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裴斐斐(1987—),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人,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研究方向:地方戏。
一、蒲剧渊源史述
蒲剧,因兴于蒲州(今永济)而得名,又名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俗称乱弹,今统称蒲剧,位居山西四大梆子(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梆子、南路梆子)之首,广泛流传于山西、陕西和河南三角地带,甚至远及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等部分地区。根据出土的戏曲文物和资料记载,蒲剧最初是由山西、陕西地方的民歌和说唱兴起的,之后演变为民间小戏,同时还吸取了其它古老戏剧种的艺术成就。至明中期,蒲剧已成为了***完整的戏剧剧种,并获得了一定的影响,还组建了许多戏剧班子,如义合班。到了清朝,特别是清代中期至鸦片战争前后,是“花部乱弹诸腔与雅部昆腔争盛时期,形成了五大声腔系统以及一些大型地方戏。”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蒲剧又到了一个重要的繁荣期,由它派生出三个梆子戏: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与京梆子(河北梆子)。
新中国成立后,蒲剧又重振雄风,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晋南各县成立了许多蒲剧团,在太原市也成立了大众蒲剧团,豫西、陕北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蒲剧团,特别是当时蒲剧五大名演阎逢春、张庆奎、王秀兰、杨虎山、筱月来五人,他们的唱腔有秦腔的风味,对蒲剧的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还整理改编了一些新的剧目《薛刚反唐》、《三家店》、《赵氏孤儿》等,还有现代戏《向阳坡》等。文化***期间,许多艺人靠边站,蒲剧蒙受重大损失。文化***之后的蒲剧发展进入了艰难的发展期,三大名演相继谢世,蒲剧主要以传道授业为主,开始息影舞台,但是还出现许多新秀,蒲剧开始恢复。在2006年5月,经***批准把蒲剧列入部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时的蒲剧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转型,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国家制定的“十二五”计划,是蒲剧市场化和人文化,使蒲剧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让他去融入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融炉中去展现它的魅力,使更多的人去喜欢它。
二、蒲剧风格的艺术展现
(一)演唱风格
陕山梆子是早期的蒲剧和秦腔的邹形,最后由一个剧种发展为两个剧种,即蒲剧和秦腔,蒲剧艺人和秦腔艺人还经常同台演唱,许多艺人们即会唱蒲剧,又会唱秦腔,如王秀兰、阎更平、阎逢春。蒲剧和秦腔由于发展方向的改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行***的干预,使蒲剧和秦腔的差异才逐渐加深。
从出土的戏剧文物和有关资料记载,蒲剧最初是由山西和陕西的说唱、民歌发展起来的,那么蒲剧其实就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老百姓爱听,它那唱腔朴实自然,在田间地头时而会听到农夫们哼这小调,自取自乐。蒲剧是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其它剧种的艺术特色发展成为大的剧种,此时唱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朴实自然变为唱腔高昂、悲壮激情,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蒲剧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过两个艺术源流,一个是西路戏,一个是南路戏,西路戏奔放豪迈,重特技和唱功的表演,而南路戏婉转,重情节。在现在的发展之中,两者的区别已经不太明显。
蒲剧在过去常用三个调,分别是“三眼调”、“二眼调”还有“梅花调”,现在很少用,现多用G调,是因为它更容易抒情,更能表现出激越凄楚的情调,旋律跳跃性大。“板式唱腔是蒲剧唱腔的主要形式,它又可分为八种板式,有慢板、二性、紧二性、撩板、流水、小流水、间板、滚白,在演唱时可交错使用,但又有一定的规律,因为它们要根据文场戏和武场戏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伴奏”。蒲剧曾博的康熙帝的赏识,到乾隆时,北京戏迷称蒲剧为西调和勾腔,把蒲剧的豪迈奔放的风格融入进去。
