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论文篇1
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它独特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发展学生艺术个性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在过去的三年里,我进行了“让个性化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激情飞扬”的探索,初步寻求到了美术课堂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规律,取得的成效是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艺术个性,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美术课程是一个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很多老师都说美术课轻松,要学生照着书上的示范作品画就行了,如果这样上或者这样认为的老师,他对美术课以及对学生还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美术学科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它也是为其他教育学科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作用。蔡元培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德育之完成者也。”我们不能忽视美术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能让他们一味的临摹美术书上的示范作品,更不能让美术课成为自习课的代言词。什么样的美术课才称得上好?怎样才能上好一堂美术课?我在得出一些启示。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一)师生一起来制定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具体从课堂教学中入手,和学生一起制定了教学弹性目标,具体分为三层:
普通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
普通性目标:增加对周围环境的审美认识;在纸、卡纸上,用几种方法,如铅笔、水彩笔、粉笔进行绘画练习;利用绘画、拼贴、组合进行艺术实践。
提高性目标:欣赏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
发展性目标:学生能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能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这三个目标适合全体学生,哪一个目标则由学生自主选择,但基础目标必须全体完成。
(二)确定了个性化教学的内容
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我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概括出了个性化教学的思路:营造一种积极的,崇尚不同的心理态势(作业赏析,优秀或失败作品评价)——激发学生对学生内容的审美关注,并展开和挖掘自己的个人感受(各种感受想法的交流、启发、强化)——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加以表现(有个人意味和痕迹形式的表现)——个性倾向明显的课堂作业。
(三)运用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互相结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了不同的指导,一方面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运用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适合自我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如蜡笔画和手工制作的学习方法就不同,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指导,而学生也有自我的选择,可以自我探索学习、同学相互讨论学习、请教老师讲解后学习和请教同学示范后学习等等方式。
(四)开展了对美术作业的个性化评价
个性化教学的评价,从本质上说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着力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评价标准的制定。
以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个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同的学生作品有不同的标准,不强求统一。但考虑到国家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平等性,我在广泛征求专家、教师、家长、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分三个维度(国家规定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的方法与策略、个体获得的情感与价值观),两个层面(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制定了基础性标准与发展性标准,强调以学生自我为评价主体,同伴、家长、教师的评价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服务。
(2)评价方式的展开。
1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差异评价”。我从学生作品(常规与创新)方面对学生作品过程性自我差异评价,让学生能善于发现自己进步。
2采用“他人参照”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我还十分注重他人评价的运用,以便增强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探索后取得的课堂教学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在有关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美术课堂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为了了解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个性化教学的发展状况,从学习需求、自主设计、自主评价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自然状态下的调查,结果如下:学生在学习需求、自主设计、自主评价三个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对学生健康个性养成具有良性的影响。我深刻感受到:课堂的美术个性化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一个有益的切入口。它帮助了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认识自己的美术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升。
3、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课堂中把“主人”的地位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自主,也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4、创设了个性化的学习场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场所,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枯燥无味而且单调的美术课,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兴趣,他们只会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还不如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探究观察动手,得到的知识远远要牢固、深刻得多。所以说: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也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让学生对美术产生了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积极的去完成老师布置下来的教学任务。
作为老师也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赞美。你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赞美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心里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我觉得作业的批改不能用分数来衡量,分数会让那一批绘画不够好的学生看到那分数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我的评价是用三种不同的贴纸笑脸来表示,当他们看到这些笑脸时,不会感到不满,反而会感到老师在鼓励他,要他加油!批改作业时,当着他们的面批改,我先欣赏画,然后根据他的画在言语上给他三五句评价、指导和鼓励,最后给他作品上贴一个笑脸,他们每一个人拿着***画本都很开心。那些学生也变得很积极交作业了。
美术学论文篇2
一、陶艺课程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美术徘徊
在应试教育主流之外,而且由于美术的技巧性较强,许多学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对美术的兴趣不高。但陶艺制作中的泥巴类似学生小时候玩的橡皮泥,操作简便易行,能迅速激起学生的动手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之后,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就能顺利进行。
2.培养动手能力
陶艺制作是一项需要学生亲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学到许多操作上的实用技能,仅靠理论上、书面上的知识无法完成。一件陶艺品的完成要求制作者有良好的耐心,心灵手巧。其中许多工序无法量化表示,学生必须自己亲手做过之后才能有所领悟。在此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开发创造性思维
由于陶艺制作过程并没有统一的模板,教师布置任务时尽管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发挥。即使是教师给学生一件样品,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理想目标与实际操作中的差距,结果仍会按照自己的认识造型,塑造出千奇百怪又独具创造性的作品。
二、开展陶艺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在明确开展陶艺课程的优势之后,我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将陶艺课程融入中学美术教学。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上文中提到陶艺制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在具体教学中有些教师会以模板式的统一标准要求、衡量学生的创作,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教育目的的达成。因此,陶艺课程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制作陶艺品,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进行创作。技术只是手段,思维的创造力才是最终目的。
2.硬件设备的优化
陶艺课程的开设伴随而来的问题有学校陶艺设备的不完善,教师陶艺水平的专业性不强等问题。为此,一些学校专门前往景德镇参观学习。在硬件设备上虽然不能要求达到专业陶艺制作的水平,但是一些普遍使用的设备应该具有。这样就能使陶艺教学不是一种空口号。此外,教师的水平也极大影响了陶艺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些专业化的知识与技术,这样才能保证陶艺课程的水平,不至于成为一种混乱的玩泥巴课。
三、陶艺课程的发展前景
陶艺课程是一门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程,它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因此,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在中学美术课中广泛推广。本文认为,陶艺课程发展前景广阔。由于陶艺是一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虽然有强大的优势,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从而使陶艺课程成为一门有系统性的学科而单独发展。
