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①
李清照(1084-1155)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革非知识渊博,擅长古文,其文章深受苏轼赏析,为元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亦善文章。李清照天资聪慧,少识音律。丈夫赵明诚乃当朝宰相赵挺之子,历任州郡行***长官。两人结婚后,志同道合,情笃爱深,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收集金石书画,校勘古籍。他们为共同的事业竭尽财力,呕心沥血。不料,靖康元年(1129),金兵南侵,汴京失守,他们被迫背井离乡,举家南渡。后明诚染疾,不久,溘然长逝。李清照痛失爱夫,悲痛欲绝,再加上原收藏的金石器物在逃难中丢失殆尽。从此,李清照四处漂泊,晚年孤寂凄楚。
然而,李清照在南渡前并不是没有烦恼的。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由于元,李清照之父被贬出朝,降职为东京提刑,后被罢官。公爹却官升至尚书左丞相,后被排挤罢官。此时,明诚他乡为官、冶游,并拟纳妾。当然,纳妾非明诚本意,而因清照无嗣,赵家恪守封建,加之宋代纳妾之风大行。如此变幻,令他们夫妻感情出现裂痕。据考证,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为清照南渡之前的词作。词写清照偕丈夫“屏居乡里十年”结束,明诚重返仕途之际。清照本为之兴幸,但受明诚纳妾阴霾的影响,清照心情沉重,欲言又止。因为清照预感这次分手可能就是婚变的开始。面对离别,清照无法挽留,离恨别苦难以尽述,肺腑之言跃然纸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上片起首五句犹如人物速写,勾画了词人百无聊赖、慵懒萎靡的形象。“香冷”言香料已燃尽,“金猊”即铜制的狮型香炉,将香炉放在房间,有取暖之用。“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早上起来,红色的锦缎被子掀开了,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照耀下,犹如大海掀起层层红色的波浪。“慵”即“懒”,形容一个人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的状态。王安石《初晴》云:“幅巾慵整露苍华,度陇深寻一径斜。”诗中“慵”即此意。在古诗词中,懒于梳洗打扮是常见的形象。“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唐李冶《得阎伯均书》),“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菩萨蛮》),“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李清照《浣溪沙》)。这独特的形象常刻画人物内心焦虑、孤寂、郁闷。如梅妃的《谢赐珍珠》:“桂页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寞!”梅妃原是唐玄宗的爱妃,后因杨贵妃被得宠而被冷落。唐玄宗曾赐赠给她一些珍珠,她不受,并以此诗表情怀。诗中“久不描”、“污红绡”、“无梳洗”一连串的行动,体现她长期遭冷落的寂寞、痛苦、惆怅和无奈。“宝奁”,精美珍贵的梳妆盒。起首五句的大意是词人闺房中熏炉的香料燃尽了,但没有续添,睡床上红色的锦缎被子掀开了,可无意折叠,刚起床那乱蓬蓬的头发,却不愿去梳洗。尽管日上三竿,但头不梳,脸没洗。既然没有心情梳洗打扮,那就让精美的梳妆盒沾满灰尘吧。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生怕”,尤言最怕。“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是痛苦的。“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描写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山回路转不见君,路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好友分别了,何时才能再见一面呢?诗中抒发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清照怕什么呢?原来是离别之苦。离别之际,为不增加明诚的离别苦恼,本有千言万语要对丈夫说的,那些话刚到嘴边,又咽回去。“欲说还休”字字千斤,反映词人心理斗争的激烈和无限惆怅。李清照化用了周邦彦的《风流子》:“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近清觞。”《白雨斋词话》对此评价道:“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得未正自无穷。”②词含蓄之至,令人回味无穷。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清照说她最近消瘦了,原因既不是喝多了酒而令身体不适,也不是恼人的秋风让她深感忧愁。明明是离别相思而瘦,但她偏偏不直接吐露出来,而是借用生活常识概括消瘦的原因。“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这些原因都不是,何故令此人消瘦呢?词人没有直接回答,令读者浮想联翩。清陈廷焯《云韶集》对此有评价:“‘新来瘦’三语,宛转曲折,煞是妙绝。笔致绝佳,余韵尤胜。”清照不愧为才女,她将自己的情感与词的表达结合起来,有意识地省略一些内容,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品味省略的更深层的意蕴。清人华琳云:“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来,凭空蹴就,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无字处”就是清照词中有意省去的内容。如果联系此词的写作背景,清照此技法的运用与她此时的情感耦合得天衣无缝。离愁别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别人是无法体会的。