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读《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此话虽前人所言,推至今日虽未必如此,然由此也可见这两表在后世人们心中的地位颇高。本文成于再读《出师表》后,试就《出师表》的产生及内容做些解读。
先来说“表”。汉定礼仪,朝廷文书有四品: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是有章、表、奏、议四品。是以表的文体用以陈情。所谓《出师表》即是出师之前上表。此表著于诸葛亮,作者实事求是,不求文辞浮华,《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此表多被后人推崇赞誉,如陈寿《蜀书诸葛亮传论》中赞此文“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及得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以文采艳丽相求,求其实、求其情不仅打动了当时的人众,时至今日,表中深情仍可感知于今人。
再说作者: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琅琊人,建兴十二年(234)卒,终年五十四,谥忠武侯,故后世称诸葛武侯。按查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为汉代末年山东郡丞诸葛,因其父卒,后诸葛亮依其从父诸葛玄。诸葛玄时为豫章太守,后朝廷选官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后遂投荆州刘表,于是诸葛亮也就随之到了荆州,这也是为何诸葛亮会在隆中隐居。史载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与管仲、乐毅,时人不之许,唯其好友崔州平、徐庶信以为然。诸葛亮隆中躬耕,好为《梁父吟》。这个《梁父吟》是咏古事的古歌谣,汉魏人咏古感怀,因寄所托,史特载其好为《梁父吟》,并以管仲、乐毅自比,彰显其抱负远大,志在天下。诸葛亮的出山颇为曲折,当时刘备为曹操所败,南投荆州刘表,刘表留其屯驻新野,徐庶往见刘备,颇受器重。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赞亮为“卧龙”,刘备当即说:“君与俱来”。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至”。于是后有刘备屈尊三顾,更有诸葛亮在隆中之时就名闻天下的《隆中对》。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如后人评价的:孔明于备方窜身无所,表又尚在之时,早识荆州为起事之地,北向宛洛,西出秦川二言,早为后日六出祁山张本,真不愧王佐之才。历史的发展也确实如诸葛孔明《隆中对》所言,数十年间天下三分,期中未能成功者,实因天时,不在人力矣。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抗曹,实证隆中对策。建安二十四年,因关羽为孙权所杀,刘备愤而伐吴,兵败亭,白帝托孤。彰武三年(223年)以后,蜀汉***权悉委诸葛亮,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率众南征,是年秋,四郡皆平,后方既定。建兴五年(227年),将帅诸***北驻汉中,挥师北伐,临发上表,即有此表《出师表》。后世萧统编纂《文选》收录于“表”类,借用“出师表”题。临发上疏,临发即大***出师之际,出师而上疏,意不在辞行,意也不在誓师,而在于出师交代朝廷***事,好像文不合出师的意***,也不符合人臣的身份,但放在诸葛亮的身上却无不可。诸葛亮身受刘备白帝托孤,先主戒刘禅视之如父,刘禅也拜之相父,故诸葛亮确也以长辈身份告诫刘禅。所以读本文,不能以简单的君臣关系来看待。
本文大略可两分,前段嘱咐刘禅宫中、府中俱要公平对待,进而申要亲贤人、远小人,所言均为古今通理,切中汉末积弊。其中似有责训刘禅之意,后人也以此揣测这刻意的详细交代,就此认为刘禅昏暗,朝纲不明,后世还有“乐不思蜀”的典故,我们往往就简单的认为刘禅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不然。晋人袁宏《三国名臣赞》说:“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文中把刘禅与诸葛亮列入君臣之际的典范,亦见时人的公论。试想如果刘禅真的昏暗、困于群小,诸葛亮又怎能够坦然挥师北伐?所言汉末积弊,是时人所亲见,以两汉旧事为警醒,特以先帝入言,刘备、诸葛亮亲历其害,痛恨、叹息彻入骨髓,引入文中可资镜鉴,诸葛亮归纳六字“亲贤臣,远小人。”对症下药,切中积弊。
开篇言及先帝,“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样的开篇安排手法高明,既谨慎也能托孤重臣的身份做责训。开篇坦言“益州疲敝”,比于曹、吴,言指蜀汉地狭、力弱。天下三分,其势绝不会长久,必有一统,一统则两家亡一家兴。此时的蜀汉,刘备已经去世,关张也已经不在,诸葛亮年也非浅(是年四十七岁),一旦诸葛亮老亡,蜀汉的灭亡也在眼前,正是“危急存亡之秋”之际,此时绝非夸张言辞。故于建兴三年南征毕,五年即北伐。首起两句已道出北伐的意义。挥师北伐,临战而谋定,诸葛亮成竹在胸,所虑唯后方朝廷。故文中反复论及公平对待宫府,陟罚臧否不宜异,内外一法。文至此所言通透,而诸葛亮继续交代宫府中的人员并开列名单,缀言“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诸葛亮又归纳六字“亲贤臣,远小人。”可资镜鉴,引以教训后主。足见周密、严谨。至此文章前段意思已尽。
后段部分转至诸葛亮深受刘备殊遇,遂许托付,深彻表明自己为何这样作为。文中首先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感怀之深,自己身受刘备的殊遇,遂许托付。诸葛亮言自己出身布衣,苟全于乱世,不求闻达,然受刘备恩遇,“由是感激,遂许先帝。”其中“感激”二字甚重,“感”即感动,“激”是激发。诸葛亮身受三顾恩遇,刘备以国事相托,遂许先主奋其智谋,效命用力。“许”字托身托命,字重千钧。既“许”则愿为驱遣,不遗余力,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辞如此,怎能不感人心怀?“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山以来,艰难险阻多有际遇,“有”“矣”道出了多少沧桑的人生感怀!以下写受白帝托孤以来所为,皆为报答先主知遇之恩,也展隆中宏***。今南郡已平定,兴师北伐,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以报先帝恩遇,也是托孤的重臣职分所在。最后再次回到宫中、府中之事,更点名“陛下亦以自谋”,复以先帝为辞入言宫中之事,明责分所在,也达到强调的目的。这样的结尾也正合人臣之体,更贴近人心。
全文前段告诫,以说理为主;后段由个人感激恩遇***报,以写情为主,前后情理交融,说理清峻,写情沉郁,读之觉忠爱至情,言出肺腑,果能感金石而泣鬼神。文章不以文词胜,着意于情理,是情至之文,情至则文胜,陆游评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确如所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再读诸葛亮《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