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清照早年就有了词名。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之痛后,这位坚强的女词人一反“思妇”之风,以柔美的意象、纯熟的技巧、沉着的气蕴抒写着国破家亡夫死之痛,从而成就了她的“易安体”。
[关键词]李清照 易安体 铺叙
[中***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97-02
李清照作为一位女作家通过自己的丰赡才华、细心感受,寥寥词句就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风格。这一风格被后人称之为“易安体”。“易安体”究竟有着怎样的特征?本文将试做分析:
一、“易安体”的形成
了解一个作家应当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和作品。要分析“易安体”,亦如此。
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倾向,客观上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在李清照出生前,宋代的文学已发展成大观之势。尤其是词的发展已然成为代表性的文体,特别是婉约词自有唐发轫以来,为李清照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例。通观李的词,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对李煜传承式的借鉴。
李清照原为名门之女,大家之妇。据史载,李格非家非常殷实,李格非本人以文章受益于苏轼,其妻即李清照之母也是知书达理;而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为当时宰相之子,又是大学士,婚后,更是对李清照关爱有加,真可谓恩爱互敬。这样的家庭背景与幸福生活,写出来的只能是清新愉快的作品。但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为李清照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积淀机会。当然李清照天赋异禀而且勤奋好学。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写道:“余性偏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但是仅有这些李的风格也是难以形成的,大作家的形成还有恰当的历史机遇。宋王朝的积贫积弱导致了最终的亡国命运。“靖康之难”结束了北宋王朝的统治,金兵的肆虐践踏,让民生涂炭,而作为大家之女、名门之妇的李清照也难以幸免,为躲避兵难,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不得以南下,但祸不单行,赵明诚又在避难途中病死,作为女流之辈的李清照,在封建时代,灭了国亡了家,就完全无依无靠了。所以她不得不四处漂泊,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作为一个深受家教影响的名门之女,她没有忘却忧国,她通过诗词来反映国破家亡夫死的生活。而且也正是这些词作使她成为古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词人。正是如此,使得“易安体”的最终形成。那么易安体的主旨是什么,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二、“易安体”的主旨与表现形式
(一)“易安体”的主旨:家国兴亡的巨痛
幸福安逸的生活使李清照的词题材单调,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多样。但是,在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一系列灾难之后,她的词风也为之一变,而最重要的就是国破家亡之痛成了她词作的主题。
譬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在这首词中,再也没有前期那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愉快心境,更没有“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纯情,也没有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闲愁”,而是一种“春尚好”但“愁无尽”的“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愁伤,这里充满了身世家国之恨,可谓惨痛而绝望之至。像这样的诗篇还有《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等。总之苦难使其生活凄苦,凄苦的生活又成就了她,给她的词注入了新的体验,也因此使国破家亡身世之苦的主题成了她后期创作的主旋律。
(二)“易安体”的表现形式
1.李清照善于用柔美的意象,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现国破家亡的沉痛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让爱国男儿悲壮激越,慷慨悲凉。譬如岳飞的《满江红》中句子:“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但身受国破家亡之痛折磨,体味过动荡流离、孤苦无告之苦的李清照,却别有一番表白,如她的后期名篇《永遇乐》。在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词人表达了对南宋求和偏安的***治现状的强烈不满。这样一来就与那些忘却国耻家恨苟安一隅、沉醉于歌舞享乐之中的士大夫――南宋的统治阶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女如此,丈夫何以堪?但李清照没有把诸多悲愤凄苦当成“狂吼”来说,而是将这种爱国忧国之情融入到婉曲柔美的艺术形式之中,构成了一种沉挚隐秀、哀婉沉著、含蓄蕴藉的境界。譬如开首“人在何处?”一问句,就把词人长期的故国之思和漂泊流离之感升华出来了,而且也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直把杭州当汴州”苟安之风的反感。“人在何处”啊,无人想着收复失地,朝野一片荒败。其次,就是词人在处理景和情的关系上,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意象柔美,但感情凄切。形如熔金的夕阳,状如合璧的暮云,元宵佳节的融合天气和欢声笑语,这写的都是春天的景象,春之初的景象本就是柔美的,但词人却是悲戚的:“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这种哀情在欢乐的映衬下,就构成了一个凄美的意境,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惨凄苦,更有力谴责那些“不知亡国恨”的统治阶级。在李清照的词中,用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俯拾皆是。如《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庭院、云窗、雾阁、柳梅、梅萼,这些家庭式的背景和初春物象,是柔美的、充满生机的,但却有着“人老建康城”的悲叹。
2.李清照善于用铺叙的手法,细腻地展示国破家亡之痛。李清照曾在她著名的《论词》中写道:“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在此,词人提出“别是一家”的著名论断,并且指出词要用铺叙的手法。那么为什么李清照强调铺叙?铺叙就是大量的叙述、着意的渲染,它始创于柳永、周邦彦,使其所写内容更加丰富,感情抒写更加婉转淋漓,但柳虽创此手法,却“词语尘下”,周邦彦类似宫廷词人,皆有缺憾,而唯有李清照却通过这铺叙之法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飘泊零落之苦,可谓风标高举。那么李清照又是怎样用这一手法的?层层深入,情景交融,表现出一种块状结构。如她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就成功地运用了铺叙的手法。全词可分八层:头三句总写主体苦苦追寻,冷清寂寞,凄惨悲戚的精神状态。“乍暖”二句为第二层,写天气冷暖无定,难以保养。“三杯”二句写出了词人一想借酒驱寒,二想借酒浇愁的内心。“雁过”三句则承前而写,暗示出悲苦愁绪难消的原因:国破家亡夫死。“满地”三句承上一层而来,也是对过往的回忆,暗中形成了对比,也是对自己的比喻。“风急”方能“黄花满地”,但“憔悴不堪”正如词人本身一样,已形容枯槁了。可见作者对国破家亡夫死真真难以忘却。“守看”二句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度日如年的人生况味。“梧桐”二句为第七层,意思是写“守着窗儿”捱到黄昏,但黄昏的情形更让人悲伤。细雨洒落在梧桐叶上,淅淅沥沥,点点滴滴,真真敲得人愁肠满怀。最后二句总结全篇,也是最后一层,词人实在难以抑制满怀的愁绪,但又难以用寸言形容,只有说“这次第,怎地愁字了得?”全词正是这样层层深入,愈转愈妙,愈写愈凄,首尾呼应,浑然天成。而这正是铺叙手法妙巧之作用,被词人运用得精巧而又娴熟。
3.语言明白如话。李清照的语言按《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上说:“大都明白如话,较少粉饰;又流传如珠,富有声调美” 。的确如此,李清照词的语言就善于将家常语(口语)入诗,去尽铅华,但却极富匠心,甚为精工,从而使其词显得自然、流丽、清新、率直而不失传神。例如《行香子》中的“其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庆清朝慢》中的“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菩萨蛮》中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孤雁儿》中的“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永遇乐》中的“怕见夜间出去,不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还有《武陵春》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外还有前面引述到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今年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可以说俯拾皆是,而这些语言皆仿佛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品味,却精警雅隽,让人回味无穷。而尤其是其《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不但明白如话,更是把凄惨境况下的百无聊赖、怅然若失、孤寂落寞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纤巧,用明白晓畅清新流丽的家常语,通过柔美的意象白描铺叙的手法,把家国兴亡的身悲巨痛置于作品的深层,从而形成了她特有的“易安体”。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宋)王灼等撰,陈颖杰等校释.词品[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清照“易安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