清照不直接告诉我们她消瘦的原因,让我们充分去想象,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换头叠字起,加重语气。“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休休”即“罢了罢了”意思。“阳关”是古代著名的送别曲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句意思说,罢了罢了,既然明诚已铁定要远离家上任,那就算歌唱千万次《阳关》,也难以令其留下。多么痛苦和无奈啊!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武陵”即现湖南常德。“武陵人”是否是湖南常德人?何人令清照深沉地思念呢?基于此,要先弄清“武陵人”的要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五年,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此“武陵人”指远走他乡的人。另刘义庆的《幽明录》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迷不得返,见一杯流出,有胡麻糁。度出一大溪。溪边有两女子,姿容绝妙,遂留半年,怀土求归。既已至家,亲旧冷落。邑屋全异,无复相识。讯问,乃七世孙。”“天台”指“武陵”。词借刘晨、阮肇的典故,指心爱之人。“烟锁秦楼”中“锁”有“关、拴”之意。化用南唐李煜“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锁清秋。”一个“锁”字写出了清照满腔愁怀别绪。“秦楼”即凤台,《列仙传・卷上・萧史》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③“秦楼”是仙人萧史与秦穆公的女儿弄玉飞升的地方,这里指清照的住所。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明诚一旦赴任,必将人去楼空,寂寞、空虚、凄婉集结心头。孤凄、怅然溢于字里行间!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这是词人在怅恨、郁闷、寂寞、孤凄中的自我安慰。她想:我俩虽远隔天涯海角,过的是牛郎织女的生活,相信我俩情比金坚,远在他乡的明诚一定会牵挂着我,他的牵挂犹如楼前的流水,昼夜不息。我俩心有灵犀!但愿凝眸里的流水运载着我的相思抵达他身边。多么痴情的话语啊!最强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爱。“因爱得深,才思得切;思而难偶,才愁得苦;愁得苦,则情痴。”④清照与明诚志趣相同,惺惺相识,那是他们三世修来的福气。然而清照无嗣,那是女人的不幸。“无嗣”已犯封建伦理道德的“七出”之条。就算清照多聪慧、豁达,女人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个弱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跳出封建伦常的樊篱,挣脱不掉封建的枷锁。这痴语是痛苦中的奢望。如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相见欢》)当了亡国之君的他,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片刻的欢愉。可见李煜的境地多么悲惨啊!由此也可窥见清照的境地是多么凄惨啊!黑格尔曾说过:“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爱情。”⑤
词人的感情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紧承上文:“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愁”本是一种心理活动,极为抽象。李清照长期独守闺房,茕茕孑立,形成的性格多愁善感,加上无嗣的阴霾的影响,因而愁情缱绻,浓挚惆怅。她的情感世界里,难觅少女的酣畅淋漓的快乐,无法再现初婚时的绵绵爱意。她的“愁”写得富于艺术。她的愁不但可以度量,而且还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她的愁多不胜数:“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她的愁能上能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处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们不禁问:为何明诚走后,又添一段新愁?原来,自从清照得知明诚要走马上任的消息后,她便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正式离家上任后,“清风朗月,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墅”(沈际飞语,《草堂诗余》正集),此又为一段也。
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两个明显的特色。
首先是思路清晰。这首词写离愁,上片用“慵”字纲举目张,铺写离前的怨愁和苦衷;下片用“念”字,幻想别后的相思。感情层层深入,加上清照自抒情怀,其景其情亲历其中,读罢倍感情感真切,深挚缠绵。
其次是语言含蓄。上片说“多少事、欲说还休”,哪些事“欲说还休”呢?词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下片化用两个典故,隐约透露清照愁怀别苦的原因。正如明竹溪主人所说:“雨洗梨花,泪痕有在;风吹柳絮,愁思成团。易安此词颇似之。”⑥
注释:
①⑥王步高.刘林辑校汇凭.李清照辛弃疾全集.珠海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第5页.第132页.
②陈廷焯著.杜未末校点.白雨斋词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1959年1月.第63页.
③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学苑出版社.1998年2月.
④刘瑜.李清照词欣赏.民族出版社.1997年4月.第4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赏析