四、总结
综合美国陶艺教学特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发展陶艺课程,充分发挥陶艺课程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张扬一种“艺术化生活”的理念,切实达到美育教育的要求。美术课程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普及,陶艺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开始受到关注,我们相信,陶艺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关键是教师如何更好地将其融入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使审美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文广明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内坑中学
美术学论文篇3
1美术教学中美术思维的运用
1.1美术思维构成要素———人文意识的应用
美术这门学科的本质性质便是其人文性,从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我们应该意识到美术教学不应该只是教授美术课程的中有关绘画技巧、色彩处理、造型处理的问题,同时还应该要注意与文化的结合,因为美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要注意美术思维中重要的构成因素———人文意识的应用。要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化特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过程中,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以美术的思维来提升对美术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让学生的人文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新课程标准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要使得学生“了解美术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在文化理念中认识美术”。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对美术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能够以美术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也用美术的思维来体验作品的人文气息,根据笔者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无数的事实表明,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及学习的兴趣。
1.2美术思维构成要素———观察力的应用
观察力是学生美术思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一名艺术创作者来说,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那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的,因为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来说,最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创造是在无数次的模仿的基础上开始的,美术绘画更是如此,它对观察力的要求比任何的艺术形式对观察力的要求都要高。因此在美术的教学中,观察力的应用与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学美术绘画的人也知道,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的处理方法,都需要学生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强化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不断促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较为敏锐地发现细微的差别之处,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以用立体***或者是平面***以及其他的各种美术内容,让学生进行不断对比,以提升其观察力。
1.3美术思维构成要素———抽象理解力的应用
抽象理解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相对。关于形象的思维能力,其实只是对作品的表面内涵的理解上,比如对作品的点、线、面、色彩、质感的观察上,这些需要的就是一种具体化的形象化的思维能力。但是我们知道,很多的绘画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意义,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绘画作品,要让学生理解,就必须要发挥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如下面两幅画。观察这两幅画,我们知道,它使用了大量的色彩,学生必须要能够理解美术的语言,才能通过作品的构***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必须要能够化形象的直观的语言为抽象的含义。
1.4美术思维构成要素———创新能力的应用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作者进行创作和创新的过程,并且每一幅作品的创作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所以在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正是思维想象力较强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受到的束缚比较小,创新能力也比较强,教师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利用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思维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以不同的美术思维,来创造表达自己思想内涵的绘画作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让其在描摹同一个对象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观察以及想象,创造出不同的造型以及形态。
2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美术的思维由各种不同的要素构成,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思维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2.1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人文性是美术课程最基本的性质。笔者认为要强化学生美术思维中的人文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较强的人文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氛围的感染下,自觉地强化自己的人文意识;第二,让学生欣赏大量的美术作品,从而感知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以及人文精神,尤其是透着强烈的人文气息的作品,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或者是讲解民间类的美术绘画作品的时候,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民间的美术作品也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借由美术作品中的意义来为学生阐述做人的原则与道理。如***3是李公麟的鞍马***,作品中透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的思想,即用马之间的相互关怀来启发人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要如此。
2.2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
作品风格的不同是学生个性思维差异性的体现。美术的作用是要实现对美的感知以及对美的记录。美术作品欣赏和创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美的一种体验的过程。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老师的注意力基本上是集中于对各种绘画技巧、着色技巧等的训练上,很少会注意到学生个性思维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从而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对美的一种体验。而学生的思维也就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的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性”不足,其创作的作品也往往缺乏个性,也就是没有自己风格。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必须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认知的空间,丰富学生的阅历,累积出与别人存在差异的创作养分,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让学生回归自然,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让学生对各种实物、风景等进行观察临摹,引导学生追求事物真相,产生灵感和创作激情;或者让学生到社会里去体验生活,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总要途径;或者让学生学习制作手工艺术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美术创作的灵感。
2.3教师应该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
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倡的是在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将自己放在主导性作用的位置上,如果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是让学生学什么画什么,那么培养出来的不是“画家”,而是“画匠”。美术与别的科目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美术的教学不需要标准的答案,它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需要学生较为独特的美术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过去传统的以“讲解和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以引导的方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当学生提出新的创作思路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例如在讲授“蔬果变变变”这一课的时候,教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蔬果来做工具进行构***,我们知道蔬果是平常最为常见的,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想象蔬果与动物的相关之处就可以了,至于要怎么联系,那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出来。
3结语
著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艺术过程中的属性,而不是一个目标,在美术教育中美术也可以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美术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进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即是生活和职业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美育的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这样的能力不仅对其绘画的能力的提升有帮助,同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苏雨虹 单位:惠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