改革开放之后,蒲剧发展活跃,唱腔不断更新,后起之秀辈出,出现许多艺人,这些艺人对蒲剧的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出现一些新的演唱方式,就拿武俊英来说,她继承了蒲剧旦角名家的唱腔技巧,还吸收了其它剧种旦角的唱腔方法,同时采用弱、轻、气音干板清唱、无字吟唱、短颤、鼻音独创了一种新的旦角腔调,对蒲剧旦角唱腔进行了革新的发展。
(二)伴奏乐器
蒲剧来源于人民,和一些文雅的剧种不同,它情感悲放、音乐火爆,表现力非常强,适合农村老百姓的欣赏口味。它在音乐配置上,有其独特的色彩,首先“蒲剧是板式结构,唱腔旋法,伴奏曲牌,蒲剧的乐队分文场和武场,以三弦、笛子、二胡、板胡等管弦乐组成文场,以打击乐配以武场”。说起蒲剧的伴奏风格就必须说说它的伴奏乐器,它是以打击乐器为主,可分为几十种,但主要有梆、指板、鼓板、手锣等等,在现代社会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乐器的加入,使蒲剧增加了新的活力,这些乐器有架子鼓、电琴等等。在表演中,伴奏者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必须依据现场演员在场上的表演情况,而进行相应的伴奏,特别是打击乐中鼓板的伴奏,伴奏者必须根据场上的情况再加上自己熟练掌握的手法来进行伴奏,一旦出现错误,那就全乱了,它是起着一个引领和开导的作用,所以司鼓员必须准确指挥和演奏完成,来配合表演者表演成功。
在戏剧中有人常说“一台锣鼓半台戏”,是说在日常的表演中,除了关注演员的表演,同时还必须关注打击乐的演奏水平和精神风貌,打击乐器必须有效的控制抑、扬、顿、挫的戏剧情节和演出速度,以及还需司鼓的蒲剧的腔高板急,司鼓必须合乎蒲剧的规律,但必须要有创造性。蒲剧的每场戏,演奏者都必须认真对待,熟练掌握,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情景做出适当的变化,起到现场指挥家的作用。只有这样蒲剧舞台的风格才尽显其中。
(三)舞台艺术
舞台风格与音乐风格密不可分,音乐风格达到高潮时,舞台风格也随之表现出舞台应出现的高潮。蒲剧在广大的农村很有市场,在晋南的农村发现了许多古戏台。在当今的蒲剧舞台上加入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新时代的东西,如手机、电脑等。在表演特技方面,蒲剧演员的特技表演可谓精彩,演员们把唱、念、打等形式连在一起,特别是把剧中的一些特技表演穿插在其中,使其更具有欣赏性,这就是舞台的感染力。
现代社会中,舞台还与台上的灯光、音响以及演员的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台灯光亮度以及它的闪烁程度展现了剧中情节的变化发展。在这市场社会种音响的介入,是戏曲更显舞台性,再加上演员穿着,总观蒲剧舞台服饰,它是以考究展现给人们。蒲剧舞台中还有“戏箱”一词,这些戏箱是装服饰、化妆之用的,可分为五部分,即以文戏服饰为主的大衣箱、以武戏服饰为主的二衣箱、还有装一些零碎服饰(旗类、水袖、靴鞋等)的三衣箱、头帽箱和装帐幔、桌群等的检场箱。总之以上这些东西构成舞台展示,这些的结合是舞台风格多以夸张虚拟展现,现在它的风格有一套可遵循的规律,相信,蒲剧舞台艺术发展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蒲剧生存和传承的人文环境
近几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成立了山西大众发展中心,它是省城蒲剧戏迷朋友们的乐土,许多戏迷聚在一起,听学家乡的戏曲,其乐融融,同时他们还受到一些专家的指点,像景学变、武俊英等,一些退休的老干部说道:在远离家乡的太原还能听到原汁原味的家乡戏,真是不容易啊。现在的山西大众发展中心的成员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弘扬蒲剧,弘扬戏曲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宣传他们,他们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特别是曲艺界的认可,许多大家光顾与此,像刘增民、赵望进等等。此协会成立七年来,在舞台上演出了许多有名的剧目,像《舍饭》等,还多次上电视台演出,拿到了一些荣誉和社会名人的认可,正是他们的大力宣传和弘扬,相信蒲剧艺术将永存人们心中,当然在面对现在这种市场化的社会,他们的路还很长很长。(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注解: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342页
②安永明,《蒲剧音乐的唱腔改革》,载《艺海》,2010年3期
③陈保国,《蒲剧艺术与司鼓演奏》,载《东方艺术》,2009年,第z2期,第135页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2]陈宝国,《蒲剧艺术与司鼓演奏》,载《东方艺术》,2009年第2期。
[3]安永明,《蒲剧音乐的唱腔改革》,载《艺海》,201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