此的思维爆发!
(三)教师的语言要具备“精度”
“精”在此处乃“及时、恰如其分”之意,它需要教师点评的时间及时,点评的语言力求“切中肯綮”、“一针见血”、“一言以蔽之”。
例如海宁高级中学特级教师金新宇老师,在上孔尚任的《哀江南》时,对学生回答的点评就真正达到了多一句则“肥”,少一句则“瘦”的境界。
记得在进行“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曲子并赏析”这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一位学生鉴赏的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中排比的妙处,金老师在学生鉴赏完后就一句话作结:“确实,对于亡国之恨,对于历史巨变的沧桑,只能‘眼睁睁’,充满了无奈。”在一位学生鉴赏“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杨柳弯”中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时,金老师点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曾经是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现在是一株残存、孤独、仅存之柳啊。”在一位学生鉴赏“残***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中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时,金老师由 “瘦马”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首词吟咏完毕,所有的点评都已尽在不言中了。
好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声传情,注情于声,给人回味无穷。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三度”语言,才能根据课堂情节发展的需要,点石成金,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永远趣味盎然、乐此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